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能源管理制度

实验室能源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能源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能源管理制度

实验室能源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Abstract:“Capacity-oriented”is like a symbolic symbol of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t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which met the market demand. There are many common areas bettwen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ke their personnel training goals and paths, etc. Overview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apacity-oriented” Higher can give some inspiration to Independent College.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导向研究进展独立学院教育启示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apacity-orientedResearch progressIndependent CollegeInspiration

作者简介:郑余,1981年10月出生,浙江瑞安人,现在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教学管理岗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有高等教育原理与管理;陈伟鸿,1968年8月出生,浙江诸暨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教学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有独立学院教育;祝立英,1974年10月出生,浙江诸暨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教学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有独立学院教育教学。

高职教育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和普通高等教育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其职业性特点十分突出。它是一种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动态的能力结构而非静态的知识水平,检验教学质量的权威标准是社会实践。因此高职教育是一切类型的教育中对能力要求最直接、最强烈的,这就要求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机制必须把能力培养作为基本点。

高职教育领域自19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进“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经过90年代逐渐推广,以及努力至今的深化改革,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符号象征或者说是“一面旗帜”。为高职教育在输送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人才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独立学院,和高职的人才培养有许多共通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从高职人才培养导向问题的研究进展的分析,可获得有益于独立学院教育的相关启示。

一、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核心理论是CBE理论。CBE是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它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不仅是知识水平,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手段上更加强调企业的参与。CBE意为: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和制度体系。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

CBE的课程开发是应用DACUM方法(Developing Curriculum的缩字)完成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工厂企业对教育对象的要求为基本原则,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职业岗位而不是教育专家的观点。具体作法是:由在某一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组成专门委员会(称DACUM委员会),将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对每个专项能力具体说明,最终成果是一张DACUM表(罗列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及说明。教学专家便可根据DACUM表来确定教学单元(或称模块)。然后按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排列顺序。若干个相关单元组成一门课程,从中可确定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预备课程,再制定教学计划。[1]

能力本位教育具有着鲜明的特点,最大特点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目标很具体,针对性强。[2]

二、对CBE的改进研究

CBE在最初应用中,建立在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上。能力即操作技能,可分解可测量,表现为一系列相对孤立的行为,这些行为与完成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了的工作任务相联系,于是能力也就是任务。任务本位的能力观对操作性强的工作的确很适合,它使目标具体化,能提高培训的效率,易于控制学习过程和进行评价。但全面地看,其缺陷也是显然的:以具体任务分解能力必然是琐碎和不完整的,它忽视了作为操作性任务技能之基础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性;忽视了团体合作对于个体操作行为的影响;忽视了人们工作表现的复杂性以及在智能操作中判断力所起的重要作用;另外,依据这种能力观进行的能力评价其效度是令人怀疑的,因为它仅测量到职业能力表层琐碎的技能,并没有真正测量到学习者的全面职业能力,因而也只能说适用于针对性较强的操作训练。因此,高职教育领域对CBE的内涵分析和实践又进行了改进性的探索。

(一)深入对能力的理论分析

1.能力是一种内化了的个体品质,能够在相关的职业活动中得到外化,内在的变化和外显的行为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不完全一致,必须经过多次观察和测量才能对内在的变化作出恰当的推测。

2.能力与知识。知识本位的教育是以客观世界作为目标,忽视了学习是个体的内在变化,一个时常出现的现象是,学生记住了大量的公式、定律,但不会运用;能力本位的教育则把影响活动进行的个体的内在品质即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把教育的目标指向受教育的人本身。

3.能力的结构。根据对职业活动的针对性和迁移程度的不同,将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结构分为三层次: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迁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素质结构,既包含有从长远考虑的个性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也包含有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通过不同的组织可以完成各种任务。

(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

综合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专项能力。其实,每一种能力的获得,都包括有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学习在内,如数学的计算能力属于一般能力范畴,它的获得无疑需要学习数学中的概念、规则、定律等,这些是认知学习;同时也需要学会使用计算器等等一些工具,这属于动作技能学习;有时还有态度学习的渗透。需要指出的是,以往把课程内容要素分为知识、技能、态度,其实这并不完全能概括学习的类型。技能与态度分别对应动作技能和态度的学习,但知识与学习类型中的认知不一致, 因为认识学习中除了知识的获得外,还有智慧技能的获得和认识策略的养成。[3]

(三)就业能力导向的课程观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学科知识培养的系统性,因而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来进行。由于职业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工作实践,这要求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从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尽量采取工作驱动的方式来确立课程模块的结构、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的进度计划。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站在行业的视野上,着眼于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系统性培养。课程的设置按职业岗位实践需要驱动的方式进行,即:行业需要职业岗位(群)需要工作任务体系需要知识、能力和职业人格体系课程结构、目标和内容体系。

三、对独立学院教育的相关启示

高职教育中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科知识体系和行动能力体系等矛盾,同样也是独立学院在实质推进应用型人才必然遭遇的问题。上文对高职人才培养能力导向的研究进展的大篇幅的介绍,主要是希望对独立学院教育有所启示:

第一点:必须明确导向问题。众多独立学院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在实践中,却是说一套做一套,导向模糊。独立学院需要十分认真梳理纵横关系,指明前进的方向和步骤。能力导向是必然趋势。关于能力的定义是非狭义的,培养的能力应是有中心的整体和有层次。能力具体构成需要花很大工夫去研究。

第二点:必须重视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是实践教学思想的实质性媒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唯一路径。围绕人才培养导向问题的探索,必须要树立与之相适的课程观和课程体系。改革没落实到课程,则一切变化都将消失于表面。

第三点:必须要有坚韧、开放的探索精神。高职人才培养能力导向的实践与研究经历了曲折和反复,至今仍不能算成功。独立学院的有关探索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要有开放的胸怀,不以二本、三本、第四批等为囿,而应以博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应该说独立学院的相关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应采取一些鼓励措施使一线的教学和管理人员投入到研究和实践中来,在反省中积累,在积累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吕鑫祥.对“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7(3)

实验室能源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党的“十”报告中,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了重要阐述,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相关领域引起了全社会的空前重视。高校做好节能工作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北京林业大学节能工作现状

1. 能源使用管理现状

北京林业大学是具有生态环保的学科优势,长期关注能源和环境问题。学校教学生活区主要消耗的能源有电力、天然气、燃油和水。其中电力主要用于照明系统、供热系统、建筑内部空调通风系统、室内设备系统、综合服务系统等耗能系统的机电设备,以及各办公室内的办公设备等室内设备;天然气主要供食堂和供热锅炉房使用;汽柴油主要用于校车及实验室设备等;水主要为校园各区域生活用水、锅炉房补水、中央空调补水以及消防用水等。学校制定较为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和水电表查抄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相对齐备。

2.能源管理存在问题

(1)节能自主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针对教学、科研、办公等单位部分的能源,仅采取计量统计措施,没有具体的指标进行管控,加之部分单位及个人集体利益淡薄,校园内“常流水、长明灯”等严重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节能管理过程中,部分环节监管薄弱,往往导致能源浪费现象发生多时后才被制止。

(2)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足。学校节能管理中的技术和资金问题,主要包含能耗设备更新改造和计量设施齐备完善两方面问题。目前,校园内尚未完全淘汰落后产能用能设施设备,计量设施难以覆盖水、电、气等能源使用的各个末端。节能智能控制技术推广力度不强,节能管理中使用的前沿科技亮点少。

二、北京林业大学能对策探索

1.增强师生节能意识

(1)积极发挥绿色、低碳、环保三类特色专业优势。学校根据现有教学科研条件,将林学、生态学、森林资源保护、生物质能源研究以及三废(废水、废物、废气)处理技术研究等方面的课程,列入学生必修或选修课程范围,提高节能环保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水平,使节能环保自主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2)打造绿色节能校园文化。作为全国最高绿色学府,学校依托学科优势,积极引导舆论,打造节能环保宣传平台,广大师生参与节能环保活动热情高、效果好。目前,全校共有节能环保类志愿者社团10余支,志愿者们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推动建设节约型校园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3)积极发挥学生骨干节能示范作用。由学生党员自发组织成立的源爱节能志愿服务队,现有志愿者近百名,服务队定期组织开展节能宣传服务;积极依靠基层党团组织,在学生公寓楼内设立节能监督负责人,促进全校师生良好节能习惯的养成。

2.完善节能管理体制机制

(1)加强节能机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2002年设立学校节能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节能工作的长期规划、设计,并负责制定有关制度,落实各单位的工作责任。下设节能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节能工作;

(2)不断完善节能工作规章制度。学校制订了严格的一、二、三级水电表查抄制度,要求一级表日查,二、三级表月查。强化统计分析工作,利用基础数据分析能源使用与管网运行情况。重新修订了《北京林业大学能源使用管理条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校园绿化用水相关规定》等管理制度。

(3)强化能耗计量监测考核,厉行节能奖惩。学校实行“指标核定、节约奖励、超额自费”的管理模式,并建设了远程节能管理系统,加强能源使用的监测管理。自2000年以来开始实施水电收费制度,利用经济杠杆遏制学校水电浪费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营性单位全额收费,同时,制定校内经营性单位用能指标,签订水电使用合同,对超指标使用水电加倍收费。后勤单位、产业单位等独立核算单位,全部收费,厉行节约。

(4)注重节能管理人才培养。高校节能管理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更需要专业能源管理人才的投入保障。学校定期对能源管理各环节工作人员开展技能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节能系统人员整体管理水平。学校节能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现有专职能源管理工作人员三人,其中一人具有博士学位,两人先后获得国家能源管理师资格证书。为节能工作各项措施规划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3.依靠新技术提升节能工作水平

(1)加强用能老旧设施设备的改造。近年来,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强校园内老旧管网改造力度,通过几年的努力,更换热力管道及重做管道保温层各万余米;校园内已完全淘汰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水设备,做到校园内新型节水器具全覆盖;全面实施绿色照明工程,逐步在全校将低效高耗能照明光源改换成节能高效光源将原有的T8普通荧光灯更换为T5高效荧光灯,根据实际测算,节电率高达50%;学生浴室内,在消费刷卡系统的基础上加装节水器,取消了洗澡“大锅饭”,统计数据显示,节水率高达近40% 。

(2)积极运用节能新技术,从技术改造中挖掘节能潜力。按北京市统一要求,学校及时完成供热锅炉房煤改气改造工作,组织专家经多次论证后,2008年,学校开始实施智能化供热系统综合节能技术改造,供热系统在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达到了按需供热、节能减排的目的,通过实际运行,采用新技能技术的供热系统年均节能近10%;依托校内学科优势,实现科研与节能工作相结合,2011年,联合校内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对图书馆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实施智能化节能改造,在改善图书馆内空气质量及舒适度的同时,2012年较上年度实现节能11%。

(3)积极建设校园节能监测平台。经多年努力,学校成功获得国家“2012年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支持,目前,正逐步改造校园内水、电、暖管网计量、控制装置,依托校园网络,建立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将采集到的用户末端计量信息远程传输到监控中心,通过实时监测分析,不仅可以及时查找用能异常点,还可以通过用能合理化分析,对用能单位科学制定用能定额,大幅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极大地提高节能工作效率和水平。

三、结束语

高校应当进一步重视节能降耗工作,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科学组织、科学管理、科学配置,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文庄.高校建筑节能的思路与对策[J].建筑节能,2009,(1):56-57

[2]谭洪卫.首批“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J].建设科技,2009,(10):20-23

[3]王妍.高校节能工作浅谈[J].高校后勤研究,2012(1)

实验室能源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我国《节约能源法》对能源的定义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世界能源委员会1979年提出节能的定义为:“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节约能源法》对节能的定义是:“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能的基本原则:坚持突出节能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把节能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机制,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的实质是科学用能,根本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利用过程中减少损失。国际能源界已将节能看做是与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同等重要的“第5能源”,因此节能意义重大。《节约能源法》第4条规定:“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节能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推动低碳经济体系建立的重要抓手;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前提;是增强用能单位竞争力、提高用能单位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2节能的途径

2.1管理节能

管理节能是指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利用各种手段来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以达到节能的目的。(1)实施节能目标责任制和政府节能考核评价制度。(2)加强节能标准体系建设。(3)建立建全能源统计制度,完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4)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5)严格执行落后产品、产能淘汰制度。(6)加大实施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力度。(7)控制室内空调温度。(8)加大对用能单位执行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9)加大对节能服务结构的支持力度。

2.2技术节能

(1)技术节能是指在生产或能源设备使用过程中,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节能的活动。(2)加大对节能先进技术的资金投入与研发力度。(3)加快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潜力大、应用广的重大节能技术。(4)加快节能技术在建筑领域和交通运输领域的推广和应用。(5)抓好高耗能行业的工艺节能。(6)搞好用能设备的节能。(7)输配电系统节能。(8)余热余压利用。(9)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2.3结构节能

结构节能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工艺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优化能源结构,严格控制能耗准入条件等方式来实现节能的活动。它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整的重要手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的经济发展预期下的能源环境目标,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GDP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降低17%。这为我国2011~2015年的节能减排与污染物控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节能工作还很艰巨,还需要各个部门,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节能工作的有效进行。总之,节能是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和实现能源安全、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有效手段,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3渭化的节能概况

我公司是大型氮肥生产企业,2011年节约标准煤8000t以上。2012年集团公司又严抓能源技术管理,专人负责专人管理,通过多项节能项目(冷却塔风机无电耗改造,S4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等),促使本年度节能工作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公司领导严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的,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手段,以优化产品结构和强化内部管理为保障,加强企业节能降耗的组织领导,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节能降耗目标,落实目标责任,层层分解,逐级签订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加大技改措施力度,实施余热余压发电、冷凝液回收、废水回收以及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减少高能耗设施的使用,开展节能金点子征集活动,提高生产工艺优化制度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制度。全员节能意识得到提高,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降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企业全员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形成强大的宣传教育声势,树立企业节能降耗的典型,及时通报浪费能源的现象,组织技术管理岗位人员和关键操作岗位人员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题的专项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导和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和投身节能降耗工作,争创节能降耗标兵和示范企业。形成企业节能降耗的机制,把节能降耗的责任落实到人,使职工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已经把节能降耗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4合同能源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4.1合同能源管理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能源危机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公司和政府部们不得不探索新的有效的方式对它们的生产设备和办公处所进行节能改造,以降低能源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损失。合同能源管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4.2合同能源管理的内涵

合同能源管理(EPC—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是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节能机制,是指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节能项目用能状况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节能量测量和验证等服务并保证节能量或节能率,用能单位保证以节能效益支付项目投资和合理利润的能源效率改进服务机制,其实质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基于这种机制运作、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EMC—EnergyManagementCompany)是一种适合当前形势的商业运作模式,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节能服务和完整的节能解决方案,包括从能源审计、项目设计到工程实施、节能确认等一全套服务。目前,合同能源管理覆盖的行业很广泛,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制造业,从石油化工行业到纺织业。

4.3合同能源管理的意义

被引入中国后10余年的时间里,合同能源管理已被证明是一项“多赢”的节能模式。首先,节能服务公司服务的客户不需要承担节能实施的资金、技术及以此带来的风险,并且可以更快的降低能源成本,获得实施节能后带来的收益,既减少了能源成本支出,又建立了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其次,EMC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收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回利润;另外,投资机构也可以从这一商业活动中得到投资回报。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合同能源管理有助于用能企业专注自身主导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公用事业节能减耗,减少财政支出,同时也带动了诸如融资租赁产业、金融服务业、节能设备制造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总之,合同能源管理的推广,有利于促进投资,搞活内需,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现在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持续紧张的大环境下,基于市场运作、受利益最大化的驱使,节能服务企业会不断寻找客户实施节能项目。所以,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商业模式在我国存在着广阔的节能市场。

5合同能源管理的类型

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节能设备租凭型以及基于上述4种基本类型,可以形成多种复合模式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5.1节能效益分享型

在项目期内用户和节能服务公司分享节能效益的合同类型。节能改造工程的投入,按照节能服务公司于用户的约定共同承担或由节能服务公司单独承担。项目建设施工完成后,经双方共同确认节能量,按合同约定比例分享节能效益。项目合同结束后,节能设备所有权无偿移交给用户,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用户所有。

5.2节能量保证型

用户提供全部或部分项目资金,节能服务公司向用户提供节能服务并承诺保证项目节能量的合同类型。合同规定节能指标及检测和确认节能量(节能率)的方法,项目实施完毕,经双方确认达到承诺的节能量,用户一次性或分次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服务费用。如达不到承诺的节能量和节能效果,按照合同约定有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损失。节能量保证型合同适用于实施周期短、能够快速支付节能效益的节能项目,合同中一般会约定固定的节能量价格。

5.3能源费用托管型

用户委托节能服务公司出资进行能源系统的节能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按照双方约定将该能源系统的能源费用交节能服务公司管理,系统节约的能源费用归节能服务公司的合同类型。项目合同结束后,节能服务公司改造的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用户使用,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效益全归用户。

5.4节能设备租赁型

融资公司投资购买节能服务公司的节能设备和服务,并租赁给用户使用,根据协议定期向用户收取租赁费用。节能服务公司负责对用户的能源系统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并在合同期内对节能量进行测量验证,担保节能效果。项目合同结束后,节能设备有融资公司无偿移交给用户使用,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用户。

6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约502家,共实施节能项目4000多个,总投资280亿元,完成总产值580多亿,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0kt标准煤。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由2008年底的6.5万人增加到11.3万人,增幅达74%。但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还应看到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阻碍。

6.1意识不强

在国外,“合同能源管理”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尤其在北美和欧洲,现已形成庞大的节能产业。有资料显示,国外在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后的项目平均节能可达到30%。相比之下,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很多人都不理解这一新名词,有些企业节能意识薄弱,加上缺乏法律、政策等手段的约束,往往只从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来考虑,认为“节能”和“经济利润”不可共存。所以,虽然政府在努力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优良的发展环境,但公众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6.2融资困难

这是节能服务公司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来自科技部的一份资料显示,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有92%面临融资困难。原因主要有:节能服务公司建立的年限短,规模小,如果从银行贷款,并没有固定的有形资产作为抵押,能做抵押的只有未来的收益,且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评估部门尚不熟悉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所以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节能企业的投资收益回报时间也较长,一般要5年甚至更久。当企业流动现金不足时,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尽管事实证明大多数节能公司业绩优良,但实施项目初期的融资瓶颈很难让他们增强公司的影响力。这样节能服务公司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融不到资,就无法扩大公司规模、增强品牌影响力,当实力无法增强时,在融资上面临的问题就越难解决。

6.3发展不规范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被引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还没有形成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首先,市场诚信不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较大,这方面缺乏法律保障。其次,规模较小,自有资产不足,实力差,难以适应当前推进节能工作的需要,另外,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节能服务公司少,所以影响力也较小。

6.4标准不清晰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被看好的节能模式,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行业技术标准却不明确,如技术专利的设立标准、节能设备的使用标准和节能效益的评估标准等。因为没有整合各方的需求来为这条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一种可共同遵守的技术标准,所以并不利于技术专利的共享、项目实施的资源分配,这也是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阻碍。

7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建议

针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面对的问题,应从以节能服务企业为中心,与之相关的各产业来综合考虑,不断加强节能意识,完善节能服务模式。

7.1加强节能意识,构建节能服务平台体系

在能源紧张、节能减排日益重要的中国,首先需要加强的就是节能意识,尤其是重点用能企业、大型商务楼宇和公共机构这些高能耗单位,并鼓励他们逐渐认识和理解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商业模式,选择合适的方案对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同时,政府应着力构建节能服务平台体系,充分发挥能源主管单位和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等这些中介组织的作用,利用网络、报纸等公共平台来宣传合同能源管理,让公众对这一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7.2发挥政府示范作用,把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纳入政府采购合同

能源管理在我国是一种非常适合在政府采购中推广的节能机制。政府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可以减少公共财政的支出,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提高能源效率。更重要的,这一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有利于政府机构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引导行业节能工作的开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它是一种新型的科技服务采购,同时包含了工程、货物、服务等内容,不同于一般的货物采购,所以还需要研究制定相应的规则制度来推动其发展。同时,采购过程中,还要注意实现采购机制和运营机制相结合(即把后期的运营成本也考虑在内)、解决零余额账户的问题(即财政划拨给预算单位的资金,在结算时如有结余,应全数返回国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公共机构节能的积极性)。

7.3完善贷款制度,不断推出创新型金融产品

政府应拿出一部分用于支持节能减排的资金来支持金融创新,可以促进金融机构更好的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支持。设立专业化的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和相应的运作机构,建立、完善以担保基金启动银行贷款的节能融资中介机制。各金融机构也要及时制定一些切实措施,推出创新型金融产品,对于其中可行的模式,要加以推广。例如,央行拟在银行、节能技术服务公司和节能业主企业3方中推广保理(保付)融资业务试点。由于保理业务基于服务合同中应收账款的债权转让,节能服务公司就可以将应收账款作为债权抵押给银行,进行债权抵押贷款,节能业主企业则向银行还款。项目完成后,银行再向节能服务公司放款。上海一所银行以合同能源管理企业实施服务合同的未来收益权作为还款来源,发放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贷款。贷款资金实行封闭使用,专款专用,通过对回笼资金的监管及第3方信用担保实施双重保障。该银行将这一信贷产品称为订单融资。其实,除了信贷产品,与合同能源管理关联的衍生品交易也可以考虑,比如碳排放权现货和期货。还可以以“碳券”的方式广泛募集节能资金,设立专门的“碳券基金”用作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和信贷担保基金,促进节能减排投资进入资本市场。

7.4促进规范发展,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标准

针对节能服务企业规模小、实力差的问题,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另外,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应加紧制定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完善行业规范,为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大力推广提供有效的技术依据和保障;另一方面,设立一批质量比较好的节能实验室或认证机构,对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水平、可信度(实力)进行评估,也对节能经济效益进行评估,提高企业信誉度,避免出现在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和投资机构之间互相不信任的情况,促进节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节能服务企业还应通过系统持续性的培训、海外学习、技术交流等方式来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不断引入新设备和新技术,提高节能技术。

7.5推广合理机制,实现节能社会化

除了一些高能耗企业、公共机构是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对象外,普通住户家庭的节能也应被重点提出。因为老百姓购买或者更换节能产品的成本较高。所以,对节能服务企业来说,节能的群体效应也是很高的。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在不降低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在普通住户家庭中宣传节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节能改造,鼓励大家购买节能电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逐步实现节能的社会化。

实验室能源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灰色的墙、青色的瓦,几座充满岭南风格仿古建筑掩映在绿树鲜花中,显得蔚为壮观、古朴典雅。让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个充满园林气息的地方,竟然是一座污水处理厂。

更令人惊讶的是,乌黑粘稠的印染废水,经过这个污水处理厂之后,化作涓涓清流,部分经过膜处理之后的出水甚至可以直接饮用。

作为纺织行业里的明星企业,溢达集团旗下的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溢达)把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战略,在环境保护工作上不断开拓创新,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堪称纺织行业里的环保标兵。

提标改造,清水更清

二次调节池、高效沉淀池、臭氧接触池、BAF曝气生物滤池、砂滤罐……在广东溢达水质净化中心的污水处理厂,记者发现,其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显然比普通纺织企业的污水处理厂要复杂。

“这些都是我们2014年提标改造的时候,新增加的处理工艺。”广东溢达能源管理副总监范海超介绍,随着国家《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出台,纺织行业的印染废水排放面临更高更严的标准,面对这种情况,广东溢达审时度势在2014年投入7000万元建成了深度处理提标系统。

新的提标项目采用了臭氧催化氧化、高效沉淀和曝气生物滤池的组合工艺,对经过原污水处理厂进行物化和生化处理之后的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是全国首例将“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的深度处理工艺应用于大型染整行业废水的提标改造。废水经过该系统处理之后,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和地方最严格的排放标准的要求,其中COD和色度远低于国家环保部为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地区而特别制定的排放限制值。部分处理后的排水,经超滤和反渗透膜处理之后,可以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并可以送回至对用水标准最严苛的染色车间回用。

“按照常规的纺织废水处理工艺,基本上生物能够降解的污染物都降解了。如果要对废水进一步净化,就必须采用深度处理工艺,这是业界公认的难题。”范海超提到,用旧的处理系统,做到基本达标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要进一步削减污染物就比较困难了。而广东溢达在常规印染废水“物化+生化”的基础上,增加的臭氧氧化和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工艺,破解了这一难题。

臭氧能够将不易生物降解的有机化合物氧化分解,再通过曝气生物滤池的截流降解作用,进一步去除水中污染物。“臭氧能够有效降低COD浓度,同时还可以降低废水的色度。”加上该公司此前建成的中水回用系统,已安装了UF超滤膜和反渗膜,可以进一步滤去水中的杂质和金属离子。“经过膜处理之后,废水已经和自来水没有什么两样,甚至可以用来养金鱼。”业内人士表示,“这套污水新提标工程,为纺织染整废水的深度处理提供了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标杆。”

高品质的处理成效,源自大手笔的投入。据介绍,加上提标改造投入的7000万元,广东溢达在污水处理方面的项目资金投入超过了2亿元。广东溢达目前产生的废水量约25000吨/天,全部经由水质净化中心进行严格处理,稳定达标后才外排。其中的5000吨再通过超滤和反渗透膜进行深化处理,可以产生3000吨回用水用于车间生产。 广东溢达每年用于污水处理的运行费用达到5000多万元。

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除了在治水工作上的不菲表现,广东溢达在废气等方面的治理工作上,也同样可圈可点。

2014年广东溢达投入了1500万元对热电厂进行环保技术改造,建成了烟气脱硝技改、脱硫提标、湿法电除尘、烟气在线监测提标技改等4个环保技改项目。项目投运后,取得了显著的减排效果,氮氧化物排放减少了约60%、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了90%以上、烟尘排放减少了约50%,提前达到了佛山市对火电厂进行“超洁净排放”改造的要求,各项排放指标稳定达到国家最严格的排放标准。

为响应政府号召, 广东溢达早在2010年11月就完成了对织布厂的10台燃油导热油炉的改造,改为燃用清洁能源天然气。改造后,导热油炉烟气中的SO2和烟尘的减排量分别达到72.1吨和9075.5吨,减排率几乎都达到100%;NOx的减排量达到6.8吨,减排率达到61.3%,CO2的减排量达到2677吨,减排率也达到19.7%。

对于社会关注的纺织印染污泥,广东溢达于2012年投资建设了板框压滤系统和污泥干化系统,利用先进的污泥泥脱水和烘干技术,使干化污泥的含水率减少到30%,实现了污泥减量化目标。

溢达集团不仅做好自身的环保工作,还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以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和关注。2004和2007年,溢达集团在新疆和广东开展的“溢达少年环保万里行”活动行列,把改装成环保流动实验室的大篷车开往偏远地区的小学进行科普宣传,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教育他们如何保护环境。至今,新疆和广东两辆流动实验室已接待了20万名学生,并参与种植25万棵树等不同形式的环保活动。

节能减排,精益求精

在生产过程中,广东溢达努力开展节能环保工作,从2005年至今,通过不断地改进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不但使产品质量与服务得到了提高,而且降低了物料与能源的消耗,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单位产品能耗下降43%,单位产品水耗下降57%。

广东溢达还将节能降耗形成管理制度,例如制定《关于加强公司节能节电管理的规定》,该规定对照明用电、空调用电、减少设备电耗和待机能耗、节约用水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参照该管理规定,近年来,广东溢达通过流程改进、工艺创新、照明改造、空调节能、空压节能、变频改造、余热利用和新能源利用等措施,大幅降低产品能耗。

实验室能源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企业主体能动,政府积极推动”的总体思路,引导和推动千家工业企业大力实施创新升级计划,更好地引领和带动全市工业企业在研发体系、产品技术、管理方式、品牌创建、标准质量、人才队伍、投融资、信息化、制造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全面创新,加速升级,做优做强,加快构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机制,实现全市工业由大变强的新跃升,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三个”建设水平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通过实施千企创新升级行动计划,育成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00家。具体目标如下:

1、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到2015年,千家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8%以上,其中,有400家在3%以上;技术改造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以上,其中,有200家在10%以上;职工教育投入占销售的比重达到0.5%以上,其中,有200家在1%以上。

2、创新体系加快完善。到2015年,千家企业全部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全部建成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其中省级320个以上,国家级26个以上,分别占全市90%以上和100%;累计建立产学研紧密型联合体或校企联盟1000个以上,占全市80%以上。

3、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千家企业当年专利申请30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00件以上;当年专利授权15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00件以上;累计创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600件以上,占全市80%以上。

4、创新成效日益显现。“十二五”期间,千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幅25%以上,其中,有300家在27%以上;利税总额年均增幅26%以上,其中,有300家在27%以上。到2015年,新产品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其中,有300家企业在25%以上;产值过百亿企业达到16家以上,过50亿企业36家以上,过10亿元企业125家以上,分别占全市100%、90%以上和85%以上。

5、品牌质量加速提升。到2015年,千家企业全部拥有注册商标、市级以上品牌,拥有省级品牌560个(件)以上,国家级品牌55个(件)以上,分别占全市85%以上和100%;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产值比重达到55%以上;累计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1000个以上;累计建成全国专业技术标准化组织30家以上,累计制定行业以上标准50个以上,均占全市100%。

6、两化融合持续深化。到2015年,千家企业信息化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其中,建成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家以上、试点企业100家以上;实现成套设备和传统产业整机产品信息化率分别在50%以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在90%以上;创新营销模式展开电子商务的比例在65%以上。

7、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累计分别创成管理创新优秀企业和示范企业、信用管理贯标企业、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35家、500家、6家以上,分别占全市100%、90%以上和100%。

8、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15年,千家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达到10%以上,其中,有400家在20%以上。“十二五”期间,千家企业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名、优秀博士人才250名,均占全市50%以上。

三、重点任务

1、着力推进企业加快健全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加强对创新发展的战略谋划,引导企业制定科技创新短、中、长期相衔接的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途径。围绕重大产品研发、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增强,按照“机构健全、队伍合理、设备精良、制度完善、项目前沿、成果丰富”要求,推动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等的建设,并不断进行升级;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方式,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孵化器”、实验室和科技实体,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采取“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科研资源富集地或外海建立研发机构,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着力推进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与创新投入。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投入主体意识,每年的研发经费支出增幅要高于生产增幅,确保研发投入力度适应企业持续发展、转型升级需要。推动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级、节能降耗减排、提速增效提质、产业链延伸和企业信息化等重点实施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企业的研发设施、工艺装备和企业管理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运行质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股权融资、租赁融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实现投融资渠道多元化。

3、着力推进企业加速产品技术创新升级。鼓励和促进企业努力向产业链、产品链、技术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引导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良性循环。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自主攻关和联合攻关,着力攻克技术瓶颈,形成核心技术。促进企业积极引进最新科技成果实施转化,大力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企业加强先进设计技术、工艺技术、材料技术、装备技术的研究应用,促进产品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应用知识产权,努力创造知识产权,积极保护知识产权,在产品、技术和外观设计等方面形成知识产权比较优势。

4、着力推进企业切实加强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全面增强企业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打造自主品牌,积极创建国家级乃至国际级品牌。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标准化机构建设,努力掌握行业技术的话语权。引导企业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5S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模式,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降废减损等活动,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储运销售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体系,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和绩效管理。

5、着力推进企业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协同应用和集成创新,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加快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化联动”;在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工艺优化、产品设备监控管理、环保监测及能源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领域应用推广物联网技术,打造一批“智慧企业”。鼓励企业把内部的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剥离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促进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发展。

6、着力推进企业大力提升绿色制造水平。以电力、化工、冶金、纺织、建材等行业为重点,推动高耗能企业健全节能管理体系,强化能源计量、统计、评价工作,组织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加强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和产业生态链技术,依法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的落后产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清洁生产型企业。

7、着力推进企业进一步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增加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实现“两量并举”。鼓励和帮助企业积极面向海内外招揽人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学历人才比重,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优秀博士人才,优化提升人才结构。引导企业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创新教育培训方式,着力培养高级技术才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具有国际化开拓能力的人才,促进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营造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新环境,建立健全竞争性的报酬体系,推行股权、期权激励,给人才提供足够的用武之地,增强人才归宿感和责任感。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深入开展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家。

8、着力推进企业高度重视和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以推进企业现代化、国际化为切入点,以增强企业软实力为目标,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弘企业创新文化,倡导以创新为荣的价值导向,营造敢冒风险、尊重创造、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信用管理机构、完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推动企业守法经营,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社会责任。

四、保障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励企业创新。全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省扶持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对创新升级企业的扶持力度,认真研究政策资金投入的最佳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创新投融资服务渠道和方式,健全投融资保障体系。大力推进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创新升级企业倾斜,特别是在土地、电力、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和行政审批、规费征收上给予优先优惠。

2、积极培育示范典型,引领企业创新。整合创新型企业和千企升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千企创新升级评价管理办法,开展千企创新升级示范试点,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建、两化融合、节能减排、绿色制造等领域培育树立先进典型,发挥优秀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3、精心打造载体平台,集聚企业创新。加快建设“9+1”创新载体和“一核五园多点”的软件服务业综合体,着力加强技术研发、产品检测、工业设计、成果孵化、人才交流、技术交易、投融资、评估咨询、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外包等公共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园区创新创业服务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功能,形成集聚效应,加速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