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范文第1篇

5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要求限期取消现行对电解铝等高耗能企业用电价格优惠。

工信部5月13日下发《关于公开征集稀土行业准入条件意见的通知》,对稀土行业的多项指标划定门槛,并进行为期两周的公开征求意见。

5月13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医疗事业、金融机构等领域。

平安证券:强调政策协调整合

国务院总理5月13日、14日在天津调研时强调,全面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第一,冷静观察,沉着应对。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密切关注和正确分析形势的发展变化,把困难和问题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

第二,加强协调,适时适度。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既形成调控整体合力,又要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始终合理把握政策力度。

第三,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加大对“三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民生工程等薄弱环节的支持,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扩张,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四,标本兼治,注重实效。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与组织措施,切实见到成效。要通过更加周密细致的工作,牢牢把握主动权,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确保全面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政策预期一:

政策的着眼点将侧重出台政策的整合

温总理关于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和对政出多门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担忧是比较明显的。在中国“运动式”的调控,特别是在一个调控行为上升到政治高度的时候,各个部门同时出台有针对性政策导致调控运动化,其结果就可能是调控过度,这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是有迹可循的。温总理的讲话意味着未来政策的着眼点将更大程度是整合出台政策,因此,各部门政策密集出台的预期会有所下降。这有利于稳定市场、保持经济活跃度。我们认为,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至少会先观察效果再作后续打算。

政策预期二:

稳定预期―宏观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我们认为,温总理对于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表态,稳定政策预期的成分居多。从当前地方债务问题,到通货膨胀的发展,到房地产调控对银行业和产业链的影响,以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等等,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也就决定了未来政策调整的难度加大,与其频繁调整整体性政策,不如提高针对性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未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更要看其总量之下的结构性变化。

在政府“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指导下,对“三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民生工程等的投入会加大,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会最值得关注。

政策预期三:

货币政策短期明显改变的可能性较低

从目前的形势看,货币政策的调整偏重于针对性,总体宽松的格局难以改变:

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范文第2篇

因此,许多人认为目前货币政策在稳增长和控风险上陷入两难。

笔者认为事实上目前货币政策稳增长和控风险的目标并没有冲突,对目前货币政策的松紧判断和政策效果存在一些误区。 货币政策放松没用吗

如何解释前期降息降准而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呢?

第一,不能简单认为降息和降准就是放水,其实货币政策一直逆水行舟、着力于维持中性。

在央行六次降息之后,实际利率并不比去年低,因为价格下行压力更大。有人说估算实际利率不应该用生产价格指数而应该用消费价格指数,但是中国负债高企的是企业部门,尤其是工业建筑业矿业部门,它们面对的是出厂价格,不是猪肉、蔬菜等对消费物价影响较大的价格。即使用两者平均值来看,实际利率的高企都很明显(见图)。存款准备金率虽然一再下调,但只是在对冲外汇的流出,基础货币增长并没有加快,今年初和最近几个月反而有减速的趋势。银行间市场晚期利率也维持在与目前价格形势以及基准利率下调相左的较高水平。所以,虽然货币政策看似频频发力,实则是对不断改变的形势做滞后反应,货币条件仍然是偏紧的。

第二,的确,货币政策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对稳增长作用有限。因为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债务高企,产能过剩,盈利低下,许多企业现金流不足以还本付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产品卖不出去,不是借不到钱扩大产能,其投资需求、信贷需求势必低下,放松货币政策对刺激企业投资、从而稳增长的效果十分有限。只有在信贷政策配合财政政策的时候,以及通过刺激居民部门信贷需求,才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然而,前期放松货币政策虽然力度不够,却也避免了因为价格下行和外汇流出带来的过度的货币条件紧缩。而且,货币政策在目前情况下的最大功效是降低债务负担、稳定通胀预期、防范金融风险,并非刺激贷款和增长。

放松货币会带来信贷膨胀?

其实,如果认为货币宽松对刺激增长效果有限,就不用担心它会带来信贷膨胀、加大杠杆率。因为在企业已经债务累累,而且面对需求疲软、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其投资需求和信贷需求会很低迷。所谓债务通缩陷阱,就是放松货币政策也不会刺激信贷明显增长。

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较快,一是财政和基建等政府项目主要靠信贷支持(包括政策性银行信贷、PPP贷款等),是事实上的财政政策被信贷政策支持着,并非货币政策引致企业信贷需求旺盛。

二是我们估计近年每年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贷款和16-17万亿元的社会融资中,1.5万亿-2万亿元被用于偿还银行利息,而且这个比例每年都在增加,形成所谓资金“空转”。而降息、降低企业债务成本,反而是可以减少此类新增信贷,有助于降低杠杆率的。

放松货币政策不等同于大幅扩张信贷。在降息降准的同时,央行还可以继续使用至今都很依赖的信贷额度等数量型工具和宏观审慎工具,控制包括银行信贷在内的信贷规模稳健增长。

货币政策如果难以刺激信贷需求,对促增长效果有限,那也就难以挑起通胀。因为价格上涨不仅仅是靠印货币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货币宽松形成有效需求,才能带来物价上涨。君不见主要发达国家几轮量化宽松下来,通胀并没有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来临吗?因为产出缺口大、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只是在抗通缩罢了。至于说农产品价格可能上涨、能源价格可能因地缘政治回升,那都不应该是货币政策需要或能够控制的。

调结构能靠货币政策吗?

许多人认为货币政策不应放松的理由是,因为种种结构原因,宽松的货币条件更多的是有利于国企、地方政府,包括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而流动性并不能很好地促进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发展。这样,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延缓市场出清,妨碍了淘汰过剩产能和必要的结构调整。

的确,在目前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条件不能保证资金流向最应该得到支持的行业和企业。但是,这里面更多的是结构问题,靠的是推进结构改革、硬化预算约束、发展多层次的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不能靠货币政策这样的总量政策。

货币政策承受不了这么多重任。试想,如果货币条件宽松的时候,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得利不大,货币条件紧的时候,难道它们的日子会更好过吗?资金不是更会流向国有部门吗?

而且,货币条件偏紧并不能自然导致过剩产能被淘汰、低效企业破产。因为, 在市场机制不健全、预算约束不硬、刚性兑付普遍的情况下,市场不能自行出清,而是要靠政府的决心来实现。如果没有决心,最后被保护的可能更多的是与地方关系密切的企业,而非中小企业,反而会让打击面过大而且对中小企业带来额外的打击。打击面过大,最后政府和老百姓买单的成本只会更高。

目前货币政策面对的最核心问题是什么?中国货币政策有着多重目标,主要包括促增长(含就业)、保价格稳定、平衡国际收支和防控金融风险。目前中国经济面临持续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实体经济、主要是企业部门面临价格连续四年下降、债务高企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保持价格稳定不是简单防止通胀,而是要考虑防止全面通缩的形成。而企业部门面临债务通缩陷阱,许多企业已经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支付利息,坏账形成率在明显上升。因此,货币政策目前也需要重点考虑防控金融风险。而这几个目标――稳增长、稳物价(防通缩)和防控金融风险并不冲突,都需要在维持信贷增长不过度加快的情况下放松货币条件,切实降低债务成本和负担。 如何助力降杠杆和控风险

从根本上解决杠杆率过高、降低金融风险,不能简单靠货币政策。需要的是统筹一揽子政策,但是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是必要的。降杠杆和风险的一揽子政策包括:

稳增长――财政政策在稳增长上的作用更大,可以积极发挥,不过也需要信贷政策的配合。另外,各种有利于发展服务业的改革、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进一步降低按揭首付比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等都可以帮助稳增长。降息除了可以降低企业负债成本,还将促进可以加杠杆的居民部门增加杠杆,支持消费。

降低实体经济债务负担――降息降准可以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利率(也就间接降低债券市场利率),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改进企业现金流,间接也会降低因为偿还利息所需新借的贷款/债务,降低坏账形成的速度,降低金融系统风险。除了货币政策之外,缩短企业融资链条、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也可以帮助降低债务成本。

推进企业和债务重组――要从根本上打破债务通缩陷阱的恶性循环,除了大幅降低利息和融资成本,必不可缺的是要进行企业的破产重组,关闭僵尸企业、淘汰过剩产能,同时重组和核销相关行业和部门的银行坏账。后者可能需要银行进一步补充资本金。

管理通缩预期――让僵尸企业破产、淘汰过剩产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定价能力,化解因过剩产能长期存在带来的通缩问题,而同时更宽松的货币条件也有助于稳定价格预期、避免通缩预期固化,间接促进企业投资和生产。

总之,对中国目前货币政策的理解存在不少误区,认清当前最突出的宏观问题以及货币政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至关重要。

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范文第3篇

增长底线会守住,目标下调无需悲观

2017年GDP增速目标定在6.5%左右,与市场普遍预期一致,而“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的表述尚属首次,并强调“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规律和客观实际,也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衔接”。如此定位,体现了两大含义:一方面,虽然2017年至2020年四年间只需6.4%年均增速即可实现2020年收入倍增的目标,今年守住6.5%的合理增长底线无疑会减轻后续压力;另一方面,由2016年“6.5%~7.0%”下调至“6.5%左右”也无需悲观。事实上,包括人民银行、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今年年初以来相继对2017年中国和全球经济持乐观态度。继续往前看,中国经济仍将表现为L型发展,增长速度可以稳住,不会失速,也不会掉出“合理区间”。正如总理答中外记者时所表示,“6.5%左右的目标不低了,也很不容易;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我们会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并迈向中高端水平”。

改革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金融改革防风险为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出现次数由去年的74次增加至83次,“增长”则由41次减少为30次,凸显了改革的重要性。报告指出要“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对于金融领域来说,就是要“抓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到“坚决防止脱实向虚”“对不良资产、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需要指出的是,报告虽然并未提及市场关心的监管协调机制,但基于“两会”前后“一行三会”主要负责人的讲话可知,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已势在必行也正在推动,“在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还可能提高到更有效的层次”。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但将边际趋紧

报告指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今年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从字面上理解,将以往“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式修改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属于顺应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鉴于央行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近年来部分时段的货币政策在实施上可能是稳健略偏宽松的,这表明2017年货币政策虽然中性,实质将会边际趋紧。此外,从数字上看,12%虽然高于2016年11.3%的实际增速,但是2016年所设定的目标增速是13%,与实际增速略有差距。一般认为,合意的M2增速是“GDP增速+通胀水平+2%~3%的弹性空间”,目标增速与合意增速的缺口大小可以更好反映货币的实际宽松程度。由于2017年通胀中枢大概率要高于2016年,而GDP增速相比2016年可能只是微降(实际上可能会接近甚至更高),意味着2017年M2目标增速与合意增速的缺口将由过去三年的5%左右降至2%~2.5%,也即2017年货币供应量将有实质性收缩。考虑到“脱虚向实”和金融部门去杠杆的大背景,以债市为代表的“虚”部门流动性将总体偏紧。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主动,主发力点是基建、准财政和减税

从目标设定来看,今年财政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其一,2016年的实际赤字率高出目标赤字率0.8个百分点,2015年高出1.1个百分点,即过去两年的实际赤字率均高于目标赤字率,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经济步入增速放缓周期,但由于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货币政策都渐次失效,稳增长只好依靠宽财政。保守估计,目标增速虽然维持3%不变,2017年实际赤字率有望达到3.5%。“安排地方专项债券8000亿元”比2016年4000亿元规模扩大一倍,也体现了今年财政的积极主动性。其二,从发改委制定的目标预期来看,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9%(高于2016年8.1%的实际值),鉴于地产投资增速会放缓但制造业投资有望反弹,预计今年基建增速将大体保持2016年的水平。其三,减税也是财政更加积极主动的体现。报告指出,在2016年实际企业减税5700亿元的基础上,2017年继续减税5500亿元,主要通过扩大所得税优惠范围、提高研发费用扣除比例、规范政府性基金、削减行政和经营收费、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降低制度易成本等一系列措施。从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2月底召开的第15次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和本次报告不难看出,国家是真心要“尽一切努力把企业负担降下来”。

地产调控不会放松,因城施策去库存

“开弓没有回头箭”。透过报告,并没有看到地产调控放松的迹象,但也可窥见调控力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意味着今年地产投资增速下滑的幅度和时点会比预想的要好。其一,报告指出“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并且相比3月5日总理大会上所做的报告,讨论修订后的版本新增了“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表述,说明今年国家将加大房价管控力度,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两会”刚结束,北京、广州等多地已经开始升级限购。其二,报告指出“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结合3月初银监会新闻会上“由于三四线城市存在去库存问题,银行在信贷政策上也应予以考虑”的最新表态来看,报告提出的“因城施策去库存”直接体现为鼓励和支持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也即今年三四线城市的地产销售有望维持较高景气。其三,报告指出“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意味着一二线热点城市将从供给端发力,土地供给和新房供应都会增加。此外,讨论修订后的版本还增加了“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的表述,预计后续各地将出台大力发展房屋租赁市场的相关政策,住房租赁实现快速发展。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人民币国际化提速

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流动性过剩 实体经济

一、通胀现状

通常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同比增幅来反映一个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从上图可知,去年我国通胀水平有涨有跌,但总体上升趋势明显,曾一度达到5.1%。《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四季度分别上涨2.2%、2.9%、3.5%和4.7%,全年平均同比上涨3.3%,其中食品上涨7.2%,固定资产投资上涨3.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今年1、2月CPI同比上涨4.9%,延续了去年强劲的上升势头,通胀压力空前。

二、抑制通胀策略分析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笔者认为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通胀进一步恶化。

(一)强化稳健的货币政策

当前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主要原因在于08年底中央推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4万亿一揽子投资计划,减少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新增货币信贷规模等措施。这些措施,使得我国在09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一枝独秀,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了50%。与此同时,短短两年时间,广义货币M2由08年末的47.52万亿飙升为当前的73.56万亿,涨幅高达54.8%,远超GDP增幅。只有将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及时收回,才能有效的控制通胀。尽管央行已经连续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货币政策效用的显现存在时滞,利率水平和通胀水平还有差距,笔者认为上半年央行应进一步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收紧银根。

(二)采取灵活的汇率政策

很多学者认为:当前欧美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不景气,如果人民币升值,会进一步恶化我国出来,拖累经济发展。但笔者认为,本次全球经济危机正是我国改革汇率制度、提升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战略产业的绝佳时机。我国通胀预期巨大的原因,除了央行向市场投放的大量货币外,还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在外汇管制的情况下,我国持续增加的外贸盈余只能不断转化为等量的人民币进入国内市场。如果按照去年底2.84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1:6.663的汇率计算,央行投放了17.717万亿人民币对冲外汇。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不仅可以降低我国出口增幅,缓解国内紧缺要素价格,还可以减少输入性通货膨胀,缓解央行兑换外贸盈余的压力。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将倒逼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内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人民币国际化,缓解国际舆论压力,提高国民福利。

(三)引导民间游资投入实体经济

当前大规模民间游资无序流动,在推高我国物价的同时,加剧了国内通胀预期,我国急需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一是央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控制信贷流动方向。收紧对落后产能和房地产市场信贷,转而适度增加新兴战略产业信贷规模。二是中央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工具,平衡财富再分配。三是引导资金进入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战略产业领域,通过减费、减税和贴息等手段,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利用财政收入建立专项补助资金,降低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创新项目和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实体经济。

(四)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制定权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我国对国外资源市场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如果还是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必将牵制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增强自身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一是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应成立专门协调机构,加强国际采购的宏观指导,协调国内各大进口商,形成采购共同体,提高定价权。二是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各类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市场,创新避险工具,适度增加期货公司业务范围,运用远期合同化解价格风险。三是创设现代交易平台,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推动期货诚信交易、物流追踪结算、现货交易竞买竞卖相结合,推进我国综合性电子交易体系的发展。

(五)稳住国内农副产品价格

为切实稳定农产品价格,我国必须把调控政策由应急性政策向长效机制转变。一是加大农产品信息披露。各级农业、流通部门以及各行业协会、合作组织要及时统计和相关信息,防止投机者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二是加大农产品政策引导。各地政府要合理引导当地种植结构,保持蔬菜面积相对稳定,防止农户盲目扩大或缩小蔬菜种植面积。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从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高效物流体系等环节入手,规模经营,集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四是加大市场长效监管。国家相关部委应该建立长效市场监管机制,严厉查处恶意囤积、操纵市场、垄断货源、阻断流通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范文第5篇

“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应该说恢复得很快了,甚至可以说已经不是复苏的问题了。”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这样认为。

央行新晋货币政策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济数据过热可能逼迫央行推行调控政策。他称,中国已开始在很多领域实施退出政策。

前不久,三年期央票在时隔近2年后重新启动,受访专家均认为,此举意在进一步收紧流动性。

宏观经济强劲

3月末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刺激政策何时退出要视经济“非常确定”的复苏信号而定。纵览一季度的经济指标,中国经济复苏的态势还是逐渐明晰。

从最新公布的GDP数据来看,一季度达到11.9%。高辉清认为,11.9%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已经远远超过了潜在经济增长率,“从表象上看已经出现了过热的现象”。

中电联的用电量数据显示,1~3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695.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19%,3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434.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04%。

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3月份为55.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已持续13个月保持在50%以上。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8.1%,生产指数为58.4%,反映出当前经济发展呈现社会需求上升、工业生产提速的特点,中国经济进入较快增长的轨道。

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评价一季度经济形势时也认为,当前态势表明经济增速继续回升,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

由于今年开局喜人,目前市场机构也纷纷调高了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中金公司把全年GDP已从先前的9.5%调高到10.5%。

宽松货币逐步收紧

宏观经济向好,自然加快了央行紧缩货币的步伐。尽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明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此“宽松”与去年的“宽松”已不可同日而语。

3月31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声明首次提出“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此前央行的表述均为“合理增长”。这一历来字斟句酌的措辞些微的变化,无疑也暗含深意。

与4月15日国家统计局的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指标相比,之前几天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呈现出完全相反的“风格”:一边是飙升的GDP,以及工业增加值、发电量,而体现流动性的M2、信贷则整体趋于平滑。

央行4月2日的《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总体上仍将保持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但将逐步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因该政策引发的资产泡沫风险和通胀风险不断增大。这可以看作是M2增幅回落、新增贷款同比增速下降的注脚。

3月的金融数据显示,3月末M2余额为65.0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0%,增幅分别比上月和上年末低3.03和5.18个百分点;3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5107亿元,同比少增1.38万亿元。M2、信贷可以说最为直接地反映了央行的调控意图。

平安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李虹蓉认为,新增信贷是政府银根紧缩主动调控的结果。

与此相映衬的是,4月8日,央行重启三年期央票发行,这是自2008年6月26日以来,央行首度发行三年期央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刘煜辉指出:“此举是进一步收紧流动性的信号”。刘煜辉认为,重启三年期央票能够抬高长期利率,对投资冲动和资产泡沫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往,发行央票更多的是对冲贸易顺差带来的巨额外汇。但海关统计显示,在历经自2004年5月开始的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后,今年3月份我国外贸出现72.4亿美元逆差。本次重启三年期央票,矛头绝非指向外汇占款。

央行的一系列动作,只能表明货币政策在逐渐趋紧。

房地产疯狂或成退出推手

预判货币政策的走向,房地产或成试金石。

近期,房地产市场火爆得近乎疯狂。仅今年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就高达11.7%。去年末至今,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举措也有不少,但房地产疯狂依旧。市场普遍预计,在政府税收等政策迟迟无法推出之时,缩减金融杠杆是最切合实际的办法。

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高义表示,近阶段房地产价格持续出现大涨,说不定国家未来会出台更严厉的控制政策,而信贷工具则是重要的一环。

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抑制投机性购房。最近,国家电网利用智能网络,在全国660个城市查出一个数据,总共有6540万套住宅电表读数连续6个月为零。也就是说,房子空在那儿没人居住,很多房子在炒家手上。政策层面,对这些炒家“釜底抽薪”也就在所难免。

相关期刊更多

上海金融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纪实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