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第1篇

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以来,投资者信心指数虽有小幅波动,但始终处于高位,投资者信心指数自去年6月份起已连续11个月处于乐观区间。子指数方面,国内经济基本面、国内经济政策指数较上月分别下降了6.3和5.3,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指数下降4.3;大盘乐观和大盘抗跌指数分别下降8.7和4.4,大盘反弹指数微升0.1,与上月基本持平,买入指数环比降幅较大,较上月下降10.1;股票估值指数本月微降0.1,值得注意的是,股票估值指数已连续三个月小幅下降,在大盘强势震荡向上过程中,投资者对于股票估值水平越发谨慎。

投资者对国内经济基本面的信心保持乐观,对国内经济政策有利于股市的信心依然较强报告显示,4月份国内经济基本面指数(DEFI)达到70.4,较3月份下降6.3。其中,有47.3%的投资者认为国内经济基本面对未来三个月的股市会产生有利影响,9.9%的投资者认为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54.8%的投资者认为国内经济政策对未来三个月的股市会产生有利影响,29.1%的投资者认为影响不大。

分析人士表示, 4月份改革政策红利继续释放,在流动性维持相对宽裕的背景下,融资余额、证券客户结算资金及新增开户数持续增长,反映出新一轮大规模增量资金积极入市。虽然A股市场未来有望进一步攀升,但也不能忽视一季度宏观经济和企业盈利数据偏弱对于市场未来走势的影响,市场阶段性调整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投资者应保持谨慎。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第2篇

    一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经济内外

    不平衡的突出特征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集中体现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必然会出现贸易顺差,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所以,当投资受到抑制的时候,国内的庞大储蓄就转化成了更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即在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和贸易顺差是一对跷跷板。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中的贸易顺差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因此,当前持续大幅增加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

    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有利于获得外汇资源,提高我国对外支付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推动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同时有利于增加出口部门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但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带来诸多问题和风险。首先,为一些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提供了借口。其次,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第三,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中国通过税收、汇率等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各地热衷于发展出口加工业,资源过分向对外经济部门集中,忽视了国内其他部门的发展,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将经济增长过多的系于国外需求,面临很大的风险。第四,在外贸顺差增长过快的情况下,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大。流动性过大,一方面导致国内资金供应充裕,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难以抑制。另一方面,大量资金进入房市和股市,使国内房价和股价出现非理性上涨,积聚了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为了收紧经济中的过剩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增加。同时,大量央行票据发行还推高了货币市场利率,增加了央行对冲操作的成本。此外,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国际外汇、资本市场剧烈动荡,尤其是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加大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最后,持续贸易顺差强化了投机者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强化了企业扩大出口和降低进口的冲动,并不断推高贸易顺差,进而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贸易不平衡与汇率变动的恶性循环。在这种背景下,也加大中央银行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杠杆调控经济的难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决不可小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内外不平衡并存的危害性,尤其是经济对外不平衡的加剧,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内部的不平衡。

    二 国际经济失衡加剧: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当前国际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国际经济失衡不断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重要原因。

    1国际生产要素转移和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是导致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特别是对美国贸易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

    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将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产制造环节,甚至部分研发活动和服务业大规模地向外转移,特别是向有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新兴市场地区转移。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被不断地纳入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和生产链条,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的出口基地,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出口竞争力明显增强,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小,而金融、保险、电信、医疗、教育、房地产以及各类专业服务等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增大。大量消费品和制成品依赖进口,贸易逆差扩大,结果形成美国等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特别是美国与亚洲贸易的严重失衡。

    中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一是加工贸易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二是外国直接投资在跨国外包和改变贸易平衡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增加,其产品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还应该看到,中国在对美国有较大贸易顺差的同时,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有较大逆差,主要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欧美出口摩擦较大的商品的加工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辅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加工贸易格局,同时也把这些国家和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嫁到中国头上。因此,中美贸易不平衡实际上是亚洲与美国贸易不平衡的集中体现或结果。

    2美国储蓄率不断下降,形成储蓄与投资的缺口,需要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

    从储蓄视角看,根据“储蓄缺口=贸易缺口”的宏观经济恒等式,全球失衡问题可以用储蓄缺口联系起来,即:美国贸易逆差=美国储蓄负缺口=其他地区储蓄缺口=其他地区贸易顺差。其中,储蓄缺口指储蓄与投资之差,贸易缺口指出口与进口之差。

    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选择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配套的经济政策也以鼓励储蓄和抑制消费为主,导致亚洲地区的储蓄率持续高于投资率,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主要服务于出口,特别是向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这一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抑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形成了过高储蓄和巨额经常项目顺差。而且,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一方面采取了谨慎的国际资本管理战略,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净借款者转为净放贷者;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国内投资支出,并通过高利率吸引国内储蓄,从而使其储蓄大大超过投资。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则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来维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利用其发达的金融体系鼓励增加消费甚至是超前消费,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而进口需求不断扩大。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在造成各自不同特征的经济内外不均衡的同时,也加大了二者之间在贸易方面的不平衡。

    作为全球失衡的核心,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则对应着其总体储蓄的空前萎缩。不仅个人储蓄率降至零以下,政府财政赤字也不断膨胀。美国经济是以消费为主的经济,过去几年这一倾向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下进一步加强。20世纪80年代,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7%,2005年达到72%。与此相对应,美国储蓄率急剧下降。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

    3以美元为核心的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制、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其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便捷,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能够吸引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来支撑其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并造成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加快了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步伐,国际资本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客观上为中国等拥有大量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金融市场投资创造了条件,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凭借其金融市场在规模、流动性、获利性、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及美元和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定价结算、金融资产定值、交易和投资,以及作为储备货币等方面的优势地位,通过货币、汇率和金融政策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国际资本的流动,能够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来弥补其不断扩大的经常项目逆差,特别是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大量贸易盈余及其所形成的庞大外汇储备再以资本流出的方式回流到美国,通过这种循环又造成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

    三 国内经济失衡加剧:中国经济外部

    不平衡加剧的根本原因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形成和积累除了上述国际经济背景外,还有广泛的国内经济背景,不断加剧的国内经济不平衡是经济外部不平衡加剧的根本原因。

    1进口、资本输出的国内政策制约和国外政策限制

    首先,与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长期以来,我国涉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给外资有许多超国民待遇的政策。一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相差大,前者是33%,后者是15%,甚至在地方引资竞争中的两免三减政策下是所得税为0,增值税也返还;二是给外资企业低地价、零地价;三是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以至于在国外买中国制造的商品比在国内价格还便宜。尽管近年来涉外经济管理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对进口和资本输出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其次,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实施多重管制政策,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

    2人民币的汇率和利率因素

    从2004年9月份开始,由于美元贬值和中国较低的国内价格水平,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实际汇率出现大幅贬值,造成内需相对于外需的疲软,从而推动了出口并抑制了进口,加大了贸易顺差。随后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又对贸易顺差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国际资本预期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会进一步升值,在中国仍对资本流入实施较为严格的管制的情况下,不惜冒险通过贸易渠道流入。根据分析,在2005年出现1020亿美元巨额贸易顺差时发现,真实贸易顺差大约为400亿美元,其余600亿美元是国际资本通过贸易渠道混入。另外,由于本外币正向利差(贷款利率高于美元)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汇动机减弱,结汇意愿增强,过去滞留境外的资金大量回流。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第3篇

所谓泡沫经济就是指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然而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是价格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而告终。实践表明,泡沫经济更容易发生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中,同时这些经济体由于缺乏经验,银行体系不健全及风险意识差等原因,不能适时预警和妥善治理泡沫经济,使刚刚起飞的社会经济硬着陆。

中国和80年代的日本存在着很多程度上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状况

20世纪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停滞不前。而日本在1986―1990年却保持年均4.9%的增长率。通过对日本泡沫经济前后经济基本面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1986―1990年,日本经济处于低通货膨胀、低失业、高增长的良好发展阶段。近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虽然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中国经济仍保持年均8%的经济增长率发展。虽然在2011年前三季度的通货膨胀率高于5%,但是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使物价水平基本稳定。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快车道上。

2、巨额的外汇储备,本币面临强大的升值压力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国内消费市场不能满足日本企业发展的需要。一直以来日本坚持“贸易立国”,以高质量的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使日本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到1985年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债权国。大量资本流入日本,使日本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1985年9月22日的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1985―1988年日元汇率升值50%。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快的马车。大量的外汇逆差使中国在2006年2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自2005年汇改以来就人民币进入持续升值的通道,从1美元兑换8.07元人民币升值到现在1美元兑换6.42元人民币,升值高达20%。随着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强化,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和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使中国面临更严峻的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3、资产价格的飙升

20世纪80年代,以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为代表的日本资产价格迅速上涨。日经225指数从1984年12月的11542点上涨到1989年12 的38915点。日本大城市的商业地价指数从1986年的38.4上涨到1991年的103.0,涨幅高达168%。日本的资产价格发生严重膨胀。以股票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自2001年起,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均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平均上涨97,5%,而对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价格涨幅可达到200%―500%。近年来,股票市场虽波动频繁,但中国股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却远高于欧美股市的平均市盈率,说明股价已被严重高估。

然而,不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使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低迷不前。

1、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

日本泡沫经济出现在美苏争霸的时期,日本在石油危机冲击下经济依旧保持4.9%的增长,吸引大量的国际金融机构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投机日本市场,加剧了日本国内经济的泡沫。而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呈现美、欧、日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多极鼎立的格局,避免全球资本单一追逐中国市场,防止大量热钱的流入,削弱了国内金融市场泡沫全面破发的可能。

2、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未来经济增长潜力不同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均GDP也位于世界前列,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左右,未来增长潜力巨大。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后,实体经济投资领域和市场空间广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使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国家实行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

日本的宏观经济政策受国际经济协调的牵制。在整个泡沫经济时期,日本政府不断降低本国利率、增加本国需求以解决美欧国家的经常账户逆差。日本采取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国内需求以应对经济下滑,然而这些政策都加剧了泡沫的形成和膨胀。中国在金融危机后一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当减少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规模增长,使银行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储备。这些政策对应对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和经济过热起到重要的调控功能。而且中国的货币政策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根据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及时恰当的调整。

综上所述,中国和80年代的日本在宏观经济基本面、外汇储备、物价水平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两国经济系统内在的不同以及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不同,使中国经济可以免于日本“失去的20年”的泡沫破灭。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应积极借鉴日本的经验,吸取教训,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防止经济的“硬着陆”。

参考文献:

[1]韩琛原.日本泡沫经济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对比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2010(19)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第4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主办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6709

国内刊号:44-1618/F

邮发代号:46-12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市场经济与价格》(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广东省出版集团主办。杂志依托广东省市场研究所这一专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研究机构,具备权威的专家和信息库,能有效整合政府专业经济研究机构、省级价格资讯网站、省级价格监测网站和驻港信息部等机构的优势,较好地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它宣传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动态,采集并香港、澳门和海外的经济及价格管理的先进经验,始终站在全国经济改革尤其是价格改革的最前端,不仅在珠三角地区首屈一指,在全国也仅此一家。杂志相继被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ASPT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等收录。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第5篇

在今年经济数据连续不佳的背景下,10月经济数据回暖超出市场预期。但这也给我们带来疑问,10月份是否成为中国经济的转点?中国经济是否将从此进入稳步增长期?

PMI数据带来新的曙光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GDP。GDP作为经济情况最直接的反映,虽然是一个相对较慢的指标,但也是反映经济是否筑底复苏最硬性的指标。三季度GDP数据再创新低,说明实体经济还处于最困难的阶段,由刺激政策传导向实体经济复苏还需要一个漫长阶段。这也在客观提醒我们,中国经济是否能够真正进入复苏期还有待观察。

其次值得关注的指标是PMI。作为经济的先行指标,PMI在10月份回归50上方,似乎说明中国经济重归扩张。当然,不能单一以PMI指标判断经济状况,PMI能否带动GDP和其他数据的筑底回升,仍然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

第三,CPI和PPI指标也各有看点。CPI同比数据降到2%下方,说明通胀不再是现阶段主要矛盾,这更多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制定上,政府将有更大的余地进行政策转向。更重要的是,PPI指标也在本月出现见底回升。PPI的回升,能缓解市场中通胀转通缩的忧虑,实际上,低通胀状态才能为经济复苏提供更好的环境。

最后,10月份的进出口数据较9月份下降,但仍保持在稳定水平线上。实际上,除了今年1月进出口数据大幅下滑外,其他各月的平稳表现,说明经济状况并未对国内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政策继续小幅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