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时代的特征

智能时代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时代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时代的特征

智能时代的特征范文第1篇

Probe into the Service Innovation Mod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Wisdom Age

LI Zheng-ya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Library,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sdom era,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age on the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probes into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and establishes the service mode of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Key words】Wisdom era;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新理念后,“智慧”的战略式序幕正式拉开,各种和智慧相关的战略部署应运而生并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例如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银行、智慧教育等。近年来,国内高校也掀起了“智慧校园”、“智慧学习”等热潮,作为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智慧图书馆,已然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正逐步走进全新的智慧时代。在智慧时代下,高校图书馆能为读者提供的各种资源服务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但其未来的发展、服务方向应突显“智慧性”。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如何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高新、智能技术的支撑下,进行改革和服务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是当今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重点课题。

1 智慧时代特征

智慧时代是将数字化、物联化和智能化科技整合到实现人类社会中,人类能够以更精确、更动态的方式来管理生产、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的生活状态,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生机、人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智慧时代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特征之一,智能。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为主要支撑技术,同时还需要数据挖掘、社交网络等诸多技术的支持。智能化、互联化和物联化三方面必将成为智能性特征的集中体现,且能够逐步实现全方位互联、立体感应和智能全融合。

特征之二,创新。智慧时代下的创新是以新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知识服务创新,是以由“创造者为中心”逐渐向“使用者为中心”的角色转变,是以大众创新、协作创新和开放性创新的用户参与为主要特征,强调知识服务创新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特征之三,空间。智慧时代下智能空间,是将物理、信息、时间等空间进行延伸和相互融合,让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各种方式方便、快捷地体验到最满意的服务。

特征之四,用户。智慧时代极其重视个人自身的价值,尊重用户的需要,注重用户的?⒂耄?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社会运转及顶层设计。传统时代与智慧时代的服务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服务是向公众、社区开放,满足大多数人的一般需求。但智慧时代是尊重个体选择的时代,根据个人需求,提供有创意性个性化需求服务,重视用户的体验效果,与用户一起,完善服务内容与服务创新。

特征之五:活力性。 智慧时代是创新、涌现、融合、协作、开放、自由、活力和向上的社会变革的时代。它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特征之六:持续发展性。智能时代与传统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实现了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智能融合,为新时代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和可持续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2 智慧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及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其功能实现的关键,智能、便捷、优质服务是智慧时代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新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及新信息环境的不断更新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

第一,从服务的空间方面来看,传统高校图书馆馆藏主要以印本资源为主,以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为主。智慧时代,图书馆空间将向多元化发展,如物理空间、服务空间、创客空间等,更加强化“第三空间”的服务价值,拓宽学术图书馆功能。[2]

第二,从服务方式方面来看,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主要依赖于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为图书馆用户提供借还、检索和咨询等系列简单的服务。智慧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是在原有的集成系统基础上融合Web3.0、物联、云等智能技术实现“自助借还服务”“推送、推介服务””“集群服务”和“移动服务””,诸如基于RFID技术的自助图书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掌上移动服务,基于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的人工智能(咨询机器人)服务,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高校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推送服务。

第三,从服务内容方面来看,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借阅检索和基本参考咨询等服务上。智慧时代下,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内容建设上找突破口,从单一服务内容逐步向多样化、集成化、个性化、共享化、深层次发展。资源供给方式向知识服务创新方向发展,咨询服务也由简单的基础性咨询逐渐向深层次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方向过渡。基于物理空间的服务正逐渐被智能空间、创客空间等多元空间所替代。

第四,从服务理念方面来看,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主要是以图书馆为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服务理念、形式较传统、封闭和被动。智慧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是将传统图书馆“被动使用、等待使用”的服务理念主动向“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感受,方便用户使用”的可持续性发展创新观念转变。纵观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在这一方面有许多创新实践,例如:IC信息共享共建空间、学科服务的建设和“智慧图书馆”工程的建设等都是服务理念转变方面很好的例子。

第五,从服务用户的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智慧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的范围是包括企事业单位人员在内的各种社会团体,用户群体范围扩大,用户信息素质不断加强、自助意识不断增加,隐藏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大,要求提供的服务质量越来越高,提供的信息知知范围越来越宽,这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下如何满足更多不同层次、不同单位的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给用户即时、互动、全面、便捷地提供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

3 智慧时代过渡期高校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智慧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改变,由原来单一的借、阅、咨询等,逐渐向多样化、个性化、专深化、集成化和交互化的发展,也促使高校图书馆服务不断创新,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图书馆都在着力向智慧图书馆发展,在相关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因为智慧时代下服务创新实践起步较晚,仍有许多不足,与真正意义下的智慧图书馆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参差不齐,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地方图书馆间的实践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智慧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大量资金,这与国家和地方部门政策支持力度密切相关。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优势明显,经费、设备设施、人才到位,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较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更重视创新和发展,思想先进,接受、吸取国外成功、先进、开放的办学理念更快,吸纳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资金保障更有力,加之国家、地方的扶持力度大,发展速度快。普通高校图书馆如何能申请到充分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不要让资金成为“智慧”路上的拦路虎,是各高校图书馆应该提前规划解决的问题。

第二,服务内容缺乏深层次性。尽管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在逐渐向智慧图书馆靠近,但具体的服务内容纵向深度挖掘不够,服务形式相对简单,大多只是对图书馆传统服务内容的迁移和延伸。例如移动服务建设中只有少量的高校使用云计算、大数据、流媒体等开展服务,大多数高校仍停留在短消息服务、馆藏查询、资源查找、新书推荐等基础上,服务内容单一、死板,只是对传统的信息服务进行加工集成,专业信息服务能力达不到智慧的要求,馆员的知识储备跟不上学科服务建设的要求,仅停留在学科馆员层面,不能更好、更深入、更充分的挖掘服务内容,缺乏深入研究读者的隐性需求;而基于RFID的服务建设,大多也只是应用了用户自助借还、打印等服务内容,欠缺挖掘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第三,服务内容板块分散,欠缺有效的集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内容板块较分散,板块与板块之间的集成密度小,诸如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块中,仅仅是对传统图书馆服务内容,的迁移融合,将知识、云服务、虚拟空间信息共享、联合参考咨询等业务组合在一起,模块与模块间缺乏有效的集成,其实质未得到有效的体现,使用效率低。

第四,用户体验服务没有达到期望值,幸福感指数不高。现有高校图书馆使用的集成管理系统,大部分只是实现了馆藏联机公共书录查询,仍不能做到用户查询的所有相关资源一站式检索,过程繁琐、冗余。如读者需要搜索某一文献资源时,除了利用书目联机检索系?y查找相关相关信息外,还需要通过馆内不同数据库的相应搜索引擎,经过几次检索才能获取相关文献资源的整个信息。

4 智慧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构建

面对“智慧”的大潮,高校图书馆应思考如何顺应时代的需要,构建智慧服务模式,为其读者提供最大、最便捷的智慧化服务。

第一,构建以“智慧技术”为依托的支撑体系,拓展与升级高校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突破单馆应用范围的局限,实现馆内一站式知识检索、整合,实现高校图书馆联盟间的统一服务和共建共知共享,以网络通信为基础,运用无线局域网络、传感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以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实现图书馆的多网融合立体型基础网络架构,实现泛在互联,对各种资源的进行智能化管理、服务内容进行个性化创新、服务方式更加智能化(异构终端使用、异构网络接入、基于位置和情境的个性化服务)、辅助事务管理更加人性化(安全门、智能监控系统等),以致于达到空间、资源、服务、技术的智能化全覆盖。

第二,在“智慧技术”的基础上,学习马云的无人超市经验,重点构建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物联网系统。高校图书馆通过物联网、室内导航、信息技术模式识别、机器视觉和机器人技术等深度融合,创造出三维、智能化、信息化的集成应用环境。物联网技术被用于解决图书的系统感知和精准定位,以及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连接与整合,扩大互联网的覆盖范围,促进无所不在的网络网的形成。在机器人上运用室内导航技术,可使机器人自由在图书馆内穿梭。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技术可以使机器人能够更流畅、自由地掌握、传输、避免障碍物和用户进行交互,这就形成了从图书入库、图书借还以及盘点、核对等工作皆由机器人、智能书架与相应的物联网图书管理系统相融合,实现传统图书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物联网机器人作为智慧图书馆智能化服务体现的创新突破口,实现理念创新、业务能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服务载体创新为一体的融合创新,能够极大地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而且给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有效的思维框架和发展方向,势必成为引领高校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迈进的重要引擎。

第三,构建完善的信息资源标准,明确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原则。基于用户行?榈闹腔鄯?务模式,需要对图书馆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对资源中的每一条单元信息,赋予特殊的信息标识,类似唯一标识符系统,以方便用户进行统一检索。[3]搭建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服务平台和存储中心,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从数据库走向数据海,在各个文献信息机构、各类文献之间建立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跨馆际物流速递,[4]利用智慧的云服务,对用户使用资源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向用户开展个性化服务,达到“私人定制”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第四,构建用户信息大数据,做好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高校图书馆应收集用户个人行为信息,掌握用户的阅读习惯、阅读需求和阅读爱好等基本信息,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手段,即时运用推荐算法、社会网络,获取分析数据,最大限度挖掘符合用户需求的各方面的网络信息资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对用户阅读行为进行预判,为用户“私人定制”专业化、个性化专享服务。

第五,构建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的复合型智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各种资源高度集中,制图、设计、扫描、打印、多媒体图文信息等软件设备一一具备,彻底打破资源的载体限制,融入先进移动信息技术,在全面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无线泛在的空间,使得任何读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为读者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从而形成无张泛在、就近一体和个性互动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为读者带来实惠,从而体现高校图书馆的人体理念。[5]

第六,培养智慧馆员,适应智慧服务。图书馆服务的来源和关键在于图书馆馆员智慧。一个智慧的高校图书馆应该要具有智慧型的馆员,要求馆员不仅要具备图情专业知识,具备服务理念,还应掌握智慧化的技术应用能力。

智能时代的特征范文第2篇

1人工智能的含义及优势

人工智能是融合信息科学和数学、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一种新型科学技术,能通过感知环境做出主动反应,并且该反应能够实现目标、获得最大收益(蔡彬彬.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应用[J].科技风,2019(13):60)。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例如手机里的智能助理、新闻浏览中的新闻推荐和机器翻译、机器人、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是全新的智能系统,其优势主要包括:第一,模糊信息处理和协作的能力。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出现大量模糊信息,增大处理难度,而人工智能大多使用模糊逻辑的数据处理方式,无需准确描述数据模型,运用人工智能就能增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信息处理能力。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规模、结构等均在发生变化,增大网络管理难度,运用人工智能的协作分布思维就能显著提高计算机网络协作能力。第二,非线性处理和学习的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催生大量数据和信息,其中有很多都处于较低的概念层次,但其背后隐藏着价值巨大的信息,需要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挖掘,学习低层次信息,进行解释和推理。人工智能还可以及时进行非线性处理,由机器人模仿人的智能。第三,运算速度快、成本低。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对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但效率和成本问题不容忽视,运用人工智能可以加强算法控制,在计算时速度较快、资源消耗较少,极大地节省计算成本。

2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运用的途径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全球越来越关注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用中最重要、人们最关注的则是网络控制、网络监控。由于网络数据存在不规则、不连续的特征,计算机判断数据真实性的难度较大,因而有必要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2.1运用于管理

人工智能一般又被称为人工智能Agent技术,这是一种实体软件,其组成部分主要是各Agent之间的数据库、知识库、解释推理器、通讯部分,其依据就是Agent的知识库,通过及时分析、处理数据信息完成相关任务。人工智能的管理一般可以基于用户自定义搜索信息,并可以向指定位置传输,让用户享受更智能化的、人性化的服务(王佳美.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9(04):136-137)。例如用户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查找所需信息时,运用人工智能就能进行管理,对信息加以分析和处理,获得有效的信息,节省大量查找时间。同时,人工智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也有广泛运用,包括收发邮件、安排形成、网上购物等,享受十分优质的智能化管理服务。并且人工智能技术拥有一定的学习性、自主性,对于用户分配的任务可以自动完成,借助自主学习方式更好地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2.2运用于数据处理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运用人工智能可以极大地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即从人工智能切入,实现计算机动态模拟、科学预测,为开展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开展预设性管理活动,方便对人员的行为进行管理,减少额外成本投入,夯实后续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基础。为更充分地体现人工智能运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数据处理优势,操作人员要从实际着眼,从人工神经网络切入,通过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机制,实行必要的网络数据信息预测和处理。具体而言,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操作状态,快速获得主要的运行参数,并把所获参数和计算机网络标准做对比,从而输出对比结果,直观呈现数据处理结果。借助神经元的连接权和阈值,还可衔接输入值、输出值,形成最佳的拟合函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框架高效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中的各类核心数据,特别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涉及设备的运行状态、技术参数等进行阅读,预测短时间里人工智能在管理环节暴露的问题,高速设置应对问题的方案。该操作需要大数据的支持,数据运算量也很大,所以在运用人工智能时要适当前移数据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工作,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动态模拟和预测网络。

2.3运用于网络安全

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安全始终给予高度重视,运用人工智能有助于强化其安全防护。例如运用人工智能可以构建智能防火墙,智能防火墙和其他防御系统比起来能借助智能化的识别技术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对有害信息访问进行限制、拦截,减少计算量,提升数据信息安全等级。智能防火墙也有助于防范病毒攻击、黑客攻击,既能阻止病毒传播,又能有效监控并管理内部局域网,确保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的平稳性、安全性(罗雅丽.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9(06):120-122)。此外,智能防火墙的安全检测效率比传统防御软件高很多,可以妥善解决外部攻击问题,稳步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的有效性。人工智能还可运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入侵检测实践,其主要涉及两个模块:一个是训练模块,即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中通过人工智能实行网络入侵检测,实现正常审计已知数据、检测异常数据的向量训练。人工智能检测主要借助编码的方式对已知入侵特征向量和审计记录做分析、比较,进而把入侵特征的向量变化识别出来。如果已知入侵向量有符合其特征的审计事件,那么计算机网络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如果入侵向量和审计事件不符,运用人工智能就能自动实行网络入侵检测,形成新的审计事件。还可以调整模式长度、匹配时间,确保有效分析入侵检测信息的特点。另一个是检测模块,借助预处理器实行入侵检测,即通过数学向量的形式,以审计未知为前提实施数字处理,之后基于支持向量机、判决函数,分类数字向量,再经过决策系统分类汇总数字向量。在检测预测模块中也可按照现有模型的运行规律判定计算机网络系统在今后可能会遭受的攻击,促进模型装置的及时更新,确保系统安全、稳定。

2.4运用于其他方面

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有力推动各行各业的变革、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一,人工智能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教师可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中运用人工智能,提高教学准确度,并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人工智能在早教领域的运用也十分广泛,智能机器人使早教进入新的层面,教育不再受到书本的限制,成功把互联网带进课堂,教师针对自己无法即刻解决的问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搜索准确答案。第二,人工智能在企业管理领域的运用。如今很多企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都融入了人工智能,例如自动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促使企业实现智能化管理目标,在安全的环境里降低管理成本(高塔,田雨鑫.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大数据时代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6):137-138)。企业在未来必然能依托人工智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第三,人工智能在家居领域的运用。经济稳步发展使智能家居进入大众的生活,为人们的居住提供更大的便利。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运用人工智能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例如自主控制灯光的明暗、窗帘的开合等,或者远程控制家居系统,包括电饭锅开关的远程控制,回到家里能有更多休息时间。因此,智能家居的应用将会日益普及,让人们享受优质的家居生活服务。

3结语

智能时代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时代 人工智能 应用研究

当前,世界已全面进入以大数据共享、信息爆炸为特点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富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成为了人们青睐和关注的焦点。人工智能作为互联网信息时代凝聚高端技术的超值网络服务,在增强互联网安全性、提高网络操作自动化等方面意义重大。现阶段,已有更多行业领域的用户在应用人工智能,体验这一技术所带来的新生活。

1 人工智能简述

人工智能,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综合类前沿学科,交叉云集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方法论、信息论、神经生物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主要用来研究机器在思考、学习、规划等行为的拟人态进化,使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人工智能发展至今已有超过60载岁月,其成就在整个历程中熠熠生辉,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超越。人工智能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革:第一阶段是以人工智能驱动机器设备,代替或辅助人类思考并解答难题;第二阶段是研发智能机器人,处理不同系统及环境信息的交互工作,如不确定性信息的处理工作;第三阶段的代表成果就是数据挖掘系统,可实现海量模糊信息采集与分析,可视化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2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代表成就

任何一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都源于人类开展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也不例外,发展至今已经为解决不同领域的实际需求提供了众多技术应用。目前,人工智能在下列应用领域中取得了代表性成就:

2.1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其实是由庞大的程序组编写完成的数据系统,广泛积累不同专业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均可事先归纳分析,可按具体模式表示,从而帮助用户凭借领域专家的固有知识进行推理解决问题。专家系统可系统化分析输入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全面推理,提出建O性的决策建议,相当于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

2.2 数据库智能检索

人工智能想要做到全面模拟人类思维和动作,需要建设强大的数据库资源,便于及时开展智能检索。数据库基于计算机软件开展,存储了海量专业学科知识,也称之为知识库系统,一旦有用户需要查阅解决该学科的专业问题,都可通过智能检索功能实现快速精准地检索。

2.3 程序自动设计

自动化的程序设计就是借助更高规格高标准的程序设计系统来完成指定功能的程序设计,该系统需要用户输入所设计程序的需求目标,并对整个流程和架构有更为高级的描述,系统就能自动组织对应程序完成设计。高度自动化的程序设计编写方式,也展现了人工智能系统的思考、学习、修正自身缺陷的拟人态功能。

2.4 目标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顾名思义正是为识别不同物体的特征是否匹配目标对象而具备的功能。现代计算机加强了模式识别系统功能,能够提高机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能力,不断接受外界信息,对所处环境的特征进行识别,加强概念理解。当前,目标模式识别已由二维向三维层面升级,为研究智能机器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远不止上述这些,还在机器学习、机器视觉图像处理(machine vision)、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自然信息博弈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不同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例

目前,众多企业为求发展,与内部运营管理中加强了人工智能的应用,聚力解决各项问题,为企业赢得了经济效益,推动着社会发展。

3.1 企业管理应用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需要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的辩证关系,灵活运用工智能应用平台加强对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智能软件的开发工作,借助灵活的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企业实施科学决策。

3.2 水利管理应用

人工智能能够在水情控制与洪灾预报中发挥作用。如可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技术,模拟汛期的最大洪峰与洪水总量,研究更有针对性的抗洪模型,提高了洪灾预报精度和汛期准度,有效发挥防洪降灾、拦洪储水的重要作用。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够分析大江大河的复杂地质与环境系统,对治理河流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3.3 建筑行业应用

目前,建筑行业的用地规划、给排水工程、暖通空调工程、施工管理等内容都在应用人工智能。已有企业基于神经网络算法发明了结构节点探伤法,可查探建筑结构损伤度;也可在市政工程建设中不断强化正反向混合推理的理论思想,查明城市污水处理管网故障;可构建用于分析建筑工程性能效益的系统,加强建设项目性能效益预测和实际效益分析。

3.4 机械行业应用

人工智能同样成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机械行业技术中的重头戏。如:人们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设计出土方工程的机械调度的优化方案;多个工程都可搭建含多目标的寻优函数模型。许多大型机械装置,都配置了人工智能操作平台,可提高安全风险监控水平,增强机械操作自动化,进一步优化生产效率。

3.5 商品销售预测应用

人工智能的各种函数模型或优化算法,可在商品销售金额的预测中发挥巨大作用。如:在计算机中输入不同商品某一时间段的销售额,形成非线性系统进行分析,评估各种影响因素。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不断放大自分布处理、自组织学习、自适应与自容错等特性,体现强大的预测功能。

当然,人工智能还广泛应用到电子网络技术应用、企业财务管理、航班信息查询、教学服务、心理咨询公路建设、焊接制造、等众多方面,为更多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人工智能应用,将会随着科技力量的不断壮大而实现更多的应用。人们应该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的探究,从而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何承.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探讨[J].信息通信,2016(03):180-181.

[2]韩晔彤.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研究综述[J].电子制作,2016(12):95-95.

[3]王宇飞,孙欣.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6(05):115-117.

作者简介

李君,男,江西省上饶市人。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主要从事教学软件管理类工作。

智能时代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时代;标志;设计;审美

1.“微”时代的社会特征

纵观当今社会,人们已经进入“微” 时代,它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名字上的诸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这些新兴传播方式,还包括各种文化社会形态上的特点,还有微贷、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等五花八门的微应用。这些给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深刻变化,改变了以往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坚固的社会关系,零碎的、细微的新型的社会文化、审美理想和生活方式的随之而来,深入理解“微”时代的微文化,及微文化下的微艺术和微审美,已成为艺术设计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课题。

当下,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产品正在迅猛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形态和消费习惯。我们最基础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无不能通过手机来完成,通过手机上的一个APP软件或登录网站,轻轻一点我们就能挑选来自世界各地的服装、美食、酒店,不但快捷而且价格往往也很实惠。这一切都是“微”时代的特征,以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形态、传播方式乃至经济活动形态,已经潜移默化间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说,“微”已经成为理解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2.标志设计的时代性、社会性

标志设计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的设计,它以精练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标志传达信息的功能很强,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超过语言文字。标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诞生之前的原始社会,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为了生存生活,为了方便劳动,发明了各种图形符号,这些图形符号能够准确而直接地传达信息、表达思想与沟通感情,中国的图形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传承发展,从未中断,如商朝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等。中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的时代性。

标志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分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的生活方式是相适应的。也就是说标志设计要紧跟时代步伐和文化发展趋势,要适应微时代的审美特征,并能吸引眼球、引领潮流。

3.微时代下标志设计的几点看法

(1)结合时代特征、突出标志设计主体性。当今时代,无论是在地铁、公交车里还是在餐厅里,甚至大街小巷各种形态的人,他们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这一切都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的互联智能移动设备带来的现象。与此同时,生活也在改变,消费习惯也在不断更新,我们通过一部智能手机能方便快捷地了解周边活动环境,例如,预订一场电影,团购一顿美食,甚至我们能在购物时通过智能手机扫码支付费用,所以无数的年轻人迷恋于此。

伴随着智能设备的运用,对于我们从事设计的工作者不得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兴移动互联工具中,明显的,从展示的面积上看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标志设计以商品实物、广告宣传为主要使用范围。标志展示面积相对较大。而对类似智能手机的新兴移动互联工具,其展示面积要小数倍甚至几十倍。这就要求标志的设计要更加注重主体的突出,如果我们还以原来的设计思维来定格我们微时代的标志设计,拿着常用尺寸的标志设计理念来设计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兴移动互联设备,由此产生的效果不言而喻,或许很多特别突出的标志设计在观看者看来并不是那么地耀眼、无法达到标志设计的功能性。那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呢,首先我们要树立“微”时代观,在正确的观念下坚定自己的设计思维,建立自己微时代下的尺寸设计意识,怎么在一平方厘米甚至更小的面积中设计出主题突出的优秀作品,突出标志的主体性,起到良好的表现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原有的标志设计思维,以一种简洁、明了的设计观念创造清晰而又意义深刻的标志,使标志能够更好地适应微时代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种传播媒介的视觉传达要求,取得良好的广告诉求效果。

(2)注重微时代下的设计元素的完美组合。在微时代下,结合现代视觉传达对标志设计的基本要求,把速度、准确性、信息量、美感等完美地结合来适应微时代下快节奏、小空间的生活。我们该如何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注重标志元素的组合运用和创新呢,以下结合实例浅谈以下自己的看法。

以我们最常用的手机软件微信图标为例来分析微时代下设计元素的结合和创新,图案方面:微信图标以两个相似的抽象图案部分叠加构成,从外观上看,是我们常用信息气泡的变形,同时在气泡中心各有两个点,代表着人的一双眼睛,这样变形的气泡再次演为人脸的形状,分别注视着你我,也注视着整个世界,变形的人脸一大一小,代表着男女或老少,说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渴望沟通和交流的,同时抽象的人脸方向不同也勉强可以理解为两个字母Q,一正一反但还是“QQ”。从图案元素来讲,它结合了自身功能的特点,简练、准确地表达了个性,能够让公众快速认识和识记,同时图标蕴含一定的信息量,使标志简单而富有内涵。颜色方面,采用纯绿色的背景色填充效果,大胆而创新,不但清晰地衬托出了图标内容,同时让整个微信标志异常醒目而与众不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和视觉冲击力,更从侧面揭示其创立时的宣传:便捷、时尚、免费,达到了微时代多重的美学效果,给人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所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标志设计将会融入更多的设计元素,从而更加地丰富多彩。

(3)结合实际突破创新。标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公司、产品的外在形象,在微时代下如何设计出既符合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又富有创新理念和超前意识的标志,笔者认为,在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我们可以吸取各风格流派的精华恰当地为标志设计所用,使现代标志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结合传统的标志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微时代的时代特征基础之上,把时代特征对它的制约转换成为新颖、独特的契机,以丰富的知识积淀、发散的创新思维、巧妙的构思顺应制约,注重设计元素的创新运用,符合微时代的时代特征要求和大众审美潮流,关注多种学科的交叉、智慧与知识的交汇、主体与受众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甚至站在高于时展的角度进行设计,使标志得到相对持久的延续和发展,完美地体现标志所要表达的视觉含义,使其成为一个区别于其他符号的独立生命,充分展现设计的美学意义和价值意义。

智能时代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行为;营销策略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特征

随着移动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移动端网民数量不断增长,网民连接网络的设备逐渐向移动终端集中。据统计,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在2015年上半年,分别达到2.76亿元、2.70亿元和1.68亿元,增长率分别为 26.9%、14.5%和 25.0%。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参与内容的创造和传播。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终端分享全媒体信息服务。第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日益多元化,业务种类更加丰富,服务更为个性,服务质量更高。第三,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等所期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此行为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有着重要影响。不管是产品设计和改进,或者制定企业营销策略,还都要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依据。我们可以借鉴前互联网时代和传统互联网时代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现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又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随时随地。相比PC端的网络购物,移动终端的购物会更加随意轻松,购买产品基本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基于位置的服务(LBS)让消费者实现更精确的搜索,更便利地获取信息。只要智能手机在手,消费者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上网浏览产品并进行比价,最后下单完成购物。

第二,更具个性化。由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其独有的价值之一在于移动设备既具有个人生活又具有信息传播媒介两方面的属性,相比传统信息传播媒介形态,手机更加能够显示其私人所有的特性,基本上是一台手机对应一个用户,而且多数用户手机24小时不离身。手机网民几乎无时无刻不都在对外界自己的个人信息。

第三,上网时间“碎片化”。因为手机基本都是随身携带,用户常常会使用手机在上班和下班的路上,甚至在床上、睡觉之前等碎片时间完进行页面浏览、产品比价、迅速下单、社会化推荐、收藏产品等活动,因此移动终端购物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社交化媒体使得每个网民都是独立的信息源和传播媒介;本地化的LBS技术使消费者的搜索更精准;移动化使消费者能够充分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移动端作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以接入网络的工具,使得网络信息与消费行为变得更为密切。甚至用户获取消费信息的过程不再是主动搜索,而是“行为关系匹配―兴趣偏好契合―随需求而变化―智能接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基于兴趣的广泛浏览,与品牌形成互动―用户在互联网使用行为中表达/暴露消费需求―智能地自动接收企业个性化响应,做出购买决策―消费决策形成并付诸行动:购买、体验―消费者在互联网分享消费体验信息,并主动参与信息扩散,即IERAS模式。

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策略

分析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目的在于发现消费者行为的规律,找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根据前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的营销策略。

第一,企业与用户互相感知,展示企业的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形象。只有当企业品牌能够感知消费者,同时也被消费者感知,才能形成互动对话。企业可以通过分别在移动互联网媒介上的各种方式的用户接触点,来展示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制造被用户感知的机会,从而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与兴趣。具体来讲,企业可以建立微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企业品牌注入独特的个性和感情,制作优质的互动内容,与粉丝进行有效互动。

第二,分析处理用户行为数据,发现消费求。企业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媒介收集用户信息,并做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目标人群进行精确分类,对消费者可能会发生的消费行为做出预判,挖掘出潜在的消费者以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通过抓取用户手机中的cookies文件,可以清楚地知道消费者最近检索过哪些关键词,从而可以判断出消费者对哪些产品或服务有兴趣;通过用户的社交媒体账号中公开的资料,分析用户的兴趣偏好;通过对用户好友来源的数据分析,获知用户的社群活动偏好等。

第三,及时准确地响应用户的需求,智能推送与之相匹配信息。通过智能分析移动用户行为数据,每一位潜在用户的消费需求企业都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精准响应,还应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向用户推送定制化的产品服务信息,以提醒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吸引消费者的被动消费需求。精准响应加上智能推送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营销的核心动作,是促成购买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具有一些传统互联网的基因,但是它具有自己的特点,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因此,我们只有全面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以及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企业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以实现营销目标,才可以真正地把握好属于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

[1]肖立.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