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文第1篇

国内外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化宽松的传导机制、以及对母国和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对量化宽松的传导机制,Bernanke(2004)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归纳,认为在接近零利率时。量化宽松有三种传导机制:一是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来部分抵消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收缩;二是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来支持特定行业的资产价格;三是降低长期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吴照银(2003)通过建立扩展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怎样向中国传导进行了分析,模型表明美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但由于中国资本项目管制的不对称性,在美国利率高于和低于中国利率两种情况下,美国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李字磊、张云(2013)在《量化宽松政策是否影响了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里运用SVAR模型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与我国通胀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认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大量热钱涌入中国,其干扰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并且量化宽松使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加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势必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水平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会有效刺激其国内经济复苏,另一方面也会对我国产生一些溢出效应,自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逐渐升值状态,2008年至2013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25%左右。而人民币的升值也势必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水平产生一定影响。

从现状分析来看,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水平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

三、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变量有美国广义货币供给量M2、中美利差、美国国内生产总值MGDP、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EER、中国的净出口。

本文采用2008年1季度至2014年1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美元广义货币供给量、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来自美联储网站(federalreserve.gov),美国GDP数据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 of Economic analysis)。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bis.org),中国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

2、数据处理

首先对各变量取对数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其次对各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ADF检验结果如表3-2。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均表现出非平稳性,而一阶差分时间序列均是平稳的,即六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3、模型检验

选取美国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美利差、美国GDP、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中国净出口等变量建立var模型。在建立VAR模型前,先分别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该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均为1。

建立VAR模型后须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检验后发现VAR模型根的模小于1,说明此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实证分析。

4、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用来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随即扰动项一个标准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产生的影响轨迹。本文选取美国广义货币供给量M2和中美利率差的变化来代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当给美国货币供给量和中美利差一个正的冲击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总体上呈现出正向作用,说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有效的刺激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恢复;当给美国广义货币供给量和中美利差一个正的冲击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总体上呈现正向作用,说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迫使人民币升值;当给美国GDP一个正的冲击后,中国的净出口在第一期便开始产生负的响应,并于第二期达到最大负的响应点,之后负向作用逐渐减弱,并于第13期转为微弱的正向作用,说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恢复并不能有效的拉动中国净出口的增加;再看最后一个脉冲响应函数,当给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一个正的冲击,中国净出口在总体上呈现负向作用,说明人民币升值抑制了中国净出口的增加。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以2008第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1季度一共25组经济数据为样本,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净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1)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能有效的刺激其国内经济的复苏,但其GDP的复苏并不能有效的刺激中国净出口的增加。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从紧 危机 经济增长

2008年9月15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提高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四年来首次提高贷款利率、九年来首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在整个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同时也令理论界对国家在2007年底提出的“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方向产生了疑问。

一、解读“从紧货币政策”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为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 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 防止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 在未来一段时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从紧货币政策”的信号非常明确。

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从紧货币政策”,我们可以做出以下解读:

1.2007年,CPI明显上涨,国际油价大幅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针对2007年宏观经济当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物价上涨问题,全球已给予普遍关注,而对于我国而言,食品价格的上涨带动的物价节节攀升已经对宏观经济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紧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严格控制通货膨胀的加剧,确保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

2.国内房价迅速窜高,房地产泡沫已全面形成;股票市场冲高回落,反映了市场的不完善及投资者的非理性。从2007年经济发展的诸多特点可以看出,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微观层面出现的问题不容小视。通过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使房地产、证券交易等过热行业泡沫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规范市场操作,使市场回归理性。

3.2007年,在奥运产业的带动下,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投资仍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2007年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以来宏观经济热度指数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吸引储蓄、控制银行信贷规模,解决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二、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紧货币政策”是在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符合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货币政策,将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自2008年以来,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中央银行也适时地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

1.国际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已使危机升级为金融风暴,不但使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被席卷,全球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从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至2008年9月,包括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在内的美国的多家银行倒闭,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先后被收购或破产清盘;“两房”、美国国际集团先后被政府接管。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导致全球大部分国家股市暴跌,各国金融机构及政府所持美元资产受损严重。2008年9月,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公布各自持有的“问题公司”的债券数量,直接导致沪深两市股指连续爆跌,国内金融业受到重创。

2.国内方面。2008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出口仍有一定抑制作用;1月份南方重大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9月“毒奶粉”事件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但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2008年1月~8月份,我国CPI明显下降,但PPI却逐月递增,反映了我国物价水平仍然处于高位运行的状态,防止进一步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固定资产投资沿续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态势,1月~6月份的增长幅度为26.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GDP仍有较强带动;奥运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带动仍然较为突出。因此,从总体上说,经济持续走强的趋势明显,预计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受负面影响较小,仍可保持9%左右的增幅。

三、当前及今后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适用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宏观经济增长仍然强劲,我国投资、消费的快速增长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经济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从紧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中央银行应该紧跟形势,有针对性地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首先,“从紧货币政策”的大方向还应坚持。虽然央行在2008年9月15日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宣告了央行结束了单方面降低“双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代,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已进入到“扩张货币政策”的阶段。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央行提高双率的宏观经济背景是特殊的、暂时性的。如果剔除掉这些暂时性的因素的影响,透视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信贷等方面增长仍然强劲。就此看来,中央银行不应就此放弃“从紧货币政策”,而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坚持从紧的基本方向不能变。

其次,我国中央银行在“从紧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手段的选择上应更注重实效。在坚持“从紧货币政策”方向的同时,在货币政策工具、手段和目标的选择上,中央银行应该更加谨慎。相对财政政策而言,货币政策更具有灵活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对于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应适当地将财政政策赋予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而“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责则应更多地交由货币政策来完成。在未来的几年当中,货币政策将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一旦经济当中出现新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都应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适当地调整货币政策的短期行为,以满足长期货币政策目标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从紧货币政策”的方向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中央银行不但要继续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更应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配合财政政策的使用,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地增长。

参考文献:

[1]孙工声:准确把握从紧货币政策的内涵.中国金融,2008(2)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胀 货币政策 未来走势

2010年来,为截止通货膨胀预期,我国央行连续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冻结过多的流动性资金,存贷利差已达到3%的较高水平,而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达到了21.5%的历史高点,然后物价上升势头仍似乎没有得到缓解。本轮通胀是在我国经济结构面临大调整,内需相对不足,同时国际初级产品供给也发生变动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具有复杂性。针对目前的通货膨胀,不同层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通胀主要成因是货币因素为主,非货币因素为辅的货币与非货币市场“双失衡”。货币超发为主导,内需增长等非货币要素推波助澜。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胀主因是公众预期的变化。理由是我国扩大内需政策引致了公众对所有商品包括资产在内的价格攀升的预期,这种预期对通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短期内甚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第三种观点认为其他非货币的要素才是引发通胀的主要原因。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支出以及外资扩张等需求冲击,劳动生产率或部门差异导致的结构性冲击,因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引发的外源性成本冲击,因国内工资水平变动等原因引发的供给冲击都有可能是引发通胀的主要原因。单纯通过货币、预期以及其他非货币要素中的一个方面来分析通货膨胀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困境

由于我国当前量化性的货币工具对通胀的调控空间和效果都已经收窄的现状,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矛盾开始变得尖锐。面对目前的通胀形势,货币政策实现其目标面临着多方面的约束,从而加剧了反通胀的困难程度。

(一)宏观经济的失衡困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目前经济滞胀的压力对货币政策反通胀的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因为反通胀的政策强弱会对就业目标产生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内需不足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克服,从投资需求来说,政府投资占多数,而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这对经济增长与带动就业的效果并没有持续性。中小企业的发展滞后,并且受到很多限制。就消费需求而言,收入差距悬殊导致了消费需求结构扭曲,也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可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也进一步虚弱了消费需求的增加。出口的增长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体系不完整,竞争不充分,资金融通受到阻碍,企业资金运用效率低,这些都加大了反通胀的难度,制约了反通胀政策的力度。

(二)通货膨胀压力成因的特殊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具有需求拉上与成本推进共同作用、外部输入性、明显的需求拉上的滞后性三大特征。紧缩性货币政策如加息、上调准备金率对于需求拉升的通胀能够起到明显的作用,但是对于成本推动的通胀却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紧缩产生的供给效应还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反而会进一步增大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外贸依存度已达较高水平的情况下,来自于国际社会的通胀压力会对我国经济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对于输入性的通胀压力,国内的货币政策表现出来的作用是被动的而且也是有限的。由于现期货币政策的效应存在时滞,所以对前期的通胀需求压力限制是有限的。由于这些复杂的成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货币政策的约束条件的特殊性抑制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当前“松紧结合”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反方向组合方式,削弱了紧缩货币政策的效应。纵观此轮金融危机前后及抗击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方式的一个特点就是,财政政策始终是扩张性的,只是扩张的力度有所变化而已。货币政策则有所不同,在2003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开始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即反方向的紧缩性政策。到了2008年下半年,货币政策才做出方向性逆转,由从紧的政策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在2010年货币政策方向又重新回到从紧的状态。目前的政策组合实际上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种组合在面对经济滞胀的情况下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也有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间的效应抵消。我国目前的财政模式是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相配套的,这样一来就支持了货币扩张,抵消了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

(四)国际收支失衡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

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进而对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阻碍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加大,我国出口需求的扩展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遏制,同时内需不足的问题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样就使得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增加变得具有客观性。同时,由于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提高进而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样,大量的QFII以及国际热钱会流入国内,因此,在贸易顺差加大同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的双重压力之下,外汇占款将进一步扩大并成为基础货币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这将直接抵消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要加强外汇管理,增加央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量,增加短期的基本流入成本。

货币政策在以上几个方面遇到的种种困境,导致了在抗击通胀的过程中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目前的困难,提高针对性,增加有效性,协调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缓解经济失衡的问题。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VAR模型;脉冲响应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3501

1引言

近几年我国股票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很多学者在关注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而研究货币政策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股票市场,它关系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考虑股票市场,而且关系到货币政策制定者有没有能力干预和如何干预股票市场等问题。

2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主要是采用回归分析、事件研究和向量回归分析(VAR)三种方法来讨论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向量回归方法(VAR)。相关的研究成果有Thorbeck(1997)利用1967年1月至1990年12月的月数据,建立了VAR模型,结果联邦基金利率着变化对预期误差方差的解释比率时4%,而自有准备金变化对预期方差的解释比例是16%,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小公司的权益价格产生最强的负面影响。Lastrapes(1998)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证实随着股票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当货币政策对股价有影响,反过来,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也有影响。Stefania d'Amico &Mira Farka(2003)运用VAR模型证明货币政策会对外生的股市冲击做出显著的正向反应,S&P500指数上升1%将促使美联储调高利率2.3个基点。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刚刚才兴起不久,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余明桂、夏新平等(2003)采用1993年到2002年的季度数据并将股票市场发展作为两个时间窗口在消除伪回归的情况下运用OLS方法表明股票价格走势与货币供应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这种相关性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陈晓莉(2003)样本数据为1997年1月到2001年4月的月度数据采用ADF检验、脉冲检验和方差分解检验得出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正的影响大于储蓄对股票价格负的影响。短期内,股票价格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杨新松、龙革生(2006)取样时间为1996年1 月1 日到2004 年4 月30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计量方法得出货币供应量M1、M2与股票流通市值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是股票流通市值的Granger原因。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利率是更有效的影响股票市场的政策。袁素芬(2006)运用稳定性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2002年1月到2005年8月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却发现货币政策不能有效的传达到股票市场,原因是股票市场规模偏小,缺乏有效的传导机制。

本文的结论是利率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要大于货币供给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利率这个政策工具更好的干预股票市场。

3分析方法和数据选择

3.1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时间序列平稳性的ADF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

3.2数据选择

样本数据时间段为从2000年1月到2008年5月的月度数据,以上证指数每月月末的收盘指数作为股票价格,选用M0、M1、M2三个指标来衡量货币供给,同时取银行间同业拆借7天利率和一年期存款利率,文中对所有的变量取对数以消除变量的异方差使分析结果更加准确,数据均来源于wind金融资讯。实证过程借助了统计软件Eviews5.0来实现。

3.3实证过程

3.3.1单位根检验

在1%、5%的显著水平下t统计量的临界值分别是-4.05、-3.46从上表第二列可知上证指数、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和货币供给量M0、M1、M2的对数变量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具有时间性质。第三列的数值显示上证指数、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存款利率以及货币供给M0和M2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I(1),而货币供给M1的二阶差分平稳,即I(2)。因为不存在同阶差分,所以我们不能用协整检验来检验变量之间长期的稳定关系,需要用Granger因果检验进一步检验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作用。

3.3.2Granger因果检验

对与股票指数与三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存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我们采用非平稳时间序列下的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根据SCI信息和SC准则,变量的滞后项为3,显著水平表示接受零假设的概率,数值越小说明自变量解释因变量的能力越强。从第二行和第四行的数据显示同业拆借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在0.016%和0.066%的显著水平下是股票指数的Granger原因,股票指数分别在70.865%和16.942%的显著水平下分别是同业拆借利率和存款利率的Granger原因。表明同业拆借利率和股票指数只有单向的因果关系,而存款利率和股票市场有双向的因果关系。从第六行到十一行的数据显示,货币供给M0、M1、M2分别再37.082%、45.813%、42.576%显著性水平下是股票指数的原因,而股票指数在92.036%、40.957%、63.551%的显著水平下是货币供给M0、M1、M2的原因。说明股票指数和货币供给M0、M1、M2只存在很弱的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3.3.3采用VAR模型所得的方程进行分析

Index= 0.777018+0.904887INDEX(-1)-0.068813

INDEX(-2)+0.051862 INDEX(-3)-0.055061INNERBANK(-1)+ 0.061091INNERBANK(-2)+ 0.067691INNERBANK(-3)-0.116001INTEREST(-1)+ 0.077084 INTEREST(-2)+0.250218 INTEREST(-3)+0.101144 M0(-1)+0.025549 M0(-2)+0.207793 M0(-3)+0.272913 M1(-1)+0.657007 M1(-2)-0.458491 M1(-3)-1.405005 M2(-1)+0.524303 M2(-2)+0.166582 M2(-3)

R-squared=0.950316Adj. R-squared=0.938995

在上面方程中,可以看出只有货币供给量的M1的三阶滞后和M2的一阶滞后项的系数为负的,其他的货币供给滞后项的系数全为正,说明前期的货币供给对股票指数主要是正的影响。同时可以看出同业拆借利率对股票主要是正的影响,而利率的滞后一期对股票指数的系数却是负的。

4脉冲响应

可以看出股票指数对来自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存款利率正向冲击的反应分别为正和负,而且反应的速度比较慢,在第二期以后才会出现明显的效果,他们两者对股票指数的影响差不多可以抵消。其中货币供给M2对股票指数的冲击是正的而且要大于M0和M1。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独立性;流动性过剩

一、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面临的问题

(一)流动性泛滥现象严重

2008年,中央银行曾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除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外,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两次加息(目前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52%)。2007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从1月1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为了收缩因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根据货币当局1月份公布的资料,在2008年12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25%,比前一个月低0.8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1%,较上月下降1.04个百分点;同期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却高达4.78%,比前月高出2个百分点;根据已公布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报告,去年的货币供应增长也较为迅速(见表1对货币供应量增长情况的统计)。这说明,流动性泛滥已经成为笼罩在我国经济金融市场上空挥之不去的阴霾,将成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首要隐患。

(二)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稳定之间存在冲突

多年以来,中央银行一直把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作为调控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保持一定的利差,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对外投资,减轻本币升值压力。

但是,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就必须从外汇市场上大量购入外汇,这样就形成了数额巨大的外汇占款,外汇占款急剧增加也就带来基础货币过度投放,投放过多的基础货币又给稳定物价带来压力。

2006年年末,我国M2余额34.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M1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7.5%。M2的急剧增长进一步加剧了资金过剩的局面,为了紧缩流动性,中央银行发行了央行票据来回收部分过剩资金。2008年,央行一直加大资金回笼力度,而与央行增强的回笼力度不相对应,央行票据的收益率却持续走低,这就反映出市场处于资金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态,过多资金使能源、房产价格居高不下,国际游资频繁出入国境,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这种流动性泛滥引发的恶性循环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无法自主实施。在整个链条中,央行的投放不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增加货币供给,而是为维持汇率稳定的被动行为,这就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丧失了独立性。

二、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原因

(一)大量的外汇占款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

截至2006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10 663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 47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2%。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来自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两项合计给外汇储备增量贡献了2 469.38亿美元,占去年外汇储备增量的9.85%。

在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变化进而引起外汇占款的变化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外汇占款的增减已成为影响基础货币投放和收缩的重要渠道,从2000年开始,中央银行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就开始大规模购进外汇,干预外汇市场,购进外汇就需要相应地投放本币,这样的被动性投放使得外汇占款数额逐年攀升。

我国的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由结汇量剧增而引发的巨额货币投放,成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按照现行利率体系,中央银行再贴现、再贷款利率较低,中央银行对国内信贷总量的调控作用本已被削弱,当国内信贷形式的货币投放被外汇占款形式的货币投放大量挤占时,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就更加微弱。实际上,央行的对冲操作从2003年就开始了,外汇占款导致货币过度投放,再以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收回来,而公开市场冲销能力无法消化日益增多的外汇占款并造成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这种对冲操作的效力很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力和独立性被严重削弱。

(二)流动性过剩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央行回收过多流动性的方法主要有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公开市场操作等。

首先,笔者认为,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并没有实际作用。这是因为随着外汇占款的不断增加,央行向流通领域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然而,这些货币资金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进入多倍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而是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流回了央行。2005年以来,银行体系的超额储备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平均水平达到3.8%,2006年底,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超过了4%,在这种高超额储备的情况下,即使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因为流动性较好的银行只须进行微幅的资产匹配调整——减少1个百分点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了。从理论上讲,即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上调1个百分点可以收缩3000亿元的流动性,但是每月央行仍有到期票据释放资金,因此央行的紧缩货币政策力度十分有限。

表面上,央行基本货币余额增长较快,但实际上,超额准备金的增加使超额准备率上升,降低了货币乘数。中央银行在实施紧缩性政策时,先回收的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而并没有抑制贷款或投资的增长。信用扩张依旧,货币乘数增加,抵消了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努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也就失去了效用。

其次,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发行央行票据,而央行票据的市场成本是完全由央行负担的。从2003年第二季度开始,央行票据就作为对冲手段被中央银行一用再用。2003年到2005年末,央行票据余额分别为3 377亿、9 742亿和20 662亿元。到2006年第二季度,央行票据余额上升为2.91万亿元,到2006年年底又升至2.97万亿元。现在,央行的货币回笼仍在进行。在已经过去的四年间,票据余额每年翻番,而票据的年利率大约在2.5%~2.8%,再假定票据的平均持有期为1年,那么从2003年末到2005年末,央行支付的年利息达到68亿、243亿和516亿元,目前中央银行为央行票据负担的年利息大概已经接近1 000亿元。因此,如果中央银行还是以被动发行大量央行票据的办法来解决流动性问题,不但成本巨大,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受到严重影响。

转贴于

三、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当前这种格局符合“蒙代尔三角”的描述: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中国必须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这点毫无疑问。同时,中国已经选择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的道路。此时,央行只有放弃以往的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目标,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改善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现状。汇率弹性的增强,主要是扩大人民币日均波幅区间,把人民币兑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日均波幅不断放宽,如从人民币兑美元的日均0.3%放宽到1.0%。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在市场上降低干预频率,运用其他的经济手段调整汇率水平。增强汇率弹性,限定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能够有效地隔断外汇占款过快增长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单方向压力并据以减少流动性,也能够保证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

1.扩大QDII额度。据外汇局披露的数据显示,近来外汇局先后批出的QDII额度已过百亿美元。关于外汇局审批QDII额度保持较快速度,作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随着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商业银行投资货币市场工具收益率过低,为提高资产收益率,商业银行都积极申请QDII额度;二是为了改善收支失衡的现状,缓解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国内市场贷款“顺周期”行业投向集中等问题,也应该扩大QDII额度,加快外汇资金流出。

2.鼓励企业对外投资,设立专业化外汇投资机构。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国内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了解别国的政策法规,鼓励有经营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与并购;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我们还可再设立若干与汇金公司类似的专业化外汇投资机构,创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设立专业性政府投资机构来管理部分外汇资产,积极探索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就可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并学习先进金融知识,提升国家金融竞争能力。

(三)放松外汇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依然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导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失的重要原因。在现行强制结售汇政策下,基础货币不得不大幅度被动增加,基础货币的剧增造成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归根结底,我国外汇管理中过多的限制条件使人民币汇率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央行的货币政策也难以独立。因此,应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使整个外汇供求有效地出清价格,同时也使价格能灵活地引导和调节供求。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后,我们应实现经常项目的意愿售汇,资本项目意愿结汇则可以根据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逐步改进。 参考文献:

[1] 李扬,殷剑峰,刘煜辉.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J].中

国金融,2007,(3).

[2] 王祥君.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和调

整策略[J].金融稳定与金融调控,2005,(3).

[3] 李军杰.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定位和政策选择[J].新金融,

2006,(9).

[4] 刘建岩.流动性之患:挥之不去的话题[N].上海证券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