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传播的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公益组织;网络传播;Web2.0;STSF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013-03
朱莉•费希尔(Julie Fisher)在《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中指出,公民社会的力量,与公民和国家之间起作用的中介组织的数量有关[1]。法瑞藤(Farrington)早在1993年就公益组织与公共领域和个体领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称公益组织为“第三领域”,其作用就是为公共领域和个体领域“缺失的沟通”[2]搭建起桥梁,与其说是民主的发展,不如说是通向组织多元化的途径。信息时代中“所有的组织都是信息组织”,信息成为组织传播的核心要素,尤其在实现公益组织与外部资源对接中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环境下,公益组织的网络信息平台,既是对外传播的基础平台,也是外界了解该公益组织的窗口。本文以NGO2.0地图为例,引入STSF模型探讨如何使政府、企业和基金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公益组织,并为其提供有效的物力、人力及财力支持,建立公益组织、基金会、网络信息平台之间的信任与互动关系。
一、需求客户引发网络传播模式转变
200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等六家单位开展中国公益2.0项目,开始探索用Web2.0应用为中国公益组织提升其信息传播能力。
考虑到2009年公益组织的网络使用条件普遍不高、工作人员技术、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研究人员首先考虑的是研究国内外的CMS,基于Ning的社会网络服务平台(SNS)。虽然SNS社区适合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但草根公益组织本身的群众基础较薄弱,再加上SNS社区的公益氛围不足,所以就难以吸引到更多的用户来使用。
随后,随着中国公益2.0项目组与公益组织的联系与沟通越来越多,部分公益组织在网络技能得到提升之后也迫切意识到搭建公益性网络平台的重要性,项目组基于其需求,为公益组织规划“官方网站”或营销平台、财务系统等网络平台,如拯救民勤[3]的“沙漠植树”项目融合了大量Web2.0的意识与技术,将虚拟植树与实际植树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这类规划受制于开发的技术能力和巨大的差异性,很难落实为项目。
最后,中国公益2.0项目反复调研需求,认为公益组织在募集资金、组织推广、志愿者招募等业务模块的需求一致。这就为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2.0的思维与实践的方式,让公益组织与社会主流的资源进行对接,特别是企业CSR(企业社会责任)资源。在研究国外案例的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了Ushahidi的Web2.0应用,进而塑造成Ngo2.0地图()的原型。
Ngo2.0地图搭建了公益组织与企业CSR之间的桥梁、推动公益组织与企业CSR的彼此理解与交流互动、增加两者之间对接的可能性,进而促使NGO获得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机会、资金或物资的捐赠、志愿者服务等企业所能够提供的资源。从2010年11月推出至今,已有公益组织和企业的报道1064条,平均每天报道数4.77条,在这些报道中有NGO需求170条,企业CSR资源793条。
NGO2.0地图的持续发展需要依靠不断扩大知名度,吸引新用户,同时维护与老用户的关系互动,提高用户信任度和忠诚度,进而形成品牌效应。在NGO2.0地图运营中引入互联网商务应用中的STSF模型,不仅能够解决平台吸引新用户、维护老用户的目标,而且通过四个阶段的营销策略可以获得低成本、快速的反馈,进而评估网站的传播效果。同时在营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收集与NGO2.0地图有关的意见和信息,以此提高信息整合能力,设计更好的传播策略。
二、NGO2.0地图运营过程中STSF模型的应用
(一)基于STSF模型的运行概述
STSF模型是企业互联网商务应用中的一个模型。NGO2.0地图利用该模型,就是指在Web2.0传播环境下,首先让用户找到我们(search),进入我们的网站,对网站有充分的认识和体验;其次需要得到用户的信任(trust),这样用户才能选择我们(select),并且完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好用户关系,让用户能够忠诚于我们(follow)[4]。
中国公益组织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开展各种公益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机构经费资源短缺是易遇到的难题。部分公益组织开始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试图通过互联网募集资源的效果并不理想。NGO2.0地图则根据这一实际需求来搭建Web2.0平台,一端面向希望获得资源的公益组织,另一端面向有志于提供资源的企业CSR,实现双方在平台上的需求对接,而这些都需要有用户的参与才能正常运营,所以引入STSF模型,按照用户在互联网上找到NGO2.0地图、信任NGO2.0地图、选择NGO2.0地图以及忠诚NGO2.0地图的过程来实施网络传播策略。
图1公益组织网路传播STSF模型
(二)搜索阶段
在海量的信息和不计其数的网络空间里,用户搜索信息主要依赖搜索引擎,如何能让用户快速有效的找到其相关信息就取决于NGO2.0地图在搜索引擎营销策略以及网站页面设计的吸引力。以“中国公益2.0”、“NGO”、“企业CSR”等作为关键词则方便了用户寻找目标网站。在网站的设计上则强化NGO2.0的CIS形象,内容组织和标识呈现相统一,保证网络传播时的一致性。NGO2.0地图还可利用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好看簿、优酷视频网等公共网络平台,在上面发表详细的活动计划和实施情况,不仅提高了网站、公益组织和企业CSR的口碑,也增加了与用户沟通的渠道,增加被用户找到的机会。
在以受众搜索为导向的同时,NGO2.0地图运营人员可启动“反搜索”操作,即通过搜索引擎、博客搜索工具、SNS社交网站等搜索有关NGO2.0地图的相关信息,“聆听”外界对该网站的讨论和意见,包括有哪些组织和网站用户在讨论该网站、在讨论哪些内容。通过这一阶段的搜索,NGO2.0地图不仅可以收录一定数目的有用搜索引擎和搜索工具,发现在自身领域里最有影响力的推广工具,而且可以跟进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最新信息和话语权,为网站的下一步推广打下基础。
论文摘要:互联网络在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而信息作为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关键因素。它以不同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中传播,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根据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特点,把它的传播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和“新模式”,并着重分析和预测了“新模式”下信息传播的各种因素将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适当的建议。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1.37亿人,其中使用ADSL、Cable 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另外,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网络设备性能的提升以及上网费用的下调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用宽带形式在网络上从事学习、研究、工作、娱乐等事务。
网民大规模地从窄带网络向宽带网络迁移是我国互联网事业不断发展的标志。相对于窄带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中有了更多新的传播方式。在这些传播方式中,有些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有些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去深入探索研究。本文结合目前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对其作了深刻的分析。
一、信息在互联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模式及社会影响
在窄带网络时代,人们上网方式多数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其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慢。对于当时普通的33.6kbps或者56kbps调制解调器而言,计算机终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信息传播方式以文字为主。因此,该时期网络上的信息载体以电子邮件、论坛、邮件列表和静态网页为主。这一时期的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呈现出专门化、区域化、非扩散性等特征。这是因为该时期的网民大多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社会阅历,上网尚未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网络速度限制,他们上网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某种专门的信息,信息来源不多、渠道单一,而且信息多与其感兴趣领域有关,一般在获取信息之后即离开网络。在这一时期,信息在网络中呈现良性传播,即使存在部分恶意信息,但由于受到网络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限制,无法在大范围内造成社会影响,恶意信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自我失效1。
宽带网络普及之初,上述这种窄带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还一定程度上地存在,但是已经开始出现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相对于采用56kbps调制解调器上网的网民而言,宽带如ADSL、Cable Modem等上网方式,其接入速度可以达到512kbps以上。带宽的加大使网民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数量必然增多,而网络中提供信息的媒介也不断丰富。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如大规模门户网站的兴起、搜索引擎、点对点信息传播等。另外,硬件、软件、服务的完善,使得上网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普通百姓也能体会到互联网对其生活的影响。信息,无论是良性信息还是恶性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迅速增大增快,不再限制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而是借助各种传播模式呈发散状传播。在这一时期,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传播模式在考虑了其技术效应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其社会效应,加之国家立法的滞后,管理措施的不完善,网民的素质开始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恶意信息传播,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如各种谣言在网络中散播无法知道其真假、各种非法信息的出现等诸多表现。
本文之所以把以上窄带时期和宽带兴起初期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称之为传统模式是因为其本质上与其他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形式无异,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普通网民在互联网络中大多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上网如看电视、听广播一般。在这种模式下,网民被动接受大量信息。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搜索引擎,其提供的信息量巨大,但是不一定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也带来了“信息垃圾”、“信息过量”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同时,网民面对大量的信息,在选择信息的时候也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大量的信息,无论有用无用,无论对错,无论真假。诚然,部分高素质人才能够很快从大量无序的信息中分拣出自己需要的部分,但宽带网络普及速度以及普及范围所带来的超额信息量常常会超出普通人的鉴别范围,从而导致信息的接受者无所适从。
归根到底,传统模式下网络信息的传播存在两个大的缺陷:(1)未能够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2)未能在网络中发挥人的作用,人在网络中属于被动的主体。这两点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二、信息在互联网络中新的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人们对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获取要求日益提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近年来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传播模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个性化服务、聚合技术、博客、网络视频、问答搜索等形式日渐兴起。从技术上看,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网络速度的提升以及网络技术的成熟为这些新式的信息传播模式提供了优良的设备环境;从社会效应上看,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及对学习、工作、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促使信息提供者提供更加优的服务。同时,网民们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体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信息传播的媒介中去,而不仅仅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从人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转换成人与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信息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从传统模式中的以文字为主的信息模式转化为以文字和声音、动画、视频并存的模式。
互联网络中新兴的信息传播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两个问题: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利用大量的冗余信息来满足信息接受者的需求,而是在把信息交与接收者之前,通过个性化技术、搜索技术、聚合技术等对信息进行分类,把接受者关心的信息送出;同时,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中人的主体作用,通过博客、播客、圈子、网络视频等方式,使网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为其他信息接受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
互联网络在这个时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也随之而有所变化。
首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以个性化服务为基础,利用每个人的差异来提供具有不同针对性的信息。搜索引擎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可以在越来越多信息前找到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简单的罗列;聚类技术可以按人们个性化要求把信息分类,只提供某些关心的领域;问答搜索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避免机器判断带来的信息错误;网络点播为每个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订阅内容等。以上这一切都可以使信息接收者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有效信息。
其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博客、播客、圈子等web2.0元素的出现使网络应用愈发简化,以往许多需要用代码实现的环节现在可以在可视化环境中完成。这样,部分网民就彻底转换为信息的提供者,并且这部分人大多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之时也把自己的知识向网络中传播。点对点通信的广泛应用不仅使传统通讯模式下的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继续流行,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技术,例如点对点下载、点对点视频播放等。人们基于点对点通讯技术可以在网络中只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也均是基于该基础上建立。它们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中人的地位;人不再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寻找信息然后获取或者作为信息的主动提供者。
再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革新。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同时拥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特点。其特点之一便是网民的参与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互联网络中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是简单地把书本、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搬到互联网上,其只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而新型的传播模式有网民的大量参与,使得互联网信息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网民发表的信息大量存在于互联网中,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信息水平参差不齐、虚假信息借此散播、盲目跟风等时有发生的现象。但是,理应该是越辩越真,如网络中存在不同领域的用户,他们基于对自身利益的不同要求,发表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言论;但这些言论往往在经历不同领域的互联网用户辩论或者经历必要的信息引导之后能够得到去伪存真的答案。另外,在政治、经济、科技或者是日常生活等领域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研究和评论,且无论其正误。这样的环境能够造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使各个领域的决策者能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的信息,对监督国家机关、社会机构的运行以及对公民整体文化素质和信息判别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下,由于信息的可定制和可约束,人们虽然获取的信息量比宽带网络兴起初期获取的信息量也许会相对减少,但因目前互联网信息量巨大,如何对各种信息作出有效鉴别,防范恶意信息对社会袭扰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早期的信息传播以文本方式为主,对转播的信息基于关键字的过滤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因此,对于恶意信息,其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其传播范围。但是,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发展到以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为主体的信息传播。现阶段基于这些领域的识别技术能力也有限,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如银行账号盗用、诈骗财产、散播非法言论、洗钱等还时有发生。在上网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网民的素质以及鉴别能力亟需得以提高才能处理网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会,应受到某种制度的约束才能使虚拟社会得以正常运行。因此,针对网络中各种新型信息传播模式的出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仍需要加快步伐,制定出适合该发展模式的法律。
三、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其他传播模式的预测
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移动设备大规模接入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如果说现在的GPRS等2.5G的技术在接入互联网属于窄带技术的话,那么3G、WiMax等技术已经使移动设备流畅接入互联网络不存在任何障碍。基于移动设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信息传播将成为该模式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同时,精确获取信息、信息可定制化等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以人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将更加突出。互联网络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虚拟的社会中也会融入更多的现实内容。因此,我们现在有必要未雨绸缪,针对信息传播新的趋势,分析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从技术上和法律上制定相应的措施,引导其良性发展,防范其危害社会。
互联网的每次变革伴随着的都是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要看到,信息传播模式越来越高效对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协作是非常有益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以完成需要的工作,如事务办理、资料查阅、物流跟踪等。互联网络的大规模应用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也要看到,在各种信息中也夹杂着一些恶意信息,若任其传播将会对现实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区别对待和处理。总的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的革新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技术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是用在不同人手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网络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网络,以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也使中国的互联网络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
理论与实践,2004,(6).
[2]曾建平,网络传播个人化与虚拟社区的社会学思考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1实时性
网络广告的实时性体现在,网络广告的实现过程要比传统广告简单的多,一个新的网络广告策划借助互联网即时就可以实现,省去了传统广告制作,编排的过程,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1.2互动性和纵深性
(1)网络广告具互动性。网络广告打破了传统广告点对面,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营销主之间进行互动,达到更好的交流和促销效果。
(2)网络广告具有纵深性。较之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具有庞大的信息容量,不受版面和时段的限制,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1.3可重复性和可检索性
网络广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营销主在某一国际网站投放广告,无论消费者身处何处,在什么时间,只要登录这一网站随时都可以看到该条广告信息。同时,消费者还可以借助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关注的广告信息,实现手段非常方便快捷。
1.4准确跟踪和衡量广告效果
2007年更多与效果挂钩的网络收费方法出现,无论是Cost-per-click(以产出每按键计算),或Cost-per-ation(以产出行动计算),这现象只会更优化,更成熟,更持续下去。而对广告效果的准确衡量对于营销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营销主可以根据反馈结果决定决定广告投放的地点,时间和内容等,用尽可能低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回报。
2网络广告的优势分析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垃圾信息已经影响到了受众对于有用信息的接收。网络广告要实现其促销的功能,而不被当作垃圾信息清除掉,就要尽量直接抵达消费人群。“个人讯息化”引起的窄播潮流已经形成了不可抵挡之势,而相对与传统广告而言,网络广告无疑是窄播时代最佳的促销手段。
2.1网络广告的针对性使网络直投变成现实
网络广告针对性的实现主要有赖于网络上的“行为定位”,即按照受众以前搜索的行为,或访问行为又或购买模式去定义目标群,是一个超越传统年龄目标群的方法。。2007年我国的网民数已经超过1.37亿。有15%的网民通过网络找工作,25.5%的网民使用网络购物,3.9%的人进行网上旅行预订。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期我国金融市场的活跃,已有1/5的网民开始使用网上银行和网上炒股,我国网上炒股的比例已与互联网普及率高的美国相当。了解网民结构,根据网民的需求定向投放广告,因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可以培养一大批相对比较固定的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现在网络媒体正在朝着多元化,分众化方向发展,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类,垂直类网站成为广告主要的媒体选择。
2.2网络广告具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广告形式灵活多样
网络广告打破了传统广告的单一依靠画面,声音,或者文字进行传播的形式。将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音像等)融合起来,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广告的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1997年3月在Chinabyte网络出现了第一个商业性网络广告,当时的广告形式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单调的468*80像素的网幅广告,而现在各种全屏式广告,按钮式广告,flash广告,流媒体广告等都已经屡见不鲜。网络广告形式的多样性迎合了现代网民的阅读心理,营销主可以利用多样的投放形式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达到促销的目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每天打开RSS阅览器订阅,阅读订阅的Blog以及新闻。在blog这种私人性很强的地方投放广告也逐渐成为营销主的选择。2005年的“博客元年”,雅虎,微软和google等国际网站开始为中国用户提供中文版的博客服务,国内的博客,校友录,交友,BBS等也迅猛发展。My space youtubt年代已经降临,2500万,自主媒体(consumei Generated Media)在中国涌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些总的流量大,单个板块网民结构又相对比较固定和单一的的地方投放广告对于营销主来说是一种非常实惠的投资。现在传播学界正在热烈讨论受众的“不知情权”,“不知情权的米兰达表达法则”简言之就是,“不被强迫知悉自己本不愿意了解或本不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可见,信息的传播的过度繁荣已经造成了信息的过剩,受众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已经发出了“窒息”的信号。很多网络广告和垃圾广告一样或者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些网络广告本身就是垃圾广告,已经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怎样才能让网络广告从垃圾广告中脱身,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首先应该看到阿络广告自身的缺点,再针对这些缺点拿出具体方案。
3网络广告的缺点及克服对策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齐全,文物古迹丰富,形成了具有深厚积淀的旅游文化资源。因此,在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跟随网络发展趋势开辟全新的网络传播渠道,有效地传播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
一、旅游文化产业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手段单一,较少使用网络传播
目前,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传播手段比较单一,多采用单向传播模式,没有有效的对外传播渠道,并且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而新兴的具有双向传播功能的网络传播方式应用却十分有限。由于单向传播手段覆盖范围窄且影响力较小,根本无法有效地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为了促使旅游文化产业拥有较大较好的发展,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的传播媒体进行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来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征
通过对现有网络传播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和信息表达十分类似,无法突出全国各地旅游文化的特色,网络传播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的宣传内容和产品推广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传播网站和旅游咨询内容无法与地区文化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对当地有文化产品的推广作用及其有限;由于网站建设者缺乏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认识肤浅,导致网络传播所展示的内容体现不出当地旅游文化价值内涵。
3.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缺失,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
目前,通过百度、搜狗等网络引擎进行搜索,关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站为数不少但是良莠不齐,尤其是比较独立的小网站更是林林总总,彼此之间不相互借鉴相互参考亦无交集而言,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处于缺失状态。除此之外,我国旅游文化产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比如数字营销、互动营销等先进的现代化营销理念尚未进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运作中去,构建健全、创新、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和营销模式便显得迫在眉睫。
二、网络传播趋势下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
1.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共享趋于常态化,旅游文化信息网络传播具有跨区域性、跨行业性、多向互动、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推广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各地旅游企业必须仔细研究民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旅游文化的偏好等等,深入挖掘网络传播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深化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争取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旅游产业效益,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网站
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兼容性较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不够快捷,传播覆盖范围较小,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传播的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并且个性鲜明,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易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其次,网络传播平台的实效性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旅游需求,通过对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升级。最后,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便于当地旅游业的对外传播,比如通过微博、论坛等手段以及某些大型网站的宣传和推广来拓宽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广度。
3.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旅游文化产业也进入到网络营销推广的时代,需要对所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饮食特点、地域特色等划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费,以特色拉动营销,构建全新、互动的网络营销模式。另外,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比如,综合运用旅游网站、论坛、留言板、讨论区等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旅游文化资源的互动交流,以及开通微信、播客、博客等互动资讯平台,及时有关旅游文化资源的热点话题与活动信息,有效激发民众对旅游的兴趣,引导民众参与旅游文化体验,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关键词:网络传播;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一、网络传播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
(一)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都是以自身所具有的信息资源为基础,这种服务理念可以称作为“资源中心论”。虽然在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理念中,也经常会提及类似于“一切为了读者”和“读者就是上帝”等口号,但是这种理念也仅仅局限在语言方面而并没有付诸于实践,这导致了高校图书馆用户难以参与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以及共享当中,同时也难以让用户已自身需求为依据来享受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但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中,这种口号具有了转化为实践的可能,通过互联网以及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各类媒体,高校图书馆用户能够对自己的数据进行控制,同时可以通过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来参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这让高校图书馆用户同时具备了信息资源使用者与信息资源建设的双重角色,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用户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而也正因为如此,高校图书馆用户所具有的信息资源使用习惯以及相关行为,对网络传播环境中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及其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也让“以用户为中心”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理念成为了重要的中心思想之一。
(二)信息与资源共享性的强化
在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中,服务对象的范围仅仅局限于高校教职工与高校大学生群体,并且高校中的各个图书馆之间以及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掌握信息资源的结构之间存在着组织分散、联系不强等特征,这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实现了虚拟馆藏与传统物理馆藏的结合,同时,高校图书馆与社会机构之间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能够依托于互联网媒体实现共享,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受众都能够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如在网络传播环境中,高校图书馆在使用开放协议、开放标准的基础上,高校中的不同图书馆、不同高校之间的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之间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实现融合与共享,而作为网络受众,只需要在具备网络的情况下,就能够享受到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二、网络传播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化
(一)提高图书馆员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信息服务能力
首先,高校图书馆员应当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扮演信息资源的把关者角色,从而为网络传播以及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营造健康绿色的空间。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具有良莠不齐的特点,并且信息资源的传播环境也相对宽松,因此,高校图书馆员需要强化网络文化建设,使用健康的、积极的信息资源来挤压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间与传播空间。同时,高校图书馆员应当成为网络传播规范的倡导者,并有必要在高校范围内构建一种被用户广泛接受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用户能够通过自律自省来对自身的网络传播行为以及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行为进行规范。其次,高校图书馆员需要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扮演信息导航者与信息素养培训者的角色。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具有着无序性的特点,而要让高校图书馆用户获取这些信息并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员对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更具高校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利用搜索引擎、菜单式导航等技术将网络信息资源变得有序化并有条理且充分的提供给高校图书馆用户。另外,网络传播环境中信息资源的获取对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员需要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发挥出提升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的功能。具体而言,高校图书馆员要针对用户开展信息检索技能教育、导读教育以及网络资源检索方法教育,从而让高校图书馆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阅读目的、阅读需求等快速获取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同时促使高校图书馆用户在掌握文献传递技能的基础上更好的参与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当中。
(二)对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做出发展与完善
首先,高校图书馆需要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强化自身服务意识。当前高校图书馆在网络服务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但是网络信息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的提升,仍旧是高校图书馆发展中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这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够强化自身服务意识,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依据开展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优化工作。同时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服务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用户参与到建设与优化过程中,以便提升用户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参与度与满意度。其次,在网络传播环境中,高校图书馆有必要构建多媒体网站,从而逐渐打造自身的信息服务品牌。从信息资源的存储媒介来看,网络传播环境中的高校图书馆在馆藏信息的存储与提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要突出与拓展这种优势,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够构建多媒体网站,并在网站中呈现出具有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的电子报刊、电子图书等,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和音乐艺术供用户欣赏,从而使网络传播环境中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并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对用户的吸引力。另外,品牌构建对于强化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忠诚度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品牌不仅需要构建,还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与维护。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图书馆需要利用公共活动与多种宣传形式来提升高校图书馆及其多媒体网站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并重视对自身信息资源的补充与特色内容的打造。
【参考文献】
[1]任俊霞,姜长宝,季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