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规划与管理

交通规划与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规划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通规划与管理

交通规划与管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浙江省义乌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率先在乡镇实施路网规划、公交服务规划、强化交通养护管理职能三项工作,并摸索出一套交通管理模式,这可以为小城镇交通综合规划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0 引言

城镇化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长期战略,发展小城镇是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小城镇的交通网络则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小城镇交通规划属于区域性专项规划.应结合自身特点与当地的交通需求,在交通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框架下,编制符合实际的、有特色的城镇区域交通综合规划。

在浙江省义乌市,小城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群体性的膨胀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崛起,小城镇进一步发展成为卫星城镇,几个卫星镇围绕中心城镇进行组团发展,在路网上表现为射线交通联接。在一段时间沿交通线的发展融合后便形成了一座小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的自然发展之路。但是目前多数小城镇的路网规划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分散,配套程度不高,对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影响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义乌市交通主管部门适时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廿三里镇开展了交通基层基础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了路网规划、公交服务规划、强化交通养护管理职能三项工作,并建立“一所三网”,其中一所指成立一家交通管理所:三网为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网、农村公交运输网和农村交通管理网。重点是做好交通综合规划。

1 现状分析与评价

廿三里镇位于义乌市的东部,面积为72.2km,是中国小商品城的发源地,商品经济发达廿三里镇下辖35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户籍人口达4.2万,外来人口达5.6万。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进行的各条农村公路建设对廿三里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到起了促进和带动作用。道路里程的快速增长和客货运输市场的繁荣发展,对廿三里镇的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公路交通现状

廿三里镇公路网、公路长度、技术等级、公路网密度情况如表1一l和表1—2所示.

由上表可知,在廿三里镇域,乡道、村道比例相当,公路普遍等级不高,以四级公路为主。

1.2分析与评价

1.2.1通行政村率

通行政村率指规划区域内通公路的行政村数与行政村总数之比。通常该指标值越大,表示通达程度越好。全镇通公路情况如表1—3所示。

1.2.2对建制村层次的指标

重点考察人口在500人以上规模的行政村的道路条件,则建制村层次的指标r为:

1.2.3公路网等级水平

公路网等级水平按下式计算:

公路网等级水平=

∑(公路里程×公路等级)/∑公路里程

计算得廿三里镇公路网的等级水平为3.62,与义乌市域2010年公路技术等级所需达到的2.72相比,路网技术等级偏低,规划中需提高公路网等级水平。

1.2.4公路网密度(见表1—4)

由表1—4可见,廿三里镇的各项指标均低于义乌市的平均水平,有必要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路总里程。

1.2.5公路网连通度

公路网连通度按下式计算:

dn-----------------公路网连通度。

廿三里镇下辖35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以行政村为节点计算得连通度dn=0.97。廿三里镇按规划分l4个社区,以规划社区为节点,dn=1.70。说明廿三里干道网络虽基本成形,但农村公路网处于树状低级结构,路网须进一步完善。

2 公路路网规划

2.1廿三里镇经济发展预测

以金华地区和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为依据,分析国民经济指标的增长率预测国内生产总值,见表2—1。 

 

客运量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为:

货运量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为:

代入具体的数据,得预测年客、货运量如表2—3所示。

2.3农村公路网预测(见表2—4)

根据预测,规划近期以增加路网长度、提高连通度为主,规划远期以提高公路等级水平为主。

2.4公路网布局规划

根据城乡一体化规划,在确定的城乡发展布局和现有农村公路网布局基础上,将规划路分为三个层次:

a)骨架路网 高等级公路和主干路构成骨架道路。沟通中心区与北、东、南三个组团片区之间的大量交通,以及连接廿三里镇与其他乡镇、地区,以一、二级道路为主,由开元街、梅林大道、商城大道、稠廿公路形成井字形路网:

b)集散道路 作为骨架路网的延伸,构成各功能区内部路网的骨架,为工业区、居住区、景区、农业区等连接到骨架路网上,同时保证骨架路网之间的联系.以二级路为主;

c)支路 作为功能区内部道路,偏远山区、景点、农业区的连接道路,以及中心区行政村至集散道路的连接路,以三、四级路为主。

廿三里镇域形成“五横四纵一高速”道路网结构.分别连接廿三里镇与主城区、东阳、苏溪、诸暨等对外交通和内部各社区的城乡统一道路网,县乡公路辅助主骨架公路网络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高标准、高性能、大范围的农村公路网络系统。其中“五横”为涌金大道、大通路、诚信大道、商城大道、通宝路;“四纵”为城东路、开元路、岩路、梅林大道;“一高速”为甬金高速公路。

3 公交运输发展规划

3.1运输业发展现状

目前,廿三里镇境内拥有公交服务班线共12条。线路总里程约147km,营运车辆51台.日客运量超过2.8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群众的出行需求。停车场有廿三里北(900m2),廿三里南(2700m2),机动车维修点43个,企业主大都拥有小型货运车辆,大的物流配送企业没有形成。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公交线网、站点设置有待优化;b)公交车服务多年,需要更新和增加;c)公共交通场站不能满足需求:d)道路交通拥堵状况严重,影响公交车辆运行速度;e)三轮车、残疾车参与非法营运现象长期难以消除,从而影响地区形象,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2公交线网优化

近期廿三里镇境内以优化公交线网为主。具体如下:a)调整后的公交线路为15条,线网总长150km,其中廿三里镇境内增加了25.4km,线网密度达到1.26km/km2;b)调整后公交线网重复系数约为1.2,非直线系数为1.36,线网指标更为合理。

远期因廿三里镇建设区域已纳入义乌“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义东北城区范同,所以进一步增大公交线路总长度,达到约20条公交线路,增设廿三里镇公交总站统一调度。

3.3运输车辆发展

公交车辆配置在主干线上投放30座以上的大客,支线上投放l3座左右的面包车。增加公交车辆数,干线上发车间隔控制在6min---8min,支线上控制在1h内。调整前后公交车辆指标见表3-1。

3.4运输场站建设

    根据廿三里镇的实际,坚持“经济实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努力构筑以公交总站为中心,以村级简易站(回头站、首末站)为依托,沿线停靠站为支持的多层次和网络化公交站点体系,逐步形成镇区有站、大村有亭、小村有牌、沿线有点的格局。同时,建设一个规模适宜、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组织合理的现代物流场站,以适应广大企业提供原材料和生产成品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信息等需要。

4 强化交通养护管理职能

    目前,义乌市的全部农村公路由公路养护管理所负责养护管理。因全市管理区域面积较大,道路里程逐年增长,养护管理难度日益增大。随着廿三里镇客货运输市场的繁荣发展和道路里程快速增长,对其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抓住交通基层基础建设试点的机遇,义乌市适时成立廿三里镇交通管理所,对交通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强化农村管理。

    廿三里镇交通管理所的主要职能有:

    a)组织城乡公交线网调整,监督管理客运市场;

    b)做好辖区乡道、村道的建设养护工作,负责辖区农村公路的路政巡查和路政案件的调查处理;

    c)贯彻执行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开展交通规费征收工作;

    d)监督管理农村货运市场,加快发展农村物流。

交通规划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 管理规划 交通需求 预测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图1 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如图2示。

图2 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 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 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 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 (i=1,……,m j=1,……,n) (1)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 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式中参数意义同前。

(2)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logPi=Ao+A1·logVki+A2·logVhi (3)

式中:P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日停车需求量(标准车次/日);Vk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客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Vh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货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Ao、A1、A2为回归系数。

4.应用实例

4.1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哈尔滨市作为中国东北北部的最大中心城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美称。经过多年,特别近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市的城市交通框架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但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及其与交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满足或合理地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系统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4.1.1 规划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明确城市交通发展目标、找出城市道路交通存在问题,项目组于2001年6月和2001年8月对哈尔滨市区19个主要路段和56个交叉口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交通流资料,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建立了相应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为后期交通管理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路段、交叉口、行人及非机动车、主要交通枢纽、单向交通管理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交通拥堵、事故、交通停车设置及其它监控设施等交通调查。

(2)现状资料分析与问题诊断

在掌握了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全面资料情况下,重点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事故与安全、停车状况、公共交通、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3)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

以TransCAD、VISUM、Transtar等软件为基础,配合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流量验算等评价工作,并建立了针对哈尔滨市的一系列交通模型。如选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居民出行分布预测,采用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进行交通分配;选用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进行停车需求分析,并利用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拟定与评价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主要包括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监控系统规划、交通管理其它规划等方面内容。针对上述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系统地分析、讨论和评价。

4.1.2 主要成果

本项目成果主要由下述几部分组成:

(1)在大量基础性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内容全面、数据翔实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采用四阶段法及综合预测法,并利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对哈尔滨市交通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得到规划年道路网各路段、交叉口的分配交通量,以及公交客流量、停车需求量等交通管理所需要的规划依据资料。

(3)对哈尔滨市现状道路管理设施、交通组织方案、CBD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停车场和加油站、对外交通等存在的问题及交通运行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同时,开发了城市停车规划地理信息系统UPP-GIS,使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利用及组织管理更直观、科学、高效。

(4)对哈尔滨市近、远期道路网、主城区二环路以内的路段、交叉口以及CBD区域公交、停车、安全和政策法规等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提出了各项规划指标及管理、实施建议,并给出了相应的规划图、表及建设项目库。

(5)立足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哈尔滨市智能交通系统及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近期和远期规划,为哈尔滨市城市交通管理迈入现代化行列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4.1.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针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项目,该规划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在短期内改善城市部分区域交通阻塞的现状,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通过对道路基础设施规划,采用交通信号线控和面控、规划路网结构等手段,增加主要干道道路通行能力,合理控制非机动车车流和行人人流,突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政策思想,进行专项公共交通规划,并对哈尔滨市停车管理进行专项规划,避免车辆乱停乱放、节约市区土地占用。上述规划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同时,规划中建议采取减少城市用地占用和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进行严格管理等措施,这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经济效益

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改善道路交通环境,防止资金的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此外,规划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从而避免人身的意外伤害和车辆物品的意外损失,也就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2 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4.2.1 规划背景与内容

作为享誉世界的石油基地,大庆市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经过多年的交通发展,大庆市城市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但截至目前,大庆市在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规划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为此,本项目结合大庆市城市布局、交通组成、出行方式、土地利用等具体特点,确定和提出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这对于改善大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项目研究工作计划,本项目分十个专题进行,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诊断、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其它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4.2.2 规划过程

根据大庆市道路交通现状、发展设想以及城市畅通工程对交通管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自然环境等条件,对大庆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提出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大庆市与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地广人稀、规划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自身特点,同时,为了使规划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交通预测中对交通小区的划分、出行产生、吸引量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各种出行目的出行吸引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在道路网络规划方面,按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划思想,对市政道路和油田道路进行了具体分析、统筹规划。

4.2.3 建议与展望

建议交通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划中市区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的内容,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改进存在问题的路段和交叉通组织形式;在停车、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道路交通设施、监控系统和法规政策等领域中逐步落实规划方案。为了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建议尽快开展世纪大道、重要干线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交通控制问题及综合交通管理方案的交通设计工作,提高交通服务质量,最终实现达到模范管理水平的目标。

总体来讲,大庆市道路交通在城市布局、道路网及车辆拥有等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条件,加上大庆市日趋成熟的现代交通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一切均表明,大庆市已具备了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迈进的条件。可以相信,随着《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庆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与规划必将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5.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本文结合我国哈尔滨和大庆这两座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意义的东北边陲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全面、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方法及相应理论模型,并在具体规划实践中,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软件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应用软件,建立了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这些工作,希望能够对其他同类城市今后的规划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理论与实践表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哈尔滨市赴大连等六城市考察团.关于对大连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情况的考察报告.交通工程通讯,2000(2)

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盖春英、裴玉龙.基于公路网的路段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 交通工程通讯,2001(2)

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TransCAD Transportation GIS Software (Travel Demand Modeling with TransCAD 3.2),1999.

Meyer D.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4.

Debbie A,et al。Optimization Models for Transportation Project Programming Process.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Journal of ASCE,1990,116(3).

Research on the Method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Urban Traffic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PEI Yu-long ZHANG Ya-ping MA ji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150090)

交通规划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土地;城市交通;现状;关系

中图分类号: P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城市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社会背景对此问题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试图理清我国大城市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规划现状

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都是结构单一的中心结构模式,即就是只有一个城市中心,且一般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由此就造成了城市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以及交通压力大和环境压力大的现象。对于这种问题则对整个城市进行多中心布局即可,将城市中心均匀分布在城市的各个位置,从而避免过于集中。在当前中国城市土地利用中还存在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城市规模过大以及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城市规模,城市土地利用的强度不合理等问题。如今,各大城市都开始在郊区建立新型工业园以及居住用地。同时,在当前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中心土地价格急速上涨的情况下,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会越来越少,而城市中心的居民以及消费者等也呈上升趋势,则城市交通规划以城市中心为重点成为必要。

2.1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互动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加速,我国大城市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突出表现在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重新调整的城市空间重塑:一个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城中村更新、CBD、TOD城市开发的逐步推进和住房市场化等因素给各个城市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城市化的推进势必导致城市土地范围的扩大和土地的再利用,而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新世纪能源、环境方面的约束等也同时给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个城市土地利用的充分性、土地利用布局和分类深刻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特点,决定交通量的生成。从需求的角度考虑,交通需求来源与土地使用,从而受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对于交通流量的空间分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城市交通系统反过来又会对城市空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可以发现,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模式和交通系统一起影响着城市人们的日常出行。二者之间的一体化规划、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2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比重偏大,住宅、交通、环境绿化和第三产业用地比重较低。根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一般城市用地结构是生活居住用地占40%-50%,工业用地占10%-15%,道路广场用地占8%-15%,绿地占8%-15%。而据中国55个城市调查,工业用地比例高出上述标准10个百分点以上,住宅、商业服务等生活用地低于上述标准3-10个百分点。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产出与占地面积的相关性较高,导致工业用地过快增长。城市交通用地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用地占比例过小,导致城市交通不畅和整体运营效率降低。目前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拟定的用地布局来进行城市土地分类建设,城市交通系统依据土地布局分类进行供给配置。

2.3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我国城市交通一直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包括轨道交通、轻轨、市内高等级环路、高架桥、交通枢纽等。

交通供给的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支持和发展了城市活动,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是一种被动的交通供给,是在土地利用布局的基础上提供的运输服务。城市的居住密度、就业密度、可达性、邻里设计和城市居民的整体人口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私人小汽车拥有量一起作用于道路网络和交通服务系统,决定着人们平时的活动地点和出行方式的组合。我国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布局,没有考虑其与交通系统的互动性,

三、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关系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循环的作用与反馈的关系。在认识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关系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3.1 土地利用结构决定交通运输需求

城市土地开发方式对城市交通的发展有着能动作用,当然,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种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在对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关系的研究中可以知道,城市内部居民的出行方式以及交通量等,基本上是利用空间分布的一个函数。城市中当有新的土地开发时,必然会产生新的交通需求,当然也就改变了原有的平衡,则建设新的交通设施等成为必要。城市交通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城市土地的利用不仅决定了城市交通源,而且也决定了城市交通量以及城市交通方式。这也就使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对应。

3.2 城市交通的建设影响土地利用结构

交通作为城市的骨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时城市交通发展的状况也决定了城市自身的形态以及城市发展方向,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在对城市交通进行规划时要有长远的规划以及眼光。特别是在以往的研究理论像土地规划和经济地理中就有提到,地租理论是土地利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规划依赖于地租价值。

3.3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协调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的关系。土地利用决定着出行生成活动,这就使土地利用决定着交通设施的需求。当然,对于城市交通设施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土地承载的活动,从而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

四、结束语

正确认识以及理解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关系,从而解决城市中的交通问题,同时也要进一步发展以及探索更加有效合理的交通机制,保证城市土地充分高效利用的同时,保证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对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有着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而在对其关系的认识时可以从土地利用结构决定交通运输需求,城市交通的建设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协调三种关系着手,从而对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两者有着正确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贺奇,张大伟.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发展分析[J].科技信息, 2010,( 27).

[2]陈燕萍.城市交通问题的治本之路[J].城市规划,2005.

[3]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4]侯立文, 谭家妹. 城市交通用地的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

[5]刘澄清等.城市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

[6]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

[7] 牛凤瑞,潘家华.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 刘昕.以联合开发为基础的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

交通规划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F2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88-03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逐年扩招,本科高等会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完全步入大众化教育。大批量的本科毕业生,必须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而不是研究或管理工作。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培养方式,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就成为高等会计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当前教育发展战略的一次调整,也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事业。会计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动态的人才质量概念,是需要高等会计教育在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变的质量标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会计实践教学,则是培养能力、缩短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方式。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和解决。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会计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形成创新精神等方面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在会计教育领域,会计实践教学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会计教育领域,对会计实践教学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管理也是比较规范的,能够将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管理中,类别划分更加明确,如从层次化管理的角度,可以将会计实践教学分为阶段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可以分为课程实务操作训练和综合能力测试训练;按照实践的内容分类,可以分为会计实践教学、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审计实践教学等。这些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环境支持和条件保障。但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实习内容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是围绕会计的操作规程进行的一般简单的动手能力的训练,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据对各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调查,一些学校都分别在“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中开设了实践课。会计学基础课程所进行的是单项实践,中级财务会计学实施的是综合实践。在单项实践阶段,是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以核算方法运用为核心,实施的是如何记账的训练。在综合实践阶段,所采用的实践方式主要是按照固定模式进行,即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会计电算化的实习训练通常的做法是用简单的会计数据,套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这些实践训练,一般是以制造业为主设计的,行业单一,内容简单,对学生业务训练的程度远远不足。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混乱,缺乏定性和定量的质量要求

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应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质量要求,可是,实际上这部分教学活动在各个高校是随意性最大的教学环节。虽然各个学校在实施会计实践教学时都有教学大纲,都有实习之后的评分标准,但实际上所有的考核要求是由实习指导教师自己确定的。从整个会计教育的系统来看,没有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没有定性和定量的质量要求,各个学校没有可参照的规范指南,因此,对这部分教学活动的考核监督就无法进行。

(三)各个学校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成绩计入方式不统一

各个学校的实践教学,都是在没有参照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摸索、建设发展起来的。因此,就出现了各个学校在考核标准、成绩计入方式上的千差万别。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比较高的学校,学生的实践成绩单独进行考核,成为其成绩结构的一部分;而重视程度不高的学校,在学生的成绩指标体系中根本看不到实践成绩的字样。学生的实践成绩是否应计入学生的成绩指标体系并单独反映,这不仅仅是一个成绩计入问题,而且也是学校学籍考核制度建设和完善的问题。目前的学生学籍管理中的学习成绩,只有课堂的课程学习成绩,而没有课程实践的训练成绩,说明学校的成绩考核制度存在缺陷,这样的考核制度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能力训练的有效实施。

(四)实践教学缺乏层次化管理,没有系统的建设标准

各个学校现在都在建设自己的会计实验室,并且都在进行会计实践教学活动。尤其是会计实验室的大量硬件投入,表面上使会计的实践教学显得异常重要。但应如何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应达到什么样的建设标准,应形成什么样的教学功能,很多学校的建设思路是不清晰的。在这些建设思路不清晰的学校中,对实验室的建设只重视硬件投入,轻视软件开发,在实践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能力训练的软件开发中,存在严重的投入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在用什么实践?怎样实践?实践与能力培养如何有机地结合等问题方面考虑不多,没有将软件的开发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放在应有的位置。普遍存在硬件很好,软件不足,实践资料粗糙、单一、量少、内容简单等问题。而且实践教学缺乏层次化管理,建设方向不明确,没有在学生能力培养的深层次方面下工夫进行研究,出现了多年建设,多年都是在低水平位置徘徊的状态。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理念产生的偏差。由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上的不足、理解上的模糊,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对会计实践教学重视和研究不够的各种问题。

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与完善的设想

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得知,目前的高等会计教育已出现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状况,一方面一般的会计人员是供过于求,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另一方面,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会计专门人才十分紧缺。市场向会计教育,发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即市场需要的是经过深加工的人才。如何让会计专业毕业生具备成为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基本条件,并且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高素质队伍中的一员,是当前会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选择。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握培养目标的方向,并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通过科学系统的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逐步达到培养目标。

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会计实践教学的雨露滋润。如何让会计实践教学的培养功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如何在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实现对知识的升华并形成能力,是当前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突出矛盾。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会计实践成绩应单独考核,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

会计实践成绩的单独考核,不仅是向学生传递会计实践教学重要的信号,更主要的是将教学管理的基础结构进行了重新组合,对外发出的是培养方向调整的信息。会计实践成绩单独考核,是形成系统的实践记录。过去那种会计实践教学没有记录,只是作为课堂考核的辅助记录的历史必须改写。应提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管理模式,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与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实施,并分别确定考核标准。这样的考核,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知识应用的程序和渐进的能力培养过程,使人才培养不仅能看到量化数据,而且能呈现质量标准和要求。这样的制度安排,能够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培养模式的转变得到真正的落实。考核制度是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检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条件。在考核制度制定中,应充分考虑实践内容的特殊性,即人才培养的特定要求。其评价标准应围绕独创性、完整性、真实性等核心指标来制定。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结构,应实现层次化管理

高等会计教育肩负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双重责任,而人吸收知识和能力的形成都是渐进的,所以,在会计实践教学的安排中必须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能力培养环节应实施层次化管理,首先是单项能力的训练,其后是单科程序训练,再后就是主干课程合理组合的综合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拓展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各种实习内容应确定合理梯度,并形成不同的考核要求。在层次化管理中,应突出核心能力的训练,同时,处理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会计实践教学中,还应将不同的实践项目明确规定其能力标准,用能力标准来考核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三)高等会计教育,应制定统一的会计实践教学规范指南

会计实践教学的规范指南,是从高等会计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制定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打破目前各自为战的状况,用统一标准来规范各学校的教学活动。该规范指南,是对会计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系统文件,是从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范围、程度、方法、模式、考核标准、定性和定量指标等方面确定的统一标准,并在成绩计量、课时比重等方面规定操作要求的质量规范。有了共同的质量规范,就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核各个学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为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型提供制度指导。同时,各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执行,避免了现在各个高校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地找经验。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它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各种专业行为规范。实践能力的提升是要通过会计实践教学来完成。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教学体系,对于落实会计实践教学计划,实现培育目标极为重要。

经过多年会计实践教学管理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可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大二学年结束后,用一周时间进行实习。此阶段的实习,重点是对会计处理流程的了解和熟悉,通过实习应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日常的会计处理。第二阶段,在大三学年结束后,用两周时间进行综合实验。综合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的实验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会计实验资料应全部是企业仿真的信息数据,实验内容应包括会计、财务管理、税收、成本管理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公司制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事项,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第三阶段,在大四学年最后学期进行,以校外毕业实习为主,并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研究训练,以便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五)强化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训练,以便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很多青年教师阅历非常简单,从校门又到校门,没有从事过任何社会实践,从课本上拷贝下来的知识有时难以自圆其说。更多情况下是不知道实际工作中是怎样干的,不能解释程序中的合理连接。因此,应鼓励青年教师到实践中去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以便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应当建立教师进修和培养计划,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不同途径的培养和培训,这也是提高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

(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成为一种共识。教育的功能就是传输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高等会计教育还应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应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知识层出不穷,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将工作所需的知识全部学到,一般只能领略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并使其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即学校的教育重心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进行转换,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领悟新方法的能力,学生只有拥有了学习能力才能掌握知识的主动权,所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今天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计实践教学,就应在教学环节始终贯彻这一思想,并主导课程计划的安排。

三、建立科学的会计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会计教育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实现会计教育管理的量化考核,以便突出体现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综合水平。建立高等会计教育的评价体系,其意义主要是:一是可以向社会传达学生能力的信号,通过能力形成和分解的量化指标,能够比较真实地概括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学校的培养方式,对于用人单位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学生的能力状况,一般可以准确地判断用人的取舍;二是通过会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综合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情况,相关的评价指标可以与国内、国外相同专业进行比较,并能准确地判断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通过这些信息的提供便于衡量与国外名牌学校的差距,也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建立会计教育评价体系,能够引入竞争机制。教育评价指标是会计教育的评价标准,它能够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指引教师实施自身提高和自身修炼工程,并且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各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的评价说明。评价指标的结构,应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综合。课程设置是知识形成的主要途径,又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对知识的考核实际上就应是对各门课程的考核,在考核中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传统的考核标准,主要是通过考试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还应实行学年综合能力测评,根据学年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综合测试实施学年的综合考评。学年的综合测试是一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检验,主要从综合能力的角度进行出题。通过这种综合测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思维方式。并在不同的学年逐步提高测评的要求,使能力的培养逐步升级。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学年实习、案例教学、案例策划、小组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很多东西还需要进行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所以,这里只是提出一些基本设想,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 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体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

交通规划与管理范文第5篇

吴江,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硬件方面基本上接近或达到了省一类水准。如何发挥出教育技术装备优势,服务好教育教学,近几年来,我们根据省、苏州市的统一部署,结合吴江学校的实际,在软件管理一块全面推行“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区每一所中小学校在教育技术装备建设、配备、管理、使用各个环节的情况动态跟踪管理,做到有案可稽,一目了然。这种量化式的管理手段引进,对全面提升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规范化运用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江苏省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江苏省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是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应用能力建设及运行机制建设的具体体现。对于中小学校来说,该系统主要包括实验室管理、装用教室管理、教师档案管理、报表管理等。系统进入中小学校已有4~5年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主要做好了这样几项工作:

抓好学校管理员培训 在省、苏州市两级培训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做好全区中小学校一级的校级管理员培训,外聘专家和区级骨干担任主讲,理论解读和动手操作结合,凡是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人人过关,拿到“上岗证”。在此基础上,建立区级管理员队伍qq群,相互答疑解难,交流促进提高;建立区、片教研组,典型引路,定期活动,共同成长。校级管理员还要负责好本校各科实验室管理员、备课组长、相关任课教师的业务培训,使他们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去做,确保交流网络的畅通。

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 学校管理员拿到自己学校的代号后,必须一丝不苟地对学校名称、类型、账号、密码等一一仔细核对,不存盲区。学校管理员在完成“修改初始密码”“核对单位名称、类型”“部门登记”“人员登记”“注册用户”“学期设置”“班级设置”“教师档案登记”这些程序后,经过区主管部门业务领导审核,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工作。做到每一步有人做,有人管,有人监督,准确无误。

做好起始台账的建账 利用新账建立的契机,对学校各个实验室、专用教室包括与之相关的储藏室等资产,全面摸清。系统为此预设空间,对号入座,路径分明。这是一项非常烦琐又细致的工作,既要把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方面的大大小小现有资产梳理出来,做好摸底工作,又要根据系统要求,分门别类地把各类资产一一输入到新账中。新账是学校今后教育技术装备建、配、管、用的基础和前提,要确保详尽准确。

抓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如果说上面三项注重的是教育技术装备硬件本身,那么,这第四项工作的重心就落在了软件上了,那就是要把现有的教育技术装备用起来,要根据学科体系、教材要求、学生实际制订出计划,精细分解,做到心中有数,每个学期初,各个学科的教学计划都要及时在系统中体现。

3 江苏省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效果

由于实实在在做好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吴江区各校教育技术装备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建设更加合理 在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方面,目前学校有什么缺什么,对照省一类装备标准应该添置什么,学校和装备部门都清清楚楚。装备部门据此深入各个学校,一起研究,制订新一轮的建设规划,为推动装备工作科学开展奠定了基础。

配置更加及时 教育技术装备的底子清楚了,每个学期各个相关学科的教学实验及其所需要的物品(包括易碎易耗品)等都可以基本确定,采购配置,以保证实验的正常开出。近几年来,我们教育装备部门每年组织两次全区性的教育仪器、设备征订,并通过政府采购办公开招投标,在确保质量的同时又保证了公开公正公平。配置的及时到位,满足了各所中小学校每个学科的教学包括实验教学的需要。

管理更加科学 以前,教育技术装备方面的记录,全是手工操作,各类记载本、账册一大堆,即使责任心很强的老师也难免出现滞后和漏记的现象,更不要说不规范、不连续、账物不符、不易查询、修改不便、难以统计等情况了。系统的运行,改变了传统管理方式,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科学化。需要指出的是,从传统方式过渡到系统管理,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这几年就重点在做这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宣传―培训―指导―研讨―示范―展演,一步步引导大家把系统规定要做好的前期工作一一做好,少留或不留尾巴。

使用更加到位 作为教育装备部门,以往我们对各校使用情况都有检查考核,尽管各类记录本子、台账一大摞,但“人为的痕迹”――假、补、抄现象时有发现。系统的试行,开始较好地扭转了这些现象。要做的实验,期初教学计划已经确定,时间也基本排定,任课教师必须提前开出实验所需要的器具、物品,请实验室管理员先准备就绪(如果任课老师疏忽了,实验室管理员就会主动与之联系,了解原因)这样一来,每个必须做的实验基本上都得到了保证。现在每个学期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这方面的检查考核,只要在系统中“点点看看”并多选几所学校进行比照,再现场查看实验所需的易碎易耗品消耗情况,便可以对设施设备应用做出基本评估,促进了学校教育装备有效应用。

4 江苏省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优势

系统从试行到逐步进入正常运行,总体发展是健康顺利的。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系统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真实性 每所学校、每个子项、都要做到定期及时上传,反馈渠道畅通,人为因素减少,造假、后补、抄袭之类的情形基本没有了。而且,同学校(包括不同学校)、同年级、同学科之间可以放在一起比较,真实性大大提升。

实效性 现在吴江的学校,已经能够满足开好两人一组的实验的需要,彻底改变了演示实验代替分组实验,分组实验蜻蜓点水等现象,针对性强,实效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