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实习计划

财务实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实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实习计划

财务实习计划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目前传统财务管理逐步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出现了跨多个组织的财务集中管理应用模式,如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服务中心等。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始跨多个单位应用,财务数据的安全、操作人员的权限等都需要跨越多个单位统一考虑建立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的财务信息化制度。由此,各类组织在财务管理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实现了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一、现有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类型及面临的挑战

(一)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具体类型有:

1.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

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是指在不改变单位内部理财机制、资金支配权和财务管理职能的情况下,取消单位的现有银行账户,由财政部门统一在银行开设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结算,集中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这是鉴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财务收支管理较为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较为严重的现状而采取的以会计集中核算为主要形式进行的一项改革。其作为一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崭新工作,在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源治腐、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的具体实现上,有会计集中核算和财务信息实时监管两种类型。

(1)会计集中核算是由财政部门成立的独立的会计核算机构,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管理财务数据,实现记账。(2)财务信息实时监管是继续由各行政事业单位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但各行政事业单位将财务数据实时或定期传递到财政部门数据库服务器上,以实现财政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有效监督。

2.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集团可以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组织成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信息在全球传播的空间距离。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效率,而且把财务管理职能拓展到对企业外部前端供应链和后端客户关系的管理,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公司财务管理的规模效应,强化了集团的财务监管力度。实践表明,集中管理模式承载了企业集团的战略与执行力,可使企业集团呈现出边际效益优势、产业链组合优势、复制扩张优势,从而增强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具体实现上,也需要实时集中或定期集中企业集团下属单位的财务数据。

(二)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1.财务信息化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单位内部,而扩展到多层单位。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中的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就涉及一级政府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如广东省财政厅建立的会计服务中心,涉及广东省本级100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工作。由于涉及大量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工作,很多单位又都有独立的财务管理自,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建立和执行财务信息化制度的难度会明显增加。

2.财务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很多单位已经建立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新的技术和管理发展趋势下,要建立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就涉及到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规划、新软件系统的选型、新软件的培训以及原财务数据的转换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均需要有集中统一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行规范。

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原则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有规范的、科学的财务信息化制度,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原则有:

(一)应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

这要求建立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操作管理制度,做到进入系统的数据要有凭有据,数据进入系统后要确保其完全、可靠。要通过基层单位的数据录入、审核,上级单位的数据审核等环节保证只有正确的财务数据才能进入财务数据库。

(二)应兼顾各类财务集中管理应用模式

在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时、要合理规划本单位的各项信息内容,规范本单位的管理模式,了解各种业务活动之间的联系,制定出最佳的建立方案。

(三)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财务信息化制度是用来规范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操作的,不宜经常改变。因为如果它经常改变,财务信息化人员将无所适从,不利于财务信息化系统操作的规范性的形成。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在不断地发展。而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制度也会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因此在建立财务信息化制度时,最好留有一定的升级空间,以便在必要时,可及时改进而又不必要重新建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信息化制度在较长时间内的稳定,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三、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内容

财务信息化制度是保证已建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正常运行,保证单位财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财务信息化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日常操作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维护管理和会计档案管理等内容。

(一)建立岗位责任制

在管理工作中,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职责,将权限与利益挂钩,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是保证组织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建立岗位责任制是财务信息化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内部牵制,保护资金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系统的运行效益。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需要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进行岗位责任制创新。如,在财政会计集中监管模式下,会计核算中心一般由其内的综合部门负责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员的培训工作,会计核算中心核算部门的主管会计只负责审核各单位报账员整理的报账单据。由于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员频繁变动,会计核算中心综合部门可能不能及时组织培训来提高新报账员的业务素质。如果由核算部门的主管会计在审核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单据的同时,兼负责各单位报账员的业务培训,就会使主管会计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组织报账员参加培训,保证各行政事业单位报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制定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岗位责任制时,可以明确由各核算组会计主管负责培训对应单位的报账员业务知识和报账软件操作。

(二)上机操作管理

上机操作的管理是通过建立与实施各项操作管理制度,要求财务人员按规定录入原始数据、审核记账凭证、记账、结账和输出会计账簿等,严格禁止越权操作、非法操作会计软件,确保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有效、正常地操作运行。操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上机操作的规定、操作人员的职责、权限与操作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上机操作人员可能分布在一个城市的多个地点,甚至处于不同的城市,因此在确定上机操作管理制度时,要加强对上机操作人员身份的认定和权限的控制,确保财务集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可靠。

(三)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管理

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处理会计业务,保证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正确合法,会计软件处理正确,当天会计业务当天记账,期末要及时结账和打印输出会计报表,灵活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要明确各单位会计处理的职责。如,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规定由核算中心统一审核凭证、统一记账、统一结账、统一编制会计报表;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规定由核算中心统一审核凭证,记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工作由各单位通过网络自己完成。在确定财务集中管理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制度时,要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

(四)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维护、管理

软件维护是指当单位的会计工作发生变化而进行的软件修改和软件操作出现故障时进行的排除修复工作;硬件维护是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的检查修复以及在设备更新、扩充、修复后的调试等工作。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数据一般集中在财务主管部门,如企业集团财务部、财政部门、政府主管部门等,各单位会计人员操作时登录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从总体上看,各单位的软硬件系统维护量较小,数据库服务器的软硬件维护工作量较大。在确定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维护的管理制度时,可以明确财务主管部门的软硬件系统维护人员需要兼顾各财务核算单位的客户端维护工作,从整体上降低软硬件系统的维护成本,保证软硬件系统的运转效率。

(五)会计档案管理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磁性化和不可见性的特点要求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良好的会计档案管理是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保证会计工作连续进行、保证系统内会计数据安全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更好地为管理工作服务的保证。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数据一般集中在财务主管部门,电子会计档案可以集中存放在财务主管部门,纸质会计档案可以根据需要保存在核算单位或财务主管部门。如,目前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集中管理各核算单位的电子会计档案和纸质会计档案,有的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只负责管理各核算单位的电子会计档案。

四、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和完善

财务信息化制度建立以后,需要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对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和完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财务信息化制度的学习和培训

财务信息化制度建立出台后,公布日期与实施日期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公布前应由制度建立部门向各相关部门人员如财务部门人员、计算机维护员提交详细的制度内容,要求其逐条学习,必要时可以进行一定的培训,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意见反馈至制度建立部门。制度建立部门根据意见进行修订后,再正式实施。

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多个单位,甚至部分单位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如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因此在财务信息化制度执行前,通过学习和培训来统一相关人员的认识对于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有效执行非常重要。

(二)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监督

由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对财务信息化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可能因制度覆盖面较广,或监督人员较少,或监督人员的素质问题,有可能出现监督不力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可考虑由财务主管部门网上设立“制度执行不力投诉栏”,让相关单位人员有权对监督管理部门执行制度考核的情况进行监督并提出异议。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及时对投诉栏中有事实基础的意见进行分析、处理。

财务实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基建财务 精细化管理

随着科教兴国政策的深入贯彻,国家社会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各地高校大兴基建项目,在改善高校基本条件的同时也暴露出如制度监管不力、投资计划性不强、日常管理薄弱等诸多问题。在目前社会经济各领域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应转变传统思维、拓展财务管理智能,对基建财务管理引入创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实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基建投资效益,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一、高校基建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建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备,规范性与约束性较差

高校自身缺乏完备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对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的规范化方法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同时,内部监督也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有关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规定缺乏,基建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也不高,日常审核监督常流于形式,存在“较难发现实质问题,发现问题整改力度不够”等问题。

2.基建项目投资计划性不强,缺乏投资效益评估分析

近年高校膨胀式发展,各类基建项目投资日益拓展。但许多高校在投资上存在贪多、夸大的盲目性,未能客观的联系高校自身的发展特点、财务状况等实际情况做出科学有效地投资计划,尤其忽略对基建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对未来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不足,从而盲目投资导致资源浪费。更不乏有些高校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攀比,圈地盖楼,奢华装修,“过度”建设导致大量举债。

3.对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工作重视度不够,资产移交环节薄弱

基建项目管理人员更多关注工程的进度、质量及付款等问题,对于整个工程完工后的竣工决算问题较忽视,也缺乏基建档案的有效归集与管理,一些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后迟迟未做资产移交手续,在账务系统上反映大量的超期在建工程,造成资产价值失真,直接影响会计数据的质量,同时对于高校的资产管理与评估工作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基建财务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推行精细化基建财务管理势在必行。精细化管理是二十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盛行的一种管理理念,强调以“细”为起点管理企业,细中求精。借鉴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拓展到高校基建财务管理领域,对于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具体业务流、岗位工作职责,建立起严格细致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并拓展基建财务管理的职能,使其延伸高校经营发展决策层面,涵盖基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从基建财务工作的事后静态核算反映职能转向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控制职能,实现基建财务为高校总体发展目标服务,提高基建投资效益,提升高校总体运营效能。

二、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高校基建财务的内控机制

1.完善基建财务制度与流程,明确基建财务人员工作职责

合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高校计划实行基建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基建财务规章制度与流程,明确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职责,从思想及行为上共同约束相关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首先,依据国家有关制度结合自身基建业务特点制定有自身特色的基建财务管理办法,明确相关管理部门职责,确定基建项目概预算、资金结算管理、竣工财务决算等各方面的规范化要求;其次,要在日常财务工作中强化对基建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书,要求基建财务人员主动了解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划、投资方向,积极参与基建项目概预算、决算等工作,做好日常基建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负责会计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并及时向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及时反映。

2.加强基建财务内部控制,严格过程合规性审查

严格开展基建财务的内部监督与流程审查,是规范化的制度流程免于形式化的必要举措。高校有必要针对基建财务制度与业务流程定期开展合规性检查,可将责任归属于监察审计部门,成立专业的内审小组,定期检查基建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反映管理漏洞与滋生腐败等问题。重点审查基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复查其审批流程的合规性、审批资料的完整性,防范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伪造、变造原始凭据套取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

(二)不断强化高校基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1.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做好基建前期准备工作

科学合理的投资计划决定了基建财务状况的良好开端,基建财务人员应参与基建项目的投资计划工作,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办学标准、财务状况及投资效益等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评价意见;结合工程质量标准、当地最新造价指标以及历史工程成本,联合基建工程、技术部门参与基建项目的概预算,并结合财务指标预测,提出相应可行的资金筹措方案。通过加强对基建资金使用的源头控制,严控计划的实效性,杜绝攀比跟风、盲目建设,做到量入为出,防范财务风险。

2.细化基建项目合同管理,强化基建项目的过程跟踪控制

合同管理是决定项目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细化的基建项目合同管理可增强基建财务管理的条理性。高校可通过信息化手段,由基建部门与财务部门携手共建基建项目合同台账,对每一个基建项目单独设台账,录入项目合同金额、付款条件等基本信息,并按工程进度登记付款时间、付款额度及比率等过程信息,从而实现基建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并可防范重复付款等风险。

财务实习计划范文第3篇

二、监察部门应加强对集中采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同时对政务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考核工作实施监察。

三、对集中采购机构的全面综合考核每半年进行一次,实行百分制。根据考核内容和日常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量化打分,考核总分达不到60分的为不合格,60分至79分的为基本合格,80分至89分的为良好,90分以上的为优秀。

四、对集中采购机构的年度综合考核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一)考核通知。政务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于半年或年度终了后10个工作日内,对集中采购机构半年或年度考核通知,明确考核时间和要求。并在考核开始前15天以文件形式通知集中采购机构。

(二)自查自评。集中采购机构接到考核通知后,按照考核要求认真整理有关资料,对照考核内容进行自评,在7天内形成自查报告,报同级政务采购监督管理部门。

(三)检查考评。考核小组对集中采购机构提供的自查报告和相关考核资料进行检查核实,对照考评内容进行量化打分,并在考评工作结束后形成书面考核意见。

(四)出具考核报告。政务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根据考核小组的考核意见,综合采购人、供应商、专家评委的反馈意见以及日常现场监督的具体情况,作出正式考核报告,并填写《政务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表》。考核小组在作出考核报告前,应当与集中采购机构交换意见。

(五)公示考核结果。政务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考核报告和《政务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表》报送同级政务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抄送集中采购机构,并公布在市政务采购网上。

五、考评内容及评分标准。

(一)基础工作考核(占总分15%)。

1、机构建设情况。标准分为2分。

集中采购机构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相关的法规,工作热忱,内部协调合理,记2分,否则,不记分。

2、岗位设置。标准分为4分。

(1)建立了岗位工作责任制度的,记2分;没有建立岗位工作责任制度的,不记分。

(2)工作岗位设置合理,操作环节权责明确,形成内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的,记2分;岗位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内部制约机制的,不记分.

3、人员技能。标准分为3分。

人员配备满足工作需要,且从业人员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占在职人员总数60%以上的,记3分;达到50%的,记2分;达不到50%,记1分。

4、业务培训。标准分为2分。

每年开展培训两次以上的,记2分;未达两次的,不记分。

5、档案管理。标准分为4分。

(1)有政务采购文件档案管理制度的,记2分;没有档案管理制度的,不记分。

(2)归档资料真实、完整、及时,且保管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记2分;不符合要求的,每一项扣0.5分,扣完2分为止。

(二)操作程序考核(占总分35%)。

1、执行采购方式。标准分为5分。

按照经政务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采购方式执行采购活动,改变采购方式及时报政务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记5分;擅自改变采购方式一次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2、编制采购文件。标准分为7分。

制定的采购文件科学、细致、严谨,没有因采购文件错漏导致质疑、投诉的记7分;每出现一次质疑扣0.5分,出现一次投诉扣1分,扣完7分为止。

3、采购信息。标准分为8分。

应当的采购信息(含招标公告、更改事宜等)全部在市政务采购网上的,记8分;每缺一次扣1分,扣完8分为止。

4、组织采购活动。标准分为4分。

采购活动组织周密、秩序井然,受到各方好评的,记4分;采购活动组织出现混乱,导致采购失败的,一次扣1分,扣完4分为止。

5、公示中标结果。标准分为4分。

应当公示的中标结果(含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方式)全部在市政务采购网上的,记4分;每缺一项扣1分,扣完4分为止。

6、督促或组织签订采购合同。标准分为3分。

在规定时间内督促或组织采购人和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记3分;延期一次扣0.5分,扣完3分为止。

7、采购资料备案。标准分为4分。

按规定将采购文件、采购合同等有关资料按时、真实、完整报政务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记4分;漏项、缺项或者迟报的,每次扣0.5分,扣完4分为止。

(三)工作质量和业绩考核(占总分30%)。

1、遵纪守法情况。标准分为4分。

考核期内没有通报批评或违纪违法记录的,记4分。每发现一起扣1分,扣完4分为止。

2、工作效率。标准分为8分。

(1)工作效率高,没有相关投诉的,记6分;出现一次因效率低投诉记录的,扣1分,扣完6分为止。

(2)及时退付供应商投标保证金的,记2分。违规一次,扣0.5分,扣完2分为止。

3、工作效果。标准分为9分。

(1)按时完成采购项目委托,记5分。在服务承诺的工作日内,标书提交采购办备案的记5分,每拖延一次扣0.5分,扣完为止。

(2)考核期内所有采购项目的实际采购价格低于采购预算和市场同期平均价格的,记2分。采购价格超预算或者采购价格高于同期市场平均价格的,每一例扣1分,扣完2分为止。

(3)投诉案件比往年有所下降的,记2分。投诉案件比往年增加一例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4、服务质量。标准分为9分。

采购人、供应商对集中采购机构工作态度、服务质量和质疑答复等满意度达到90%以上的,单项记3分;达到80%的,单项记1.5分;达不到80%的,单项记零分。满意度以《集中采购机构年度考核征求意见表》为记分依据(见附件2)。

(四)廉洁自律考核(占总分12%)。

1、廉洁自律制度建设。标准分为2分。

建立廉洁自律制度的,记2分;没有廉洁自律制度的,不记分。

2、廉洁自律表现。标准分为10分。

从业人员廉洁自律表现良好,没有不良记录的,记10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每人次扣2分,扣完10分为止。

(1)接受采购人或供应商宴请、旅游、娱乐行为的;

(2)接受礼品、回扣、有价证券的;

(3)在采购人或供应商处报销因公或者因私费用的;

(4)向供应商或其他人员泄露应当保守的采购秘密及其他商业秘密的;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良行为。

(五)报表统计考核。标准分为8分。

财务实习计划范文第4篇

1.知识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

知识经济最早于1992年由联合国机构提出的。尤其是从1996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次明确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来,我国一直在思考面临知识经济的对策。知识经济作为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就是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新技术的迅速产业化。它不仅仅对、经济以及个人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而且必将对提供管理信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管理也产生诸多。从会计界的反思来看,知识经济是挑战也是机遇,是会计获得新的活力的大好机会。

(1)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挑战。第一,会计主体假设面临挑战。在传统的经济,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确,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的进步和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发展更加复杂化,使得会计的典型主体-企业,变得越来越模糊。在世界中,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并存在“虚”、“实”两个空间。特别是网上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的概念,构成了“媒体空间”。面对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外延,以及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的实体,会计主体的假设显得力不从心。第二,持续经营假设难以“持续”。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随时有被清算、终止的可能,巴林银行的突然倒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三,会计分期假设缺陷凸现。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的补充,人为的将企业连绵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若干期间以便于账务处理,出具财务报表,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在工业经济时代会计还勉强胜任这种方式的核算工作。而在知识经济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固定资产折旧加速,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难以估计,随时有意外收入和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导致会计失真的制度性原因。

(2)知识经济的产生,使原来的会计电算化已不再适应时代潮流,新的会计信息化脱颖而出。主要表现在:第一,知识经济以信息传递的快捷、开放为特殊条件,因而在加工与输出财务信息方面,对会计电算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知识经济中的新产业将蓬勃发展,它们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信息依赖型的、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经营模式,这对于现行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尤其对现行会计工作是一个很大挑战,随着新会计模式的出现及运用的普及,会计电算化便获得了新的,并在新的业务处理中得到完善、提高和革新;第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是通过会计电算化这一企业财务信息加工系统,向企业内外部信息需求者提供所需要的财务信息,这就必然要求实现财务信息网络化。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预测,知识经济将是会计电算化极其普及与繁荣的时代,企业的会计只有实现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处理与输出,才能满足知识经济下对财务信息的高要求。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是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的有力手段,是未来企业会计输入、加工以及输出其财务信息的主要作业形式,企业的内部业务处理和外部信息输出都将全面采用网络处理。因为每个公司都有网址,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都可以被投资者上网浏览到。绝大多数公司都是通过网上的在线服务方式对外提供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不上网的公司会处于筹资劣势,必将缺乏竞争力。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是人力资源会计等新的会计模式流行和发挥作用的时候,新的会计模式必将要求新型的电算化软件来完成新的业务处理。此外新一代操作系统的产生及流行,也会推动以其为平台的会计软件的发展。

总之,知识经济的产生,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会计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进而引起现在的会计电算化的革新,逐步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正是新兴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产生的外部条件。

2.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型之间的矛盾,是会计信息化理论产生的内在因素

人类正在步出工业社会,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当然包括会计在内,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对传统会计模型提出新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会计的存在和发展方面,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外,主要还受信息技术的制约。从理论上讲,会计模型中的所有规则都应当与其所存在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然而所有这些规则的建立,却又都不能超越其在信息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手工会计技术在传统会计模型中的地位,仅仅是记账、算账的工具,如果把现代会计信息技术,仅当作自动化,而不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建,那就如同当企业面临困难时,只要花钱添购一些计算机,所有的就会迎刃而解一样。

会计模型是会计实践的反映,是按照会计实践的一定特征对会计所作的描述。植根于各种社会经济环境的会计实践是丰富多彩的,虽然丰富多彩的会计实践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会计模型,但是的各种会计模型,抛开、经济、文化的不同外,究其实质来说都是建立在亚当。斯密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会计模型(传统会计模型)。

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变化,当然要求会计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的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它与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当然相差甚远,因而传统会计模型在处理信息社会的经济事项时,所表现的困惑必将在所难免,传统会计模型无法适应现实需要,无法提供恰当充分的信息,势必会使投资者转而寻求其它信息来源。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电子记忆、数据处理、通讯传输等功能,它一开始进入会计领域,便展现出一种广阔的前景。由于现有的电算化会计系统是基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虽然在处理手段上有了明显变化,可是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规程并未因为计算机技术而有所改变。由此可见,当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传统会计模型,而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的程序和规则并不是因为有了计算机以后才出现的。所以笔者认为,这些传统的会计处理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具有适应性和协调性。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信息时代的会计模型,这是会计信息化理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3.企业信息化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国家信息化,企业是基础。没有企业信息化,根本谈不上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所以企业信息化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即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为此,企业需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及其他自动控制技术,来控制设计和生产过程,以减轻人们的劳动,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信息化的另一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还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力图实现从生产到管理的全面自动化。会计信息系统(AIM)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该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现行的大多数AIM已本能地成为企业MIS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普遍存在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的弊端,而且会计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以转账凭证的方式联系,造成数据与内外子系统之间均不能共享,信息不畅通,影响了财务管理功能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会计软件与其它软件相融合,达到内外数据共享,这是对未来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新要求。此外,企业信息化还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为其它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这也是会计信息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社会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然而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会计信息化又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所以加快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一般是指在会计领域中使用电子计算机的通俗说法。主要包括电算化会计制度的确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都是利用现代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但两者的内涵决不相同,其主要区别如下:

1.背景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产生于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量日剧增大,会计工作的处理方法日渐落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加强信息处理力度,所以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会计信息化则产生于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企业的财富=经营+信息,可见信息之重要性。此外,知识经济的产生,使企业由原来的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着知识密集型发展,谁拥有高新科学技术谁就拥有财富。总之,信息社会要求社会信息化,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会计占有企业70%以上的信息量,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化。

2.目标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基础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3.技术手段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开始所产生的环境束缚,主要是对单功能的计算机设立的,后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改善;而会计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设计的,其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

4.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是在手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会计程序是模仿手工会计程序而进行,也就是以记账凭证为开始的,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提供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特点而产生的,它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5.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不同

电算化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输入会计信息,输出时也只能由财务部门打印后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是业务处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依靠,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

6.系统的层次不同

会计电算化以事务处理层为主,会计信息化包括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7.基础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环境,是与手工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原材料,产品、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管理,企业组织机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纵向多层次的等级管理机构,是在亚当。斯密的传统分工论基础上的工业理论的会计模型。而会计信息化是在信息社会中产生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对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并用集成化的方式、面向对象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其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可靠、快速、合理的会计信息,进而实现会计信息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速度最快、服务最优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虽有上述区别和差异,但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在实现会计核算的机处理之后,必然要求对会计业务进行系统化的计算机管理。由此可见,电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阶段,信息化是电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为加快会计信息化发展,必须首先全面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信息系统各部分之间协调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培育良好的发展和运用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工作,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原理、会计业务流程、现有的会计制度、财税管理制度的和改革政策,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规划和发展21世纪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实现会计信息化是本世纪财务会计发展大趋势

知识经济的产生,给会计带来巨大影响,影响到了会计系统的硬件(信息处理的工具)、会计系统的软件(信息处理的程序)和会计信息的(技术资产)三个方面。现代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写纸张、笔墨、算盘等传统信息技术的;现代会计电算化软件正在改写建立在只读寄存基础上的传统会计循环;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正在改写以会计报表为基础的传统会计信息的交换方式。而现代新技术革命的高速发展,则正在改写以有限资源确认为基础的传统会计信息的涵义。由此看来,未来的财务报告将会有以下几方面的改变和特点:

1.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多元报表体系转变

会计报表是会计系统的主要产出,它所提供信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与传统会计的系统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传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手工会计系统,具有只读寄存的技术特性,从而决定其生成信息属性的单一性。尽管已普遍将计算机于会计系统,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发展思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手工会计系统属性的单一性。因此,在过去的近百年中,财务报表体系虽几经变革,但仍然是在原基础上的完善和改进。如果我们根据计算机具有随机寄存的特性来重新设计和构造一个新的会计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将能够完成多重信息处理的功能,从而使会计报表体系及其所提供的信息属性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够允许用户任意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数量和质量,如同他们选择电视节目一样方便,那么未来的会计系统就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系统,用户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由会计师来决定,会计的生存空间将得到拓宽。

2.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是由会计信息不同用途所决定的。用于传统财富分配的会计信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而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则要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信息的决策用途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同时提供可靠与相关的信息,以满足分配和决策两种不同用途的信息需要,构成了会计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会计系统是围绕会计信息的财富分配用途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讲,只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样一来,试图用单一属性的会计信息来实现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的要求,无疑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利用上面提到的多元报表体系,来揭示和解决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从重视可靠性转向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3.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

传统会计系统是基于会计信息、财富分配用途,会计主体的确立是系统建立的前提。

与此同时,工业的企业组织所具有的垂直控制也为这一前提提供了所必须的外部环境。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的垂直机构正在发生网络化的改变,这使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其合理性。因此,在信息时代如何恰当地提供主体及关联方信息,从重视主体信息到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代表着未来会计的一个发展方向。

4.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对有形资源的占有及使用是工业社会环境中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条件,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会计系统也必须围绕企业有形资源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来展开。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条件开始转向技术的开发、利用和争夺,有形资源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地位日趋下降。在这种趋势下,促使新的会计系统的建立必须从重视有形资源,转向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

5.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表格式信息揭示的框架,要求所有的会计信息都能够数字化,且具有能够汇总的经济意义,即会计信息货币化的要求。但实际上,会计信息的计量并非只能具有单一属性,其信息揭示也并非只局限于报表的方式。这种变化,将导致会计计量向非货币延伸,从货币计量转向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6.从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

因为在用户的财富分配用途的导向下,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绝大部分具有事后信息的特征,但是所有的投资决策都应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这在客观上便要求会计必须突破传统的约束,提供更多具有决策性的信息。国际上流行的现金流量表虽然反映的是过去现金流量的信息,但却是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用途而设定的。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必将实现从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的转变。

7.从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

年度信息揭示历来是会计惯有的传统。随着会计信息决策用途的不断增强,一个年度的信息揭示必然与投资决策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发生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增加信息更新的频率。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在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每次会计信息揭示也不再需要所谓的会计循环,进而使会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所以,年度信息揭示必将被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的格局所取代。

综上所述,未来的财务会计必将朝着会计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为我国会计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实现会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1]涂建明。知识经济下的会计电算化[J].会计电算化,1999,(2)。

[2]刘忠玉。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对策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1999,(6)。

[3]张瑞君。计算机会计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张广。会计信息体系结构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2,(10)

[5]臧慧萍。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11)。

[6]胡冬鸣。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设想[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8)。

[7]葛家澍。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2)。

财务实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系统;扩展性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方法

该调研问卷设计囊括教职工对几大常用财务信息系统的评价,包括预算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薪酬管理系统和网上报销系统等,并分财务岗位教职工和非财务岗位教职工两个类别进行统计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今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性和服务性。我们在问卷设计中通过分特性和系统进行评价,希望能从不同方面了解各个系统的相似和优缺点,并给出合理的解释。本研究以实地走访派发问卷为主,实际派发问卷221份,其中,有效问卷205份,有效率92.8%。调查对象囊括了近二十所高校的教职工,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也包括部分省属、市属及民办高校,使得总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由于现实原因,我们的样本总体以非财务岗位的教职工为主、财务岗位教职工为辅,主要探究他们对高校财务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从样本回收情况和问卷质量的分析来看,回收的有效问卷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要求。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财务信息系统来源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5.4%的被访者所在的学校选择通过购买及定制化服务等获取财务信息系统,仅有9.8%的被访者所在学校选择自主开发财务信息系统,另有24.8%被访者表示为其他方式或者对此不清楚。结合现实情况,我们认为这是高校综合成本与收益做出的选择。自主开发虽然能提高信息系统与本校财务模式的契合度,但是成本较高,难度也较高,所以一般高校不会选择此种系统获取方式。我们也发现,52.7%被访者选择的是供应商定制化软件或者购买套件自主组装,从而可以看出,高校购买财务系统仍然会很大程度考虑其针对性,希望其系统能够最有效地与本校财务模式对接。我们将获取方式与被访者对财务信息系统的整体满意度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得到方差齐性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sig值均大于0.05。如此来看,每两种获取方式之间的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差异,所以,我们认为财务信息系统的获取方式不会影响教职工对其的满意度。

(二)不同岗位教职工间的差异

我们将被访者分为财务岗位教职工和非财务岗位教职工,探究岗位不同对财务信息系统评价的影响。我们认为,非财务岗位教职工是财务信息系统的外部使用者,其评价侧重于其易上手性、方便性和友好度。而财务岗位教职工是财务信息系统的内部使用者,其日常工作与财务信息系统息息相关,评价会更侧重于其功能是否全面完善,系统之间是否方便数据对接等。我们将不同岗位作为因子,其中0、1分别代表非财务和财务岗位教职工类别。根据调研数据,非财务岗位教职工满意度均值为3.73,高于财务岗位教职工的满意度均值3.40,再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来验证两个类别的均值是否相等,显示双尾概率的显著性水平0.003小于0.05,所以有足够的理由拒绝原假设,说明不同岗位间的满意度均值不相同,非财务岗位教职工满意度显著高于财务岗位教职工满意度。所以,未来财务信息化建设应当更多考虑提高其对于系统内部使用者的工作辅助体验。但整体而言,被访者对整体系统的满意度趋向“满意”这个选项,是一个良好的现象。

(三)对系统各功能的评价

我们将系统功能分为五大特性——安全性、扩展性、可维性、易用性和功能性,希望探究不同特性的现状及联系。安全性主要取决于被访者选择的所在学校在财务信息化安全管理方面采取的方式。问卷数据显示,大多数学校都具备了完善的身份认证和授权访问及各级准入控制,排名前五的安全管理方式分别为身份认证、授权访问及各级准入控制、备份加密、数字证书和系统安全加固,占比分别达到94.6%、88.2%、84.4%、75.1%、72.3%。另外,我们将被访者选择的类别总数从少到多分别定义为安全性方面1-5的得分,用于接下来的研究。扩展性分为两点——财务子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对接以及财务系统整体与其他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整合,我们认为这两点最能体现一个系统在面对其他数据终端时的数据可对接性。可维性指的是系统在面临设计缺陷以及满足需求时的方便性和响应度。易用性指的是被访者在操作财务信息系统时的易上手性,即系统设计的简洁度和合理性,在问卷中主要取决于被访者对于“系统界面简洁直观”,“系统设计合理,操作流程简单便捷”这两点的评价。功能性指的是子系统设计有的,对应该子系统最后目标实现的功能特点,例如实时便捷的信息查询机制,准确的会计核算流程设计及完善的财务效能实现。根据以上衡量标准,我们得出安全性、扩展性、可维性、易用性和功能性的均值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扩展性在所有特性中均值最高,说明广东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在数据对接方面有进步,使用者是较为满意的。五大特性整体均值也说明目前财务信息化水平至少达到了合格的标准,但就使用者的期待而言,仍有较大进步的空间。

(四)对不同财务信息子系统的评价

我们在问卷中希望被访者就不同子系统的满意度和特性进行评价,包括预算管理系统、薪酬个税系统、网上报销及会计核算系统、学生收费系统。表2为我们得出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网上报销及会计核算系统的满意度最高,但各系统之间差异不大。各特性的评价跨度基本在0.4之间,并没有超过1.0的评价水平跨度。可以看出,被访者对不同子系统的评价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五)对系统整体满意度的回归

我们以系统五大特性作为自变量,被访者对财务信息系统的整体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回归方法为进入,得到以下结果。首先,该模型计算得出的调整R方为0.322,即我们得到的公式只能解释整体满意度中32.2%的变动,解释力偏低。该模型的F观察显著性水平Sig值为0.000,显著小于0.05,说明回归系数不为零,即因变量与自变量呈线性关系。如表3所示,得到Y=0.125*X1+0.322*X2+0.374*X3+0.572*X4(Y,X1,X2,X3,X4分别代表整体满意度、安全性、扩展性、易用性、功能性)。可以看出,这四个特性对整体满意度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功能性、易用性、扩展性和安全性,而可维性因素影响不显著。我们认为,由于目前财务信息系统最主要的目标是帮助财务核算的实现,而系统功能性和易用性直接影响财务数据录入和处理的效率和准确度,所以两者对系统使用者的满意度呈现较大的影响。在这两者之间,功能性又因为实现复杂程度高、难度大而更能影响用户体验。由于目前财务信息化呈一体化趋势,在其他特性基本完善的情况下,高校开始普遍落实数据整合的功能,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系统使用者对其的需求和期待,所以。系统扩展性也显著影响使用者对系统的满意度。系统可扩展必然增加对数据安全方面的威胁,在如今互联网连接所有事物的时代,高校财务信息安全也应当受到重视。该公式残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故可以信任。

三、结论及建议

在样本涉及范围广、具有良好代表性的基础下,我们通过对问卷不同信息的提取以及分析,对广东省高校财务信息化现状有了基本的了解。1.高校通常会基于成本收益或其他考虑选择向专门科技公司购买财务信息系统软件,但会通过定制开发或系统套件组装等方式提高其针对性和契合度,而信息系统的获取方式并不会显著影响使用者对其的满意度。2.整体来看,使用者对高校财务信息系统是较为满意的。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安全性、扩展性、易用性和功能性显著影响被访者对系统的整体满意度。而结合现实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提高扩展性的难度将显著高于完善系统的安全性、易用性和功能性。所以,未来的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中,在不断完善功能性、易用性和安全性三大特性的前提下,应当重视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功能。财务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能力将直接影响高校财务一体化的实现,有助于提高财务部门工作的协调配合能力。而财务系统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整合功能,则有利于财务信息参与到学校管理决策之中,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数据整合的发展是对每个财务子系统的革命性创新,面临的是较高的技术要求及改造成本。如果两者缺失,很可能导致财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故我们认为,只有下定决心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才会有质的飞跃。

作者:张欣怡 单位:星海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AlOleemat,N.HM.ImpactofComputerized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s'EffectivenessinIncreasingtheEfficiencyofHumanCapital:FieldStudyintheFinancialDepartmentinthePublicJordanianUniversities[J].InterdisciplinaryJournalofContemporaryResearchInBusiness,2014(05).

[2]Flamholtz,E.G.Accounting,budgetingandcontrolsystemsintheirorganizationalcontext:theoreticalandempiricalperspective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Society,1983(02).

[3]龚洁.基于业务流程管理的高校网上财务管理系统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4]廖开锐.浅谈广东省高校财务的精细化管理[J].会计之友,2011(09).

[5]四川省教育会计学会课题组.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高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5(19).

[6]姚成宏.石河子大学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