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在2014年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莫干山会议)进城务工人员问题分论坛上,青年学者、NGO调研者均指出,农民工社保和福利的壁垒亟待打破。

户籍壁垒下的“三六九等”进城务工人员

论坛上,争锋聚焦于一个矛盾的现象:

今年4月14日至26日,阿迪达斯、耐克等知名品牌的重要代工厂――东莞裕元鞋厂,上万名农民工提出“还我社保”,要求企业上社保。但另一方面,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过半进城务工人员不想上社保。

这份报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师生组成的“关注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课题组”。

他们的调研涉及天津、上海、南京、深圳、东莞的多家大型工厂,包括苹果、三星、优衣库、coach、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全球著名品牌的代工厂。有效样本297人,其中电子行业116人,服装行业92人,食品行业102人,深度访谈50余人。调研时间为今年7月下旬至9月初。

“新生代”课题组发现,进城务工人员社保不足额缴纳的情况大量存在。“不足额”里面,企业还按照户籍壁垒,分“三六九等”。

“根据我们的调研,外地农民工只有三险:养老、医疗、工伤保险。本地农民工交五险一金,但不交公积金。本地城市户口的打工者才全交。”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吴琼文倩说。

过半数的被访者认为,企业应对工人没有足额缴纳社保的现状负主要责任;但在就整个五险一金制度运作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言,59%的被访者认为是政府在起决定性作用。

调研师生发现,进城务工人员用医保的次数非常少。“这不是因为他们身体好,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敢请假去看病。如果请病假,他们的全勤奖200元就没有了。”吴琼文倩说。

莫干山上,浙江金华永康农民工NGO“小小鱼劳工服务部”带来了一份调研报告,对1643名农民工的调查发现,“70后”和“80后”青年占总人数的7成左右。前四名的地区分别是:贵州占33.96%,云南14.39%,江西占12.98%,湖南8.48%。

“所有这些人中,有五险一金的只有一人,不足千分之一。1%~2%有养老保险。40%有工伤保险,35%没有工伤保险,有20%多回答不清楚有没有。”“小小鱼劳工服务部”负责人黄才根说。

“根据我们调研的金华永康五金产业带2009~2012年用工情况,平均100人中有5个人要断掉手指。而获得赔偿的金额只能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50%。比如规定赔1万元,只能拿到5000元。”黄才根说。

地域障碍使得异地转社保成功率很低,进城务工人员认为社保“等于白交”。

同时,工人对社保的“毫不渴望”却出人意料。一名珠三角的工人激动地告诉“新生代”志愿者:“社保等于白交钱。因为工厂逼我交社保,我才不愿意在这儿干了!”

“新生代”调研显示,49.3%的工人表态:“我知道企业没有依法缴足我的社保、公积金,但我不愿意和企业一起补足。”甚至有不少工人提出:“我连现在不足额的社保都不想交。”62.7%的工人表示不愿补缴住房公积金。

这到底是为什么?

志愿者解释政策后,进城务工人员就回答:“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城市里买房,也不可能买得起。”同时,领取出来租房的手续非常复杂。不少工人租住的房屋本身就是非法建筑,更不可能拿到这部分公积金。

东莞的鞋厂为何有3万人想交社保,为何“新生代”调查的农民工不想交?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潘毅认为,背后的原因是进城务工人员的“代际分化”。

不想交社保的是10多岁、20岁的“第二代”、“第三代”进城务工人员。“而希望交社保的是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到40岁没有任何本钱可以跳槽,到了50岁就撑不起这个劳动强度了。他们在东莞超过了15年,农村土地也流转出去了,没有社保,根本没办法维持在城市的生活。”

户籍改革后“新的福利分隔”再生

今年国务院推行户籍改革,取消了城乡“二元户口”。这将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福利待遇有什么改变?

“城乡差别虽没有了,新推行的居住证制度,又导致了一种新的差别对待。”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副系主任郑广怀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常住人口用的是身份证,流动人口则需要居住证,又是一种新的福利分隔。”郑广怀说。

户籍改革中对外来人口提出了“积分入户、积分入学”的政策。但郑广怀介绍,根据一份对广东佛山数百名农民工的调研,“只有0.7%利用了积分入学政策,53%以上的人还是通过捐资入学的”。

城乡户口刚刚取消,进城务工人员还远没有被城市接纳。

“我告诉你们一个数字,你们不要不相信。”杭州蒲公英社区服务中心总干事李磊说,“杭州举报一起没有签劳动合同的事件,企业罚款是多少?50元!”全场顿时发出一阵无奈的笑声。

有的进城务工人员讲交的社保是“白白贡献给国家了”,潘毅认为,这笔钱“其实是城市政府白白吞掉的”。

她算了一笔账:我国现在有2亿多进城务工人员,约1.5亿是外地务工人员。如果平均交月300元社保,每月全国就是300多亿元。

“而同时,城市政府难以从住房、医疗、工伤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充分的保障,所以我认为进城务工人员的福利在城市之外,社保却捆绑在城市之内,没有合法性和合理性。”

王洪提出,国家应该支付这部分社保转移支付的成本。“现在资本、劳动力都可以自由流动,为什么劳动福利保障体系不能自由流动?”

实际上,社会福利是上亿进城务工人员的“刚性需求”。

广东木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童菲菲也采访过深圳富士康的工人:“40多岁的进城务工人员,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非常重。子女成了第二代进城务工人员,也没法反哺他的养老,所以他们非常渴望养老保障。”

莫干山会议“进城务工人员体面生活的制度保障”分论坛的青年学者对政府部门提出四条建议: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在职员工 养老规划 调研

1.问题的提出

《礼记·礼运》中写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从几千年前开始,养老就已经是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而我们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老龄化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及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第二,中国养老模式面临危机。第三,养老问题形势严峻,大众对养老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为了了解中国社会养老现状,发现养老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做到未雨绸缪,我们选择了北京市在职员工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了解他们的养老现状和规划,以达到我们的调研目标。

2.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下面我们将就三个角度来介绍这些问题。

2.1从个人的角度

2.1.1人们对养老问题关注度不高

我们总共完成了427份调查问卷,调研结果证明大众对养老问题关注不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上:

(1)是否考虑过养老?在427人中间,只有30%的人选择考虑过这个问题,而35%表示没有考虑过,25%选择不清楚,尤其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选择后两项的十分普遍。

(2)是否关注社保政策?选择是的占40%,否的占26%,处于不清楚状态的占34%。

2.1.2人们对养老知识和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够

在调研报告的信息反馈部分我们着重对问题提出中的第三点进行了调查。但28道涉及养老保险基本知识的调研题目平均正确率不足50%。其中正确率最低的题目为“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正在:提高下降不清楚”,正确回答下降的被调查者仅为1%。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正在提高。但实际上,现在世界各国政府发放的基本养老金所占比重基本都在逐年降低。

2.1.3很多人没有或不准备在在职期间实施养老计划

对于“何时开始系统实施养老计划”:30岁以下仅占7%,30-40岁占15%,41-50岁占41%,50岁以上占37%。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打算在41岁之后系统实施养老计划的被调查者超过半数。

2.2从企业的角度

2.2.1不同机制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

各种养老保险在法规建设、统筹层次、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形成了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碎片式”模式。

2.2.2企业年金制度不完善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主要有两个:

(1)在职员工对企业年金不是很了解

问卷中我们也设计了企业年金的相关问题,统计结果后发现,不少被调查者并不知道企业年金是什么,对其缴纳方式和作用也不甚了解。

(2)设有企业年金的企业少之又少

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仅有一家企业设有企业年金。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总结起来,我国企业年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覆盖面窄,规模不大。二是行业、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三是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低。四是管理不规范。五是保值增值压力大。

2.2从国家的角度

中国的养老改革是从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目标是将养老保险转轨,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在新的国家社保制度下,占社保主要地位的社会保险支出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但从实施效果来看,改革目标尚未实现,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依然危机重重。

3.问题出现的原因

3.1从个人的角度分析

①人们对养老问题关注度不高

②人们不了解养老知识和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

③很多人没有或不准备在步入老年前实施养老计划

3.2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①不同机制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

②我国企业年金的有待进一步发展

3.3从国家的角度分析

一是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属于现收现付制,使得个人账户空帐运行,如果不能做实账户则下一步的改革难以进行。二是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已经比过去大为下降,而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的补充保险发展迟缓。三是养老资金存在的巨大收支缺口严重恶化。也就是近来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金额庞大的个人账户历史缺口,这便是转制要付出的代价。

4.建议或对策

4.1对个人的建议

终生平滑消费是我国大部分人群的传统消费理念,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也越来越长,养老问题渐渐严峻起来。所以每个人都要做打算,从开始工作起就应当开始关注养老方面的问题。

4.2对企业的建议

企业在员工个人养老保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因此,企业一定承担起历史责任:一是企业必须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否则既违法又影响企业形象。二是应当及时尽早为职工缴纳保费,这样,可以使员工早日受益又可以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调研中,被调查者亦均趋向建立企业年金。

4.3对国家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变现国有资产等方式由国家偿还历史债务,通过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延长缴费年限等参数调整,以及发展企业年金,完善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来保证养老保险体系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我们总结西方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冲击下,养老保险待遇过高造成了国家的政府责任和财政负担过重。

综上所述,取消身份差异,构建平等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有利于基金的规范运作;扩大基金来源渠道,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积极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以上几点,应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作为农民工的主力军,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受教育程度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更加贴近城镇居民,即使在城镇长大、居住却无法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养老待遇。我们现阶段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改革主要是针对于老一代农民工,不完全适用于新生代农民工。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户籍限制 养老保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及农业生产力逐步现代化的多重背景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成为进城农民工。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截至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将农民工群体划分为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所谓第二代农民工也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是1980年以后出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并且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随着城镇化进程,这一人数将以每年8000左右的速度不断增加,在十年内将增至2亿。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和第一代农民一样处于“市民”和“农民”之间的尴尬境地,具有较大的就业压力,对工资收入满意度低。可以说,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够成为“市民”,低收入和高价房成为他们定居城市的主要障碍。

1、文化水平较高,重视教育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普遍受到过相对规范的教育。《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起,从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中初中教育水平的比重最高,高于50%以上,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1]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称“有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其中比例最高的是专业技能知识,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次之。他们不仅仅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对下一代的教育也赋予巨大的期望。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学历的期望都是大学学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三者合计达89.1%,其中希望子女将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高达38.8%。

2、生活方式贴近城市居民,对家乡认同感较弱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从小随父母在城市长大,同样受到城市大众文化的影响,缩小了他们和城里同代人的差距,日常穿着、谈吐以及生活娱乐习惯基本都与城里人一样。 [2]在闲暇娱乐的选择上,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比例最高的分别是上网和听音乐(典型的城市生活方式之一),比第一代农民工平均高23%。尤其是大专及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上网的比例高达44.5%。 [3]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这些生活方式让自己越来越趋于“市民”。因而,新生代农民工对家乡的乡土认同也逐渐在减弱,认为自己已经脱离农民身份,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也开始出现不认可,甚至持批评的态度。

3、无务农经验,以个人发展为就业导向

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或只会一点点,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劳动,缺少艰苦锻炼的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以生存作为主要目的,而是将寻求自我发展和追求城市生活作为主要的目标。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以 “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学一门技术”和“在家没有意思”的人占到了71.4%。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0年代的农民工有76.2%的人选择了“出来赚钱”。[4]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有了比父辈更深更高的认识,意识到了知识、技术、经验、自身素质等在就业中的重要性。融洽的工作氛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良好的工作条件已经成为他们找工作时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他们更不愿意接受脏、累、差的体力活的原因。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养老现状及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趋于城镇居民,但是由于户籍限制使得他们很难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不能享有和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等权益,积累到一定时期、发展到一定程度极易成为“问题农民工”,进而引发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基于上述的考虑,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具有较强的参保意识

上一代农民工具有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的特点,养儿防老仍是他们的主导思想。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大部分在城镇长大,从小受到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影响,同时从他们的父辈的经历中意识到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作为独身子女的一代觉察到养儿防老已无法提供真正的保障。

2、以社会养老为主

上一代农民工即使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但因“高额”的缴费率和漫长的缴费时间而退步,他们对于自身的老年生活的设想是回到农村养老。新生代农民工却相反,上海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显示,有63.24%选择参加社会养老保险。[5]他们渴望参加社会保险,希望能像城市居民一样退休后拿养老金生活。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是能够接受缴费比例和缴费期限。

3、受参保门槛限制小,但有名无实

根据《农民工养老办法》规定,只有在城镇就业并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才能参加养老保险,这个规定没有包括单干或是打零工的农民工。所以老一代农民工想要参加养老还是受到较大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些,大部分可以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使得在参保门槛方面受到的限制较小。然而,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缩小人工成本,主观上不愿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但是迫于社会保障部门的压力,企业不得不缴费时,也是想法设法逃费。例如,少报参保人数,压低缴费基数等。故而,很多时候社保部门对于农民工的实际用工情况永远都无从得知,只能让用工单位象征性的缴点费,结果大多数农民工的参保有名无实,仍然游离于制度之外。

4、养老金难以长期积累,关系转移难

调查表明,农民工在工厂、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平均工作周期是4—6年;从事建筑业等体力工作的农民工在一处的平均工作周期更是仅为2—3年。我国对于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期限规定为15年,对于普通的城镇职工而言很简单,但是对于这些流动性较强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还是一大难题。目前,我国还未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省际之间可以统筹的也不多,各地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缴费比率的依据和标准均不同,导致养老保险费用及待遇标准也不同,新生代农民工调换工作后很难衔接。虽然,按照规定,农民工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保留保险关系,重新就业后可以重新参保,但是,他们能够带走的只有个人账户,统筹账户中的资金无法提取,因而,参保农民工在离开打工城市时纷纷选择退保。

三、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改革趋势

1、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

目前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主要还是面向于老一代农民工,没有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更加贴近城镇居民。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城镇一员,而不是在农村养老。因此,农民工的养老政策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的衔接,这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更加具有激励性。此外,我国农民工的养老法规种类繁多,没有一部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这也为农民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打下基础。

2、改革户籍限制的要求

农民工是一个尴尬的群体,他们生活在城镇但是拥有农村户口,无法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资源和地位,成为一个城镇居民是所有农民工的希望,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尤为明显。近阶段,在我国根除户籍限制是很难实现,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已经有很大的松动,现在大部分地方出台规定只要在一个地方拥有房产权就享有户籍,但是对于大部分从事苦、险、脏的农民工来说,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去买房,很难改变自己农民的身份。因此,我国户籍制度的拥有应以常住人口为划分标准,开放城镇劳动力市场,准许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城乡劳动者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有平等的机会。

3、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金信息管理网络

农民工养老关系转移是阻碍农民工参保的主要障碍,流动性强的农民工尤其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的电子档案和数据库,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金融网络为农民工提供便捷的服务。允许农民工在返乡中断工作或者发生工作变动而发生养老保险费缴纳中止的情况下,为其保留养老保险账户,待其重新开始工作时对养老保险账户重启。按参保农民工身份证号进行全国统一编号的实名个人账户,对编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农民工发放养老保险个人IC卡,便于劳动者随时办理并查询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情况,使劳动者参保、缴费、转续养老保险关系更加省时省力。

4、适当降低缴费比例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和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水平相比较高,其中单位缴费比例为12%,农民工个人缴费比例为4% —8%,由用人单位代为扣缴,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中。城镇职工个人缴费也是缴纳个人工资的8%,但是城镇职工的工资水平较高,工资也相对较为稳定。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具有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要从他们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并且累计上缴15年,和民工流动性是相冲突的。等到年老之时领取养老保险金,领取的养老保险金也是微薄的,难以抵御几十年疯狂的物价上涨。没有起到真正的养老作用。因而,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应该适当下调,加强统筹账户的再分配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2] 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东岳论丛》2009年8月(第30卷/第8期)

[3] 殷歌:《“二代”萌生城市化冲动》,《潇湘晨报》2005年1月10日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温州往年的招工高峰出现在农历正月二十之前,但现在已经是农历二月中了,职介中心的大厅里还是挤满了人。

胡光发在温州打工已有八年,今年的光景是他第一次遇见,“做鞋的厂要么不招人,要么就已经招满了。”

让常年在温州打工的胡光发们感觉压力的是,今年他们的就业前景还将接受另一个压力和挑战。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胡光发这样经常在温州打工的人,还有不少曾在珠三角谋生的农民工也来到了温州,这些农民工都有一技之长。

外省市来温州求职的农民工明显增多,温州市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下称职介中心)主任季建设向记者介绍说,作为农民工的集中流入地,温州2008年的外来人口有339万,“今年预计要超过350万。”

农民工总体供大于求已成事实,但温州的就业市场与珠三角相比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温州民营企业对熟练工的需求不降反升,当地的职业中介趋于规范,农民工受到的职业培训也越来越多。

已经过去的2008年,是整个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失望之冬;而在温州,改善就业与企业的发展机遇联系到一起――希望之春也许才刚刚到来。

熟练工就业新地图

“广东的一些港资、台资企业倒闭,很多熟练工流入温州,这次技术人员就一下招了60多个。”梅锡华告诉记者。梅是温州浙江展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整个生产流水线是自动化的,就算搬运工也要会输入电脑的操作。”梅告诉记者。作为一家生产印刷电路板的民营企业,温州当地在印刷电路板方面的熟练工并不多,他每年都要去深圳招人。不过今年的情况略有所好转。

无任何技能的农民工被称为普工,在温州的平均月薪是1100元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但就展邦电子而言,去年招收的普工没有文化程度的要求,而今年就要达到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

据温州职介中心的统计,与去年同期相比,春节后企业招工登记总数减少,减少的幅度平均为10.5%。与此同时,企业对求职人员的工作熟练程度要求相对提高。

这与全国的基本形势类似。人保部在分析2009年春节后农民工就业形势时指出,从劳动力需求角度分析,要求新招员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中级工以上技能的比重,在历年持续提高的基础上,又分别上升了2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

但劳动力供给的现实表明,熟练工并没增加太多。温州职介中心在春节后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受调查对象中没有技术等级的占35%,高级工及以上只占4%,有37%的调查对象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

季建设总结说,今年进入温州市场求职人员众多的原因,主要外省市来温求职人员增多,根据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58%的调查对象在来温州求职前有过外省市就业经历。

企业的机遇

虽然对熟练工来说,危机可能是一大契机。但即使像胡光发这样的熟练工,却至今找不到工作。

今年春节之前,胡一个月可以挣2500元。去年底他所在的那家制鞋小厂提前放假,胡回到湖北恩施的老家过了一个漫长的春节。

当胡光发3月1日重新回到温州时,发现自己曾经工作的鞋厂已经关门歇业,他只好来到温州职介中心的大厅里,寻找一份新的工作。

胡光发听说温州的很多小鞋厂都在裁人,有的厂在去年裁过人的基础上还要继续裁,只剩一些大鞋厂还会招一点人。

需要招工的大鞋厂,也只能提供1500元不到的月薪,这和胡光发的心理价位差太多了,他觉得一个熟练工不止这个价。

温州职介中心主任季建设分析说,一些熟练工对工资的心理预期过高,而一些企业在当前经济背景下调低了工资,由此形成的落差造成部分熟练工的暂时失业,而且为数不少。

胡光发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就业前途已经跟另一件被政府和学者喊了好多年的事情相联系,即产业解构调整。

从短期来看,国际金融危机降低了温州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降低了劳动力就业的总量需求;但从长期看,金融危机也促进了温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温州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客观上起到了清除这些企业竞争对手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危机不仅没有使这些企业的劳动力就业减少,反而会有所增加。

这是一个判断性结论,出自温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同济大学合作刚刚完成的一项调研,他们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下发了上千份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涉及到温州的各行各业,最终形成了一份《金融危机对温州市劳动力就业影响及其对策研究》的报告(下称“调研报告”)。

展邦电子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印刷电路板的主要产地在广东,而国际金融危机让规模庞大的港资、台资企业迅速倒下,这些竞争对手培养起来的熟练工和工程师正好为展邦电子所用。

在调研报告课题组与温州市的企业座谈会上,法派集团仍然感觉“招工难”,主要是熟练工难招,人本集团在2009年提出比2008年更大规模的发展计划,“这些企业不仅没有将此次金融危机当做危机,反而更当做是一次‘机遇’。”调研报告如此描述。

根据温州市工业11项及7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从2008年4月份一直到10月份,呈逐月上升状态,11、12月份略有下降,“这事实上表现出竞争生存下来的企业效益上升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以理解为金融危机对温州行业的一种整合,它所带来的劳动力就业影响将是一种结构影响效果。”

课题组对制造企业用工情况的调查也发现,以往普遍存在的技工荒,现在得到大幅度的缓解。瓯北的阀门制造企业伯特利集团的一名负责人对课题组表示,现在只要在厂门口贴一张招工启事,很短时间就能招到所需人员。

部分企业“门口招工”的便利根源于同行业其他企业停工或半停工所带来的裁员,这些员工很多来自于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民营或外资企业。

调研组的报告显示,温州被调查企业生产的产品中,性质为“自有品牌”的比例达到41.4%,产品性质属于“为其他品牌生产加工”、“来料加工”等的比例为10%左右,而“无自有品牌”的比例最低,不到2%。

“这充分显示出温州企业产品出口性质主要是自有品牌,为国外企业贴牌加工的企业比例明显低于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这有助于产生有利于温州企业发展的结构影响。”

调查组惊奇地发现,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对其影响并不大,甚至有2.2%的企业认为根本未受影响,这与珠三角企业的相关调查呈现出鲜明对比。

调研报告总结,经过金融危机洗礼生存下来的温州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得到改善,从长期来看,这些企业的用工需求将不断增加。

政府助力

胡光发也想过转行。比如有一家企业告诉他是生产保健品的,一个月可以给2000块工钱,但胡到了实地一看,发现那家企业不过是生产农药的,工钱最多1200一个月。

转行或许不错,但是胡光发或许转错了行。这还是跟政府和专家们常年说的那个专业名字相关,产业解构调整。

温州劳动力市场对熟练工的需求促成了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已经迅速启动。

温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就业训练中心联合推出为来温务工的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活动,培训专业有19个。此次培训是为应对金融危机,替企业减负的同时也给农民工提供一次提升技能的机会。

此次免费培训专业有15个,包括电脑应用、维修电工等。这些专业都跟温州产业结构向两端延伸有关。一是加大了设计和创新这一头,另一个就是加强服务。这正是传统中国制造业所忽视或者弱势的两端。

温州给出了免费培训的午餐,大部分专业培训是免费的,少数几项给予减免学费。培训结束后,由温州就业训练中心统一组织考证,证件由温州市职业技术鉴定中心颁发,全国通用。

此次温州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其中初级专业为230元、中级专业400元。预计今年温州将对5万名来温农民工进行免费技能培训,政府将承担1000多万元的培训费用。

针对企业方面,温州则需要将国家和省级政策落实到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三部门曾联合出台了针对企业“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政策,通过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费率,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推行企业与工会或者职工双方平等协商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

但记者调查发现,温州的民营企业大多没有听说过这些优惠政策。一个打火机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该企业只有1月份的员工养老保险免交,其他优惠都没有。”新《劳动合同法》的执行仍然是企业目前最大的难题。

2月6日,人保部《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有关情况和对策措施》,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强化就业服务,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

养老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黑龙江省养老服务现状及成就

(一)大力建设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第一,实现城镇公办养老机构的基本覆盖。黑龙江省投入5500万元建设黑龙江省社会福利院和黑龙江省老年公寓,使黑龙江省老年公寓拥有床位达到350张;13个地市以及农垦、森工两个系统都建设拥有200张床位以上的标准化公办老年福利机构至少1处;58个县(市)建设拥有100张床位以上的规范化老年福利机构至少1处。目前我省城镇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已达115家,床位已达2.1万张。第二,实施农村敬老院的整合改造。从2005年至今,黑龙江省新建、改建和扩建县级中心养老院94家、区域性中心养老院66家、乡镇养老院34家、五保家园170家,床位总数超过7万张,使农村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率达到了51%。

2015年,黑龙江省进一步加大对公办、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新建民办养老机构180个,新建公办养老机构18个。民办养老机构的总投资额达到95亿元,公办养老机构的总投资额达到9.07亿元。

(二)全面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第一,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开展。在城镇,有超过2/3的街道、1/2的社区已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超过90万的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2015年,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是新建和扩建289个城镇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室),从而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室)在城镇的覆盖率达到82%以上;二是黑龙省拨出3214万元福彩公益金,用于6个农村敬老院的整合改造,838个农村幸福院建设项目得到资金支持。第二,社区养老设施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开展“星光计划”,为社区提供老年福利服务项目,包括街道和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托老所、老年公寓,共计达到726个,床位已达到4100余张。

(三)大力推进候鸟(旅居)式养老

2015年,黑龙江省进一步打造候鸟式养老服务品牌,设立以“整合资源、宣传推介、优化服务”为核心的工作指导思路。2015年,直接由我省养老服务机构、旅游机构组织和接待的候鸟式养老人就接近5万人,所推出了10余条“候鸟养老”品牌旅居线路备受欢迎,建立起“宣传推介、组织对接、服务接待”的一体化模式。

(四)全面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目前在黑龙江省的养老机构中,内部设有医疗机构的比例达到30%以上,50%以上养老机构同医疗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并且在医疗机构中建立了专门为养老机构开设的绿色通道;在社区居家老年人中,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覆盖率也达到90%以上,全省新增10多家大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二、黑龙江省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机构供需失衡

我省养老机构的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老龄化人口的增长速度。我省各类养老机构约有1600家,床位近11万张,床位总数仅占全省的老年人口的2%,与国家要求的3%-5%的比例仍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时仍有许多养老机构的还存在床位空缺的状况,造成了目前养老服务体系供需失衡的局面。

(二)养老服务人员供需失衡

在黑龙江省的养老服务体系中,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和专业技能较差,多以下岗女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在入职前一般只进行短期的有关护理、专业知识等的培训,无法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周到的服务,精神层面上的服务更无从谈起。

(三)养老服务内容供需失衡

在黑龙江省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目前的服务内容主要专注于老年人在饮食、住宿、护理以及就医等方面的需求,缺乏对于老年人精神层面需求的服务内容,成为养老服务内容与老年人情感需求失衡的主要原因。如果这种失衡局面长期存在而不能有效解决,将会使老年人在情感方面出现空缺、内心陷于寂寞,也容易引发一系列老年人意外事故。

三、完善黑龙江省养老服务的对策

(一)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联动配合机制

我省应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服务保障网络。在居家养老方面,扩大居家养老的覆盖内容,加强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使居家养老老年人获得更加周全和便利的服务。在社区养老方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强化社区对居家养老的服务性支持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率。在机构养老方面,持续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力度,尤其是结合市场机制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

(二)合理配置资源,发展老年照护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完善老年照护服务补助制度:从保基本、低标准做起,首先从保障特别困难的老年人的日常照护需求起步,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扩大老年照护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及提高补助水平。

我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应增加和增强医疗护理功能、康复护理功能、急救护理功能、临终护理功能、善后处理功能等,这就要求提高各种护理设备和护理设施的配置质量和完整性。

(三)完善养老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第一,以“互联网+养老”为中心,促进相关部门、养老行业人员形成“开放、协同、创新、市场、产业”的互联网思维,在政策体系、管理体制、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创造创新,为养老服务业的互联网化提供动力。第二,抓好典型推进,引导人才生成。积极运用校企、院企合作办学等方法,自身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建设既熟悉互联网技术,又熟悉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队伍。

(四)打造黑龙江特色的候鸟式养老模式

充分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打造整体的良好生态化条件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打造良好的医疗服务条件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打造丰富的旅游资源支持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打造绿色食品安全环境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那翠兰.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与建立“天鹅颐养联盟”的思考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5(08).

[2]伍海霞.“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5(04).

[3]陈淑君.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