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加快智能交通建设,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目前的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缺乏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手段,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以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交通资源,使其利用效率最大化。智能交通系统将从缓解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环境影响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生产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中,我们围绕加快智能交通建设,认真分析目前京张高速存在的不足,认为存在监控系统外场设备偏少、可变情报板设置的位置和密度不理想的问题,未能有效地起到交通状况准确而及时的检测、判断、分流、警示、交通诱导等作用,遇到恶劣天气、交通事故、道路施工等情况,无法提前分流车辆、缓解交通堵塞。对此我们制定了发展智能交通的总体目标,即:从实现监控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序列化”基础入手,逐步实现路政、养护、交警、救援等综合体系的适时调度,最终实现京张高速“全程监测、重点控制、智能调度”的目标。但是要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网络,仅仅靠一、两条路段显然不行,必须由有关部门牵头,着手制定区域乃至全省的信息网络建设计划才能实现。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做好智能交通的基础工作。
研制和开发特种结构与特大型桥梁的健康检测和监控系统是发展智能交通的又一重要内容。京张高速横跨官厅水库,而官厅水库是北京市的重要水源地,确保官厅水库特大桥的安全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选定官厅水库特大桥进行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系统项目的系统安装。该系统采用“实时监测+定期检测”模式,实现对桥梁结构多种状态参数的实时监测,并在多种信息特征的提取及融合基础上,实现对大桥健康状态及病害损伤情况的监测与评估,同时采用人性化的工作界面和数据库管理模式为养护部门提供方便而又快捷的数据分析和查询功能,为大桥的科学管理和养护维修,为确保大桥的运营安全提供翔实可靠的监测数据。我们将在认真实施和总结官厅水库特大桥健康检测系统运行的基础上,在今后几年完成对全线所有特种结构与特大型桥梁健康检测系统的安装,确保桥梁安全。
二、完善高速公路应急管理体系,保障特殊条件下道路畅通
高速公路作为大容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建立反应迅速、组织有序、高效运行的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加强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完善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相邻路段之间等方面的协调机制,实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加强信息、运行调度、设备装备配置、应急物资和应急队伍储备等方面的能力建设,确保应急体系运行高效、协调有力。通过改革等措施,解决投资多元化、管理多模式带来的影响路网高效运行的问题;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确保应急预案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依照国家《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我们组织编制了京张高速应对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其中包括:《桥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汛应急预案》、《冬季除雪预案》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根据应急抢险的需要,成立了应急抢险队,备齐了各类应急抢险物资,加强对应急队伍培训和装备建设,进一步规范应急现场的协调指挥和管理工作。根据应急抢险预案要求,对各类机械设备、车辆进行了统一部署,确保一旦发生险情,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机械设备到位、责任到位。我们还将冬季除雪作为冬季养护工作重点,经过几年的探索,制定了一整套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除雪预案,做到了雪前监控天气、雪中上路撒布,雪后机械清除,确保了雪后道路畅通。
三、切实转变观念,提高高速公路综合服务能力
进一步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加快构建服务业市场体系,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是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按照构建“东出西联、南北通衢”交通新格局的要求,我们从道路保畅、日常养护、服务区工作等方面多方进行审视,查找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全路段进行了认真的安全隐患排查调研。针对一些路段警示标志较少的问题,增设了安全标志牌20块;更换了所有大桥的轮廓标;对高速公路互通区匝道和服务区进出口的标线进行了重新施划,增加柔性柱、暴闪灯等安全标志;在全线增设太阳能频闪灯共40处,保证了行车安全。我们还增设了京张高速流动服务车,对过往车辆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充分考虑服务区的升级改造和战略发展,按照交通运输和公众出行的需要,大幅度提升服务区的规模和档次是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今年将原外包的两个服务区收回自主经营,在服务区软硬环境的改善上下大功夫,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投入资金,重新按高标准对服务区规划建设,使之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京西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全面落实规划,加快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中心城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公交、出租车更新,全年更新公交车1000辆、出租车3000辆。全面启动出租汽车和公共汽车GPS系统,实现运营调度智能化。建成公交修保基地、10处公交运营支持保障中心和中心城区4处出租汽车综合生活服务区。18座新建改建公交场站投入运营。完成6万户自来水户内管道和中心城区400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完成200公里燃气管道和5万户户内燃气管道改造,使中心城区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
2、加快滨海新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塘沽区公交整合步伐,更新改造公交车400辆,以塘沽外滩和中心站为重点,积极推进滨海新区公交场站建设。实现新建津滨水厂一期工程和泰达水厂扩建工程的通水运行,建设**大道供水供气管网工程,开工建设津滨水厂至中心渔港和大港供水管道工程、大港地库至开发区燃气高压管线工程,完成塘沽20万立方米天然气储气库建设,使滨海新区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水平得到进一步完善。
3、加快新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公交向新农村的延伸,配建津南、武清、静海3处公交中心站,新增调整公交线路15条,新增区县公交车150部,积极推进津南、宝坻、蓟县、宁河等区域内公交线路开通,加快公交服务对十八个区县全覆盖的进程。全面启动环城四区供水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供水管网工程,加快实施武清区杨村、汊沽港、王庆坨、上马台等镇的供水管道工程,完成静海县大邱庄供水工程,全面推进区县水厂向中心镇、建制镇延伸的供水管网工程,新增小城镇自来水用户10万户。完成永唐秦天然气武清门站和宝坻门站,加快高压天然气管线和中低压管网建设,新增天然气用户10万户。为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用基础设施保障。
4、加快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库建设。完成公共交通20**-2020年规划编制工作,并以公用事业各专项规划近期建设项目为重点,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为加快建设步伐创造条件。
5、加快公用事业投融资机制建设。积极鼓励支持大集团投资建设滨海新区、新农村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推广自来水集团盘活资产的经验,扩大投融资渠道。利用燃气集团控股的**天联公用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平台,实现直接融资。同时要深入做好利用国债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的各项工作,为加快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二、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实现服务方式新突破
1、创新服务理念。公用事业关系国计民生,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服务理念,确立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不断创新服务的理念;实施服务标准,追求执行率百分之百的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主动提供便民利民服务举措的理念;广泛应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的理念;开拓群众诉求渠道,自觉接受公众监督,主动提高投诉办理效率的理念。
2、实施服务新方式。公用事业各行业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求,努力在服务方式上实现新突破。推行预约服务。为乘客提供出租车电招服务,电招率达20%。供水供气行业,按用户电话预约提供上门服务,服务履约率达100%。推进延伸服务。深化服务进社区的内容、方式,实现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供水单位对住宅二次供水和楼内供水管道集中管理模式,实现城市供水服务到用户。燃气企业全面加强入户安检工作,为用户提供100%的安全服务。推广“城市一卡通”服务。出租车、公交车全面应用“城市一卡通”,扩大售水、售气应用范围和服务网点,为乘客和用户提供便捷的结算支付方式。完善信息服务。公用事业各行业管理部门、经营单位要依法全面实施服务信息公开,实行服务信息公开的单位达到100%,使市民充分享受公用事业便捷的信息服务。实现新装一站式服务。供水供气用户新装业务办理实行首接负责制,审批事项一次性告知,严格办事时限,规范办事行为。
3、开展精品工程建设。要以创新服务理念,实现服务方式新突破为切入点;以让市民乘便捷公交、满意出租,用优质水、安全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解决市民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不断提升公用事业优质服务精品工程建设水平,打造一批品牌服务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使公用事业服务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三、大力强化安全运行,提高安全供应保障能力
1、规范应急预案。按照《**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的暂行规定》要求,从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注重把迎奥运安全防范措施常态化,进一步修改完善行业应急预案、基层应急预案,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2、强化应急管理。结合行业特点,坚持开展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应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全面启动公用事业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3、消除安全隐患。公用事业各经营单位要定期组织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落实安全隐患整改责任制,做到任务、责任、资金三落实,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继续开展供水供气管网占压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网的监管,提高管网安全运行能力。各行业管理部门要按照不同季节,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安全隐患排查的抽查和安全隐患整改的督查,保证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
4、启动安全评价试点工作。合理选择安全评价试点单位,积极稳妥地搞好安全评价的试点工作。并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编制工作方案,逐步推广安全评价,促进安全运行管理水平提高。
四、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提升行业监管水平
1、进一步规范经营单位自律行为。公用事业各经营单位依据服务标准,按照适应服务方式创新的要求,完善岗位规范;建立员工培训制度;实施服务工作月度统计分析;完善自我评价和内部考核机制。
2、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各行业管理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按照行业服务管理标准、行业监管办法,进一步完善行业日常监管机制,达到监管内容具体、方法可行、时限合理、职责明确、监管有效。注重发挥区县行业管理部门作用,不断扩大日常监管范围,使监管覆盖面达到100%。充分发挥12319城建服务热线的作用,加强督办跟踪,实施对专业热线平台的考核,不断提高办结率、满意率。
3、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充分利用12319服务热线平台,主动建立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度,继续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不断扩大公众义务监督员队伍,积极加大与新闻媒体联动力度,使市民诉求渠道进一步拓宽,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促进服务改进,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4、进一步提高行业服务评价效能。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全面建立稳定的评价专家队伍,完善评价细则,规范评价程序,提高评价水平,严格评价成果,监督整改落实,充分发挥行业服务评价对促进公用事业服务水平提升的作用。
5、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积极争取加快公交行业立法,配合市人大搞好《**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的修改。争取《**市燃气管理条例》修改纳入市人大立法调研项目,结合市场监管工作的需求,研究制定《燃气设施改动管理办法》、《二次供水设施移交管理规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相关的标准,完成国家行业标准《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的编写,为依法行政打下基础;要依法实施行政许可,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经营和违法盗水盗气行为,维护消费者和经营单位合法权益。
五、认真宣贯服务管理标准,夯实服务工作基础管理
1、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宣贯服务管理标准是贯彻新修订标准和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工作。要充分做好编制行业宣贯标准方案、修订服务评价细则、制定宣贯工作验收标准、建立服务统计制度、编写培训教材、培训辅导人员等各项准备工作。
2、深入开展动员工作。组织召开公用事业新标准宣贯动员大会,全面布署宣贯工作。各行业管理部门要结合本行业情况,注重抓好典型,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宣贯工作扎扎实实的开展。
3、强化培训工作。各行业管理部门、各经营单位要认真组织新标准和评价细则的学习,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辅导,使培训覆盖率和知晓率达到100%。
4、认真组织验收工作。各行业管理部门要以验收标准为依据,组织专家对本行业经营单位进行逐一验收。要注意把验收与交流紧密结合,对先进单位组织观摩交流,对没有达到宣贯标准的单位要限期整改,为标准贯彻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1、加大公交车尾气治理。严格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车辆更新和改造,使国Ⅲ标准公交车占运营车量75%以上;加强公交车保养工作,使尾气排放合格率达到100%。积极开发新技术,试验新的油电混合动力环保车辆。加快天然气加气站建设,逐步推广燃气汽车,降低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2、积极推动自来水厂工艺弃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完成中心城区自来水厂工艺弃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实现自来水厂制水零排放。全面启动滨海新区,积极推进二区三县自来水厂工艺弃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
3、努力降低水气供销差率。供水燃气行业要确定高标准的降差目标。各经营单位要积极采取推行分区计量,加强单位内部降耗管理工作;加强管网运行巡视,提高管网主动维修率和抢修及时率,减少跑冒流失;加快对城市旧供水供气管网设施的更新改造和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等有效措施降低差率。供水、燃气行业管理部门要建立行业降差考核机制,加大打击偷水盗气违法行为的力度,使降差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
七、努力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正确认识形势,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科学把握有利因素,坚定又好又快发展公用事业的信心,不断开拓创新,扎扎实实用心落实好全年各项工作。
2、加强作风建设。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专题调研。不断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切实解决好公用事业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上海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航空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航运服务业发展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意见》进一步明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与发展服务软环境并举的阶段。
1. 国际航运主业快速发展
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从“十五”期末的4.5亿t增长到2010年的6.5亿t,年集装箱吞吐量从TEU增长到TEU;货物吞吐量自2005年以来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010年位居世界第一。
国际著名航运企业云集上海,全球二十大班轮公司均有分支机构入驻上海。在上海注册的国际航行船舶(包括国际航线船舶和特案免税登记船舶)从“十五”期末的223艘、493万总吨增长到2010年的356艘、869万总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上海共有国际货物运输企业家,船舶企业139家,船舶管理企业97家,无船承运人(上海地区中国企业法人)948家,船供企业204家,船员服务机构57家,船员培训机构7家,注册海员人。
2. 集疏运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期间,集疏运体系不断优化,公路、港口、内河航道、铁路、航空等硬件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的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港口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由2004年的25.4%上升到2010年的38.0%,公路运输比例相应地由2005年的40.3%下降到2010年的37.5%。
一是港航设施建设成绩显著。东海大桥建成后,洋山深水港区一期、二期、三期工程以及外高桥四期、五期、六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上海港码头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从2005年的3.0亿t增加到2010年的4.6亿t,集装箱专用码头泊位数和集装箱年设计吞吐能力由2005年的29个和920万TEU增加到2010年的41个和TEU;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三期工程顺利完成,主航道水深达到;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启动,苏申外港线、大芦线一期、赵家沟航道经整治后均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初步形成连通江浙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一期泊位建设基本完成。
二是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上海公路总里程由“十五”期末的增加到2010年的,高速公路里程由增加到。随着长江隧桥、申嘉湖高速、杭浦高速等相继建成,沪宁高速、沪杭高速完成拓宽工程,上海形成“两环、九射、一纵、一横、两联”的高速公路网格局。“十一五”期间,上海与江浙联系的省道新增加6条,高速公路增加到8条、48车道,其他公路通道达到23条、74车道,港口集疏运通道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铁路建设全面提速。截至2010年底,上海境内铁路营业里程共计,建成“两主三辅”共5个铁路客运站。“十一五”期间,建成沪宁城际铁路和沪杭客运专线,有效释放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的货运能力;建成服务于洋山深水港区的芦潮港铁路中心站,完成南浦货站至闵行货场搬迁调整。京沪高速铁路于“十二五”初期竣工。上海地区铁路运输能力明显提高,布局进一步优化,为形成沿海铁路货运大通道、发展海铁联运奠定基础。
四是航空枢纽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10年底,上海浦东、虹桥国际机场已形成5条跑道、4座航站楼的规模,可保障高峰日架次起降。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由“十五”期末的人次和221万t增长到2010年的人次和t。已有81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开通上海定期航班,国内外通航城市达到219个。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3年位居全球机场第三,基本确立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地位;2010年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国际机场协会第二十位,首次进入三十强排行榜。
3. 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展开
“十一五”后期,上海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全方位展开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航运要素进一步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加快提升,航运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航运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
一是航运服务产业初步集聚。“十一五”期末,在上海从事国际海上运输及辅助行业的外商驻上海代表机构达到250家左右,有余家不同资本类型的国际海上运输和辅助服务企业在上海开展经营活动。全球九大船级社均在上海开设代表处,开展船舶检验服务。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中国国际集装箱班轮运价备案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开展航运经纪业准入制度试点,国内第一批专业航运经纪公司率先在上海成立。上海航运交易所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的《船舶交易管理规定》,2010年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公示成交船舶91艘次,接受艘次船舶的成交信息报送。非双边海运协议关系国际航运企业在境内设立独资公司取得政策性突破,全球第二大班轮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在上海设立独资公司。
二是口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上海口岸深化推进“大通关”工程,完善“5+2”通关工作制,优化“一门式”服务,加快建设电子口岸平台;启动“统一平台、区域联动、选择申报、多点放行”改革试点,探索实施便捷通关、无纸通关、快速通关、分类通关等通关模式,推进“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属地检验、口岸放行”“直通放行”等区域通关改革,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改进空港中转联程流程,提高国际中转旅客通关效率。
三是航运服务集聚区布局不断优化。科学调整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管理机构,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三港三区”联动工作实质性启动,统筹效果显著。虹口区落实专项资金扶持航运企业和航运服务业发展,北外滩已经成为国内航运产业资讯发达、航运服务相关产业门类齐全的航运企业聚集区之一。浦东新区充分利用港口资源禀赋、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以及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发展形成陆家嘴高端航运服务区、外高桥航运物流发展区、洋山临港综合服务发展区、临空航运服务发展区四大重点区域。
四是口岸安全和环境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上海港水上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水上交通事故件数等安全指标值比“十五”期间有所下降。推进实施水上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的源头管理,实现水上安全预防预控管理;实施长江上海段和长江口定线制,完善吴淞、洋山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施水上网格化巡航管理模式,完善口岸水上助航体系,优化口岸水域通航环境;建成水上自动识别系统信号网络,提高船舶进出港助航能力;《上海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专项预案》,船舶污染应急处置能力达到一次性清除溢油的水平,推进外高桥五号沟水上综合应急反应基地建设,建立船舶污染事故应急组织协调指挥体系。
4. 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作用得到发挥
积极落实《意见》要求,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十一五”期间,上海已经为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国际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以及物流、仓储等企业累计免征营业税超过元人民币;中资国际航运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有效延长;进口汽车保税展示平台在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
5. 航运金融业务迅速拓展
“十一五”后期,国内金融机构加大对航运金融业务的投入力度,多家银行成立航运金融专营部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均在上海筹建航运保险运营中心;船舶险和货运险等航运相关保险业务发展迅猛,2010年,上海产险市场中船舶险首次超越企财险,船舶险与货运险总和在上海产险市场的占比已经超过22%;融资租赁业务取得突破,成功吸引单机项目公司落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单船项目公司落户洋山保税港区开展业务;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的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正式,据此指数开发的金融衍生品在国际市场实现多批次交易。
6. 邮轮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十一五”期间,邮轮产业发展环境日渐改善,市场经营主体纷纷进驻,世界三大邮轮公司均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并开设多条以上海港为母港的区域邮轮旅游航线。邮轮通关便利措施进一步落实,邮轮母港船舶进出安全保障得到加强,邮轮旅客通关服务能力和效率提高,境外邮轮挂靠上海港日益频繁。2010年,上海港靠泊邮轮108艘次,其中母港邮轮60艘次,访问港邮轮48艘次;进出境旅客人次,其中母港邮轮旅客人次,访问港邮轮旅客人次。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吴淞国际邮轮码头两大邮轮港口、邮轮公司与相关机构开展的合作业务已发展至咨询、旅行社、教育培训、旅游电子商务、票务、劳务服务、技术研发等领域。2010年10月,上海港始发经厦门港至台湾高雄港的邮轮航线开辟,实现境外邮轮国内多点挂靠。
7. 港航装备制造业保持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以集装箱码头装备制造为主的上海港口装备产业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占据全球集装箱码头大型设备约70%的市场份额。上海船舶制造业能够制造各种类型的现代船舶和海上工程项目,在国际航运界的影响日益增强。2010年上海建造交付船舶110艘,合计万总吨。
8. 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制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建立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长三角港口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进一步发挥。市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署《交通运输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取得国家主管部门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全面支持。建立长三角、上海与中部六省市以及川渝沪等区域“大通关”合作工作机制,促进跨区域口岸物流联动发展。落实航运业交流与合作的双边协议,加强地区间港航业深度合作。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扩大对外合作,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沿江多个港口建立合作关系,成立长江港口物流有限公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总体上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航运集疏运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航运安全保障、航运发展政策、法律、科技、人才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各项任务有待深化落实。
1. 集疏运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集装箱集疏运体系总体结构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铁路设施运能不足且与港口缺乏紧密衔接,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缓慢。洋山深水港区支线码头泊位尚待建设,内河水运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上海空域资源紧张与航空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两大机场地面配套交通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基地航空公司的国际竞争实力、航空枢纽的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 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航运服务业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航运相关法律、鉴证、评估、、咨询、经纪、船舶管理等服务机构规模较小,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高。
口岸通关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上海口岸“分类通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以及“直通放行”等通关改革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与长三角、长江流域等地的口岸资源和跨区域物流通关信息网络需要进一步整合。
航运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船舶融资、船员个人所得税、航运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收政策,国际航运企业、航运辅助服务业外资准入条件,国际航线船舶船员国籍标准、航运仲裁法律适用、开放船舶供应市场等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如何与国际航运通行惯例接轨。
航运复合型人才结构、总量和整体素质需要优化和提高。熟悉航运金融、航运咨询、海商海事、国际公约、航运交易、邮轮管理、空中交通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现有航运教育和培训机构难以满足航运发展对复合型高端航运人才的需求。
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上海港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待进一步健全,应急力量建设和协调机制尚需加强,特别是水上油污事故和水上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力量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3. 航运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大量中资船舶在境外注册,航运融资业务多在境外发生,影响境内航运金融业务规模的拓展。国内航运保险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服务、航运交易鉴证、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尚不能满足航运金融专业化外包服务的需要,其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 邮轮产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
邮轮产业相关专业法规、政策体系、行业协调与管理机制尚待完善,邮轮船队经营及航线开发等关键政策尚待研究突破,邮轮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水平有待突破。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四个中心”建设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发展阶段,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十二五”期间,预期内需市场将不断扩大,国际资本将持续流入,劳动力综合优势仍将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制造业由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际航运要素加快向沿海和内陆新兴经济发展地区辐射的趋势将延续,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得到有效提升。
2. 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格局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随着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上海作为长江流域外贸进出口集散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升上海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同时,长江黄金水道战略的实施也将有力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助于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区域服务能力,使上海在服务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
3. 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
加速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006年,总书记在上海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2009年《意见》颁布后,市政府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金融、航运、贸易等服务产业,着力建设“四个中心”。“十二五”期间,上海将聚焦服务经济,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和上海继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有效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速推进,有助于加快形成以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为主体的高端航运服务高地;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迅速起步,有助于夯实上海港航产业的发展基础,推进洋山保税港区等航运功能区的建设和创新发展。
4. 亚洲新兴市场崛起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速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将再趋活跃,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除继续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外,我国将更加重视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会计、法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这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实现人才、货物、企业、船舶、资金、交易等航运要素的集聚创造良机。
(二)面临挑战
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多方位的国际竞争
伦敦、新加坡、香港等港口城市在海事服务、船舶登记服务、综合物流服务、船员税收政策等方面比国内拥有更为优惠的产业政策,并依靠传统优势,推动其航运服务业在全球扩张,这将对上海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遇到制约因素
随着《意见》的深入落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通过区域性的“先行先试”为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调整提供实践经验,进而提高我国航运业的综合竞争力,成功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在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在全国推广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先发优势,有效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集聚和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的战略目标;如何有效依托国务院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开拓航运中心建设条块联动、区域合作的最佳途径,均有待深化研究。
(三)发展要求
“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形势要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全面贯彻《意见》精神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协同推进,创新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和上海综合保税区“三区三港”联动发展优势,争取在航运金融、保险、船舶租赁、航运交易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和重大突破,不断完善航运业态,规范航运市场,加强航运法制、文化建设,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
二是主动站在落实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区域合作,与长三角地区各港口城市协同共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共享航运中心建设成果。积极争取在国家有关方面的统筹下,合理布局长三角地区的航运和物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