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一天,我闲来无事,于是捧过来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正当我看到“神出鬼没换位置”这个标题时,我顿时来了兴趣。这个小试验讲得是:在水面上放一枚硬币和一片软木片,让它们静止不动,我们不触碰到它们,也不吹气,就可以让它们对调位置。怎么样?听着就够神奇的吧?
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准备来亲手试验一下。我找来一枚一角钱硬币、一只碗、水和盐,因为找不到软木片,我就找来一个小塑料瓶盖代替软木片。我一边看着书上的描述,一边照着书上介绍的步骤操作起来:首先第一步,我把硬币放在碗底正中央,然后在碗里放入水和盐。书上提示要使硬币浮到水中央,可是,我无论我放了多少盐和水,硬币一直待在碗底,丝毫没有升上来的迹象,急得我在桌边转来转去。
恰巧妈妈走过来,问了缘由,微笑着对我说:“你可以换成一分钱的硬币再试试。”
“对呀!”听了妈妈的建议,我恍然大悟:“一分硬币比一角硬币轻多了,我怎么没想到呢!”
果不其然,硬币浮到了水面正中央。
第二步,我把小塑料瓶盖放入碗中,硬纸片漂到了碗的边缘。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我兴奋地学着刘谦的口头禅,并找来一支废针管,吸入水,向碗里加水……
当水面渐渐高过碗的边缘,且尚未溢出时,硬币和小塑料瓶盖的位置真的互换了!
这时,一个大大的问号闯入我的脑海,为什么加满水后,硬币和小塑料瓶盖能互换位置呢?我继续看了下去,原来是这样:开始水少,水面中央略微凹陷,较轻的瓶盖会向碗的边缘漂,而较重的硬币则浮在水面最低处,即水中央。而当我们向往碗里加水时,水渐渐漫过碗面时,水的张力使得水面向上凸起,较重的硬币就滑向了碗的边缘,而较轻的瓶盖就游向了碗的至高点——碗中央。这样,它们就交换了位置。
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之一。实验是我们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在物理教科书中除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之外,其实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开展得更多的还是小实验。在原来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加上老师们都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制教具的智慧,所以老师上实验课时都是讲实验,而不是做实验;现在学校里的实验器材多了,又加上老师们自己的自制教具,不但可以做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可以做很多课外和课内的小实验。因为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下面就我个人的想法谈几点:
1通过“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果离开实验,离开生活,那么学生总会有“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深刻体会,使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而小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亲自动手亲自实践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在“科学之旅”这节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矿泉水瓶从中部剪开,用上部的漏斗和乒乓球做了两个小实验。先是将漏斗倒置,将乒乓球放在里面用手托住,分别向瓶口吸气和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发现乒乓球均不下落。学生们对吹气时乒乓球不下落感到不可思议,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我又将漏斗(瓶口加盖)正放过来,将乒乓球放于漏斗中,向瓶中倒水,可以看到球浮在水面并随水位上升,然后我将水倒掉,将球置于漏斗中(将瓶盖取下),再往瓶内倒满水,会看到球没有上浮,将瓶盖拧上或用手轻轻堵住瓶口,乒乓球马上上浮,学生们感到迷惑不解,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此时学生们已是跃跃欲试了,因为他们会觉得这么简单的仪器,就可以做这么多的小实验,认识到物理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学习物理也应该是一件既有意义又非常有趣的事情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也会自己亲自做许多的小实验来探究物理的奥妙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一些随手可做的小实验来进行教学。用“土电话”的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合作的快乐;“手影游戏”、“纸锅烧水”使学生体会到魔术的神奇;“瓶口吞蛋”、“叉鱼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让两个学生“模拟平面镜成像”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严谨;用“拔河比赛”的游戏来使学生明白拔河比赛实际上比的是什么;我还让学生在课后用蜡笔或彩笔做“颜料的混合”实验、用一盆水和一面平面镜做“光的色散”实验、用密度不均匀的糖水来观察“海市蜃楼”、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燃火柴等等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非常浓厚,所以在课后,学生进行了许多小制作,比如自制了“蜡烛跷跷板”、“潜水艇模型”、“水果电池”、“潜望镜”等。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实验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小实验”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说起容易做器难。是的,老师在课堂上弄懂的实验知识,但是真正要学生会操作就很困难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本地方实际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而“训练操作”就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二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得到巩固,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继续发展。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教师们,应该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能够服务社会。
3通过“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观察能力是实验操作中最基本的能力。让学生观察指甲剪上有哪些杠杆?观察家里用具和交通工具在哪些地方应用了摩擦?分别用到了哪类简单机械?观察各种家用电器的铭牌来了解它们的额定功率;观察家庭电路和组成;观察灯丝粗细来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等等。通过观察性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了物理与生活的很好结合。
一些测量类的小实验,比如测量自己的功率、测量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利用电能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也可测实际电压)等小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测量仪器以及操作过程的正确把握,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许多学生在测出大气压后还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多个原因,测量电功率时还计算出了实际电压。
小实验“自己会平衡的木棒”和“巧找薄板的重心”不仅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使学生学会了用悬挂法和支撑法(其实都是利用二力平衡)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顶碗”、“走钢丝”等杂技技巧的道理。通过这些小实验增强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操作技能。
另外如探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观察家用冰箱每天消耗的电功等实验需要进行持续的观察、对比。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耐心、毅力等优良品质是很有作用的。特别是“探究单摆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实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耐心和操作技能,而且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科学方法(累积法、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活动中的运用。
4通过“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初中科学课程内容丰富,涉及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而这些知识一般都是以实验的形式出现的,或者必须要通过实验才能掌握其中的原理和现象。可以说,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实验教学受到时空、实验条件与教学方式等问题的制约,陷入低效的困境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缺陷,有利于建构初中科学实验高效课堂。
一、初中科学传统实验教学问题现状
(一)过程性问题多
实验一般分为前期准备、过程演示和实验结果等部分组成,在传统课堂上,实验的开展呈现的主要是前期准备情况和实验结果,过程演示环节比较薄弱,很多化学反应、物理现象是瞬间完成的,很难完整、详细的呈现出来。这样,实验过程就失去的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很多教师会放慢实验步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但是却也无法回避实验过程的问题。
(二)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科学实验课堂上,实验过程主要是教师演示,由学生观看,并且主要借助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让学生观察实验所用的器具,这种实验教学往往比较生硬,与其说是实验,不如说是实验器具展示课,基本上都是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参与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但是在实验课上却依然采取单一的实物演示、学生被动观看的方式,使得教学手段单一的局面依然存在。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初中科学高效实验课堂
(一)创设逼真有趣的教学情景
教学是需要一定情景的,学生置身知识具体应用现象之中,才能更好的感受到实验的无限乐趣,也才能快速的进入到实验状态之中。在初中科学课堂上,很多实验是可以具体实践的,但还有一些实验是较难在课堂上完成的,很多科学现象学生也无法直接观察,所以很难用传统实验器具体呈现,而利用视频材料播放,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如物质微粒结构、宇宙、星球的运动,船通过船闸的航行过程,静电的应用与防护等,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不但能够开拓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得很多无法在课堂上做出来的实验,能够通过逼真的情景再现。在科学实验中,教师也可以在实验开展之前,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背景与应用情况,然后再引入具体实验,这样学生便会在具体情景之中,充分激发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实验更加轻松有效,学生也会更加重视。
(二)增强科学实验的可视效果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演示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到具体的实验步骤、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最后导致的结果等情况,可见实验演示是必须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思考,通过观察来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实验现象背后的知识。传统实验的可视性较弱,一般实验条件简陋,教师实验过程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清晰的观察到的,也就因为实验演示可见度低,影响科学教学质量。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则能够有效避免这种不利情况的出现。如可用实物投影仪、视频实验播放的形式,让实验现象能够更清晰和细致的呈现。
例如,在讲授《电生磁》教学内容时,奥斯特实验、直线电流磁场及通电螺线管磁场的分布规律实验演示,实验缺乏清晰的可视效果,坐在前面的学生无法看清楚,后面的学生更无法观看,而且教师也无法拿给每一名学生看,这是条件不允许的,那么学生们实验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实验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而借助视频录制的方式,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或者是用实物投影试验台同步呈现,那么实验就会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实验讲解也更加细致深入,会收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三)丰富科学实验教学的载体
教学实践证明,对于初中科学实验来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传统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不利局面,促使学生能够借助声音、图像等信息技术因素,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无趣的弊病,而且传统实验无法对那些微观的、空间的、地域的、假设的内容进行模拟,而用教学挂图方式呈现也不尽人意,具体的形象感较差,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解决。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让实验能够以更加生动多彩的方式呈现,也能够将实验步骤更加细腻的演示,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整合网络资源,利用动态呈现的方式展示实验过程,让实验中关于大小、时空、速度方面的变换更好的呈现,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
总之,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科学应与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使得原本复杂的实验问题简单化,动静结合的在屏幕上展示其过程、工作原理,促使学生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从而培养更强的创新意识,更好地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信心。
参考文献:
一、明确实验的基本要素
1.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3.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
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
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4.明确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教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1.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将课内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2.选择好实验材料
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鸡蛋、木板、铁块、塑料泡沫等等,就安排学生自己搜集带来。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量搜集身边的实验材料。
1.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用数学实验课程
一、医学院校开设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必要性
医用数学课程在医学院校中广泛开设,是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运筹学、模糊数学等内容。数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医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方法为相关的医学课程打下基础,同时为医学生在医学实验、毕业设计、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传统的医用数学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讲授,过分追求数学理论的推导,数学知识严谨的证明,没有很好地实现数学和医学的完美结合,还不能充分体现数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实用性。医学生学习了数学系列课程,在面对医学实际问题时仍然束手无策,而医用数学实验可以很好地帮助医学生淡化数学理论推导,直接利用软件强大的数值计算、符号演算、图形处理等功能轻松实现医学问题中涉及的解方程、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数据处理等问题。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势必能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计算及处理的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数学知识到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转变,促进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极大提升。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开设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现状
近年来,医学院校开始意识到医用数学实验课程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开始引入医用数学实验课程,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由于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较为单薄,开设该课程的院校较少。在已经开设该课程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中,由于数学课程总课时大量压缩、数学实验开设课时较少,开设情况和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缺乏科学的医用数学实验课程设计。科学、完备的医用数学实验课程设计是实现医用数学实验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通过分析高等医学教育中与数学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现代医学问题,设计医用数学实验课程内容。现代医学教育中的问题大多是基于庞大的数据处理、数据计算、图形分析、多学科综合,因此在设计医用数学实验课程时应尽可能打破传统的以课程为基础的设计思路,逐步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其次,缺乏开设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专用教学环境。数学学科在医学院校属于非主流学科的现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存在,绝大多数院校的数学学科发展较为缓慢。数学学科拥有的专用数学实验室数量较少,严重影响了高质量的医用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最后,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医用数学实验开设过程中,大部分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根据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完成相应实验内容,教师进行督查三部分构成。学生无法提炼医学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在医用数学实验课程中进行讨论、分析处理,学生建模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地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