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在的货币政策

现在的货币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在的货币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在的货币政策

现在的货币政策范文第1篇

一、从紧货币政策在县域的实施效果分析

2007年,该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7.5%和18.8%;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而各项贷款的增幅比生产总值的增幅高近6个百分点,经济运行中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较为突出。

2008年以来,该市生产总值增长放缓,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增幅持续回落,各项贷款增幅较上年度明显下降,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是信贷集中加剧,支农乏力。在规模控制和进度控制的压力下,银行着重压缩中小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的信贷需求,而优先满足盈利稳定的大企业资金需要,客观上导致银行信贷继续向大客户倾斜,中小企业、三农等的金融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一季度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额为5.6亿元,而贷款增量居前四位的企业即增加贷款5.7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101.8%。信贷集中状况进一步加剧,支持农业和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信贷扶持措施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二是民间借贷增加,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难以得到有效支持,因此民间融资明显扩大,民间融资的主体已经由个人转向各类经济组织,包括城乡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等,融资资金的用途由偏重生活消费和临时性流动资金转向生产经营。

二、县域金融的政策取向

(一)加强对货币政策的宣传,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要利用各种媒介、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货币政策的重大意义和相关要求,提高全社会对实施货币政策的认同度。同时,要合理引导经济主体对未来投资回报的预期,努力营造政府支持、百姓理解、银企互动、自觉执行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确保政策实施的效果。

(二)人民银行认真履行县域内货币信贷政策传导者职责,加强“窗口”指导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制定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科学和谐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配合,确保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有效性。二是精心打造政府、银行、企业和谐对接的“金融平台”,为银企沟通合作、扩大贷款选择范围搭建桥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投入。三是根据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适度投入支农再贷款,在贯彻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保证“三农”贷款的有效投放,以促进县域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机构要积极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

一是要合理安排全年的贷款投放计划,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将信贷支持重点向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以及“三农”倾斜。在抓好贷款结构调整的同时,均衡发放贷款,确保贷款增量优化,避免信贷大起大落对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二是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信贷业务创新,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企业实际,贴近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制度,推出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及时了解企业资金状况,开展企业资金对比分析,研究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融资服务。三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增加 “三农”信贷投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同时,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点多面广的优势,积极开展农村信贷业务,扩大“三农”信贷资金来源。

现在的货币政策范文第2篇

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不同意见。

(1)凯恩斯学派。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可见,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之后,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

(2)货币学派。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3)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著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显然,卢卡斯完全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2.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认为,“给人的印象,货币政策得心应手,是极有利的工具。但实践证明,过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再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

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具备的”。

二、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

弗里德曼说,“我相信,某一货币总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评价标准。而且我相信:与选择价格水平的做法相比,具体选择哪一种货币总量所带来的妨害则小得多。”可见,弗里德曼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货币供应量。

在国内,李春琦等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时,多数也采用货币供应量M2作为评价指标。而崔建军(2006)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体现在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但其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用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来评价。

考虑到,在我国货币供应量是否应作为中介目标尚存争议,而且经过线性回归的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与CPI的拟合程度不高。中国经济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已不再封闭。所以本文以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即“维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在近期调控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

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本文通过06年和07年的CPI指数和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考察。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则通过GDP增长率来评价。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

经过数据统计,在这两年中央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以达14%,创历史新高,冻结了商业银行大部分资金。年贷款利率也调至7.47%,比06年年初上升了1.89%,明显是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虽然中央银行频繁地实行货币政策,但物价仍呈上升趋势,超过警戒线3%,这似乎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

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顺差也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但现在汇率已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银行似乎无法控制。

再看GDP增长率,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1.1%,第二季度为11.9%,第三季度为11.5%,第四季度为11.2%,仍成双位数增长,并没有放慢的迹象。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显著,应该能平抑通货膨胀,且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货币政策在这轮调节过热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但没有成功地维持币值稳定,人民币仍然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并且日趋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著。

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既有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经济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

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货币政策由制定、执行到产生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市场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效用需为六个月到一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货币市场体系尚存缺陷,市场利率尚没形成,这也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效用。此外,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没有决策权。所以,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发达国家要长。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一般很少给中小企业贷款。所以,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不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够按往常一样进行贷款投资。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市场的大部分。调控不了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减弱。

从货币供给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同时,我国奉行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居民个人都参与货币创造过程。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

本次的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著。这次的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全面的物价上涨,自然引起工资上涨,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多,从而使通胀加剧。即便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的供给,但不管货币政策如何紧缩,人们都不可能将购买食品的钱存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利率的种类很多,有基准利率、同业拆借率、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等,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政策的实行。

3.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情况

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货币政策要超出人们的预期,才能发挥作用。但现在人们对货币政策已有预期,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没有考虑到预期因素,所以货币政策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此时,货币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警告,真正的调控作用较弱。

中央银行决定执行货币时,已经延误了时机。市场已存在大量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很难控制住这种趋势。而且,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年存贷款利率都是小幅度的调整,到后期才增大幅度,所以货币政策暂时效果微弱。

五、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针对影响货币政策的种种原因,本文将从三方面提出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尽量减弱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首先,缩短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不能完全消除,但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时滞性可以减弱。这就要求中央银行提高对经济情况的预见,制定出有预见性的货币政策。而且中央银行的调控要适时,避免货币政策在经济情况发生转变时才起作用。而且,中央银行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和建国初期相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较弱。我国的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没有决策权,执行货币政策要遵照国务院的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实行货币政策的时机。此外,还需商业银行的配合。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要深入县级金融机构,并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使货币政策得到更有效的传导。

2.改善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

继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市场利率形成。这有利于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的完善则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更有效。因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票据,若利率能够市场化,则利率所反映的市场情况更加真实,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的货币政策也更有效。

如果财政政策不和货币政策相配合,这也会使货币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考虑到现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财政政策似乎比货币政策更有效。通过政府补贴、减免税收、政府限价等措施可降低食品生产的成本,控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价上涨的幅度。通过制定对出口的管制,取消部分出口产品的优惠政策,可控制住贸易的持续顺差。财政政策是一种直接调控的政策。所以货币政策应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会事半功倍。

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部分。现在人民币被低估,对外贸易持续顺差,造成较多贸易摩擦,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而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可考虑放宽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以缓解通货膨胀问题。人民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扩大国内供给,而且也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对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有较大帮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美元走弱,升值是人民币必然的趋势。或许要人民币一次升值较多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冲击,但政府可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让人民币逐步升值,达到人民币真实的价值。

3.提高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

加强金融创新。目前,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但这些工具都有各自的缺陷。现在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中央银行很应该创造出适合当前情况的新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冲的力度。

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要考虑到预期因素,每次的货币政策能超出人们的预期之外,将使调控更有效果,也表明中央银行调控的决心,加大了警告作用。

加大货币政策的强度。中央银行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利率都是小幅上调,效果不大,反而使通货膨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增加调控的难度。所以,中央银行可以减少调控的次数,但加大调控的强度。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会造成经济的“硬着陆”。但以现在的经济情况,市场能承受得了较强的紧缩政策。相反,现在频繁地使用货币政策,效果不大,对市场的警告作用也不大。当货币政策产生累积效应时,也同样会导致经济的“硬着陆”。

中央银行也可以尝试使用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措施,加大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控制,同时督促商业银行承担稳定经济的义务。

六、结语

综上所述,2006到2007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因其自身缺点和环境影响等原因,所以效果不太显著。货币政策有效性偏弱,对宏观调控十分不利。以现在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央银行必须实行宏观调控以稳定经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迫在眉睫。所以,中央银行要根据现时中国经济的情况,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加深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和研究,克服货币政策的缺点,改善金融环境,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只有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充分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有效地控制本次的经济过热,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崔建军.金融调控理论[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发展[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X].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陈共.财政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童适平.中央银行学教程[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现在的货币政策范文第3篇

2010年初,市场的加息预期非常强烈,然而政策持续犹疑不决,当然货币当局也采取包括数量型政策工具和信贷控制等手段进行了调控,但这些政策工具并没有很好达致政策目标。同时,由于具有行政色彩的调控手段自身的模糊性无法给公众明确的预期,导致了现实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抑制。

此外,政策决策者的承诺和政策实践的背离也进一步加剧了政策信誉的丧失,并导致了公众对政策理解的混乱。政策实践的这种变化非常不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

货币政策的信誉理论告诉我们,政策信誉的丧失将会导致政策对实际产出更大的冲击。因为中央银行缺乏信誉将会导致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产生时滞,中央银行在降低通胀水平时不得不实施比原本需要的更为强烈的政策。因此,中央银行缺乏信誉弱化了它的政策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弱化的程度和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政策的“信誉度”。

目前在通胀率逐渐加剧的背景下,我们的央行显然试图在恢复信誉,具体表现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力度在加强。但我们是采取的渐进加强的政策,这种政策方式的优点是对总需求和总产出干扰较小,通货膨胀率会下降的十分缓慢,若收到外部冲击,通胀率还有再次上升的风险。

从中长期来看,对于通胀的治理关键是提升中央银行的政策信誉,中央银行信誉的提高不仅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而且能降低货币政策治理通胀的成本。而中央银行信誉的提升需要中央银行有更高的独立性,同时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要具有更好的内在统一性。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有稳定物价、保障增长、促进就业、平衡国际收支四项目标。很多目标之间,比如稳定物价和提高增长,本身就有一定的冲突,由此也导致了政策执行的两难,降低了政策的信誉。因此,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将货币政策目标精简为稳定物价水平的单一目标,美联储则在稳定物价水平之外加了促进就业一项。

现在的货币政策范文第4篇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出现了三个变化:第一,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再靠数量控制进行货币讨论非常困难,货币政策需要由数量调控为主转向以价格为主;第二,过去十多年中国靠资本流入,增加外汇,但现在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资本流入变得没有那么稳定,我们需要新的发放货币渠道;第三,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如果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我们要不要放松货币,这也就回到了流动率要不要放松的问题上。在我看来,目前市场之所以如此纠结,就在于大家把这三个事情混为一谈。

2012年以前,中国保持了十多年的顺差,央行有很大的动力去防止本币对美元的升值,这样一来外汇占款大幅增加。为了防范通货膨胀失控和资产价格泡沫,央行一般都是通过进行数量调控最后使得我们既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通胀情况,同时又保持经济增长。但2012年欧债危机深化之后,中国的资本账户顺差开始取代经常账户顺差,并且这种顺差格局变得不如以前稳定。这样一来,我们的外汇储备也就不会像之前那样稳定,相应导致外汇占款增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13年到2014年间,我们的外汇占款增量出现了一个台阶性的下降,这就使得我们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出了问题,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发放渠道。

什么是一个合理的比较好的流动性工具,一个新的发放渠道?现在这个问题还有争议。我认为,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把央行买卖国债作为定期释放流动性的工具。但央行现在没有太多的国债,如何在增加国债规模的同时又保障银行的盈利水平,这就需要一个综合的策略。

不过,对于央行采取的定向宽松政策,我并不认同。这两年,央行频繁使用定向宽松工具,在我看来会出现一系列问题:首先,货币政策调结构是错误;第二,定向宽松赋予了央行新的权利,谁来监管央行的这个新的权利?这个新的权利能否带来效果,谁来评估,这些我们都不知道;第三,如果央行一旦开始执行某个产业政策,那就意味着央行开始介入其他部门专业领域,这样最终会不会损害央行的独立性,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四,我们未来货币政策转型方向是从数量调控转型价格调控,而定向的工具是央行既定数量又定价格,这有可能妨碍我们未来货币政策的转型。

当然,当前我们的央行是非常为难的:第一,宏观经济增速较快下行;第二需要避免重蹈2009年至2010年开闸放水的覆辙。如何走出现在的困境,在我看来,功夫在货币政策之外。我们财政政策还有很多发挥空间,例如现在中小企业投资非常困难,这点货币政策很难做到,但财政政策却可以有所为,譬如给中小企业定向贴息就容易做到。另外,央行还需要和银监会积极配合,银监会天然就具有引导央行释放资金流向的优势,所以央行应该管住总量,把调结构的任务转嫁给银监会,这样也是一个更好的搭配。

至于目前大家讨论最多的货币政策需不需要进一步放松,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第一,当前经济增速下行较快;第二,当前的价格也比较令人担忧。如今全球大宗商品都处于低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依然如此,受此影响,虽然我们没有通胀的担忧,但通缩的担忧开始加剧。

现在的货币政策范文第5篇

股市午休时分,营业部里几位股友讨论下一步大盘股指会涨到什么点位,虽然争吵得面红耳赤口沫乱飞,还是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他们问我,我答曰:全知全能的上帝也回答不了你们这个天大的问题,也完全没有必要问大盘指数会涨到什么点位,下一步投资成功的要点不在看准大盘,而在于看对板块及个股。

为什么如此说呢?股市行情(还有房价、物价)有时候是货币现象的表现,即货币宽松,股市就涨,反之,货币紧缩,股市就跌。但目前A股市场正在演绎运行中的行情与货币政策、与货币流动性的宽、紧关系不大,这是因为目前央行施行的是中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既不宽松,也不紧缩。总理不久前明确指出,中国“坚持不扩大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这就再一次向国内外、市场中人发出了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当然这样说也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须关注央行货币政策了,央行货币政策我们市场投资炒股人还是必须关注的,那么如何关注呢?

鉴于中国人民币与美元挂钩正相关,人民币跟着美元走,美元怎么动,人民币就相应(或相反)怎么动,所以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美联储的动向。美联储刚换了下一任掌门人,明年一月一日上任的新主席耶伦女士是现任美联储主席的志同道合者、意中的接班人,在美联储中也属于所谓鸽派,所以最大的可能是,耶伦会继续执行现在的货币政策,至少在2013年底之前美联储不会退出QE3,所以把国内外这两个因素加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至少在三个月内美联储和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都不会变动。既然美联储货币政策不会变动,既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仍将保持中性,那就可以肯定:货币政策以及货币流动性的宽、紧与下一步的A股市场行情无关。货币政策的拐点,比如由松转紧,或由紧转松,可以成为我们判断股市大盘股指向上或向下的风向标,而在中性货币政策下,我们便无由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判断股市大盘指数涨跌到什么点位。

以上讲的是为什么不要问大盘指数会涨跌到什么点位,下面讲一讲下一步如何稳妥地取得投资成功。这个问题其实也挺复杂,你看证券报刊上,专家的高招、模型应有尽有,什么量化投资,什么动量策略,什么波动率交易策略,什么高频交易,很高深莫测,我跟各位讲个简单易做的方法:以股票发行价为参照点,在其50%—30%价位上下介入,然后坐等上涨,不必天天看盘,想钓鱼就去钓鱼,想游山玩水就去游山玩水。比如中国石油(发行价16.70元),如果在腰斩价以下介入,那它就是你的安全投资品种;再如兆驰股份(发行价30.00元),在9元以下介入,你就能稳赚。

大盘股指是全部个股在步履杂乱中走出来的,它仅是全部个股走势表现的总和和结果,不能成为投资者买卖进退的依据,投资炒股成败的关键在于踏准节奏、选对板块和个股。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