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新财政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过,来自财政部的最新消息显示,“土地出让收入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具体措施将于近期出台”。
市场预期,继保障房项目之后,水利以及中西部建设等政策的推出将盘活2011年财政政策,与上半年相比将更为积极。
上半年明松暗紧
中央早已明确,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年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但今年数据显示,前5个月,只有地方政府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投资冲动,而中央投资项目完成额增速回落明显,同比增速由去年的14.1%降至0.3%,中央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也由去年的8%降至6.3%。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一位官员对《投资者报》透露,表面上看,今年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政府为了抑制基建投资和防止经济增长过快,采取了更多行政手段紧缩财政,从严审批并放慢财政拨款速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日前在长江证券中期策略会上也表示,今年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已由保增长逐渐向防通胀转变,因而财政政策名义上积极,但实际上处于“扩张性的”逐步向中性或者稳健转变。
放松信号浮现
但是,随着高层对控通胀和保增长的态度出现微妙变化,下半年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开始浮现。
今年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入46820亿元,财政支出33626亿元,实现财政盈余13194亿元,按照财政赤字9000亿元的安排来看,下半年财政支出必将扩大。
历史经验也表明,我国一般在上半年实现财政盈余,下半年发生赤字,到年底尤其喜欢“突击花钱”。而今,资金弹药日渐充裕,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加速花钱的苗头隐约可见。
发改委近日下发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城司进行企业债融资,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称:“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终于从允许地方融资平台为保障房发债上得到体现。”
美银美林亚太区资深经济学家陆挺在报告中预计,未来支撑中国经济的利好消息,将更多来源于财政方面,而非货币政策放松,尤其来自保障性住房建设。
北京大学教授蔡志洲对《投资者报》表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有利弊,前者适合总量调控,后者适用于结构调整,更加富有针对性。目前看来,货币政策的力度比较合适,且通胀不完全是货币因素,应维持不动,而宏观调控和抑制通胀应更着眼于改善供给面,推进结构调整,因此财政政策还有继续发挥的空间。
扩大支出只限局部
只不过,相继曝出的地方债务违约事件和有关部委不肯轻易放松审批束缚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施展空间。
国家审计署6月27日公布的地方政府债务清查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地方政府债务总额达10.7万亿元,占GDP的27%,属于可控范围,加上尚未还清的国债,中国的公共债务总额占 GDP的比例约53%,仍处在欧盟严格要求的60%的线下。
尽管如此,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孙刚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并不认为下半年财政政策会有较宽泛的放松,这与相关部委不愿放松审批权有关。
他认为,之所以财政政策在保障房上松口,是因为各界对保障房的关注和呼声最为强烈,哪一块嚷嚷的声音大了,哪一块就松一松,别的地方没有大的呼吁,也就没有明显的进展。
蔡志洲也对财政政策的这一有限力度持同样观点,他表示,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财政政策显然没有大范围放松的必要。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报告称,尽管地方债务处在可控范围内,但其缺乏透明度,并且这些债务的到期期限短和长期投资项目回收期之间不匹配。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去重组这些债务的话,未来几年银行将面临债务违约的实际风险。
更让地方政府头疼的是,目前其还债来源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而房地产调控令卖地收入锐减,地方财政进一步受限。
另外,中信证券表示,除保障房的项目审批节奏将加快外,农田水利和上半年审批受限的 “十二五”已规划的基建项目将陆续展开,同时火电项目预计也将有所进展,以缓解“电荒”。
减税幅度依然有限
而对于各界一直呼吁的减税,孙刚表示,只可能有局部的小范围减税,大规模减税不太可能。高培勇也称,今年政策目标是以“防通胀”作主攻方向,减税政策规模将是极其狭小的。
蔡志洲称,目前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只体现在扩大支出上,税收调整涉及的程序复杂,做起来比较难。孙刚则称,虽然前5月财政收入增长明显,但大范围减税的减收压力仍然太大。
韩国是个三面环海的半岛国家,国土面积仅9.9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狭小造成韩国资源形势比较严峻,自然资源严重不足。韩国沿岸线长2.4万公里,沿海岛屿有3000多个,受其管辖的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面积约为44.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国土面积的4.5倍。因此韩国非常依赖海洋资源。
一、韩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
为了实现海洋经济的发展目标,韩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为海洋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韩国政府在各个层面都对海洋经济加大资金支持,具体的资金投入如下表所示:
表1 2008年韩国海洋水产部预算列表
注:数据来自于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
1、为促进渔业资源的增殖,增加水产收益,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韩国政府加大了对渔业的资金投入,包括兴建海洋牧场、投放珊瑚礁、放流鱼苗等。韩国海洋水产部从1998年开始启动的海洋牧场项目总投资共240亿韩元。
2、为了振兴远洋渔业,2006年,韩国提出截止2013年投资2655亿韩元加强远洋渔业竞争力方案,将远洋渔业培育成主导21世纪的海洋核心产业。
3、加快港口建设,总投资590亿美元,计划用12年时间将韩国港口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的物流枢纽港口。
4、加大对海运业的扶持力度,2009年上半年,由证券银行协助政府和民间共同筹募4万亿韩元(约合30亿美元)的基金,购买100多艘船只资助继续运营的海运公司,促使企业进行结构调整。
5、加大海洋科技经费的投入。国政府非常重视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已把发展海洋科学事业作为国家在21世纪进入科技先进行列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推进。
(二)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软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1、构建陆海一体化的海水养殖渔业设施。陆海一体化的海水养殖牧场可以实现海水养殖空间和设备费用一效率管理的最大化、苗种供应和海水养殖环境的有机结合。
2、促进水产品交易。扩建产地、消费地流通设施及直接交易基础设施,完善水产品交易物流网,建设水产品流通信息设施的标准化,积极建成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
3、完善港口建设。通过《东北亚航运枢纽》计划,加强釜山港、光阳港等9个港口的建设,计划于2011年前新增63个泊位,并增加重吊和堆场设备。将港口的信息系统改造成互联网数据系统,通过互联网数据中心向承运人和托运人提供更加快捷、低价的最新信息。
4、实现海运经营世界化,扩大以大型集装箱为主的远洋航运船队。大力开辟国际新航线,建立综合物流体系和面向世界的航运网、综合海运信息网。
5、完善海洋旅游配套设施。依托政府、地方自治和民间等多种资本支撑,综合开发海滨及海域资源,积极完善海上交通服务设施,韩国开通了高速铁道等改善交通环境,促进沿岸、渔港、渔村的联合开发与利用。建设海上公园,保护秀丽风光。发展渔村体验旅游,扩大海滨亲水港湾空间,拓展海洋文化体验空间,促进沙滩文化旅游。
(三)在财政上给予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
1、为促进远洋渔业的持续发展,把远洋渔业发展成为远洋产业,为确保保护远洋渔业的竞争力,进行关税调整。其中对于鳕鱼、金枪鱼等5种重要鱼种的关税调整,维持在最大限度。
2、为增强港口的竞争力,对进驻自由港区的外商提供税收的优惠政策。对进入该区域的外籍企业给予免税。按照不同的投资额和企业类型,最少的能够享受3年100%的免税待遇,最长的能够享有15年100%的免税待遇。
二、韩国海洋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21世纪,海洋经济成为世界各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由此各国都制定各项政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综合分析韩国的海洋经济财政政策后,对我国海洋经济财政政策的启示如下:
(一)建立统一的高效的海洋综合管理部门,保证财政政策制定、执行的高效率
从韩国海洋经济管理的经验可以了解到,随着综合管理机构的设立,能够将分散的管理体制加以综合,在法律、政策、国民海洋意识提高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因此,中国应积极慎重的推进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在构建综合海洋管理体制时,借鉴韩国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的经验与教训,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海洋管理特点、与周边国家和谐共处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保障财政政策的高效执行。
(二)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海洋经济投入体系
重点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海洋经济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能力。可以吸引私人投资,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在税收、收费等各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国外资本投资于我国的海洋经济。
(三)在财政政策制定中,注重对海洋科技的投入,科技兴海
海洋开发离不开海洋高科技手段。技术创新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以及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同步进行,仅凭借企业自身难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需要。为使海洋科技资源通过海洋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等活动变成现实的科技生产力,需要以强大的海洋经济、产业实力为基础,这就要求政府提供充足稳定的海洋研究开发经费。增加海洋科技投入是海洋科技实力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四)制定财政政策注意海洋环境保护,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决不能先污染后治理。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在提供财政优惠政策时,不能一味只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要努力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体现在限制近海渔业发展、通过高科技手段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严格的近海污染防治政策等方面。
(五)制定财政政策,促进我国海洋经济信息建设
信息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海洋航运业、港口等,物流信息是港口物流高效发展的前提。因此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信息网,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同时也应完善渔业的水产品交易信息网等,为渔民提供便利。
(六)财政政策的制定应积极支持第三产业海洋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海洋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海洋经济产业,更是重要的第三产业,我们应加快脚步,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海洋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
表示,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预调微调的力度。并将适时动用一万亿财政收支余额,以及一千多亿元的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界人士分析认为,上述言论暗示,中央近期将改用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增长。鉴于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不可持续性逐日显现,经济学者提醒,实施财政扩张不应以牺牲调结构为代价。
财政政策空间大
表示,将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预调微调的力度。“今年我们采取的所有措施都没有超出财政预算的硬约束,也就是说都是在财政预算内进行的。我们之所以把今年的增长速度降低到7.5%,就是为了有利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表示,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中国都还有充足的空间。即使近两个月财政增速下降,7月底,财政收支相抵,还有一万亿元的余额。此外,历年节余的还有一千多亿元的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将适时把这些作为预调微调的措施,以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据高盛资深中国经济分析师崔历分析,关于将适时动用一万亿财政收支余额稳增长的言论暗示,考虑到使用货币政策可能引致的杠杆及信贷问题,中央近期将改用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据高盛亚洲首席经济分析师布凯南分析,到2011年,中国内地投资支出占GDP比重超过45%,处于历史高位。但投资占GDP比例仍然低于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加上经常项目存在盈余,所以中国经济眼下并不存在泡沫,仍存在投资空间。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则认为,当前政策层面已充分意识到提升基建投资在稳投资、进而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预计未来几个月,随着财政扩大支出及货币宽松政策逐渐见效,经济增长有望在四季度回暖。
尽管中央层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增长信心坚定,鉴于财政收支矛盾日渐凸显,单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公共投资而硬性实施财政扩张恐怕已难以延续。
财政部数据表明,受经济增长趋缓、价格涨幅回落、企业利润下降、实施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影响,与去年全国财政收入24.8%的增速相比,今年前8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并不乐观。
据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财政收入增加10.8%至人民币8.233万亿元;财政支出增加21.8%至人民币7.244万亿元。其中8月份财政支出较上年同期增加11.7%至人民币9020亿元。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863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继续回落。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下降较多,收入为3765亿元,同比下降6.7%,出现今年以来首个负增长。地方本级收入4098亿元,同比增长16.8%。
人们开始认识到,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不可持续,已经开始显现。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财政收入转入低速增长,为推进政府收支改革带来契机,政府应树立起过“紧日子”的思想。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则指出,当前的中国,较之于危机前,调结构的任务更为紧迫。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以牺牲调结构为代价,主要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扩大公共投资而硬性实施财政扩张。高培勇表示,有别于以往以“增支”为重心的操作,积极财政政策应以结构性减税为主要载体,通过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非政府直接投资的增加实施经济扩张,将有助于在实现“稳增长”目标的同时,兼收调结构、控物价的功效。
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当前已公布的几项投资数据显示,1—8月份,基建投资继续回升至10.25%,回升0.87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368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6%,增速比1—7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97119亿元,同比增长24.9%,提高1.3个百分点。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就是稳投资,各方面在投资上的回升将为我国在稳增长的环境下增添新的推动力。
围绕前8个月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数据表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廖英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适度的房地产投资增长既可拉动整体经济增长,也能增加房地产供给,有利于改善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稳定房价;在认真贯彻执行已有调控政策不放松,避免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的同时,更应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房产税的进一步试点、土地市场的深化改革以及房地产销售模式的改革等。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近日表示,中国要稳定增长,最重要的是必须推出一批最基本的投资项目。第一类是广义的国土建设,即民生性建设。这类投资在未来还要大规模地推出,并且加快节奏。第二类投资是绿色产能。这类项目投资也是值得鼓励支持的,让新产能冲击落后的、黑色的、污染的产能,通过这一方式实现产业升级。
李稻葵还指出,当前宏观经济稳增长需要多做一些民生项目的投资,如一些城市防涝设施的翻修;对一些存有潜在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有计划的移民等等。只要固定资产投资能上去1%~2%,中国经济就会有起色。
在投资方面,从4月份以来政府已有很多行动,基建项目审批步伐加快,数量增加,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5月份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逐渐走稳并小幅上升,改变了去年回落的投资增速。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公布了25个轨道项目和30个基建、市政项目的批文,投资额度超过1万亿。
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1—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2%,约贡献了一半的GDP净增长。从决策层的表态和国家发改委的动作看,实现稳投资没有任何障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元春则认为,前期的稳增长政策效果会越来越明显,投资的反弹是可以预期的。目前重要的是,要加强资金对实体经济的回归和渗透,化解一些地方原来存在的民间借贷的扭曲和风险,增强企业投资实体经济的意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也表示,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需要投资来拉动,但是新一轮投资要更多依靠财政支出,而非信贷。目前新的1.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主要依赖于财政支出,因此还是有优势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增长20.4%,增速比1—7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但是从环比看,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33%。此外,在各个分项数据显示中包括新开工项目、施工项目以及到位资金情况等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这也显示出在目前稳增长的基调下,投资方面正逐渐发挥其在稳增长基调下的重要作用。
9月初,国家发改委相继批复了总投资规模逾7000亿元的25个城轨规划和项目以及13个公路建设项目、10个市政类项目和7个港口、航道项目,并且据测算已批复的项目总投资规模将会突破万亿元大关。
业内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些批复的基建项目对扭转经济下滑有一定贡献,对于整个资本市场也起到了鼓舞投资者信心的作用,在发改委进行批复后,部分板块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反弹趋势,这对我国在今年年初起部分行业处于困难时期当中也产生出了一些利好,但是要想使行业彻底脱困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关键词:财政政策;信息技术;发展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引导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引擎。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市场应用需求广阔,因此,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必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
当前,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最新概念界定是2011年3月1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包括软件、集成电路产业以及新型平板产业:第二个层次是现代信息网络产业,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带动的相关产业:第三个层次是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强调应用。包括一些基于网络的应用,如云计算、软件的服务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是产业范围广、内涵变化快;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能力强、带动作用大。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二、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逐步形成,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两大战略性产业快速发展,以彩电为代表的家电视听类产品、计算机类产品快速增长,尤其通信类产品对全行业经济效益增长贡献率最大。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推动了“三网”工程(政府、企业、家庭的网络工程)和“十二金”工程建设。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航天航空电子等行业应用电子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厦沿海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四大产业带”:产业规模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开始形成。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国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与问题:第一,管理体制不完善,发展机制不健全。支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存在约束,没有形成系统的财税政策支持系统,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市场环境亟待培育。第二,产业规模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一些地区和部门争上热门产品、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屡禁不止: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电信支撑网建设滞后: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集团公司数量太少;产品结构趋同等。第三,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风险投资机制,资本市场很不完善,在科技开发尤其是信息技术基础研究方面投入有限:多数信息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并且不掌握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第四,财政支持创新不足,产业环境不够稳定。财政支持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资金效率有待提高:产业发展的环境不够稳定和公平,政府对产业、企业支持浮于表面。第五。人才数量偏少,缺乏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所急需的人才尤其是企业高端人才和一些关键技术的开发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三、财政政策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的一个完整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上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历来都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政府培育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各种政策手段体系中,财政政策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自主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占领技术的战略制高点。而自主创新的正外溢性、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往往导致市场供应不足,需要政府采取政策进行干预,校正市场失灵。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盈利能力较弱,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产业化能力等,既涉及技术政策,也涉及财政、金融、税收、贸易等政策,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国家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税收政策的激励措施调节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能够培育和扩大与新一代信息产业相关的市场,能够加快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
第三,国外在信息产业发展上的实践表明,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普遍运用财税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进行战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降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代价和成本;同时,要对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给予资金支持,并出台细化的有关税收、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为加快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需要政府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与改进:
灼热的阳光没能扫除市场的阴霾,近期债券市场一路下跌。债券市场资金面逐步紧张,因而再度走弱。短期内,资金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下去,防御成为近期配置债券的主导思想。
债券市场再度走弱
实际上,中国债券市场的下行并不是近期才发生的事情。这一点我们从中债总净价指数的走势即能看出(如图1):中债总净价指数从2006年底至今基本处于下跌过程中,从2007年12月至2008年5月经历了一个反弹,然后继续向下。如果说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债券市场的下跌与央行频繁加息密切相关,那么2008年债券市场的表现则主要决定于资金面的变化。股市走弱使得相当一部分资金从股市转战债市,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债券市场的上涨,但是2008年初以来,国家实施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使得债券市场资金面逐步紧张,进而市场再度走弱。从近期的情况看,央行难以采用升息或者降息的政策,债券市场的走势仍然决定于资金面的松紧程度。
那么未来债券市场的资金面又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其中来自商业银行的资金占70%左右,为配置债券的主要资金来源。2008年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货币,商业银行新增资金不足是造成债券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
通胀形势依然严峻
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与当今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是分不开的,这个背景就是全球通胀甚至是滞胀。本轮国际经济衰退基本上是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标志,期间伴随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巨幅上扬,同时美国、日本、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迭创新高。今年以来美国已有8家银行陆续破产,房贷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也濒临破产边缘,为此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拳出击整治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力政策虽然能够解决一时的困难,但是政策本身给出的信号则是美国经济已经到了非常紧要的关头。日本和欧元区的经济形势也不乐观,通胀率、失业率、消费者信心指数、商业景气指数等都昭示着经济的严重下滑;而拉美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更是以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揭示着经济的困难,其中越南和委内瑞拉分别以27%和15.1%的通货膨胀率成为各自地区的标杆。
在全球通货膨胀的环境中,中国显然难以置身事外。中国CPI自2008年2月创新高后回落,但是PPI则迭创新高。因为政府严格的价格管制措施,CPI在一定程度上是失真的,所以PPI更能反映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6月份政府虽然宣布提高了成品油和销售电价,但是中国补贴全世界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成品油价格仍有较高的提升空间,加上其他因素,PPI未来还将走高。
PPI难以回落,通货膨胀的形势依然严峻。治理通货膨胀,不外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手段。2008年初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都是紧缩,近期局部有所调整。调整的原因是6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的热度有所减轻,主要包括GDP增速下降、贸易顺差增长率下降、CPI回落等等,但更主要的还是货币供应量增速也在下降。从这一点上看,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短期内债市资金仍然偏紧
与债券市场联系最直接的是货币供应量和存贷款余额。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6月M2余额同比增长17.37%,增幅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14.19%,增幅比上月末低3.74个百分点;M0余额同比增长12.28%,增幅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6月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8.85%,比上月末低0.84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12%,比上月末低0.74个百分点。
我们习惯以信贷增速的背离来衡量债券市场的资金量,这里选取的指标包括“‘存款-贷款-准备金’变化率(同比)-贷款增速(同比)”和“‘M2-M0-准备金’变化率(同比)-贷款增速(同比)”。从(图2)可以看到,这两个指标的走势基本是完全一致的。指标上看,这两个指标均处于0以下,但是近期有所抬升,也就是说近期资金面仍然偏紧,同时偏紧的程度有所缓解。
在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一些缓和的迹象。财政政策方面的主要动向是将部分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至13%,将部分竹制品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1%,这有利于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最新的声明中舍弃了所有与“从紧”相关的字眼,同时央行将商业银行2008年新增信贷额度上调5%。从央行和财政部的姿态可以看出,至少宏观调控进一步偏紧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经济体系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情况下,全面放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样看,至少短期内资金偏紧的局面还将维持下去。
我们从以上宏观政策面分析债券市场资金面的变化趋势,但还有一块宏观政策面无法顾及到的资金,也需要我们关注,这就是所谓的“热钱”。“热钱”进入中国的原因无非是人民币升值和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后者是最根本的原因。要说明的是,“热钱”的存在与我国国内政策并不孤立,并且对后者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于“热钱”的衡量并没有很好的方法,市场一般采用“外汇储备增加-贸易顺差-FDI”,这一指标与“热钱”高度相关。从(图3)可以看出,自2006年底以来,“热钱”累积量大幅攀升,这也是财政部和央行为什么要采取紧缩政策尤其是紧缩货币政策的原因。近期随着新增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单月新增“热钱”有所下降,但是累积量仍处于高位。而从国际经济普遍衰退、中国经济增长虽放缓但仍快速增长这一点来看,人民币仍存在升值的压力,中国对“热钱”的吸引力未曾降低。从这一点上来说,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没有大幅放松的理由。
防御为投资主旋律
就债券市场来看,紧张的资金面使得流动性成为机构配置债券的最重要的参考因素,防御成为近期配置债券的主导思想。目前活跃在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券种主要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主体债(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央行票据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等等,交易方式包括现券买卖和回购交易。从流动性上来看,除资产支持证券外都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期限短的债券和信用品质高的债券流动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