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眼部护理专业知识

眼部护理专业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眼部护理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眼部护理专业知识

眼部护理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73-02

眼球摘除术是一种破坏性手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及生理,仅适用于严重的眼球破裂伤、无恢复视力希望、严重的眼球萎缩以及青光眼的绝对期患者。严重的眼痛使患者生理及心理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不得不接受手术解除痛苦,但是又担心手术后的容貌问题,因此对这类患者进行循证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我科在2011年1月-12月对40例眼球摘除患者运用循证方法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40例,绝对期青光眼21例,眼球萎缩9例,眼外伤1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5-65岁。

2 循证问题

2.1 忽视疾病的诱因与本病发作的密切关系: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精神创伤是本病的诱因[1]。临床上发现患者过度烦躁悲伤、情绪激动、脾气暴躁等不良因素,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管神经调节中枢失调,引起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导致眼压急剧升高而使青光眼发作或加重病情[2]。而护士在护理时考虑较多的是疾病本身的护理,未注重身心整体护理。

2.2 心理护理的实施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眼球摘除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眼痛难忍,视力急剧下降,害怕失明及破坏自己的美观,性情变得急躁易怒,对环境的变化敏感。而护士常不重视患者的情绪反应,照本宣教,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降低,遵医行为下降,造成不良情绪从而加重病情。

2.3 忽视双眼包扎、面容受损患者病情观察及心理指导:医学研究发现75%的外界信息靠视觉系统接受,双眼包扎阻断了外界信息进入的通路,而眼球摘除患者多是突然发生于意外的中壮年男士及女士,患者知道自己的眼球已摘除,自己的容貌受影响,担心周围人对自己的歧视,会影响将来自己的生活及工作,甚至担心自己的家庭状况出现异常,患者产生抑郁、幻觉、烦躁等一系列心理和精神障碍发生。

3 循证支持

针对上述提出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及以往临床经验的总结,确立了实施循证护理的措施。

4 循证应用

眼球摘除术后护理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的技能,变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为主动采取预防疾病和利于健康的行为,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

4.1 充分的术前评估:①心理评估: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和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各异,详细了解现存的心理问题。患者主要是因为一些意外或眼部剧烈疼痛、眼球的萎缩到了非摘除眼球不可的程度,对疾病缺乏了解表现出烦躁不安;对手术知识的缺乏而担心术后效果。②疾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眼痛的程度、性质并进行相应的评分,根据眼压的数值进行相应的处理。③健康状况评估:患者全身是否合并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疾病、低血钾等,准确判断度对手术的耐受情况,提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④饮食状况:充分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告知因疾病而限制的饮食,为术后制定合理的饮食护理提供依据。⑤睡眠状况:询问患者的睡眠情况,是否因疾病和环境改变而影响睡眠质量,这些都直接影响术后的康复

4.2 使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手术损伤加上缝线异物的刺激,术后机体及眼部可有一定的反应。多会出现术眼的不适,护士要更多地对患者进行护理,更细心贴心地为患者服务。帮助患者解决生理上的各种需求。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疾病情况,观察术眼有无渗出等情况,及时为患者更换敷料,并遵医嘱使用眼药水对患者眼部进行清洗。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格三查七对。

4.3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由于眼球摘除术多发生于老年人及男性,加上因双眼包扎,患者多半产生依赖心理,盼望更多的同事、亲人探视,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亲人陪护,护士主动热情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并重点交待术后注意事项,避免了过分的担忧,术后双眼包扎患者在黑暗中因不明方向的响声、陌生人的声音等受到意外的惊吓易产生不安全感,护士在各项操作之前都认真做好解释工作,操作做到轻稳、说话语气平和。

通过循证,解决了眼球摘除术后护理中常见的护理问题,缓解了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有效地减少或减轻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随访6个月以上40例手术患者能面对现实接受义眼植入,保证了治疗的有效性,同时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平均住院日由原来的10.3d缩短到7.1 d,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出院患者问卷满意度达98%。通过循证改变了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单凭临床经验或过时的、不完善的理论知识进行临床护理行为和习惯,同时护士通过查阅大量专业资料,有效地促进了护理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眼部护理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眼科门诊护患沟通的意义

1.眼科门诊的特殊性

眼科门诊患者不论疾病急缓多伴有一定程度的视力下降,造成行走不便并对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多数的眼病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临床护理时要根据眼科门诊的特点和眼病患者的特殊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耐心细致的进行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的疑虑,维持就诊秩序的畅通,满足患者被关爱、被尊重的心理需求,构建眼科门诊和谐护患关系。

2.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有效改善护患关系

门诊工作是医疗服务质量的窗口,间接反应了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完善门诊医疗服务质量工作有助于展示医院整体服务水平,门诊工作中,通过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尽可能的了解并满足患者的需求,消除患者焦虑等不良的负面情绪,为就诊、治疗营造和谐的氛围,提高患者对医院的认可度,提高门诊医疗服务质量[4]。

3.和谐的护患关系能够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的风险

眼科门诊护士需要完成的治疗多,精细度高,容易出现护理差错和事故,特别是护患关系不融洽,缺乏沟通的情况下,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更高。良好的沟通能够与患者建立相互的信任,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相互理解能够降低患者的投诉。研究认为[5],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和谐护患关系的桥梁,而大部分投诉均是由不良的护患关系引起的,因此护患沟通显得尤为的重要。

影响眼科门诊护患沟通的常见因素

1.医院环境因素

不同的环境下人体的感觉不一样,心理感受也大不相同,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下,也会给患者带来各种不同的心理感受。门诊就诊普遍存在等候时间长的特点,眼科门诊患者需要做的检查项目多,需要到不同的检查室进行各项检查,造成排队等候检查的时间大大延长,有些检查室环境幽暗,眼科患者本身视力较差,受环境和等候时间的影响难免出现不配合、急躁等心理变化,都会对医护患间的关系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受检查室光线暗,门诊人流量大、噪音过大,患者检查时的姿势等影响,加上门诊患者停留时间本身就短,护患真正能够沟通的有效时间太短,不利于护患间的沟通。

2.护士因素

2.1护理人员数量紧张,护理工作压力大。目前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均存在严重的用人短缺,特别是护理人员的配置,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均明显不足。而门诊具有患者数量多、治疗项目多、病情轻重混杂等特点,护士的工作量严重超负荷,且护理操作需要长期处于较高的准确性,造成护士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将负面压抑的情绪传递给患者。护理人员不足造成患者的需求和提出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和解答,护患矛盾被放大,引起护患关系紧张[6]。2.2护理专业知识缺乏,经验不足。部分护士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知识不全面,专业技术不精湛,操作技能不娴熟,尤其是刚毕业的或者低年资的护士,缺少相关的系统性培训,临床护理经验欠缺,面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解答,或者解答不够精准细致,降低了患者对护理人员和医院的信任度和认可度,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引起护患纠纷。2.3护患沟通技巧缺乏。主要表现为不恰当的使用医学知识,造成患者焦急;采用说教的口气对患者的病情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见解;说话途中打断别人,或者转换话题;为了求快,不等患者说完意见或者提完问题就急切的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说一些肤浅、虚伪或者不恰当的话安慰患者,让患者觉得是被敷衍,没有被理解和尊重,影响了整个护理流程的顺利进行。部分护理人员不了解护患沟通的原则,对护患沟通的心理学和技巧掌握不够,缺乏护患沟通知识和沟通技巧,不能正确认识护患沟通存在的障碍和具体的原因,与患者沟通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护患沟通的有效性造成影响[7]。

3.患者因素

3.1生理因素。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外界信息中约90%是由眼睛完成。眼病患者不论疾病急缓视力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自理能力差,行动不变,可伴有疼痛、不舒服等情况。此外,眼病患者年龄偏大,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等眼科疾病多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者常合并许多基础疾病,且体质偏弱。这些生理因素的变化均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从而缺乏耐心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3.2心理情绪因素。生理上的变化和痛苦常会造成心理情绪的变化,而出于对患病后病情和预后的担心,患者常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且受年龄、性别、心理特征、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疾病性质、疾病病程、治疗转归和预后等的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多种多样,有时常合并存在多种负性心理。临床总结发现眼科门诊常出现的几种负性心理主要包括:(1)由于大部分眼科检查项目当时就能够得到诊断结果,而从诊断到实施治疗的过程非常短,患者就诊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治疗或者手术过程中处于对疾病的担心而表现出恐惧心理,担心治疗不成功影响视力的恢复,担心手术引起的出血和疼痛,担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担心手术不成功会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等,因此门诊治疗过程中患者极易紧张和恐惧。(2)焦虑。焦虑是出于对未知的结果感到不可预见和不详并形成的一种不愉快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也是眼科门诊患者常见的负性心理。眼科患者多伴有视力下降,严重角膜溃疡、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等严重眼病患者可能存在失明的风险,加上对周围环境不熟悉,诊治前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视功能减退造成对外界信息接受的减少,加上不能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不能克服眼疾的障碍威胁,担心疾病不能恢复,如此种种均可能会出现焦虑的心理状态。(3)失望和自卑。失望主要出现在治疗效果不满意或者与自己的预期差距较大时,主要存在于眼部整形和慢性眼病患者,由于视力没有得到提高和恢复,造成患者心灰意冷、大失所望。眼球摘除、斜视等眼病患者由于外观的改变,患者的自我价值受到了影响,部分患者生活受到影响,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降低,造成自卑情绪的产生。而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眼科门诊患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关爱和尊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更加有效细致的沟通[8]。

眼科门诊护患沟通护理对策

1.优化流程,营造舒适、便捷的诊疗环境

首先,对诊疗的流程进行优化,眼科门诊人流量大,而医疗护理工作人员数量偏少,造成候诊人群多,患者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患者等候诊疗的时间长,积少成多,逐渐表现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不满,因此要优化诊疗流程,对于复诊患者采取电话预约的形式沟通复诊时间,避免高峰期就诊;通过专家团队诊疗新的服务模式的提出,可以缓解患者看病难的问题,疑难杂症找专家难的问题,实现了专家资源的最优化利用,给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团队医疗”指组建知名医疗专科团队,通过团队成员的专业诊断和辅助检查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将需要专家诊治的患者通过纵向诊间转诊方式预约知名专家诊疗时间。经过知名专家诊治过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需要由知名专家本人预约复诊,或下转给团队其他成员进行复诊,形成双向转诊机制。此外,在患者候诊室内可以利用电子宣传栏、展板、视频、院报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在患者候诊时,能够学习与自身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解答大部分共性问题,从而大大缓解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另外,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园地营造人性化服务流程,例如提供触摸屏、电子显示屏方便患者查询信息;设置醒目标识以便患者寻找就诊、检查和治疗的位置;将就医指南和就诊流程放在显眼的位置;免费为视力低下行动困难的患者提供推车、轮椅等,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将人性化服务贯彻到整个诊疗活动中,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增进护患间的信任。其次,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包括医院的卫生环境、温度和湿度、光线、通风、装饰以及患者使用的检查、治疗设备。要保持门诊大厅清洁无尘,眼科门诊由于患者视力降低,就诊大厅内地面不要有障碍物,并设置醒目的标示以便患者安全通行;角落通过摆放绿色植物、鲜花等营造清新怡人的环境,走廊要安装扶梯方便视力障碍和年老体弱患者攀扶行走,候诊室增加座椅数量方便患者候诊,保持座椅干净整洁,保持就诊环境安静、舒适。噪音、暗室、温差等不良的就诊环境会加剧患者淡漠、烦躁等情绪,不仅对心理状态造成了影响,既影响护患间的沟通,还可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9]。

2.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强化其服务意识

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和职业形象会给患者亲切感和信任感,因此护士工作时要着装干净、整洁,言谈举止文明优雅,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充满自信,保持良好的护理职业形象,从而感染每一位就诊的患者,给患者以信心和希望。另外,要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护士责任心,积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疾病的防治、社会人文以及养生保健等沟通中涉及较多的方面进行强化学习;提供护理服务时要热情有礼貌,用热忱的服务赢得患者真诚的信任,构建护患间融洽的感情,认真解答患者的问题,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解决就诊中遇到的各种问题[10]。

3.强化沟通技巧,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

3.1称呼要得体,语言要通俗易懂、热情而诚恳。称呼是沟通的开端,好的称呼会迅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产生亲切感,给人以好的第一印象。与眼科门诊患者进行沟通时没有统一的称呼,需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以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年龄等情况综合决定,要因人而异,力求恰当、准确。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并将专业的医学术语形成日常生活中患者普遍能接触到或能理解的语言,使用普通话时要标准,注意语调和语速,讲完之后可以采取发问的方式了解对方掌握的程度,赢得对方的积极回应。此外,语言要热情而诚恳,热情的语言和态度能够消除患者紧张、陌生、恐惧的心理,为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眼科门诊患者视力障碍常引起患者外观的改变,造成自卑的情绪,因此语言要诚恳,避免伤害患者的自尊心,说话要亲切有礼貌,尊重患者的隐私,避免使用快、直、粗的语言,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态度,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3.2换位思考,沟通要有耐心,注意倾听。与患者进行沟通时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假想是自己患病会产生何种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充分理解患者的困难,满足患者的需要,优化护患沟通。眼睛不仅是重要的感觉器官,也是结构精细的器官,眼部的护理、眼科疾病的健康教育都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细致的讲解;而患者多处于急迫的心态,护理人员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更是要耐心解答,尽可能给出全面详细的答复,降低患者的忧虑,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沟通过程不是滔滔不绝的说话,倾听同样很关键,倾听可以更多的了解患者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通过患者说话的语气和语调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矛盾点,并进行疏导[11]。3.3因人而异,开展针对性护理,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对于情绪悲伤的患者要尽可能多的陪伴,安抚时言行宜轻宜缓,让患者充分宣泄自己的情绪,并有被认同感;对于病情较重需要静养的患者沟通时尽量化繁为简,说话时间不宜过长;对于有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尽量采用亲切和蔼的语气和态度尝试与其进行交流,安抚不良情绪,用自己的关心和爱心温暖患者,改变患者的悲观情绪;对于视力低下患者可以采用“抚触”护理,通过主动与患者进行握手、拍肩、抚背、搀扶等进行“零”距离接触,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和亲人般的温暖,促进护患沟通顺利进行[12]。

小结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眼科纵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化妆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商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