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第1篇

一、正确认识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诸多因素

1.宏观经济状况。金融是为经济服务的,货币政策的制定,要与宏观经济的状况相适应。宏观经济状况作为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同样也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效果。

(1)宏观经济运行的新特征影响货币政策效果。2004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与以前大不相同,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突出表现为结构矛盾,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增加了新的变数,给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新的课题,影响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结构性矛盾突出时期,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控制经济的过快增长,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重点,货币政策的运用主要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实施适度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2)“二元经济”结构影响货币政策效果。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结构呈现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发达的部门和区域与落后的部门和区域相对立而存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奉行单一性的货币政策势必会引起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的不同产出,出现苦乐不均的现象,并可能扭曲地区间的经济关系,诱发地区经济金融利益的冲突和摩擦,从而最总终不能很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弱化货币政策的效力。

2.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相关主体的状况。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居民个人、和金融市场等,它们的状况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其对经济金融宏观状况的判断能力影响货币政策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其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能力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力。就治理通货膨胀中的货币政策而言,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能力下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器,但是,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滞后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股改,但受计划经济传统习惯的影响,其运作方式仍带有旧体制的痕迹,导致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号反应不够敏锐,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第二,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的现实做法与近年来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的现实情况,使金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发展失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受改革过程中责任约束机制过度的限制出现了惜贷和慎贷的现象,使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受阻;同时,目前商业银行的分支行制的组织形式,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措施需要在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中心支行和支行逐级传导才得以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3)企业和居民个人。企业是货币政策信号的最终接受者,企业制度的扭曲和行为的非市场化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目前,企业改革虽然逐步深化,但是许多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仍然没有成为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预算约束软化,信用观念淡薄。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可想而知。居民个人也同样是货币政策信号的接受者。他们根据货币政策信号的变化,会及时调整自己的金融资产结构。但是在目前治理通货紧缩的过程中,受近年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的影响,启动居民消费的政策效用不大。

(4)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它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部分。从我国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看,货币市场发展比较缓慢,市场交易主体单一,市场交易品种较少,市场效率一直不高。这使得作为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公开市场操作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资本市场则存在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投机行为严重,市场监管乏力、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使得市场价值规律和投资理念出现偏差,使央行上调利率――股市投资减少――股票价格下降――企业减少投资――经济过热得到抑制这一机制出现扭曲,从而不利于货币政策意图的实现。

3.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关于货币供应量是内生与外生的问题源于20世纪60年代及后来的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对货币政策主张的分歧。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外生”变量,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独立决定的,它影响着真实经济关系,却不受这些关系及其变化的影响。而以托宾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则主张货币供应量是“内生”变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由实质经济的许多因素通过影响货币需求量来决定。客观地说近几年的金融实践证明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加强。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4.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其他因素。除上述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如货币替代因素、金融创新因素、经济开放因素、预期因素以及货币化进程等。所以,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要正确判断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必须全面、正确地分析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还会增加,分析货币政策的效应将更具挑战性。

二、新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战略取向

1.实行灵活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选择扩张性的政策,还是选择紧缩性的政策,亦或是选择中性的政策,必须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状况具体确定。当前及未来几年,中央银行除面对比较复杂的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外,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宏观经济运行将受多种确定和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所以宏观经济形势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必然会有较大的变化,货币政策不可能在较长的时期内固定不变。因此,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中央银行应实行灵活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恰当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并在对经济发展状况正确判断的前提下随时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要正确把握“灵活”的程度,防止货币政策的随意性。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信用风险;宏观经济环境;信用循环指标;违约概率

[中图分类号] F8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1-0152-0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宏观经济中期发展建模:预测方法与应用研究”(批准号:7053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基于行为的若干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建模与管理”(批准号:70521001)

[作者简介] 曹汉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中国银行总行高级经理,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任若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竞争力比较、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北京 100053)

一、问题的提出

近20年来,信用风险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这些早期的信用风险模型大多集中对违约可能性(信用评分)的预测,主要强调对样本截面数据,而不是从时间序列角度来分析辨别“好”或“坏”的公司,并且这些模型大部分仅仅考虑了公司本身的状况与能力,而未将外在的环境因素纳入其中。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快速变迁,公司必须面对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公司经营的风险。信用风险的时间序列或动态行为分析已经广受学术界、业界以及监管机构的重视。

首先,信用风险市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抵押证券(ABS),如债券抵押证券(CBO)与贷款抵押证券(CLO),与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erivatives)相似,都允许金融机构在不用破坏客户关系的情况下降低信用风险敞口。这些新信用工具的定价需要利率、违约率、回收率、以及信用利差等的动态行为的足够数据。一般而言,可利用直接观测这些变量的历史数据,或者利用流动性信用敏感工具定价模型来计量这些相关经济变量的动态行为即为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其中信用衍生工具或证券有效性弥补了早期信用评分方法在管理信用风险时的适应能力,同时它也使违约分析的重点从截面分析、时间点分析转换到动态的信用风险管理。

其次,信用风险组合管理需要动态信用风险分析。虽然这些模型基本上都能作为分析信用风险组合的工具,但是对于不同风险种类的分析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可辨别的独特性风险与系统风险情况下,绝大多数独特性风险都能被分散,系统性风险对信用组合最重要。而目前的信用组合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isk+都较少关注系统风险因素的行为。通常而言,系统信用风险因素经常与宏观经济环境有关。因此,如果能将宏观经济环境与系统信用风险因素建立联系,那么有关宏观经济变量的趋势与状态的知识就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评价组合信用风险。

第三,监管的发展也需要对信用风险进行动态分析。新巴塞尔协议(Basel Committee on Bank Supervision (2003))建议银行的资本需求(capital requirements)必须直接与交易双方的履约能力(creditworthiness of the counterparties)相联系。同时,新监管架构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银行资本需求的亲周期性(pro-cyclical capital requirements),并且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增加经济周期的冲击,这可能会恶化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期间,银行可能会降低经济资本水平,而经济资本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受到基于近期违约概率估计的风险敏感性资本需求(risk sensitive capital requirements)的刺激。因此,在经济周期的波峰时,经济资本水平可能非常低以致于无法应付后续的经济下降趋势。而在经济下降期间,经济资本的积累同样可能很低。此外,经济资本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银行信用紧缩(credit crunch)并且因此恶化已经不利的经济环境。亲周期(pro-cyclicality)的问题进一步凸现了对信用评级、违约概率、信用利差以及其它信用风险驱动因子进行动态分析的需要。

本论文主要尝试将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纳入信用风险模型,来辨别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希望利用辨别出的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为投资者在评估投资时提供多一层的考量,并建立一个能够纳入外在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式,以供后续研究与实务界应用。

二、信用风险模型的发展历程

信用风险分析最早起源于Beaver (1967) 和Altman (1968)的工作,并且在过去近四十年来取得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发展出许多类型的信用风险模型。不同的模型具有不同的特性及相关的理论基础,大致而言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会计信息与市场价值所发展出来的模型,如Altman,Haldeman and Narayanan(1977)的ZETA模型,第二类则是以股票价格为基础的模型,如KMV、Moody’s等机构用期权理论发展出来计算违约概率的模型。但到目前为止,并未有具体将宏观经济因素纳入信用风险模型的研究。不过,经由Belkin,Suchower and Forest(1998)与Jongwoo Kim(1999)两篇对信用转移矩阵(credit transition matrix)的研究,替信用风险模型纳入宏观经济变量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Belkin,Suchower and Forest(1998)首先将公司价值变动的因素分成两部分,个别公司单独面对的风险与所有公司共同面对的风险,前者可称为个别风险,后者则为系统风险。Jongwoo Kim(1999)运用前述研究的概念,进一步建立较为具体的信用循环指标。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违约概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展开了研究,较具有代表性的是Pesaran等(2005)建立的全球自回归宏观经济矩阵模型GVAR。该模型以Merton(1974)的期权理论为基础架构,以经济的全球化为背景,用横跨25个国家、时间段为1979―1999的季度相关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国内宏观经济变量,包括GDP、CPI、短期利率、汇率、以及全球变量(如石油价格等)的冲击对资产信用组合风险的影响,证明银行冲销坏帐损失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具有重要关系。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Koopman等(2005)直接应用时间序列模型研究违约概率的周期性变化。

综合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一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监管机构及学术界研究的主要话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分析和评估技术仍处于传统的比率分析阶段。随着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赖,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都必须面对并分析宏观经济波动对信用风险(或损失分布)的影响。因此,在此领域,尤其是宏观经济环境与信用风险相关性研究方面,将有大量的工作去做、值得深入研究。

三、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考虑到本论文旨在尝试将其忽略的外在因素(可分成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两部分)纳入信用风险模型,来辨别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因此主要参照Jong-woo Kim(1999)的研究方法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并利用宏观经济变量(GDP增长率,CPI通膨率、货币供应量、失业率等)建立信用循环指标(Z)值,来表示宏观经济情况,然后以此信用循环指标的结果搭配Belkin-Forest-Suchower(1998)的方法,去调整不同经济情况下企业信用质量改变的概率,并修正研究期间银行放款组合价值之信用风险的变动型态。希望利用辨别出的外在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为投资者在评估投资时提供多一层的考量,并建立一个能够纳入外在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式,以供后续研究与实务界应用。

(一)模型的建立

本论文假设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分别为宏观经济风险(Z)、公司经营绩效(M)与个别公司风险(ε)。现将此三种变量定义如下:

1.宏观经济风险

宏观经济风险以Z表示,为所有公司都必须面临的风险,可视为系统性的。这种整体且全面性的风险可能导因于国内GDP的变动、货币供应的变化、进出口成长或衰退、产值提升或下降等。为识别宏观经济风险,首先需要辨别哪些宏观经济变量可以合理仿真未来宏观经济状态。不同的国家,其经济状态各有其特定的全局变量组合代表,Wilson(1997)建议至少应有3个以上的宏观经济变量。此外,随着行业、评级的差异,其辨别的解释变量亦随之不同。再者,在模型估计方法上,随着模型设定而有所差异,其共同处则在于利用过去的变量资料来预测未来变量的可能。

本论文主要是依据Jongwoo Kim(1999)的研究方法,运用宏观经济变量建立信用循环指标(Z),来表示整体经济情况,再依据信用循环指标的结果,去调整企业信用质量改变的概率。以下是分析方法的介绍。

(1)建立复回归模型

首先,分析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概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线性回归关系,再以变量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系数估计(Parameter Estimates)、变量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s)三个方法作整体模型分析解释。其中:变量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有无直线线性关系;而变量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s,VIF)则作为该模型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的判断标准。

本研究先利用Probit函数对被解释变量(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概率)作转换,得出的转换值再与选定的宏观经济变量做复回归分析,并利用最小平方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推算宏观经济变量的估计系数。

其中,Yt:表示第t期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机率,Xi,t-1:表示第i个宏观经济变量在t-1期的值,β:为未知的参数,εt:为随机误差项,h:为选定的宏观经济变量个数。

(2)建立信用循环指标表示宏观经济状况

由公式(1)估计下一期的投机级公司违约机率的转换值后,即可建立信用循环指标表示经济状况。其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Zt表示第t期的信用循环指标,Φ-1为标准正态之累积分配的反函数,Yt表示第t期投机级公司的违约概率,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

2.公司经营绩效

公司经营绩效以M表示,本论文以税前息前资产报酬率作为经营绩效变量。Mt值的转换主要应用统计上标准差距离的计算公式:

其中,RAt表示t期公司资产报酬率,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

为了符合Mt~N(0,1)的假设,本研究假定同行业内各公司资产报酬率成标准正态分布。换句话说,即公司经营绩效的好坏概率呈标准正态分布。式(3)分子中的μRAt即为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也可用ITAt表示,用数字式表示为:

其中,RAt表示t期公司资产报酬率,IRAt表示t期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N为同行业内公司数量。

从式(3)可知,本研究将资产报酬率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为了将宏观经济环境对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剔除,并消除行业特性差异,将其减去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后再除以行业资产报酬率标准差,得到的经营绩效指标Mt就等于该公司经营表现与行业平均间的标准差距离。若公司资产报酬率小于行业平均报酬率,则Mt0,表示有正面的经营绩效。若两者相等,则Mt=0。

3.个别风险

个别风险以ε表示,此风险仅与个别公司相关,如新产品开发等。

根据以上分析,那么可以以下列回归式来估计宏观经济风险对公司价值变动的影响,并据此建立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Rt=w1Mt+w2Zt+w3εt(5)

其中,Rt为t期公司价值变动,Mt为t期公司的经营绩效指标,Zt为t期宏观经济指标,εt为t期个别价值变动风险,w1、w2、w3分别为Zt、Mt、εt的权重。为了保证正态分布的假设,即Rt~N(0,1),不失一般性,假设①Mt、Zt与εt也为N(0,1)的标准正态分布,即Mt、Zt、εt~N(0,1);②Mt、Zt与εt间相互独立;③w12+w22+w33=1。

除了以数学式表示本研究模型外,也可以图形表示(如图1)。从图1中可以发现,公司价值变动可以区分为三部分,如同前文定义,分别为宏观经济风险、公司经营绩效与误差限。图中V0代表0期公司资产价值,Nt则为t期公司可能价值概率函数,Vt则代表其期望值。V0至Vt的变动中,V0至V′为受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部分,影响幅度为w1Mt;V′至Vt则是受宏观经济影响的部分,影响幅度为w2Zt。

此图的例子是当Mt为负,而Zt为正,且w2Zt大于w1Mt的情况。若Mt与Zt两者均为正,Vt、V′皆会位于V0右边;反之,则Vt、V′皆会位于V0左边。换句话说,公司价值可能会因为Mt与Zt而变动,变动的幅度分别为wtMt与w2Zt,总变动幅度则为w1Mt+w2Zt。

(二)模型的求解

在期权模式的信用风险模型中,违约率的估计是以低于临界值的累计概率加以表示。该概率为:

其中,t为期间,V0为0期公司资产价值,Dt为t期负债帐面价值,μ为平均数,σ为标准差。

违约概率也能够在图形上看出。图2为期权模式下t期的公司可能价值分布图,公司可能价值为标准正态分布,所以此公司价值线Nt代表的一样是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图中的横轴并非公司绝对价值表示,而是期望值的距离,以一个标准差为单位。此时只要求出临界值b的数值,即能得到临界值以下的累计概率,以τ表示。

此临界值也可称为违约点(default point),根据公式(6),可得临界值b为:

公式(7)所计算的临界值隐含的假设为公司价值低于负债面值就发生违约,但在现实生活中,违约不会在低过负债时即刻发生,而是已经低过负债一定程度之后。其中KMV的EDF模型也不根据上式,而是以公司长期负债加上二分之一流动负债来作临界点。

本研究为求出更精确的信用组合风险及违约概率,将依KMV的方式以公司长期负债加上二分之一流动负债来作临界点。因此,每家公司的临界点均不同。

bt=IDt+ SDt(8)

为了不失一般性,假设t期年底公司普通股市价为P(ST)t;CSt为t期期末流通在外普通股数,则公司t期末的价值与公司价值变动可分别表示为

Vt=P(ST)t×CSt(9)

根据Merton(1974)违约模型,在时间t-1的信息条件下,如果下式成立违约将在时间t发生:

假设:

那么λt将是正的违约门槛,它将随着时间与企业的特定属性(如行业区分)而变化。

因此,在末期t时的违约概率为:

τ=p(default)=p(Rt

综合以上的叙述,本研究的信用风险模型将外在环境因素纳入;外在环境因素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为宏观经济因素,另一则为行业竞争因素。前者指的是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如资金是否宽松、进出口贸易兴衰、GDP增减等因素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冲击。后者为行业特性因素,如行业竞争情况、行业特性等。

四、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的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年度实际GDP、实际全社会总投资、信贷余额、汇率、全国实际零售总额、全国进出口总额等。各变量均以各个指标各年名义值除以各年相对于1985年的物价指数,折算为以1985年基准的可比值,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于论文篇幅的限制,本论文在行业与公司的选择上只选择了IT行业作相关分析研究。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可以利用最小平方法(OLS)来计算出方程(1)中的相关参数(如表1)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投机级公司(SG)的违约概率与信用循环指标的预测值(表2与图3表示其预测值与实际的值非常接近)。

各风险因子的权重系数如表3所示。

因此,IT行业的条件信用风险模型(5)可以写成:

Rt=0.277Mt-0.202Zt+0.939εt (14)

下面我们可选择一家IT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具体分析。假设该公司在1999年度与2000年度的基本信息如表4所示。

因此,在考虑宏观经济与行业风险因素后,该公司2000年的条件违约概率(PD)可表示为:

τ=p(default)=p(Rt

实证表明,利用本论文建立的信用风险模型,可以计算出公司的信用风险,即可能的违约概率,而且根据违约概率,也能看出信用风险的大小与其变动。

五、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信用循环指标表示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将宏观经济周期因素纳入到现有信用风险模型之中,分析了宏观经济变量与行业竞争环境因素等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建立了能够纳入外在因素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式。本论文的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在考虑宏观经济与行业风险因素后信用风险的度量问题。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下,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入手,将能够测量到的不稳定因素纳入到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中去,使商业银行能够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要求,建立具有长远性、稳定性、前瞻性的更为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增强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简化分析,本论文以上市流通的普通股股票价格计算公司价值,除必须假设国内股票市场为完全市场外,又忽略了其他影响因素;另外,本研究虽然尽力依文献或实务界的经验去选择合适的变量,并希望能找出最能解释宏观经济的经济变量,但由于宏观经济变量的选取存在一定主观性,容易遗漏重要的经济金融变量,使得选取变量与应变量的关联性不够显著,或多或少会影响模型的预测。

参考文献:

[1] Altmen and Sironi.The link between default and re-covery rates:effects on the procyclicality of regulatory capital ra-tios,2002.

[2] Barry and Lawrence.A one-parameter representation of credit risk and transition matrices,1998.

[3]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Quantita

tive Study 3-Technical Guidance,Oct 2002.

[4] Jongwoo Kim.A way to condition the Transition Matrix on Wind,1998.

[5] Jose A. Lopez.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Asset Correlation,Firm Probability of Default and Asset size,June 2002.

[6] Belkin-Forest -Suchower(1998). A One-Parame-ter Representation of Credit Risk and Transition Matrices.CreditMetrics Monitor,Third Quarter,JP Morgan,New York.

[7] Kim(1999).A Way to Condition the Transition Matrix on Wind, RiskMetrics Group.

[8]蔡方,孙文祥.信用风险的度量和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03,(7).

[9]龚朴,何旭彪.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最新研究进展[J].管理评论,2005,(5).

[10]赵玉旭.现代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在我国银行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03.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 股价波动

一、引言

股市的变化趋势终究是由经济基本面决定的。通货膨胀是一国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表现,许多经济学家通过理论和实证证明了价格稳定对一国经济的重要性。政府采用何种政策组合来抑制通货膨胀,将会对股市的资金面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目前中国股市的变化还不能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但是宏观经济却对股票市场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环境,研究通货膨胀和股价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整体影响

在1991到1994年间,我国通胀率从4.7%一直上升到最高的27.5%,而同时期的上证综合指数却出现了81%的最大跌幅。在其后的六年,我国通货膨胀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其间股票市场出现了两次暴涨。2000~2006年,我国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CPI维持在3%左右,中国股市动荡不大。2007年是中国经济的“拐点年”,CPI不断攀升,为抑制CPI的高速增长,我国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而在此期间股票市场也出现了巨大的波动。2008~2010年,随着经济危机的来临,经济增速变缓,对股市构成了新的压力。我国股票市场与CPI也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2011年以后,国内的货币政策发生转变,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随之而来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至2015年前期,股票市场基本处于稳定的发展状态。历史的发展表明股票市场的波动与宏观经济状况紧密相连,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往往是直接而且有效的。

三、通货膨胀与股价波动的效应分析

(一)股价波动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假说

目前解释股价涨跌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假说主要分为两种:

1.“费雪效应”假说。费雪效应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第一个揭示了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即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它指出通货膨胀率与利率有逐同效应,即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由于在某种经济制度下,实际利率往往是不变的,因为它代表的是实际购买力。于是,当通货膨胀率变化时,为了求得公式的平衡,名义利率会随之而变化,在中长期,名义利率的上升幅度和通货膨胀率完全相等。

具体来说,在股票市场的费雪效应反映了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预期实际收益率+预期通货膨胀率,由于实际收益率不受物价水平变化影响,那么股票收益应与通货膨胀存在正的相关关系。但是西方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都表明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费雪效应不相符,并提出了税收效应假说和效应假说等。

2.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假说。股票价格上涨会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导致名义财富的增加,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促进经济增长,进而会提升投资者的消费信心,影响投资者预期,导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根据供求定理,将导致物价水平提高,财富效应使股价与物价呈正相关关系。

同时,产品市场与股票市场也存在替代效应,由于股票价格的持续上涨,将导致资金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理性经济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资金将从产品市场流向股票市场以实现资本的增值,消费者将减少当前的消费,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根据供求定理,物价水平将会下降,此时,替代效应使股票价格与物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所以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既可以是正相关关系,也可以是负相关关系,最终取决于财富效益和替代效应二者谁占主导地位。

(二)通货膨胀影响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

物价水平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先行指标,是市场供求的直接反映,长期的高物价水平引起的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投资者预期和股票重估价值的直接因素。

1.通货膨胀-利率-股价的传导机制。通常,当通货膨胀出现后,政府会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价格水平的增长,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影响投资者资金的流向和流量,进而影响股票市场的资金供求,最终导致股票价格发生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就是货币政策的手段之一。

利率是影响股票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利率政策发生调整或者投资者预期利率会发生变动时都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变动通过以下两种传导机制实现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一种是利率变动引起存款收益率的变动,导致股票市场资金的供求变化并最终影响股票价格。由于利率与存款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利率上升时,存款收益率随之增加,投资者会把资金更多的用来储蓄,在资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相应的,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就会减少,最终导致股票价格下降。另一种是利率变动引起企业贷款利息的变动,进而影响其盈利状况,并最终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一般而言,贷款利息上升,企业的利息负担将会变重,盈利能力也会有所下降,这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减少对该企业的投资,进而影响企业的股票价格。

2.通货膨胀-投资者预期-股价的传导机制。投资者的预期也是影响股票价格的另一重要因素,投资者往往根据当前一期的经济形势来预测未来可能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并预判未来的经济走势,做出投资决策。在通货膨胀时期,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失衡,增加了未来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另外,通货膨胀实质上减少了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所以,当理性投资者预期未来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预期收益将会下降、估值折现水平将会上升时,就必然会导致股票重估价值的下降,进而造成股票价格的下降。

四、政策建议

对中国而言,除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外,还应高度重视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控制,以寻求更好的政策组合来治理中国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减少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就目前而言,通货膨胀率处在一个比较敏感的水平,为了更好的使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应该适当的调整赤字财政政策,财税政策应更多的向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倾斜,更加侧重民生。

另外,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特殊性,以散户居多,因此会受到各种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影响效果很明显,对政策的反应上尤为突出。同时,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各种因素的反应是连锁的,因此,我国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出台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维持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并在制定政策时把握合适的尺度,保证我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同时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股灾。

参考文献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 宏观政策

引言

为了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问题,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通过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有效的手段。而宏观调控的作用又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因此,分析影响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政策性因素,并提出对应的策略,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一、影响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政策性因素

(一)政策透明度

政策透明度是影响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与经济相关的正常信息资料一旦不透明,将导致公众获取相关资料的难度增加,使得公众估计经济发展趋势的难度加大,反应延迟。同时,宏观调控主体通过公开其所采用的经济调控模型来向公众传递所采取的调控机制,使得公众对经济发展趋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加快了公众对经济政策的反应速度。再者,通过提高国家政策的透明度,及时的公布宏观经济调控、运行判断的相关政策与策略等,使得公众能够更好的预知调控主体的相关政策行动,降低了市场剧烈波动的可能性。一旦调控政策与工作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别时,通过强化两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有效的缓解这种认识方面的差距,而不断的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显然是不能完全的消除公众认识与调控主体之间的不一致,但是却有效的降低了两者之间发生激烈冲突的可能。从这个方面来看,提高政策的透明度能够更好的发挥政策方面的作用,便于向公众传递相关的政策信息,使得经济调控的宏观政策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引导公众形成一个合理的经济政策预期。

(二)政策时滞

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及运行的整体态势发生变化及至整个调控主体完成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同时直到所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相应的控制目标产生对应的效应时,一般存在着对应的时间间隔,这就是所谓的时滞,也称作宏观调控过程中的时间滞后。而这个时滞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效果以及调控目标的实现程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当调控时滞越长时,所产生的调控效应将会越慢,效果也会越差,达到的最终调控目标也将越低;反之,当调控时滞越短时,所达到的整体调控效果将会更好,最终实现的调控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就更高。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调控时滞,导致任何的调控行为以及调控理论政策都将可以与所获得的最终调控效应合并起来实现最终的调控目标。但是,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这种调控时滞经常会导致一些调控政策出现失效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加大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

(三)多项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的一个主要方式,尤其是对流通与资源分配领域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是两种常用的宏观调控政策手段,也是现代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核心。两者之间在作用方面虽然有效的克服了流通与分配范畴当中的各种矛盾,在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两者所作用的社会生产环节与领域是不同的,导致单独的利用某一项政策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相关的缺陷,存在着对应的局限性。

基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个方面的特点与政策存在的差异,因此在会死机的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所采取的调控与操作策略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环节的具体情况以及政府具体的宏观调控目标来进行的。而两者之间的合理搭配与相互协调是保证我国宏观经济体制与结构完整的一个有效方式,通过两者的协调来保证供求关系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二、提高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对策

(一)尽量缩短宏观调控的时滞

这首先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宏观主体调控信息系统,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所产生的作用进行实时监测,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主体对经济整体运行态势的判断和预测能力;对当前的宏观调控决策体系加以完善、增加调控中主体的决策能力以及调控主体决策的效率,确保调控主体的调控决策果断高效,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正确的宏观经济决策;同时,应该尽量的减少由于宏观调控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冗余程序,提高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机构的整体工作效率。

(二)有效增加政策透明度

合理通过说明手段来提高沟通的整体有效性。对于调控主体,应该对调控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进行说明。尤其是在公布相关的预测调控指标过程中,政府应该对产生的可能结果、所应用的理论依据与模型等制定一个详细的公布细则内容。对与实际执行效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应该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矛盾现象,调控主体应该分析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并调控好这些目标之间的偏向。

(三)强化对预期目标的引导

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市场主体必然存在着一个对宏观调控政策以及经济变量适度变化的预期,完全消除这种客观存在的预期行为是不科学的。而需要通过一个合理的途径来对这种预期进行有效引导,使得市场主体所产生的预期与调控主体最终实现的目标尽量相一致。因此,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中,就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主。虽然任意的调控政策实施对市场主体所产生的影响,诸如利益得失等问题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只要以社会绝大部分的利益为利益取向进行调控,所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必然会得到广泛的支持。这也就使得宏观调控政策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分析范文第5篇

建筑安装工程推动型的经济增长

如果说这一轮的经济增长是投资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表示同意。但是,关于这一轮投资波动的推动力量是什么则有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是由新一轮的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引起的投资波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由城市化引起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来推动的。在统计上,目前还很难严格区分到底哪些投资是由工业化引起的,哪些投资是由城市化引起的。不过,仍然可以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成分判断出,这一轮投资波动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各类基础设施投资以及设备安装工程等,但不包括设备购置),而不是设备和器具投资。

第一,2003年和2004年是这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最快的时期。也正是由于这两年投资的快速增长才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紧缩投资的宏观经济政策。从投资的构成来看,2003年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的贡献为56%,2004年的贡献更是上升到64%。而2003年设备器具投资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的贡献只有23%,2004年的贡献也只上升到25%。可见,推动这一轮投资增长的主体建筑安装工程,而不是设备和器具投资。

第二,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分类价格指数也可以看出同样的结果。2003年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价格指数上涨4.2%,而同期设备器具购置投资价格指数却下跌了3%。2004年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价格指数继续上涨8.2%,而同期设备器具购置投资价格指数又进一步下跌了0.6%。因此,如果说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存在投资热的话,也是建筑安装工程的投资热,而不是设备器具的投资热。

由于建筑安装工程需要大量使用钢铁、铝、水泥等建筑材料,而这些材料的生产又需要大量的原料、燃料和动力,因而由建筑安装工程推动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波动轨迹和传导渠道。通过这些轨迹和渠道可以很容易地描述出这一轮经济增长的演变路径。

首先是建筑安装工程扩张引发的投资高速增长(进一步分析引起建筑安装工程扩张的原因,对于在控制投资过热中采取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问题超出了本文的范围,故在此暂时不予讨论),然后引起钢铁、铝、水泥等建筑构料及相关产品的价格快速上涨,接下来又引起钢铁、铝、水泥等建筑材料及相关行业的投资(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投资)快速增长,并进一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接下来就是这些行业的投人品如矿石、煤炭、电力等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价格上涨,这又将导致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行业的投资增长,并进一步带动投资增长。在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和其它外生冲击,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上涨,又会逐步导致其它使用这些产品作为投入品的行业的产品价格上涨,从而也会导致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并进一步导致全面的物价上涨。

但是,由于适时地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我们观测到了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的不断上涨,却没有观测到生活资料价格的相应程度的价格上涨。也就是说,由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推动的这一轮经济增长传导到了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上涨的阶段,但是还没有传导到全面的物价上涨就受到了有效的宏观调控。从控制通货膨胀的角度可以看出这一次的宏观调控是十分得力的。但是,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上涨没有传导到全面物价上涨也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埋下了隐患。这正是可能破坏目前“理想”状态的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价格机制还将主导宏观经济运行

在经济学分析中,一般很少将价格机制用于宏观经济分析的。但实际上,正是这些受价格机制引导的微观主体的行为构成了整个宏观经济的表现。

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增长一直快于生活资料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消费品价格指数。事实上,在2004年10月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经历了高达14%的增长时,生活资料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仅仅增长了1.7%,而若扣除粮食、食品和居住类产品的消费品价格则几乎没有增长。2005年1~6月份,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累计同比增长率为9.9%,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仅增加2.3%,生活资料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增长也微乎其微。需要注意的是,到2005年6月,这种不平衡的格局已经持续了32个月。

这一问题的存在,说明当前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经济状况并没有处于一个真正理想的均衡增长路径上。而由于经济没有处于均衡增长路径上,即使没有任何外部冲击和政府干预,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也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所谓的“理想”经济态势在理论上只是一个不能持续的瞬时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的过快上涨所引起的后果对于判断宏观经济的变动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理论上说,这种价格变化的不平衡至少会产生两个后果:其一,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行业的利润率上升。这是由于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上升得比投入和成本快的缘故。利润率上身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同时也包括一些生产效率较低、安全措施较差的企业进入。这一方面会导致该行业整体效率降低,另一方面会引发大量的安全事故。前一段时间以来,频繁发生的矿难事件就是一个证明。因此,不能忽视这种价格差异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目前的宏观经济波动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一结果对判断宏观经济的变动趋势益处并不大。其二,其它工业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在生产效率既定的情况下,投入价格上升得比产出价格更快自然会导致利润率的降低。这一结论已经在统计上得到验证。2005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46.2%,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42.9个百分点。

利润下降会带来三个效应:一是结构调整效应。生产效率较低的,能耗较高的企业将退出市场。这是我们所乐于看到的。二是产出下降效应。目前的产出下降效应虽然还不是很明显,但在统计上也已经有所反映。三是投资下降效应。这是利润率降低自然导致的结果。这三个效应大致构成了判断宏观经济变动趋势的基础。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方向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导致经济偏离均衡状态的原因,是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的上涨没有顺利传导至最终消费晶的价格上涨上。因而,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未来宏观经济会在上述三个效应的作用下自发地进行调整。在结构调整效应的作用下,整个经济的生产效率会得到提高;在产出下降效应的作用下,总供给会减速增长;在投资下降效应的作用下,总需求会减速增长。这三个效应的综合效果是经济进一步减速增长,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上涨速度回落,但对消费晶的相对价格仍然高于初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