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第1篇

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随着中职院校的教育水平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提升,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礼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精髓,同时让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重点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课程的教学水平。

一、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解析

从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通过中华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继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内涵不断深厚,且具备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并凸显出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民族精神。

而中国传统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深渊的影响。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中职院校礼仪课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礼仪课程真正内涵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将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职院校礼仪教学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相比于普通的中等院校学生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在入学初期的综合分数较低,知识基础较为浅薄,这也是造成目前中职院校生源质量差的主要因素。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便是培养技术型的中级人才,并让学生掌握一门特殊的技能,以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但在中职院校进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学生为了日后获得从业机会,便会满目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没有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充分了解、掌握,只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从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接触。这种教育模式以及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感、道德品质,也会对其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2.教师没有充分理解礼仪课程的内涵

根据目前中职院校的利益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中职院校在开展利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教授的大多是常用的礼仪知识,例如用餐、就坐、社交礼仪、着装礼仪等。这些教学内容缺乏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知识将表面的礼仪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这样的礼仪知识只是在表面做出相应的礼仪动作,并没有深刻掌握到礼仪课程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其没有对礼仪课程的群进行充分理解,便无法在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外来文化影响因素

目前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并对外来文化产生了高度认同。个别学生由于盲目追求个性,推崇庆祝西方的节日,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不积极去探寻。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往来程度不断加深,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学生向往西方的生活、交往。这些都是降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职礼仪教学中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中职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礼仪教学的内涵升华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教学便应提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礼貌、友好地对待他人,并做到和谐共处、互相谦让。中职院校虽然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进行了规范,但这种要求过于强制性,学生被动、强迫地接受学校的硬性规定,并不能发自内心接收礼仪课程的知识。因此,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中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内涵进行升华,便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自内心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遵守,并做到了良好的日常行为、礼仪规范。教师在结合传统文化进行礼仪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礼仪的核心便是尊重,要让学生做到每一件事都应将尊重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教师在进行礼仪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对学生传输礼仪相关的表面知识,应在礼仪规范教学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才能让学生将礼仪的规范以及真正意义充分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放古人采用传统礼仪与人相处的视频,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教师还可以将古代的礼仪规范,结合礼仪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共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礼仪的魅力,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并提升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

2.在礼仪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潜移默化渗透传统文化

在中职礼仪教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由浅及深的方式,要在礼仪教学课堂中逐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礼仪课程具备的特点,结合传统文化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从而突破说教式教学的弊端,教师还应将传统文化融合到礼仪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全方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传授利益概念的过程中,可对礼仪的由来以及发展过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中国是礼仪之邦,并是人类在礼仪、礼节方面的重要发源地,礼仪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这便会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让其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华民族儿女的骄傲与自豪,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加深其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结语

在中职礼仪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充分掌握礼仪课程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教师观。因此教师应加强礼仪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燕.浅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才智,2015(23):47.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 化现代艺术产业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艺术产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特c

大众媒介是现代艺术产业发展的平台,我国传统文化在大众媒介中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其他方式,而是具有了几个新特性:一是媒介化。大众媒介拥有十分卓越的扩散能力,这就使得其拥有庞大的受众群和广大的受众范围,因此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现代艺术产业中的传统文化传播所辐射到的受众数量也是惊人的。如今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再次为人们所重视,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更佳,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力更强。二是市场化。现代艺术产业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其对市场的依存性,市场作为艺术产业的末端,对艺术产业的发展成果进行评价,并赋于其价值。现代艺术产业的发展是在市场的影响下进行的,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脱离不了市场,在市场作用下的传统文化更加趋于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三是灌输性。在艺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已然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人们在与媒介长期的接触当中,耳濡目染,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符合媒介传播的目的,并且根据这一认知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趋于媒介的传播内容。

传统文化利用现代艺术产业走向世界。上世纪五十年代,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一个当时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概念,那便是“地球村”。然而时至今日,人们逐渐体会到了这一概念,并为之超前性而惊叹不已。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播媒介的发展速度愈发惊人,其传播速度与二十年前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消息能够转瞬即至,时间空间的距离几乎可以忽视。随着沟通的便利化,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也为了使其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我们应当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利用,赋于其新的历史价值,此时现代艺术产业便是其发展的绝佳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创新意识,传统与现代割裂。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化所依赖的生存土壤受到了冲击,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式渐渐走向衰落。于是各地区的文化部门开始为本地区传统文化的“申遗”之路奔波起来,然而这样只能解一时之渴。如果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传统文化最终还是免不了消亡的结局。因此要真正赋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还应该从市场人手,发挥创新意识,使之成为受到人们喜爱的文化。我国当前“申遗”成功的传统文化遗产并不是太多,绝大多数传统产业只能面临自生自灭的困境,缺乏与现代艺术产业的紧密融合,使得传统文化不具备当前时代的创新特点,从而难以转变成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

发展定位不清,宣传力度不足。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的融合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对于两者融合发展的目标定位还很模糊,这就使得本就匮乏的优质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并在相关文化艺术产品打开市场的过程中,由于定位不准使得市场推广的成本居高不下,推广效果往往也达不到预期。与西方国家著名的文化艺术品牌相比,我国缺乏世界闻名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牌,在国际文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比较低,这与我国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符的。此外,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融合还存在研究不足的问题,同时文化艺术产业的推广工作还不到位,这不仅使得我国大量文化资源被浪费,也极大地削弱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政策支持缺失。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影响重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的融合刚刚起步,传统文化艺术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也不多,同时对企业涉足文化产业的要求过高。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完成文化艺术产业的相关规章制定。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政府和相关文化产业部门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以经济发展的视野来看,文化艺术产业正在逐步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并逐渐服务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也慢慢被大众接受,然而从产业的发展角度出发,各界的关注还只是停留在对其的认知层面,产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强化创新意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渊源,还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速的强心剂。然而我国传统艺术倘若不跟现代艺术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会导致自身的衰竭。对于传统文化与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产业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技巧,还应在形式、内容和理念层面进行创新。想要更好地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使其适应于现代产业,与艺术融合,成为一种时尚。传统文化自身并不具备适应时代的能力,我们应当将其与现代艺术产业融合,加大二者在创新领域的投入,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其不断革新。例如,西安地区唐代壁画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国的服装设计企业可以利用西安壁画群的传统文化价值,以西安壁画艺术形象的造型和色彩为装饰手段,借助现代服饰为载体,展现清丽淡雅的东方气质和韵味,使得我国传统文化通过与现代艺术产业的结合而重焕生机。再如,我国的一些设计公司或工作室,可以利用西安地区唐代壁画的造型和色彩元素,将其运用到产品包装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得设计风格更强,民族特色更突出。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注重特色品牌建设和市场定位。产业管理部门还应当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优势来推广传统文化艺术产业。首先,在广大群众中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加强群众对现代艺术产业的认知,强化对二者融合的认同感;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产业结合的支持政策以及国外的成功经验,启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其次,积极对外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加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使更多国际友人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品,以达到凸显产品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目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产业发展还需要加强特色品牌的建设,形成品牌效益,继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和现代艺术产业紧密结合,就要开发那些兼具历史价值和产业化条件的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再包装,设计精品文化产业发展路线,逐步构建一、二线品牌梯队。

完善管理机制,支持传统文化的创新和现代艺术产业的发展。政府作为传统文化和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关键,应当主动积极投入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和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促进工作。首先,政府应当完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带动文化艺术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其次,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艺术项目给于特殊照顾,使优质传统文化艺术的产业化顺利完成。再次,政府还应当合理利用各地不同的文化资源,发展对应产业,构建由政府主导的研究机构,负责各地文化艺术交流、建立市场监督机制。最后,对知识产权进行深度维护,优化管理手段,推广市场化发展。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前提下,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研制和开发延伸产品。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①宋瑞波:《基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山东区域特色动漫设计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第9期。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第3篇

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利用黑衣壮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小学体育中的开发和运用,更好地为学生的三维健康观服务。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形成特色的体育课程,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时,有的需要改造,不能拿来就用;有的则不需要改造。改造的目的是为了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案例1:“滚铁环”是壮族传统体育活动,参加者均为男子。比赛时,参加者手顶推一直径30CM的铁环,快步疾走,赛程为100―200米。疾走时铁环不能倒,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如果要把顶铁环作为课程内容,我把它改造为:参加者男女学生均可,赛程改造成50米-100米。(可根据学生年龄确定距离)、此项目较适合低年级学生活动,操作起来既简单又安全。

案例2:“抛绣球”是黑衣壮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项目。抛绣球是在宽广地里互相扔打。为了让绣球穿过上方小圈洞,须做奔跑、跳跃、投掷等动作,达到增强体能,培养意志能力的目的,根据人数分成相等的若干队,以绣球穿越上方小圈洞的次数多少定胜负。因学校没有精美、价格不菲的绣球,我在进行此项教学时,把“绣球”改造成轻便、不伤人的小球如:沙袋、纸团球、毛线球、海绵球等,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这样通过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投掷技能技巧,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案例3:“黑枪舞”是黑衣壮民族体育活动项目。参加者人数不限,分两队排队报数,每个人记住自己的号数,然后两队围成一个圆圈坐在地上,圆心放一把黑缨枪,选一人站在圈外喊号,喊号后,两队同号者一起跑向圆心抢黑缨枪,其余的人拍手唱歌,抢到黑缨枪者沿圆圈快速奔跑,未抢到者在后面紧追。如果在唱歌结束前,追上了,就将黑缨枪交接过来给被夺者,夺枪者得1分;如果在唱歌结束后还追不上,则抢到黑缨枪者得2分。然后各回自己的位置坐下来,循环反复进行,最后以得分多的队为胜。此项体育活动,深受少年儿童欢迎,不需要改造。

我认为通过开发和利用一些地域性民族体育项目,开展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既可以展现不同民族的个性风貌,又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土体育文化”,参与民间体育活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进而可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精神,开发和利用这些项目,既具特色,又具有独创性,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礼仪 现代礼仪 主旨 融合 政治意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73-01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一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的主旨

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看来,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人们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涵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1.礼仪的政治意蕴

中国的礼仪源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

2.礼仪的道德意蕴

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3.礼仪的社会意蕴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和意识,约束人的行为。

二 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

1.相对于传统礼仪,现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范围大大缩小

现代礼仪所表达的是人的一种外化修养和某种程式化的规范,是一种交流的“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传递的是友好、尊重的信息,以快捷、简明、实效为其特征,力求表达人们真实的情感,其形式及传递信息被对方准确无误地认识和理解。而中国古代的礼仪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要比用刑和政来治国优越得多。

2.传统礼仪讲求礼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

在古代,礼之所以能在治理国家上发挥作用,是因为礼与法相结合。礼包含了法,为法的灵魂;法是礼的后盾,是法的具体体现,法与礼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两件法宝。现代的法制社会,礼与法是有严格区别的,违法则以刑律处之,违礼则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范畴,最多受到议论或舆论的批评,绝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相对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等级制度,现代礼仪注重平等

现代礼仪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向对方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是建立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的,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自尊,也要记得对方对自己的尊重。中国传统礼仪则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各等级之间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也享有不同的礼仪规格。

三 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融合、矛盾

礼与俗的分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前者渐行渐远,甚至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为人诟病的对象,而一些淳朴的民俗也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民俗或时尚所替代。要想在新世纪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就离不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日显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传统文化之礼仪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礼;乐;礼乐文化;礼乐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与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架构了中华文明光华初现的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中华精神文明的滥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探求礼与乐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传统文化中的礼与乐

(一)礼的本质及内涵

由于历史朝代的更迭,各个时期的礼乐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所以传统文化中的礼乐与现代文化的礼乐有本质上的区别。本文主要探讨传统文化中的礼乐的本质及其社会功用。

据史料记载,礼大致起源于距今5000至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高炜在《龙山时代礼制》指出:“龙山文化时期或中国上古虞氏时代,礼制已经形成或处于初级阶段。”先秦各代因袭和改进了前代的礼仪,将礼的体制、功用发展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到周代时,开始“制礼作乐”至“礼乐大备”,周代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礼乐文化的鼎盛时期,礼乐制度已极其完备。

从文字学、文化学及人类学等学科对礼的起源进行考证,会得出不同的起源学说。王国维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得出礼起源于宗教仪式。刘师培认为“上古之时,礼源于俗。典礼变迁,可以考民风之同异。”从民俗和文化学的角度得出礼源于俗的观点。但鉴于礼的复杂性,部分学者提出“礼的起源是多元的”等更为全面的说法。

礼渗透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在国家的政治政策、制度体系层面称之为‘礼制’;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层面称之为‘礼义’;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方面则称之为‘礼仪’。”这三者又分别定义为“制度之礼”、“观念之礼”、“行为之礼”,从侧面体现了礼的社会功用。

对礼的起源、礼的属性及分类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后,就可进而分析礼的本质和内涵。首先,礼的产生划清了人与其他动物的界限。礼在诞生的早期还不曾赋予其诸多功用性,它只是作为一种规范,成为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准。《礼记》:“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其次,人取法于天,使“礼作为人们普遍遵守的自然法则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第三,礼是规范人情伦理的社会秩序。《礼记》“夫妇有别,父子有序,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第四,礼是国家的规章制度、政策法令,是不可逾越的行为枷锁。礼被历代统治者认为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治国大纲。这一层面的礼“维护了传统社会的等级机构,成为统治者的合法性来源。”。此外,礼是人们的社会活动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行为不能出于礼的左右。《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二)乐的本质及内涵

古代的乐在其萌生阶段是与礼的初始阶段相同的,不具备为政治服务的功利性,是一种纯音乐、一种纯艺术形式。随着国家的诞生,等级差别的划分,乐逐渐转变成一种实施教化的政治文化载体,服务于古代帝王的统治与教化。

1.传说中的乐。关于乐的诞生,民间有着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一位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进入昆仑山中采伐山竹,制作笛子。忽然天空中飞来两只羽毛美丽、体形优美的凤凰鸟,凤鸟的鸣叫声激情昂扬,凰鸟则柔和悠长,它们彼此应和,十分动听。伶伦受到凤凰鸣叫的启发,创制出了12音律。

2.乐的三个层次。乐区别于音与声,音与声是乐的基本形式,乐是音声的高级阶段。因此,“儒家的音乐理论认为声、音、乐是音乐的三个层次”。声是没有节奏、旋律,也没有审美价值的响声。音则比声高一个层次,《乐记》中写道:“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中国古人认为,音是人的心声,是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当“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虽然“乐器”及“乐文”只是乐的细枝末节,但他们也是乐形成的基础。

3.德音谓乐。乐与音相近而不相同,音有“靡靡之音”“溺音”“郑卫音”,但儒家认为“德音”才能称为乐。《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郑国卫国的音,虽然很流行,但“宫”、“商”、“角”、“徵”、“羽”五音皆乱,是乱世之音,与“乐”相去甚远。“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否真正懂得乐的内涵是庶民与君子的分界线。“故天子之为乐者,赏诸侯之有德者。”天子作乐是用来赏赐诸侯中有德行的。“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道德、品德、德行是人性的根本,而乐是德的花朵。”“正声和乐”、“德音雅乐”,所以说,声赋予了节奏旋律成了音,音符合了自然之道、天之道,符合一定的仁义道德、礼仪制度才是名副其实的“乐”,故有“德音之谓乐。”

二、礼乐的相互联系

“礼乐文明属于古代文明中的精神文明”,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各种成文不成文的礼乐文化形态共同作用于古代帝王的统治。国家出现以后,为维护等级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制定相关的礼乐制度来辅助国家的行政管理。

礼应时而生,“维护传统社会的等级结构,成了统治者的合法性来源”。礼相对于乐来说,具有强制性,表现为各种礼仪规章制度;而乐则显得舒缓温和,但却不可或缺,辅于礼,达到礼乐治政的目的。礼与乐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礼记・乐记》:“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一)礼与乐联系密切,但因为功能功用及分工不同而相互区别

《礼记・乐记》:“故钟鼓管磬,羽钺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黄钟、鼓、萧管、磬石、斧钺、盾牌等是乐的用器和舞具;弯曲、伸张、俯身、仰身,舞列、舞位、舒缓、迅疾等是乐的表现形式。俎板、盛咸菜和肉酱的“豆”、“簋”是礼的用器,升堂降堂上位下位等是礼的表现形式。

《乐记》:“礼者天地之别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反映了自然万物之间的尊卑、贵贱、高低、等级差别;乐则体现了天地万物之间的谐和。“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礼能辨身份地位之“异同”,乐则将这种高低贵贱的等级观念合法化,乐在潜移默化之中施行它的教化作用。

(二)礼乐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内外兼修,共同实行教化,服务于古代帝王的施政

《礼记・乐记》:“礼乐不可须臾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洽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礼乐是一个完备的整体。致力于乐调整自己的心灵,致力于礼调理行为举止。乐的极致是和悦,礼的极致是恭顺。乐发自内心,礼动于身外。一主内一主外,则“致礼乐之道,举而错,天下无难矣”。致力于礼乐之道,提出正确的措施推行,那么治理好国家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三)“礼为主,乐为辅,以礼为体,乐为用”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乐的教化、“和同”、“应天”、“治心”功用的实现是以礼为准绳和原则的。所以说乐从属于礼,“礼是乐成立的前提,乐的功能的发挥必须符合礼仪的要求。”

《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近于礼”。乐是通达人情伦理的,通晓乐的实质则接近于通晓了礼仪,知晓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礼的推行。

《乐记》:“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也。”“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也。”乐是用于彰显德行的;礼仪,是用来制止祸端的。乐感人至深,能移风易俗,古代帝王突出强调其教化作用。所以在古代,“乐没有其独立的地位”,而是无形中受到礼的制约和束缚,礼乐制度中礼是主体,乐起着辅助的作用。

综上所述,礼乐文化、礼乐制度、礼乐联合是古代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社会等级分明和社会秩序和谐的意识形态基础。礼乐互相渗透,互为表彰,在中庸之道的调和下,使礼乐实现了维护等级秩序,缓和阶级冲突、调和社会矛盾的历史作用。

三、结语

作为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文化演绎了古代社会更迭变化的发展脉络,深深植入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当我们今天重新解读传统文化,构建现代文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时,理所当然需从古代文化的经典起步,进一步感悟古代文化带给我们的巨大震撼,并进行深层次思考,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引导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中华书局,2007.

[2]夏静.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M].中华书局,2007.

[3]王启发.礼学思想体系探源[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