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政策的时滞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时滞;var 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17001

1 引言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货币政策逐步转向运用货币供应量、利率等间接调控手段以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应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从制定调控政策并加以实施,到调控政策完全产生作用效果,整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延迟,这就是所谓政策效应时滞.政策效应时滞将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客观经济形势变化到货币当局调整或制定货币政策措施,以及实施货币政策直至对经济运行产生效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包括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由于内部时滞更多地体现为政府的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政府可以通过改进工作效率缩短内部时滞,与内部时滞相比,外部时滞较为客观,而且比较容易观察、分析和衡量。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是货币供应量还是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故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通常主要是研究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

弗里德曼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从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到名义收入的变化需要6-9个月的时间,对物价产生影响要在此后6-9个月,而索洛和托宾等人认为时差不过6-10个月(伍海华,2002)。目前我国学者对货币政策时滞的实证研究不是很多,研究方法大多来自对于时间序列数据或图表的直观估计,分析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王大树(1995)认为,当某种货币政策实施以后,它的效应要等到几个月乃至十几个月以后才能显现出来,因为经济运行有其固有的惯性。郑超愚(1994)的分析仅仅得出货币政策外部时滞肯定在一个季度以上的结论。黄先开、邓述慧(2000)以1980-1997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两阶段OLS方法分析预期的货币供给增长对产出的效应,结论是货币非中性,即货币供给对产出有影响。王振山、王志强(2000)以1993-1998年的季度数据和1981-1998年的年度数据进行研究表明,信贷渠道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途径,而利率渠道的传导作用不明显。李斌(2001)用1991-2000年的季度数据进行研究表明,信贷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都有很高的相关性,但信贷总量的相关性更大。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范文第2篇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变化

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到2006年,中国并没有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但2007年开始,国际通胀压力骤然上升,通胀率开始逐月攀升。CPI从2007年4月份的3.0%一路上升到11月份的6.9%。但是2007年全年的CPI通胀率增长率仍然低于5%,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从国内看,这次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猪肉、粮食供应短缺造成的。从国际看,是由于我国石油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很高,美元贬值和原油期货的炒作带来的国际石油价格持续走高,对国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形成强大的助推力。这段时期,针对日益上升的通货膨胀率,在2007年至2008年5月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在2008年的前五个月累计上升达3.2个百分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升至16.5%,累计回收资金1.3万亿以上。政府将货币政策从宽松转为收紧,同时搭配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并对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进行调控。从这段时期的通货膨胀数据可以看到,通货膨胀率开始下降。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政府把侧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方面,货币政策转为较为宽松的政策,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重视通货膨胀。国务院常务委员会提出的“管理通胀预期”不仅为2010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定了基调,并且延续至今,这说明政府己经意识到民众的通胀预期对实际通胀的重要影响。由于经济危机影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货币政策在最近一段时期也保持相对宽松的状态。2009年中国新增贷款达到9.6万亿元,按照M1和M2计算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高达27.68%和32.35%,这为新一期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2009年底开始,国内CPI同比与环比均出现上浮的趋势。虽然根据统计数字所显示的我国的通胀水平相对以往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我们仍然不得不关注国内和国外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可能带来的通胀上涨的潜在压力。2011年,中国CPI全年增长4%。这一情况表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通胀水平趋于平缓。2012年CPI呈前高后低、上涨种类多、食品价格涨幅小等主要特征。有预测显示2013年的通货膨胀可能会是新一轮的起点。

二、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启示

由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并且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同样具有非对称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来调节经济。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由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水平具有非对称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当局政府在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来控制物价水平的时候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力度。并且应明确的实施该货币政策下与此相适应的通货膨胀动态机制,否则政策可能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2.由于广泛的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国民对通胀存在一定的预期,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虽然中国人民银行近几年也对我国国民通货膨胀的预期进行了统计调查,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政府对通胀预期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统计范围也较窄。因此,政府应当提高对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视程度,在采用货币政策调节物价的过程中考虑到当期的通胀预期,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3.在货币政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考虑通胀预期的变化,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工具。比如,当国民通胀预期低于2.7%时,利率工具对通胀的控制力度就不是很明显,此时政府应当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通胀。但当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大于 3.8%时,政府应当慎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调节工具,因为此时短期的调节效果和长期的调节效果可能有相悖的现象,就短期而言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负相关的,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上升会对物价产生向上的压力。因此,从长远来看,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可能事与愿违。

4.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而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是货币政策传导是否顺畅的重要前提之一,它将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和效果。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一步加深经济市场化程度,优化市场结构及资金流通渠道,发挥市场经济在物价调节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凤良:我国通货膨胀动态和货币政策效果的行为宏观解释[J].管理世界, 2007,(03).

[2]谢 平 罗 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 经济研究, 2002,(03).

[3]赵进文 闵 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5,(02).

[4]王少平 彭方平: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非线性转换[J]. 经济研究,2006,(08) .

[5]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J]. 经济研究,2008,(02).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时滞;传导机制

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成果从收效甚微到卓有成效,从事后调节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其调控的力度也越来越强,为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货币政策时滞概念及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应时滞定义为:从经济运行中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事件或趋势起,中央银行实施新的货币政策,到该项政策通过传导机制作用于微观经济组织和个人,并表现出明显效果为止的时间距离,即货币政策从反应、制定、实施、传导到生效的全部时间过程。它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内部时滞。即指从经济现象发生变化,需要采取行动加以矫正,到中央银行研究对策措施并实施对策所需的时间过程。第二,中期时滞。即自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后至对金融机构产生影响,使金融机构改变其信用状况,以便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影响力的时间过程。第三,外部时滞。即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以后,金融机构改变其信用状况,到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时间过程。

货币政策时滞长短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第一,中央银行执行政策的独立性。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实施经济、金融管制的唯一机构,是国家货币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第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程度。货币政策传导的全过程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或间接调节各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融资条件数量、价格等,进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使企业和个人不断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第三,各行为主体的利益摩擦。行为主体利益摩擦及调整,对货币政策发挥正常的调控作用形成强大的冲击。

二、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表现特点

(一)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更为密切,货币因素对经济周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强,内在时滞偏长

我国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对国务院负责,每项货币政策的制定都要国务院批准,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又受到政策工具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政策工具的选择上,需要较长的时间。

(三)资本市场不发达、货币传导机制不畅,使中间和外在时滞偏短

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融资渠道少,资金供给主要通过信贷规模。企业的自有资金率普遍偏低,企业的运营资金要求高度依赖于银行的信贷资金。

三、我国货币政策时滞问题分析

我国特有的转轨经济体制背景以及央行的金融调控体制,使得我国货币政策时滞表现出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货币政策时滞的三个组成部分来进行分析。第一,内部时滞。内部时滞由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构成,其中,认识时滞的长度主要取决于货币当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行政时滞则取决于货币政策调节方案出台的速度。就行政时滞而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起决定作用。我国央行的独立性不强,影响了央行对宏观经济特殊情况紧急应变的能力,许多调节政策不能适时出台,削弱了央行调控的效果。总体而言,我国货币政策内部时滞相对较长。第二,中间时滞。其长短主要取决于金融中介机构的政策反应行为以及金融市场的敏感程度。在市场体系完善的国家,央行采取间接调控方式,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金融中介机构要通过金融市场,因而从货币政策实施到影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变量(货币供应量、利率)更需要一段时间。第三,外部时滞。它主要受经济金融体制和客观经济状况以及各经济主体对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反应及决策行为所影响,较少受中央银行控制。在我国,企业对银行贷款具有高度的依赖性,货币供应量的增减表现为银根的松紧,这对企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影响,由货币供应量变动到工业生产以至经济增长的时滞相对较短。值得指出的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生产领域时与消费领域的时滞有所不同,扩张阶段的生产领域的时滞比消费领域的时滞长,其原因在于:在经济由疲软转向复苏阶段,生产领域的增长不是货币供应增加所能解决的,企业扩大生产需要一个过程;而萧条时期正好相反,一旦紧缩银根,企业立刻会因资金紧张而减产。

四、缩短货币政策时滞的建议

赋予和保证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自,要切实保证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责权,使人民银行能够对宏观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做出独立的、权威的分析和判断,使货币政策的制订,执行和调整与经济运行的实际紧密结合。

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不断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人民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技巧,增强信贷政策的结构调整作用,要使中央银行对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控制金融机构创造信用能力的手段,而不是货币供应手段,要合理调配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明确各种政策工具的实施条件、作用,以达到货币政策操作效果和对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J].经济研究,2008(2).

2、戴根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卢万青.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1(1).

4、曹家和.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与紧缩时期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4).

5、周小川.当前研究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N].金融时报,2004-04-14.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

1、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即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而采取的政策措施。中央银行只有通过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操作,才能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各国中央银行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是依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做出的不同选择。总体上,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两种类型:(l)一般性的调控工具,又称为数量型的调控工具,从理论上说,这些工具主要是基于对货币供给总量的调整,对某个固定的部门或产业不能单独发挥作用。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金制度,即所谓的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2)选择性的调控工具,又称为质量性控制工具,主要包括道义劝说,信贷分配控制、利率控制以及不动产、证券、消费等领域的信用控制。这些调控工具着重对个别信用领域进行调节,从理论上其调节的主要是货币供给的结构。中央银行的主要调控工具是一般性的调控工具[1]。利率工具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各种利率,影响资金的使用成本,进一步调整货币的供应量,最终影响实际投资,从而影响产出。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传导是指货币政策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其与货币政策目标一起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包括:货币政策当局操作一―货币市场一―企业和消费者三个环节。通过不同渠道和途径来影响作为杠杆的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对外贸易三类总需求变量,从而间接的影响实体经济。具体的传导渠道主要有两种: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2]。货币渠道是货币传导机制中最早的理论,它又包括利率和汇率等方面,出自凯恩斯的IS一LM模型的利率理论指当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利率的降低,资本成本的降低,从而投资相应的增加,促使产出和总需求的增加,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此外还包括预期渠道和汇率渠道,预期渠道强调人们对利率所得和通货膨胀变化的预期,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减小。利率是货币渠道传导中的关键因素,而弗里德曼也提出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有四种影响,分别是流动性效应、收入效应、价格水平效应和通货膨胀预期效应。在四种效应当中只有第一种是导致利率下降的,而后三种则会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利率的上升,所以货币渠道发挥作用实际上是以货币供给的增加产生的流动性效应至少在短期内大于其他三种效应为前提,而信贷渠道发挥作用则是以市场的不完善或存在缺陷为前提。

信贷渠道是指经济中的银行贷款与债权和股票的不可完全替代时,货币供给变化影响银行的信贷资金的可得性,从而影响信贷供给并进一步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 、微观主体理性预期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R.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一种以理性预期为假说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政策的新的思想体系。“所谓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预期到未来经济的变化趋势时,利用了一切可以获得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当前信息,并按照合理的原则处理这些信息,以达到使预期与经济变化趋势相一致的目的。”典型的例证出现在1988年的夏天,因为有关部门提出了“价格闯关”的思路再加上以前人们对物价的上涨还存在预期,使得从南到北掀起了一股“抢购”狂潮,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挤兑银行存款现象。

4、 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的时滞指从政策开始制定到政策目标最终实现所需经历的时间。而时滞的长度是难以预测的,中央银行从认识到问题出现到制定政策需要时间,而从政策实施到对经济产生影响也需要时间,这些长而变动的时滞使得实施货币政策变得极为困难[3]。很明显,如果货币政策时滞较短或者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时滞能够准确预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容易确定。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后首先作用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作用于金融市场,接着又进一步作用于企业和个人家庭等经济主体,通过经济主体投资、消费活动的变化使政策目标实现。在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必须经过由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等作为中间指标的复杂的传导过程。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宏、微观经济背景、经济管理体制、货币政策力度的大小以及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机、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市场变化及信息的反应灵敏度等诸多因素都会是导致货币政策的时滞期趋长或趋短,增加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

5 、金融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是影响政策效果的一个长期因素,我国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必然会涉及到各项制度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连续的、具有实质意义的体制改革如财政、金融、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和预期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给宏观政策实施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金融制度的变革,对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尤其巨大,也增加了我们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判断难度。

6 、结束语

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是中国特定时期各种环境变化的综合反映,这些变化包括金融体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政府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

参考文献:

[1]李春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第一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53一58,23一35

[2]宋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体系重构.第一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

社,2005,49一56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IS-LM曲线;货币政策时滞

1.货币政策简介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采用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的方针和措施,进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简单的说就是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活动。

货币政策的实施目标在于消除失业和减少通货膨胀,一般说来货币政策有四个基本目标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币值(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存在着矛盾性,但从长期来看这些目标之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中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时也应有所侧重。

由于中央银行很难直接影响上述四个基本目标,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运用一些工具去间接地作用于它们。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业务。

2.IS-LM模型

IS-LM均衡分析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的重要工具。IS-LM 均衡是在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发展。在这里,笔者假设在不考虑价格水。

2.1 IS曲线

IS曲线是反映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投资(investment)与储蓄(saving)相等点的组合,即i=s,使得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的代数表达式:y=,y 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收入,r表示利率,a表示自发性消费、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e表示自主投资。

2.2 LM曲线

LM曲线它反映的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水平r与国民收入Y的正向对应关系,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利率和收入相等的组合,即l=m,使得货币市场均衡。L指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M指货币存量(money stock)。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r=y-,y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收人,r表示利率,k表示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h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系数,m表示实际货币量。

现在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通过联立代表产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所对应的函数方程式和代表货币市场均衡的LM 曲线所对应的函数方程式,来求得未知数(r,y)的解,r代表一般均衡状态的均衡利率,y代表均衡国民收入,从而建立起了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即IS-LM曲线。货币政策通过推动IS或LM曲线的向右移动,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增加的目的。下面我们将IS曲线和LM曲线放在同一个坐标系里即可得到IS-LM曲线模型,如下图所示:

3.IS-LM模型在中国的运用

IS-LM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占重要位置,它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IS-LM模型是否具有其实践可行性,接下来就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摒弃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慢慢与国际接轨。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的市场化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信用制度在我国建立并逐渐得到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率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IS-LM曲线也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具有了实践的可能性,即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IS-LM模型存在的条件了。

3.1中国的IS曲线

影响IS曲线的斜率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β值,β是消费的边际倾向,由于受传统的储蓄思想影响,大多数人都将收入所得用作存储而非消费,即储蓄水平相对较高,故而β值小。第二、d值,d是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在我国的投资类型主要有政府类投资、民间资本官商合资和极少数的私人投资,此外商业银行的国有化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利率的效率,尽管我国的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有了明显上升,但是其投资占整个投资比重仍比较有限,国有企业投资仍是我国投资的主要部分,因此中国的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对我国有关历史数据的计算,大致检验d 值与MPC值的大小,然后勾勒出比较符合我国情况的IS 曲线。

表1 固定资产投资对利率的弹性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信息网

从表1和图2中可以看到,2002年至2011年间,有相当一部分年份的弹性值小于1,这表明了在这些年我国的IS曲线处于正常区间,并且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利率缺乏弹性。

从表2和图3中可以看到,2002年至2011年间,我国的储蓄总额很大,且每年仍旧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而较大的边际储蓄率造成了我国边际消费倾向很低。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中国的IS曲线较为陡峭。

3.2中国的LM曲线

LM曲线的斜率为,影响LM曲线的斜率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h值,当h值一定时,k越大,越大,LM曲线越陡峭。第二、k值,当k值一定时,h越大,越小,LM曲线越平坦。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先天不足,发展畸形,还很不完善,因此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较低。而对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含预防性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k,各个学者的观点较为一致:中国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占收入的比例比较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与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k 存在负相关关系。

从表3和图4中可以看出,2002年至2011年间,大部分年份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为0或是呈负弹性,总体上我国的LM曲线处在正常区间。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中国的LM曲线趋于陡峭。

根据以上对于中国的IS、LM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刻画我国的IS、LM模型,如下图所示:

通过图形来看,由于IS曲线较为陡峭, LM曲线也较为陡峭。由于LM曲线较为陡峭,这说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货币供给的增加能使利率有较大的下降幅度,即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有效性很强。随着近几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供应量相对的减少了,银根紧缩,利率逐步提高,投资和社会支出都在减少,相对于几年前从紧的货币政策来讲,现阶段中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地。

4.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4.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实施以后并非立刻作用于经济变量而收到效果,它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发挥它实际的效果,从政策实施到收到效果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即货币政策时滞。一般说来,央行实行货币政策,首先是影响利率,然后影响投资,进而是居民消费,以至达到影响国民收入的目的。然而由于货币政策时滞的存在,货币政策的作用可能会在很长时间后才得以发挥,或许这时的经济已经有所转变,而此时由于先前的货币政策还在发挥作用。由于货币政策实施的经济条件已经发生改变,不能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再适用,而使得其效果不明显,甚至会适得其反,严重时还可能会造成金融危机。

货币政策的时滞是不断变化的并且难以预测,这给央行使用货币来调控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货币政策时滞到低有多长,通常情况下认为,货币政策在改变6个月后,其效果只能达到其最终效果的一半。

4.2利率市场化程度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利率既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因此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利率最能制约和影响经济活动的金融变量,而且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上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财政赤字、促进地区和工业的发展,但随着国内经济环境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利率管制正愈来愈阻碍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利率市场化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金融监管乏力,使得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是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贷币政策的效果。

4.3资金的国际流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地加强,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资金的国际流动不断增加。并且国际资本的流入渠道愈来愈多,各国政府对资本流出入的限制更加的困难,资金的国际流动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对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已不适应新的金融环境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的日趋复杂,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不确定性。资金的国际流动程度越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的影响程度就越大,甚至可能造成货币政策的失效。

4.4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环境急剧变动的环境中,货币政策对经济和价格的作用会发生变化,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也会面临挑战。宏观经济环境将影响经济的运行状态,并改变货币政策面临的环境。

5.对策及建议

5.1发展完善金融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货币政策在实施后,最快做出反应的是货币市场,因此健全、完善的货币市场能够减少货币政策措施可能带来的震动,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因此必须尽快完善货币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提高货币市场有效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5.2保证央行决策的独立性

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与规范化。首先在组织上的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国务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次,职能上的独立性,人民银行在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方面具有独立的决定权;最后,经济上的独立性。

5.3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完善货币政策工具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积极尝试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同时也要坚持以风险防范作为前提。

5.4充分考虑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与条件

只要有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抓住机遇,解决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就可以战胜挑战,适应并跟上世界经济前进的步伐,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和新的腾飞。

6.结论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市场的作用不能完全的发挥出来,这就决定了政府的作用仍是必不可少的。货币政策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更好地实施和运用货币政策将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关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 [科]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曹龙骐.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杨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路径[J].中国投资,2007(10).

[4]苏国强,范方志.货币政策目标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06(1).

[5]谢浩然.基于IS-LM模型的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当代经济,2010(12).

[6]张永波.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J].特区经济,2010(8).

[7]刘磊.中国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J].现代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