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常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常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常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5・12”地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中图分类号:F813/8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020-02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市发上了历史上罕见的8.0 级大地震。在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以及近期国内发生的严重雪灾,这次地震的发上无疑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又一个严峻的考验。在去年防通胀、防过热“双防”背景下确立的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现在显露微调的可能。如何打好“稳健财政从紧货币”这张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配合的问题成为影响今年我国经济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综述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经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不时出现膨胀或紧缩缺口,只有采取权衡性政策,才能使之接近物价稳定或充分就业水平。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明显,要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如公开市场业务卖出债券、提高再贴现率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来抑制投资,降低总需求,从而消除膨胀缺口;在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明显,要通过扩大支出、支持公共工程建设、降低税收等来拉动经济复苏。这就是著名的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相机抉择性质的,这种模式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有更大的借鉴作用。而正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的协调配合,采取不同的协调模式,才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相机选择的主要内容。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当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松”政策配合模式。

(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政策。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当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十分旺盛,经济也非过度繁荣,促进经济较快增长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当社会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成长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

除紧缩和扩张这两种情况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可以呈现中性状态。若将中性(稳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不同配合[1]。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两大政策协调的历史考察

我国理论界学者关于两大政策协调方式的历史演变阶段划分方式很多,但大致都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从1979年到1984年。这一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二是从1985年到1997年。该阶段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三是从1998年到2004年。1997年以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为“双松”配合,此间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重点,是集中在为建设项目和企业共同提供流动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试图通过刺激微观主体的活力,来带动有效需求的提高。四是从2004年至今。2004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开始出现向“双紧”过渡的趋势。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新特点,是除了共同作用于传统的经济总量目标之外,在更多的领域有了配合的创新和实践[2]。

三、“5・12”地震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目前来看,此次地震不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太大冲击,但据官方数据显示此次地震灾区总人口在5 000万左右,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波及的范围如此之大,在短期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主要是对我国控制物价不利,此次大灾将推高粮食与生猪供应紧张和价格的预期。地震可能会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中国今年前四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8.2%,其中4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8.5%,徘徊于12年高点附近。4月份食品价格上涨22.1%,增速快于3月份的21.4%[3]。而四川是中国第一大猪肉生产省份和第五大粮食生产省份。地震的发生,或许会使已经很高的粮食价格水平再度向上推动,从而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造成进一步压力。其次,可能对我国今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造成影响。虽然目前还没有获得影响国民经济的准确数字,具体的测算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西部是我国的产粮区,这次地震对局部的影响又相当大,因此对当地的生产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灾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中的角色侧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地震对于我国宏观经济主要在对于物价水平的影响。在抗震救灾是当前第一要务的大背景下,防止CPI出现“普涨”关系到经济的平稳运行的意义更显突出。而流动性管理、维护物价稳定、稳定人民币升值趋势等多重调控目标已对货币政策形成一定牵制,因此抗震救灾、稳定物价的重心应主要落在财政政策身上。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加大财政支出,加快救灾和灾后恢复,将地震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在保持财力的前提下,对部分区域或行业实行适当的税收减免,为维持物价和经济稳定买单,这样才能把缓解货币政策的压力走出目前的瓶颈,有效控制过剩流动性等总量问题。

首先,抗震救灾是当前财政政策最需发力的领域。只有迅速调拨财力、保障物资供应和人员调配才能完成要求。在救灾过程中,必须大力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大财政支出,及时制定和部署灾后重建的一些税收优惠等。其次,四川拥有电力、天然气等优势资源,但这些相关企业的总部并不在本省,导致本地税收收入流向总部所在地政府。企业所得税政策应立即进行调整,将灾区企业分支机构的所得税全部留给当地政府,以增强其自救和重建的能力。再次,防止物价上涨,特别是在防止价格上涨趋势由食品向非食品的传导中,财政政策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四川向外输出的猪肉约占全国消费的4%,地震短期内可能导致调出猪肉减少,物价水平可能会因部分商品供给的减少而抬头。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考虑在受灾地区实行区域税收优惠,这样,既可以鼓励当地企业生产自救,又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达到抑制物价上涨的目的。最后,对中国经济增长未来可能出现的波动,财税政策也应未雨绸缪。南方雪灾和“5・12”大地震,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灾区重建需投入大量资金,这为增值税转型在全国推开提供了良机。增值税转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增值税转型将大大降低企业更新设备和技术升级的投入成本。

五、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结合部重点领域的合理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虽然覆盖不同领域,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在某些领域存在天然的结合点,例如国债。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最基本的结合部。首先国债可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筹集财政资金[6]。因此,针对目前举国全力抗震救灾的形势,目前可行的政策措施,就是中央财政增发国债,用于地震灾区灾民安置和重建。近几年,中央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末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为20.9%。2008年,中央财政减少了赤字规模,赤字率将下降至0.7%[4]。中央财政第一季度收入实际增长远高出年度预算增长,目前赤字率和债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表明中央政府财政状况良好,不仅可动用财力充裕,而且有较大的减税和发债空间。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债规模的扩大或者缩小,正是财政政策实现扩张或紧缩效果的一个重要工具,而国债进入二级市场之后,由于其低风险和高流动性,则成为中央银行通过回购或逆回购方式以回收或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载体,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按照凯恩斯的观点: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不仅可以改变货币数量,而且还可以改变人们对于金融当局未来政策之预期,故可以双管齐下,影响利率[5]。所以,央行可以将利率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目标。并且自2003年之后,央行为避免通货膨胀,已经大规模发行央行票据并对基础货币投放量进行对冲,央行票据已成为货币市场的主体交易品种,成为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主要手段。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另一个方面,中央财政与央行相关政策相配合,应为救灾和灾后重建贷款提供利息补贴,分担灾区金融机构风险,鼓励灾区金融机构放贷。可以选择的一项政策是降低灾区金融机构营业税税率。中国现行税收政策,对金融机构征收5%的营业税,和国际水平相比,中国金融机构税负明显偏重[7]。给与地震灾区金融机构降低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支持灾区融机构积极参与救灾和重建,也为下一步营业税改革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 邓子基.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4.

[2] 邓子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J].当代财经,2006,(1).

[3] 新华网.震灾引发经济运行三大焦点问题强震难撼从紧政策[EB/OL].news.省略/fortune/2008-05/15/content_

8174242.htm.

[4] 财经网.“经济震波”加大财税政策力度支持救灾[EB/OL].省略/20080519/63589.shtml.

[5]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69.

常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范文第2篇

>> 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区域产业发展结构与货币政策调控承受力研究 区域企业结构差异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 对货币政策的产业效应的分析与研究 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价格波动的影响效应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产业效应研究 货币政策传导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性效应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 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研究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对国内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对政府行为博弈与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关系探析 中国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 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研究评述:信息\效应与选择 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效应检验 货币政策的区域总量性与结构性研究 货币政策、企业成长与资本结构波动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区域效应比较研究 基于区域金融总量的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分配效应实证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参考文献:

[1]Taylor J B.1995.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 empirical framework[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9(4).

[2]Michael T. Owyang, Howard J. Wall. 2006. Regional VARs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Policy[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16(12).

[3]Bernanke B S, Gertler M. 1995. Inside the Black Box: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9(4).

[4]Ganley J,Salmon C. 1997. The Industri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Some Stylized Facts[J].Ssrn Electronic Journal.

[5]Hayo B,Uhlenbrock B. 2000. Industry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Germany [M].Regional Asp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Europe. Springer US.

[6]Raddatz C E, Rigobon R. 2003. Monetary Policy and Sectorial Shocks: Did the FED react properly to the High-Tech Crisi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7]Georgopoulos G, Hejazi W. 2009.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the heterogeneous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across industries[J].Journal of Economics&Business,61(1).

[8]丁文丽.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效力区域非对称性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验分析[J].经济科学, 2006,(6).

[9]陈安平.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24(6).

[10]申俊喜,曹源芳,封思贤.货币政策的区域异质性效应――基于中国31个省域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11]闫红波,王国林.我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性研究――来自制造业的实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25(5).

[12]何静,李村璞.中国货币政策的产业效应研究――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 24(12).

[13]王君斌,郭新强.产业投资结构、流动性效应和中国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11,(S2).

[14]张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变量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 2013,(1).

常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范文第3篇

3月3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展开调查,重点聚焦于国外贸易壁垒和不公平贸易政策。但是,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贸易壁垒并不是导致贸易赤字的原因。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的净借款只有为负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贸易赤字。贸易壁垒对借贷决策的影响微乎其微。它们会减少一些行业的进口,但也会导致汇率升值,进而在其他进出口行业产生一定的抵消作用。

汇率操纵已成为次要因素

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或者其他债权是导致全球贸易失衡进而催生经济大萧条的重要因素。当然,在某些国家财政赤字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购买他国债权也是一种常见的汇率操纵行为。但是现在,汇率操纵只是一个次要因素,贸易失衡已经摆脱最严重的情形。但是未来汇率操纵的潜在威胁可能会对美元造成潜在影响,导致私人贷款过度膨胀,刺激贸易赤字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当前的美国来说并不合适,它只会导致更大的贸易赤字。

实施相关金融政策,缩减贸易赤字

首先必须说明一下,Q易不是零和博弈,进口并不意味着损失,出口也并不意味着胜利。双向贸易都会带来巨大的优势,Gary Hufbauer 和Zhiyao Lu在所撰写的贸易政策简报中估测即将推行的双向贸易政策能给美国经济带来2万亿美元的额外收入,一份2003年的早期分析估计额外收入能达到1万亿美元。而且,适度的短期贸易赤字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美国目前的贸易赤字已经超越了一个可持续水平,而且在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所以在不造成其他外部负面效应的情况下,有必要尽快实施相关贸易政策,缩减贸易赤字。其中关键一点是,金融方面的政策相比贸易方面的政策更为高效,对经济造成的扭曲影响也更小,比如关税、配额制。

一系列研究肯定了贸易失衡背后的主要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财政政策、外汇市场干预政策、经济增长趋势、人均收入水平和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金融资本流动障碍跟这些因素有着重要联系,当金融市场开放时,这些因素通常会对贸易失衡产生更为明显的外在影响。很多研究都聚焦在贸易失衡的长期影响因素上,但经济周期或许也是一个重要的临时因素。

关税壁垒与贸易赤字密切相关

图1和图2显示了平均关税税率(或者整体贸易壁垒)和贸易失衡之间的相关性。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可以发现更高的关税壁垒和更大的贸易赤字密切相关。总体贸易壁垒的长期数据难以获得,因而无法得到相应的回归分析。

这些结果并不意味着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不会产生相应影响。假设美国对进口钢铁实施禁止性关税或者实施绝对的进口禁止政策。美国2016年钢铁进口总额是340亿美元,在实施禁止政策的情况下其进口金额将降到零。禁令能保护美国钢铁制造商免遭外国企业的竞争。但美元的小幅升值则会大幅增加其他种类商品进口,减少美国所有种类商品的对外出口。这对整体贸易赤字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贸易总额将会缩减,因此我们将失去一定比例的贸易收益。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贸易平衡

美元为什么会升值?因为钢铁关税并不会改变家庭储蓄行为或者整体商业投资行为。前文所提到的贸易失衡影响因素有一些共同特点,它们都是通过储蓄和投资来产生影响。贸易赤字意味着投资超过储蓄,而贸易盈余时,则意味着储蓄超过投资。最能影响贸易失衡的政府政策是财政均衡政策和货币干预政策。财政均衡情况越好,国民储蓄就是越高。

货币干预政策包括政府国内借款国外投资,对公共储蓄和投资不会产生净影响。国内借贷会提高利率,增加私人储蓄,减少国内投资,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刚好相反。图3和图4显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对贸易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常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范文第4篇

危机曾经让G20团结一致;现在,危机后不均衡的复苏态势却让各国各自为战。美联储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固然是救急的无奈之举,却将通胀推向了全世界。换言之,美国治理通缩,却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引发加息和加息预期,加息对复苏中的新兴经济体却是不可承受之重,因为新兴经济体的复苏动力更多的来自财政政策,当财政政策的效应释放殆尽,彼时利率处于高位,货币不断升值,新兴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可能嘎然而止。一旦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失速下滑,则意味着危机后的复苏态势中断,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现实风险。

量化宽松能否

收到预期效果?

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基于下述3种。一是美联储对于美国经济复苏无力的担忧。二是美联储深知美国政府已背负巨额赤字,财政刺激今后数年间将边缘化。三是美国的利率、资本充足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已竭尽所能。

那么,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能否收到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效果昵? 笔者认为,美联储此举不能有效刺激实体经济。历史告诉我们,你可以廉价充分供应货币,却不能强迫人们借贷。你可以诱发投机,却未必能创造健康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有个常见的比喻是:就像推一根绳子,无从着力。

美国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而非货币供应量不够,当前美国更需要的是新财政刺激方案和维护强势美元,而非让流动性进一步泛滥。新增的流动性不会迅速进入实体经济变为资产,而是流入金融机构和海外,催生新的资产泡沫,且有可能为未来美国和全球的通货膨胀飙升甚至失控埋下伏笔。

全球经济必然

“二次探底”的逻辑演绎

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必然引发全球通胀抬头,新兴经济体将通过加息来抵御本币贬值和输入型通胀,这样就会导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动能减弱,经济发展减速甚至中断,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再次陷入危机,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不可避免。 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走软,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黄金、原油等价格会大幅度上涨,财富向发达国家分配。

如最近在美国宣布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货币升值、黄金、股市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些投机资金可以从资产价格波动中渔利,发达国家的主要对冲基金资金实力雄厚,有丰富的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经验,能够乘势投机,操纵市场,获取丰厚利润,进一步放大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投机资金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中赚取利润,导致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

同时发达国家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市场通胀预期上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进口这些商品国家的物价上涨压力,输入性通胀风险增加。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贬值,物价水平上涨,主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风险,同时稀释美国的对外债务,导致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

常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民币;美元;汇率;贬值;升值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汇率在短时期内强烈的变动会直接导致中美出口情况的变化,作为管制型汇率的中国,目前汇率放开的趋势日益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融入国家社会步伐的脚步在增快。

2008年中以来,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相对美元大幅贬值。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下,中国的出口增长也自2008年初开始大幅减速并预计将在未来几个季度里进一步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投资者开始考虑人民币还能稳定多久便会追随其他新兴经济体货币一起贬值的问题。

人民币对美元会不会贬值?判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必须要考察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从基本面来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分为中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中长期因素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率差异、利率差异、经济增长率差异、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等。短期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数据的公布、市场预期、政治因素、央行干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美元币值的变化等。

一、影响汇率变动的中长期因素

(一)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外汇市场供给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国际收支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当一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供大于求,因而外汇汇率下降,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因而外汇汇率上升,该国货币汇率下降;如果外汇收支相等,汇率处于均衡状态不会发生变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人民币也保持升值的趋势。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盈余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变缓,汇率双向变动可能性会增加。

(二)通货膨胀率差异

依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变动是由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如果一国通货膨胀率大于另一国通货膨胀率,则该国货币应该贬值,反之该国货币应该升值。通货膨胀会扩大进口,形成贸易收支逆差和国际收支逆差;通货膨胀会促使本国货币资金的持有者进行货币替换,以求货币保值,因而增大外汇需求。因此,如果通货膨胀率高,则该国货币汇率低。

(三)利率差异

依据利率平价理论,任意两种货币存款的预期收益率应相同。也就是说,两种不同货币存款的利差应等同于市场预期的汇率变动的百分比。如果一国利率提高,该国货币汇率将上升。

我国央行2009年2月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中国与美国的利率水平比较接近,部分利率品种还低于美元。央行的这一结论可能意味着继续降息可能性不大,与中国副行长易纲不久前发表“就中国实际情况看,零利率或准零利率并非最优选择,事实上,中国目前利率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适当水平”的论述相吻合。

(四)经济增长率差异

如果一国为高经济增长率,则该国货币汇率高。200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9.0%,为五年来首次增幅在两位数以下。宏观经济的恶化使人民币升值的基础变弱,也使得人民币贬值的言论又起。虽然中国经济速度放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三个月上涨及2009年2月用电量的上升使市场预测中国经济可能早于欧美率先触底反弹,而与欧美国家动则衰退的增长相比,我国今年8%的经济增长率目标不可谓不高。高经济增长率为人民币币值保持坚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宏观经济政策导向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往往会使该国货币汇率上升;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则可能使该国货币汇率下降。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即膨胀性货币政策),因货币供应过多,会使人民币贬值,美元相对升值。

央行支持人民币维稳的汇率政策。在2009年“两会”有关汇率表述和央行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基调下,未来一段时间内央行应会继续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3月13日会见中外记者时表示,任何国家不能对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施加压力。温总理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月接受采访称央行将继续允许市场力量在人民币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但央行将努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由此可见未来一段时间内,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将是央行政策的主线。商务部长陈德铭在2009年3月接受英国BBC的采访在谈到汇率问题时,他认为,人民币保持稳定对世界至关重要。

事实上,人民币贬值并不会真正拉动中国经济,因为中国出口大幅下降问题的关键在于海外市场需求的消失,而非竞争力问题,贬值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二、影响汇率的短期因素

(一)经济数据的公布

西方各国都会定期公布本国经济方面的各项指标,一旦较为重要经济指标的实际结果与预期差距较大,往往会对外汇市场短期走势产生较大影响。

(二)市场预期

公众的预期,若公众预期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公众会少持有外汇,尽快结汇以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加大,升值步伐也会加快。若公众预期人民币汇率会贬值,则更愿意持有外汇形成外汇存款。

市场预期因素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常见的市场预期因素有:

新闻因素:在社会或国际间传播的相关新闻,就会打破外汇市场的平衡状态,使汇率发生波动。

(三)政治因素

汇率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涉及到政治问题。对汇率变动产生影响的政治因素多为突发性事件,很难预测。从具体形式来看,外汇市场的政治风险有大选、战争、、边界冲突等。突发的政治因素可能加大该国货币的风险,会对其汇率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督促人民币升值的国际政治压力有所减弱。七大工业国对人民币汇率口气的软化使人民币外部压力骤减,在2009年2月14日召开的七大工业国(G7)财长会议上,声明草案指出欢迎中国的财政刺激措施及继续承诺令汇率更具灵活性,不再强硬要求人民币升值。在国际社会的压力减小的情况下,央行肯定乐意让人民币继续盘整下去。但国际政治压力的因素会长期存在,因此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会改变。

(四)央行干预

央行的干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外汇市场的参与者除了买卖双方,还有央行的干预,它是外汇市场最大的参与者。各国货币当局为了使汇率维持在政府所期望的水平上,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或多或少的干预,以改变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这种干预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但对汇率的短期走势会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央行支持人民币维稳,如果汇率波动太大,央行将以市场最大的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干预。

(五)是美元币值的变化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人民币币值对美元币值之比,它反映了当期人民币和美元的购买力之比。在一定的名义汇率水平下,若美元币值下降,人民币币值就相对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大;若美元币值上升,人民币币值就相对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下降。如前段时间在美元持续走强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持续贬值的现象。最近,美国印钞救市导致美元贬值暴跌,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

综上所述,影响汇率变动因素分为中长期和短期因素,短期和长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短期会给予中长期一个征兆。无论从国际的走势还是央行的干预,人民币平稳仍然是现阶段最佳的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