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宏观经济;相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02

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0年, 我国经济正在不断发展,以年均百分之九十八的速度高速增长, 但是在这其中还是存在着周期波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工具,对于物价的稳定和刺激我国经济增长方面一直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财政货币政策的相关信息

能够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政府为了改变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通过支出来改变货币政策效率就能够有效达到效果。由于在2008年发生了金融危机,中国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制订了大规模的政府支出计划,由于政府支出在短期内过于巨大,导致财政支出方面负荷过大,影响了货币的供应量。

由于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 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虽然我国在2009年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 如何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否通过单独运用来达到预期的目标等。

从2010年到现在,加强连续性和稳定性开始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对于协调和配合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也更加关注,因为稳定地使经济增长的方法只有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在两种政策的配合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对于物价的稳定是否有效、如何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控等。而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因为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影响了两者的独立性。由于我国的过于弱小的市场经济基础,未能完善相关的金融体制,对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更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而且还能影响到货币政策发展。

二、利用模型分析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由于政府支出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根据Jesus Fernandez - Villaverde所构建的DSGE模型,在传统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包含的技术冲击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包含家庭、厂商、外国和政府等四个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效应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

(一) 家庭部门

提供劳动力给相应的厂商从而获得能够消费的资金是家庭部门的典型行为。由于效用和消费正相关,和劳动负相关,因此随着消费的增加就会对边际效用造成递减的效果。能够决定如何组合劳动与消费的正是家庭部门的决策行为,通过这种决策进是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家庭部门的效用函数:

在这条方程式中,Ct为消费,lt为标准化处理后的劳动供给,满足了0 < lt < 1。β,ψ分别为折现因子、闲暇对效用的贡献度。通过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效用对消费的一阶导数大于0,二阶导数小于0,说明消费与效用成正比,且会随着消费的增加减少边际效用。由于有效的资源限制了家庭部门可的支配资源,其中主要包括当期收入和新增货币的供给,二者之和应当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之和。因此,预算约束应为:

其中分别表示收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表示货币供应。这条方程式则说明,由于按照稳定路径增长或者供给稳定的总收入和货币的情况下,对于投资和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造成非常明显的挤出效应。

(二) 厂商

我们先假设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是厂商的生产函数。如果规模经济存在在厂商之间,那么为了能够使生产成本有所降低,厂商必然会将生产规模扩大,一直到规模经济消失。因此我们假设在状态均衡的情况下并不存在规模经济。厂商生产函数为:

其中,Zt表示为技术上的进步。资本积累方程为:

其中,δ表示资本折旧率。该式子反映了有动态的关系存在资本和投资之间,当厂商投资越多、折旧就会越少,这样就能够快速积累资本。投资由自主投资和实际利率决定的部分组成,具体形式为:

其中,io,t 和rt 分别表示自主性投资和实际利率,d 为投资对实际利率的敏感系数,且d > 0。根据实际经济周期模型,模型中引入厂商面临的技术冲击,假设技术进步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

其中,ρ为技术进步的自相关系数,et为技术冲击,这就表示在某一时期会出现具有相关性进步的技术,并且由于受技术冲击决定,企业的创新或者其他重大的科技进步会有可能出现技术冲击。

(三) 政府部门

维持政府部门正常运行的一般性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向国有企业注资的投资性支出都属于政府部门的支出。如果政府没有调节财政政策,一定要维持政府支出稳定,并且要确保与上一年的支出存在自相关关系。如果政府调整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发生预期外的变动,就会出现政府支出冲击。同时对于货币政策冲击,政府支出要做出相应的变动,假设上年支出和政府支出冲击共同决定了政府支出,并受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那么过程应为:

其中,v 表示本期与上期政府支出的相关系数,egt 为政府支出冲击,且可视为政府支出对齐均衡路径的偏离。P 为政府支出对货币冲击的反应系数。

(四) 货币市场

由于还没有完善好中国的市场经济,导致制定不了成熟的金融体制,因此能完全独立货币政策,受政府支出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效果甚微。同时由于现行外汇制度的限制,还没有操作空间能在货币政策中完全独立,贸易顺差对货币供给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实际货币供给过程为:

其中,b,u,w 分别为本期货币供应对上期货币供应量、政府支出冲击、国际贸易冲击的敏感系数,emst是货币政策调整引起的货币供应冲击。方程式表明,货币政策同时受到财政政策和国际贸易变动的影响,可反映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而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可表示为:

其中,q,n 分别表示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实际利率的敏感系数。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五) 国外部门

对于国际资本的流动我国是会实行一定的限制,在不完全流动的资本情况下,我们假设仅仅通过贸易渠道就能实现国际经济波动的传导,即国外部门行为仅仅表现在进出口方面。在不考虑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受国家竞争力影响,国家竞争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进出口行为可由预期部分和冲击部分构成,净出口可表示为:

其中f 为净出口对外部冲击的敏感系数,为净出口冲击,且

(六) 经济系统均衡

由最优化条件,我们可以从家庭部门方面的两条式子中得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跨期欧拉条件:

同时,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为:

而剩下的所有式子就构成了完整的经济系统。通过计算均衡解,我们可以得到各变量的稳态值和实际值,并进而估计模型。

三、结论

通过构建了一个我国宏观经济的包含家庭、厂商、政府、货币当局以及国外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型中包含了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四种主要冲击,即技术冲击、政府支出冲击、货币政策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

在国际经济形势普遍低迷、我国外贸出口受阻的大背景下,加强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加强财政政策并协调配合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模型分析,要确保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具有持久性,是不能够只依靠政府的主导行为。虽然扩大政府支出是短期避免经济下滑的必然选择,但这种短期内强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具有不可持续性。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宏观经济在不断进步,货币政策和行政政策相互效应的作用日益明显,并且加快了金融国际化的步伐,国际贸易和国际资金进出规模增长迅速,也要求我国必须重新审视货币政策的地位和作用,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中国经济面临的全球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栋,靳玉英.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政策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J].金融研究,2011(06).

[2]王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经济稳定——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

[3]李浩,胡永刚,马知遥.国际贸易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基于封闭与开放经济的RBC模型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7(05).

[4]张龙,白永秀.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模拟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2).

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亚洲特别是东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亚洲出现了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趋势,亚洲金融危机加快了亚洲货币合作的步伐。亚洲实行货币合作存在充分的可行性,但从目前来看,实行区域货币合作的困难重重。展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前景,如果亚洲各国能相互信任,互助合作,亚洲经济能够相对平稳发展,亚洲区域货币整合仍有巨大的空间。

现在,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同时,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又出现了区域汇率协调安排和货币区域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 Mundell在2000年就曾预言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出现三大货币区,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合作区。目前欧元区和美元区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亚洲货币合作,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也开始启动。亚洲货币合作的直接动因是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发生的货币危机起始于泰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扩散到东亚其他国家,最终发展成为地区性的严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亚洲各国有必要加强本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亚洲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和趋势。以下从国际货币合作的目的开始,到货币合作的形式以及成本收益分析去论述国际货币合作,之后结合亚洲发展现状分析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前景,最后指出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必须加强亚洲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一、国际货币合作的目的

开放经济中所有的宏观经济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讨论都涉及到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问题。各国要实现国内充分就业,维持经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这样一个内外均衡的宏观经济,必须协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此外,还要使本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外国的经济政策相协调。汇率政策是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之一。国际货币合作的第一个目的就是稳定汇率。稳定汇率的目的就是能够保持与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固定汇率,减少国际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稳定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第二个目的是政策自主。政策自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拥有自主地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利,为了能够比较自由地选择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各种组合,为更好的管理国内经济提供更多的政策选择。第三个目的是防止投机。防止投机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方便地控制投机性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以防止这种资本流动可能带来的不稳定的经济冲击。

二、国际货币合作形式及成本收益

(一)国际货币合作形式

为了解决以上三者间的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实行国际货币合作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就像麦金农和蒙代尔所建议的那样建立最佳货币区,或者象欧盟那样建立单一的货币联盟或单一货币区。下面就国际货币合作程度的差别,简述货币合作的形式。

1.汇率联盟。汇率联盟要求各个成员国相互之间实行不可改变的,纯粹的固定汇率,而且不允许做出任何边际调整。这样的国际货币合作显然要求各个成员国对短期资本国际流动进行控制。否则,短期资本流动会使固定汇率难以维持。

2.货币一体化。货币一体化也叫最优货币区,它包括的内容有:成员国之间相会实行固定汇率,而且不能作边际调整;成员国实行货币一体化,即没有外汇管制,成员国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融市场一体化,即资本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成员国具有共同的货币政策。

3.货币单一化。这种货币合作形式有三个要素组成:统一货币,统一储备,统一央行。成员国没有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汇率水平以及储备数量由统一的央行来决定。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外汇支付与平衡也由共同的央行来处理;每个成员国的金融当局只能拥有少量的外汇储备用于日常的周转支付。

这些合作形式不能保证成员国同时获得汇率稳定,自主政策和控制的资本流动这三个目的,充其量只能获得其中的两个。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国家还热衷于进行国际货币合作呢?这个问题只能从国际货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中得到答案。货币合作不是最优的政策选择,但确实次优的政策选择。

(二)国际货币合作成本

国际货币合作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成员国将因此失去汇率调整这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因为参与货币合作要稳定汇率,所以成员国失去调整和选择汇率的权利,参与货币合作的结果将合作前的汇率冲击转化成合作后的贸易冲击。

2.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成员国将因此失去货币政策自主这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成员国不能自主控制货币政策,那就必须面对下列困境之一:要么是承受高于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要么承受高于其他国家的失业率。

(三)国际货币合作收益

国际货币合作的收益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可以降低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对于国际贸易商来说,不稳定的汇率是它面临的风险之一。通过货币合作可以形成相对固定的汇率,那么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就大大降低,就可以促进各国贸易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2.可以减少贸易商货币兑换的成本和投资商资本流动的费用。如果没有国际货币合作,各国货币就难以自由兑换,那么贸易商货币对方成本和投资商资本流动的费用就大大增加。通过货币合作可以降低这种交易费用,刺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带动各国经济增长。

3.可以减少国际货币投机的冲击。一方面成员国之间汇率和货币收益因为货币合作而趋向于拉平,货币差价缩少,减少投机利润;另一方面因为一体化之后货币的绝对规模扩大,国际投机者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冲击一体化的货币体系

4.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由于货币合作而导致的货币一体化的结果将稳定汇率和减少国际货币兑换成本,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由此产生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应将大于自由贸易协定或直接跨国投资而产生的效应。也就是说货币合作将进一步放大自由贸易协定或跨国直接投资产生的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应。

三、亚洲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从最优货币区理论来看,具有下列特征的国家适合组成货币合作区: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较强,工资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货币政策目标相似等等。

(一)对外经济开放度。伴随经济一体化的投融资活动的一体化,因此,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不应仅仅以对外贸易占GDP比重来衡量,还应该考虑综合开放程度,以体现一国贸易,投资,金融三方面与世界经济融和的程度。东亚地区的综合开放度比较高,但国别差异较大,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地区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对外开放度很高;而中国,日本,韩国综合开放度较低。因此迫切需要稳定汇率,进行货币合作。

(二)工资价格刚性。亚洲地区的工资和价格具有较大的弹性。这是因为亚洲是具有较高增长速度的发展中地区,一些国家的工业化刚刚完成,而另一些地区则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过程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批量转移,这种转移在满足工业化过程对劳动力的巨大的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弹性。另外,亚洲国家工会力量与欧美国家相比较弱,谈判能力低,失业保障也不健全,导致工资刚性不强。

(三)要素市场的灵活性。要素市场越灵活,资本及劳动力的流动性越高,成员国财政转移的程度越大,这些国家越有可能组成最优货币区。亚洲各国和地区目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包括语言障碍,法律障碍,文化障碍等,这都使亚洲各国的劳动力流动程度很低。其次,亚洲各国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亚洲区域大国——中国,韩国,日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资本流动存在一定的障碍,致使整个亚洲区域的资本流动性不高。

(四)政策目标的相似性。政策目标相似性越高,在对付经济冲击时货币合作各方的政策协调越容易,货币合作越容易成功。衡量各国政策目标是否一致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货膨胀率。亚洲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异很大,为建立货币合作区的政策协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亚洲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所提高,但是整个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存在差异,货币合作便经常在两国或三国之间进行,以两国或几国签订协议的形式存在,具有双边性。此外,亚洲各国还没有涉及汇率稳定的严格的框架协议,只是进行汇率稳定的尝试性合作,如建立双边或多边的政府货币互换协议,紧急时刻货币援助协议,共同干预市场汇率的行动等等。

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要求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货币合作的形式主要有汇率联盟、货币一体化、货币单一化三种形式。亚洲的最优选择应该是第二种演进路径。货币一体化要求:成员国之间相会实行固定汇率,而且不能作边际调整;成员国实行货币一体化,即没有外汇管制,成员国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融市场一体化,即资本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成员国具有共同的货币政策。与欧洲相比,亚洲货币合作的困难可能主要来自政治方面,长期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直存在分歧,如领土纠纷,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差异等,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不是潜在合作伙伴。其次,货币合作要求各国要让度一部分经济政策的自主权,实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这就要求亚洲各国必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就要做到:第一,协调各国的货币政策,实行相近的通货配置率和失业率;要实现区域货币合作,就要实行共同的货币政策,亚洲国家和地区要显示出愿意放弃货币自主权以换取货币合作成功的决心。第二,加强亚洲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交流各自对经济形势的看法;交流说实行政策对经济形势影响的看法;只有这样,成员国相互间才能增进了解,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从而为亚洲区域货币合作迈出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于海.金融问题研究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9).

[2]何泽荣.入世与中国金融国际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

[3]林志远.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改革出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9).

[4]孙新雷.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

[5]陈野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金融创新.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1).

[6]何璋.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5).

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预期 博弈 政策制定者 公众 宏观经济政策

一、引言

近年来金融危机爆发越来越频繁。尤其是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更可怕的是造成全球投资者信心崩溃。如何树立“比货币、黄金还贵重的信心”,已成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难题。

实际上最近的金融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最初实体经济基本面并没有显著恶化,只是由于虚拟经济的波动拖累了实体经济,最终导致整体经济衰退,正如伯南克所描述的“小波动,大周期”。以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为例,据IMF统计,美国抵押贷款和相关证券规模不足1.4万亿美元,已将全球经济拉人泥沼,不能自拔。可见,金融经济周期一且形成,治理起来则事倍功半。截止到2008年全球已经获批的救市方案金额已逾4万亿美元,救市规模已远远大于次贷规模,但让人失望的是这些前所未有的全球联手救市措施仍然不能驱散次贷危机的阴影,达到止滑提速和提振信心的作用。

很明显,金融危机期间负向波动被金融市场缺陷和人们的悲观预期放大了,中央政府要治理危机并从中摆脱出来,避免或降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影响,关键要治疗公众的悲观预期和心理恐慌。

二、心理预期对危机的影响机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心理预期在金融危机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要治理危机,首先要理清金融市场缺陷和心理预期在危机产生和蔓延中的传导机制,才能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

1、国外学者有关心理预期对危机的影响机制

国外学者主要从金融市场缺陷――市场信息不完全导致的预期偏差角度间接描述了心理预期在金融危机产生和蔓延中的角色。费舍尔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认为,经济繁荣阶段由于微观主体乐观预期导致的“过度负债”与经济萧条阶段基于悲观预期的“债务清算”形成了金融经济周期,危机爆发后企业为清偿债务而廉价销售使净值下降,引起利润水平下降甚至破产,进一步导致产出和就业水平下降。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心理预期是影响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就业水平、货币需求、投资水平以及经济周期都与之有关。伯南克和哥特勒的金融加速器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缺陷在经济萧条时期被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放大,导致企业净值降低,外部融资困难,从而使得投资下降,产出减少,危机进一步加剧。米尔顿从委托一问题的逆向选择出发,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微观主体中锻行的行为:负向冲击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准备金,银行可贷资金将减少。银行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防范陷入“挤兑危机”和“流动性困境”,采取压缩自身信贷规模、规定更加严格的信贷合同、催还企业贷款和提高信贷实际收益率等措施。其直接后果是企业的可贷款规模减小,成本上升。投资急剧减少,整体经济的活跃程度降低。

2、国内学者有关心理预期对危机的影响机制

国内学者则主要从心理预期角度论述了微观主体在金融危机产生和蔓延中的角色。刘骏民,许圣道等认为心理预期在金融危机传导和深化中非常重要原因在于虚拟经济是以心理为支撑的价值系统。其独特的定价方式与人们的预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由于现代金融市场固有的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以及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恐惧和从众心理决定了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注定了虚拟经济具有过度波动性和敏感性。刘春航,张新指出在宏观经济波动比较大的环境下,心理预期所发挥的作用更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心理预期来间接影响投资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之所以不能直接有效地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之一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参与者只有在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对各种宏观政策信号作出及时地反应,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认为金融危机期间,由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完全,心理预期在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过程中起了推波助谰的作用。

三、治理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大部分研究在选择宏观经济政策治理危机时都忽视了金融加速器和心理预期的重要作用,而主张选择明确的扩张财政政策。辅以适当扩张的货币政策甚至中性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凯恩斯认为,大萧条期间当利率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再也不会使利率下降,进而不会使投资和产出增加,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从而主张选择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治理衰退。货币主义学派代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货币政策认为。应避免货币政策受政治因素左右,不管经济出现什么情况。央行都应保持稳定的增长率,确保经济主体享有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预期,以实现经济稳定。

但是。在次贷危机中我们观察到一个事实:危机期间理性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发生改变。经典理性预期假定认为公众能够对政策制定者的行为做出合理预期,事先估计扩大货币供给带来的物价上升,从而在物价上涨之前。工人就会提出更高的工资要求,从而导致雇主因为成本增加而放弃扩大生产的打算,因此货币政策失效。但是。在这次危机期间,由于失业人数增加和就业压力倍增,工人失去提高工资的动机和谈判筹码,结果是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同时利率下降,企业投资成本降低,从而最终导致企业因为投资成本降低而扩大雇用人数,扩张生产,提高产出水平,即扩张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而且,从逻辑上讲,扩张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恢复最有效,扩张货币政策则对恢复虚拟经济最有效,危机起源于虚拟经济,继而拖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衰退是因,实体经济衰退是果。如果只重点治理实体经济衰退,而虚拟经济仍未恢复的话,实体经济还是会被虚拟经济拉入泥沼。所以,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树立投资者的乐观心理预期,有利于恢复虚拟经济进而使整体经济复苏。

四、一个简单博弈模型

在上一节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通过一个两阶段的非完美信息博弈模型来论证和描述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在治理危机中发挥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政府与公众包括企业和家庭的基于市场缺陷的非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过程:政府通过发送各种信息或信号――紧缩或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企业和家庭观测到信号后形成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政府根据企业和家庭的预期再重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过程。在详细描述博弈模型前。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函数:

1、企业产出函数:

式中表示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u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为

公众预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b0表示宏观经济政策与预期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产出的作用。这个产出函数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在金融危机时期意料之中的宏观经济政策也能影响产出水平。

2、政府收益函数:

这个收益函数的含义是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使“产出低于目标水平的损失”与“宏观经济政策松动导致的通货膨胀、声誉损失之和”最小。式中C反映了宏观经济政策松动有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在政府收益函数中的权重,C值越小表示政策制定者关心失业或产出增长更甚于通货膨胀,由于凯恩斯主义者主张干预,所以在金融危机时期,倾向于选择较小的以获取较低的失业水平或较高的产出水平,即。

3、企业的收益函数:

企业收益函数告诉我们企业总是试图正确预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在时他们的收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具体博弊模型描述如下:

I 参与者:政策制定者,公众(企业和家庭);

Ⅱ 政府类型:凯恩斯主义者,自由主义者;

Ⅲ 博弈顺序:

a 自然赋予政策制定者某种类型c,政策制定者向公众发出选择紧缩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信号;

b 公众形成对第一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

c 政策制定者观测到预期,其后根据收益最大化原则选择第一期的真实宏观经济政策;

d 公众观测到(但不能观测到政策制定者是凯恩斯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然后形成对第二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

e 政策制定者观测到,然后选择第二期的真实宏观经济政策。

这个两阶段非完美信息动态博弈的均衡解告诉我们: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公众能够明确判断出政策制定者的类型,因而他们预测的宏观经济政策松紧程度与政策制定者实际实施的宏观政策能都达成一致,从而不会形成悲观预期,能够做出与政策制定者期望相同的投资决策,有利于较快走出危机泥沼。

但是在非完全信息条件下,公众只能够观察到政策制定者的现行政策,而无法观测到政策制定者的类型,即不知道他们是凯恩斯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在悲观预期和风险厌恶的双重约束下,公众可能减少投资,因而不利于经济恢复。为了让公众明确自己的类型。政策制定者在实施第一期的救市措施时,可以通过突破以往尺度的宽松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来表明自己的类型,使公众相信政策制定者会继续采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直至经济复苏。从而有利于提振公众信心,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复苏起来。

五、政策建议

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及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反应。因为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需要获得公众的理解、接受并主动配合。

(一)金赫危机期间,货币政策依然有效

对实体经济而言。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使消费者对未来更加明朗,减弱谨慎动机,提高消费倾向;可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使投资预期收益率大于投资成本而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对虚拟经济而言,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公众信心恢复。有利于资产价格上升,资产价格上升又可以通过托宾q效应、莫迪利安尼财富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进一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与消费带来积极影响,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从经济周期中恢复过来。

(二)政策制定者辟递政策信号的明确性套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政策制定者在治理危机期初选择明确的政策信号有利于化不完全信息为完全信息,从而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透明度。便于公众理解政策制定者和树立信心。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制定者在表明自己的危机治理态度后,要保证按照态度传递的信号制定政策并严格执行,以向公众巩固其在危机中的积极态度,从而有利于经济恢复。

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透明度;通货膨胀率;非完整性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通过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来抑制央行的欺骗冲动,防止产生时间不一致行为。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国家中央银行更是从目标、宏观经济数据、经济模型、操作过程等多方面实现了透明化,建立了完整的货币政策透明度体系,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Haldane和Read(1999)的研究表明,在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时,完全透明、完全可信的货币政策将使收益率曲线免于出现跳跃。然而,大多数货币体制都是非完全透明和可信的。其典型特征是,在官方利率发生变化的时候,收益率曲线会出现跳跃。但是,英国的证据表明,伴随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引入以及一系列透明度改革的完成,收益率曲线的跳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阻抑了。显然,透明度提高的效应通过收益率曲线的稳定性被表现出来,尤其在短期内更是如此。同时,随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信性不断提高,即使货币政策发生变化,更长期限的收益也会更加稳定。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使透明度建设具备了完整的体系,其中包含了通货膨胀率明确而严格的目标,则其目标透明度自然是整个透明度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概念及分类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央行就政策目标、宏观经济信息、央行决策过程相关依据和程序的公布程度。透明度提高,有利于公众对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进行监督,从而约束央行的行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货币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中认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一种环境,即在易懂、容易获取和及时的基础上,让公众了解有关政策目标及其法律、制度和经济框架,政策制定及其原理,与货币和金融政策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机构的职责。并且,该《行为准则》对透明度提出以下几个要求:明确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的作用、责任和目标;公开中央银行制定和报告货币政策决策的过程,以及金融监管机构制定和报告金融政策的过程;公众对货币和金融政策的信息的可获得性;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可信性和责任性。我们说,透明度有利于实现公众对央行的监督,在公众监督之下,有助于央行更好地完成其责任,使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其可信性的增强,则有利于在长期内使货币政策更具连续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平抑长期波动,使经济稳定增长。

以上定义显示,货币政策透明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政策目标、决策过程和决策信息。显然,要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Hahn(2002)认为,透明度应包含目标透明度、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其中目标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要明确,如果是单一目标,则自然明确,如果是多目标,则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政策偏好必须明确。知识透明度,是指与货币政策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经济模型,央行对未来经济状况、通货膨胀预期的知识和信息公布的及时和充分程度,以及公众对其的理解程度。操作透明度指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公开程度,主要包括决策方式、政策会议记录和投票的公开程度,以及对决策结果的解释等。

二、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结构和原理

既然货币政策透明度体系包括目标透明度、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则三方面内容的组合自然就是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基本结构,然而三类透明度的作用却并不完全相同。

(一)三类透明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及透明度基本结构的合理性

依据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信息、经济模型等,市场主体不仅要形成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还包括对中央银行将采取的货币政策的预期。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本身是保证通货膨胀的一定目标范围的,中央银行的透明度体系只是根据经济形势的现状会不会使通货膨胀改变来进行货币政策决策,如果通货膨胀状况发生变化,则采取措施使之回到范围内即可。此时,并不涉及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因为此时的货币政策只是使现时的超越目标范围的通货膨胀率回到范围内,并不是避免将来出现某种不合理状况而采取货币政策。然而,将市场主体的预期全部整合为共同预期,却可能会导致市场波动的加大。机制是这样的:如果市场主体发现通货膨胀率超出目标范围,并预期到中央银行会采取措施使之回到范围内,则市场主体并不会调整其投资和消费计划,因为其相信通货膨胀的升高只是暂时现象。如果中央银行信守承诺,采取措施使之回到目标范围内,则市场主体并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显然,在以上分析中,发挥作用的是目标透明度和知识透明度,这两者足以使市场主体相信中央银行会采取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率回到目标范围内,然而对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是否过热进行认定却成为一个困难的任务。当然,我们可以使用物价指数或者通货膨胀率水平,但仅凭物价指数并不能确定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是否过热,也许目前经济增长是需要通货膨胀率上升到某个程度的。如果当通货膨胀率超出目标范围就立即采取反通涨的货币政策,则可能形成误判。而货币政策的结果也许可以压制通货膨胀,但也有可能造成经济衰退,则经济衰退的原因就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误判,误判的原因是仅凭通货膨胀率来认定经济形势是否过热,而没有全面地分析经济因素的影响。显然,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率的目的是让经济不过热,也不过冷,保持稳定发展,但是通货膨胀率并不是经济是否过热的可靠凭据,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并不一定代表经济过热。那么,当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时候,央行就必须对经济是否过热做出判断,既然仅凭通货膨胀率并不能对经济是否过热做出判断,则中央银行就可能误判形势。不幸的是,在完整的透明度体系中,却必须单独依据通货膨胀率这一指标来确定货币政策,并执行货币政策。因此,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目标透明度效率比较高,其原因在于通货膨胀率是经济是否过热的一个最直接的反映指标。

对于经济是否过热的判断,三类透明度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目标透明度的作用首先是判断经济是否过热,其初衷是利用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从而使经济不过热,也不过冷,平稳发展。另外,当意外通货膨胀产生时,可以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使其相信央行会立即采取措施使之下降,而不至于立即做出对投资和消费计划的调整,而使通胀率大幅度上升,从而增加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本。而知识透明度,包括宏观经济数据、经济模型、对未来预期的公布等,可以使市场主体深入学习中央银行是如何对货币政策进行决策的,以及是如何判断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其目的在于弥补仅凭通货膨胀率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缺陷。于是,央行在知识透明度的建设中进一步介绍其使用的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数据的详细信息,甚至公布了货币政策报告来教会市场主体,央行是如何使用经济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数据的,是如何利用模型对未来形成预期的。然而,由于对经济过热与否的判断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对于通货膨胀率、宏观经济数据,市场主体会形成不同的解释;又因为模型的条件是会变化的,凭借某个经济模型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因此,即使具备了目标透明度和知识透明度,还是不能避免形成对经济是否过热的误判。因而需要进行操作透明度建设,由不同的专家分别对经济是否过热形成判断,并详细分析和说明原因。

(二)货币政策的时滞及其对透明度体系的要求

以上分析显示,央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有可能失误或存在偏差,即使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采取的货币政策也不一定能解决现实问题,原因是货币政策的力度是很难把握的;即使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采取的货币政策也是适时的,力度是准确的,其效应也可能是极其有限的,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执行是有时滞的,我们无法准确的判断货币政策执行后什么时候开始起作用。一般认为,央行无法克服货币政策的时滞,则由于时滞的存在,当时正确的货币政策在已经不再适合的时间开始发挥作用,会对经济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见,货币政策透明度虽然可以让市场主体了解和学习央行是如何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又是如何根据该判断进行货币政策决策的,甚至通过反对意见的表达标示了风险,但仍然无法克服误判的风险和时滞问题。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并不能克服央行误判的风险和解决执行时滞的问题。央行并不能准确地判断经济是否过热,也不能准确地通过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央行可以保证的仅仅是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或者说叫做物价的稳定。但是我们要明确,虽然这并不能表明经济是否过热,但却是央行唯一能准确控制的,所以通货膨胀率目标是重要的,也就是说,目标透明度是重要的。

由于时滞问题的存在,因此货币政策必须考虑对未来的预期,预期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然后在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中考虑这些因素。由于央行会在货币政策决策中考虑该因素,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就变得十分重要,市场主体必然也需要进行该预期。那么,对于央行来说,也就需要引导和管理市场对未来的预期。这一点也可以通过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部分得到解决。因此,透明度所应该解决的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的问题应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和管理在现时状态下市场主体对经济过热的判断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二是引导和管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而其重点则在第二部分。

三、我国的实践

由于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在许多国家发挥了良好的效应,我国央行也开始着手采取措施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然而,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体制的限制,目前情况下,透明度建设遇到一个问题:真正意义的目标透明度没有建立起来,目前也不太可能建立起来。

(一)我国央行提高透明度的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6年起中央银行正式采用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开始公布每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目标,包括N1和M2的目标区间,并按季度向社会公布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在每月中旬公布上月MO、M1和M2实际增长率、金融机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以及外汇储备情况等月度金融统计数据。

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创办了《中国人民银行文告》,该文告主要刊载有关金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度、办法、决定、通知、金融统计资料和其它需要公布的事项。

1998年3月开始,央行坚持每月与各商业银行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会上,央行通报全国金融情况,并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各综合经济部门和商业银行介绍其运行情况,并向央行提出货币信贷政策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从2001年第1季度开始,在每季度结束后对外公布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该报告以详尽的统计数据阐明了货币政策执行情况、货币信贷概况、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对下阶段经济金融前景进行预测,提出货币政策操作意见。

2002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将货币政策决策依据和过程等知识向公众公布,包括我国当前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由来、内涵、实施效果,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所要采取的措施等。

人民银行网站可供公众随时查询其公布的各种信息,包括中央银行的职能、各种政策法规和大量宏观经济和金融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人民银行公告、季度与年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政策调整及其相关解释、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情况、对金融形势与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状况的分析说明、货币供应量统计表、本外币信贷收支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汇率报表、外汇交易统计表、黄金和外汇储备报表、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全国城镇居民收人与物价信心指数表等。另外,央行也通过举行新闻会和中央银行负责人发表谈话的方式来说明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形势分析会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其他公告形式提高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知识透明度,在市场主体和央行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渠道,有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成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并从当年6月开始每季度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主要针对有关货币政策措施、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并在会后公布相关信息和会议决议。

我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建立了透明度较高的公告制度,每周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中标结果产生后,央行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债券信息网”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中国货币网”及时向社会公开当日交易品种、期限、招标量、招标利率以及中标利率等相关信息。

(二)我国透明度体系的非完整性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通胀率目标一般被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必须长期坚守。然而,我国目前公布的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供应量的M1和M2的目标值,且每年都有变化。显然,该目标和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通胀率目标存在明显差别: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只是央行对下一年度货币供应量的一个预期值或预期区间,并不是央行必须长期坚守的目标。因此,该目标对于共同预期的形成不能产生明显效用,只能显示央行对一年内货币供应量的预测以及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意向。依据目标透明度、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的分类和定义,则货币供应量目标值属于知识通明度的内容。

同时,目标透明度要求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的,避免多目标。然而,在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体系中,货币政策实质上是多目标的,或者说是被迫采用多目标的,包括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汇率稳定。我国目前不可能采用货币政策单一目标,也就是说,目标透明度建设目前是不能完成的。既然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目标不符合目标透明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国目前不存在目标透明度;同时,由于我国央行实质上被迫采用多目标协调的货币政策,不能实施单一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因此,我国目前也不可能建设所谓的目标透明度。然而,在完整的透明度体系内,目标透明度是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的基准,没有目标透明度,就没有货币政策目标的严格范围,从而共同预期不易形成,可信性得不到改善。显然,我国不能建设完整的透明度体系,则透明度体系必然具有非完整性的特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透明度建设是失败的、无效的。如前所述,知识透明度可以通过公布和介绍央行使用的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数据的详细信息,甚至公布货币政策报告,来教会市场主体央行是如何使用经济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数据的,是如何利用模型对未来形成预期的。市场主体同样能够掌握央行判断经济过热与否的复杂和灵活规则,并掌握其决策的依据和方法,于是也能形成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的预期。那么在目标透明度缺乏的情况下,我国央行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知识透明度的建设,从而使透明度体系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 宏观经济信息 研究综述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我国,由于利率管制的限制和债券市场发展不成熟等多方面的原因,学者对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微观主体参与度的提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一系列内源推动下,利率作为引导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其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对利率期限结构和宏观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国外研究现状

Litterman和Scheinkman(199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美国政府债券收益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三个潜在因子分别称为:水平因子、斜度因子和曲度因子,但是并没有给出这些因子的宏观经济含义。

Ang和Piazzesi(2003)将宏观变量加入到三因子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中,通过建立VAR模型对1952~2000年的美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宏观经济因子可以解释利率期限结构中短期和中期利率变动的85%,可以解释利率期限结构中期及长期利率变动的40%;通货膨胀对利率期限结构中的短期部分具有较强的冲击,且利率期限结构中的水平因子可以识别这种冲击;水平因子和斜率因子受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较大;加入宏观经济变量的模型对利率的预测精度有明显的提升。

Hans(2006)在Ang和Piazzesi(2003)的基础上将宏观因子的长期预期值纳入模型中,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无套利的VAR模型进行估计,并将估计出的三个潜在因子与宏观经济因子进行正交回归,结果表明:引入长期预期值后,模型的拟合优度与预测能力大幅度提升,且水平因子与通货膨胀有关,斜率因子与经济周期有关,而曲度因子则与货币政策有关。

Diebold和Li(2006)在Nelson和Siegle(1987)的NS静态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的Nelson-Siegel模型,构建动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通过卡尔曼滤波方法来估计参数,从中提取出了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斜率和曲率三个潜在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VAR模型检验利率潜在因子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双向响应关系,将三因子向量扩展成包含宏观经济变量的六因子,从而探讨利率潜在因子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

Rudebusch和Wu(2008)构造了利率期限结构的宏观金融模型,发现短期利率是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传导变量。

Van Binsbergen等(2012)将利率期限结构引入DSGE模型,对比了包含不同变量的估计结果,发现利率期限结构能替代通货膨胀指标得到相近的估计结果,并且包含了有关贴现因子、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等微观信息。

Kagraoka和Moussa(2013)发现利率期限结构对未来宏观经济的预测能力存在时变特性,他们根据经济状况对样本观察期进行分段,再利用传统模型对分段后的子样本进行估计,基于分段方法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这种做法并不能准确刻画变量之间的时变特性。

Frances Shaw,Finbarr Murphy和Fergal(2014)将动态Nelson-Siegel模型运用于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上,并且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信用违约互换曲线的拟合效果很好,并且预测能力也比较好。

Dara Sim和Masamitsu Ohnishi(2015)在无套利Nelson- Siegel(AFNS)模型的基础上,转换视角将AFNS模型中的服从高斯过程的水平因子替换成服从CIR过程的水平因子,实证表明替换后的新模型更适合美国短期国债利率,而对于到期期限较长的国债收益率预测效果较差。而对于日本的零息债券而言,新模型与AFNS模型没什么差别。

Jared Levant和Jun Ma(2016)在动态Nelson-Siegel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三个宏观经济变量:货币政策利率、工业生产总值、通货膨胀预期,将模型扩展成MFA-DNS(Macro-Factor Augmented Dynamic Nelson-Siegel)模型,来研究英国的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和经济活动对英国债券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显著,并且水平因子和斜率因子与通货膨胀预期和货币政策有关。

(二)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起步较晚。此外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率管制,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仅30年,不管从市场规模、市场质量上看都还不成熟,因此对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傅曼丽、屠梅曾和董荣杰(2006)应用常用的四种静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稻萁行实证分析。通过多方面数据比较,得出Nelson-Siegel模型和Svensson模型更加适合我国金融市场的结论。

刘海东(2006)研究了2002年4月至2005年8月期间我国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该文章首先用指数样条法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估计,然后用7天期国债回购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变量,以此来检验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显著,且短期利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大。

郭涛,宋德勇(2008)用Nelson-Siegel模型对我国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分析了央行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Nelson-Siegel模型可以较好的拟合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长短期利差可以反映出货币政策的状态,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因子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协整。

季绍波,孙铁卿,于鑫和李延喜(2010)通过VAR模型,考察了2004年至2009年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因子的影响显著,水平因子、斜度因子和曲度因子三个因素可以解释90%以上利率曲线的变化,利用脉冲反应和方差分解,发现实际经济变化主要影响收益率曲线的斜度和曲度,其中货币政策是影响水平因子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与发达国家不同。

曾耿明,牛霖琳(2013)运用简约无套利宏观金融模型,首次将2005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的中国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分解成债券市场实际利率和通胀预期的期限结构,通过对名义收益率曲线的方差进行分解,得到通胀预期对一年期及三年期的名义收益率曲线波动影响最大,而实际利率对五年期及以上的收益率曲线波动的影响最大。

何晓群,王彦飞(2014)选用动态Nelson-Siegel模型估计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的三个潜在因子,同时,本文研究发现宏观经济在边际上影响着利率期限结构,其主要是实体经济(CPI和工业增加值)对斜率和曲度的影响,而对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移动没有明显影响。

金雯雯,陈亮(2014)利用动态Nelson-Siegel模型估计出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并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从中探寻利率期限结构隐含的宏观经济信息。研究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调整与经济运行相匹配,相比于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而言,我国利率期限结构没有明确体现出货币政策利率调控的信息,货币政策利率对利率期限结构变化的反应不够灵敏。

尚玉皇,郑挺国(2015)基于混频Nelson-Siegel模型来研究中国国债收益率及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混频模型可以改进同频模型拟合效果并能够较好的刻画出期限结构的水平、斜率和曲度因子;发现水平因子对通货膨胀有明显的作用,曲度因子受GDP正向影响;且通过方差分解发现通胀因子主要作用于水平因子及收益率曲线的长端,而GDP对曲度因子和中期利率的影响较大。

崔永涛(2016)通过Nelson-Siegel模型拟合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参数,并将利率期限结构中的不同期限利率利用夹角余弦算法分为人们对未来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利率预期来考察货币政策对人们各个时期利率预期的影响。结果发现,货币政策的变化对长期和短期利率预期有显著影响,而对中期利率预期影响不显著。

参考文献

[1]Diebold F X, Li C.Forecasting the term structure of government bond yields [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6, 130(2): 337-364.

[2]Dara Sim, Masamitsu Ohnishi.A Modified Arbitrage-Free Nelson-Siegel Model: An Alternative Affine Term Structure Model of Interest Rates [J].Asia-Pacific Finan Markets, 2015,22:53-74.

[3]Jared Levant,Jun Ma.Investigating United Kingdom’s monetary policy with Macro-Factor Augmented Dynamic Nelson-Siegel models [J].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16,117-127.

[4]何匀海王彦飞.中国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基于动态Nelson-Siegel模型的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8期.

[5]金雯雯,陈亮,毛德勇,叶茜茜.利率期限结构内含的宏观经济信息――基于TVP-VAR模型的时变参数研究[J].经济评论,2014年第5期.

[6] 尚玉皇,郑挺国,夏凯,宏观因子与利率期限结构:基于混频Nelson-Siegel模型[J].金融研究,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