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理论研究 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 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2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

1.3 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 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2、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 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2.2 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1)特定的时空观念。(2)统筹观点。(3)理论联系实践。(4)公众参与。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1)系统的工作思想。(2)制度和技术并重。(3)建立长效机制。(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1]。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3]。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4]。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从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循环经济不仅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也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循环经济的目标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新的技术经济范式[5]。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既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也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唯一尺度。

1.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国生产方式仍较粗放、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较大等。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我们不可能脱离我国的历史前提来谈论这些问题。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毕竟,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搞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起步、经济总量和人民温饱问题,难以为了保护环境从一开始就放弃经济和工业发展。

1.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2.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6]。齐教授认为,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微观上,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在技术层次上,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本质是生态经济。

笔者认为,在齐教授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从哲学高度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循环经济应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发展,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循环经济将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重大的历史作用;同样可以预见,循环经济绝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范式的最高形态或终极形式。

2.2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2.2.1特定的时空观念。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确特定的时空观念。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开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立足自身现实发展循环经济。要花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实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胜利。同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足够的心里准备。

2.2.2统筹观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统筹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能统筹加以考虑。要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循序渐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论联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如此反复,推动经济与社会向良性方向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的学科,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中、文件中、口头上,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目标就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反对把循环经济夸大化、万能化的倾向。

2.2.4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领域,离开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将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启蒙,通过政府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观念。公众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将是循环经济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3.1系统的工作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抓住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

3.2制度和技术并重

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既注重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也注重技术层面的政策设计。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项目立项进行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加强对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大量调查,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3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3.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既要立足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理论和政策,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国外经济、管理和政策实践的成果;既要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术支撑体系,又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

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2]董艾辉.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3]张连国.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4]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关于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0月号(下半月).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第3篇

1.1政策环境导致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动力不足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同样存在成本和利润,同样存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实践中可以看到,从整体上讲,沈阳市全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仍不成熟,规模还比较小,技术推广速度慢,产业化程度较低,实际运营中存在大量概念化的情况。从微观领域看,很多企业由于要考虑成本,不愿推广使用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动力。客观来讲,发展循环经济确实存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而在沈阳市当前的政策环境下,短期内发展循环经济投入会较多、成本会较高、收益会较小、风险则较大,许多企业可能会因为追求短期赢利而不愿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客观上造成了“循环不经济”的局面。

1.2缺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信息平台

当前,沈阳市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核算体系,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生产率指标等评价指标体系还未构成。同时,循环经济信息化管理不够完善,技术信息系统、废弃物数据库等基础资料管理的信息系统没有建立,导致不能及时掌控全市重点资源消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再生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另外,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也没有进行建立起可靠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更好的合作机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需要投入专项资金,二是这样的评价体系和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真正有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经历的专家研究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同时也要邀请做出过实际成绩和贡献的专家参与评估,这正是评价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的难点所在。

1.3缺乏全民共同参与的发展环境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环保工作模式,这一模式直接导致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公众普遍将保护环境归结为政府的责任,自身的责任意识较薄弱;二是政府对公众的动员机制比较单一,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公众责任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沈阳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重要事业仅限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而广大普通市民对于循环经济这一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明晰、更谈不上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并没有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做出根本改变,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尚未根本确立。

2加快建设沈阳市循环经济的对策

沈阳市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转变大众对循环经济认识的前提下,创新环境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模式,加快形成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强沈阳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1构建科学的循环经济建设体系

沈阳市应积极探索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科学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打造多种类型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抓好以沈阳静脉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园区建设,以及沈阳煤业集团等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建设。探索建立政府责任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及消费者责任制度,出台一系列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地方法律法规,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法律支撑体系。鼓励绿色生产、倡导适度消费,生产过程从单纯依赖原生资源转变为原生资源与再生资源并举,尽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将循环经济指标纳入新型工业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机制。

2.2加大循环经济的基础能力建设

伴随着全市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尽快建立沈阳市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加大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用于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企业和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资助,引导企业和社会向循环经济加大投入。利用专项基金建立政府统一调配和监管的废弃物收集与配送网络系统,建设再制造工厂等新兴产业,实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形成废弃物再生再利用的产业链。建立合理交易的清洁生产的技术市场,有效管理知识产权并迅速推广相关技术。综合运用财政、价格和信贷等经济手段,对相关行业和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或优先的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利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资源节约。

2.3建立并完善相关政策与机制

企业是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体,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的调控手段来化解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沈阳市应借鉴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通过政府完善政策机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综合发展系统。政府应采取一系列财政及便民措施鼓励环保产业落户沈阳,拿出专项资金以投资形式支持传统企业升级改造,同时以税收、融资等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

2.4重视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信息平台的建设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是评判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和效果的主要方法依据。依据科学的评价指标,可以使政府随时掌握循环经济发展的成绩和不足,了解循环经济的动态变化,同时也向公众提供了了解和认识循环经济发展进程的有效信息。只有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实现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时时监测和有效预测,从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同时应尽快完善循环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技术信息数据库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为政府、企业、园区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交流平台,强化并加快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促进企业和行业间建立更好的合作机制。

2.5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引导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文章初步探讨了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望对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所启示。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发展模式

据世界银行及国内有关机构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经济增长约有2/3是在对生态环境透支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2003年,我国消耗的钢铁占世界总产量的30%、水泥占世界总产量的40%、煤炭占世界总产量的31%,但GDP才仅占世界的4%。同时我国石油消耗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绝大多数被我国采购。可见,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并将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如果继续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未来环境形势将不堪重负。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国要实现2020年经济翻两番的目标,环境负担将达到2000年的3.6倍;而如果要维持目前的环境状况,则单位GDP环境负担必须下降72%。因此,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相关概念释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目标,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要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开发和利用规划,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入手,其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在微观层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构建。下面先简单介绍循环经济的相关特点。

“循环经济”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理论”时谈到的(张贡生,2005)。鲍尔丁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示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而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其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要实现飞船自身的资源循环,尽量少排废物。同样的道理,地球经济系统就像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可以得以久存。

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仅是一种理念,人们只关注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处理废弃物的方式应该采用资源化。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近些年,世界各国一直在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消费、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才整合为一套比较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进行了根本变革(孟宪忠,2001)。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必由之路,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主体,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的体系需要有企业来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问题,找出发展模式,逐项实施,重构节约型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来推进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从而更好的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当前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一)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很多企业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一是对我国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形势认识不足,对国际上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了解不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第二是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间的关系及矛盾的了解欠缺,关心不够。要真正注重经济发展,注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应该注重我国的环境状况,注重我国的资源状况,注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必须认真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及作用了解不够。由于还没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少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思路是重开发而轻节约,重速度而轻效益。

(二)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引导不够,资源利用的核算体系也不够健全,制定资源生产率指标来综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等还存在不少困难。

(三)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已经颁布和施行的与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赵亚凡等,2002)有《节约能源法》与《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于2004年修订时也增加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和内容。但从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上看,在改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法规建设仍然是薄弱环节,比较滞后,还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框架。法规不完善和政策措施不配套的现状,使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制度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与此同时,还存在不少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相矛盾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与再生资源分类回收等,这些都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必须得到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来进行激励,才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但是,我国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在资源价格制定方面,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等,都缺乏完善而又有效的激励机制、回收处理系统和费用政策。

(五)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

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柱。现阶段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整体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开发还很落后,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循环经济技术理论相差很远。我国大部分企业还缺乏开发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能力,同时也缺乏掌握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六)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资金投入太少,投资金额在GDP中所占比重也过小。1998年前的20年,全国污染防治投资占GDP的比例始终波动在0.7%上下。所以世界银行提议,中国对于污染控制的资金投入需要大量增加,最少要占GDP的1%以上,当然在2%以上更好(高军等,2000)。

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认识

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提高各界人士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而又先进的经济理念,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来说,是一次重大变革。它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在一起,要求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总量的提升,还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在21世纪,发展循环经济已经被推到一个史无前例的战略高度。企业要利用这个大好的形势,正确理解运用循环经济的内涵,加强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避免传统观念的误区,全面发展循环经济,选择“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以生态型资源的闭环流动的生产形式,走生态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法规制度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都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制订完善循环经济法规。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值得借鉴,它们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必要的法规,并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予以规范,从而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需要,当务之急是应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层次:第一是《宪法》中有关循环经济的规范;第二是归纳性的循环经济基本法律;第三是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在资源减量化开发与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三个方面的法律;第四是如何实施循环经济技术指标等方面的法规;第五是实施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

(三)加强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工作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工艺、装备的开发与更新,也离不开先进的处理技术与转化技术。在自主开发先进技术方面,我国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国际上对先进技术的一般予以封锁,即使高价购买一般性技术也代价不菲。企业要重视强化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研发工作,着重降低生产过程中资源与能源的消耗、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少废甚至无废、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等科技项目方面,最大可能实现对资源的利用并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消除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所以企业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技术的研发、改造以及环境保护,努力培养出高水平的科技攻关队伍。

(四)政府通过政策引导

投资和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要素。投资政策和项目的选择应该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位倾斜。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以需求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起到带头作用,通过制定绿色购买计划拉动循环经济的需求,比如可以优先购买经过环境标志认证或生态设计的产品,或者优先购买通过清洁生产审计的产品。根据各行业不同的特点,制定企业生产产品节约资源和再生资源的规划,出台一定的经济政策,引导生产型企业能够循环利用资源,支持环保产业与绿色经济。比如说,废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这些企业对技术要求很高,生产工艺比较复杂,投资回收周期也长,政府就可以给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他们得以发展。

(五)运用经济激励手段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其他企业可能会使用。但是,原来的产生者不仅不支付费用,还要向使用者收取费用。大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不能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他们就无利可图,严重挫败了这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如税收、价格、奖惩和信贷制度等,激励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必须将发展循环经济经营理念深入人心,使之融合到企业文化中去,固化到企业员工的头脑中,让员工的心中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一种潜在的意识和反应。企业各部门领导在学习实践方面起到带头的作用,要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各种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开展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培育职工群众学习循环经济知识的认同感,形成企业一定的文化氛围,能够做到燃起员工心中的激情,广泛参与到建设生态企业的实践中。

我国本身人均资源占有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我们却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作为代价。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们的经济体系对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一方面是资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是需求的不断扩大,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方式只能是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而作为经济体系的主体企业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改变企业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不仅能使得自身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更能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贡生.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及中国的选择[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1)

2.孟宪忠.论生态市场经济[J].社会科学战线,2001(3)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激励机制 循环经济 制度

一、循环经济需要“市场―政府―社会”的有机结合

(一)循环经济需要市场的基础调节。市场是循环经济的推动力

当前是我国产生废弃物、污染物最多的阶段。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健全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及交易机制,培育环境保护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产业和市场体系。解决循环经济中各利益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利益分配、效率与公平问题。促使循环经济主体形成共生互利的关系。

(二)循环经济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政府是循环经济的引导者

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政府对其进行干预。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完善循环经济立法。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倡导社会公众进行节省资源和能源的生活模式,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经营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彻底转变传统的线性生产模式。

(三)循环经济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循环经济的主导者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由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逐步提高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关心环境保护,开发清洁生产工艺、推出绿色产品。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消费的引导不只局限于传统的产品信息传播方式。因此,企业不仅是循环经济的实践者,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者。

(四)循环经济需要公众的全力支持。公众是循环经济的参与者

循环经济的实施需要公众给予支持。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创造机会鼓励公众参与有关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决策活动。可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我国已处于买方市场和以消费者为主导的阶段,公众对于企业生产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公众出于对自身环境权益的考虑,通过舆论等特定机制自发地监督生产者的生产行为,会促使生产者自觉遵守环境法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二、国内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的困境

1 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缺乏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的价格形成机制,因此原材料的价格偏低并造成资源浪费:缺乏对环境容量资源使用的价格形成机制,废弃物的排放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同时,对循环利用废弃物的企业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从而使得企业难以通过市场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目标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而实现。

2 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缺陷。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市场主体仅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成本的角度出发,总是试图免费使用生态环境、排放废弃物以节约局部私人成本。同时,市场机制不能使环境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也无法对企业提供相应的惩罚或奖励措施。由于资源开采和使用的相对低成本。使得企业粗放地使用资源。结果造成资源开采速度越来越快。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生产消费过程中污染和废物排放量越来越大,资源和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堪重负。

3 环境资源产权不清晰。在环境资源没有产权或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市场一般不会对没有产权的物品进行交易,使得稀缺的自然资源成为可免费开采和使用的公共物品:即使给环境资源确立了合理的价格,使用者不仅无须付费。还会继续开发。资源破坏和生态失衡无法遏制。可持续发展也失去基础。从我国环境资源的产权来看。形势是相当严峻的。产权未加界定或界定不清。严重侵犯已有使用权和收益权的事件频频发生。

(二)政府的困境

1 社会各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社会各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是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来抓,但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有偏差。不少地方政府认为企业只要能够为地方贡献GDP和就业就可以,依然沿袭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忽视甚至纵容严重污染项目开工建设。二是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加大投入、改进工艺和更新设备的层面。认为循环经济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是归社会所得,企业自身难以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对发展循环经济产生抵触。三是许多人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

2 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法律、法规从总体上看属于污染预防型立法模式,不能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缺少可行的关于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的评价机制。绿色GDP相关的法规制度安排基本上还是空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未能明确公民的环境权益;相关法律之间不够协调等。

3 环境管理的力度不够。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分工和管理职能不够明确,存在职能交叉和重叠的情况,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不能够真正行使环境监管和执法权。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赋予环境保护部门的权力不足,环境管理制度的力度不够、漏洞较多,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污染形式日趋多样化,定量日趋复杂化,使得现有环境管理制度的效力减弱,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纵容环境污染行为的负面作用。对于企业违反规定损害环境的行为。处理的力度还不能对企业的行为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

4 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政策与制度缺失。尚未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未对企业以及社会形成强烈的制约作用。以至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普遍。与建设循环经济相关的资源利用指标和核算体系,资源和废弃资源回收费用机制,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政策仍有待完善。

(三)企业的困境

1 市场供给动力不足。从企业自身来看。由于环境改善的受益者应给予企业多大程度的补偿等无法定量化衡量。企业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生产。需要依赖替代性资源、新技术、新设备和科学的管理。使得企业或是不愿意或是不能够垫付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承受失败机率较高的风险。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消费行为偏好总体上尚处于倡导起步阶段,公众对企业及企业家的认识多局限于企业及企业家应如何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行为得不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和积极的行为响应。也抑制了企业的供给动力。

2 循环经济中技术支撑缺乏。目前的技术研发主要集中于资源的开发。对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规模经济、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涉及较少。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亟待完善。

3 企业规模与循环经济的规模经济性的障碍。没有规模经济。废弃物的量就不足以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企业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上没有可行性。并且单个企业废弃物量小且分散,造成监管困难。也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四)公众的困境

1 公众的环保意识低下。《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二七)》公布的“民生指数”显示,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42.1分。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在环保中作用“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只有13.7%,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只有2.8%。而49.7%的公众认为自己在环保过程中“不太重要”和“不重要”。

2 公众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不强。《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二七)》公布的公众环保意识(42.1分)、环保行为(36.6分)、环保满意度(44.7分)得分都较低,表明在当前公众的环保意识低下的情况下,必然造成公众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不强。这说明政府还没有为公众参与环保准备好平台和条件。再加上公众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由公众自发参与而形成的自主治理制度严重不足,致使公众普遍缺乏参与意识与能力。

3 公众参与形式单一及参与领域有限。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基本上还停留在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做出反应的被动阶段。主要表现为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反映、举报,属事后参与。公众缺少事前的、决策中的参与以及环境信息及其决策信息的知情权。

三、激励机制是循环经济的推进器

(一)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内涵

第一,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核心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种间接调控手段。第二,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不能离开利益主体。第三,在任何组织中,不同的社会选择或组织设计者如政府等的决策,会给组织成员带来不同的利益。因而带来不同程度的激励,也就产生不同的效果。

相关期刊更多

针刺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