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社会责任 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5-0114-02

一、企业和国有企业相关理论

1.企业

企业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可以分为很多类,每一类都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国有企业

国企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是尤为值得人们关注的。国企,它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特殊企业。我国国有企业不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体现。国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社会责任和国企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1.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即一个组织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这个组织应承担高于自己本身目标的社会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的盈利目标之外,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与增进的责任。

2.国企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也遵循着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原理。但是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特殊地位决定了国企除了承担企业的共有责任外,其社会责任还有特殊性:第一,国企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较好的推动作用。第二,国企在各行各业中,有较好的表率作用。第三,国企对科学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国企更注重提高企业能力,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有较好的调控作用。

三、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取得的成绩

多年来,国企承担着社会脊柱的作用,主动承担起巨大的责任,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直接利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发展经济,富国强民

国企担任着发展经济的重要责任。国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组织,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它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强化自身建设,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经济,促进国民收入。

2.扶贫济困,维护稳定

国企在各地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身先士卒,主动到最困难最艰苦的环境中去,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恢复当地发展,维护当地稳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参加公益,促进和谐

国有企业一向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健康和发展等权益,让产出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全体,努力构建企业和谐和社会和谐。

四、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承担起了较多地强国富民,济危扶困等重任,但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履行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成正比

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虽然在各级政府、社会力量的监督下得到了强化。部分国有企业仅是迫于政府的规制、环境和社会的压力,这些导致国企社会责任的履职程度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成正比。

2.履职范围仅停留在一些公益慈善事业上

国企的社会责任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国企的社会责任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履行较多,其他方面履行较少,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国企在生产过程中引起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能过剩、能耗过高等问题一直是社会的大难题。

3.履职结果社会不满意

虽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参与到社会责任运动中来的国企越来越多,但公众始终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任度不够。并且部分国有企业的一些做法,例如国有企业频频刷新的地王记录,推高了房价。这些,都引起了社会公众的不满,甚至产生了负面的评价。

五、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措施

目前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建设,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需要政府、国有企业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1.政府主导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督导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真正起到主导和监控的作用,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建立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应机构。政府应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明确国企社会责任内容,加强执法力度,维护和稳定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只有在法律层面上明确国企社会责任,为国企社会责任相关行为提供依据,才能规范国企的行为,增强国企社会责任意识,注重科学发展。

2.企业自律

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内因是主要的,是决定性的,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国企承担社会责任,离不了企业的自律。首先,国企应自觉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自觉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转变陈旧观念,深入了解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能被动的基于社会和政府的强制要求;其次,应完善国企治理结构。国企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自身做起,从实际出发,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第三,加强社会责任沟通交流,社会责任报告。国企社会责任报告,是国企与社会进行沟通交流的载体,也是评价国企社会责任业绩的重要依据。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范文第2篇

摘 要: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它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发展关系紧密。现有文献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但是定量分析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意义。本文以河南省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显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的旅客货周转量与河南GDP的关联度分别为0。865,0。950,0。863,0。915货物周转量与河南GDP的关联度分别为:0。734,0。780 ,0。709,0。669。 说明了交通运输业在公路方面的发展尤为显著,这几年的公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原经济区的高速发展,但是其他三种与河南GDP的关联度都是大于0。5,可见河南省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相互交织的巨大交通网络体系,成为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度

1.引言

从古至今,交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性从"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中可以得到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运输方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特定结构的经济系统,交通运输则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文献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以描述性分析为主,冯东 (2010)通过对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探讨;李玲 (2001)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业发展相关性分析。近几年来部分学者也进行了定量分析的研究,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此类问题的一些探索,如杨运 (2008)湖北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关系;曹旭 (2010)的江苏交通运输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区域经济的定量分析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定量分析在指导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改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既有直接也有间接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根据1995至2011年河南省有关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以GDP、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为样本,对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直观的图形与数据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并为河南省经济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2模型的建立

2.1 选取参考序列与影响因素。设 Xi为系统因素,其在序号k 上的观测数据为xi(k) , k=1,2,……,n,称 Xi=(xi(1) ,xi(2) , ...,xi(n) )为因素 Xi的行为序列。令 x0(k) 为参考序列, xi(k) 为影响因素的序列。

2.2 对指标数据序列用关联算子进行无量纲化。由于各影响因素的数列的量纲不同,所以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之前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常用的无量纲化方法有均值化、初值化等。

2.3 计算关联系数。量化过的参考数列与影响因素分别为 x0(k) 、 xi(k) ,对于g∈(0,1) ,

则 满足灰色关联公理,其中g 称为分辨系数(通常 g取0。5)。 r(X0,Xi)称为X0,Xi的灰色关联度,记为r0i 。 g越小,关联系数间的差异越大,区分能力越强。

2.4根据计算结果,按关联度数值大小进行比较。各因素的关联度大小与其对目标因素影响程度呈正比,关联度大的因素对目标因素影响也大。灰色关联分析"样本要求低、计算量小"的优点,使得其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等很多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它弥补采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的不足之处,对样本量和样本的规律性要求不高,也不会出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

3 河南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业的灰色关联实证

3.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案例选用GDP和旅客、货运周转量作为样本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河南省经济与各种运输方式的关联性,结果的可信度会更高。为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本文的数据来源均来源于 ,时间是从1995-2011年。

3.2 数据无量纲化。为确保数据不受量纲的影响,本文采用均值化处理该原始数据,

根据旅客周转量的数据,从1995年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分别占56.16%,42.5%,0.03%,1.31%.到了2011年经过17年的发展四者的比重分别为41.91%,54.79%,0.03%,3.27%.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的铁路与公路始终是占据旅客周转量的主要交通方式。铁路的比重有所减低而公路的比重逐年加大,民航的比重有一个飞速的提高, 说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公路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要,给予民航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货运周转量中这四种运输方式在这几年的发展,1995年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7.34%,21.42%1.23%,0.01%.到了2011年它们的比重分别为31.91%,63.80%,4.28%,0.01%.我们看到公路运输在货运市场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提高,并成为货运市场的主导力量,铁路在货运市场的比重下降幅度较大,而水运的比重也有所增长,这说明河南省近几年的公路建设在货运市场上有所成效,但也提醒我们在公路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铁路的建设.在调控运输结构上要协调发展,实现区域优化。

图1 GDP与旅客周转量的折线图 图2 GDP与货运周转量的折线图

根据表3-1中的数据, 可以画出河南GDP与各种运输方式旅客周转量、货运周转量的折线图,如图1显示,公路与GDP的折线图比较接近,实现的是同步增长,水运的折线图转折点比较大,增长起伏不定,铁路的折线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增长,而民航的发展趋势则比较迅速,斜率相对铁路比较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图2的折线图显示,我省的民航和铁路与GDP的增长接近,由于河南省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我省的交通运输业还需要在铁路和公路、民航上进行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上述理论的叙述我们计算其灰色关联度大小,结果显示:公路,水运,民航的旅客货周转量与河南GDP的关联度分别为0.865,0.950,0.863,0.915货物周转量与河南GDP的关联度分别为:0.734,0.780 ,0.709,0.669.结果表明: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这四种运输方式中,公路与河南的GDP的关联度是最大的,说明交通运输业在公路方面的发展尤为显著,这几年的公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原经济区的高速发展,但是其他三种与河南GDP的关联度都是大于0.5,可见河南省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相互交织的巨大交通网络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铁路、公.路运输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水运运输也飞速发展,说明近几年中央实施中原崛起战略所采取的新举措取得了一部分的成功。

4 结论与建议

依据1995年~2011年的相关数据,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河南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并通过灰色关联法对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壮大,四种运输方式的旅客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均处于上升的趋势,和GD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近几年,河南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带动着中原经济的增长,而公路运输的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增长率都较高,并且在客、货运周转量中公路运输始终是与河南GDP关联度最大的,这说明河南交通运输业中公路的比重逐渐最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虽然河南省总体的GDP比重很大,交通运输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现有的交通设施规模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比如水运,他本身的成本低廉,而且发展迅速,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水运交通运输设施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这一发展趋势加快河南省经济建设,民航的快速发展对于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在发展公路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并且要发展大型航空枢纽建设推动河南支线机场发展,促进河南通用航空事业发展,加强河南省民航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中原经济区实现经济的腾飞做铺垫。

参考文献:

[1]冯东风.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之关系探讨[J].沙棘.2010(8):236~237.

[2]李玲琴 .中国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探讨[J].青海师大学报.2001,91(4):12~15.

[3]杨运贵等. 湖北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关系[J].统计观察.2008,257(5):114~115.

[4]曹旭平等. 江苏交通运输与地区经济的灰色关联分析[J].南通航运职业学院学报.2010,9(4):1~4.

[5]张永恒.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实证-以河南省为例[J].物流科技.2011,3(1):88~90.

[6]连新泽等.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及其应用[J].科技技术与工程.2012,35(10):27~30.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经济增长贡献率

1 引 言

我国大型企业的标准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上;中型企业标准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大中型企业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大中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绊脚石。因此提升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大中型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改变、更新或制造一种新产品,改变、更新或执行一个新方案,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行为或过程。自主创新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自主创新考虑的是物化形态的技术,是依附型的自主创新。由于狭义自主创新看得见、摸得着,通常又叫硬自主创新进步。广义自主创新除了包括狭义自主创新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决策、智力水平等软自主创新的进步。近年来,发达国家已把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了本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使得自主创新之争从企业层面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目前,在我国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大中型企业肩负着引领创新的重任。因此,分析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探索自主创新经济的贡献率是研究我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方法,对提升我国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理论基础

自主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引起投入产出关系的改变,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比;二是投入的最小成本组合有所改变,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因此既可以用生产函数测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化,也可用成本函数测定最小成本的变化。本文基于第一种思想,研究了适宜大中型企业的生产函数。通过研究大中型企业投入产出比的变化速率,得到了测定自主创新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方法。

由于自主创新能够使原有的生产因素的组合(如一定劳动力利用一定的机器设备和物质投入)生产出比没有自主创新以前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用比以前较少量的生产因素的组合生产出和以前同样多的产品。在既增加生产因素投入量,又有自主创新的情况下(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从产品增长量中扣除新增投入量带来的那部分产品,另一部分新增产品就是自主创新的作用。因此,要想得到由自主创新产出的产品,就需要从产品增长量中扣除新增投入量产出的产品。简言之,即自主创新的作用是用同样多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提高投入产出比)。

3 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模型及经济增长贡献率模型

3.1 影响因素模型

根据有关调研,首先确定大中型企业产品和工艺创新项目的数量y(项)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影响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大中型企业职工素质、科技开发能力、大中型企业生产规模、引进技术的情况。本文分别以大中型企业技术人员数量x1(百人)来反映大中型企业职工素质,以大中型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比例x2(%)和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x3(万元)反映科技开发能力,以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规模x4(千万元)反映大中型企业生产规模,以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的比例x5(%)反映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的情况。

由此得到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的计量理论模型为:

解释变量的待估参数反映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3.2 经济增长贡献率模型

自主创新贡献率是反映自主创新作用的一项重要指标。大中型企业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导力量,具有如下特殊性:第一,采用以政府为主的投资体制。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政府一直充当科技投入的主体。因此大中型企业要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第二,研发难度加大。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靠的是科技进步,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竞赛日趋白热化的今天,科技研发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第三,自主创新投入大,风险大。自主创新需要长期的资本投入,其收益也有不确定性。大中型企业虽然具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但其运作风险也要大大高于普通企业。针对大中型企业的特殊性,基于测算自主创新作用的投入产出法,文章建立了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测算自主创新贡献率的方法。

原始C—D生产函数模型为:

4 结 论

本文首先根据大中型企业的特点,从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入手,建立了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然后改进了传统的C—D生产函数,添加了政策因子、研发因子及风险因子,建立了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贡献率模型。本文还建立了假设检验,引入Translog生产函数,提出当接受原假设时采用改进C—D生产函数,拒绝时使用Translog生产函数,从而使结论更加契合实际。

本文对于影响因素模型可以预测某地区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情况,并进行政策评价。分别调整各变量的大小(例如10%的幅度),能考察模拟与预期结果的差距,从而制定出适宜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调控政策。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率模型,可以预测当劳动力,资本投入变化时引起的产出变化,也可以根据预期的产出制定相关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慧玲. 西部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7(8).

[2]都国雄,宁宣熙.我国股市收益概率分布的统计特性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7(9).

[3]赵莉.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导力量[J]. 企业改革之声,2006(2).

[4]江蕾,安慧霞,朱华.中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际测度:1953—2005[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

[5]张炎涛,李伟. 技术进步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J]. 统计观察,2007(3).

[6]蒋和胜,凡福善. 四川省企业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J]. 四川省情学术园地,2007(3).

[7]魏朗.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对1999—2003年农业生产贡献的实证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9).

[8]邹积慧.科技进步对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探析[J]. 农场经济管理,2007(6).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江西;产业优化;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79-02

1 江西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1 江西三次产业结构正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阶段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过渡,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素质的过程,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转变,第一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则持续上升。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20世纪以来,江西省第一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到2003年已经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三产业虽然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较高,达到30%以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居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省产业结构正处于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优化升级阶段。

1.2 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一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除2004年有小幅度回升外,整体上保持了下降的趋势。从2001年的23.2%下降到2009年的14.5%。且每年下降的幅度基本保持稳定,均在1-2个百分点之间。这符合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方向,即“‘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努力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到2009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9.0:47.2:33.8调整为13:52:3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服务业的层次和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2007到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维持了这种稳步下降的趋势,说明江西农业生产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并不大。

1.3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并成为第一大产业

从表1可以看出,2001至2008年间,第二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已由2001年的36.2%上升到2008年的52.7%,上升幅度达16.5个百分点,且在2003年,第二产业已经超过第三产业,成为江西省第一大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列次序为二、三、一,改变了前几年三、二、一这种超社会发展阶段的排列次序,说明我省的产业结构开始趋于协调,特别是工业的基础地位开始确立,使江西可以自豪地说已经摘掉了农业省的帽子,且工业化进程不断稳步前进。2009年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受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工产业及外贸产业受到一定影响。但从数据上分析,2009第二产业比2008年仅下降了1.5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二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与江西省外向型经济所占经济总量比重不大有关。

江西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08.10。

资料来源:江西省统计局网站江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比重渐趋合理化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至2008年第三产业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

重不断下降,从2001年的40.6%下降到了2008年的30.9%。长期以来第三产业

在江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处于过高阶段,2001年的甚至超过40%。江西第三

产业这种超社会发展阶段的比重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第二产业发展不足是导致

这种超社会发展阶段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这说明江西三次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

进的基础很不牢靠。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

的不断上升说明江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走向协调和稳步前进的状态。截止

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为52.7%,第三产业比重为30.9%,比例趋于合理,且接近

江西省“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目标。2009年第三产业有所上升,主要是

受金融危机影响。

2 江西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江西产业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比较仍有一定差距

从表2可以看出江西的产业结构演变和全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比较而言,各产业比重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不同。第一,江西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速度快于全国平均下降速度,比重开始接近,但2009年仍高于全国水平3.9个百分点;第二,江西第二产业发展迅猛,发展速度超过全国水平,2009比重超过全国4.4个百分点,但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因此工业基础并不牢靠。第三,江西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而全国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2.2 第一产业发展虽然较快,内部结构也有一定的优化,但距离农业强省还相差较远

江西第一产业的发展一直较快,在全国确立了农业大省的地位,且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业的结构也已比较协调,但江西离农业强省地位还相距较远。对第一产业的分析不能局限于农林牧渔,还应从产业垂直关系分析农产品与农产品加工的关系。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全国规模以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1999、2000、2001年分别是0.77、0.85、0.90,同口径计算,江西分别是0.31、0.32、0.28,即江西的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及全国水平的40%。所以,江西尽管是农业大省,却远没有成为农业强省。

2.3 江西轻重工业比例欠协调

到2003年,江西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的企业数为1445家,总产值为373.11亿元,而重工业的企业数量为1631家,总产值为815.69亿元。轻重工业的企业数比例为1:1.13,总产值之比为1:2.19。而全国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0.96和1:1.55,江西的重工业水平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江西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有越来越重,轻工业有越来越轻的变化趋势。这虽然与江西具有的大量矿产资源有关,但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投资是分不开的。

3 江西主导产业选择

3.1 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

3.1.1主导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的特征是多层次性、综合性、序列更替性。

3.1.2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基准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发展趋势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符合未来发展规律;二是基础支撑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有利于形成未来的主导产业;三是系统协调的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具备扩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品质;四是可持续原则,表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是生态、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有很多,表3反应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传统基准。

类型李嘉图基准赫-俄基准罗斯托基准赫希曼基准钱-鲁-塞基准筱原两基准周式三基准其他基准内容比较优势基准资源禀赋基准扩散效应基准产业关联基准经济发展阶段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基准特色基准高附加值基准高就业基准

依据产业竞争力强度程度要素密集程度产业波及程度产业关联程度工业化程度市场均衡程度产业创新程度潜力发挥程度产业制约程度产业摩擦产业差异产业贡献程度产业贡献程度

资料来源: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马利彪.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2009.06。

3.2 江西省主导产业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西省第二产业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发展迅猛,江西省政府在江西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中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因此笔者认为江西省应该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省的政策,以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以第二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迅速发展带动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推动整个江西省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在第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江西省可以选择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本省的主导产业。分析如下:

(1)选择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

江西食品工业已有一定基础,江西的卤制品,果汁等食品工业在全国闻名;生态环境良好,符合支柱产业选择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备了建设有机食品工业的条件,而且有机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潜力大。要形成有特色的江西食品工业应该做好以下三件大事:一是瞄准市场,发挥独特资源优势,重点扶持发展肉禽加工、果蔬加工、米制品加工、绿色森林食品和新型食品辅料等一批优势产业,力争在全国形成行业规模优势;二是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与发达地区企业的联合,以资产重组为纽带,实行大集团战略,力争培育几个在全国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带动全省食品工业发展的“领头羊”;三是采取官产学研民媒互动战略,打破条块分割,促进地区融合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在全国很有影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牌产品。

(2)选择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重

要的消费需求,旅游业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的发展连带性大,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一般来说,旅游业就业每增加一人,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五个就业岗位。因此,发展旅游业对于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省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以红色旅游资源最为突出,江西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占全国的60%左右,具有发展旅游业的雄厚资源基础;旅游业生态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表4可以看出江西省旅游业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收入不断快速增长,发展势头强劲。因此选择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将大大促进江西整体经济的发展。

江西应发挥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强化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使江西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群众旅游休闲的“后花园”,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带动整体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王瀚林.关于“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J].兵团建设,2010,(05)

[2]马利彪.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N]2009,(06)

[3]江西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J].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08,10

[4]史忠良.新编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

[5]叶燕.产业转移与江西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2005,(06)

[6]史焕平.刘子英.江西产业结构分析及支柱产业选择[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06)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资源共享; 模式; 分类; 影响因素

0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母机”,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了其他产业的竞争力强弱,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1]。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装备制造业资源共享进行了研究。杨勇(2007)提出通过组建广东省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实现数字化制造装备产业的竞争优势转化[3];张晓、盛建新、林洪(2009)提出我国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过程框架、运行模式与机制保障[4];高麟(2009)在界定了装备制造业集群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它的4种技术创新链接模式[2]。

本文在探讨共享性资源内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装备制造业资源共享模式进行分类,并提出不同组织在选择资源共享模式时应该考虑的组织、社会因素,为组织机构在资源共享的选择上提供一定的应用参考。

1装备制造业资源共享模式的分类

装备制造业资源共享是指主体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彼此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 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实现资源共享, 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支持的全部活动[5]。本文分别从共享主体、共享客体、主导力量、共享期限等4个角度对共享模式进行分类探讨。

1.1基于共享主体分类

共享主体是参与共享活动的组织或个体。按照组织机构的性质,可以将装备制造业资源共享的参与主体划分为企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及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根据参与资源共享的主体的类型不同,可以将资源共享分为官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协作、同行间的竞争与合作及基于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的多主体共享等模式,如图1所示。

(1) 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借助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凝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理论、技术和人才等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从而实现理论研究的市场价值。

(2) 产业链协作是核心企业同与其临时或长期存在协同业务关系的功能实体成员之间的合作[6]。有效的产业链协作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组织间的交易费用,并提高交易效率。

(3) 同行企业之间彼此的优势资源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果双方能够建立合作关系,就可能会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达到双赢。

(4) 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是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它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组织间的“资源孤岛”和“信息孤岛”问题,是连接各组织的纽带。

1.2基于共享客体分类

共享资源为可被共享组织共有,能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做出直接或者间接贡献的所有元素的集合[7]。基于此,可以将共享客体分为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各种资源的共享模式如图2所示。

1.3根据主导力量分类

根据资源共享中主导力量的不同,可以将资源共享模式大致分为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引导模式、第三方服务模式和市场自发模式,每种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如表1所示。

1.4根据资源共享期限划分

组织之间的资源共享根据合作时间和次数,可分为短期合作和战略型长期合作。

(1) 短期合作,即组织之间基于某个特定的共同目标而进行的项目型或任务型合作模式,如通过招投标达成的项目型合作、针对某项创新技术的联合攻关、设备厂房的偶然性租赁等。短期合作有利于组织灵活选择合作伙伴,但不利于组织之间信任度的培养。

(2) 战略型长期合作基于战略性长期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共建共享厂房设备、长期科研合作、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供应链合作、客户关系管理等。长期合作关系的确定,一方面有利于共享主体之间有序的共享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从而增加合作的深度并降低交流成本。

2装备制造业资源共享模式的影响因素

以上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资源共享模式进行了分类,并对每种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组织在进行资源共享时只有全面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2.1市场成熟度

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而相关政策的制定又反作用于行业的发展水平。在行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资源共享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加强主导作用和引导力度,提供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善资源共享体系,从而创建良好的资源共享环境;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可以逐渐减少政策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第三方服务平台的作用。随着政策的引导和行业内资源共享需求的增加,第三方平台的构建将对行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明显的促进作用。

2.2组织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资源共享是将组织的优势资源进行共享,而对于短缺资源则积极寻找能够提供共享的组织。具有研发优势的科研院所及企业,可以积极进行技术转让、接受委托研发、联合开发等;拥有大型生产设备和研发设备的组织机构可以在满足自身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对外租赁厂房和设备;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和专家可以担任其他组织的专业顾问并保持与其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相反,对于缺乏相应资源的组织,则可以通过共享其他组织的资源进行弥补。

2.3资源共享的目的

资源共享的各方需要根据共享的目的选择相应的共享模式。对于特定的项目而言,可以选择短期合作,而对于经常性的生产或经营业务,应该形成战略型长期合作联盟;对于关乎重大技术创新的研发项目,可以选择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于产业链上各个企业而言,可以选择供应链联盟、服务链联盟或是产业链联盟,还可以在同行企业之间形成竞争合作联盟。

3结语

装备制造业资源共享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综合考虑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自身的发展状况,以选择合适的共享模式。然而,由于受到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装备制造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待提高。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分析制约装备制造业资源共享的因素并探究相关的策略和运行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伟峰,王静华. 企业创新网络现状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基于宝鸡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关系的调查[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 高麟. 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

[3] 杨勇. 打造数字制造装备产学研联盟把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2).

[4] 张晓,盛建新,林洪.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建机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0).

[5] 金春华,葛新权,刘宇. 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的内涵、机制与构建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