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病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冬病夏治;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法;护理方法

冬病夏治疗理论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在中医"冬病夏治,冬病冬防"、"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独特的外治疗法。"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效果[1]。为了探讨冬病夏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对2011年l月~2013年10月我门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门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调研中,共有47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9.5±1.5)岁。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患者均符合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标准,两组患者年龄、发病时间等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咳嗽贴:麻黄、肉桂、甘遂、细辛、白芥子、杏仁、麝香,以上诸药打粉,以生姜汁和医用凡士林适量调和,作丸约3g大小,贴于肺俞、心俞、膈俞、肾俞。哮喘患者加大椎、定喘;脾胃虚弱经常腹泻患者加脾俞、胃俞。每穴一丸,医用胶布贴敷固定,贴敷时间为每年的初伏日、中伏日、末伏日(最好是1d当中阳气最旺的中午)共3d,各贴1次。还可以在立冬日贴1次,以巩固疗效。贴敷2~6h/次,有灼热疼痛者时间宜短,有微痒舒适感者时间可长,一般可连续贴敷3年。其他改进的敷法原理与此大致相同。针灸,即"三伏针"或"三伏灸",辨证选取肺俞、心俞、膈俞、璇玑、膻中等穴位进行灸疗。针灸疗法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1次,共15次[2]。

1.3疗效标准 完全恢复: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能够自理生活。部分恢复: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患者能够进行简单运动。未恢复: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加重现象或患者死亡[3]。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χ2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 结果

调研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75%);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为95(38/40)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它融合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医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该疗法主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即在中国农历"夏至"、"头伏"、"中伏"、"末伏"的时令期间,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针对不同病症,采用穴位贴敷通过中药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功能,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调动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调整机体和外界环境的平衡,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冬病夏治强调在夏季慢性疾病的缓解期通过穴位贴敷等疗法,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使秋冬季少发病或不发病,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具体体现的一个方面[4]。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2条:①针对寒邪;②针对体质虚寒。将这些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入冬少发病,直至不发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外,还应该加强患者护理,其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3.1护理方法 个性化护理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一种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教育对象为患者及其家属,旨在加强其疾病认知水平,促进患者健康。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通常情况下,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等较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这种痛苦会导致患者的机体能力很差,而且还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因此要学会对患者进行心理的护理,在患者出现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的时候,要并进行针对性疏导。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并且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积极的配合护理,早日恢复健康;②对于呼吸困难者,医护人员要加强患者日常护理,让患者保持半坐卧姿势,并保持呼吸道通畅;③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医护人员护理时要尽量让患者头后仰。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定期为患者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神志清醒的患者鼓励其咳嗽自行排痰。由于痰液堵塞鼻腔及口腔,神志不清者需勤吸痰。患者吸痰时负压不宜过大,压力调节在250~300mmHg,吸痰动作轻柔,持续时间不能超过15s/次。吸痰前轻拍背部五指并拢,指掌关节微屈,从肺底向上轻力拍打,以将痰液吸出。吸痰管及容器用后用1:200消毒灵液体消毒;④患者治疗后,医护人员应该让患者多服用一些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多让患者饮食一些豆制品,补充患者机体的营养损耗;患者选择食物时,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患者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益肺,帮助患者增强体质,改善患者症状。调研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75%);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为95(38/40)优于对照组(P

3.2不良反应 患者采用这种方法治疗后,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常见为贴敷局部皮肤灼热刺痛感甚至出现水泡,一般3~5d即可结痂痊愈,局部有轻微色素沉着属正常反应。对敏感患者适当缩短贴敷时间,并在药物配比上调整白芥子用量,第一次贴敷通常采用轻型配方,二伏、三伏贴敷根据个人一伏贴敷皮肤反应情况分别采用轻、中、重型配方。对局部出现水泡者可嘱患者不要戳破水泡,可涂湿润烧伤膏,痒者可外涂少量皮炎平类药物,不要包扎,穿干净、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一般3~5d即可痊愈[5]。

综上所述,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2.

[2]中国针灸学会."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指导意见(草案)[J].中国针灸,2009,29(7):541-542.

[3]舒志美.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疗,2012,22:111-112.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特点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11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四大因素的产生、发展、转归在治疗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临床治疗中越来越注重住院患者的心理情况。对于呼吸系统患者,除在接受治疗的全过程中,做好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外,护理人员还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与调节,稳定患者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帮助增强适应能力。

患者知道自己患病,入院后在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呼吸系统疾病又大多为慢性复发性疾病,患者面临病情恶化及并发症的威胁,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入院后多少都有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有些人独自消愁、不言不语,有些人故意装作满不在乎,有些人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抵触情绪严重。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忧虑、烦躁入院后,由于疾病影响,自觉症状明显,对预后情况不了解,往往会产生忧虑及紧张;有些患者病情重,自理能力下降,担心疾病恶化,表现出烦躁情绪。部分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会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生硬粗暴。

恐惧、悲观患者对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由于症状重,生活质量下降,不能感受到病情的明显控制,会对疾病的预后感到悲观。

丧失信心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药物疗效差。在反复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

心理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信心:和谐的护患交往能激励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改善对疾病的消极心理,增强向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因此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自始至终对患者保持尊重、理解、同情、鼓励、关心和支持的态度,尊重患者,了解患者的需要,并尽可能给予满足。治疗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经常和患者谈心,多关心体贴患者,使其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通过医护人员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使其乐于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掌握心理特点,加强沟通:心理护理目的性明确,由于身份、病种、病情的不同,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也各有差异,在心理护理中,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主要心理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住院患者中焦虑发生率较高,通常表现为紧张和忧虑的心境,易激惹,其严重程度与疾病本身性质有关。针对焦虑情绪的患者,应多给予疏导,鼓励患者发泄诉说,等患者情绪稳定、心情平静时,再帮助其分析病情及预后,提出当前如何配合治疗,启发和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良好的情绪,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麻疹 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5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08-02

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麻疹是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中麻疹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由于麻疹疫苗的接种,目前我国麻疹发病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因为疫苗注射不及时,儿童麻疹发病率依然相对较高,不给予及时的治疗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较常见的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情进展较快,死亡率较高[1]。要提高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精心的护理必不可少。本文选择42例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对实施护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4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2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1.0±0.4)岁。所有患儿经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麻疹诊断标准,同时所有患儿合并急性呼吸窘迫征,以发热、面色苍白、气急等临床表现为主,经CT诊断,全部患儿两肺布满哮鸣音。以盲分法和平均法将全部患儿分成两组,同时对两组患儿一般性资料分析和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用于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如下综合性护理措施:

1.2.1 一般护理。由于麻疹属于传染性疾病,因此要做好隔离措施,患儿要安置在专门的隔离病室中,避免与其他人接触,严格控制隔离室温度和湿度,温度22-24℃,湿度在50-60%之间;隔离病房要保持空气畅通,每日进行空气消毒2-4次,每次为半个小时,消毒选择在患儿睡觉时进行,同时要加强对室内器具的清洁,用0.1%含氯溶液擦拭,控制病室细菌菌落;感冒的医护人员、无麻疹病史的医护人员不能与患儿接触,避免交叉感染[2]。

1.2.2 病情监护。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病情危急,因此入院后要加强病情监护,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意识的变化情况,连接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准确记录监测数据;观察患儿口唇和四肢有无发绀、瞳孔有无异常[3]。

1.2.3 机械通气护理。在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患儿要保持半卧位,根据患儿病情合理调整呼吸机的参数,早期应该选择小潮气量,避免肺损伤;机械通气期间要进行血气分析,血压、心电图监测,同时要定期检查x线胸片。

1.2.4 气道湿化。患儿建立人工气道后,其呼吸道湿化作用降低,呼吸道水分较少,分泌物易干结,从而阻塞呼吸道,因此要在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注射用水,在呼吸机运行的过程中起到湿化气道的作用;也可选择药物湿化,应用沐舒坦和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其中的盐酸氨溴索能调节患儿呼吸道的黏液分泌,加速患者纤毛的摆动,进而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流动,排痰较为容易;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呼吸道内最多的分泌物是痰液,1度痰液基本不发生阻塞,其余痰液可能会导致呼吸道出现阻塞,此时可增加静脉输液总量,增加气道的水分,稀释气道分泌物,便于排痰[4]。

1.2.5 保持呼吸道畅通。吸痰是保证呼吸道畅通的重要手段,在护理中要通过观察患儿咳嗽、气道压力等,了解患儿气道情况,选择是否进行吸痰,吸痰之前要调大氧流量,吸痰时间保持在10s,吸痰操作中先将患者鼻腔和口咽部的分泌物吸尽,之后再利用新的吸痰管吸引气管内的分泌物,避免口咽部的分泌物进入气管后产生肺炎;部分吸痰中还需进行支气管灌洗,操作中将0.45%的氯化钠溶液或者灭菌注射用水注入后,快速连接呼吸机,启动按键[5]。

1.2.6 加强呼吸机械设备的消毒。为了防止治疗中发生交叉感染,呼吸机应该专机专用,由固定的护理人员管理,呼吸机的管道应每周进行消毒一次;空气过滤器消毒要采取高压消毒,雾化罐内的温度要保持在32-37℃,湿化罐内的蒸馏水应该每日更换,避免病原菌滋生;使用呼吸机过程中要及时清除管道中的冷凝水,避免进入患儿气道,操作前后均要洗手消毒。

1.2.7 高热护理。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持续高热,护理人员要做好降温护理,物理降温中可用温水擦浴,通过扩张毛细血管,实现降温,也可用冷敷的方法进行降温,一般不主张选择药物降温,只有当患儿体温持续>40℃时,才可应用药物降温。

1.2.8 口腔和皮肤护理。患儿住院期间要注意口腔护理,防止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口腔护理可选择氯已定溶液擦拭,也可选择硼酸液或碳酸氢钠清洁口腔;要仔细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湿度、温度等,日常给予及时的清洁,另外皮肤护理中要观察麻疹的出疹顺序和部位,及时向医生汇报。

1.3 统计学方法。本组的对比数据全部用SPSS16.0软件分析,用t和卡方检验,若P

2 结果

表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由上表看出,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80.9%,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5.2%,护理有效率对比中,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麻疹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传染性较强,在年龄6个月-5岁的儿童中好发,有效避免麻疹的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本组研究的42例患者均未接种麻疹疫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呼吸衰竭,临床中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窘迫等,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危急,直接关系到患儿的生命安全。

临床中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需要通过呼气末正压和提高吸氧浓度的方法来改善患儿的呼吸情况。护理过程中要根据麻疹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给予相应的护理,在本组治疗中,对于对照组患儿给予一般性护理,对于观察组患儿则在一般性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气道湿化,给予吸痰护理,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患儿的护理有效率达到了95.2%,而对照组则仅为80.9%,差异显著,P

由于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与患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有关,因此要避免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现,必须要提高家长关于麻疹的防治知识,适当进行户外运动,一旦接触麻疹要及时给予麻疹免疫球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赵敬肖,李兰凤,赵燕,任志平,李军霞.儿童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3):64-65

[2] 彭英,孟玉倩.小儿麻疹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9,6(17):50-52

[3] 刘学英,徐梅先,张银瑞,任志萍,李丽景.一氧化氮吸入治疗麻疹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84-85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范文第4篇

无创呼吸机是一种无需气管插管即可进行机械通气的呼吸机。2008年6月~2011年6月对88例肺心病呼吸衰竭及COPD患者进行了无创机械通气,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的缓解呼吸肌疲劳,纠正缺氧状况,降低气管插管率。

资料与方法

8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85岁,其中肺心病并呼吸衰竭9例;COPD 79例。所有进行S/T模式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均符合以上两项诊断的住院患者,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

方法:治疗前监测、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神志、发绀程度、肺部体征、动脉血气分析等。本组病例全部采用鼻罩通气,通气模式为S/T模式,呼吸频率16~18次/分,氧流量5~6L/分,吸气末正压与呼气末正压,两者相差4~8cmH2O。每天通气1次,每次4~8小时,7~14天1个疗程。

结果

88例患者治疗期间,其中80例治疗有效,经2~4周治疗后康复出院;5例无效,其中有3例因病情突发加重转ICU行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等有创通气治疗,另2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护理

⑴通气前准备工作:①心理疏导:通气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该项治疗的重要性;指导其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有效配合,并告知患者护士会在其床旁给予有效监测,消除其恐惧心理;应用呼吸机后患者不便交谈,可用简单的手势或用文字来交流,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态,积极配合治疗。②保持呼吸道通畅:上机前及时清除患者口鼻腔、咽喉部痰液和分泌物,是防止窒息的关键。③呼吸机的准备:检查呼吸机各参数,管道连接和通畅情况,氧气管连接和氧流量,湿化槽内的水温、水量。选择合适的鼻罩,将呼吸机鼻罩与头带连接,让患者试戴,松紧以鼻罩不漏气为准。暂不连接呼吸机,让其适应一下。

⑵通气时护理要点:①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巡视,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是否出现人机对抗,若患者突然出现烦躁、发绀加重、呼吸浅快、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骤降等,提示无效通气,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采取抢救措施。②保持呼吸道通畅:通气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口鼻腔、咽喉部痰液和分泌物,定期翻身拍背,以助排痰,对痰液黏稠者,嘱患者多饮水,或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对分泌物明显增多,密切观察通气效果。③饮食护理:机械通气患者对营养的需求较高,故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对饮食的喜好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糖分的过多摄入。每天补充2500~3000ml的水分。如出现腹胀,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

⑶撤机后的护理:①指导正确的呼吸:做腹式呼吸或缩唇呼吸,初次锻炼时做到循序渐进,以不觉疲劳为度,并可在卧位、坐位、站立位,随时随地地进行锻炼,最终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呼吸方式。②卫生宣教: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和排痰,指导患者进行上肢抬举运动增加肺顺应性;吸烟应劝其立即戒烟,避免或减少有害粉尘、烟雾或气体吸入,预防呼吸道感染;加强营养,改善生活习惯,耐寒锻练等,对COPD的防治都有重要的意义。

⑷并发症预防:①面部皮肤压疮:患者由于持续使用呼吸机或系带牵拉过紧时间较长,且大多数患者年老体弱,皮肤免疫力相对较低,故容易造成鼻粱部、鼻翼两侧的面颊部、下颌部皮肤压伤。对持续使用无创呼吸机>4小时的患者在使用前认真检查鼻罩边缘的完好性、柔软度,在易摩擦部位涂擦凡士林薄保护皮肤,避免压伤和擦伤皮肤;在治疗间歇时协助患者轻轻按摩局部皮肤,有效地预防了局部皮肤压疮的发生;出现破溃时,用金霉素眼膏或百多邦软膏外涂,防止继发感染。②胃肠道胀气:在使用呼吸机前,对患者提前进行正确呼吸方法指导,嘱其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间尽可能长,慢慢调节自己的呼吸,可以减少气体进入胃肠道。对于出现胃肠道胀气的患者,则协助顺时针按摩腹部,指导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必要时留置胃管,行胃肠道减压。

⑸呼吸机消毒:呼吸机在使用中需维持一定的温湿度,这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故应定期消毒呼吸机的细菌过滤器、过滤膜、管道及鼻面罩。每天用75%酒精擦拭机器表面;鼻面罩每天用75%酒精擦拭后再用生理盐水纱布擦拭1次。螺纹管用2%戊二醛浸泡30分钟,后用流水冲洗干净,晾干。撤机后,除上述步骤外,呼吸机内部还应给予清洁、洗尘、调试和保养。

讨论

机械通气能迅速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同时也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是提高COPD患者临床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十分有效的措施。在使用过程中护士应熟练掌握呼吸机性能,操作流程,各种参数的意义,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对患者给予恰当的宣教,有效的指导,能提高患者对呼吸机的适应性和依从性,减少或消除不良心理反应,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以保证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周舸,陶敏,沈小清.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4(21):39—40.

2施毅,陈正堂.现代呼吸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745—754.

3姚丽英,陈飞兵,吴玉叶.COPD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3):1631—1632.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范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56-02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感染分布,使临床选择抗生素治疗更有针对性。方法:通过痰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不同菌种感染分布特点。结果:1058例细菌感染者中,革兰阳性球菌81例、感染率为7.7%,革兰阴性杆菌712例、感染率为67.3%,真菌265例、感染率为25.0%,细菌种属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细菌感染;分析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可产生大量痰液,不同种属细菌感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痰液性质不同。本研究对呼吸系统疾病按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对辨证不同分型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感染分布、细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细菌感染与性别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07例,女351例,年龄14~85岁,年龄

1.2细菌培养

1.2.1痰液标本的留取:要求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反复漱口,然后深咳痰液于无菌标本容器内,2h内送检。痰液标本合格判断标准: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要求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上皮细胞

1.2.2细菌培养方法:接到痰液标本后,立即以常规方法接种于血平皿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沙保罗培养基上,培养时间24~48h,培养温度为血平皿和麦康凯培养基培养温度37℃,沙保罗培养基培养温度35℃。

1.2.3细菌鉴定[1,2]:以分纯的细菌菌落,利用美国德灵公司提供的MicroScan自动细菌生长系统,革兰阳性菌接种于Pos12鉴定板上,革兰阴性菌接种于Meg21鉴定板上,真菌菌落接种于YeastID鉴定板上,培养24~48h,系统内读数鉴定。质控菌株为ATCC25922大肠埃希菌菌株、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ATCC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

1.3呼吸系统疾病细菌感染判断标准[3,4]

1.3.1细菌感染:痰液培养有细菌生长,经鉴定排除正常菌群,属于呼吸道致病菌,为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结合临床感染症状可确诊为呼吸道细菌感染。

1.3.2真菌感染:痰液培养连续2次以上有真菌生长,经鉴定为同一种真菌,为真菌培养结果阳性,并结合患者的发热、咳嗽、咳白色粘液丝状痰或粘液胶冻样痰或脓痰、重者痰液中带有血丝、甚至咯血、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可确诊为真菌感染。

1.3.3细菌混合感染:痰液培养有细菌生长,经鉴定排除正常菌群,有2种呼吸道致病菌,为呼吸道细菌混合感染。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细菌感染分布:本文中,革兰阳性球菌81例、感染率为7.7%,革兰阴性杆菌712例、感染率为67.3%,真菌265例、感染率为25.0%,细菌种属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

2.2细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本文中,年龄

2.3细菌感染与性别的相关性:本文中男707例、感染率为66.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1例、感染率为8.6%,革兰阴性杆菌480例、感染率为67.9%,真菌166例、感染率为235%。女351例、感染率为34.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0例、感染率为5.7%,革兰阴性杆菌232例、感染率为66.1%,真菌99例、感染率为28.2%。男性不同菌种感染率,革兰阳性球菌的溶血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的粘质沙雷菌和产碱不动杆菌、真菌的热带念珠菌明显高于女性的感染率(P

3讨论

中医学认为,痰的生成是由于气机郁滞或阳气不足,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使津液聚积所致,痰贮于肺,不但影响气道通畅,而且污染气道环境,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滋生地,细菌的大量增殖亦感染气道,加重痰液质和量的改变,使痰浊阻肺,成为肺系证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菌种细菌感染气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痰液的性状各异,据报道,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混合感染均以革兰阳性菌+真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