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泸水县 渔业产业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32-01
泸水县是一个渔业养殖水资源较好的县,在渔业养殖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好本地区的水资源,实现渔业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泸水县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泸水县在过去几十年的渔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骄傲和瞩目的成就,当地居民的经济效益持续提高,但是,因为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方式不科学,对生态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现阶段如何更好的适应发展现状,摆脱渔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成为了摆在泸水县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1 泸水县渔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池塘养殖现状分析:据目前统计泸水县拥有大小池塘水面316亩,池塘都以养殖鲤鱼、草鱼为主,适当搭配,鲢、鳙鱼、罗非鱼、青鱼等,由于养殖水面少、养鱼技术落后、池塘养鱼产量低,致使县内鱼类市场长期以来被保山、大理、芒市等地所占领,以致难以促使池塘养鱼成为家庭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近几年一些新的养殖模式如高密度养鱼等在泸水县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休闲渔业陆续出现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一个新亮点,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泸水县水产养殖业的新发展。但在新形势面前, 养殖模式单一,生产经营分散没有根据客观条件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零星水面多,养殖规模小,一些池塘还停留在粗放滥养状态。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信息不灵,产品开发能力和竞争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专业化的需要,严重影响泸水县水产养殖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对于发展名特优新稀水产品有一定困难,但是池塘养殖已成为推动我县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增加渔民收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鱼(苗)种供应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目前,泸水县仅有一处鱼(苗)种繁殖示范基地,但由于苗种场基础设施不完善,现在只能繁殖较少数量的鲤鱼苗,每年繁殖在100万尾左右鱼(苗)种,优良苗种覆盖率低,种质退化问题突出,并日趋老化,布局规划不合理,水产苗种严重缺乏,苗种大部分以外地调入为主,种苗质量难以保证,导致了鱼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对养殖户而言,从外地购进苗种养殖:一是增加了养殖成本;二是降低了苗种的成活率;三是有些病害从苗种直接带入到养殖户的池塘,病虫害的发生率偏高。
1.3 全县水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分析: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据调查统计,泸水县市场淡水鱼类销售量达750万吨/年,九个乡镇淡水鱼销售量达270吨/年,每年需求量达820吨,而泸水县水产品产量仅有201吨/年,只占市场销售量的19.7%,再加上相连县的市场需求,福贡县每年市场销售量达500吨/年,贡山县每年市场销售量达300吨/年,以上数字表明泸水渔业生产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年鲜鱼缺口达800多吨,渔业发展生产空间很大、前景广阔。
1.4 稻田养鱼养殖现状分析:实施稻田养鱼将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山区群众吃鱼难的问题起到重大作用。2007年稻田养鱼总面积已发展到1500亩,总产量达45吨,渔业经济总收入90万元,净产值32万元,平均亩产值达600元,经济效益较为可观;2008年以来由于稻田养鱼方面投入减少,一些贫困山区农户资金不足,特别是山区和半山区农户资金周转十分困难,致使泸水稻田养鱼出现递减,山区群众吃鱼难现象较为突出。
2 泸水县渔业产业发展难点分析
首先,宣传力度不足,引导和推介能力不够,对外服务的窗口较少,渔业养殖产业还没有全面的引起重视和当地社会广泛的关注。在养殖过程中,只是养殖泸水县本地传统的结合淡水鱼品种,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其次,泸水县的扶持政策和资金的投入较少,支撑渔业发展的项目较少,地方财政和省级财政部门对于泸水县渔业发展的倾斜程度和重视程度不足,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导致了渔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全面的发挥出来;再次,对渔业养殖以及产业经营过程中的专业技能培训还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相关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员十分缺乏;第四,资源利用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特别是对江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很多养殖项目前景好,潜力大,但是开发力度不够,整体的发展规划十分落后,这些发展困境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泸水县渔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3 泸水县渔业发展的方向分析
首先,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发展理念,充分而全面认识到加快泸水县渔业产业发展对于促进该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明确渔业发展的优势、发展潜力和发展定位,将创新式发展新兴的渔业产业纳入到泸水县特色产业建设规划中,统筹规划建设,科学布局,加快发展;其次,还要制定科学的渔业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引导和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全新的泸水县渔业养殖新名片,创建品牌效应;再次,切实加强对渔业养殖和生态休闲赏玩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建议泸水县建立专项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渔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切实加强育苗自繁自育专项资金。通过积极地招商引资,不断的加强渔业项目领域进行拓宽,强化对渔业发展过程中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动员和鼓励养殖大户投资,同时还要积极的加强渔业文化建设,在泸水县努力的构建重视社会和重视支持渔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第四,泸水县应?发展休闲渔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兴起,人们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为顺应这一消费需求休闲渔业的前景将十分广阔。把渔业生产与休闲、旅游、观光、度假、娱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这种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的休闲渔业,不断增加养殖户的收益,拓展渔业空间,开辟渔业新领域,建一个集特种水产养殖、旅游、观赏、垂钓、娱乐、休闲、餐饮,果园林荫于一体,以鱼文化为载体的休闲农庄,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健康的、文明的、优雅的学习、生活、休闲的环境。第五,高度重视对渔业产业的资源保护和渔业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渔业养殖风险的防范能力。渔业是检验生态系统是否洁净的一个活体标本,资源保护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反过来还会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好的美化生态环境。此外,在进行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多使用同一个水系,因此,很容易引起疾病快速传播,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出现疾病,疫情就会很难控制,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该按照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并积极的对影响到渔业资源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环境评估,坚决杜绝各种因为人为因素对泸水县水资源造成污染的现象发生,同时,还要确实重视疫病的防治,为泸水县渔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最后,配强渔业站编制及专业技术力量,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强化技术服务,积极引进和培养渔业及相关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同时,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水产加工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进水产电子商务建设,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许想想,傅建祥,王超. 浙江省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05)
[2]李学鹏,励建荣,李婷婷,朱军莉,王彦波,傅玲琳,陆海霞. 冷杀菌技术在水产品贮藏与加工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06)
[3]张咏梅,张家国. 乳酸菌在水产品保鲜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08)
[4]董志文,吴风宁. 山东省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模式探析[J]. 中国渔业经济. 2011(03)
关键词 渔业;问题;对策;云南石屏;异龙湖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28-02
水产业按水域可分为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按生产特性分为养殖业和捕捞业。广义的渔业还包括直接渔业生产前部门(渔船、渔具、渔用仪器、渔用机械及其他渔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部门)和直接渔业后部门(水产品的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等部门)[1]。鱼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也是膳食中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双重压力下,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既要重视粮食安全,更要着眼于更大范围的食物安全。为此,在重视粮食、畜牧生产的同时,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发展渔业,对保障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石屏素以产鱼著称滇中。尤其是境内有异龙湖、赤瑞湖2个湖泊。异龙湖位于石屏县城东郊,是云贵高原著名的湖泊之一,也是珠江水系南盘江西源头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按科学发展规律发展渔业、保护好异龙湖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1 石屏县异龙湖渔业资源概况
1.1 水域资源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异龙湖地处南亚气候带,气侯温和,属富营养型湖泊,呈东西向条带状,湖区内地势平坦,微向东南倾斜,属珠江水系。具有良好的水产养殖条件。异龙湖为云南五大湖泊之一,小于滇池、洱海和抚仙湖,大于杞麓湖,排列第4位。异龙湖位于石屏县城异龙镇东南1 km处,为断陷构造湖,面积44.4 km2。湖西有3个岛,南有九曲72个港湾,称“三岛九曲七十二湾”。入湖河流主要有城河、城南河、城北河及一些溪流,湖周有泉眼22处,多分布在西岸,也是湖水的重要来源。
1.2 鱼类资源
已知旧时异龙湖有杆条、鲭鱼、邦鱼、花鱼、黑鱼、鲤鱼、鲫鱼等18种特产鱼种。前4种为石屏四大名特鱼种。杆条据说系明末龙在田由贵州水西引入,1970年后绝种。近几十年来,由于水质污染、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引进外来鱼类、过度捕捞、围垦涸田及放水发电、鱼类栖息地减少等原因,导致云南自然水域鱼类资源发生了明显的变动,表现为:土著鱼类渔获物产量减少,外来鱼产量增多。土著鱼种类减少甚至濒临绝迹以至消亡,外来鱼种类增多甚至成为局部水域的优势种群。今尚有鲤鱼、乌鱼、江鳅、鳝鱼等土著鱼类。引进外来鱼类品种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武昌鱼、革胡子鲶、滇池高背鲫鱼、尼罗罗非鱼、淡水虾(日本沼虾)、荷包红鲤、元江红尾鲤等14种[2]。
1.3 其他水生生物资源
一是浮游生物。浮游植物有7门,9纲,19目,81属。浮游动物共43属,95种,动物量平均为2 197.8个/L,资源量194 t。二是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共15种,隶属27科,植被率90%以上。水生沉水植物有亮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等,遍布全湖。三是底栖动物。底栖动物平均为182.5个/m2,腹足类现存量929 t。
2 渔业发展历程
2.1 自然繁养阶段
异龙湖属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具有调节气候、工农业用水、防洪抗旱、水产养殖、提供海肥、风景旅游等多种功能。湖中盛产鲦鱼、花鱼、青鱼,特别是鲦鱼,鱼肉细腻,味道鲜美,是鱼中珍品。异龙湖及湖畔,风景名胜特多,包括大瑞城海潮寺、小瑞城后乐亭及来鹤亭、白浪水月寺、龙港广映寺、五爪山罗色庙和湖北边的乾阳山。泛舟湖上,游湖观景吃湖鱼,是石屏人的休闲生活。
1952―1985年,异龙湖一直处在原生态状态,湖中鱼类和各种生物都是自生自灭。湖周边鱼塘大力发展水产养殖。1955年,在异龙湖北岸吴家庄建鱼种繁育场,逐渐从外地引进鱼类品种14种,同年从元江引进红尾鲤鱼。1957年从湖南长沙市引进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县鱼种繁育场利用青鱼湾水面围栏试养四大家鱼获得成功,于1958年在湖内放苗。1977年引进蒙自渔场的兴国红鲤,同年还引进云南省水产研究所的武昌鱼。1978年,引进散鳞镜鲤。石屏县鱼种繁育场用江西元县的荷包红鲤与元江的红尾鲤鱼杂交获得成功。自此以后,荷元杂交鲤鱼成为石屏县当家品种。
2.2 人工养殖阶段
异龙湖1985年开始网箱养鱼,养殖效益可观,10年间发展迅速,至1996年网箱达1万个,达到35.95 kg/m2的产量。改革开放以来,在开放过程中不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大搞网箱养鱼,由于网箱养鱼需要向湖中投入大量有机饲料,致使异龙湖自身的纳污自净能力降低,加速了水质的恶化,直接导致湖水水质变为地表水劣V类标准。1998年依照《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异龙湖管理条例》,取缔网箱养鱼,围栏建筑。此后,水产养殖转移到水库、坝塘、稻田上来。2003年大闸蟹在异龙湖试养,2006年成功大面积推广养殖66.67 hm2,产值达5.25万元/hm2。2008年异龙湖生态养殖项目启动,历史上第1次禁湖,于11月9日至12月10日为开湖期。2011年10月,退塘还湖658.80 hm2。自2011年县政府投入50万元放养鱼苗逾55 t,形成良性循环生态链。2008―2011年异龙湖连续4年进行生态养殖,异龙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水质景观得到有效改善,水质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Ⅳ标准。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历时10个月建成异龙湖湿地木栈道,起于石屏县城湖滨路异龙湾,由西向南止于全益港。
3 异龙湖渔业产业发展措施
3.1 各级领导的重视,政策倾斜力度大,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近年来,红河州和石屏县采取了生态修复、生物净化、物理除污和人工调控等措施,实施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工程、异龙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27项点源、面源、内源整治工程,完成投资1.35亿元。“十一五”以来,石屏县启动了异龙湖新街海河整治、小流域治理、退塘还湖、生态养殖等18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达5 211万元,有效遏制了异龙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异龙湖水质及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3]。仅2001―2002年,政府就投资7 904.26万元,实施九大工程治理异龙湖。未来3年,红河州主管部门预计再投入资金8 302万元,从改造城市排水系统开始,再兴建污水处理厂1座;完成湖泊浅水地带和湖岸地形数字化测量,打捞水葫芦400 hm2,疏挖湖泊污染底泥100万m3;人工造林1 500 hm2,封山育林2 300 hm2,治理水土流失30 km2。同时,为减少湖泊区内森林较少地区的薪柴消耗,还将专门修建4 000口农村沼气池,满足湖边村民对燃料的需求。
3.2 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并举
保护异龙湖就是保护渔业资源,因此应实行禁渔制度,组织查处非法捕捞行为,开展资源增殖放流,实施捕捞许可制度,建设水生动植物保护区,进行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查处渔业污染事故,有效养护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保障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3 做好异龙湖资源养护工作
异龙湖历来是调节气候、保持水热平衡、维持生态良性循环、调剂农田灌溉、发展水产养殖和提供牲畜饲料的天然宝库。2007年6月完成了异龙湖水域边界界桩埋设工程,并埋设永久性界桩461根,更好地保证了异龙湖水域面积[4]。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每年增殖放流不少于50万尾优质鱼苗鱼种,其中土著鱼类占有一定比例。实施占地4.03 hm2的城河污染控制湿地工程,日处理污水2万m3,实施湖周城河人工湿地补充完善工程、城北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大水片区农业废水转移处理工程。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渔业产值占农业农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低,水面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突破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的土著鱼类少,如鳝鱼、黑鱼、本地江鳅、泥鳅等规模化养繁开发不起来。二是渔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渔业发展支撑和服务体系硬件设施较差,监管和服务能力不强。三是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较少。渔业技术推广普及率低,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速度慢。渔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较差。四是水产品加工产业薄弱、落后。没有水产品加工厂,只有家庭作坊煎鱼,没有冷冻设施。
5 渔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5.1 有利条件
多样性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广阔的水域条件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发展渔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多姿多彩的民族渔业文化和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丰富了渔业产业的内涵。
5.2 制约因素
节水型社会建设将严重制约粗放式养殖业的发展。随着规模化、工业化、城镇化和节水性社会建设的推进,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将大幅增加。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难以适应现代渔业建设的需要。以水产站为主体,加挂渔政站(大队)、船检站、检疫站等牌子,硬件差、资金缺,机构不强、队伍不稳、素质不高、力量不足,较难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
6 对策
6.1 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业
一是创收水产品养殖。温水性鱼类养殖:以罗非鱼和斑点叉尾为主导品种,形成罗非鱼、叉尾优势养殖区域。如蔡营水库养斑点叉尾,考虑在湖边试养罗非鱼。二是土著鱼类养殖。发展条鱼、泥鳅、本地江鳅等鱼类。三是以四大家鱼、鲤鱼、鲫鱼为主要品种,在湖周边地区发展池塘养殖,形成“菜篮子”供应基地。四是发展以观赏鱼、虾类、蟹类为主导品种的特种高效水养养殖。尝试养一些名贵鱼种,如云南“六大名鱼”。五是突出生态优势,积极发挥“特色”、“绿色”、“生态”和“原产地”等多种优势,培育省级名牌水产品,打响滇产水产品品牌。建设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促进水产品流通[5]。
6.2 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
用现代化的新技术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大力发展面向新服务领域、新服务模式和高文化品位、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高消费服务质量的现代服务业。
6.3 发展旅游文化渔业
以绿色健康水产品为载体、增加旅游内容,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旅游新产品。依托异龙湖渔业产业发展,打造生态旅游格局。湖产鲜鱼供应旅游餐饮,满足高中低档消费者的需求。以游船公司为龙头的周边生态村农家乐,因拥有砂锅鱼头、生鱼片等的招牌菜而得名,饭后泛舟湖上,游览湖景及湖畔风景名胜,听海菜腔,跳烟盒舞等。建议成立专管异龙湖旅游的机构,促使其有规模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开发一些益智娱乐竟赛游戏如水上垂钓、沙滩游乐园、自助下水捞鱼烹鱼等水上娱乐项目以吸引游客;引导农户养殖高档观赏鱼、水生植物,加强观光性水生生物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建好荷花园,为游客提供源源不断的时鲜湖鲜,如莲米、莲花、莲芽、莲叶、海菜、海草、菱角、草芽、鲜藕等;在湿地公园增殖放流一些土著禽类、鱼类等动物,可适量捕杀以供市场食用。木栈道可设置一定量的商家进行旅游贸易,如:民族文化饰品、纪念品、土特产、地方特色小吃等;建设大型成人游乐园。
6.4 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业
将水生生物自然保护、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增殖放流相结合,统筹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体系建设,建设水生生态文明。有计划地增殖放流淡水经济鱼类及濒危土著珍稀物种鱼苗,使水域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渔业资源衰退和濒危物种种类增加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7 参考文献
[1] 邱家荣.云南省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云南省渔业产业发展,2012(12):2-3.
[2] 云南省石屏县志编纂委员会.石屏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126-128.
[3] 彭绍贤.石屏县异龙镇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20-321.
关键词渔业;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姜堰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44-01
近年来,姜堰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抓手,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围绕推进渔业“一村一品”、增强渔业经济实力这一目标,不断创新思路,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渔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发展渔业“一村一品”过程中出现不少亮点,但也有不平衡之处。现对姜堰市渔业“一村一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调查,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1 姜堰市渔业“一村一品”发展现状
目前姜堰市水产养殖面积达33.3hm2以上的渔业专业村有33个,村级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30%以上的村35个,渔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 000元以上,从事渔业生产的农民获得的纯收入占年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村级水产场圃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达到84%以上。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区域特色明显
各镇村充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建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水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有淤溪、华港、溱潼等镇商品鱼的生产基地,俞垛、溱潼、沈高、桥头等镇河蟹青虾养殖基地,娄庄镇河沟网养殖基地。
1.2科技作用突出
各镇村注重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优良品种推广步伐,大力推广池塘养殖的降本增效技术、河蟹多品种生态养殖技术、河蟹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水体环境调控技术、防治与渔药安全病害综合使用技术等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水产实用技术。
1.3市场辐射拓宽
各镇村紧紧围绕产品建市场、围绕市场搞生产,逐步建立起了一批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和经纪人组成的市场开拓体系。马庄、桥头镇的2个水产品批发市场年销量达6 000多吨。通过水产批发市场和5个水产协会组织的带动,有效地促进了全市渔业经济的发展和渔民收入的增加。
2存在的问题
2.1主导产业规模小,区域布局分散
就姜堰市综合分析,在局部地区部分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除水产场圃外,按照严格标准意义上的专业村,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2标准化程度低,质量意识不强
“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水产品品牌培育,提高水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乡镇、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2.3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一村一品”产业化水平低,主导产品链条短、水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水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3发展对策
按照“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水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产增效”的指导思想,大力调整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和扶持以村镇为单元的区域特色明显的水产业发展新模式。经过3~5年努力,使规划村达到主导产业明确,区域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劲;规模效益显著,强村富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表率。
3.1抓“块状经济”的示范带动
先以部分渔业重点乡镇的有一定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为重点,用示范和服务的方法,抓好“一村一品”工程的启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坚持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完善规划,合理布局,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生产基地为载体,以专业大户为示范,选准示范区,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创出效益,努力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2抓龙头企业的辐射拉动
发展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水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水产品资源,带动渔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带动渔业结构调整,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龙头加工企业+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努力提高渔业专业村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3抓科技推广的创新举动
把“科技兴渔”作为搞好渔业工作的关键来抓,联合各渔业协会,建立渔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围绕渔民关心的渔业技术、管理知识等热点难点问题,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养殖人员的技术培训。重点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如河蟹、虾类、珍珠等,推广河蟹大规格养殖技术、虾类高产高效养殖技术、鱼虾蚌混养技术、病害测报与防治技术,种草养鱼降本增效技术、全价配合饲料及微生物试剂的应用技术等。此外,继续加大政府对渔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鼓励和促进渔业科技发展。
3.4抓能人的扩张牵动
实施渔业“种子”工程,即把一批渔业经济发展带头人作为“种子”,通过组织研修、培训。造就一批“种子”选手、“领军”人物,使基产生扩张效应,把能人效应做大,示范、带动和辐射周边养殖户。
3.5抓借助外力的上下联动
利用姜堰市里下河地区渔业资源丰富和人文区域优势、市、镇、村上下联动,明确招商引资重点,构建招商引资网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借助外力求发展,增强“一村一品”渔业专业村的活力。
[论文摘要]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针对这几年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养,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存在制约问题。通过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养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等措施。使得水产业发展走上稳定、走向规模、走出效益。
近年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据2008年统计,全县养殖水面达24400亩,其中山塘水库养殖面积12330亩,池塘养殖面积12168亩,网箱养鱼面积1500平方米,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6717吨,比2007年增加571吨,增长8.5%,实现产值4338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58%。水产品产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己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鹿寨县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地处桂中稍偏北,属亚热带向中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多,光热、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全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面积7万多亩,山塘水库1812处,面积2万多亩,池塘面积1.3万多亩。现有河流鱼类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1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40个品种。贝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渔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以来,鹿寨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养殖水面由2000年的2.2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2.75万亩,增加了0.55万亩,增长25%;养殖产量由2000年的4776吨增加到2008年的7617吨,增加了2841吨,增长59.48%;单位面积产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长26.73%;水产养殖劳力由2000年的0.6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万人,增加0.11万人,养殖渔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长29.54%;全县人均占有鱼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2865万元,2008年全县水产品总产值4338万元,增加1473万元,增长51.41%,占农业产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来,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大,在养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断更新。由科学养殖取代了天然养殖,提高了养殖产量;由投放大规格鱼种取代小规格鱼种放养,提早起捕商品鱼;由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养殖取代了单一品种养殖,提高了水体中饵料利用率;由养殖名贵鱼逐步取代部分常规品种鱼,提高了渔业经济效益;由单一追求养殖数量逐步向数量和质量转变,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规模养殖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
1、主要经验
(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水产养殖业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并提出了适合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非基本农田保护外的低洼低产田和荒地进行鱼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丢荒的山塘水库进行科学养殖,积极调整水产业内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综合开发大水面养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渔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03年参与了“柳州市池塘万元水面养殖项目”实施,2005年我县实施了“罗非鱼标准化养殖”等项目,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不断推广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又推广了大水面积综合利用化肥养鱼技术; 80:20养鱼技术及配合全价颗粒饲料养鱼技术等。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县渔业总产量稳步增长。
(3)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推广优良、优质新品种。近年来,我县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坚持保大宗推优良的原则。在保留大宗品种草、鲤、鲢、鳙鱼养殖的基础上,加大优良、优质品种鱼的引进和推广,积极引导广大渔农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优良、优质品种鱼类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培育引进优质品种近20种。其主要品种有黄沙鳖、黄桑鱼、大口鲶、杂交鲶、本地鲶、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银鲫、东北鲫、湘云鲫等,逐步形成了以养殖黄沙鳖为主的养殖基地。
(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渔业主管部门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及技术指导,提高整体养殖技术水平,并实行技物结合,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或调运各种渔用物资。加强向渔农提供渔业政策、生产信息、流通信息、鱼病防治、安全生产等有关方面技术和信息,推动了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2、存在问题
(1)水产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严重,基本上属于泥基塘,池塘淤泥过深;未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难度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来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沟水,缩短了养殖周期,降低了产量。
(2)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我县水产养殖基本上是以个体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标准化养殖程度低,致使水产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面积还不够大,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仍较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科技推广经费几乎为零,各种项目经费的投入较少,制约了渔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近年来,由于一些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渔业水域污染而发生鱼塘和江河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三、渔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潜力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水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质廉价水产品过多,优质产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品牌产品未有创出,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没有形成。标准化养殖程度低,水产品质量安全未能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流通不畅,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二)发展潜力
1、改造低产池塘,提高池塘产量,发展潜力较大:我县浅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还较大,如能加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底质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则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在养殖模式、饵料选择、苗种培育和品种选择上做好文章,提高产量及效益方面潜力还很大。
2、江河网箱养鱼、水库养鱼及水库网箱养鱼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有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条,全长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县境内的主要干流,县境内己建成黄冕电站、江口电站、龙兴电站,每个电站筑坝后上游水流平稳,库容量增大,适宜于一定容量网箱养鱼,同时全县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较大的水库有18个,有可利用水面近10万亩,综合开发大水库,发展网箱养殖潜力较大。目前,我县水库养鱼产量相对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稻田养鱼发展潜力较大:我县稻田养鱼有着忧悠的历史,建国初还形成一定的规模,后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原因,养殖面积和产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目前,我县有保水田15万亩,只要采用科学的生态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4、开发地方优质种养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县水产品资源丰富,本地鳖、黄桑鱼、鳝鱼等优质水产品肉质品位好,价格高,市场供不应求,养殖前景好,只要开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学的仿生态健康养殖方法,保持肉质品位,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养殖产量,并上规模、上档次,形成生产优势突出,商品供给能力强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具有较强的潜力。
四、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渔业生产,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水产养殖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政策,强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务,增加投入。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的中部偏东,属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多年来,吉林市的农业发展状况一直比较平稳,为了更好的分析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潜力,预测其未来走向,现运用PEST模型对吉林市农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
(一)吉林市农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Political Factor)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在农业发展方面一直努力解读并落实着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制度,如农业产业化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产品加工政策、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政策等,整体上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3%。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4.1%;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279.9亿元,增长8.7%;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85.1亿元,增长8.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87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9984.8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综合各项经济指标可知,吉林市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平稳增长,这对于吉林市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Social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农村劳动力合计113.5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288元,同比增长14.6%。按照吉林市目前学校的分布与师资的配给情况,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基本充足。但目前吉林市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水平,这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上限。吉林市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文社会环境,农村建设稳中有序,农村劳动力的分布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意识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其需求层次结构的改变。
(四)吉林市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分析(Technical Factor)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在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行上确实具有不少可圈点之处,而吉林市在各类农业发展技术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选择性的验证并推行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各项农业技术。如包括果树休眠期冬剪、花卉越冬、蔬菜病害无药剂防治等种植技术,水产动物疾病诊治、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管理等养殖技术,共计六类农业生产技术。总体而言,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技术覆盖了种植、养殖、农机、土肥、加工、植保六个方面,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基本成熟。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现状介绍
(一)吉林市农业整体发展情况
2013年,吉林市整体耕地面积较上一年减少了12.7千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96.5千公顷。农作物的播种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方面,而粮食作物中的发展重点则是玉米。2013年,吉林市玉米的播种面积为471188公顷,总产量为3053374吨,每公顷产量为6480公斤。吉林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良好,机耕面积达到592.4千公顷,同比上升0.9%。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照当年价格计算为4620256万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为4477502万元。吉林市2007-2013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如下图所示。
图1 2007-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分项产值
资料来源: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4)
由上图可知,吉林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在2007-2010年间呈现出的是比较平稳的增长,而2011-2013年间则出现了较大幅的提升,平均增长率达到15.8%。
(二)吉林市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建设指的是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农业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指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中游主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下游指的是农业融资体系的建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
1.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上游环节。2013年,吉林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而其农业科技研发主要是依托于各大院校及农业科技类企业的实验资源。在农业技术的推广方面吉林市一直采用的是求稳策略,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选择和推广长期保持着比较理性的态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会通过仔细的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等服务,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2.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中游环节。农业(种植)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96880公顷,主要农作物产量为685.96万吨,农业产值为2467626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3.41%。2007-2013年吉林市农业产值总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了“降-升-降”三个阶段。农业中间消耗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自2012年起,回归平稳。林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造林面积达到14363公顷,林业总产值为964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09%。2007-2013年吉林市林业的发展整体上呈现比较滞后的状态,中间消耗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牧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牧业产值为1730719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7.46%。多年来,吉林市一直比较重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两者产值达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87%。但吉林市牧业的中间消耗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其增加值难有明显突破。渔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水产品达到3.95万吨,渔业产值为1397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03%。吉林市在渔业的发展方面由过去的依靠自然捕捞为主向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变,但是吉林市渔业企业多以粗放养殖为主,尚未形成集约化的养殖规模。这使得吉林市渔业整体的发展跳动性很大,中间消耗的控制能力有待加强。
3.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下游环节。在农业企业发展方面,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企业的发展,扶植了大量高质量的农业品牌企业,如吉林市东福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万昌米业有限公司、吉林福源馆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舒兰市东昌米业责任有限公司等。吉林市农业企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政府与企业高效融合,品牌效益已逐渐展现。在农业融资体系建设方面,吉林市鼓励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调动金融业投资者的积极性,组建高质量小贷公司,丰富金融业态发展,农业融资体系也建立了较为明确的层次结构。虽然吉林市农业融资体系目前尚显稚嫩,但已经逐渐呈现出了理性的内部结构。
(三)吉林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在此,运用区位商、结构相似系数等指标对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剖析。
1.吉林市农业各产业专业化程度。2013年吉林市区位商测算结果显示,农林牧渔区位商分别为:农业0.9655,林业0.5111,畜牧业1.0328,渔业2.0336,农林牧渔服务业1.4291。由此可见,吉林市农业各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比较合理。但是,吉林市投入大量资源重点发展的农业(种植业)领域专业化程度略低于全省水平,林业领域的专业化水平更是与全省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吉林市的农业发展工业化和机械化运作水平虽然在近几年内已经有了不俗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吉林省整体而言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而且,吉林市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经营,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而且家庭农场的建设尚处起步阶段,仍未实现规模化,农民土地分散,不集中连片,一家一块的耕种模式,各家各户独自经营的模式还普遍存在。另外,吉林市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等初级加工范畴,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弱。
2.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同地区间的农业产业结构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也可能会很相似。这种差异性越大,表明地区分工水平越高,地区经济的互补性越强,区际关联越密切;相反,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越相似,表明地域分工水平就越低,地区经济互补性越弱,区际联系越少。根据吉林市2013年各县区农业产业产值分布数据推算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吉林市除丰满区外,其他各个县区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在0.7以上,趋同化程度较高。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已经揭示了分工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为趋同,表明吉林市对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各县区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业、尚未完成农产品运输、经营等相关产业的建设,缺乏农特产品推广渠道。
表1 2013年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地区 昌邑 龙潭 船营 丰满 高新 开发 中新 永吉 蛟河 桦甸 舒兰 磐石
昌邑 ―― 0.99 0.98 0.86 0.91 0.99 0.8 0.99 0.97 0.93 0.99 0.99
龙潭 ―― 0.98 0.83 0.93 0.99 0.83 0.99 0.98 0.95 0.99 0.98
船营 ―― 0.92 0.85 0.97 0.71 0.96 0.93 0.87 0.99 0.99
丰满 ―― 0.59 0.82 0.39 0.79 0.74 0.63 0.89 0.91
高新 ―― 0.94 0.97 0.96 0.97 0.99 0.89 0.86
开发 ―― 0.84 0.99 0.98 0.95 0.99 0.98
中新 ―― 0.87 0.90 0.95 0.76 0.73
永吉 ―― 0.99 0.97 0.98 0.97
蛟河 ―― 0.98 0.95 0.94
桦甸 ―― 0.90 0.89
舒兰 ―― 0.99
磐石 ――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自1986年起,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直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现根据1986-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指数平滑法对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绘制时间序列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利用SPSS19.0软件绘制时间序列图。时间序列图显示,1986年至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产值随时间逐步上升,变化并非完全线性的,而是略微有点凹形,所以在模型的选择上倾向于非线性趋势模型。
(二)模型选择
上文已指出,从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趋势走向呈现非线性状态。所以,在这里选择布朗三次指数平滑进行预测,布朗三次指数平滑是对二次指数平滑再进行一次平滑,适用于估计二次多项式参数。
(三)趋势预测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指数平滑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序列的水平、趋势的平滑值为0.613,统计上显著。根据基础数据,按照模型与指数的推算公式,推算出吉林市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预测数值为5446796.937万元。
图2 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发展趋势
在排除非正常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2015年间仍会呈现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必将转入产业链建设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