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以下简称SMA)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多种灵活的方法,收集、加工、整理、提供和分析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借此来帮助企业管理层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以保持和发展企业持久的竟争优势。本文简述了战略管理会计特点和主要方法。
一、SMA的含义和目标
1、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含义
对SMA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统一,然而都确认战略管理会计是指会计人员运用专门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及竟争者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竟争优势的一种外向型和具有长远意义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2、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确定战略目标;编制战略规划;实施战略规划;评价战略管理业绩。
二、SMA的特征
1、战略管理会计注重长远目标,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战略管理会计放眼长期经济利益,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战略管理会计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它的信息分析完全基于整体利益,注重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取得和维持。
2、注重整体性和全局利益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SMA必须从整体和全局利益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3、外向型的信息系统
SMA拓展了会计对象的视野范围,更多地关注企业所处的整个行业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等外部环境,是一种外向型的信息系统。SMA通过对企业内外信息的比较分析,了解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地位,关注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长期发展战略。
4、体现了动态性、应变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
SMA系统中的各个策略必须根据企业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战略管理会计采用较为灵活的方法体系,并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及早作决策、采取行动,从而防范潜在的威胁,以保持企业战略决策与环境相适应。
5、SMA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
SMA既提供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业提供非财务息: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
三、战略管理会计方法
1、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法首先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设定为相互联系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并找出其间的关系,行成一个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的作业链,然后按每一个作业投入价值、消耗的资源以及所产出的价值构化为价值链。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和比较,得出相关的信息,指导企业进行经营的战略管理。价值链分析通常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竟争者价值链分析。
2、平衡计分卡分析-综合业绩评价
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就是根据企业的期望和战略要求而精心设计的
绩效指标体系、目标体系及措施方案体系。该体系具有平衡性(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发展四个方面的指标之间的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设置绩效指标、目标和措施)、因果性和战略性。
3、市场定位分析
在企业市场定位分析中最著名的是波士顿BCG矩阵。该方法的关键作用在于给企业产品做出比较正确的市场分析,对产品进行定位,并通过这种方法估算出产品的利润。
4、竞争优势分析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周围环境,特别是市场竟争息息相关。战略管理会计特别重视竞争优势分析。这包括:竞争对手的认定分析;竞争对手的目标分析;竞争对手的策略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分析;以及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技术经济实力以及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背景,还包含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等。
5、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手段之一,它从作业管理和作业成本分析两个层次进行。作业管理方法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重要性作业; 作业间的联系;同其它企业类似作业的对比和分析.,借以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充分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6、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达到消费者完全满意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使企业内各个部门在质量开发、保持和提高的活动行成一种卓有成效的体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使企业力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执行和实现。
7、产品生命周期法
目前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认识。产品生命周期法简单地说就是计算发生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全部成本的过程,它实质上是一种产品和产品成本规划工具,主要在于对企业长品开发引进,成本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8、成本动因分析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作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将战略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是决定企业成本水平的重要因素,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在战略选择实施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9、目标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管理是指基于竞争市场的产品价格,在保证目标利润的基础上确定目标成本值,并通过各种途径达到目标成本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聚焦于产品设计规格和生产技术控制的成本规划工具,对企业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周航.王玉翠主编,管理会计[M].科学出版社,2007
[2]邱玉莲.窦炜主编,管理会计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关键词:价值链;管理;会计决策方法
1引言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会计决策,所以企业会计决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激烈的市场背景下,我国企业需要加强对会计决策方法的管理,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质量,对企业财务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控制,并正确看待价值链的管理对会计决策方法的影响,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价值链管理会计决策的方法框架
通常情况下,企业价值链管理会计决策的方法构成框架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首先,在价值链管理会计决策方法中需要严格以利润为方向进行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融入客户的需求。其次,在价值链管理会计决策方法中需要严格坚持以资金导向为基础,并对企业内部的竞争态度矩阵的分析法进行会计决策,并对企业的资金使用风险进行预测,从而保证企业的竞争力符合要求。最后,企业在进行价值链管理会计决策过程中需要坚持以成本为要素的导向,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成本评估和成本管理,从而保证企业可以顺利完成成本控制工作。通常情况下,价值链的管理会计决策方法是一种多维的分析系统方法,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将企业利润、企业资金以及企业成本这三方面内容进行融合,并在使用过程中坚持以企业发展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决策活动,从而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使用横向的价值链对资金配置进行优化
企业在进行横向价值链对资金配置进行优化过程中需要严格依照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来对资金配置情况进行优化,从而保证企业内部资金使用合理,提高企业资金在市场上的使用效率。向价值链对资金配置进行优化的这种方法,可以让相关人员直接看到公司资金使用情况,找到资金使用不恰当的原因并进行解决,从而保证企业会计管理质量,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同行进行合作,与同行一同建立价值链体系,然后让企业可以顺利使用实物权订的模型帮助企业构建有效的会计决策方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信息,保证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合理,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投资态势矩阵,并对竞争企业进行详细的研究,制定相关决策手段,通过加权分析的方法对横向价值链的竞争态势矩阵情况进行引出,从而保证企业投资方向正确,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实物的期权法,主要是指在企业内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折量的分析,从而保证企业可以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投资。在这种方式下,可以降低企业资金的流动风险,让企业可以实现投资利益最大化,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4使用纵向的价值链分析行业利润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只有中下游的企业才会使用纵向的价值链分析行业利润的方法。此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将企业最原本的生产材料转换成有效的投资方式,让后在整合到企业的产品中,这个过程就是价值链条的形成过程。此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对企业的利润库、客户价值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企业使用纵向的价值链分析行业利润的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企业需要使用盈利环节的利润库进行适当的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应用到企业的纵向价值链对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价值链,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其次,在对企业潜在客户的经济利益进行分析过程中,企业需要在经营领域对企业的宏观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找到企业的潜在客户,对企业客户进行全面分析,并制作一个完整的方案,从而让企业找到自身的潜在价值,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5关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调整方法分析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内部价值链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作业成本的管理法进行决策,从而保证企业内部间的成本运行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并使用特定的计算公式对员工的工资情况进行计算,保证企业管理质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完善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作业流程,保证企业运行效率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决策信息,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6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加强会计决策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此种背景下企业就需要加强价值链理论在企业内的会计决策的重要性,并在会计决策中将价值链理论合理进行应用,让其在会计管理中找到可以依靠的依据,进一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快速发展,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企业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娄煜红.浅谈基于价值链的高校管理会计决策方法[J].知识经济,2015(14).
[2]赵凤英.基于价值链的管理会计决策方法研究[J].现代商业,2014(32).
[3]韩海敏.基于价值链的管理会计决策方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
【关键词】管理会计 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会计
一、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会计是工业化的产物。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以工厂为代表的组织形式诞生了,为了核算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计算利润,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应运而生。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完全费用计量法,就是将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中间费用计入产品与库存货物的费用上,包括在生产期间耗损的直接材料、人力费用、制造成本等,因此,完全费用计量法亦被称为吸收成本法。以这种方法为标准的计价,每一单位产品价值的大小主要受产量规模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及产量的增加会促使产品价格下降,能在短期内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但该法不利于成本管理和企业的长期决策。
二是变动成本法,指的是以成本形态为企业计量、核算生产成本时的基本依据,这里对产品成本的理解仅指可变成本,却把以固定资本和非生产费用等在内的一系列概括为期间费用,通过比较两者对于企业产品生产所做的贡献大小来统一核算生产成本的流程。
利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获取的信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关联相差较远,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成本系统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这一假定基础上,成本核算相对简单的原因如下:
第一,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多为高度人工密集型企业,对成本所做的这种简单假定通常不会严重歪曲产品成本。因为生产中涉及的主要成本是公司生a系列产品所必须花费的直接材料以及直接人力资本,而制造成本所归集的间接费用,往往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低,而且这些费用的发生通常又与直接人工成本高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第二,市场竞争不足。在当时的条件下,交通运输不发达、全球性的工业生产有限而且顾客缺乏对商品价格的了解意味着企业不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一样能经营的很好。所以商家们采用了最简单的定价方法,即成本加成定价,而完全不用考虑市场的需求情况。
因此制造费用以直接人工成本为分配标准分配至各产品的做法能够适应传统的经营环境。
二、新时代成本核算方法的发展
然而,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的生产渐趋智能自动化。另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顾客获取产品信息的渠道拓宽了,全球市场逐渐形成,竞争日益激烈,逐渐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这就要求企业提供与众不同、具有个性的差异化产品或服务。企业外部环境的这种巨大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企业内部生产组织与管理上来,做相应的配套性变革。当时企业面临的环境有以下特点:
第一,许多企业不得不放弃大批量的生产方式,采用以顾客为导向的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产品变成小批量差异化产品,从而使生产过程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
第二,在高新技术生产领域,智能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直接人工的花费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降低,反而促进了固定制造成本数额的增加。调查数据表明当时许多技术先进企业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5倍,并且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还在不断提高。同时,间接成本是以人工工作时长和智能工作时长为分配基础的,工作时长的改变影响了产品的成本结构,导致企业在获取成本开支的相关信息时效率不高,无法及时做出决策。
依照此种现象,公司急需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于是作业成本法逐渐发展起来。
费用计量的核心内容以及核算的主要对象是生产作业,在核算过程中将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总花销确认为实际损耗的企业资本。作业成本法受“费用目标损耗生产作业,生产作业损耗物资”口号的影响,统一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费用纳入成本范围内,并给予其与产品或劳务消费成本同等的地位,这样做不仅延展了生产费用的计算内容,也能有效保证所得数据的精准与真实。
三、传统费用确认方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比较
(一)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的差别
在核算生产成本的传统理论中,直接材料与人工不属于制造成本,其他的支出都会被归到制造成本理论中进行核算,然后以各个产品生产所花费的直接手工时间和机械智能时间的比重为基础开始着手分配,将企业生产产品的费用分摊到各个生产基地,最终确定单个产品的制造成本。这种方法对于产量大技术简单的产品来说,会增加生产成本;但对于数量小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来说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甚至存在这样的情况,制造费用可能和直接人工或者机器工作小时无关,从而导致不同产品的成本和实际情况不相符,成本要素与产品的生产耗费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使得成本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财耗费,从而误导决策者。
作业成本作为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看,它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核算和初始的费用计量核算方式相差无几,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制造花销的核算上。以作业费用核算法取代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就是为了能解决成本分配和实际耗用资源之间的匹配问题。
为了促进此类现象有效得到解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优化原有的由总部负责给各生产基地分配生产制造费用的措施,将自主分配权赋予生产中心;改变原有的单一分配制度,丰富分配标准的内容,明确分配的依据。通常是根据促使制造费用产生的变动因素进行分配。所谓的费用动因是指推动费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找出每个作业的成本动因对于建立一个成功的作业成本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成本动因和作业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所以根据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分配则更加的准确和科学。成本库和产品成本中心在实质上是一样的,特定的成本库有与之一一对应的作业模式。在作业成本计量中,由于促使制造费用产生的因素众多,要合理配置就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成本库,将众多繁杂的内容进行细化分类,帮助成本核算更有效的施行,同时也提升了成本自身的归属属性,杜绝了制定分配标准的刻意性,这样做对提高成本的客观性无疑有很大帮助。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利弊,虽然作业成本法能准确科学的计算成本,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首先,作业成本法实施起来耗时长且成本高,平时还需要对该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尤其是如果企业的业务量大且复杂,成本动因很多,那么成本就更高了。
其次,由于作业成本法操作起来非常复杂,提供的信息也较专业,对于一些缺乏专业知识的决策者来说,可能会比较难理解,那么对于做决策则不会有什么好处,相反还会带来额外的支出,企业有可能失去作业成本法所带来的好处。
作业成本法不是对所有企业都适用,对于一些进行大规模重复性生产的企业来说,传统方法带来的结果和作业成本法的结果可能一样,而作业成本法提供的定价和成本管理信息可能无法弥补选择该方法所产生的费用。
作业成本法可能带来一些计量和追溯成本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成本都对应着特定作业,而所有的制造费用又必须都划分到成本库中。对于那些无法确定成本动因的作业,可能就存在人为地随意分配成本,这样做也会导致数据的不准确。
如果大部分的作业成本都是固定不变的而不随着耗用的人工、材料而变化,成本和作业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很难确定了,如果成本动因选错了,也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二)如何规避作业成本法的弊端
从计算成本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角度看,作业成本法很有必要继续为企业所用,因为对成本精确的计算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更好地进行成本管理,并且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
根据研究调查结果,规避作业成本法弊端有以下几项措施:
1.选取恰当的实施客体。作业成本法对于不同规模的业务效用不同。如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种类多样且间接费用外总的生产费用中所占比重较大时,采用作业成本法就是比较明智的选择。间接成本在企业总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足够大时,才能在利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收益,同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提高企业电算化水平。为保证企业成本经营的高效快速,计算机科技的应用不可或缺,企业的核心管理和核算都需要以此为媒介实现。为保证作业费用法实施的标准,企业需要建立完备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同时还应加大对参与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保证核算工作顺利进行。
3.优化企业内部管控机制,协调与激励并重。针对员工工作及绩效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细则,定期考评,督促员工形成节约时间成本的意识,加强主人翁意识,做到控制成本人人有责。另外,对于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应该秉承公平性原则尽可能清晰明确的分配,避免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出现“踢皮球”的推诿现象,也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创造良好发展条件。
四、现代管理会计的新领域
企业若想在新的经济大背景下,在众多竞争激烈的对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此时,高效协调企业发展的完整的成本体系必不可少。公司通过调整生产费用,将其降到最低从而使价格更有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实现企业的目标,即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1990年以后逐渐流行起来的作业成本法凭借自身的优势赢得了广泛赞许,并被大规模引用在企业的运营当中,其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内容精准,有利于改善运行过程,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优化配置企业的各项资源、推进会计系统发展的特点。但是该方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下面列示的是近几年产生的几种相对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配合作业成本法一起使用,有效规避弊端。
(一)生命周期成本法
产品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产品投产前阶段。成本包括研究开发成本、规划与设计成本、广告以及促销成本等;产品生产阶段。即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生产结束后阶段。包括售后服务费用、废弃产品的处理成本等。
传统的成本计算只局限于生产者成本领域(即生产阶段产生的成本)而不涉及使用者成本(即生产结束后阶段产生的成本),其视野是狭隘的,可能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无穷的后患。比如说汽车生产,其使用者在汽车产品上的运行成本及至它们最终被废弃时的处置成本的总和,往往比汽车的生产者成本大得多。
再从生产者成本的计算看,传统的做法着重于产品制造成本的计算,而对产品在研究与开发、规划与设计领域的成本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际上产品的大部分成本都来自于产品投产前的研究与开发、规划与设计,所以只有把产前和产后阶段的成本都考虑进来才能高效全面的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
(二)目标成本法
在传统的定价方式下,价格的制定通常都是将产生的总成本直接加到想要实现的利润上,这种方法在如今普遍的买方市场上是行不通的,和市场发展趋势相背离。
于是人们提出了目标成本法,即在产品投入生产之前先确定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利润,然后用市场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就得到了目标成本。和传统的定价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考虑到了市场的需求,从而能更好的控制成本。
(三)适时生产系统
关键词:环境不确定性;管理会计;方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除了本国企业投入竞争之外,外企的综合竞争力逐渐提升,给本国的企业带来一定压力。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成为各个企业关注的重点。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没有综合考量环境的不确定性,为了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该以环境变化为依据,探讨有效的管理会计方法。
一、环境不确定性概述
1.含义
所谓的环境不确定性,就是环境的变化性。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外部环境的变化大体上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国际市场的变化。这两类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企业经济发展决策的制定,企业只有预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迎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1]。
2.特征
首先,环境不确定性具有复杂性。所谓的复杂性,是指企业的外部环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对影响的分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环境不确定性的复杂性特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部门分工已经无法满足外部环境的需求,企业需要对自身的职能部门进行二次细分,并把内部控制和外部分析密切结合起来。其次,环境不确定性具有变化性。所谓的变化性,是指企业的外部环境一直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之中。一方面,本国的政治文化军事都会对经济造成影响,致使经济市场呈现出诡谲多变的形势。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会影响国际市场,致使对外贸易出现变化。从这一角度来看,企业在制定经济决策时也要以动态的市场变化作为依据[2]。
二、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方法
1.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首先,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下,企业应该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具有复杂性和变化性的特征,说明企业的外部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企业虽然不能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但是可以采用科学的办法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预测,以此作为制定经济决策的依据。比如,企业应该把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变化相结合,综合考量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身的经营产品。以智能通讯产品为例,企业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既要分析本国市场的导向信息,又要分析国际市场的导向信息,国内外信息的有机结合可以丰富企业的认知,让企业克服环境不确定性的局限。
2.建立初步的信息系统
其次,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下,企业应该建立初步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管理会计的一切工作都和信息有关,如果不能及时获取信息,就无法为企业提供发展规划,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初步的信息系统,便捷管理会计的工作。比如,企业应该建立信息支持系统,将各项数据记录在电子平台中,形成数据库。管理会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可以从信息支持系统中调出统计表格,把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过去时期进行比对,分析导致企业利润下降或增长的原因。如果企业的利润处在持续增长的状态,管理会计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未来的发展上,结合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如果企业的利润处在持续下滑的状态,管理会计应该立足于当下,把本企业的产品和龙头企业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不足[3]。信息系统中的信息非常庞杂,如果没有进行类型划分和集中管理,就会影响管理会计的最终决策,因此管理会计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把信息分成两类,分别是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所谓的外部信息,就是企业外部环境的信息,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数据、其他相关产品的参数等等,所谓的内部信息,就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具体包括员工的生产数据、企业的利润增长点等等。如果企业想要以自身为发展中心,管理会计就要参考企业的内部信息;如果企业想要以市场为发展中心,管理会计就要参考企业的外部信息。
3.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
再次,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下,企业应该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内部结构对管理会计的工作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抵御环境不确定性的风险,企业应该优化内部结构调整,推动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企业可以对内部的职能部门进行二次细分,把部门分割成对外和对内两个组成部分,对外部门要以接触市场作为核心职能,对内部门要以促进发展作为核心职能。同时,企业还可以建立一个缓冲部门,当受到环境不确定性的冲击时,企业能削弱负面影响,给管理会计的工作提供缓冲的时间。
4.提高企业上层控制力
最后,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下,企业应该提高自身上层控制力。在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冲击时,企业上层发挥着重要作用,领导者只有做出正确的决策,加强控制能力,才能克服困难,抓住发展机遇。比如,在面临环境不确定性的危机时,企业的上层领导应该动员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工作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提升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同时,企业的上层领导应该为管理会计提供信息支持,做到信息数据共享,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推进[4]。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应该以此为基点,探讨有效的管理会计方法,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明兆 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李亚光.公司情景因素、产品成本系统复杂度和有效性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冯巧根.组织文化、环境不确定性与管理会计信息认知[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06:40-44.
以商务为主体的迅猛,大大拓展了经济活动的时空界限,并使传统物质型经济逐步转向知识和信息为主体的虚拟经济(即在信息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运行的经济活动)。当前,这一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为一体的网络经济正改变着原有经济结构,以美国为例,1995-1998年互联网经济增长了174.8%特别是1998年,美国互联网经济比过去所有的估计都高,达到3014亿美元,超过能源、邮电的传统产业,网络经济已成为整个经济的主导产业。从看,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跟互联网的商务分不开的,换言之,网络经济是建立在顾客和这些微观主体基础上的,顾客借助于互联网实现网上购物、网上结算、网上信息交换;而企业通过网络从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到售后服务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的集成。
以企业为例,具体说来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变革。(1)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企业销层层联接的方式,压缩了中间层次,企业成为一种销直接见面的开放式网络组织。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从总体上看,是由众多独立创新的业务小组构成,并且是彼此有紧密纵横联系的网状体系,整个组织没有固定结构,而是基于协作型、多学科业务小组的模块化集合,各业务小组在其中是以“客户”和“服务器”的联网方式运作(相对于组织内任何小组而言,每个业务小组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2)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实时需求,企业生产也从大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也就是说,企业的业务小组根据业务环境的变化和客户增长的需求,进行快速反应,及时确定生产计划,并根据所需的原料通过机信息系统与供应商联系,提高了原料供应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其次采用弹性制造系统(FMS)、准时制造系统(JIT),及时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实现“零等待”。(3)企业的生产方式也改变过去那种注重低消耗,高收益的生产,而追求一种创新有竞争优势的生产,业务小组接受来自客户的请求和指示,并向其它服务器提出要求,以较高的附加价值服务于客户,这一过程就是网络创造价值的由来。由于业务小组是分散的,作为基本服务单元具有重大的责任和权利,能充分调动小组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并且会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加强顾客的隶属倾向及员工的稳定性,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以顾客价值导向的模式下,企业通常采用柔性管理方式,使业务小组更敏捷地适应协调关系和市场变化,迅速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由上可知,网络经济迫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及价值实现都彻底地发生了变化。换句话说,管理赖以生存的企业环境及其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的信息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对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程序和技术也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从和实践上看,管理会计主要是各种技术方法的综合,照此框架,本文以网络经济下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的变迁作为探讨对象,以期重新审视新经济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二、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变迁
管理会计技术方法从集成过程的分布上看,主要包括前期的规划、过程的控制及绩效的评价三部分。在步入网络经济条件下,技术方法对原有范式有无突破,应如何引进新的方法体系,以下结合网络经济的特点逐一加以分析。
1、变迁之一——前期规划技术方法的变革
前期规划技术方法可分为企业的经营预测、经济决策和预算的编制,下面分别对三项技术方法的变迁展开讨论。
(1)企业经营预测是人们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经济利益及其发展趋势的判断,是一种事前的预见。传统的预测是建立在历史数据及能取得的经济信息、统计资料基础上的一种推断,无论采用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法,都是以生产经营导向为基础的,例如,保本点的预测、利润的预测、成本的预测等都是建立在销售量、成本、利润的线性关系基础上的。
而在网络经济下,取而代之的是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实时预测,即时为顾客提品或服务,以敏捷制造实现顾客的“零等待”,其目的就是为顾客创造满意,创造价值(降低顾客的成本,提高顾客的收益),使顾客获得更大的效用,由此衍生企业价值的增长;考虑到顾客的需求是个性化、多样化,因此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存在差异,相应所费的成本也是个性化的,本量利之间难以直接以线性关系来表达。其次,在网络经济中,企业未来的销售变动趋势及利润份额更多体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即企业面对快速运转的网络经济,要不断地创新才能提高竞争力,扩大客户份额,从而提高利润份额。由此可见,在网络经济下,企业的预测更多的是收集关于客户的信息(客户的实现,客户的牺牲),行业的信息(如企业在行业利润库中的份额),整个市场的未来趋势(如网络经济市场造就的机会),结合企业内部的技术支持及经营观念,来预测提供相关服务的需要程度和利润份额的可能性。在网络经济下,企业面临的环境将越来越复杂,企业呈现出动态的、跳跃式变化,在此种经营环境下,应更多注重于顾客价值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利润在利润分布中的位置,预测的技术方法也改变偏重内生变量的传统模式,转向以外界因素为主导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预测模式,用公式可表示为P=f(E,Q),其中P为相关的预测值,E为网络环境的决定变量,Q为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
(2)经济决策是指为达预定目标,在分析和评价经济活动不同方案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和判断的过程。在传统企业中,决策往往会涉及相关成本及本量利的关系,无论是短期经营决策还是长期资本决策,往往都是由企业的净收益最大化为依据的,例如,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存货决策、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都是以比较收益的最大值为标准。
而在下,更注重顾客的价值,追求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协调统一,经营目标的转向必然要求经济决策要讲究顾客利益的实现,而不单纯以企业价值为中心;其次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是基于动态响应的实时系统,存货的最优控制是零库存、表明许多经济决策由即时服务所代替,简化了决策的过程,提高了效率;再者在网络经济下,本量利的基本关系如前所述是非线性的。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经济决策的也必然要发生变革,对短期经营决策而言,决策可仅限于努力创造顾客价值下的一些差量,如改进作业的价值差量,提高竞争能力的价值差量等。对长期资本决策,在网络经济下,应从企业技术支持的角度出发,能满足整个业务流程的需要,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年限、金额等不确定因素的增强,净现值法已无法适应长期资本决策的需要,取而代之应是以顾客价值为中心整个价值链的最大化,因此,其技术方法(D)可用技术上的可行性(T)、顾客的满意度(C)等来决策,用公式可表示为D=g(T,C)。
(3)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把经济活动过程的正式计划用数量和表格形式反映出来,就是编制预算,显然预算在传统企业中也是以本量利分析为基础的,正如上文所述,预测与决策的和方法都已发生变革,相应预算必然也会发生变化。在网络经济下,企业是基于顾客的服务器,需求的多变性也使预算难以确定,如传统以销定产的预算方法,在企业追求创造客户价值、行业价值份额下,由于难以确定业务量水平,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可见,对业务预算可以简化,而财务预算中的短期资金预算,由于其流转及结算采纳网络结算方式,与业务量相关的未来资金需求在未明确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化。由于资本预算涉及未来的网络技术支持和顾客的价值创造,企业应对长期资本进行预算,预算方法是根据预计的资本需要量分项编制。
2、变迁之二——过程控制技术方法的变革
过程控制技术方法主要指成本控制制度,通过成本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单位目标成本,分别落实到各部门,促使各部门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在传统企业中,不管是事前成本控制还是日常成本控制,都假定成本的类型及标准在一定产量下可以严格界定,成本的控制目标是如何积极降低成本,而与提供服务的价值没有直接联系。
而在网络经济下,各业务小组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企业不再对小组进行成本控制,另外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链中,更注重降低顾客的成本,提高顾客的收益,由于顾客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业务小组提供的服务成本也难以量化为目标成本。换言之,业务小组接受来自客户的请求和指示,在与相关业务小组协作的基础上增值服务于客户,即一方面为客户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创造价值,成本控制仅限于响应客户需求基础上的合理耗费。由此来看,过程的控制内容和方法在网络经济下,是从严格的成本控制转向服务控制,即如何有效地组织业务小组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对于合理耗费,在实时响应系统中是一种应该成本,控制仅限于一些不合理耗费,对服务控制方法侧重于服务的响应度(R)和服务的满意度(S),相应控制的标准可用公式表示为T=j(R,S)。对于耗费的控制技术则可用耗费价值比的标准,确定哪些耗费是不创造价值的,应当严格控制,并对创造价值的耗费应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3、变迁之三——绩效评价技术方法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