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要正确认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1.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新课改中,学生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以德为先向来是学校所重视的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独立开设了《品德与生活》、高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思想教育。显然,这足以说明道德教育的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为,学校在青少年时期进行的思想教育和情操陶冶,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一生的奋斗和成长将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然而,渗透法制教育,并不意味着将替代道德教育,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
2.道德教育代替不了法制教育。仅有道德教育是不是就可以了呢?道德教育是否可以替代法制教育呢?当然,道德教育是替代不了法制教育的。长期以来,学校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力度是很大的,但反思离开学校后的青少年,特别是成绩优异的青少年,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道德思想教育下成长的,可是何会出现不负责、不愿意承担责任、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等种种迹象呢?这常常令人感到遗憾。当然,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很多,但终究仍是因为法治意识淡薄,从小就丧失法制观念的教育所至。难道要让孩子等到长大后“背背”几则条例就会“受益终生”吗?从学校教育角度来反思,过去我们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常常是相互脱节的。因为道德标准与法制是有相当大区别的,“合理不合法”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虽然道德与法制有它的标准定义和独自的解释,但笔者就学校教育角度看,认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道德教育重在讲“情”和“思想”,法制教育重在讲“理”和“制度或规范”;道德教育往往只说“好”的一面,“不强调责任担当”,很重视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做或鼓励怎样做”,但缺少法制的“如果不这样做会是怎样或这样做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内容。例如,学校从小就教育学生尊敬老人、爱戴老人,可是我们看到一个高中生问母亲要钱打游戏,因未得到钱而用刀将其母杀害,当母亲死后他仍奔向游戏室,且不认为自己有错(认为其母亲不给钱,就是母亲的错)。这样的案例很多。虽然所有责任都归在“不懂事”的孩子身上,但从学校教育看,只有道德教育或单靠道德自律无法达到教育效果。因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只要把尊敬老人的思想传授完成即可,因而缺乏渗透法理的制度和规范约束的教育,学生往往认为这样也可,那样也行,而且只会从自身利益去想,从而使学生在试卷上的答案与实际生活的做法相反,认为老人应该尊敬自己,老人应该善待自己,自己可打杀老人。例如,我们教育学生“承诺过的事”应该做到,而未渗透如果承诺过而未履行将带给对方造成损失,而这种损失是要担责的。例如,某公司赠送奶粉,事后查出奶粉中有有害物质,所以法院判决公司要承担责任。这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能因为做好事,就可忽略自身的过错。渗透这一法制教育很重要。不单是学生,而且成年人往往在这一观念上都停留在道德层面上。道德往往只从某一个方面看待问题,而法制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这对形成法制观念很重要。学校法制教育就是道德教的有力补足,而不是替代关系。当然,渗透法制教育不是从一个个案例进行说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法律法规、制度观念、法制的理念的视角去看待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从“自身的道德想法”看待和处理问题。因此,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渗透法制教育,让小孩在长期的渗透与熏陶下,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二、要正确认识渗透法制与法制教育的差异
理清什么是渗透法制,什么是法制教育,对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渗透法制不是拿着“字典”般的法律法规进行说教,不是强制性地拿法规条文让学生背或记。例如,学校经常邀请司法部门、公安部门等到校进行的法制、禁毒、反等教育宣传,这属于法制教育;学校专门开设的法制课程或法制主题班会,属于法制教育。渗透法制是在除法制课以外的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思想或知识。渗透法制就像渗透思想教育一样,自然而然地、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法制观念或法治意识的“养成”是需要长期培育形成的,不是简单地接受某次专题法制教育就能形成的。这就需要在平常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好法制教育,让孩子既能用道德的标准看待问题,又能用法制意识处理和解决问题。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当前我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孩子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受长辈和父母的宠爱,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意识,惯于享受别人为自己服务,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学会关心别人,学会认真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这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在学科教学中应主要渗透几方面的责任意识:
1.对自我的责任意识。
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指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等负责。
2.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支持,如帮助做家务;对家人的尊敬,如尊重长辈,在重要事情上征求他们的意见等。
3.对同伴的责任意识。
一个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心中要有他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具有这种责任意识的人才会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他人,遇到别人有困难时会挺身而出;当同伴有困难时要助上一臂之力,等等。这才称得上对同伴负责。
4.对集体的责任意识。
对集体的责任意识是指对自己所属的集体,即班级、学校的发展、荣辱等负责。例如,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的活动,对于集体出现的问题敢于面对,敢于挺身而出去解决,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情。
5.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是全部人生责任中最崇高的一种责任。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关心热爱自己的国家,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等。虽然过去我们教育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但这与法制教育是有明显区别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好思想,做好事,并没有指出“如果不这样做”会是怎样的结果,未明确一个人在集体中所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法制教育更强调的是责任与担当。另外,培养学生民主意识、义务和权利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并结合班级管理、学校活动以及孩子身边的事例进行渗透。例如,班规班纪的形成应该由学生参与进来,班干部的选拔不是班主任说了算,而应该由学生选举产生,让学生真实体验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权利、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课堂教学是日常教育教学的重点地带,也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同时渗透法制意识,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法制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或者硬性个案分析更加有意义,也容易为学生所接受,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灌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来,法制意识便悄悄地在学生心目中植根,相信不久的将来,更会开花结果。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对本来枯燥乏味的法律法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知道,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的形象性,只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进行教育和教学。与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法制教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教材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法制教育内容的书,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细心地去发掘教材的法制元素,必将能焕发出课堂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新生,一改以往那种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使我们的法制教育进行得更有效,更具发展潜力。
二、带领学生现场旁听法院审判大会
教师带领学生旁听庭审,有着特殊的普法宣传和警示教育意义,能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法律的威严。通过这样的观摩活动,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整个庭审能够让大家深切体会到社会上犯罪分子的罪恶,也让大家感受到法律对自己的关怀和保护,使大家时时谨记,要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好学生,并努力做到在学校多学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旁听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谈谈感受,书写体会。要使未成年人,特别是初中生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远离犯罪,全面健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必须培养其法律意识。
三、带领学生观看法律讲坛和法制报道的法制类栏目
《法律讲堂》是CCTV12的一档法律知识类栏目,寓法理和观点于故事中,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作为法制频道的一档谈话节目,《法律讲堂》是找准电视和法制的切入点,探求电视手段和法制教育的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的教育作用。《中国法治报道》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主要新闻栏目,以介绍近期全国各地发生的法治案件为主要内容。栏目契合我国推进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和“社会与法”频道关注法治中国、共享和谐社会的专业品质。如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直接收看《法律讲堂》和《中国法治报道》这两档节目,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守法的光荣与幸福,违法的可耻与痛苦,让法律常驻学生心中,远离违法和犯罪。当然,偶尔观看几次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增强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四、模拟法庭感受法律的尊严
担任模拟法庭中重要角色的只有少数学生,但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过程,让他们切实体验到法律的庄重与尊严。有一次模拟法庭之后,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得体会中写到:“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和法律上那种坚定的信仰。法庭庄重、严肃地告诉人们法律是公平的,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在这次模拟法庭中,我担任了原告的角色,原告那种渴望法律还他们公道的心情,令我深深的感觉到法律是人们保护自己权益的有力武器,那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感觉。看到法庭上每个人严肃的表情,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法律在我们面前是多么的庄严与神圣。”
五、通过教师的表率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了提高这种活动的教学效果, 必须十分注意育人的方法, 其中人文关怀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人文关怀是人的本性的必然要求, 同时还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决定。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在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普遍存在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不够重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错位。思想政治教育是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 ,必须把“人 ”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常以日常行为和活动的管理工作来代替教育的职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工作也就从对人的精神感化变成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随之发生错位。
2.忽视大学生的自我需要。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的思想接受活动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人自身的需要如果被忽视,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必需的关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发挥的,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错误的需要得不到转化都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内部障碍。
3.注重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理想总是在追求一个趋同的统一目标,用一套预先设定的模式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把学生看作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不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我们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他们都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轻视了对学生的个性教育。
4.注重教育灌输,轻视过程体验。长期以来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教学手段 ,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 ,受教育者是被动地接受。表面看上去学生顺从接受,但实际上,学生内心抵触,而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能调动学生自我的实践教育功能,难以发挥学生在德育行动中自我体验的能动性,也就难以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1]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的依据
1.注重人文关怀是尊重人性的需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人既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也是一种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精神的存在。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更根本性力量。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脱离了社会就不能称为真正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复强调,“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另一方面,“现实的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满足的人追求自身主体性发挥的人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人。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类精神的高度抽象,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它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主动地关注、改善人的生存状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使人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合理利用自主选择的权利,实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在此意义上,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总体的人的教育生成过程”,“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人的价值不断升值或增值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价值的最充分体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终极目标价值的追求。[3]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就要真正按照人的属性来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只有全面关注人的本性,特别是尊重并培养人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本性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人文关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产生良好互动的科学方法,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运行。
3.注重人文关怀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发展的内涵。从人生发展阶段来看,青年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赋予青年学生更为强烈的成熟欲求,进而也使他们对自身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形成产生极为强烈的渴望心理。然而过于简单的生活经历和长期封闭的校园生活环境又不能给予他们相应的能力,于是人性的张扬与现实的贫乏产生了极为激烈的冲突。因此,关注青年学生人性化的精神欲求,切实体会其人性本身的最真实的“做人”状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过程中理应关注的方面。[4]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施
1.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转变理念,提高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理解人 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尊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因此,教师要改变说教式的工作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在方法上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由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创造人人平等、关系融洽、情理交融、生动活泼的氛围。要抛弃以往的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理念,深入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切实解决学生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形成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从而有利于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变革收效不良的制度和措施,而且,在与学生交流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拉近了师生距离,加深师生感情,构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2.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并重。通过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来进行渗透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精神性和思辩性的特点融入广阔的隐性课程之中。创造良好的氛围, 内化道德理念, 有机的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网状的教育形式,使受教育者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在性,,从而体现其人文性,克服价值观念上存在知行分离的倾向,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功效,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
3.要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帮助受教育者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状况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了解受教育者当前的心理和政治需求,,实事求是的面对分析这些问题,从而增加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其次,准确把握受教育者政治上与心理上的需要,体会受教育者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及个人的人生前途问题,从而增强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再次,要力所能及采取各种措施来满足受教育者需要。只有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才能使受教育者感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而非对“神”的教育,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性质。
4.加强心理疏导,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要努力建立起一个完善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辅导员、心理辅导教师在掌握学生汇报的相关信息后,要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危机水平,及时上报上级领导,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有危机隐患的学生,要借助心理咨询中心评估,进行跟踪观测。同时,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责任异常重大的工作,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执行者必须树立绝对强烈的责任意识,本着对学生、学校、自己负责的精神,谨慎处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为了使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高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使大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承担起对社会应有的责任。也可以通过更多有效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利用实践及人际交往,培养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5.建设富有人文气息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把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理念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中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高校校园人文环境是体现高校人文精神和构建和谐校园的精髓。学校的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特色、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各项规章制度等都属于校园文化。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那些蕴涵着学校精神、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全体师生 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和谐的大学校园首先必须使人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同时,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校园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人为本是创建和谐大学校园的主题,更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实践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学校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倡导尊重、理解、服务和关怀的理念,着力构建和谐友爱的整体环境。[5]
参考文献:
[1]翟丽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与对策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73.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211,212,272.
关键词:韩非子 法治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一、 韩非子法治思想的表现
(一)积极因素
1、在法治的地位和作用上,肯定“以法治国”。
韩非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法治”。他对法的理解在于“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布之于百姓也。”众所周知,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因而也继承了他老师关于人性的观点,即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而在这里韩非子认为礼法不可取,主张应该实行“法治”。“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 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从这里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运用“法”来禁止追求私利的行为,从而维护公利。虽然他所说的公利实际上指的是君主的利益,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以法治国”的理念。
2、在法治原则上,奉行“因时而变”。
韩非子立足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强调“法治”应“因时而变”。在实践中,他主张改革图治,变法图强。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会惹来新圣耻笑,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3、在法治方法上,强调“严格治吏”。
韩非子作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集大成者。他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从而明确提出了“明君治吏不治民”的观点。一方面他强调了吏治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即圣明的君主应该通过直接管理官吏的办法间接的管理民众,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君主与臣民的利益是公利与私利的关系,也只有通过“严格治吏”的方法才能解决。因为在韩非子看来“父母之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5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尚且如此残忍,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的君臣呢!官吏一定会在自己私利的驱使下,想尽一切办法蒙蔽君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是弑君而上。
(二)消极因素
1、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恶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我国古代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荀子,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而荀子的著名的门徒韩非子,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他就认为:“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利欲之心。”正是因为人生来就是有这种“好利恶害”的本性,所以应该是也只能是用赏罚的手段来进行统治。但是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没有道德心、羞耻心的,这从根本上否认了道德的价值。而且还夸大“法”的作用,认为法律足以扬善惩恶,不求人心良善。这是不可取的。
2、韩非法治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反对民主。
法家思想都强调君主专制,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表现更是极端。他认为君主的权利至高无上,认为君即国家。国家的利益即是君主的利益,他曾说道:“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其实质就是强调君主专制,反对民主。
二、 韩非法治思想给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 法治地位的思考
韩非子的“以法治国”的思想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在我们提倡“依法治国”,“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以法治国”是说用法律去治国,法律是一种用来治国的工具,这是传统的管理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国家机关,是手中掌握权力的人,治理的对象是人民群众。“依法治国”是说治国必须依法,即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这是现代的控权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人民,治理的对象是有可能滥用国家权力的当权者。可见,“以法治国”的实质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吏”。面对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我们要加强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单单是从教育的角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制度上构建立体的防护网。制度带有根本性,制度不好,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制度好,坏人不能放肆做坏事。
(二) 法治原则的审视
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韩非子在法治原则上提出“因时而变”的辩证法思想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首要的一点就是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要科学;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要科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保持的旺盛生命力。要树立全局意识,着眼世界,面向未来。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只是适用于哪一种社会形态,也不是局限于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和地区。它为我们考虑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不是我们赋予的主观要求,而是这一理论固有的品质。同志在党的十报告曾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而我们在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时不能忽视这个国际和国内背景,一定要有全局眼光和未来眼光,既要与的基本原理相符合,又要具有广泛和长远的意义。
(三) 法治方法的选择
韩非子在讲法治方法时采取的是“严格治吏”,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讲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讲“三贴近”原则,更加重视人的因素,忽视管理的因素。须知管理对于任何社会都具有普遍的意义,生产劳动离不开管理,教育同样也离不开管理。社会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上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以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不断进步。可以这么说,这两者植根于人的本质中,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依靠管理来提高实效性,管理本事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可以起到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作用,管理所依据的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是一面公开的旗帜,提倡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在一定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一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时,运用管理手段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促使人们先行动后觉悟,认识并服从规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虚变实。
参考文献:
[1]王先慎著、钟哲校点:《韩非子集解》[M],中华书局,2003年版。
[2]新:《法家简史》[M],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3]苏南:《法家文化面面观》[M],齐鲁出版社,2005年版。
[4]等:《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
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师德建设的文件精神,现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充分认识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确保高校稳定、推进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职工人生目标、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2.增强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从总体上看,我省高校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敬业奉献,展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但也要看到当前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师德滑坡、言行失范、教书育人意识不强等现象时有发生,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比较陈旧、机制不够健全、领导重视不够。因此,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明确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3.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职工队伍。
4.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水平;(3)尊重保障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维护其合法权益;(4)尽力解决教职工工作生活的实际困难;(5)为教职工提高业务水平、特别是青年教职工成长提供条件;(6)着力解决师德建设、教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三、不断创新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载体
5.完善信息沟通制度。各高校要健全校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信箱和值班电话;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建立网上信息沟通平台和新闻平台;建立教职工申诉机制。各市教育局、教育工会要经常了解所属高校教职工的思想状况,尽快建立教职工问题的反馈与解决机制。
6.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学校、院(系)在出台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时,应先请教代会和工会审议后再作决策;并通过座谈会、听证会、咨询会、网上对话会等形式,广泛地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工会的维权作用,发挥派在参与学校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中的作用。
7.完善服务体系。高校要健全校领导与学科带头人、党外代表人士联系制度;重视生活困难教职工、新引进教职工等的工作和生活;强化对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职工申报课题和奖项等的指导;主动帮助教职工解决住房、子女入学、求医等方面的困难;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提升教职工在校园的安全度;要特别关心青年教职工的成长,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他们搭建发展平台;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改进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多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8.倡导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高校要建设好教工活动室、休息室,支持教职工文体社团活动。努力做好教职工节假日旅游、暑期休养工作。组织美容、健身、礼仪、社交活动等各类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开展青年教职工的文明修身活动,注重大学教师的形象塑造。有条件的高校要建立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幸福感。
9.健全对教职工的考评体系。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把教职工关心学校发展、参与集体活动、承担公益活动等内容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引导广大教职工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学科研水平。各高校、市教育局每年要树立一批典型,弘扬敬业爱岗的先进事迹。
10.激励教职工既教书又育人。提倡教职工主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指导服务工作,担任班主任和导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领导干部、党员骨干联系学生班级、寝室制度,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队伍建设。要通过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化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进一步推进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
11.着力解决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师德教育,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制止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加强纪律监督,预防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行为。
1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内电视、广播、报刊、网站、橱窗等宣传工具的作用,引导广大教职工关心学校的发展,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高度关注网上舆论,对热点和敏感问题多做正面引导、凝聚人心的工作。加强教职工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增强向心力和归属感。
四、切实加强对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