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最终消费率 消费拉动率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3-0119-04

问题的提出

消费问题历来为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所关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都肯定了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指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而最终消费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需求是真正的最终需求,对于投资需求进而对于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的和最终的制约作用,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力量。因此,如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而确立消费主导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始终是经济学界和国家实际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创历史最低水平;与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也要低20多个百分点。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突出挑战。消费需求的持续低迷,一方面使得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增长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进而恶化“产能过剩”问题和加剧国际贸易摩擦,“产能过剩”问题恶化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反过来又使得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影响了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深入研究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概念及数据

1.相关概念

在分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时,本文主要采用两个指标,即最终消费率和消费拉动率。

(1)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额占GDP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消费率反映了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通过观察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研究经济的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揭示其发展规律。

最终消费率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2)消费拉动率,又称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

由于我国没有正式不变价GDP绝对数,因此本文采用现价数据代替不变价数据来计算拉动率,尽管与不变价数据计算出来的消费拉动率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基本能反映我国消费拉动率的变化情况。

2.数据来源

本文比较分析所用现价支出法GDP、最终消费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省略/)。

纵向比较:“九五”以来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九五”以来,国家一直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消费、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消费需求规模迅速扩大,对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进一步考察发现,近年来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并没有发挥主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最终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来不断下降。“九五”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走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终消费率由1996年的58.5%逐步上升至2000年的61.1%高点,随后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高点61.1%一路下滑至2005年的52.1%,达历史最低水平。

(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逐年下降。按现价计,1996-2000年我国消费拉动率一直高于投资贡献率30~60个百分点,2001年以后消费拉动率逐年下降,投资拉动率逐年提高,使得2001-2004年消费贡献率低于投资贡献率6~33个百分点。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1996-2000年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相差不大,有的年份前者还大幅度超越后者。但从2001年起,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差距拉大,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达3~18个百分点。

横向比较:中外消费拉动对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历年(1990-2005年)的统计资料,在最终消费率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很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表2所列年份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消费率长期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2个百分点;与低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低12~24个百分点;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相差5~20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差距同样很大,相差11~24个百分点;即使与我国周边东亚地区国家相比,也相差1~7个百分点左右。

从具体年份2003年来看,在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的134个国家中,只有11个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低于70%,低于60%的就更少(只有4个国家),而我国仅为5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2003年,与消费率较高的美国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要低29个百分点;与最终消费率一向不高的日本和韩国相比,分别低16和11个百分点;即使与收入相当的印度相比,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也要低21个百分点。

与钱纳里“标准模式”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也明显偏低。钱纳里“标准模式”指出,人均GNP500美元(按1964年美元计)时最终消费率为78.3%;我国2003年和2004年人均GNP(按1964年美元计)分别为478.6美元和521.0美元,与500美元相当,而2003年和2004年的平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4.6%,比钱纳里“标准模式”低23.7个百分点。

国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

作用的具体政策

纵观国外经济发展史,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减税。减税是西方国家常用的刺激消费、扩大消费需求的工具之一。减税不仅包括降低收入所得税,还包括减免消费税;不仅针对居民家庭,也针对企业。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减税一直居于历届总统经济政策的核心。里根时期减税的力度最大,从1981年开始连续3年的减

税计划使税率下降总幅度达到23%,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又如1998年以来,俄罗斯政府通过大力减少税种和降低税率,使企业和个人的税负降低了3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增长。

(2)降低利率。降低利率也是世界各国在刺激消费时常用的政策手段。虽然降低利率并不能起到直接刺激消费的作用,但是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可以促使经济形势好转,从而扩大就业、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进而能起到增加消费的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衰退期,西方国家纷纷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消费,增加需求,促使经济回升。

(3)通过工资政策等手段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因此,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通过工资政策来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直接提高居民购买力。例如,近年来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居民收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首先,通过颁布《最低工资法》保证劳动者最低工资及工资不断提高,全国人均月工资从2000年的2290.1卢布增加到2005年的8 550卢布和2006年第一季度的9422卢布(合310多美元)。其次,提高农民收入。近年,俄罗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4)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收入差距扩大将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因此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福利支出是发达国家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高达30%~50%。此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都十分注重利用税收杠杆工具对居民收入分配进行调节,例如,美国里根政府取消了贫困家庭的所得税,通过改革税制缩小了相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的税收差别。

结论及政策建议

尽管一国消费率的高低与该国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能通过简单对比某国与另一国的消费率来判断哪一国的消费率更为合理,但通过上述纵向与横向比较,能够充分说明2001年以来我国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越来越弱的事实。消费动力弱化严重制约了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确立消费主导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借鉴国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具体政策措施,并结合中国实际,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未来一段时间要加大货币政策在调控消费中的作用。国外增强消费拉动力的政策显示,货币政策在调控消费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到我国实际情况,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货币政策应通过结构性信贷政策鼓励消费增长,即一方面对住房、汽车、电器、通信设备、教育、假期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继续给予优惠;另一方面实行较为宽松的消费信贷政策,积极培育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群众的良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2)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刺激消费需求增长。目前我国关于消费方面的财税政策不多,支持力度也很不够。应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以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消费需求中的独特作用。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税收支持力度,扩大和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促进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要加大对住房、汽车、教育和旅游等重点消费领域的税收支持力度。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作用。消费需求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既是gdp的组成部分,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投资需求作为一把“双刃剑”,短期可以增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长期可以形成一定的生产力,增加社会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商品供给,推动经济增长。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出口的增长会导致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有利于一国进行必要的外汇积累,资本和技术的进口,从而提高生产能力。另外,出口的增加也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一、“三驾马车”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分析

按支出法统计的gdp是从需求角度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它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三大需求要素各增加量之和即为当年gdp总的增加量,其中每一要素的增加量占gdp总增加量的比重就是当年该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而用这一贡献度乘以gdp的年增长率就是该要素对当年cdp增长的贡献率。用公式表示即为:

某需求要素贡献度=某需求要素增量/gdp增量×100%:

某需求要素贡献率:某需求要素贡献度/gdp增长率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一)最终消费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贡献较平稳

1994—2008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分别为55.53%,72.24%,—27.77%,最终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位居第2。从时间区间上看。最终消费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比较平稳,1997年仅为-0.63个百分点,对经济的增长贡献为6.96%,成为这15年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最低点;2005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又达到高峰值,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1.85%,对经济产生11.21个百分点的拉动力,极大地带动了青海省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2.56%,拉动经济增长4.13个百分点。从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总体波动趋势上看,除了1997年之外,最终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贡献相对比较平稳,2000—2007年年均贡献率为75.55%,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和推作用。

(二)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较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资本的形成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1994—2008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上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高达72.24%,平均拉动力为7.8个百分点,位居第1。从总体趋势上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波动性也较大,呈“双u+双n”形式。1997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84%,对经济的拉动为8.36个百分点,之后在2001年又达到高峰时期,对经济增长完全起拉动作用;2001年经济增长率为13.82%,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达140.64%,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16.45个百分点;2002年资本形成仍对经济增长起绝对拉动作用,对经济增长拉动13.5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11.89%。15年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峰值之差达80.72%,落差较大。2008年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但青海省的资本形成对经济的拉动仍呈上升趋势,拉动力为10.47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了1.9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2.46%。

(三)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波动较大,且对经济增长呈负效应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又深居内陆地区,其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八五”之前其贸易主要以农畜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虽一改过去单一产品对外贸易出口的格局形式,但由于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外贸易产品需求更加趋向专业化、技术化、科技化。从而极大制约了青海省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处于劣势地位。1998年之前,青海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正值,且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均在1个百分点之上。自1998年开始,青海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负值,而且下降比速较快,2001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到116.10%,达到对经济影响的最低点对经济的拉动为-13.58个百分点。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不能达到相关国际产品标准,致使对外贸易发展遇到了阻挫,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基于索罗模型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三驾马车”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本文运用索罗模型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分析。

根据三大需求要素与yfgdpi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总消费tc,总投资i,进口(m)和出口(x)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ny=c+alntc+blni+γ/lnx+δlnm

本文根据青海省1983—2009年相关数据,运用e-views5.0软件进行ols分析可以得出:

由于r2=0.99,几乎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根据f分布表可知,时,f=5029.4>fod1(4,22)=4.31,回归方程十分显著。由于to=3.36,t1=7.26,h=13.31,t3=3.03,t4=-0.19,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22(n-k-1=27-4-1=22)的相应临界值,t.(22)=2.074,可知t值除了进口外都大于该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即除了进口外的四个解释变量都在95%的水平下影响显著,都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d.w=1.04.查d.w.检验上下界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k=5(包括常数项),n=27时有du=1.76,dt=1.08,很明o

由于r2=0.99,几乎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f=3257.9>f0.01(4.21)=4.37 to=2.63,t1=3.77,t2=4.08,

t3=2.81均大于ta(21)=2.080,模型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又由于1.76

通过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得出:消费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36%,投资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63%,出口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02%,进口每增加1%将使经济减少0.01%。从弹性系数角度分析可知,投资是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次之,而出口对促进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偏小,进口对经济增长起反向的拉动作用,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海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和投资推动。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青海省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日益提高,消费在未来数年内将超过投资贡献成为促进青海省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就目前来看,青海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不大,相关性不强,不是青海省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但从长期来看,青海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度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深入,进出口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可能与投资和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分伯仲。

为进一步促进青海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投资对产出的影响大于消费,且贡献率较大。这是由于青海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青海省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充分调动民间投资,满足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同时,由于青海省的投资主要投向了高能耗的粗放型部门,所以收效甚微,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今后应致力于改善投资结构和投资力度,以提高投资的利用效率。

(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主动力。虽然投资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其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因此,无论从量还是从增长率角度来看,最终消费对产出的影响都是最大的。近年来,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和自身人口的不断增长,青海省消费潜力巨大,而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必须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不断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匹配,减小贫富差距,特别要致力于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使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消费 需求 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河北1995-2008年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定量研究,试图剖析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出促进河北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二、变量的选取

1.消费需求衡量指标的选取。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是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本课题研究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2.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选取。经济增长是由产出能力的增加带来的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和价格因素,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本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增长是指总产出的增长,并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

三、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分析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一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格局,还可以直观地反映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发现:

1.最终消费率在低位徘徊,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河北的消费率始终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费率为 43.4%。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为14.3%,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3.2%,两者增速相差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8.1%,而最终消费增速为14.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慢3.8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增长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消费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 41.8%,比1995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比重变化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消费率呈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开始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大,从1996年的37.9%下降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基本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2005年起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成为消费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反方向变化趋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到 2008年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 9.1%,下降了 14.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为进一步量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我们计算了各需求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和各需求对GDP 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两个指标,并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6)。经过分析发现: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1996年以来,在河北经济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4%和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1、6.9和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消费需求仅次于投资需求。图4显示:除 1999-2002年这四年消费的贡献率大于投资和2003年、2005年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资需求在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图5显示:1995年以来,河北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成为政府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首选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图4显示:相对于投资需求,河北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但是与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3-10.1)及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1.5-4.96)相比,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拉动(3.1-7.1)波动较小,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决定了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远远小于投资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增长扩张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需求成为河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的构成来看,1996-2008 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 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5.69%。图 5显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水平为 1.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平均水平为 3.27 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呈下降的趋势,相对差异较大,从1996年的19.8%,下降至 2008年的 2.38%,下降了 17.4个百分点,平均贡献率仅为5.06%;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贡献率为20%。 图6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也低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

五、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小样本,该方法要优于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要素的主要关系,并确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对系统行为的贡献程度。

本文选取河北省 1995-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序列作为比较序列。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均处以该数列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对于该数列平均值的倍数的数列; 然后,根据参考序列和各个比较序列计算差序列,从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 min)=0.0011719,最大差值 Δ (max) = 0.820203;由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令 计算出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后,根据关联度公式:,计算各个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很高为0.942,且各年的关联系数大部分都在 90%以上,而且变动幅度比较小,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846)比政府消费(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说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761)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0.597),这也表明虽然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分阶段来看,居民消费的关联度从九五时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0.787;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说明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六、结论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消费需求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1995-2008年间河北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拉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消费;在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是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慢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河北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投资率则逐步降低(刘成林,2007)。从河北的现实情况来看,投资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分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为基础。因为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双重性。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短期来看,投资需求的扩张虽能一时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投资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如果投资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增长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投资形成的供给实际上是无效供给,会加剧下一阶段的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投资,通过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态势来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使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大地释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约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逐一加以解决,为经济增长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刘成林:消费需求变动与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J].河北学刊,2007(1)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第4篇

武汉市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一,从社会消费来看,经济发展对消费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近期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拉动有下滑趋势。总的来看(见表一),近10年来武汉平均社会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除2009年小于1外),这说明消费每增长1%能带动1%以上的经济增长。具体来看,从2004年到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到2009年陡然下降到16.97%,同年地区GDP增速为近10年内最低水平,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为0.72;再看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0来最慢时期,GDP增速(为13.9%)放缓,消费弹性系数变小(为1.10)。从变化中看,社会消费弹性系数与武汉经济发展周期密切相关,当社会消费品零售减速时,地区经济增速也明显放缓,反之亦然。可见,武汉市消费对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对消费的依赖性很大。近十年来武汉社会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平均分别为42.17%和7.72%,总体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但从十年间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武汉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和拉动曲线呈倒V形状。这10年间,2009年社会消费贡献率最高,2008年社会消费对经济拉动力最大。但进入2009年后社会消费贡献率和拉动率都呈下降趋势,2013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跌至10年来最低水平,经济发展面临消费瓶颈的制约,这势必会影响武汉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从居民消费来看,居民消费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但相对落后的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武汉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层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已进入富裕阶段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变化。虽然居民消费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消费结构仍然相对落后。与国际平均水平比较,2013年武汉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但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整体上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见表二)。一方面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落后于国际人均GDP1000120000美元群体,特别是用于衣食住这三项支出的水平只相当人均GDP10014000美元群体的水平。但值得一提的是,城镇居民在教育和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较为超前,为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消费点。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国际人均GDP400110000美元群体的水平相似,但食品消费的比重较大,而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又较小。与国内平均水平比较,2012年武汉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9.99%)不但高于农村居民水平,还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9.73%)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3%),在总体上落后于全国一般水平。

第三,从政府消费来看,公共财政支出投入不断加大,但对经济的贡献和拉动力呈反转趋势。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由于2004年武汉不再用支出法进行统计分析,政府消费数据不可得,因此本文借用政府财政支出来说明一部分政府消费的问题(尽管政府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在统计和核算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从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武汉加大了政府消费的力度,财政支出增长了10倍多,且平均以每年29%的速度增长。十年来,武汉财政支出对经济贡献率平均每年为19.7%,拉动率平均为3.5%。其中2009年对经济贡献率达到水平最高45.99%,2010年对经济拉动作用达到最高6.01%。但在这之后,财政支出无论是对经济的贡献率还是拉动率都呈反转趋势,2012年财政支出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分别只有15.07%和2.76%,下滑速度较为明显。

影响消费与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

投资拉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就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看,武汉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从近10年来投资增长速度和贡献来看,十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实际增长25.13%,而同期上海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仅为9.45%(2011年为负增长),广州市为14.21%。在经济基础薄弱时,加大投资,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长期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而最终消费率低,结果是投资在当前和将来都缺乏可靠的最终消费市场支撑,导致高投资难以为继,降低经济发展的质量,造成投资和消费的比重严重失衡。从深层次看,投资和消费结构的严重失调,挤压了居民收入,从而导致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

居民收入状况的制约 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因素。1978年武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59元,2013年提升至29821元 ;1978年武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140元,2013年提升至12713元。武汉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额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居民消费倾向却持续走低,其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和分配的不合理:一是居民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降低。居民收入分配严重向资本倾斜,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加剧。尽管武汉城乡收入增长速度基本一致,但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基数小,收入差绝对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收入过多向城市倾斜,造成众多农民消费能力长期不足,将导致农村有效需求严重不足,造成农村经济的不良循环。三是劳动报酬增长率偏低,工薪收入增长低于产业利润增长。这种现象致使收入日益向垄断行业集中,导致发展型、服务型消费缺乏稳定群体,其他居民则由于收入增长缓慢有消费欲望但无能力扩大消费。

公共支出的投向不尽合理 武汉正处于改革转型期,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健全阶段,大多数居民在应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压力还较大,居民预防性储蓄高,消费观念和行为趋保守和谨慎。一般来说,用于民生倾向的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还是很大的,政府在教育文体、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有利于消除消费者扩大消费支出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欲望。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投入力量在不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力,但是公共支出投向还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以民生倾向的公共支出比重太小:以2012年为例,教育支只占当年财政支出的9.13%;医疗卫生支出占比为3.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为8.04%,这三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共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1.06%,这其中还包括一部分投资项目所占用的资金。而同年上海这三项支出共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0.8%。可见,武汉市用在民生倾向的政府公共支出是相当不够的,对释放消费欲望,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作用有限。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以优化投资结构为核心,提高投资效率 当前,武汉要坚持投资规模与质量并重的思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投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端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其次要优化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关系,要继续按照提升城市功能的要求,完善包括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网、航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对水资源、能源、环境绿化整治等工程的投入力度。最后要提高政府投资效率。要合理控制政府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投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投资效益,增加经济的内生动力。同时政府投资要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向教育、医疗、社区等领域倾斜,向高新技术研发与基础研究领域倾斜。

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发展消费经济 消费热点主导消费市场,是消费增长的新动力,发展消费经济要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目前武汉居民在医疗保健、教育娱乐、家庭服务和交通通讯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增加,这就要求加速发展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产业。武汉应该积极利用国家政策以及科研和高等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办各种层次的教育,提高文化教育消费水平。要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鼓励对服务产业的投资,尤其是对家政服务业的投资,同时要促进服务业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多种途径增加居民的服务消费。此外,随着居民消费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要求经营这些产品的企业应根据细分市场对商品重新定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寻找新的消费热点,推动由产品消费向文化消费、教育消费、休闲旅游和健康消费等服务消费升级。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活力 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可直接对消费市场形成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一要逐步提高劳动者收入,健全劳动保障制度。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改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低的状况,使经济发展的财富更多地分配到居民手里。继续深化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工资增长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企业劳动者的利益。二要完善二次分配,改善初次分配结果。应加大对二次分配的调节力度,完善城乡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多向农村居民和低收入阶层倾斜,努力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支出信心,降低居民储蓄预期,提高即期消费。三是缩小收入差距,重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保障农产品的价格,拓宽农民增收和就业的渠道、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此外,应加强对垄断行业个人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优化政府公共消费结构,刺激和引导消费 以政府消费为核心的财政支出政策可以兼顾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因此,要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力度,主要是加大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特别是增加具有民生保障的公共投资,刺激和引导居民消费。只有加大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才能将原本挤占消费空间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

参考文献

[1]余永定、李军.中国个人消费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2]郝梅瑞.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消费地区特征及消费结构类型研究[J].消费经济,2004(6)

[3]陈雯.武汉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发展;拉动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千百年来,百姓用通俗易懂的话概括了路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1984年,我国建成了上海-嘉定的第一条沪嘉高速公路。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2万公里,逐渐形成了国家高速公路网络骨架。河北省第一条真正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高速公路是于1989年建成的京津唐高速公路,而后的十多年来,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及各地市做业主投资建设了几十条高速公路,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6,000公里,达到6,333公里,位列广东省之后排居全国第二名。“五纵六横七条线”高速公路主骨架初步形成,各区市与省会、京津两大都市间全部实现了高速公路贯通,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98%以上的县城30分钟内可以上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重大基础设施,其建设对繁荣经济、拉动内需、刺激沿线工商业、带动餐饮、金融、旅游业、运输业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高速公路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沿线村民百姓获得征地拆迁费的利用。

修建高速公路需占用耕种的田地、地上附着的树木、养殖场、压覆的矿产资源都会根据地理位置、数目进行相应的赔偿,这就会使沿线村民或者百姓获得一笔可观的资金补偿款,富裕起来的百姓有了资本金,有的进行房产消费,有的进行小型商业的经营投资,促进了高速沿线地域的再消费、再投资。

(二)工程修建中各种原材料的购买。

修建高速公路对各种相关原材料的需求是巨大的,修建路基、路面需要大量的水泥、土方、砂石、沥青;为了高速公路行车安全需要采购防撞护栏、隔离栅、反光板等安全设施;为了驾驶舒适美观,同时为了水土保持,稳固地基,高速公路需采购绿化苗木,对高速公路中间隔离带和高速护栏外两侧建筑控制区内进行绿化、美化;修建服务区、收费站所用的房建设施,需采购建筑、装修材料;隧道里需要安装的消防设施、照明灯具,全程监控需要采购的摄像、监控、机电设施,自动收费系统需要采购的机电设备、ETC设备,以及各种通行卡、票据等,所有这些需求都将带动相关原材料供给的水泥厂、沥青厂、钢厂、苗木基地、石子厂、沙厂、房屋建筑材料厂等工业企业获得丰厚收益。

(三)修建中可以提供巨大的就业用工机会。

沿线庞大的工程队伍,给沿线村民、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便利,可以不用出远门去打工,在附近工作,工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以及工人的收入将直接刺激沿线餐饮业、商店、房屋建筑等行业的繁荣。

二、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有力拉动

根据高速公路线路走向,大量的工程建设资金为了存取方便,高速公路管理单位都会选择高速沿线就近的银行开户办理相关存取、转账等业务。这对提高当地银行的存款业务额,提高当地资金总量,增加信贷收入,银行对资金管理为增值转而进行再投资,对当地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都起到很大支撑作用。

三、高速公路能促进沿线工业的发展

飞速发展的高速公路事业,使高速公路呈网格化发展,高速公路里程逐渐增长,密度逐渐加大,原来有因为山区、水路阻隔的两个城市需要几天路程,现在最短的几个小时就能到达,便利的交通密切了各沿线城市间的联络,有的地区有产业特色的工业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加大与外地的联络从而促进工业的产出与销售,另外投资环境的改善,也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投资商到山区或原来交通闭塞的地域进行投资建厂,一些城市里环保要求高的企业也可以在边远地区落户。另外通过建设高速公路的连接线,可以加强本地各类工业园区能够直通高速,这样物流成本就大大节省下来,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促进了当地各种工业企业能够享受便利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高速公路,偏远的交通闭塞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便可以被逐渐开发利用。原来深山里丰富的野生资源因为运不出去,大量浪费在山里,山下压覆着大量的铁矿、金矿、铜矿等矿产资源因为交通不畅运不出去,或者不被人勘测出来,便捷的交通改变了这样的状况,高速公路的建成使一些落后地区开采出来的矿石可以远销国外,同时高速公路也为沿线地区的技术与人力资源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快车道,大大提高沿线地区整体工业科技水平,从而促进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高速公路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高速公路缩短了农副产品的运输时间,增加了农产品销售的数量,扩大了农产品销售的地域,原来因为交通闭塞,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不好储存,往往滞销或者烂在树上或地里,而便利的交通改变了这一切,两个相隔很远的城市几个小时就能够到达,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相同收成的收益率。另外,因为运输便利也扩大了沿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有的通过规模经济达到增收的目的。而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也加大了对农业物流运输的政策扶持,通过开通绿色通道,使新鲜果蔬、家畜等农副产品能够在保持最新鲜状态下运输到目的地,而且不超载的集装箱绿通货物免收或减免通行费,秋收时,高速还为联合收割机等农用物资跨地域抢收作业时,开设专道,最大限度保证秋收与粮食安全。这些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推动力。综上所述,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相当明显的,高速公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大基础设施,其建设既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也可以促进沿线地区工商业、农业、运输业、金融经济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最近,河北省响应国家提出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号召,提出经济率先突破的同时,交通要先行,作为交通先锋的高速公路一马当先做到率先突破,以昂扬的姿态对拉动整个河北经济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春玲.高速公路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效应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9,3

[2]许研.高速公路建设经济效果影响分析[J].中国外资月刊,2013,2

[3]周正祥,王跃明.高速公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