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儿雾化吸入;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27-02
小儿雾化吸入治疗方法其具有操作简单,毒副作用小、用药量少、起效快等特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雾化吸入疗法也被越来越广泛的用于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本院现将近年收治的78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雾化吸入疗法以及综合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做总结性分析,并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2月-2012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78例,其中男患儿43例,女患儿35例。患儿年龄1岁-7岁,平均年龄(3±1.29)岁;患儿其中急、慢性咽喉炎16例,上呼吸道感染25例,哮喘9例,急、慢性支气管炎28例。
1.2治疗方法
对78例患儿根据其病情进行相应的常规治疗后,均行雾化吸入治疗,小儿雾化吸入常用药物有普米克令舒、干扰素、地塞米松、沐舒坦、布地奈德混悬液、速尿、病毒唑注射液等。医护人员可根据患儿临床症状选择相应的雾化吸入药物进行治疗。
所有患儿均使用氧驱动雾化器进行吸入治疗,护理人员遵医嘱将配好的药液注入雾化器内,并将氧气表连接氧气管道,再连接雾化器,然后打开氧气表,调节好氧气表压力,测试气雾是否能均匀冒出[1]。
在雾化治疗前,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解释雾化吸入治疗的作用及好处,使其家属配合护理人员一起将雾化器罩在患儿口鼻上。雾化吸入每次15min,每日午晚各1次。所有患儿进行雾化吸入1周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1.3护理方法
在对患儿进行雾化治疗时,病房内温度应保持在22℃-24℃之间为最佳,每日早午晚进行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新鲜。
雾化吸入治疗的护理:在对患儿进行雾化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充分地和患儿家属进行配合,1岁以内患儿取半卧位,可让患儿斜靠在家长臂弯进行雾化治疗;1岁以上的患儿可取坐位,如患儿不能配合治疗,可根据情况变换,并用玩具等物转移患儿的注意力;若患儿病情较重,无力呼吸时,可让患儿躺于床上,并将床头抬高30o左右取侧卧位,此种可使患儿的隔肌下降,提高呼吸深度并增大气体交换量,有利于雾滴在终末支气管的沉降。
雾化吸入治疗时的护理方法:在治疗中若患儿哭闹不肯配合治疗时,对于3岁以下患儿护理人员可同患儿家长配合一起直接用雾化面罩罩住患儿口鼻,当患儿哭闹不止时可稍等片刻再进行雾化吸入。若有哭闹严重并不配合治疗的患儿,最好在患儿睡着后再进行治疗;3岁以上的患儿一般可以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嘱咐患儿可用嘴唇含住雾化器上的口含器,让患儿尽可能用口腔吸入,并用鼻孔呼气。
雾化吸入治疗后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结束后,要注意用湿毛巾擦拭患儿的口鼻四周,并叮嘱患儿家长,为防止患儿着凉或有咳嗽气促等现象,在雾化吸入治疗完毕半小时后方可外出。
2 结果
本院收治的78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根据患情不同采取相应的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所有患儿均行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其中有2例患儿因哭闹不止其家长拒绝雾化吸入治疗,1例患儿哭闹昏厥无法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剩余患儿中有57例治愈,18例病情显著好转。
3 讨论
小儿呼吸道系统疾病是和种常见的多发病,患儿若患有呼吸道疾病其病变位置主要在支气管、气管、胸腔或肺部等。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小儿哮喘、小儿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等类型[2]。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也有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其中,主要针对儿童喂药困难等因素而设计的雾化器对儿童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雾化吸入器的类型主要有空气压缩雾化器、氧驱动雾化器、超声雾化器等,临床常用的雾化吸入器一般为氧驱动雾化器。
使用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时,其对患儿的综合护理干预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先要让患儿有良好的依从性,才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关资料显示,在使用雾化吸入对患儿进行治疗时,护理人员根据患儿年龄的不同,对1-3岁患儿采用玩具、看图片、看卡通动画、做简单的游戏等方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通过护理干预手段使患儿能减少哭闹并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3]。对于3岁以上拒绝配合治疗的儿童,护理人员可对其使用鼓励或奖励的方法,通过对患儿的表扬鼓励并给予一些小奖励,可使患儿提高自信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
在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护理人员也要做好患儿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其家长意识到雾化吸入治疗的好处,从而消除顾虑,能积极地配合护理人员一起对患儿进行治疗[4]。小儿雾化吸入治疗时,对患儿进行正确的干预护理,可避免患儿口腔内的积液进入呼吸道而导致患儿窒息等症状的发生,正确的护理使患儿吸入的雾化液能更加均匀地分布在患儿两侧的肺内,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本院通过对78例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进行治疗后发现,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家长也能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的患儿,在临床治疗后其治疗效果显著。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对患儿治疗时进行良好综合护理干预,使患儿能积极依从并配合治疗,从而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小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护理人员通过对患儿耐心细致的综合护理,并与患儿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可提高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有助于患儿疾病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贾丽.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雾化吸入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11(11):1381-1382.
[2] 冯吉芳,张艳卿.小儿呼吸道感染治疗中雾化吸入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05(06):800-801.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小儿;雾化吸入;护理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喘憋、气促等症状,容易发展为婴幼儿哮喘。雾化吸入药物是一种较为简便的辅助治疗措施。本文观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雾化吸入药物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10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喘憋、气促等症状。同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6个月,平均年龄为(103±34)个月;对照组患儿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最小为4个月,最大为15个月,平均年龄为(91±27)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氨茶碱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给予酮替芬等,合并有心力衰竭患儿给予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同时给药普米克令舒、博利康尼雾化吸入。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给药雾化吸入护理干预措施:①护理。在护理人员协助下,患儿去坐位或者半卧位,嘱咐患儿吸入后屏气,呼气时闭口,避免雾气外溢。②呼吸道护理。雾化吸入前清理口腔和鼻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③雾化吸入中护理。雾化吸入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反应,雾化吸入过程中可引起局部刺激症状,如果患儿出现气促咳嗽等,要立即停止雾化吸入,而后轻柔拍患儿背部等。④健康教育。让患儿家属了解毛细支气管炎相关知识,做好预防,防止诱发。
1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观察两组患者气促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喘鸣音消失时间。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在治疗3 d内呼吸困难缓解,患儿喘憋等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为显效;患儿在治疗5 d内体温下降,咳嗽、喘息、气促等症状减轻,肺部啰音减少,为有效;治疗5 d后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和率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观察组气促缓解时间为(21±09) d、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25±09) d、咳嗽消失时间为(51±12) d、喘鸣音消失时间为(37±11) d。对照组气促缓解时间为(31±10) d、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42±08) d、咳嗽消失时间为(47±13) d、喘鸣音消失时间为(46±13) d。观察组气促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喘鸣音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疗效评定结果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显效39例、有效9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后显效30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观察组总有效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常见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可表现为喘憋气促等症状。在治疗措施中,雾化吸入相关药物有助于患儿症状缓解,加速预后[1]。在雾化吸入过程中,护理干预必不可少。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儿在正确下雾化吸入,同时能够及时观察雾化吸入过程中的相关情况,有助于提高雾化吸入依从性[2,3]。本文中,观察组给予雾化吸入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早于对照组,且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所以护理干预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雾化吸入时护理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景兰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息样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3,9(7):526.
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PICU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关怀式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纠纷发生率,并对两组护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1.67%,与对照组35.00%比较显著低(P
【关键词】 关怀式护理;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纠纷;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9-0095-02
doi:10.14033/ki.cfmr.2016.29.051
随着社会和人类的不断进步发展,护理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再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从强调“治愈”向“关怀照顾”逐渐转化[1]。PICU患儿病情危重,年龄小且暂时与父母分离,患儿受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的影响,很容易出现不愿配合护理人员或哭闹等情况,这些因素都会让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人员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导致护患纠纷,影响护理质量[2]。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PICU护理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小儿及家庭为中心的关怀式护理,不仅满足了患儿的生理需求,还满足了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及精神需求。关怀式护理模式有效减少了PICU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本研究根据对PICU收治的120例患儿进行分析,来探讨关怀式护理对PICU护理纠纷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PICU 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3.8±0.7)岁;其中心脏疾病16例,消化系统疾病13例,呼吸系统疾病14例,血液系统疾病8例,其他9例;患儿家长中26名为父亲,年龄21~43岁,平均(31.22±5.02)岁;34名为母亲,年龄19~39岁,平均(26.72±3.42)岁;家长受教育程度:32名为大专及以上,28名为大专以下。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5.5个月~8岁,平均(3.6±0.6)岁;其中心脏疾病患儿14例,消化系统疾病12例,呼吸系统疾病16例,血液系统疾病6例,其他12例;患儿家长中28名为父亲,年龄22~40岁,平均(29.22±6.04)岁;32名为母亲,年龄20~40岁,平均(26.48±4.14)岁;家长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29名,大专以下31名。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家长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关怀式护理措施。关怀式护理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在患儿进入病房后,护理人员及时对其进行安抚,年龄较小的患儿将其抱入怀中进行抚触,年龄稍大的儿童给予玩具、漫画书,还可以陪其聊天,以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同时向患儿家长解释PICU的探视制度及护理方式,主动介绍病房的环境,与家长进行交谈,从家长口中得知患儿的爱好以及生活习惯等,鼓励其说出心中的想法,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以及情绪的变化,进行谈心,主动对患儿的病情发展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告知,让家属做到心中有数,能够积极面对患儿的病情变化。(2)病房环境护理。病房整体以天蓝色、粉色为主,在墙壁贴上色彩鲜艳的卡通图片,采用粉色的被单被套。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2 ℃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定期通风换气,消毒,及时给患儿更换被褥。(3)家属健康教育。患儿进入PICU之后,护理人员及时向家长解释探视制度,讲解患儿的疾病类型、病情、注意事项、送入PICU的原因,以及对患儿采取的治疗护理方案,及时反馈患儿的病情变化,并解释家长需要准备的东西及应对方式。(4)对患儿家长进行出院宣教。在患儿治愈出院时,向患儿家长讲解患儿目前的情况,出院后的饮食、休息注意事项,以及运动锻炼方式。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护理纠纷发生情况;(2)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护理质量评估方法:护理质量考核小组每月评价护理质量,总分100分,包括结构质量30分、过程质量50分、结果质量20分。结构质量:环境、物品、仪器;人力资源配置;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过程质量:病房管理;护理安全;消毒隔离;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结果质量:护理效率工作质量[3]。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纠纷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1.67%(7/60),与对照组的35.00%(21/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以及护理质量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PICU是专门针对急危重症患儿治疗的相对独立病区,可为患儿提供先进的自动化电子仪器进行连续监测,以便密切观察病情并提供生命支持[4]。因患儿病情危重、环境改变,并且与家长暂时分离,患儿的一切治疗、护理及生活照顾全权由医护人员负责,患儿在PICU治疗期间,受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的限制,容易出现不愿意配合护理人员或哭闹等情况[5]。而家长无法时刻陪伴在患儿身边,也无法及时了解到患儿的病情变化,不能亲自进行照顾,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误解,从而产生护理纠纷、影响护理质量。
随着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大量研究显示传统的PICU常规护理仅关注患儿本身的疾病护理,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患儿及家长作为一个整体的需求。关怀式护理模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病区环境的改善、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它不仅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也提升了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从而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6]。赵芳[7]认为,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更需要关心和照顾,需要医护人员更多的情感付出。而PICU在此基础上则更需要护理人员更为系统和整体的护理,不仅关注患儿本身的健康,也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从而减少患儿及其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关怀式护理可明显减少PICU患儿及其家长的紧张焦虑心理,在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方面比传统的常规护理效果更突出,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敏敏,刘晓丹,赵妍妍,等.新生儿袋鼠式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1):3724-3726.
[2]彭剑雄.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家长焦虑心理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7):13-14.
[3]王芳,沈燕,周玉峰,等.综合儿科优质护理质量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4):56-59.
[4]贺夕芬.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89-90.
[5]顾青华.人文关怀式护理在腹腔镜治疗未婚先孕异位妊娠患者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6):833-834.
[6]刘婷,代振华,孟繁蕾,等.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67-69.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将《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教学的内容或合二为一、或环环相扣从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来施教,有效避免二者的分离和脱节;二是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于人为划分而造成的时间和空间段的严格划分,从而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三是在师资队伍上,授课老师均是既具备深厚的儿科护理理论素养,又具备丰富的儿科护理临床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四是在学生层面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高分低能”向“高分高能”转变。
2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2.1专业认知见习
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基础课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时间,由《儿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童医院专科病房,在临床见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患儿,在每个患儿身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讲解,了解临床实践中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患沟通等内容。通过见习,使学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儿科护理的相关产业链条进行参观,访问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如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婴幼儿早教中心、婴幼儿抚触中心、婴幼儿游泳馆、婴幼儿医药专柜等。
2.2课程实训实习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小儿体格生长测量技法等内容,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有:换尿布法和约束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小儿常用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法;保温箱使用法;小儿沐浴法;蓝光箱使用法;婴儿抚触法等。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以上实践教学技能,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设备精良,环境仿真,为学生提高儿科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实训室内应设有模拟婴儿病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浴室等单元,应引进现在医院内重要设备,如婴儿蓝光箱、婴儿保暖箱、新生儿电子秤、普通婴儿护理模型、小儿重症监护模型、高级智能小儿模拟人等,以覆盖儿科护理学所有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单元。
2.3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任务后,学校选择寒暑假期,将学生集中安排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病房或儿童医院的相关专科病房,进行1个月的由带教老师指导下的见习。儿科见习是对儿科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学生熟悉儿科护理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实操前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使学生理解儿科护士职责,熟悉儿科工作环境,加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学习到新的实用操作技能,理解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学会护患沟通和交流,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学习医护常识。通过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护理人群、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特殊的护患关系。通过实习基地见习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2.4毕业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将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环节,学生将进行转科实习。儿科护理教师可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将实习学生分成3人或4人一组,除了进行顶岗实习以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儿科专科病房患儿的特点、病患类型,设置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护理等若干专题,让每组学生带着专题进行访谈、调研、观察,结合医嘱和病例,进行分析,编写相关专题的护理报告。使学生熟悉各类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对儿科专科疾病护理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以往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习时理论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之前和讲的过程中穿插见习,讲完所有理论后再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早接触实践,能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或找老师请教,使学习变成主动,大大提高枯燥的专科理论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具有在医疗机构这个小型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
3.2有利于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衔接,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基本技能。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了来自于反复实践。在实验室,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但在临床儿科的各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儿,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实施很多种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强化理解了儿科专科护理操作的程序与要点,体会儿科护理临床实践中操作的重难点,能够初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独立当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有利于学生形成儿科护理学专科批判性思维方式
随着儿科护理学专科的发展,当代对儿科专科临床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理论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儿科护理专科临床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儿科专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运用护理程序为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护理措施,为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个性化护理,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后书写见习报告,实习后书写专题疾病护理报告,积累和分享临床经验,建立自信,培养儿科专科护理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科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胃出血;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67-02
新生儿性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在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是新生儿死亡原因的重要因素之一[1]。新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或合并心力衰竭等疾病是新生儿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往往患儿会由于呼吸衰竭或胃出血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临床死亡率较高,因此在临床护理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笔者现将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患儿的治疗观察与护理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组新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的患儿有21例,其中男10例,女11例,此组患儿发生肺炎均在生后1-3d内。
1.2 临床表现 此组患儿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呼吸困难、喘息、气促、咳嗽、吐奶等症状,体温不同程度的升高在38.2-39.8℃,心率加快在140-189次/min,呼吸急促在42-67次/min。患儿全身症状较明显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点头呼吸、口唇甲床紫绀的临床体征
1.3 实验室检查 血化验中血常规表现正常,白细胞6.0×109/L。胸部X线检查:双肺肺纹理均增粗并且满布线状或小片状模糊影,边缘纹理清晰,相互交织成网状从肺门呈扇形向周围扩展,呈间质性肺炎体征,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入院后不同时间内出现腹胀伴黑绿色水样便腹泻,有脓液,留置胃管回抽胃液有咖啡色胃内容物,进行实验室检查大便及胃液潜血均强阳性,化验红细胞2-7/视野。
2 结果
此组患儿治疗与护理后均在不同时间内胃出血达到止血,最终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3 护理措施
3.1 肺炎的护理干预
3.1.1 一般护理 针对重症肺炎的患儿要保持病室环境的整洁舒适,空气流通,阳光充足,适合患儿休息保持室内温度在18-22℃,室内湿度应保持55%-60%,减少环境的细菌菌群,每日空气消毒一次,物品表面每日进行消毒液擦拭两次。避免交叉感染,将急性期与恢复期的患儿进行分开病室,进行呼吸道隔离。
3.1.2 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处理相应症状,对于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甲床发绀严重者出现周身发绀、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症状时立即给予吸氧,一般氧流量在0.5-1L/min,氧浓度不能超过40%,注意氧气应湿化[2]。
3.1.3 药物护理应用 患儿治疗需要从静脉进入药物治疗,补充患儿发病期间丢失的水分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在输液过程中注意为患儿进行补液应严格控制补液量和速度,控制滴速在10-15滴/min,有条件的最好使用输液泵保持匀速滴入,以防止发生肺水肿和心衰[3]。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升压类药物时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随时调整用药速度。
3.2 胃出血的护理干预 主要原因是由于应激性反应导致新生儿身体功能的特殊性胃黏液分泌急剧减少,同时H+和胃蛋白酶分泌急剧增加,导致胃黏膜损伤;H+反流造成食管黏膜损伤最终出血,从而加重粘膜的损伤,导致患儿出现应激性溃疡。
3.2.1 一般护理 患儿出现呕血时将其头偏向一侧,将头颈抬高15°-30°,运用负压吸引器及时吸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胃出血时遵医嘱对患儿禁食禁水,以免导致粘膜损伤加重出血。
3.2.2 止血治疗 留置胃管运用冰盐水注入胃内,并持续胃肠减压,能够收缩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胃肠减压时注意减压的速度及压力,以免压力过大损伤胃黏膜而加重胃内出血,注意保持并出入量的平衡。
3.2.3 用药护理 遵医嘱小剂量注射蛋白酶制剂巴曲酶注射液,注意剂量准确,此药具有抗凝的作用,能够缩短胃内出血的时间,在胃内出血点发挥较强的止血作用。
3.2.4 病情观察 仔细观察患者的呕血及便血性质及颜色,对于胃内减压出的胃内容物注意观察,待胃内容物转为无色后,将5ml血小板胶溶液注入胃内,在胃内保持4小时候将其引出,直至胃内停止出血。在出血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血压、呼吸以及心律的变化。准确记录记录大便性质、次数以及量。待患儿出血停止后可以给予少量稀释的凉母乳喂养,喂养后注意观察胃内出血情况,由于早期不适当的喂养可诱发或加重新生儿胃内出血,因此喂养慎重[4]。
4 讨论
对新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的治疗观察与护理干预,对于临床护士而言要具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能够提高救治成功率,减低死亡率,而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许东梅,王勇.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2):275.
[2] 曾玉璞.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0(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