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庐山旅游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其发展逐渐趋于缓慢。庐山旅游经济需注入年轻的、新的活力,以期继续快速长远地发展。庐山山麓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为其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至今尚未进行全面系统地开发。因此进行庐山山麓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庐山山麓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田园景观
庐山山麓田园景观主要是特有的富有农村生产生活气息的自然风光。田园风光洋溢着浪漫的色彩,苍翠幽静的田园让人心醉神迷。行走在山间田野,满目丛林、鲜花、碧草、绿野。山野里到处是绿油油的稻田,或金黄色的油菜花海,各种树木点缀其间。田间小道两旁长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给人以和谐的自然美之感。零零散散的村落半掩在绿野里[1]。
2.庐山土特产
庐山土特产有庐山云雾茶、石鸡、石鱼、石耳,还有庐山鲜笋、湖口糟鱼、桂花酥糖、桂花茶饼等。特产的开发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特异性的主要条件之一。尤其是“农家饭”以当地风味为主,再加上特产菜肴更加会让游客赞不绝口,增加游客的回头率。
3.庐山温泉资源
温泉是庐山较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庐山温泉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30多种,泉水无色、透明,水温在68℃到72℃之间,是祛病、沐浴、保健和特种养殖的优良用水,素有“江南第一温泉”之美誉。庐山温泉早在晋代已是中国著名的医疗温泉,主要温泉旅游景点有龙湾温泉,阳光温泉,天沐温泉等。
4.庐山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有:⑴刺绣,在近代和现代运用彩色丝线刺绣,图案和做工都比较细致,针法变化较多,色彩绚丽,民族特色鲜明,针法有珠针、挑花、纽花、贴花等。⑵泥塑,亦称“彩塑”,造型生动逼真,工艺细腻,色彩大多用传统色,如黑、蓝、红、白等,出现最多的有泥塑脸谱。⑶根雕,主要采用深山的崖树虬根,断涧的柔枝曲藤眉原料,利用其天然造型进行加工雕琢,按照“古、峭、奇、绝”的构思进行制作而成。⑷雕刻,在金属、石、木等材料上雕琢装饰性花纹及书法。古代以木雕和石雕为主,多表现在粱柱、床架、门廊、箱柜及墓碑之上,图案细密秀丽,别具风格。⑸纸扎,大部份以灯彩、动物模型及“灵屋”出现,古代民间盛行的龙灯、马灯、船灯及宫灯多以纸扎为主,具有透光性好、色彩鲜明的特点。⑹剪纸,剪纸在民间历史悠久,多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多见于婚寿喜庆的窗花、门贴等[2]。
5.庐山渔业文化
庐山山麓濒临鄱阳湖,渔业文化深厚,渔业文化开发潜力非常大。根据庐山渔业文化,各个农庄通过出租渔具、渔业设备,“出租”鱼农,让游客直接参与渔民的渔业活动,这是水体资源开发的最佳方向[3]。
6.休闲农庄
庐山地区休闲农庄有:⑴农家乐餐饮,以农村特有的土色、土香、土味为特色。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等,游客可以感受大自然的馈赠。门前水库放养天然淡水鱼类,可垂钓休闲。餐饮配有山间野味和本地乡土野菜,可调制出独特的乡村美味,吸引来客留恋往返。⑵农家乐果业蔬菜生态采摘园,利用周边的山林种植果树,以早熟梨、杨梅、橘子、桃子为主,并配以野果。利用山地种植农家蔬菜,游客休闲之余,可以亲自采摘品尝。⑶家禽散养园,利用餐饮区后面的山林资源,散养老母鸡、鸭子、鹅等。
游客可以品尝鲜活、正宗的家禽及野味,回味无穷。⑷农家乐休闲娱乐区,丰富游客玩的内容。
二、庐山山麓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1.庐山山麓大量乡村旅游资源尚未开发
庐山大量乡村旅游资源尚未开发。大型景区内部乡村旅游开发部分,处于附属地位,开发层次很低,且大部仅停留在观光水平。旅游的季节性使这些资源的利用时冷时热,严重影响了这些资源的长远开发利用。同时,大型景区外部乡村旅游资源分布于山麓的其他地区,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未形成规模,因交通条件差、资金限制、政策不支持等原因许多尚未开发,造成了乡村旅游资源“浪费”的现象。
2.庐山山麓乡村旅游的开发“散”、“乱”
庐山乡村旅游开发只存于小农庄,小饭店,投资分散,规模小,因而大都存在很大的发展局限性,继而影响到长远发展。而武汉木兰天池起初也是个小规模乡村旅游景区,但是项目开发设计好,因而不断的有资金合并注入,故而它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终于发展成为大型乡村旅游景点。因此庐山山麓应做好乡村旅游规划,集中投资,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以期引进更多的资金[4]。
3.庐山山麓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性小、同质性高
庐山山麓许多乡村旅游景点旅游活动的设计特异性小,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导致游客到“这家”就和去“那家”一样,让游客失去了新鲜感,而且增加了农庄之间的相互竞争。“农家饭”是乡村游特色之一,但是很多农庄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从城里生意人手里进口“农家饭”,很多游客“跑”大老远来吃农家饭,结果吃得是自己的家常饭,让他们误解了乡村游的乡村性[5]。
4.庐山山麓乡村旅游开发的行政管理问题
庐山山麓分属星子县、九江县,庐山区管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乡村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民风民俗的挖掘等地方旅游政策不尽相同,因而在行政分区内乡村旅游的开发状况各有千秋。行政管理上的分区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不同行政区之间的不良竞争,导致一些乡村旅游资源盲目开发,浪费乡村旅游资源。
三、庐山乡村旅游开发原则
1.主题设计特异性原则
乡村旅游的特异性即乡村性质,城市里喧嚣繁杂,城里人见多了“现代化”的东西,因此在改进旅游基础设施时尤其要注意防止过于现代化,并且避免对“乡村性”产生不利影响。要做到让天然的溪水流过园地,弯曲蓄水,小桥流水。用水的灵动创造各种各样的玩水乐趣。乡村旅游主题设计应区别于日常生活,乡村休闲是有别于城里人日常生活的另类体验,它的内容有必要区别于城里人的日常生活,只有那些城里人平日生活所无法切身体验到的活动才会有吸引力[6]。
2.参与性原则
在主题上为游客参与提供必要的“设计缺口”,让休闲者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体验式旅游区别于日常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游客的积极参与。如果游客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就无法真正留住游客。最好的主题设计就是让游客主动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的被人领进来。乡村旅游休闲活动的本质就是要产生较为自由活动的空间,使游客能进入暂时忘我的游戏境界。居民的都市生活空间往往是有功利性的,而乡村旅游则是一种娱乐空间,游客可以找到孩提时的快乐[7]。
3.自然原则
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应师法自然,天人合一,体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乡村旅游的建设材料应取之于自然,通常用农民自己生产或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如木头,砖块、稻草、麦秸、芦苇等,即使被毁坏,还可以再回收,不至于污染环境[8]。
四、庐山乡村旅游产品设计
庐山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可以分为观光型乡村游、体验型乡村游。
1.观光型乡村旅游
庐山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托山麓景点开发的亲近自然、感受农村生产生活气息的旅游活动。游客游览田园景观,如油菜花开的季节,城市的游客往往陶醉在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里心怡神往。参加简单的乡间劳动,满足其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9]。
2.体验型乡村游
庐山山麓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体验旅游开发(下转第166页)(上接第163页)种类多样。
⑴田园采摘,如狮子洞草莓采摘,让游客们自己采摘草莓,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之后的喜悦,分享劳动果实。这种旅游产品非常适合家庭旅游、都市白领和青少年等旅游者。
⑵九江渔业文化体验游,各个农庄通过出租渔具、渔业设备,让游客直接参与渔民的渔业活动,这是水体资源开发的最佳方向。庐山山麓乡村游主要是农庄垂钓、荡舟捕鱼、摆渡等渔业乡村游[10]。
⑶登山游,如好汉坡登山、天花井森林公园登山游等。
⑷制作工艺品,让游客学习民间工艺,亲手制作工艺品留念,比游客买意义更大。可供开发的民间工艺有刺绣、泥塑、根雕、雕刻、扎纸、剪纸等。选择易学的手工艺,让游客短时间就能“买到”自己做的纪念品。体验乡村游还有泡温泉、野地CS、采摘活动等。
庐山旅游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开发,山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山下相对落后,产生了山顶与山麓的差距。开发山麓乡村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促进山脚下旅游经济发展,还可以为山顶分流,保证山顶游客在其承载范围内,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2.
[2]夏林根主编.乡村旅游概述[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20.
[3]何丽芳著.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100.
[4]蔡碧凡,夏盛民,俞益武编著.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60.
关键词:槟榔;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槟榔河片区在三亚市凤凰路以北一公里处,南抵环岛高铁,北达水源池水库,地处水源池水库下游,槟榔河两岸。该地分布有15个纯黎族自然聚落,人口达5000余人,属海南黎族五大方言中哈方言一支。槟榔是槟榔河片区的主要特色,也是村里大部分农家的作物。槟榔村有丰富的水系、温泉资源,槟榔河贯穿全村,上流是源池水库,河水清澈见底温泉资源丰富,现已开发官坝温泉度假区。大面积的水稻田园景观,构成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槟榔村是个纯黎族村庄,有丰富的黎族文化资源、村落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槟榔村现有11平方公里用地规模,开发空间大。11个村小组沿河两岸分布。而在国家评定的100个“2014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三亚市槟榔村获得“特色民居村”称号。槟榔村地处槟榔河、水源池水库的下游,绿化率达到8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生态良好。槟榔村黎族特色鲜明,区域内黎族村民擅长各类黎族特色工艺、织品、饮食,拥有优秀的人文特色。槟榔村乡村游,在应打造符合黎族乡村旅游特色的产品时,现已经形成规模的还有海南特色餐厅、槟榔村温泉、露天酒吧,距离槟榔村1公里还有梦幻水上乐园等。旅游资源的丰富,形成商业集群效应,这是乡村旅游摆脱独战,得以走向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
为更加积攒创造力、团结实力、凸显特点、扩大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走出更大步伐、获得更大成果;旅行旅游路线少、相似化选择、适合国内的选择多,人文观光路线少、多元化选择少、面向海外游客路线少的旅游布局情况,进一步开展腹地旅游览,平衡不同地区的发展,在槟榔村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上,三亚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国家5A级乡村文化旅游区的目标,并委托海南雅克城市规划设计院对槟榔河旅游区进行了总体规划的编制。规划范围为6.83平方公里。2008年6月20日,三亚市政府与三亚槟榔河旅业有限公司签署了《三亚槟榔河乡村旅游区项目合作协议书》,由三亚槟榔河旅业有限公司对槟榔河片区实施5A级景区筹建,真正的对槟榔村开始观光开拓。
槟榔河计划工程总预算为75.9亿元,截至2016年5月已投入资金约7.9亿元。目前,涉及到项目建设的地块还未征收完毕,市政道路已建成通车,涉及到村民安置的东部安置区地块还未征收完毕,导致村民安置楼还未开工,综合服务区171项目原计划2016年6月进场清表、土方等施工,目前涉及集体土地仍有3户农未因不同意分配方案至今未领取征地补偿款,导致施工无法顺利进行。
槟榔村优势与缺点并存,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必须合理发展,科学统筹。下面是几点是我对槟榔村发展提出的对策: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
槟榔河景区的挖掘需要政府的主导,槟榔河开发建设公司对于怎么挖掘景区潜力,怎样物尽其用的计划构造,都需要政府主导和协调。跟随政府壮大村落观光的想法,根据当地情况,充实有用地耦合景区观光资本,且及时调研,制订切合现实的观光开发筹划。要体现自己的特点以及长处,避免结果相似。各个部门亦要整合目标,一心为大局,塑造杰出的政治氛围,使得村落观光可连续成长的情况。槟榔河村落观光开始全面准备阶段,应该合理利用每个地区的地方连接性和地区合作性,使这个观光村落坐落科学,功效最大化,互相合作。
二、合理统筹,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游览区的一个明显缺点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像公厕数量太少,导致很多人不雅观行为的出现。这种形式即困扰游客,也导致了游览区范围卫生差、环境差、体验差的征象,极大伤害了游览区。同时,遇到一些吸引力大游览路径较困难的游览区,可增加一些小巷子,减少游览的困难。景区相关领导必须组织科学调研,增加投入,完善公共观光条件。其次,突出景区各景点的主题性。现今槟榔河景区的各类游览区比较分散,不方便游客观光。最后,设立完整的旅游导游体系,完善观光区观光向导体系是提升观光者印象、体验、感受景区天然风景与文化民俗的重要方法。景区当地部门要创立专业的观光向导培养部门,对人员举办职业的训练、同一的管控,加强向导职员的职业素养,提高游览区观光体验。
三、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天涯区槟榔河发展依然属于萌芽时期,激烈的互相竞争让开发乡村旅游业的从业者的眼光放在从业者的培训上。对从业者素质的培养即给产业提供活力也为未来埋下种子,而且用素质提升整个行业水平也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同时实施人才引进来策略,特别对能会多种语言的优秀人才结合本地区发展需要进行引进来。利用从业者素质之提高,大大增加行业水准和能力,以持续拉高旅客的体验度和回复率。
四、加强宣传,形成多方路径的营N方式
槟榔河要面对多样的顾客群体,逐一不同的利用多样宣传方式。短途旅客市场主要有家庭顾客、自驾顾客、乐趣顾客、团体顾客等,面对以上的顾客类型一般采用巴士宣传、高速路口广宣传、电视台宣传、报纸宣传、政府旅游推介会、旅游宣传大篷车等手段促进宣传。而长途旅客的广告方式要利用短途客源的宣传,但多是利用不同地方特点来打广告,适应地区宣传。同时,可以开展节事活动,调动游客的积极性,如举办乡村体验、互动式节目、地方文艺汇演等活动,增加旅游品牌的话题性。
五、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我国自古有“农医同源”之说,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就名之为《神农本草经》,而“本草”则基本来自乡村,可以说,中医养生与乡村渊源深厚。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的养生功能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被誉为全球长寿第一村的广西巴马,以其独特的阳光、空气、健康水和地磁力等资源,吸引全国各地的人长住巴马。
笔者按照不同的养生功能,将乡村旅游资源分为景观资源、空气资源、农耕活动、人文资源、饮食资源、环境资源等六类,分别对其养生功能的开发进行研究,以期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1.景观资源——以静养生
乡村景观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山、水、生物等风光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和谐的景观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灵上受到美的熏陶,产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进而沉淀浮躁与喧嚣,释放郁闷与压抑,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起到养生、保健、治疗的作用。
不同的景观资源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如老年人体质相对虚弱、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高,适宜在含有蒎烯、贝壳杉烯、石竹烯、柠檬烯等成分的环境中,如栽植有银杏、樟树、薰衣草、金银花、月见草等植物的环境,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调养作用;而中青年人工作压力大、心理与生理均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处于含丰富空气负离子、抗生素、蒎烯、石竹烯、水芹烯等成分的环境为佳,栽植有银杏、楠木、刺槐、香椿、白兰花、玫瑰、牡丹等植物的环境可以消除疲劳、调剂大脑、释放压力。
2.空气资源——以气养生
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具有养生功能。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标准浓度为1000—1500个/cm3。现代科学证明,当负氧离子浓度达到4000个/ cm3时,可以满足人类疾病预防及治疗和健康长寿的要求。乡村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较城市高很多,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商业区只有200-300个/cm3,而著名的“长寿之乡”巴马的水晶宫、百魔洞和百鸟岩等旅游景点的负氧离子高达2-5万个/cm3。
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可以与其它活动一起,形成特色的养生产品。可将负氧离子与疗养保健机构、相关仪器等结合,实现负氧离子对相关疾病的针对性治疗;也可改变呼吸方法,增强养生效果,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赵之心非常推荐“六字诀”吐纳法,即嘘(xu)、呵(he)、呼(hu)、嘶(si)、吹(chui)、嘻(xi)。嘘(xu)字护肝,呵(he)字补心,呼(hu)字养脾,嘶(si)字益肺,吹(chui)字强肾,嘻(xi)字理三焦,通过这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利用呼吸,充分调动脏腑潜在能力,实现抵抗疾病侵袭、防止衰老的养生目的。
3.农耕活动——以动养生
“以动养生”是我国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朴素的养生观念。三国时的医学家华佗认为:“动则谷气易消,血脉流利,病不能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述:“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我国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山区的百岁老人仍参加一些适当的劳动。农耕活动的养生作用不仅通过劳动本身实现,更重要的是在劳动过程中感悟体现生命本源的生活方式和元素,达到身心同时养生的目的。
以养生为目的的农耕活动应多样化且更具针对性。可开发以原始农耕体验为主的活动,让人们体验古老农耕文化,感受对天地的敬畏之情;可开发租赁农场的农耕体验,方便人们闲暇时间修身养性;还可开发科技农场体验,强身健体的同时感受现代农业魅力。
4.人文资源——以和养生
乡村人文资源包括乡村文化、民间习俗和传统节庆等。乡村人文资源是乡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与人及与天、地和谐统一的相处方式,展现了乡村悠久且和谐的整体面貌,是以和养生的基础。
可将乡村人文资源中有益于养生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以轻松娱乐的方式传授给游客,如让游客参与到乡村的扭秧歌、打腰鼓、踩高跷、跑旱船、扮神像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中,或者让游客成为民间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人,使游客在参与人文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调节和陶冶,既开发了乡村人文资源的养生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5.饮食资源——以食养生
饮食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太平圣惠方》中的很多篇章都有关于饮食对健康和疾病产生影响的论述。
乡村的“以食养生”主要体现在时令养生和有机养生两方面。时令养生指根据季节,注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不同养生之法,坚持“不时不食”的理念;有机养生则是指由乡村提供的绿色、无污染食材构建的养生食品。
不同食材具有不同的养生功能。《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指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其中的五谷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五果为指桃、梨、杏、李、枣;畜指牛、犬、羊、猪、鸡;五菜指葵、韭、藿、薤、葱。
可根据我国传统的时令养生理念,利用乡村的特色有机食品,针对不同人的体质,开发养生食谱、养生宴、养生套餐等产品,实现不同时令以食养生的目的。
6.环境资源——以睡养生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人的睡眠,而睡眠与人体健康与否有密切关系。清代李渔说过“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莎士比亚把睡眠称为“生命宴席”上的“滋补品”。
城市睡眠环境和乡村睡眠环境有很大差异,乡村中的各种声音构成了一首美妙的催眠曲,如淅淅沥沥的雨声、叮咚缠绵的泉水声、千回百转的鸟鸣声等,加上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人们更容易养成健康的生物钟,进入深度睡眠,进而实现“以睡养生”的目的。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交叉的部分,它体现了体育的社会性与旅游的社会性。体育旅游属于社会体育的一个产业分支,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种旅游的一种,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竞技竞赛、刺激冒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施行旅游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在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2、乡村体育旅游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体育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自身享受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并以追求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这种需求。而体育旅游恰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它使旅游者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既可以观赏,有可以休闲,并且能够体验和健身,让人们在闲暇之余达到返璞归真、释放压力、寻求刺激,冒险,健身的目的。
3、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并且有56个民族,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种多样,这就为乡村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1986年中国国际乡村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为中国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为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4、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乡村体育旅游设施不齐全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乡村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乡村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4.2乡村体育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内容上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供给处于落后的状态,实行包价形式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有好多搞乡村体育旅游的地区,景点过于单一或者雷同,缺乏地区的特色,没有能充分体现出乡村体育旅游所蕴含的魅力。
4.3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利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有的乡村可以说是依山傍水,这其实就是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但目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上却做不到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的成为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3.1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不利,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开发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对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破坏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去突出当地自然景观的特色,一贯的去模仿,缺乏创新。
4.3.2 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短缺,乡村体育旅游人才是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乡村的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差,很多高校毕业的专业人才都会选择去大的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去乡村工作的少之又少,而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有能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分析的专业人才,目前这一方面的人才还很短缺,难以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专业力量。同时在乡村体育旅游营销方面,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来对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和促销,但这样的人才同样极其缺乏。宣传的不得力,导致乡村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不能促使人们产生乡村体育旅游需求。
5、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基本策略与思考
5.1提高认识、确立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地位
充分认识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所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把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实现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确立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5.2加强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与促销。
首先,在对整个乡村体育旅游的市场进行分析和考察后,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特点,对体育旅游产品进行重点的设计、宣传和促销,其次是可以通过一些媒体或者媒介来宣传乡村体育旅游产品,比如电视、广播、影音资料、报纸等等,把乡村体育旅游的魅力充分展示给旅游者,吸引广大的旅游者,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5.3 加强政府引导, 科学合理规划开发。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乡村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视程度,对乡村体育旅游进行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扶持,为乡村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条件;同时应结合我省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步骤, 对农村地区开展乡村体育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进一步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5.4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11―0029―02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旅游局倡导发展农业旅游,并将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从此乡村旅游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旅游业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没有统一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把乡村旅游描述为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则把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还有部分学者给出了其它的描述。由于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几乎都发生于乡村地区;乡村旅游的旅游者是以城镇居民为主;乡村旅游的吸引物,是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特点。根据对乡村旅游的描述,结合其特点,可以把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于乡村,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现代旅游方式。
在乡村旅游成长的初期,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与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来发展,在资金、 宣传、 基础设施建设、培训、 规划甚至管理方面普遍干预扶持。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
1.旅游资源配置程度低,缺乏区域特色。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目的地的一种旅游形式,相对于城市旅游风景区而言,在资源的结构性配置上呈现出初级化。现有的旅游资源受季节性和环境的影响明显,虽然拥有一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人文资源,但是与现代旅游消费趋势的高品位休闲度假类旅游资源相比,其数量、质量及区域优势不明显。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匮乏,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严重不足。在近几年高强度投资的推动下,接待能力迅速增长,行、住等硬件设施已基本同旅游发展的需要相匹配,但食、购、娱的开发建设明显滞后。
2.资源不当开发对旅游环境构成巨大威胁。乡村旅游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偏离了开发乡村旅游的航向,从而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采,造成对旅游环境的巨大威胁。整体科技水平不高导致了废水、废气、废渣大量无序甚至无处理排放,使习惯性的环境污染行为屡禁不止, 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科学利用与保护措施在政府、企业及游客三个层面上明显脱节。而且由于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整体素质不高,旅游和其他产业发展带来的游客增加致使环境保护压力不断上升。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当导致的环境恶化在许多方面给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资源保护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自然旅游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3.旅游风景区的开发结构简单, 更新缓慢。目前旅游风景区开发仍以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为主,景区景点建设中的高速度与低质量并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个别地方廉价出卖资源和浪费资源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旅游供求关系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短缺型向竞争型转变,旅游风景区结构单一、更新缓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乡村旅游存在规模小、素质低、缺乏竞争力等特点,内引外联的集团化程度不高,随着旅游的垄断利润向平均利润转移的价值规律作用,旅游经济规模化、效益化程度低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三、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措施
1.制定科学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就是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制定能体现远期与近期规划有机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规划。按照既要满足当展需要,又不危及后展的要求,就必须考虑旅游业发展的区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约束性,突出区域特色,强调区域联合,实施综合开发,形成以点带线,点线结合,线线联网的旅游格局,真正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开发资源、建设旅游设施,合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要拓展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构建价值链联系的区域旅游网络。解决与周边地市的旅游的空间合作关系和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或村民的矛盾。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适合于乡村客观实际的旅游资源开发与投融资制度,协调各方的利益,确保乡村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2.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历来极为重视,陆续颁布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并制定了“保护环境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战略方针。追求经济效益, 绝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旅游可持续发展既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也体现在旅游的管理和经营上,甚至体现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上。无论是旅游决策者,旅游管理经营者和旅游者,都应当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原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此,应当全面倡导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范旅游可持续发展行为,全面进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旅游可持续发展素质。建立严格的旅游资源开发审批制度,实行环境评估一票否决制。在开发审批中对那些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益,造成旅游发展越快, 环境污染越严重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同时, 建立地方和部门领导问责制度,对单位和个人的私自开发、盲目开发旅游资源的行为实行从重处罚。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和现有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细致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合理适度地开发旅游资源, 并将旅游资源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一部分用于旅游资源保护,确保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乡村旅游风景区的开发,既要突出特色,又要提高旅游业的创造力。开发乡村旅游业,在保持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的完整的前提下,保证游客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要求妥善处理好各类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景观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确保旅游风景区开发以数量和质量并存,质量重于数量的理念,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改善景区的资源结构和经营结构,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向其深度和广度发展。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引导和规范旅游及其开发建设项目和经营管理行为合理配置,优化结构,提高更新速度,确保旅游质量。各级旅游和环境行政部门应该统一认识, 加强协调配合,组织对旅游区的教育管理,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素质,积极引导当地居民融入旅游发展的进程中,同时尽可让少数民族群众保持自有的民族特色,避免过度商业化。
四、结束语
本文论及的问题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发展乡村旅游业对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良好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除前述对策外,还应拓展旅游发展的思路,将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以塑造特色旅游目的地形象,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发展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罗明义.旅游经济学分析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凯,范海荣.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J].宁夏党校学报,2008,(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