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

创新能力是本科生专业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为了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等创新能力,需在全面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构建专业创新实践体系,打造创新成才环境,为本科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是在我校工学院农机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背景下,整合农机系现有的实验、实践条件,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通过内外双向结合建立的创新实践平台体系。它将通过理论层面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内涵作出较为科学、准确的界定;实践层面通过双向运行式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实施,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及相近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力争对我校教学起到一定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1 国内农机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行业的重视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执行,已成为社会需求较旺盛的专业。但是,随着农业机械装备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方式和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对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的要求。解决好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以及创新性地进行教学实践改革,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通过对各农业院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实践环节调查发现,该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3]:

(1)理论课内容过于陈旧,缺乏现代农机装备制造技术的相关内容。同时由于大幅压缩课时,各校实践内容进一步减少。授课内容与生产实践的脱节,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学而无用的感觉。

(2)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与有机联系,课程内容常有重复,导致部分重要内容没有教学课时。由于缺乏针对培养目标的统筹安排,各门课程往往只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教学大纲,因而淡化了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陈旧与刻板,教学内容与最新技术缺乏有效的衔接。由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体系无法得到及时优化与更新,导致教师的讲解过于单薄,学生感觉缺乏新颖性与深度,而实践环节又与具体生产过程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实践环节的内容基本以验证性、认识性内容为主,缺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内容。未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必然会朝着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而目前实践环节在这方面差距较大。

2 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创新实践平台体系如图1所示。

2.1 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的创新实践平台

2.1.1 实践平台资源的整合

按照资源整合与共享、优势与特色相结合的思路,坚持平台建设与特色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与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原则,将现有的学科平台、科研平台、实验室平台进行科学整合、优化组合,从而搭建起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公共创新实践平台,实现内部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改善本科生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条件,丰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

2.1.2 平台实践条件的建设

创新实践平台主要依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设备条件相对落后,要充分发挥创新实践平台的作用,必须对平台的条件进行改善。平台在完成本科实验、实践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起到培育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因此,需多渠道进行平台实践条件的建设。首先,利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经费购买必要的大型设备。其次,通过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共享部分设备。最后,创新实践平台的实施过程是丰富和补充实践条件的最好途径,平台进行的各项项目,其研究成果均可补充相关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这对本科教育实践环节的作用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2.1.3 实践平台教学内容的改革

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突出综合与创新的特色。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该平台建设充分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同时体现学科的高度综合、相互渗透以及交叉融合。在实践教学平台为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按照学科特点,平台将实践项目分成不同的类型:科研项目型、实训任务型、探索问题型、工程训练型、生产体验型、典型案例型和综合型等[4,5]。在内容上,重点构建以设计性、应用性、综合性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平台的正常运行,我们在项目执行中制作了20个实验平台及10余套专业实验室专有机具。

2.2 创新实践平台运行与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 发展 ; 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75-02

引言: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化载体和重要标志。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的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业机械化最终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上。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组织和个人,运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过程作业服务,实现了现代装备、人员、技术的集成运用。农业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农业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高效收获等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通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借助机械的动力、精准度和速度才能实现。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依然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迫切需要发展机械化生产,促进生物、工程、信息、环境等技术的集成化,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

2)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不管是人均耕地多的美国、加拿大,还是小规模经营的日本、韩国,他们所走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率先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从而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高精度的动力和速度才能达到。农业机械突破了人畜力所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率的限制,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代替了人畜力在耕、耙、播、收、植保、排灌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繁重劳作,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缩短了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变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3)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在北方主要小麦产区,由于联合收获机替代了劳动力,近些年在“三夏”农忙季节,已经看不到农民工“返乡潮”,做到了“人不回、田不荒、粮食安全进粮仓”。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开展只有机械才能进行的分级、贮藏、加工等作业,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增值增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2 国内农机业的优势

1) 我国农机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机遇期:一是农机化促进法在2004年出台;二是农机化行政编制增加;三是农机化的国家项目增加。农机化促进法涵盖了农机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制订原则是“淡化管理,立足促进”。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装设备等农村工程机械需求量成倍地增长;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设备在各地示范项目的带动下需求不断增长。

2) 建立了从科研、开发、制造到销售、服务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服务对象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的整个农业领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情况不同,我国农机产品门类复杂、品种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能生产 14 大类、95 小类、3000 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同时,建立了包括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三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整机生产和配套件生产企业组成的生产体系、企业与农机销售公司结合的销售与服务体系以及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与企业结合的推广示范体系。

3) 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同时,国内一些大型农机企业,不断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了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

3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1.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国外农机业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智能化、自动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在采用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 而且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场上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国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 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基础。

在研发产品时,应使产品和高科技兼容,并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等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加大操作的舒适性。同时,应加大控制系统的科技含量,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随时了解农机的生产、安全状况,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最大效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于拖拉机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拖拉机产品的有机结合。

2. 大力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坚持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加快提高组织化程度。要强化政策扶持,培育壮大服务主体,稳步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

3.全面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满足农机化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本目标,努力打造依法规范、综合配套、便捷高效、机制灵活、保障有力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从五个方面建立健全促进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一要落实政策法规、完善服务体系,二要争取资金投入、改善服务条件,三要创新运行机制、激发服务活力,四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五要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加快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农机质量监督服务、农机安全监理服务、农机教育培训服务、农机化信息服务等五个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良好的公共服务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4.坚持市场引导,推动产业化经营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机具利用率为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以跨区作业为主要形式的作业服务,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范围、作业领域不断扩展,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作业环节由机收向机耕、机播、机插、植保、秸秆还田等发展,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拓展;服务范围由产中的作业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承包经营、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等作业模式不断创新,带动了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配件供应等产业的发展,大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市场化、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产业化,逐渐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生产为中心的产业链条。

结束语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最终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上。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组织和个人,运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过程作业服务,实现了现代装备、人员、技术的集成运用。农业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是先进农业技术运用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农民的迫切愿望、时代的强烈要求和历史的客观必然。

参考文献

[1]刘聚才,刘兴旺.甘肃省农机化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农机科技推广.2011(04)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推广;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推广强化我国农业科研,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相关技术进行大面积实施的载体,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指标。由于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机械化作为必须的物质条件,从而促进农业技术在新的时期下更快更好的转化为现代生产力。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全面实现农村生产的现代化和自动化,繁荣和发展农村经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党从十七大以来,就将农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而农业技术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就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来看,尽管有利的因素比较多,但是还是存在许多不利的条件,例如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农业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使得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就调查表明,我国农业装备还比较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从而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农民经济的稳定增收。因此,需要发挥农村机械化推广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理念和生产手段相结合,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 农业机械化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农业技术生产效率低下,人力需要求量大,也不符合现代生产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市场的需要,因此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广作用,可以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将农业生产由原来的资源依附性逐渐转变为知识依附性,利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挥农业机械化推广技术,不仅仅能够帮助农民广泛应用农业工作技术和现代生产技术,还可以激发农民的生产创新思维,自己利益农业科技转变农产品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小,迫切需要有一支强大的队伍进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培训,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机械化推广主要推广生产自动化,产业结构化技术,其技术所涉及的范围也主要是以粮食生产技术为主,因此容易被农民所接受。

另外,农业机械化推广还可以帮助农业生产依靠科技进行结构调整,实现农艺科技的大面积种植生产。因此,农业机械化推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大有用武之地。有效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产品种植的规模化、集中化的前提。所以,加强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2 农业机械化推广发展建议

2.1 强化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培训

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效率,充分发挥其推广的作用。需要加强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整个队伍的推广水平。在发展推广队伍人员数量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通过将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送到相关的培训班进行技术培训,吸收先进的推广经验或进行当地的实践考查培训。可以利用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来授课培训,多途径多渠道的提高推广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从而使得其具有更加专业的技术完成推广任务。农机推广队伍建设要坚持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综合素质能力和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渐渐培养一个具有为农民服务,具有优良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顾全大局的优良作风,业务水平高,能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装备,能敏锐捕捉适宜本地推广的农机装备的农机推广队伍。

2.2 搞好协调服务,完善推广工作体制

搞好协调服务,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体制为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必须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工作。通过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以赢得领导重视支持,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的适度倾斜;以乡、镇农机站为主,经常深入田间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对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应进行技术培训,以便使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多渠道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和效益方面的信息,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农民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水平,增强信心;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帮助农民学习掌握适用的新技术或新机具的方法及安全、维护、保养技术。

参考文献

[1] 林芳.浅谈我国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机,2010(1):27-28.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范文第4篇

1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人才的短缺现状

农业机械化人才具备独特的技术优势,因此他们在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和推广服务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扎根基层的农业机械化人才越来越少,这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造成了很大影响。人才短缺是基层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阻力,要改善这一突出问题,我们先对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人才的供求现状加以分析。

1.1基层农业机械化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在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相当少,大多数人员是中专及以下学历,而且年龄普遍偏大;初、中级职称的人员占很大比例,专业技术能力不够强。招聘体系不健全,甚至导致很多专业与农业和农业机械技术无关的人员进入了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队伍中。整个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真正科班出身、专业素质较强的技术人员只占少数,整体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较低,而在进行农业机械化建设中却需要广泛地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以提高物质、能量、资源的利用率。在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上,要加速农业集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些都需要专业的高层次的机械化人才来逾越这些技术难关,可见缺乏高层次的人才会严重制约基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2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无法供求平衡据调查,在我国广大基层,参与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并直接在乡村一线工作的只有少数人员。离“每个镇上至少设一个农业机械化服务站,每个乡里至少要有一个农业机械化推广员”的目标还很远。据笔者了解,一般镇一级信息服务站由县一级派驻正式职工2名,搭配2名民办非企业改革人员(含义:什么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个新概念。它是1996年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针对以往的民办事业单位这一概念所作出的修正。即:事业单位是国家举办的,而民间不应再称事业单位。1998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将民办非企业单位界定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作为技术员。可见人才的缺乏问题的严重性。近几年来,由于编制问题和机构精简,一批优秀的农业和机械化大中专毕业生被拒之门外,或是从事一些与农业无关的工作。目前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待遇差而另谋发展,真正服务农村的农机技术人员已非常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的进程。

1.3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无法合理布局农业机械化人才大多留在县级及县级以上相关单位,愿意深入一线到乡镇一级去工作的人数更少。加之在基层本已为数不多的农业机械化人才多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偏远乡镇农业机械化人才更少。导致一些地区农业机械化人才出现相对闲置,一些地区农业机械化人才十分匮乏。这些都导致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分布不合理,农业机械化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人才短缺的原因探析

随着国家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建设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倾斜,我国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在飞速发展,但在基层,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农业机械化人才短缺。下面具体分析导致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人才短缺的原因。

2.1在认识上,基层对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广大基层地区对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一些主管部门和单位及县乡镇的领导,对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缺乏长远打算,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对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具体措施少,忽视了乡镇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再加之,对农业机械化建设人才去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比较欠缺,使得基层对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越发引起了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人才短缺的现象。

2.2在待遇上,基层给予农业机械化人才薪金偏低广大基层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差,待遇极低。“招不来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一个现实。此外,据笔者了解同等工作级别的人员在基层工作所能获得的薪金待遇相当于在县级或县级以上单位就业的1/3,甚至更低。特别是在乡镇一级工作的技术员,经改革后属于民办非企业改革人员,工资会更低,这都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农业机械化建设人才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基层地区对农业机械化建设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不得不承认薪金待遇差,是导致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短缺重要因素。

2.3在发展空间上,基层提供给农业机械化人才的个人发展空间小在广大基层工作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除了面临以上问题之外,还面临着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进度慢、程度低等现状,少数乡镇领导观念落后,对于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这种高投入收益慢的建设不感兴趣,在开展工作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往往具体的决策只停留在嘴上。这些都使得农业机械化人才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对有利于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的想法往往难以实现,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个人发展空间太小;进而工作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这也会使得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在其位不谋其政,进而加剧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2.4在岗位吸引力上,基层对人才吸引力较小上文我们曾提到过广大基层存在农业机械化人才“招不到人”的现象,其实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留不住人”的问题同样严重。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十分不稳定,人才留不住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是由于一批有能力的农业机械化人才成为行政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大量的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纷纷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向其他部门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在留住农业机械化人才方面比较困难,使得农业机械化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基层越发凸显。

2.5在体制、机制上,基层对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健全要把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好,人才的作用不容忽视。广大基层地区对外部人才无吸引力,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而在基层内部又不存在或是根本没有实施健全既了解农业相关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机制。“内部不培养人”这就造成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失去来源的尴尬局面,无法给本已不稳定的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无疑会使得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

3改善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人才短缺的措施

在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需要高效地运用到高新技术,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强大稳定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作支撑,上文中已描述了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在进行农业机械化建设中,凸显的人才短缺问题;并已严重制约了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进程。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应对这一突出问题。

3.1要注重政策和宣传在进行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在重视城镇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适度加强对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程度,要传达对发展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建设肯定的、积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满足广大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人才的精神需求,使他们感觉到他们存在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价值,直至自觉投入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之中。要把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好,政府一定要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3.2要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要解决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短缺,先要解决人才源头的问题,即要为基层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在鼓励农业机械化人才去基层就业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去调动农业机械化人才投身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积极性;其次要为在基层工作的农业机械化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要加快对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工作环境的硬件建设进程,使其专业技术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他们运用个人知识才干提供良好的平台,让他们感觉到在基层同样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后基层还要完善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培训机制,从内部发掘和培养能为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作贡献的人才;同时能为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提供一个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加强人才培训更有利于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有利于向广大农民朋友普及一些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专业知识,以此简化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在工作中的难度。

3.3要创造留住人才的条件建设好稳定高效的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不仅要做好机械化人才的引进工作,还应注重为基层创造留住人才的条件。同样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第一、用公平的待遇留住人才。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的薪金待遇普遍偏低,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应在其工资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补助津贴,用比较合理的待遇去留住人才;第二、用稳定事业留住人才。为在基层就业的农业机械化人才提供理想的岗位,使他们能在基层安心地工作,稳定地发展;第三、用真挚感情留住人才。要在婚姻、家庭、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切身利益上给予关心,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人才感受到基层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甘心为基层的农业机械化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

3.4合理地利用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拥有一个高效稳定的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还要注意如何让这支队伍在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光发热,那么在基层合理地利用好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做到“三个合理”即可。一是合理分布。鉴于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资源有限,上级管理部门应注重建设好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在各个乡镇的合理分布的管理体制,确保每个乡镇都能满足自身机械化建设的人才需求。避免人才在经济较好的乡镇过度扎堆和在偏远乡镇相对匮乏的现象;二是合理组合。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人才,岗位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就安排相应的人才。注重“专业型”人才和“半专业型”人才的合理搭配。例如可以在镇一级的农机专职上安排理论较强的高学历人才,搭配“半专业型”人才(具备较低学历,受过相关技术培训的人才)担任乡镇一级的技术员。形成合理的高低组合,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所用;三是合理流动。引入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来激发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工作热情,要把晋升机会和工作绩效的考核挂钩,做到合理升迁。乡镇之间的机械化人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适度地进行人员的调动,交流各自在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的宝贵经验。在升迁、调动中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实现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的良性流动。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模式

目前,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耕地面积被大量占用,使得人们对农业高水平建设依赖性增加。为切实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需借助技术密集与资金机械化、自动化作业,明显优化单位农业土地资源产品商品率、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力,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1创新发展理念,增添农机化发展新动能

促使我国农业不断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是科学发展理念的源动力。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及发展理念主要表现为:加大精准型政策创设力度,优化顶层设计,健全财政、金融、保险、投资、用地等多种政策工具协调组合的农机化扶持政策体系[1]。大力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推动制定实施农机装备制造发展行动方案,同时,结合农业经营相关体系的创新与农业的信息化、“互联网+”模式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各类农机发展主体活力。

2改进机械化基本形式,引领农机化转型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且农机使用率低、农业机械服务范围有限,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益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为实现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应做好完善覆盖整个地区的集信息、机械调度、视频会议为一体的农机指挥调度和信息服务平台[2]。主动与金融机构联系,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为农民、农机服务组织及农机生产企业多元化融资提供便利。进一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生产技术路线和作业规范,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培训。大力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合式作业机械,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畜牧、渔业机械及农产品加工机械,淘汰老旧、高耗能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配合对外合作战略实施,支持引导产品、农机企业走出去,增强制造技术与国外先进农机的研发引,提升我国现代农业设备有效供给能力[3]。

3绿色发展,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支撑有力、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提高推广能力。加快普及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和主要农作物种植重点环节,促进技术成熟、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服务到位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加快灌排设备及更新改造进度,实现高效、安全、节能运行,以满足农田灌排需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土地深松、化肥深施和高效植保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提高装备配套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加快节水灌溉、秸秆收集、定位施肥、粪便处理等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挖掘绿色发展潜力[4]。普及秸秆还田与深松整地等绿色耕作技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4提升政府机构扶持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在高质量执行农机购买补贴政策基础上,依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不断加大扶持农机发展力度,构建出完善农机发展的激励方案,积极建立稳定且长期有效的农机购置扶持制度。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切实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要精准扶贫,坚持把农业机械化合作共用作为农机社会服务的有效模式,鼓励和引导贫困农户以农业机械等作为入股方式参与组建专业合作社,在支持富民产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要着眼主攻方向,以提高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加强农业农艺融合,探索高产创建模式,形成农机农艺相适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在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从业者素质上实现新突破。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按照“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的要求,实施好购机补贴政策;做好任务落实、质量监管、项目验收、资金兑付工作。支持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综上所述,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离不开发展模式创新,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而,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积极创立农业机械化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为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卢秉福,韩卫平,朱明.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6):46-49.

[2]卢秉福.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互动性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03):268-271.

[3]罗锡文,廖娟,胡炼,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学报,2016(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