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

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

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兰白都市文化圈;文化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42-02

建设文化圈是甘肃作为文化大省在发展文化上早已确定的战略选择,一个以兰州为中心、以兰州及周边地区众多文化设施和人文景点为重点的中心文化圈已经初步形成。作为这一战略选择,无疑走在经济圈战略选择的前面,在一定意义上为经济圈建设打下了文化基础。

如何在建设经济圈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文化圈的建设,让文化圈的建设成为经济圈的助推器,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思考与探讨。

一、大众文化对于促进兰白都市圈文化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圈内文化价值

大众文化在文化价值及其价值实现上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这个启示在于只有满足了大众需求,文化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彰显。大众文化的这个启示,为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主流文化的大众化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路径,自然也为圈内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资源实现其价值提供了可选择路径。

(二)有利于催生圈内新型文化产业的诞生

文化产业依托大众消费群体,迎合和满足大众消费群体而得以快速发展,大众文化消费热的兴起又进一步促使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成和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就在这一相互作用下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重视大众文化,引导大众消费,必然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有利于推进圈内公民社会的进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大众文化的主体是大众,它具有一种依托大众、趋向民主的品格和指向开放的、双向交往的多元化意识形式。这一切悄然地改变着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在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场域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当我们进一步以更加自觉的意识为大众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时,实际上就在推进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的进程,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促进圈内人们文化意识的提升和文化主题的生成

在大众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个地方的文化主题才有可能逐渐变得清晰,得到彰显,大众文化素养才能得到普遍提升,文化意识与自觉才能得到普遍加强,从而进一步体现出较为突出的竞争力。因此,注重发展大众文化是进行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五)有利于促进圈内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促进甘肃走出文化边缘化

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只有大众文化的发展才能为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提供可能性与现实性,才有可能改变甘肃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才有可能改变外界对于甘肃的认识与意识,才有可能使甘肃走出文化的边缘化状态。

二、兰白都市经济圈大众文化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作为支撑大众文化消费的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甘肃省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四库全书》藏书楼,投入近1.1亿元巨资扩建甘肃省博物馆,投入数千万元改建甘肃省图书馆和省档案馆。兰州市也投入1800多万元资金,将金城大剧院改建为全省条件最好的剧院;将文化项目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累计投入数亿元资金建起了文化内涵丰富的百里黄河风情线、水车大观园、金城关文化区、兰州碑林、龙园、生命之源雕塑广场等一批人文景点。与此同时,兰州周边地区也涌现出一批新的人文景点,如和政古生物化石馆、永靖恐龙足印化石群、榆中青城古居、景泰黄河石林及影视城、康乐莲花儿基地等。这一切为兰白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硬件基础。

(二)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精英团队初步形成,精品成果不断涌现

作为甘肃省文化中心的兰州,拥有全省最重要的文化艺术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汇聚了全省最重要的文化艺术人才,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产品:享誉海内外的《读者》杂志和舞剧《丝路花雨》,目前已成为甘肃的两张“名片”。另外,就舞台艺术而言,至2009年,新创排的舞剧《丝路花雨》、舞剧《大梦敦煌》、陇剧《官鹅情歌》、京剧《丝路花雨》、话剧《老柿子树》、秦剧《大河情》、杂技剧《敦煌神女》等一大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优秀剧目,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可以说甘肃文化精英们通过文化诠释着甘肃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作为大众文化重要资源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得到空前重视与保护

甘肃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文化意识浓厚,不仅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上,也体现在对各种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上,使甘肃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显得名副其实。甘肃的文化资源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二是丰富的红色文化,三是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四是具有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如敦煌和天水麦积山的石窟文化,还有彩陶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都是古代文化在甘肃省的遗存。对这些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重视,无疑为大众文化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作为大众文化最重要技术基础的大众传媒也已普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甘肃的大众传媒也得到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的普及自不待言,作为信息传递与交流主要手段的网络也逐渐从城市向乡村延伸、普及,手机作为新的大众文化媒体尤其发展迅速。另外,报刊杂志为了争得更多的消费大众,也在增加娱乐版面,从而保持其在大众传媒中应有的地位。

(五)作为大众文化的市场主体逐渐得到培育,并初步形成

甘肃的文化市场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样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奋斗历程。经过不断繁荣发展,目前包括演艺、娱乐、网络、艺术品等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在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三、在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背景下,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大众文化生态环境,促进圈内文化的大发展

(一)以《读者》品牌为依托,打造文化主题

《读者》作为甘肃“名片”之一,属于大众文化品牌,是打造大众文化的成功范例,其在坚守文化应有的价值与实现文化应有的价值方面实现了有机统一,为克服大众文化标准化、模式化等消极方面树立了典范。当前,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品牌,进一步打造圈内的文化主题。

(二)以整合资源为基础,大力打造文化圈引擎

兰州和白银两地在历史、文化资源上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具有共同开发、整合优势的先天条件。在兰白文化圈建设上,需要更新观念,建立统一的文化产业项目库,通过共同融资、开发来整合资源,实现文化圈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要以发展旅游业作为圈内文化建设的引擎,有效激活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发展旅游上,要注意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圈内的旅游文化内涵。要以原有的精品舞剧为基础,注重继续打造大型原生态场景剧或舞台剧精品,使之成为文化圈的灵魂和象征。

(三)以提升媒体工作者的文化素养为基础,引导大众文化向正确方向发展

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大众传媒文化,大众传媒影响或主导着大众文化消费。因此,发挥好大众传媒的作用,是进行大众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关注的问题。发挥好大众传媒作用,关键又在于人,在于大众传媒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有效理清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信息、教育、引导功能,使大众文化更加符合大众的精神和心理需要,从而建构健康、文明、向上的媒介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

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范文第2篇

2012年底,中央出台了关于改变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严格控制“三公消费”,在全社会兴起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之风,高端餐饮受到最直接的影响,高端政务、商务接待明显减少,节俭成为消费者、餐饮企业、社会各界的共识,居民消费渐趋理性,星级饭店等餐饮企业经营遇到困难。一些高端餐饮企业销售大幅下降,奢华消费、高档菜肴营业额明显减少。

餐饮收入首次出现大幅回落,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降低,对整体消费也造成一些拖累,尤其是在目前外需明显减弱,国内消费需求并不旺盛的新形势下,餐饮消费的减弱对扩张消费产生不利影响,也加大了餐饮企业的经营压力,但从长远或深层次的角度观察,高端餐饮消费下降释放的正效应同样不容低估。

高档餐饮消费大幅回落释放的正效应

树立良好正气,摒弃奢侈铺张浪费的作风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端餐饮企业销售额大约占据了全行业3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且消费主体多是公务消费。国外也有高档餐饮企业,但消费主体是商务群体和社会精英个体。如果将餐饮收入负增长置于当前背景下审视,这种负增长势必能从一个侧面重塑公权部门的形象,使其回归公信,有利于使畸形的公款餐饮消费回归常态。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观察,挤出公款支撑的高端餐饮消费对经济发展更健康,更为具有可持续性和长久性。

有助于促使扭曲的消费结构回归正常合理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2011年,我国政府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8.4%,增速快于居民消费支出(14.7%)3.7个百分点;从消费构成看,政府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21.4%提高到2011年的27.8%,提高6.4个百分点,而居民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则由78.6%下降为72.2%,降低6.4个百分点,由此可看出,政府消费支出增速的加快和比重的大幅提升与居民消费支出形成一定反差。

遏制“三公”消费可以促使畸形的消费结构逐渐转变为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消费结构,有利于使消费引擎对经济的拉动力更趋健康有效和可持续性,更有利于消除餐饮消费的奢侈浪费之风,节约社会资源,逐步形成全社会的理性、节俭和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转型的倒逼机制有利于餐饮企业回归常态化经营多年来,由于公务消费群体相对固定,高端餐饮企业也不太注重规模化经营,没有把过多精力放在研发新菜品以迎合大众消费,以及如何降低成本来提高利润上,这样不利于餐饮业成为服务性支柱产业。比如,美国连锁企业50强中,与饮食行业相关的企业有10多家,而中国连锁百强中,仅有两家餐饮企业——百胜餐饮中国和麦当劳中国,反差较大。对餐饮行业而言,增速放缓和负增长不见得是坏事,而是可以将坏成好事。如今公务消费或被遏制,或转入地下,但难以可持续发展,对高端餐饮来说,目前有经营困境反倒是个转型回归大众化的良机。

普通消费者得到实惠与便利 最近,公款餐饮消费得到遏制后,一些高档餐饮企业放低身价,迎合大众消费,主动开发中档和平民菜系,并推出取消包厢最低消费、允许自带酒水等举措,从大众市场中挖掘利润增长点。一些餐饮企业从客源结构、销售策略、菜品置换、服务转型各方面研究制定符合市场未来消费需求的措施,通过积极转型来适应未来市场的变化,还有部分高端餐饮企业充分发挥高端餐饮厨师烹饪技能优势,开展上门服务,让顾客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高端餐饮的优质服务,一些高档餐厅将餐厅特色产品转化成可外卖的半成品,不少高端餐饮店自3月份以来的“外卖”服务非常火爆,这些转变都使普通消费者得到不少实惠与优质服务,适应大众消费的餐饮,将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回报。

多因素决定中国餐饮消费未来潜力巨大

从长远来看,城市化水平越高,将为餐饮业带来越多的餐饮需求,越有利于餐饮业的发展。

只要有人类的存在,餐饮业就有存在的必要。人人都离开不开吃,追求美味佳肴是人类的天性。因此,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对餐饮业的需求就越强烈,餐饮业的发展前途也就越光明。尤其是在中国,餐饮业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朝阳产业:

一是快速发展的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以及带薪节假日的增多,决定了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走进餐馆和酒楼。收入倍增计划在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将使中低收入者食品消费收入弹性大的特点得到释放;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实现,消费者必然有改善型餐饮甚至享受型餐饮的消费需求。从而为餐饮业未来发展带来巨大空间。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也意味着在家就餐的人员将逐渐减少,而外出就餐的人员将日益增多,下饭馆将会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村人口不断转入城市,将提升整体消费水平,消费群也会随之扩大。

二是餐饮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6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将会不断加快,在外就餐频率会提高。与国外一些国家的餐饮业相比,我国餐饮业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人均餐饮消费水平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餐饮消费不足100美元,而美国达1600美元,法国达1050美元。可见,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不高,仅占35.7%,企业经营规模仍然偏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需要更好地挖掘我国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潜力。与国外大型餐饮企业如肯德基等相比,我国的餐饮业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潜力十分巨大。

三是随着商业往来、社会交往活动的增多,人们相互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接触更加频繁,探亲访友、观光度假、商务会议等活动也会增多。一起用餐聊天、洽谈业务、联络感情的几率也将大大增加,餐厅无疑将成为首选之地。

四是目前餐饮消费需求主体来自城镇居民,而农村餐饮这个庞大的市场还没有启动。从长远来看,梯级式的需求格局决定了餐饮市场具有较大的连续性和可开拓性,巨大的农村餐饮市场将为我国餐饮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变观念,调整结构,引导合理消费

一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餐饮业应从过去靠拼装修、拼价格、拼资金的畸形模式中走出来,把拼品质、拼服务作为健康发展的核心。高端餐饮业需要转型,并不是说社会不需要高端的消费与服务,而是要摒弃铺张浪费的作风和从中牟取的暴利,让餐饮回归文化与享受,让服务提高生活的品质,这才是餐饮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头饰 大众消费 审美符号 装饰性元素 传统服饰文化

无论是古时还是现代,人们最重视的则是对于头部的装饰,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首要”,什么是最能吸引视线的中心。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在近五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密的服饰文化系统,并最终与中国传统礼仪和服饰文化融为一体。头饰作为服饰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建立在实用价值基础上,又具有文化和社会的象征意义,后者还因派生出诸多审美意味和精神内涵而颇具研究价值。昆曲头饰进一步完善了昆剧艺术的美感形式,在细节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一、昆曲头饰的风格和内容

头饰作为服饰礼仪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对头饰进行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工艺美创造过程当中,浸染着华夏民族传统的智慧和和谐的审美意趣——含蓄、丰满、充满艺术气息。此外,昆曲保留了“裹巾”这种原为西北民族的帽式,形象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史,其价值远远超出服饰史本身。此外,它还吸收了宋朝、元朝头饰的一些经典样式,男性头饰多为各式帽、盔或巾;女性头上多着冠(帽),束簪或钗,其上装饰有步摇、钿子、等饰品。

明代男子的巾帽等级分明,上层阶级冬季戴绒帽,夏季用裹巾。平民百姓不得戴巾,只能戴帽子,农民戴斗笠。男性官员的帽式一般为方翅纱帽、圆翅纱帽、尖翅纱帽、相貂等,武将盔帽有夫子盔、霸王盔、虎头盔、狮子盔、荷叶盔、帅盔;平民身份者多戴一种帽体较高、近乎瓜皮似的便帽。“巾”属于上等饰物,官绅、儒商可以佩戴,或是青年书生和未做官的举人,如《牡丹亭》的柳梦梅。常见的有文生巾、解元巾、苦生巾、网巾、必正巾、儒巾、四方平定巾、将巾等。网巾是一种束发的黑色马尾棕编制的网罩,用来裹头;四方平定巾系一种黑色罗纱制成的便帽,外形四四方方故得名,可以随意搭配服式。

昆曲中女子最常用的头饰就是簪和钗。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簪钗装饰以金玉的垂挂装饰,可以插到妇女头上任意部位。簪的材料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玛瑙、琥珀等多种材料制成,常见的形状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钗则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或者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钿是钗的一种,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分为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花是昆曲中女性装饰美化头部的时髦饰品,通常用金、银、玉、贝等做成花朵开状,五彩缤纷,令人炫目;步摇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步摇上边附有珠片或流苏,女性在行走时发出清脆的声音。

冠是一种华贵精美的古代女子头饰,“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的形象皆有所涉猎,它多与绸带、缎带等组合设计成多层花型,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色彩靓丽新奇,极富装饰性。其中以凤冠最为华丽,以龙凤为主要元素,它采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其上镶满人造珠宝,曲中多为皇宫贵族的后、妃们佩戴。此外,还有珠冠、团冠、九龙冠、平天冠、堂帽、草堂等。乐伎戴明角冠,地位一般的妇人除出嫁等激情活动外不许戴冠。

二、昆曲头饰的特征

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相比,昆曲头饰更为精致、华美,异彩纷呈。昆剧人物头饰在面辅料选择、图案色彩、刺绣工艺、饰物品的选择等方面精益求精,再配以优雅的服饰、精美的妆容、婉转的人物唱腔,头饰造型最终与着装风格保持一致,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状态。曲中人物通过特定的头饰来表现人物身份,配合人物演绎的场景和一些心理行为,在昆曲婉转优美的“一唱三叹”中,头饰摇曳生姿,往往令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和饱满。

昆曲的服饰文化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也是舞台上鲜明的服饰表现广阔的历史图景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昆曲的头饰是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兼具人们的审美情趣,并逐渐扩充到蕴合诸多礼仪的发展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当头饰的功利性被升华为艺术形象而具有审美的特性时,概念性的象征符号便出现了。这种概念性的象征符号既包含了民族原始图腾和信仰,又包含了由此发展而来的民族审美独特性。其独特性在于一方面表现出将剧中人物重新创造组合,形成一个自由、浪漫、夸张的意境,另一方面,由于其意象性思维沿袭着古代文化的魅力,表现出一种古典的带有神秘感的审美趣味。昆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它的主体(包括唱词、念白、音乐、表演等等)是非物质的。中国戏曲中以昆曲和京剧的服饰最为丰富、严格,皆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要求。昆曲头饰上体现了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在男子头饰和女子的头饰上面都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昆曲头饰还体现了角色的年龄特点和伦常次序(如图1昆剧中的生、旦、净、丑四角)。例如男性在不同年龄段其“英雄结”构造与形状是不一样的。女性的头饰也随其身份、年龄的不同在其一生中要变换好几次,从头饰即可见女性的年龄身份年轻女性生小孩后,要将帕换帽。昆曲头饰兼具夸张、象征、寓意,头饰体现了美与装饰以及美与艺术的关系。“头上遍插发簪”和“以黑色绒线代替假发”带给人一种庄谐有度、韵味无穷的审美情趣。

三、昆曲头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创新性运用

昆曲头饰作为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蕴含其民族的社会特点、、生产方式、民俗特征。折射出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特征。昆曲头饰作为曲艺文化的载体,它所潜藏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挖掘和研究,并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曲剧文化“曲高和寡”,逐渐走向了精英化的小众消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演变过程中要经历一种必然的探索与创新:一种是继承其原有精髓,“老树开新花”——即保留原有的作品内容,包装以更新的形式传播曲艺文化(如青春版《牡丹亭》);另一种是传统元素的创新性应用,“旧貌换新颜”——即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新的艺术符号或时尚元素来进行再创作,形成批量性的产品或作品,通过媒介来推广传统文化。譬如在旅游景点贩卖文化创意礼品以达到推广传统民俗的目的。

3.1昆曲头饰在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的运用

《牡丹亭》演绎了杜丽娘和柳梦梅典雅、唯美的爱情传奇,被奉为昆曲艺术中的奇葩,在舞台上演绎了近400年。但是随着年代的久远,一些年轻人群对于这门古老的剧目逐渐陌生。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继承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戏剧服饰彰显出个性美的理念,将大量时尚元素融入创作中,服饰尤其是头饰方面追求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效果,在视觉和听觉上富有冲击力,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青春版《牡丹亭》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离不开头饰带来的“点睛”效果。其头饰在保持昆曲传统形式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它的样式、质地和装饰性,加入了很多时尚元素(如各色绚美的钿花、人造宝石等)使之与演员的服装、舞台动作相协调,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的韵律之美。头饰中的钗子、钿子多用真丝面料,结合现代新型材质,明快靓丽,体现出一种既典雅华丽又温润大气的感觉。与传统昆曲的头饰对比,清版头饰更受年轻人的喜爱,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图2)。第二,头饰与剧情的变化相结合,如头饰的装饰物的巧妙变化既丰富了舞台形式语言又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把杜丽娘对柳梦梅之间的情愫通过服饰的变化,头饰的变幻展现出来,既大胆多变又端庄含蓄,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第三,青版还特别注重通过头饰形式上的差异来表达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不同角色的人物头饰有不同,同一人物在不同场合中使用的头饰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如戏中十二花神的头饰,以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花,色彩缤纷,打造出姹紫嫣红的百花园,这种富有青春气息的律动正符合现代年轻人群的审美眼光。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给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为经典曲剧的继承与创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作为富有特色的传统物质文化符号,昆曲头饰在历史演变中与科技、文化、大众需求等要素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整合与创新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引领我们传统服饰文化达到一种更新的境界。

3.2昆曲头饰在影视剧服饰中的应用

以电影、电视、互联网、户外媒体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以其独特的传播途径和平台、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与绚丽的影像形式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形式。影视剧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头饰造型和服饰搭配总能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力。昆曲头饰继承了昆曲传统服饰“娴雅整肃,清俊温润”的表征特点,在继承和创新中成就了一些影视剧作品中的经典人物造型。

《青蛇》中两位主角的头饰和衣着造型兼具古典和谐之美,其灵感来源于昆曲人物的形象(如图3)。影片注重传统头饰的继承,删减了昆曲头饰中的一些装饰性元素,以黑色的绸缎饰品来取代昆曲女性鬓角,以新型的塑料材质取代钿花,使头饰更为简洁、清丽。设计师结合创作的空间布局和剧本情节,将昆曲中的花旦造型运用到了主角身上,鳞片头,水蛇腰,昆曲唱腔对白,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简洁、端庄的发饰,充满灵性的蛇妖造型上透露出一种脱俗的美感,引得后来同类影片竞相模仿。其中张曼玉扮演的青蛇,借鉴昆曲的妆容,冷色系的眼影口红黑色的唇给人以距离感,卷曲的头发带着些“鬼魅的妖气”,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配合薄纱的服装面料,人物整体造型呈现出水墨画般的美感,如梦如幻。

新版《红楼梦》将剧中的人物造型加入了昆剧头饰的元素,以昆曲头饰的形式之美来衬托红楼梦中人物的角色特征。新版《红楼梦》中人物头饰在表达和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图4)。头饰不仅可以帮助观察者辨别舞台角色,又增强了影视剧的视觉美感。通过角色的定位和发饰的区分,演员可以较为直接的来表达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设计师将其昆曲美学的理解融入了红楼梦中人物角色,注重剧中人物的头饰形制,追求头饰内容与服饰形式的和谐统一。昆曲中,旦角额妆看起来是平的,上面的装饰泡(扣状金属饰品)通常是7-9个,而红楼梦中头饰采用的是5-7个,且额发都用油脂勾勒出立体的曲线,额妆造型的鬓角很独特,改良为曲线发卷以更好显露演员的脸型将戏曲里两边的长发髻。此外,设计师将红楼梦中角色造型大胆留白,与剧集中的深宅寂寥感相辅相承。

在大众传媒和大众消费的环境下,借助于影视剧的传播效应,昆曲头饰元素在影视作品中不断地被发掘和创新,并且不断地融入科技元素、风格多样化,吸收和借鉴了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特征,并且加入了现代时尚元素,突破传统而不让传统变质,将各种元素综合在一起进行深度的碰撞与整合,以期达到一种更新鲜的境界,这不失为发展和保护昆曲这一传统文化精粹的重要形式。

四、创新服饰设计案例

头饰集中表现了昆曲所蕴含的古典精神,兼具象征性和写意性。昆曲头饰元素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和升华,为服饰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创新元素。通过稳定性和传承性的服饰习俗,体现出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世俗心理,拓展了昆曲头饰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在保持其传统的特点下,昆曲头饰元素的创新和发展正是对昆曲艺术形式的弘扬和传承,它使我们传统的古典艺术历久弥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更迭,昆曲头饰所代表的阶级性和等级性让位于艺术性和商业价值,其大众审美价值逐渐凸显。人们将头饰元素作为一种设计元素融入更多主观创意,并通过大众媒介来博取“注意力”。传统服饰文化的创意和发展既要保留其精粹部分,又要具有时代感和创造性,做到“有本有末”。这样的传承创作行为才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笔者通过对昆曲头饰的资料整理分析和研究发现,昆曲头饰在物质层面上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性”特征,在精神层面上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端庄优雅、温婉柔和的古典气质美。因此,按照设计原则,将昆曲旦角的头饰特征进行抽象化处理,将韵律性的波浪型和人物头像相作为装饰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创作,并最终制作为成衣。

笔者将传统昆曲元素运用到现代服装中,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探索与传承。系列服装作品为《美人计》(如图5)。美,即为突出中国女性的优雅美,古典气质美;计,乃为设计,谋划之意。题目的名称意为通过有计划的设计和谋划,为具有优雅品味、端庄温和的中国女性设计的流行服饰,希望通过服饰设计能够展示女性内在的温婉、端庄、时尚的气质。系列服装融合现代流行的数码印花、珠绣、贴补等工艺手段,配以层层叠叠的欧根纱,增加服装的梦幻和空灵感,试图“还原”服饰的写意性,使爱美的女性穿着服装之后,可以被他人所“阅读”。

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范文第4篇

祁连玉的开发利用有着其亘古永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新石器时代,武威娘娘台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的精美玉璧,即以祁连玉制成。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山海经》《尚书・禹贡》等古籍,将祁连彩玉、墨玉的人文背景、开发历史载入史册。据《十洲记》记载,周穆王时,夜光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这就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酒泉就出产夜光杯,而且是稀世之宝。据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西周(约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国王姬满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席间,西王母馈赠姬满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日“夜光常满杯”。姬满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夜光杯造型别致,风格独特,质地光洁,一触欲滴,色泽斑斓,宛如翡翠,倒入美酒,酒色晶莹澄碧。尤其皓月映射,清澈的玉液透过薄如蛋壳的杯壁熠熠发光。到了唐代,夜光杯更是闻名遐迩,唐人王翰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诗以杯名世,杯因诗增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过初步勘察,仅在东起黑河、西至洪水坝河,东西近300公里的地域内,就有多处储量丰富的祁连彩玉、墨玉矿化体,又在境内黑河、隆畅河、西大河、洪水河等流域发现分布数量相当丰富的祁连彩玉、墨玉籽料。同时在白泉、大岔、羊毛沟、红石嘴、玉石梁一带已发现储量较为丰富的白玉、墨玉、黄玉、红玉和储量较大的蛇纹岩等玉石矿化带。经初步勘察,以地表石、山采石两大类估算,储量在数亿吨以上,且仍有可能发现新的石种,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1祁连玉的分类

按产地讲,祁连玉可分为中坝玉(乐都)、丹麻玉(湟中)、柴达木玉(海西)等。按矿物成份、颜色变化祁连玉可分为,以蛇纹石为主的称蛇纹玉,多呈暗绿、墨绿色,质地细腻,硬度较小;以闪透石、淡斜绿泥石为主组成的为软玉;以钙铝榴石、透辉石、斜长石等为主组成的有密玉、翠玉、白玉等。祁连玉石,主要产于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野牛沟一带的河道和山野,以及甘肃省肃南县境内。祁连翠玉,产于祁连玉石沟一带,玉质白中带绿,质地晶莹,颇似翡翠而得名;绿玉,产于祁连玉石沟,乐都中坝等地;美酒玉,产于都兰县地区,有醇化酒类的作用。

2祁连玉的美学内涵

祁连玉古色古香,璞玉浑金,美不胜收,是玉中佳品,深受赏石爱好者的青睐,自古就有“祁连美玉甲天下”之称。祁连美玉之美主要表现在:

一是“色美”。祁连玉色彩主要以绿为主,有浅绿、翠绿、墨绿,白色为过渡色,另有少量黄色、红色玉石,半透明,带有均匀的黑色斑点;古朴典雅、层次分明、自然和谐,不事雕琢,美轮美奂、多姿多彩。

二是“质美”。祁连玉硬度一般为4~7度,结构致密、质地细腻,有较高的工艺欣赏和经济价值。其雕制品细腻、滋润,光泽度好,遇水则神韵更佳,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神往称道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夜光杯就是祁连玉石所制。

三是“形美”。祁连玉造型独特,形态万千,体量从几十克到几吨者均有,大者可达几十吨、数百吨,更多为子玉和山水料,有的小巧玲珑,晶莹剔透;有的浑厚大气,敦实稳重。碧玉、墨玉质地致密柔和、色彩斑斓,可以加工雕刻成工艺品、高级装饰材料,大多数原石不经加工,只要稍稍打磨就可以用于美化城市、点缀园林和庭院,是品位极高的观赏石和园林石。

四是“纹美”。祁连玉纹理变幻无穷,再现世间万物之神奇,纷呈大千世界之灵韵,色彩相互交融,构成精美绝伦的图案意境,或酷似人物肖像,或构建自然风光,或再现山水花鸟,或表现生灵百态,意境万千,栩栩如生,其纹理耐人回味,天然而成,是不可多得的天地之造化、自然之神奇,令人叹为观止艺术美感。

3祁连玉的艺术设计构思

3.1从装饰功能上构思

祁连玉可将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秉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的优良的玉配饰文化,进一步提高祁连玉首饰在中国珠宝市场上的地位,扩大市场,迎合人们日益成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市场,因此我们可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一些具有装饰功能的配饰玉产品。如手镯、项链、佛吊坠、耳环、戒指、玉牌等,对这类产品的设计构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根据祁连玉纹饰和造型将其分门别类的设计成各种款式;(2)或根据祁连玉的色彩分类,借鉴色彩学原理,在祁连玉配饰的设计中加入一些鲜活的设计元素,合理搭配宝玉石的色彩,使首饰不仅散发出迷人的诱惑力,更能体现首饰美学的重要价值。如将祁连玉与黄金、铂金等贵金属搭配,或将祁连玉与钻石以及红、蓝宝石、祖母绿、尖晶石等其他有色宝石搭配,合理地利用其色彩差异,营造出多姿多彩的时尚气息,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从而增强了祁连玉首饰美的视觉冲击力,使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祁连玉的魅力和珍贵。(3)从其制作工艺上做文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首饰行业的工艺技术也迅猛的发展,发生了日新月异地变化,尤其是其镶嵌手法和制作技艺。如微镶技术,主要用于镶嵌钻石或各种切工好的宝石,整个操作在显微镜下完成,钉的较细,边缘抛铲得直且光滑,几乎看不到镶嵌的金属,整体视觉效果特别好,其工艺制作比常规钉镶制作的要精细完美得多,可以从细节中突显出祁连玉的高贵。

3.2从保健功能上构思

我国玉石保健养生由来已久,保健养生也成为玉石除了美观、收藏之外另一个为人看重的功能。至今我们在许多古籍上还能找到对于玉石保健作用的描述。如《本草纲目》中就如此记载玉石能“除中热,解烦懑,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玉石保健郑重,除了佩戴、盘玩、按摩之外,也可能磨研成粉服食。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玉石之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铬、铜、钴、锰等等,并具有低温的物理特性,会产生静电磁场,疏通经络,对神经穴位具有刺激按摩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从药物学角度讲,长期佩戴或盘玩之中,因为与人体接触而浸入人体,补充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泄过剩的元素和微量元素从而使人体内元素平衡,最终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保持一个特有的正间值,达到保健养生的功效,能使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所以人们常说“人养玉玉养人”,所谓“玉为枕而脑聪”,古代皇帝就喜欢用玉做枕头,据说中国古代长寿的皇久用玉枕。祖国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各流派的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当然,也有不少女子认为,玉石对于美容养颜有特别的作用,因此而常常研磨成粉,掺入粉黛之中用以驻颜。当然祁连玉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祁连玉石的这种特性将其开发设计成:座垫、靠垫、床垫、玉枕、脚底按摩垫、经络保健带、玉石按摩拖鞋、玉石刮痧板、玉石按摩器、美容器、手杖、玉梳、电脑鼠标垫等等。

祁连玉石另一保健作用则是心理方面,祁连玉色泽沉稳、外表温润、美观大方,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且可以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玉本就是石头中的君子,亦具有美德和特殊的功效,对于人生有庇护作用,可镇宅挡煞,避邪,也可带来平安如意,其独特的磁场能使传递正能量,促进健康活力人生。

3.3从欣赏功能上构思

祁连玉石质地细腻,多为子玉和山水料,石中间有多种颜色,色彩斑斓,纹理变幻无穷,意境万千,体量从几十公斤到几吨者均有,大者可达数百来吨。有的小巧玲珑,晶莹剔透;有的浑厚大气,敦实稳重。其中除少量的碧玉、墨玉质地致密柔和可以加工雕刻成工艺品、高级装饰材料外,大多数原石还可用于美化城市、点缀园林和庭院,是品位极高的观赏石和园林石。如此可以将祁连玉产品分为以收藏为目的的高端玉雕艺术品和面对大众消费群体的玉器工艺品。高端玉雕艺术品在风格上可包含传统风格、融合当代设计意识的新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在设计上,包括整体造型、结构、题材内容、图案布局、表现手法、雕刻工艺等,都要严格把关,力求涌现出一批设计新颖、创意巧妙、工艺精湛且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祁连玉精品。而玉器工艺品的设计与品位则应更大众化,在同样注重设计意识的前提下,可以突出表现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性题材,多融入地方旅游特色和民族文化,以满足人们旅游购买和馈赠亲友的愿望。

古人以美玉比喻美德,以上善若水为得政的最高境界,美玉是物质,更是文化,其价值蕴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历久弥新,引人注目,它启示我们当赋予物质一定的文化属性时,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属性将可以改变,石头可以变为美玉,沼泽可以变为湿地,沙丘可以变为荒漠景观,彩色丘陵可以变为丹霞美景。我们一定用好“中国观赏石之乡”这张名片,科学有序开发祁连玉石资源,培育完善祁连玉石市场,实现祁连玉石产业可持续发展。把祁连玉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造成赏石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益,提高祁连玉石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宾客来张掖观光旅游、投资发展。同时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对宝石技术涉及的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应用现代高等教育的形式,融会贯通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从传统技能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角度,对宝石及宝石技术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类、整理、综合,并将这种综合后的系统知识,将祁连玉的文化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孙文盛.中国珠宝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EB/OL].cn,20080602.

[3] 孙浔.从批判技术到转化技术论芬伯格对马尔库塞技术哲学的发展[J].理论界,2008(6):108109.

[4] 李宏伟.现代技术形成、发展的哲学思想基础[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5(2):6265.

[5] 王涛.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哲学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4(4):6569.

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范文第5篇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源动力,对各种文化领域进行生活化、艺术化的再设计,形成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把工艺美术纳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将促使工艺美术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与机遇。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下,工艺美术将逐渐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与创意设计优势,发展成多元化的工艺美术,使得工艺美术真正做到“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地方特色工艺美术是工艺美术个体化的代表,更体现出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即人文性、独创性、专利性、可挖掘性。把地方特色工艺美术纳入到创意产业中,将更好地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相关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福州漆器产业与漆器工艺品开发现状

福建漆艺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类型,是我国近现代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福建省政府已将脱胎漆器列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制造业”和“文化产业”之一。作为福建省会城市福州,力图将漆艺打造成城市名片,从而发展以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艺术创意产业,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福州漆器产业经历了盛衰时期,目前正在逐渐复兴。产业市场存在“两极化”现象:一方面,在艺术品范畴的高端市场,漆画成为艺术收藏、拍卖市场与博物馆的热门追逐对象,这些都反映了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艺术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这类作品艺术性强、制作精细、工序繁杂、周期长、价格高,其消费群体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收藏家或艺术爱好者,群体范围小,市场需求有限,而普通民众又难以企及,因此,很难形成规模需求,这势必影响到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作为漆器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工艺品,则是截然不同的情况:(1)产品的生产方式较为传统,观念保守。特别是在商品质量上良莠不齐,许多漆器工艺品多为小作坊制作。(2)对于产品的设计开发投入不足,款式类型较为老旧,缺乏现代文化内涵的导入意识,没有融入现代的创意设计理念与审美需求。由于创作者多为民间艺人,虽然技艺精湛,但创作思维较为传统,在产品的创新、研发和设计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产品开发设计上缺乏实用性,多作为摆件、装饰品,同时又缺乏现代装饰元素,款式过时老旧致使商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现代购物需求。(3)缺乏创新理念。在我国传统工艺行业,很多人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忽视了商品在信息时代与创意产业文化背景下的包装与品牌宣传。商品包装设计简陋、粗糙,缺少美感,直接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样的商品更无法作为礼品馈赠他人,给品牌塑造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以大众为基础的消费市场也因此无法很好的建立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漆器工艺品的销售、传统工艺与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创意产业模式下漆器工艺品的设计

创意产业注重文化性、创意性,这正是传统漆工艺品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如何弥补漆器工艺品开发现状的不足,重新审视当下漆器工艺品的设计理念,以及以市场需求与创意设计为基点,将更加现代的文化、创意、设计理念引入传统漆工艺品的开发等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1.整合市场,突出产业特色目前,旅游商品品种繁多,但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商品则较少,许多旅游商品大同小异,在设计上缺乏地域文化特色与传统工艺特色。因此,应该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进行整合,集合有实力的企业,针对特色旅游商品进行开发、设计、包装、营销,进行品牌化推广,扩大知名度。漆器作为“福州三宝”之一的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应该注重漆器工艺品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对漆器工艺品生产企业进行整合,并购小规模厂商,推行一定的行业制作标准;另一方面,应该通过调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消费理念的消费者市场进行细分,适应文化创意产业模式下追求精细化、个性化的市场分级需求,充分利用企业人才资源,进行多种漆器工艺品的开发设计,以满足市场需求,达到品牌推广的目的。这对企业的发展无疑能够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企业也将成为当地旅游商品开发的主力,推动传统漆工艺向创意产业化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2.产品开发强调地域文化属性特色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旅游商品具有地域文化性与商品属性,它必须反映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才能从众多旅游商品中脱颖而出,这也是提高商品附加值的有效方法,以此革除工艺品价格低廉的弊端。只有提高旅游工艺品的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促进产品的开发投入,从而使产品营销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强化传统工艺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通过拓展文化载体来实现。以福州漆器工艺品开发为例,应该突出福州漆器文化,漆器不仅作为独立产品进行开发销售,而且作为寿山石、牛角梳等其它特色商品的包装进行设计开发,这对“福州三宝”的品牌塑造将起到整合优化的作用。同时,将地方特色文化引入商品开发,如特色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作为商品开发理念。福州是闽文化的中心,闽菜饮食文化、茶文化、船政文化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也可将这些文化特征引入漆器工艺品的开发中。同时,将这些产品在特定文化环境中销售,通过特色文化环境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将对进一步推动旅游商品的销售与推广具有积极的意义。3.开发对象多层次、多元化由于大众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提升与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传统工艺品的开发与销售,不再是以往批量式的,必须将产品进行细化与分级。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与消费需求,对传统工艺品设计进行多层次精细化的开发,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对于福州漆器工艺品的开发,不仅以摆件形式设计,更要根据不同消费水平人群的购买需求进行设计,对普通消费者设计漆器生活用品、首饰品等,开发应围绕功能性兼顾艺术性。在对高端消费者设计漆器纪念品的同时,也可将漆器运用于高端礼品的包装,使漆器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只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市场,才能为产品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4.产品设计生活化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大众生活。文化创意产业应更加突出文化本身所带来的商业影响力。当今消费者不以购买“标志性”商品来表明自身的旅游路径,他们对于旅游商品的购买更加理性化,具有实用性、地域性、文化性的旅游商品成为人们购买的基本要求。因此,对于传统工艺品的开发设计要求,不再是单纯制作纪念品的方式,而应更加生活化,开发适合人们生活需求的工艺品。漆器之所以在汉朝就盛行,主要原因就是漆器的使用已普遍存在于百姓的生活中,因此,漆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制作。改革开放后,福州漆器工艺品是以传统漆画、花瓶、漆盒为主,在款式与图案上缺乏新意,已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购买要求。现代消费者更乐于接受造型新颖、功能独特、富有个性的产品来强调自身的与众不同,因此,对于漆器工艺品的设计开发,应该融入较为贴近生活的元素,例如手镯、首饰收纳盒、名片盒等,这些与大众生活相关的生活品都可作为设计对象。将漆工艺融入到这些与生活相关的产品设计中,使之成为现代设计中较为新颖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5.跨界设计的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注重创新设计,将跨界设计理念引入传统工艺品的设计中,是传统工艺品设计的一个新领域。跨界释义为交叉、跨越[2],也指多领域的成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新型技术和材料的诞生,不同领域之间设计分工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成功的设计项目是多学科、多领域的设计师共同努力的结果,跨界设计逐渐成为未来设计的趋势。对于传统工艺品的设计走向,也需要引入更为多元化形式的创作理念,将工艺设计、室内设计的设计理念融入到旅游商品的开发。传统漆器工艺品的开发也应与产品造型设计、首饰设计、商品包装设计、现代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雕塑等领域融合创新。以工业设计为例,工业设计是对生活用品的使用与造型的研究,产品在造型设计上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对功能的使用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将工业产品造型的设计理念导入漆艺商品的开发,将使商品更加贴近生活,更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如漆茶具、漆家具、漆陈设、漆首饰等,这些就是跨界设计的产物,而漆工艺则成为这些领域设计的一种创新表现方式,商品也将通过市场得到进一步推广。同时新理念的导入又将进一步提高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这既符合市场需求,又有利于传统工艺向文化创意产业方向发展。6.新型材料的运用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新型材料日益更新。融入现代科技的概念性产品往往成为市场热捧追逐、炒作的对象,同时产业化模式的发展更加注重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因此,传统工艺品也应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科技元素。福州漆器工艺品的材料是以木胎、脱胎材料为胎体,多为手工制作,因此制作周期长,产量无法有效提升。创意产品从设计到市场销售需要较长的周期,如果采用现代新型材料如聚氨酯、陶瓷、金属、玻璃等,通过现代化机器加工,那么一则可以提高生产质量、标准、产量,二则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不同材料进行搭配,产生新的视觉效果,使漆器工艺品不再是款式守旧的工艺品,或者是一成不变的老古董,而是活跃在艺术前沿的时尚商品,使之进一步丰富商品的文化内涵。7.注重整体形象包装在现代营销理念中,包装是产品销售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创意的导入是提升产品包装内涵的重要手段。包装不仅是包装产品本身,更多的是传递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视觉效果提高产品的文化档次,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何建立传统工艺品品牌,是在创意产业背景下产业化发展所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商品的服务、质量、营销等行为,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达到建立固定消费者群体的目的。首先,要设立较为统一的视觉品牌形象,设计具有较强识别性的标识,以及一系列工艺品的包装视觉形象。目前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较为简单和粗糙,多以色彩单一、缺乏个体识别的纸盒包装为主。我们可根据不同工艺品的造型功能尺寸设计统一风格的视觉形象,同时配以设计精美的介绍手册或宣传材料,进一步在平面视觉效果上推广传统工艺品的品牌形象与文化内涵。其次,营销理念与产品文化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严把产品质量关,避免以次充好、滥竽充数,避免个别不良商家与产品破坏整体品牌形象的塑造。对工艺品的材料成分必须明确标出,如使用原材料是否存在有害物质等,这些对产品的质量和价格都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对这些进行细分,才能让消费更加透明,才能为产品营造一个良好的口碑。同时,注重营销方式的转变,从单一的传统实体店向网络电子商务、手机支付销售等多种营销方式转变,但前提是产品本身必须通过质量认证,以确保始终如一的品质,通过多种行销手段提升工艺品的市场占有率与知名度,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