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化学专业的认知

对化学专业的认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化学专业的认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化学专业的认知

对化学专业的认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认可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148-03

引言

当前,不少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这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低下。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教育背景中的专业认可度。已有不少学者(葛长波,2010)探讨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但鲜有研究以专业认可度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本研究拟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基于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本文探讨专业认可度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及对策。相关结论对于大学生明确专业认知、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以及提升高校的教研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设计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调查问卷主要考察三大内容:一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在专业的认可度,主要通过“当初选择该专业的原因”、“专业感兴趣程度”等问题来反映;二是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这主要通过“如何看待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职业规划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等问题来反映;三是将上述两者联系起来,设计了“制定的职业规划与你的专业相关程度”等问题来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调查问卷主要是通过网络发放的,辅以当场发放的形式。针对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其中江苏省高校学生居多。本次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问卷487份,回收率为97.4%。其中有效问卷479份,问卷有效率为95.8%。

二、调查发现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规划受专业认可度的影响。职业规划的制定执行与专业认可度正相关。其中,专业认可度可细分为社会认可度和自我认可度,由数据分析得出,相对于社会认可度,专业自我认可度更有影响力。

(一)被调查大学生对自己专业都比较认可

图1反映了被调查者对专业的认可度。5分表示对自己所学专业非常认可,该比例为26.69%;4分表示比较认可,该比例为30.73%;3分表示专业认可程度一般,该比例为32.87%;2分表示不太认可自己所学专业,该比例为7.72%;1分表示非常不认可,该比例为1.98%。由这些数据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专业认可度高。

图1 专业认可度

(二)大学生已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下页图2反映出了被调查者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5分表示非常重视职业规划,占了26.73%;4分表示比较重视职业规划,占了47.52%,是最大比例;3分表示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一般,占了15.84%;2分表示不太重视职业规划,占了5.94%;1分表示完全不重视职业规划,占了3.96%。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有着重要作用。职业规划是对个人的鞭策。规划就像给了你一个看得见的靶子,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会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张天波,2008)。

图2 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

(三)被调查者对实施职业规划缺乏动力

图3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多数人制定过职业规划,但是有所行动的只有少部分人。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有职业规划但没有相关行动的学生,该比例约为34%;其次是想过制定职业规划但没有制定过的学生,该比例为32%;很明确自己职业规划并有相关行动的学生占了23%;比例最少的是从未制定过职业规划的学生,仅为11%。职业规划做得好不好,有没有效果,不是看规划书写得多漂亮,而是要有实际行动。这个行动包括积极投身对自己和外部环境的探索,以及按照确立好的职业目标进行的实践。很多学生认同职业规划理念,上课时听讲非常认真,对理论也能较好地掌握,职业规划书做得也很完美,但是一到需要自己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就打退堂鼓,不能将理论内容拿到实践中检验,而只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葛长波,2010)。

(四)专业认可度与职业规划的完善程度正相关

表1中的数据体现了专业认可度对职业规划完善程度的影响。对专业非常认可的学生中,职业规划“非常完善”、“比较完善”的均占45.45%,合计占90.9%,“不太完善”的仅占9.09%,而没有“不完善”的;在比较认可其专业的学生中,职业规划“非常完善”、“比较完善”的分别占21.21%和43.45%,合计占64.66%,小于前者的90.9%,而“不太完善”的占30.3%,远远大于前者的9.09%,“不完善”的也由前者的0%提高到了3.03%;在不太认可其专业的学生中,职业规划“非常完善”、“比较完善”的分别占3.32%和38.71%,合计占42.03%,小于前者的64.66%,而“不太完善”的高达51.61%,比前者(30.3%)高出21.31%,“不完善”的占了6.46%;在对其专业不认可的学生中,职业规划“非常完善”的为0,“比较完善”的占28%,合计占28%,小于前者的42.03%,“不太完善”的占66.67%,是四种学生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由此可见,专业认可度影响着职业规划的完善程度,专业认可度越高,职业规划完善度就越高。

(五)专业认可度与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正相关

表2中的数据体现了专业认可度对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的影响。由表可见,当学生对专业非常认可时,制定的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比较高,其中“非常相关”、“比较相关”的分别占29.63%和33.33%,合计62.96%,“不太相关”的占25.93%,“完全不相关”的占11.11%;在比较认可其专业的学生中,他们制定的职业规划的相关程度低于前者,“非常相关”、“比较相关”的分别占16.13%和22.58%,合计38.71%;在不太认可其专业的学生中,他们制定的职业规划的相关程度低于“比较认可”的学生,“非常相关”、“比较相关”的合计占36.36%;而当学生不认可其专业时,制定的职业规划和其专业的相关程度就更加低,数据显示,“非常相关”的占0%,“不太相关”的占50%,“完全相关”的占12.5%。由此可发现,学生制定的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大致与专业认可度成正比。

三、对策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完善程度和专业相关性与其专业认可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欲改善职业规划的现状,不仅可以从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入手,还可以从提高专业认可度方面入手,双管齐下。

(一)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到职业规划对自己就业和未来人生成功的重要性,较早接触和了解职业规划的内容,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并通过职业规划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提高的方面。而这不仅需要通过大学生自身努力,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还要需要依靠高校领导和家庭的重视。

(1)高等学校领导要切实从学校全局出发,认真考虑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把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去,成为学校工作一个重要部分。从经费、专业培养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支持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其次,学校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整个校园都洋溢职业规划的文化氛围。再次,可以开设系统化、长期化的职业规划课程,使职业规划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从而高度重视职业规划(沈国金,2006)。(2)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大学生而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家庭成员需要不断引导,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帮助孩子一起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职业规划中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持续进行动态评价。

(二)提高专业认可度

专业认可度与职业规划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提高专业认可度是形成正确的学业认知、职业规划、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自我认知、人生价值观认知的良好开端,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关键,可以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未来职业的挑战和责任,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谭睿,2012)。

(1)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专业认可度的培养与教育。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要把专业认知作为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培养较深的感情。其次,要典型引路。要尽可能地邀请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为新生进行现身说法,提高学生对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2)专业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培养专业认可度的引导与指导。首先,要强化身教影响,专业老师要对所授专业进行深度研究和了解,并热爱自己的专业。其次,要创新课程设置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办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专业学习的快乐和破解专业学习难题时获得的成就感、幸福感,从而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张建芹,2011)。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大学生专业认可度、职业规划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由调查所得数据发现,专业认可度与职业规划的完善性和职业规划的专业相关性正相关。因此,欲改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不仅可以从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度入手,还可以从提高专业认可度入手。大学生自身、高校领导、专业教师、家庭成员等都对改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葛长波,杨蕊.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9):87-88.

[2] 张天波.浅析当今大学生职业规划必要性与重要性[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8,(7):44-46.

[3] 沈国金.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效果的宏观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8):139-141.

对化学专业的认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材料专业;物理化学;知识体系;认知方法

物理化学是材料专业的主干课程,很多高校将其列为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由此可见物理化学对材料专业的重要性。但是,从材料专业培养计划的演化历程看,物理化学的入选并非是严格按照科学方式的,它更多地源于老一辈材料学家的经验、印象。一分为二地讲,这种经验的课程遴选方式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特别是对材料这一新兴专业(学科),经验保证了物理化学对材料专业的有用性,这一点已经为材料专业几十年的发展所证实;但是,有用性仅仅是众多课程评价维度中的一维,从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看,还应该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审视物理化学课程。

本文将从知识体系与认知方法的双重角度,对现行的物理化学课程重新审视,以建设更加适合材料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即名副其实的“材料物理化学”课程。

一、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是课程的根本,从知识体系审视物理化学课程是首要任务。知识体系的审视分为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

1.微观视角

从学科来源看,物理化学是“四大化学”之一,属于化学化工学科。因此,物理化学课程通常都是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这一课程制度给材料专业的物理化学带来以下问题:

首先,现行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以气体为主,但材料专业应重点研究凝聚态,特别是固态。从专业的角度讲,以气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物理化学,是符合化学化工类专业实际需求的,因此是合理的;但是,从材料专业的角度看,研究对象的差异足以使知识结构发生改变。例如,凝聚态概念的广泛使用及气态概念的适当弱化,就会使热容理论的重点发生转移,使原本很复杂的标准态概念变得极为简洁,使相图理论集中在凝聚态(从而简化相图,因为凝聚态通常不考虑压力,这将极大地方便相图分析),使占据较大篇幅的逸度概念弱化,而活度的相对地位上升。这些变化总体上将简化公式众多的传统物理化学,使材料物理化学教学过程的重点更加突出。

其次,现行物理化学侧重化学反应,而材料专业更应该重视相变过程。例如,物理化学中将化学反应单独列为一章,且动力学理论基本是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而不是相变动力学。大家知道,自然界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主要分为pVT过程、相变和化学反应三个层次,pVT过程也可以称为非相变、非化学反应过程。现行物理化学在讲述热力学原理时,主要针对pVT过程,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它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但是,在化学反应和相变这两个过程的取舍中,材料物理化学就应该侧重相变过程,甚至把相变单独设为一章。从知识体系看,相变恰恰是处于中间层次的变化过程,它所造成的变化程度大于pVT过程而小于化学反应。换言之,相变是介于pVT变化与化学反应的桥梁,是认识层次从低到高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2.宏观视角

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仅从课程内部审视是不够的,还要将其放在培养计划的整体框架中,以便考查课程间的知识衔接与协调,正确处理知识重复问题与知识层次问题,使一门课程成为整体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我们编写的材料物理化学教材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考虑:

首先,对先修的大学物理要高度关注,以避免有些知识(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平衡过程、卡诺循环等)的简单重复。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课程的知识体系搞得尽可能完备,担心少了某些知识会造成知识体系的不完整。这种做法从课程内部来看无可厚非,但从不同课程构成的体系着眼,却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为简单的知识重复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从更高层次看,大学的天职是探究高深学问,这是美国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的基本思想。但是,现在的理工科课程往往聚焦于公式、热衷于计算、侧重于记忆,使得大学高深学问的核心价值被弱化。学问之所以成为学问,关键在于问,在于学习之后的思考,而且是深入、持续的思考。而现行理工科教学把计算结果作为教学的终点,是有悖大学教育精神的。

其次,要通过材料物理化学深入认识高等数学的思想与方法。现行物理化学往往工具性地使用多元函数等高等数学知识。而材料物理化学应该承担跨课程的更高层次任务,即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物理化学知识本身,为这种深入认识提供了绝佳的对象。例如,多元函数的偏导数理论,可以在物理化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使学生透过偏导数的数学形式看到物理本质;再如,全微分概念在物理化学中有非常明确的对象,即状态函数,状态函数具有全微分的所有数学性质。因此,将全微分理论与物理化学的状态函数概念结合,能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强对数学理论的理解。

对化学专业的认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报考志愿;非智力因素;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30-03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对原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城市燃气工程,供热空调与燃气工程3个专业重组而来,并于1999年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公布[1-2]。该专业虽已成立多年,但社会上对该专业的了解、认知情况却差强人意,甚至误认为是建筑施工设备工程专业(西安某民办高校将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设备课程误认为建筑施工设备而不予开设)。专业名称的不明确直接影响了考生报考志愿的填报和就业工作。

一、对新专业了解、认知及报考志愿情况调查

笔者针对历届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及报考志愿情况,对长安大学2007-2009级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数量220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新生对该专业的了解情况为:有一定了解的占8%~10%,有所了解的占10%~12%,完全不了解的竟为60%左右,认知存在歧义的达18%~22%。按报考志愿录取情况:第一志愿被录取的约为10%;第二志愿被录取的约为15%;第三志愿被录取和调剂的竟达75%左右。问卷调查还发现,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新生,大部分都有父母或亲属从事建筑行业。

二、高考志愿与非智力因素及专业教育分析

高考志愿的选报是志向和愿望的文字表达,它建立在考生对专业的了解、高考分数、高校在该地区招生名额及其在全体考生中排序估计的基础上;学校按志愿录取,是对学生志向和愿望的确认,即学生求学目标的实现。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决定着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智力因素一般是指直接参加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非智力因素一般指间接参加认识过程

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意志、自信心等。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等作用[3]。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与创造力关系极大,对学生学习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按志愿被录取,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和具备一定创造力;被调剂的学生则或多或少地有一种志向和愿望选择的无奈、纠结与自卑感,甚至产生人生首次重大决策的失败感。如果专业教育不到位、心理辅导不及时或疏导不顺畅,学生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甚至放弃该专业的学习。这些说明对专业的完全了解、正确认知对考生第一志愿的填报非常重要。由于该专业75%的学生是被调剂过来的,对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成为一个尖锐而重大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析

综上所述,由于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不了解、认知情况差强人意,有必要将其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

(一)专业更名的必要性

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能极大地提高人们对专业的了解、认知度和兴趣,吸引考生第一志愿填报该专业。这不仅是保证生源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的需要。

第二,有利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并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1)强化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力量,它是由学习专业需要激发产生的。(2)提高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专业知识而不断探索的认识倾向,对学习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兴趣能使学生具有自觉性,不断地强化学习意识,将注意力倾注于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并能使智力处于活跃状态,促使学习动力充分持久地发挥。学习兴趣不但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且有利于其意志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专业感兴趣,学习就有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好,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就会努力主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就会明显,学有所获,则会进一步促进兴趣的发展;反之,对专业缺乏兴趣,把学习视为负担,则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毅力,收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3)锤炼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意志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坚强的意志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也可以增强其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决心。(4)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来源于胜任感,是影响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即直接影响人的自我估价,进而影响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努力程度。

第三,公平竞争,打破近亲“繁殖”、子承父业、女继母志的行业怪圈,是真正提高中国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建造师的整体素质、学术水平和创造力的需要,也是提高中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的整体水平,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需要。

对化学专业的认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新生 专业认知教育 必要性 具体对策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认知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肯定、积极、清晰和系统的专业思想能促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和激发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精神和动力。

大学新生是特殊的一类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期,普遍存在专业意识模糊、专业思想淡薄和学习主动性不够等现象。此外,外界信息的影响及近几年高校“转专业”趋势的出现,都导致新生对专业的认识不清晰、专业思想不稳定等现象。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很大浪费,而且对新生学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迫切需要疏通和解决学生对专业认识的偏见和困惑。

一、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的必要性

1.新生专业意识模糊,专业思想淡薄。

中学阶段对专业的理解和思考相对较少,可能只对一些传统学科有一些了解。进入高等学校后,对于专业通常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甚至对专业产生困惑,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情绪。我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所以在新生中有必要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学新生尽快适应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人才观。

2.外界信息的影响。

现在社会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同时导致其来源的不可靠性,一些明显有商业倾向的信息也会影响学生对某些专业的判断和了解,从而导致盲目的选择和抵触。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心理。

此外,新生对专业的认知大多都是在学长的咨询中开始的。而上一级学长对专业的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信息传递是不客观的,也不符合专业的认知规律的。这些咨询可能会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和否定的心理,从而导致更多学生转专业需求。[2]

3.盲目的转专业趋势。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转专业制度不仅是教育制度的革新和进步,而且是更加尊重大学生主体精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的体现。这对高校教育和管理,对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转专业现象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各高校出现“转专业潮”,其中不少新生在转专业上存在一定盲目性。

影响大学生转专业的因素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既有理性的成分,又有非理性的成分。学生的判断标准主要集中在对所学专业兴趣、所学专业学习压力、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以及所学专业是否冷门等几个方面,并没有准确理解高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未来就业去向。能够全面分析、评价各方面因素的学生所占比例极小,所以专业意识淡薄的新生还难以做到非常理性地面对转专业这一发展机会。[3]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不容忽视。新生只有经过专业认知教育,才可以有效地减少大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

二、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的具体对策

专业认知教育是大学新生认知教育的主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入学教育工作的效果。依托专业导论课程、座谈交流、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稳定的专业思想,增强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专业导论课程的前置。

新生入学后可能开设较多的公共课及基础课程,很少涉及专业知识。依托专业导论课切实疏通大学新生的专业情绪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前置的专业导论课中,主要介绍本专业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中外科学家实例讲述人类在本专业的长期探索中如何获取真知的案例,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专业,走出迷茫,从而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使学生把兴奋点逐渐转到专业和今后人生目标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应把专业概论课程尽量往前提,排在基础课之前[4]。

2.整合资源,合理安排不同层次的讲座及报告。

高校应运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通俗易懂的讲座及报告,强化学生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清晰,对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使学生在轻松的讲座中感受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1)专家专场报告。

介绍者应该由本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或本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必须对专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作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总结与展望。

例如,我院作为研究生命科学的院系,报告人可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现代的高科技产品入手,表明生活中处处可见生命科学的影子,生物技术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及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这样深入浅出地诠释了生命科学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提供了新材料、新能源、新资源,而且为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服务,揭示了生物科学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增强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后可以介绍本院师资力量,往届学生的毕业去向等,让新生对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科研方向、人才培养等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新生接受后续专业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本研互动,形成双获益、双促进的新局面。

将研究生中的优势资源引入本科教育,本研互动,形成双获益、双促进的新局面,并且形成长效机制。这样有效促进了本科教育,是体现“全员育人”的一种新的尝试,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在新生入学时,利用研究生优势资源开展各项专业认知教育活动。研究生可以组织本科新生参观专业科研实验室和教育实习基地等活动,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如一个博士一个讲座活动,优秀的博士生可以将自身的研究成果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给本科新生,例如在我院,利用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优势,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各研究方向中存在很多优秀的博士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将不仅给本科新生在科研上带来一定的兴趣和动力,受到学术熏陶,并以此为榜样,获取治学经验,而且对生物学下设的二级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提升自身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优秀毕业生零距离接触。

为做好新生入学后的学习准备工作,培养新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邀请在各行各业较为出色的本院毕业生,结合自身行业与学生探讨专业的发展,开展各式各样的讲座或者沙龙,例如针对我院新生,生物学国家理科基地、生物技术,以及生物工程等几个专业,就可以邀请知名中学优秀生物教师、科研院所或者高校知名专家和生物产业的杰出个人等,通过学生现场积极提问,与优秀毕业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极大地鼓舞新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践。

学校或各学院可以策划和组织知识性强、教育性强和学术科技氛围浓厚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爱学习、爱专业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针对生物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叶脉书签大赛”,“保护鸟类,创意鸟巢设计大赛”等与专业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专业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去查阅专业图书和专业资料,从而有效地掌握和熟悉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

一些有效的专业实践活动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同时培养他对该专业的热爱。例如在我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中,可以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调研,比如组织学生调研城市观赏性湖泊或供水性水库的水质状况、一些动植物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调研及市场中转基因生物现状调查等与专业相关的暑期实践,参与到专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从社会实践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并发现自己的能力发挥的潜力,有助于学生对现有专业的认可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对专业的信心。

4.引导学生在现有专业中寻求新的兴趣爱好点。

转专业不如找到现有专业的兴趣点。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同时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从而发展出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专业的学习是系统的而且并非孤立的,从现有的专业中找到与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共同点,进而继续研究和学习才是有效的选择。积极培养学生在现有的专业中寻求新的兴趣爱好点,需要一批对专业领域认识深透的教师作为介绍人。

5.积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及导师队伍在专业认知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一般以学生年级为单位来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对班主任而言,以班为单位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无论是辅导员还是班主任都可以精心设计、组织新生入学后的班会和主题活动,可以巧妙地寓专业教育于每次活动和谈话之中。

本科生导师一般是在各个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业教师,他们往往都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导师可以着重于对学生的专业导向和启发,传授知识并给予学生思想和人格的陶冶。本科生导师在新生入学后的专业认知教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5]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从中学升入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相当一部分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问题。大学新生情感丰富,但极不稳定,理想色彩浓厚但意志薄弱,自我认知带有很多非理性因素,缺乏自我调节能力。针对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应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专业,准确定位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总之,专业思想是对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是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搭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关键时期。明确的专业目标和方向将为大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自身的发展注入前进的动力。在新生中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解军,袁艳斌.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思路及对策[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8):51-53.

[2]腾晓蓉.大专院校新生入学要求转专业的因素分析和应对办法[J].时代教育,2008,(10):83-84.

[3]刘慧娟,肖珍教.当前高校本科新生转专业的意向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6):34-35.

对化学专业的认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 循环式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18-02

食品行业关乎着国计民生,其已成为我国GDP的主要贡献者,食品业产值占到GDP总额的比重达到13%以上。行业的发展需要聚集更多的专业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大学教育这一必不可少的载体。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亟需食品专业人才的各类食品公司及事业单位,求贤若渴,虚位以待,却无法招聘到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则是食品专业的泱泱学子四处应聘,却常常空手而归。人才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严重制约着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众多的食品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为食品企业所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根据专业特点,以应用型人才为本科阶段培养的主要目标。通过厚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将食品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成为食品行业卓越工程师潜力的技术人才。现行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但二者之间的联系过于松散,没有在逻辑上和体系上做到步调一致。理论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授课、课堂讨论以及结课考核;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常规实验课、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从效果上来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较强逻辑性的有机体系,无法满足现代食品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规格。因此,通过革新或引起新的培养模式是食品教改的破冰之举。通过多年实践和参考中外办学的经验,我认为探索建立一种循环式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密切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1 循环式教学体系的概述

循环式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树立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地将课堂理论应用于实践,运用食品专业的原理、规律,分析解决实际的问题,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增加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构建理论学习―实践应用―理论深入的良性循环教学体系。循环式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食品专业负责人在大量调研食品专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结合所在高校专业特点,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中系统设计,使整个四年食品本科生的培养工作成为一个有机逻辑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

2 循环式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循环式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为了培养出符合现代食品行业的高级人才,因此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循环式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是在实施食品人才培养方案中,做到循序渐进,由理论认知入门开始,通过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去佐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升华和深入理论。不断地将专业知识立体化地辐射到食品行业的各个单元,通过实际问题的不断解决,将理论知识系统化地印迹于每个学生的大脑,并活灵活现。因此,课程模式包括理论和实践的循序渐进式设置方式,是循环式教学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第二,循环式教学体系的构建在课程及实践的设置中,必须遵循由易及难的原则。通过单一知识的验证性实验实践逐步过渡到复合知识的探索性实验实践,通过实验实践的操作和分析,深刻理解专业理论,不断地推向深入本质,争取构建深入浅出的模式。第三,循环式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教师为辅助,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未知的动力,充分发挥教师释疑解惑的职责,在教学相长中,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 循环式教学体系的实施方案

循环式教学体系的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3.1 食品专业的认知

为了将循环式教学体系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在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开始,并对学生进行食品专业认知式教育。从身边所发生的真实案例讲起,如地沟油事件等,通过对这一食品安全事件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提问式的方法,将事件中的食品专业知识浅显言明。告诉学生如果想将地沟油事件以食品专业的角度,做全方位的解读,必须掌握食品化学中油脂化学的相关原理,掌握粮油加工工艺学的油脂工艺,熟悉油脂的各种质量指标,熟悉油脂的各种检测技术、熟悉食品质量与安全中的质量控制及食品标准法规等。如果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一方面对食品从业者进行培训,强化其法律法规意识;另一方面强化监管,升级检测技术等。

3.2 食品理论知识的学习

采用案例式教学、项目化教学以及讨论式教学等,将食品专业理论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参与的力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通过案例式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项目化的教学,将理论知识网格化,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根据理论知识阐述个人观点,寓教与学,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总结理论体系,小组间可以PK等形式,通过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竞争欲望,将理论体系梳理的更加系统。由于理论体系的梳理是由学生自己动脑进行,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考核中,减少试卷考试的考核办法,增加对食品事件、食品工艺过程、食品加工难题等的思索解答,通过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的成就感。

3.3 实践应用探索

实践应用探索的实施包括了校内实验实训和工厂实践,通过开展专题的食品专业实验实训,在动手操作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中由学生对实验的原理进行讲解,教师辅助引导答惑;带领学生参加校外工程的实践,认知现代食品工业的生产线、各类设备,熟悉实际工艺流程及单元操作。成立不同小组,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列举和剖析,采用PPT讲解模式,将实践应用的体验呈现。根据实际的问题,寻找工艺问题、设备、技术等方面的难题,反馈至食品专业的理论层面。

3.4 理论深入阶段

根据实践应用中所反馈的问题,由指导老师整理出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通过精讲的方式,将问题所涉及的基本原理解释清楚。针对实际问题的讲解,将打破现有课程体系,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工艺以及食品机械等知识融合在一起,目的是通过融汇达到应用贯通。将传统相对孤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某一生产过程或产品中,立体化呈现食品专业理论。通过理论深入,将专业知识真正内化至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水平。

3.5 综合设计阶段

通过以上渐进循环式的学习,在学生大四阶段或毕业设计阶段,以产品为考察形式,有学生独立设计产品的研发、工艺、质量控制及安全检测。最终的考核,有学生以团队或个体形式,将产品设计的专业原理、工艺依据、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及安全检测的报告等通过PPT形式展现,将整个设计过程形成书面报告,并将最终产品呈现给答辩考官,让大家通过感官评定的方式对产品进行评价。

4 循环式教学体系的反馈调节机制

在实行的过程中,分阶段进行绩效评价。主要由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实施方案进行效果评价。如效果不好,查找原因,制定教学纠偏措施。

5 结语

通过构建循环式教学体系,使本科四年的培养进程成为一个逻辑有序的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通过专业认知―理论学习―实践应用―理论深入―综合设计的循环往复,使人才培养在教与学、学与用、用与思上达成一致,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对食品专业知识的领悟,达到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立,张文斌,夏书芹,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