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网络;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185-01

1969年,互联网诞生。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3.84亿人。对比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图和学历结构图发现,大学生网民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网络深刻地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成为了高校教育者需要思考的紧迫问题。

1 网络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深刻的影响

(1)网络的海量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偏离主流价值观。网络传播具有信息海量和传播及时的特性,它的查询搜索功能使得信息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网络为多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快捷的渠道。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他们对网络世界的多元化思想尚不具备准确地判断力,无法鉴别出精华和糟粕,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煽动和控制。

(2)网络的隐匿性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匿名世界里,网民可以隐藏自己的个人真实信息,任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攻击自己的“敌人”,谩骂、污蔑、诽谤和攻击不需负责,甚至造成网络暴力,使得诚信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纪律意识淡薄,延续到现实世界里,冷漠的社会风气也愈演愈烈。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也是参与者和推动者,甚至是主导者。

(3)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心理更加封闭和脆弱。WEB2.0技术的兴起,维基百科、百度知道等网络站点的上线,让众多网民依赖于在网络中自己寻找很多问题的答案,而不屑于亲自亲口询问。与外界沟通少,交流少,而热衷于沉迷网络,使得大学生人际关系单一,心理承受能力差。

2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获得的注意力减少。以往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也好,还是德育教育的辅导也好,是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获得思想帮助的主要途径。而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使得有更多答案供他们选择,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答案对他们来说是单调、乏味、说教和枯燥,是非首选答案。高校的德育教育,不再是主要的引导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力量。一些高校在网络教育方面的尝试,也多因为信息量小、信息单一、更新速度慢而遭到冷遇。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模式遭到质疑。在网络时代充斥着的多元文化正慢慢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信仰对他们来说变成了遥远的词汇。高校所倡导的主流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信息,在众多文化面前,被大学生否定,近年来大学生入党意愿降低和入党动机不纯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传统教育由教育者选定教育内容,居高临下灌输的单向性方式,在网络的互动性面前,遭到了抛弃。网络世界中交流的平等性和互动性,深深影响了大学生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的态度。

(3)教育对象本身的变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最大难题。一切教育都是人的教育。网络时代,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身上出现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近年来社会科学对于“80后”、“90后”整体的共性研究日益增多,比如他们身上体现出来更强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等结论都是我们在思考教育本身时的重要参考。但我们也看到“80后”、“90后”由于自主意识的增强而体现出来的个体的差异性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的巨大变数。前所未有的心理问题的增多,也是当代大学生的显著特点。

3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坚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教育变革的机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尤为重要。我们要及时解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强化实践证明了的相关理论知识,弘扬社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指导大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新事物,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真理是在实践的反复论证中产生的,对于社会上出现的诸多社会思潮,要教会大学生用掌握的知识理智地分析,最后辨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网络时代,既有的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因为年代久远等问题效果不佳;而受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于大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也走入了困境。网络时代更加呼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回归。教育内容的设计要求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平等性。我们的教育需要从细腻的生活细节入手,逐渐拔高教育的层次。近年来各个高校强化的“感恩”教育就是很好的尝试。感谢父母、家人、老师、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收到更加感性的效果。把德育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更利于教育目的的达成。我们在工作中要特别强调大学生人文精神、法制观念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公平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3)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有益探索。网络是把“双刃剑”,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也给教育者提供教育方式方法革新的平台。建立相关主题网站,通过新兴科技手段如博客、聊天工具群组、BBS、微博等渠道,极大丰富教育者教育信息的渠道。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且接受能力强,我们的教育工作投其所好,本身就是对教育效果很好的促进。网络的互动性为我们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BBS、校园网等渠道获得大学生舆情资料,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和改进。

(4)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当前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信仰缺失、偏离主流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对于网络媒介信息认知能力不足造成的,从而在现实态度和行为上发生了偏差。大学生在面对网络浩瀚的信息海洋时,缺乏批判解读的能力,加强对其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针对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要积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利用网络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腾讯网.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R/OL].(2010-01-15)tech.省略/zt/2010/cnnic2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一、网络语言的内涵及特征

(一)网络语言的内涵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CI)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2013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说明了互联网在整体经济社会的地位,并且互联网与传统经济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网民不仅在网上购物,而且进行网上学习、网上下载和上传资料等,近几年政策和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主题已经从“普及率提升”转换到“使用程度加深”。[1]在这一过程中,网络语言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互联网产生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对于网络语言内涵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其定义,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不过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见解:1.劲松、麒可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2];2.学者周洪波认为: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及BBS上常用的话语;[3]3.于根元学者对网络语言是这样定义的:“除了电脑和描述网络组成的专业术语之外,还有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网上广告、网络教育等有关的专业术语。网上的帖子、聊天等还有其他许多用语……还有一套表示感谢的符号。还有语体、修辞方面的特点。这些,形成了网络语言。”[4]

由此可见,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一切与网络相关的语言形式,我们尚且将其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术语,例如网址、高危漏洞、防火墙、软件、浏览器等;第二种是与网络有关的特殊用语和出现的新词语,如快捷支付、网上银行、美团、黑客等;第三种是指网上聊天时的习惯用语,如886(拜拜了)、我也是醉了等,这些词往往有着特殊的语境和表意,因其简易方便,被广大网民所热捧。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特指青年群体在新媒体时代下借助手机、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在沟通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本文所研究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性的影响,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征。

1.丰富多样性

首先,符号型网络语言是运用键盘中的字母、数字及特殊符号等各种符号的组合来表达网民的思想感情的网络语言,这些本没有特殊含义的符号,通过叠加组合赋予了情感色彩,如高兴(^_^)、吃惊(^o^)等。其次,数字型网络语言是通过一系列的数字组合来表达特定词义的网络语言,主要通过用数字发音与汉语或者外语的谐音来表达意思,大体来说有两种表达方式:(1) 数字与汉语谐音,最常用的有“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等。(2)数字与外语谐音,如“886”等。再次,图片动画型网络语言是最为常见的网络聊天用语,这种表达既逼真又幽默诙谐,同时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双方更加亲切。最后,字母和翻译型网络语言,如“黑客”(hacker)、“BB”(Bye Bye 的缩写)等,在网络交流中夹杂着这些词语和句子的使用,已成为一种时尚的潮流。由此可见,网络语言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着丰富多样性的特点。

2.简单易懂性

在聊天中使用网络语言,一方面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增加聊天内容和传递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这些语言不像传统语言那样,它们在语法、构词等方面不是那么严谨和规范,更多的是趋于生活化和口语化,使得交流气氛相对轻松,所以网络语言正好满足了大学生网络聊天的需要,得到了大家的青睐。

3.生动诙谐性

它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图片动画类网络语言将网民的各种思想、情感和表情运用直观形象的各种图片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有最基本的QQ表情,还有自创的各种系列的版本表情,给大学生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而诙谐性体现在大学生在网络聊天中为了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和缓解心理焦虑,往往会采用幽默的语言方式,有时还会相互调侃和讽刺对方,如“菜鸟”(指刚刚上网或接受新事物的新手)、“0-0”(表示戴眼镜的人)等这些词的使用。

4.易变性和粗俗性

“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可将其视为是网民与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现象的过程。”[5],它与社会是共变的,有着巨大的自我更新能力。随着社会上一些新事物、新现象以及网民遇到的新问题的出现,网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不断地创生新词新义,例如不明觉厉、累感不爱、DUANG等等。

网络时空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网民在网上交流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发言权,在这样一个没有约束的语言环境中,不免会出现低俗化的倾向。其主要表现为脏话、粗话横行。即便是高校的聊天室中,像“靠、鸟、他妈的、”之类的脏话也屡见不鲜。这些不文明用语渐渐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除此之外,少数网民在网上发表一些反社会的言论,破坏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失范问题。

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拓展了大学生的思维创新

我国要应对国际经济、科技、人才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挑战,需要推进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战场,以素质教育观念为指导。党的十六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6]创新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而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创造推动了他们自身创新型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创新激情、增强了创新意识。这些来自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灵感创生出的网络语言为大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2.加快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

网络语言实现了多向交流模式,大学生们可以自由表达内心的想法和各种观点认识,无形中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这就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了互动,同时也彰显了现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特点。如果教育者恰如其分地将教育内容与网络语言相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目标。

3.调适大学生的心理焦虑

当代大学生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不免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如焦虑、自卑等。如果这些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地排解,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大学生的情感有了合适的宣泄场所,在聊天中幽默诙谐、低俗反讽等等的多样网络语言成为其排泄不良情绪和烦恼的较好选择。

(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冲击了主流价值观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一些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趁机传播西方的极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使得分辨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群体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慎独”、“诚信”、“节俭”,却对网络不健康信息和言语听之信之,出现了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任务的完成。

2.造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沟通障碍

大学生常用的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语言差异较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严谨性,而网络语言却比较随意,这一特性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动态。大学生会觉得思政内容空洞乏味,进而对其产生了抵触心理,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因此要求教育者时刻关注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网络热点问题,主动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减少沟通障碍。

3.制约了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学生们正处于正确三观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促使其对网络语言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依赖,借助网络聊天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减轻烦恼,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过过度依赖网络使得其对现实生活的交流有种不适应。笔者利用假期时间对本校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63.63%的学生会使用不文明用语来发泄情绪。这些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和不良的信息如“黄色信息”和反社会的言论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也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因素

首先是学校环境,很多老师对大学生使用的网络语言不是特别了解,调查发现只有个别老师上课会使用一点网络语言,而且学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也不够。其次在家庭环境中,忙于生计的父母无暇主动关心和了解孩子的网络交流用语,更没有发觉孩子网络交流的迫切需要。最后是社会环境,社会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老人摔倒“扶不起”,黄洋毒害室友在大学生中引发的“感谢室友不杀之恩”,这些对大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语言差异因素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比较单一枯燥,而网络语言更新换代快,它的易变性、多样性等特点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育者在课堂上使用较多的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许多学生会觉得单一枯燥,不自觉地产生对思政课的厌恶,造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课堂上交流减少,这样就形成了双方交流的代沟。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们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时会希望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们有着求新求异的心理和追求自由的意识,因此做事和考虑问题往往随心所欲,缺乏理智。在面对就业、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等压力和问题时,内心充满了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基于不愿向父母亲诉说心事,他们会选择网上聊天,但是一些大学生会使用过激的、不文明的网络语言来排遣和释放自己的压力,以求实现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四、运用网络语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语言的发展要顺应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做到积极健康向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弘扬这种主流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要教育当代大学生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自身做起,以诚信立本,同时要通过榜样的力量来使中华优秀传统得到传承,使网络语言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符合上层建筑的要求,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提高教育者的网络语言能力

由于大学生有着追求个性新颖、新奇另类文化的独特个性和网络语言的方便快捷特性,大学生热衷于追求最新网络流行语,因此,教育者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语言的束缚,积极主动地了解网络语言,并主动加强与大学生的网络交流,切实体验其在网上的交往活动,如网络聊天、网上学习及娱乐等,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更深入地、具体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当然,教育者不光要有网络意识,也要有良好的网络语言辨别能力,辩证地使用网络语言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时俱进,将正当的网络语言适时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内外教学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政学习兴趣,进而活跃学习气氛,缓解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障碍,增进彼此的距离。

(三)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首先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良好的网络语言辨别能力,运用学到的马原知识,自觉对网络语言进行道德价值判断,慧眼识别不良的网络用语和传播的不健康的负面信息。其次要有较好的网络语言使用能力,提高自律能力,自觉抵制不文明网络语言和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寻找更加合理的释放压力和心理焦虑的方式方法,多与老师、同辈群体沟通或多看些心理疏通的辅导书籍,真正做到规范用语,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网络人格。

(四)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7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带给人类生活的冲击涵盖了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大学生群体是最早接触、接受和应用互联网的用户群体。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人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有效遏制其不利因素,做好大学生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构筑的网络世界有别于现实世界,在虚拟的空间中,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受到影响,网络世界具有的特性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1.1 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整个世界因为网络而连接在一起。同时,由于互联网工具使各种信息传播的速率大大加快,不同的政治信仰、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也走出一国之地,开始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碰撞和切磋。互联网世界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既有自由和开放的一面,同时也还有消极和负面的一面。很多大学生无从分辨互联网世界中的真假信息,很容易迷失在互联网迷城之中。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利用自身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地位,在互联网上宣传一些歪曲的价值观,更加容易导致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误入歧途。

1.2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和生活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构筑的网络世界有着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独特魅力,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交流、购物、游戏,获得许多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或者满足的东西。互联网世界的独特魅力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群体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一些大学生沉迷在网络世界之中无法自拔,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在现实世界中遭到一些挫折,将网络世界当成“避风港”和“世外桃源”,一味回避现实,不敢直面挫折,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受互联网影响比较严重,患上了“网瘾”之症,不仅对其工作和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其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1.3 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一些人利用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不完善,违背道德观念,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群体有的是受害者也有的是参与者,利用网络技术违法犯罪,不仅伤害了其他人还会影响自己的前程。大学生利用网络非法牟取利益不仅违反国家的法规法律,同时对其道德观的形成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在金钱利益思想的熏陶下,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会发生扭曲,一切以金钱为中心,失去基本的做人底线。

2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2.1 大力提高高校教师媒介素养

互联网首先是一个技术手段,高校教师要想在互联网大潮中有所作为就必须从技术上介入网络,增加自身的媒介素养,学会运用各种新式的互联网技术,只有进入才能了解,才能明白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所思和所想,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互联网结合起来做到有效引导,帮助大学生在互联网迷城中去伪存真,脱颖而出。

2.2 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

大学生对互联网世界的沉迷同其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缺失具有很大关系。教师属于外因,大学生自身才是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从大学生自身着手,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大学生进行自我约束的能力,从思想深处着手,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抵触互联网不良因素带来的影响。在意识培养方面,大学教育者可以通过增设网络教育课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奖惩机制等来达到监督和督促大学生的目的,帮助他们培养成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2.3 增强主动性,培树良好的互联网文化氛围

网络世界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发挥引路人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首先,要控制网络话语权,建设具有权威性的网络信息平台,以平台为单位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引导和带动,使网络信息传播的正面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其次,加强对学校论坛、微博、微信的监督,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对信息平台中散布的不实消息及时进行澄清和解释,净化网络环境,培树良好的网络氛围;最后,高校教育者要学会并擅长使用新媒体工具如微博、微信等,利用这些新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能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 结 语

高校教育者在网络时代要学会利用网络的优势,趋利避害,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管理,这样才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成瘾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社会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发明,是科技信息时展的产物。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它已经迅速地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与其所代表的全球化进程,是人类社会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不断传播,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正日益影响着使用互联网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部分青少年由于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以致上瘾,对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可不同程度地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正常学习和生活,诸如生物节律紊乱、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学习成绩下降、逃课现象增多,甚至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等,极大地妨碍了青少年的身心成长。

1.省略上发表问卷,调查18000个网络使用者的网络使用习惯,结果发现6%的人有成瘾现象,主要是青少年和有技术倾向的人。Morahan-Martin和Schumacherb以277位美国大学生为样本,调查发现网络成瘾的比例为8.1%,男女生之比为3.8∶1[1]。Wang报道网络成瘾在澳大利亚大学生中的比例为4%,男生高于女生[2]。Johansson采用电话访谈和邮寄问卷的方式对3237名12―18岁的挪威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网络成瘾的比例为1.98%,男生与女生的比例是1.6∶1。Kima和Yang报告韩国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为1.6%―4.9%。Leung采用电话访谈的形式对出生在1977―1997年的699位香港人进行调查,发现网络成瘾比例占调查人群的37.9%[3]。而另一项在香港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的比例为14.7%。台湾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为12%―13.8%[4]。林绚晖等人(2001年)调查293名大学生上网人群中IAD者有28名,占总数9.6%[5]。吴汉荣等人(2004年)调查已接触并使用网络的1617人中,有170人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0.5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12.86%,高于女生5.57%,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6]。总之,由于诊断标准、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的人群种类不同,网络成瘾的患病率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但从中也可以发现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率还是比较高的。

2.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研究

目前关于网络成瘾的成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不能用单一模式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1人格因素

网络成瘾者具有明显的人格特点。Yang和Caplan研究发现具有依赖、害羞、抑郁、孤独、低自尊等人格特征的人容易发生网络成瘾。Chak和Leung以722名香港人为样本,探讨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羞怯、心理控制点的关系,发现羞怯、外控倾向评分与网络成瘾评分呈显著性正相关,是网络成瘾的预测因素。Lin和Tsai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75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探讨网络成瘾与感觉寻求(sensation seeking)的关系,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感觉寻求总分及脱抑制分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者。刘传新等报道人格特征中奖赏依赖与大学生网络成瘾有密切的关系[7]。

2.2网络使用动机因素

网络成瘾者在网络使用动机上更倾向于互动游戏、匿名交往、自我肯定、虚拟社区(虚拟现实)、娱乐放松、消磨时间等动机。Morahan-Martin和Schulnacberb对277位美国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相比,上网的原因较多的是结交新朋友、登陆、情感支持、分享共同爱好、娱乐放松、游戏、虚拟现实、消磨时间等。Yang和Tung发现利用网络寻求心理满足、娱乐、社交等动机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Chou综述网络成瘾的文献,认为网络本身并不会使人成瘾,但一些特定的网络功能,如交互功能,对网络成瘾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8]。

2.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身心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矛盾、家庭暴力、单亲家庭、家庭功能不良、亲子关系差、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犯罪吸毒等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密切。李涛和张兰君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的父母较对照组更多地采用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范方等报道网络成瘾倾向组儿童的家庭在沟通和情感介入方面两极分化,表现为更多的专制粗暴或过于迁就、溺爱,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功能高度关联。

3.思想政治教育矫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优势,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和生活辅导,使学生了解网络游戏的内在机理和对个体、社会的影响。有了理性的认识,大学生就可能避免因为好奇而过分沉迷网络游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同那些网络成瘾的同学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老师的关心,并且对已戒除网瘾的同学安排帮扶对象,让他以自己的经历来劝导说服其他尚未戒除网瘾的同学。创造机会鼓励他们主动交流,引导他们走出因为交流困难而寻求虚拟交往的迷宫。当然,在对上网成瘾同学实施专门的心理辅导的同时,也要注意面对其他学生的教育指导,使他们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丰富校园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将学生的兴趣转移,让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并逐渐融入集体。扩大学生现实交流的空间,拓展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是缓解学生情感焦虑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科技实践活动,并且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开设有关恋爱、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问题专栏,让学生之间通过网络本身,找到自己的“良药”。

刘纯姣[9]的研究表明,思想教育可以明显改变网瘾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思想教育使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降低,敏感性提高,自控力增强,上网时间减少,参与社会交往、学习的时间增加,人际关系改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能深刻体会网瘾对身心的危害。研究认为,如果学校措施得当,心理咨询师坚持不懈,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及家长有力配合,学校各级领导重视,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就是一种有效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群体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1]Morahan-Martln JM,Sehumacker P.Inel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leal Intem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J].ComPut Human Behav,2000,16:13-29.

[2]Wang Wei.Intemet dependency and psyehosocial matur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J].J.Human-ComPuter Studies,2001,55:919-938.

[3]Leung -Generation Attributes and Seductive ProPerties of the Inemet as Predlctors of Onine Aetivities and Internet Addiction[J].Cyberpsyehol Behav,2004,7,(3):333-348.

[4]Yang SC,Parison of lntemet addicts and non-addiets in Taiwanese high sehool[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7,23:79-96.

[5]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281.

[6]朱克京.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的路径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11,(20):1363-1364.

[7]刘传新,杨彦春,张丽霞,等.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三维人格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2):1122-1133.

[8]Chou C,CondronL,Belland JC.A revl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met addiction[J].Educational Psyehology Review,2005,17,(4),363-38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网络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为载体的有效性

(一)网络载体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我们正身处于全民网络的大时代背景下,网络时代要求标志着所有信息不断交融、改革和创新,以“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研究生们几乎是成长于网络社会的。他们有激情、有梦想、有追求,对所有新生事物的接受度与容纳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网络的平等性、快捷性、丰富性、虚拟性和互动性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日常需要,大多数学生都把网络作为自己融入社会、吸纳知识的起点和平台,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日益增多。网络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广大学生,因此,就时代背景及学生实际现状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工作者应当借助网络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载体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教师课堂的潜移默化、名家讲堂的大力宣传、学生活动的身体力行等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网络化的今天,这些传统载体已显单薄之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手段和方法已然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在课堂上,教师延伸到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教育领域等,但对思想领域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并不够完善,即使偶尔提及,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分析,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强有力的思想引领;在活动中,研究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作为高层次人才,他们参加活动的热情已经大大下降,远远不及本科生。本科生以活动作为生活的调剂品,通过参加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但是研究生的生活就如同他们的名号一般,是建立在繁多的课业与学习之上的,因此更倾向于对系统知识的探索和建立,所以活动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对研究生的效果不明显;参加讲座是研究生日常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而有效的一种方式,然而随着讲座的兴起,越来越大的弊端随之出现。研究生的学业本身较为繁忙,所以有效选择讲座才能积累底蕴,但是日益增多的讲座多而不精,讲座不仅失去本身的作用,反而让学生对参加讲座产生厌烦心理,结果得不偿失,尤其是遇到“不想去也必须去”的时候。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1.扩招致使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然而有经验的教师相对较少,二者比例不协调。近年来,虽然学校不断吸纳优秀的新生教师人才,但是缺乏相对经验还是令新生教师无法成为学生各个领域内强有力的后盾。学生基数过于庞大使得教师工作压力陡增,如何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迫在眉睫。

2.研究生质量良莠不齐,研究生来源差异较大,个性特点较明显。以我院为例:年龄层次方面“80后”、“90后”均有涉及,最大年龄差接近10岁;社会阅历方面大多数研究生都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考研,也有少部分是辞职后考入学校的;婚姻情况方面有已婚有未婚,甚至有的研究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培养模式方面虽然大多数都是非定向培养,但不排除少量定向培养学生,同时还有个别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生和硕师计划研究生。复杂的结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大。

3.管理机制较松散,弱化教育效果。研究生的特殊性在于其以“导师制”为优先准则,然而导师除上课之间外,并不能和学生朝夕相处,引领思想,同时这个准则导致辅导员对于研究生的约束能力不强,无法有效地、系统地、全面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再者由于研究生课程相差较大,因此时间无法统一,无形中为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一些困难。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作用

1.网络拓宽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范围。网络的全面性为学生提供无限的可能,使得时间与空间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强大的网络平台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通过网络,学生瞬间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这种传播的快捷性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2.网络提高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质量。网络的快捷性大大减少了搜寻信息的时间,换言之学生可以高效深入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领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及政策。如研究生党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关心时政,了解国家时事动态,并以此为载体向身边非党员学生积极传播党的思想和主张。而且由于网络可以将文字、声音和图片等要素集成一体,因此从感官上最大限度地调动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3.网络开辟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机制。网络的双向性、互动性和实时性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搭建了一个能够进行双向交流的平台。教育者自此不再只是单纯地灌输,而受教育者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由此可见网络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微信为例,教育者可以选择单人交流或多人交流,把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内容分享给每一位受教育者,既主动传播思想又及时收获反馈,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面对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人,应该与时俱进,追上时代的步伐。首先,教育者应该从心理上理解学生,因为学生的很多言行与思想已经不是教师能够通过几次接触从而得出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进行评判的。对于研究生群体,面对面对话并不是最佳选择,教师应该通过线上通讯,即微信、QQ等方式联络学生,转变角色从而开展活动。其次,教育者应该从硬件上强过学生。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是很快的,要教师快过学生不太现实,但是教师至少要尽快追赶上来。只有熟悉一个新的网络平台,教师才能稳扎稳打地运用平台。为此,学校应经常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培训努力与学生贴近,尽力掌握最新应用技术,最大限度地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强”过学生,而不是被其淘汰。

(二)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网络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必须以学生为根基,结合学生实际,从纯理论模式过渡到综合模式,展示学生真正想知道的、想研究的、想关注的信息。教育者应该增强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力求改正“主页万年不变”这一传统说法。首先,网页内容要及时更新,给学生提供各级各类丰富而有效的信息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其次,充分利用网络的全面性、快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不断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块,如建立研究生法制教育网、心理咨询网、就业网、文化论坛等,引导学生对时事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等进行讨论,传递正能量。最后,将平台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参与平台建设,不仅在生活上贴近学生,还在思想上了解学生。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建设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手机网络已然成为人们通讯的主要手段,微信由于其方便、实时、快捷等特点从一众手机APP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火爆的手机通讯软件,几乎成为人手必备的存在。微信的出现让人与人的沟通跨入了崭新的时代,其特殊性使学生必然成为微信的主要用户。微信受众具有广泛性,由于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探究,较强的空间跨越性和互动性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微信的另一强大功能在于它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帮助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分享最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

四、结语

虽然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研究生群体的复杂性并不好做,但并不是无法可循,重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在思想上要保持先进性,在行动上保持时效性,永远不要产生“我年龄大了所以我比不过孩子们”的想法。综上所述,在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人,要结合研究生群体特点,不断学习,力求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都优于学生、先于学生,从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左杨,孔晓妮.网络为载体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9):139-141.

[2]徐军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践路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3]徐刚.综合改革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4]王永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2.

[5]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3(7):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