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业资源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巴东县野三关镇雄踞武陵山余脉,位于东经11001°至11004°、北纬30032°至30043°全镇面积552.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912米,最低海拔227米,年降雨量1270mm,年无霜期234天。现如今,这里四季分明,风景如画,森林丰茂,生态环境良好。但曾经的野三关,生态环境经历过了一个由破坏到逐步恢复的过程。巴东县素有“鄂西东大门”之称,是我国东南部低山过渡到西部高山及青藏高原的第2级阶梯,地形复杂。由于受第4纪冰川影响较小,不仅成为中国第3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而且是温带及亚热带植物区系发育的“摇篮”,分布了中国第3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或更古老物种,种群丰富。国家级保护植物有银杏、金钱松、大果青扦、秦岭冷杉、篦子三尖杉、巴山榧树、榧树、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连香树、厚朴、凹叶厚朴、水青树、珙桐、光叶珙桐、樟树、闽楠、香果树、黄连、金毛狗等20多种。根据自然环境和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可以分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温带性针叶落叶混交林带和寒温带常绿针叶林带。海拔1600m以下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建群种主要由栓皮栎、短柄抱、枫、野核桃、亮叶桦、灯台、化香、檫木、紫茎、青冈、巴东栎、巴东木莲、马尾松、杉木、榧树、油松等组成。海拔1600m以上为温带性针叶落叶混交林带,建群种主要由巴山松、华山松、锐齿槲栎、水青冈、山杨、麦吊杉、青扦、枫场、槲栎等组成。同时,在野三关地区还有大面积的成规模的竹林分布。按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竹林也属于国家的森林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公元1957年以前,野三关镇和全国其它大多数地方一样,森林植被保护趋于完好,森林植被覆盖率高。1957年兴起的“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其目的是尽快提升国家的钢铁产量,提升国家工业实力。但由于过于相信和鼓励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上缺乏科学指导和科学实验论证,其结果是导致人力、物力的巨额浪费,尤其对森力资源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使生态环境加速恶化。1957年之前的野三关,大山青幽,古木参天,森林郁闭度在0.5―0.7之间,为典型的密林地区。那时候,除开茂密的森林,良好的植被之外,野三关地区还有物种很丰富的野生动物,比如野生猴群、野生麂子、红毛锦鸡、竹鸡等。巴东和野三关等地因历史上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再加上山川险峻,一直有“山川险峻甲荆南”之美誉。但后来的“”运动和“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对当地森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浪费。首先是盲目挖铁矿造成大量树木被连根挖起,大面积的乱挖矿坑又破坏了植被赖以生存的地表土壤。矿坑的密集挖掘又破坏了植被根系发育的空间,使很多密林快速变成枯木遍地的疏林。更为严重的是当时遍布各地的土高炉,由于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指导,这些土高炉大多用木材当燃料,这就造成很多参天大树被连根看法和挖掘,对植被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自此,在野三关地区再也很难见到参天古木,连片的郁闭度较高的密林都已经不再多见。随着植被的大规模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也急剧减少,慢慢的人们发现,在我们的山林里面,再也见不到野生的猴群和麂子了。历史上那些描述长江沿岸包括巴东地区的名句,比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面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李白《早发白帝城》里面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刘义庆《世说新语》里面记载的“桓公伐蜀……母猿缘山随船而行……”。东晋桓温伐蜀,自荆州乘舰船逆流西进,必从今巴东经过;李白从白帝城返回江陵城,江陵是今天的荆州、沙市一带,白帝城是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城,中间也一定要从今巴东县经过。通过这些史籍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一窥历史上巴东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运动和“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后化为泡影。如今,无论是在巴东县城长江两岸,还是野三关的高山丛林里面,我们都很难见到“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壮景,更多的,是人声的鼎沸和机器的喧嚣。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留在老家务农而按照传统农耕模式生产生活的人员减少,这种农村留存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客观上促进了野三关地区森林植被的一定回复。至少,现今的野三关,虽很难见到古木参天、掩云蔽日的幽森场景,但几乎所有的山峰,都有或多或少,或疏或密的林木覆盖,至少没有出现“童山濯濯”的状况,也很少发生山洪和泥石流等因植被惨烈破坏而引起的地质灾害。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的出台以及人民思想观念的进步,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野三关地区的森林植被得以逐步恢复,使得青山逐渐再现。
但野三关地区在森林保护领域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一个是出于经济原因,盗砍盗伐盗卖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林业管理单位和林业警察加大了管理和处罚力度,但破坏森林植被的现象屡禁不绝。第二个重要原因是野三关地区千百年来形成的用木料取暖生火做饭的生活习惯。历史上木材是巴东野三关地区最主要的燃料,以前因为野三关地区富集的森林资源和较少的人口,使得人民烧柴对森林资源也没造成巨大威胁,长期以来,人们的取柴和森林资源的生长和自我恢复形成良性平衡状态。1957年“全民大办钢铁”过后,由于对植被资源的巨大破坏,使得人们生火烧柴对林木的砍伐和消耗变得显然起来。改革开放后,野三关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思想观念进步较快。但可能是由于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也可能是烧柴可以就地取材,比燃煤、用液化气、用电能、用天然气等燃料来得便宜,使得野三关地区的人们无论在其它生活领域的习惯如何改进,就是改变不了烧柴生火取暖做饭的传统。特别是每年一到深秋,你可以看见川流不息的人们忙碌的身影:都在忙着看书伐木,锯柴劈材,很多人家都会在冬季来临之前准备一个巨大的柴垛子,以抵御即将来临的寒冬。这样的用木材取暖生火的习惯,无疑每年要砍伐大量的树木,对森林资源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如果这样的燃料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的话,恐怕野三关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覆盖率很难恢复到“全民大办钢铁”之前那个程度。其实,以巴东县和野三关地区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普遍生活水平,人们已经具备了采用其它燃料的经济实力,比如用电能,用液化石油气或天然气等等。如果广大人民群众能改良燃料结构,减少对植物的砍伐和对木材燃料的依赖,我们坚信,在政府加大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大背景下,野三关地区的森林植被会快速恢复,生态环境会进一步改良,这对把野三关建设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旅游避暑和会议中心,是很有帮助的,也是一个必须步骤,也是一个必然步骤。我们坚信,野三关的明天,一定会是一个经济环境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明天,会是一个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明天,会是一个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明天。
前路漫漫,我们共勉。
一、郴州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郴州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湖南能源基地”。截止2011年末,郴州辖内已探明矿产资源112种,有色金属储量达600多万吨,占湖南省总储量的三分之二,其中钨、铋储量居全国第一,锡、锌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四位,白银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非金属矿产品中隐晶质石墨、萤石储量居全国之首。全市煤炭储量11亿吨,年产量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是全国19个重点产煤市州之一。
(一)产值规模较大,是地方工业经济的主体
2011年,郴州市规模以上有色金属采选业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相关企业有286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6.63%。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中,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12.64亿元,同比增长58.19%,比2006年增长了3倍多,占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4%。 2006-2011年,有色金属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在40%以上,可见有色金属工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二)经济效益较好,是地方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郴州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盈利能力大幅增长,是地方利税收入的重要来源。2011年采矿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合计实现工业利润56.79亿元,同比增长55.93%,占规模工业利润的51.07%。近五年,全市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累计创造税收高达71.47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23.94%,其中采矿业累计实现税收52.17亿元,占比17.48%。
(三)辐射能力较强,是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据统计,郴州矿产品进出口占了全市进出口的半壁江山。2011年白银、铋两种矿产品实现出口4.5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6.88%和8.01%,合计占比为54.89%。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吸引了与产业相关联的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其他工业产业发展,同时还带动了物流、酒店、餐饮娱乐、信息中介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辐射力较强,是社会就业和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据统计,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年均安排城乡富余劳动力7.45万人,有效缓解了城乡就业压力。
二、金融支持资源型产业转型实践
(一)金融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一是域外金融机构纷纷入驻。近2年来,浦发、光大、交通、华夏、华融湘江等银行相继在郴州设立分支机构,湘财证券、东海证券、金信期货、大有期货、生命人寿保险公司等证券保险公司也纷纷进驻郴州,截止2011年末,全市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4家,比2009年末增加了1倍。二是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快速发展。资兴浦发村镇银行、宜章长行村镇银行已挂牌运营;11个县市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工作全面启动,宜章和桂东农村商业银行已挂牌成立。三是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积极稳妥推进,现全市共9家小额贷款公司、9家各类担保公司,2011年末,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2.4亿元,9家担保公司累计担保金额47.1亿元。
(二)金融资源向资源型产业倾斜
郴州是一个典型资源型城市,区域工业主要是在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源型产业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主要领域。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对采矿和制造业的贷款余额(其中有色金属产业占一半以上)达到62.69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14%,全年新增16.6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19%,其中向20余家主要的有色金属企业累计发放贷款近38.73亿元。金融机构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贷款余额达到51.3亿元,占新增额的11%。
(三)创新融资方式满足资源型产业发展需求
金融机构立足资源型产业特色,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对资源型产业的支持力度。一是金融机构对有色金属产业创新开办了贵金属质押、仓单、货权、贸易融资等金融品种。2009年重点在永兴、资兴开展了有色金属仓储质押贷款,较好的满足了冶炼产业对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截止2011年底,永兴县累计发放仓储贵金属质押贷款6.12亿元。二是率先在全省出台《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意见》,引进私募股权实现一级融资达11.3亿元。三是南方稀贵金属交易所正式落户郴州,有力促进了进入与产业的融合。四是国有商业银行开辟了各种贸易融资渠道,其中市工商银行贸易融资额达到16.1亿元。
三、金融支持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资源型产业结构“小而散”,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郴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变为产业优势,这使得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企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大型龙头企业。郴州有色金属及非金属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重复建设严重,全市采矿及冶炼企业近700 家,但是大部分技术工艺落后,产业集中度低,产值过50亿的有色金属及非金属企业目前还没有。二是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郴州上游矿产原料及下游深加工能力偏小,特别是附加值高的产品深加工率过低,产业链延伸力度不够。目前,全市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占总产品的比例不足10%,产量较大的铅、锌、铋、白银等产品作为郴州有色金属的主打产品,80%的原料需从外省购入或依赖进口,而下游的精深加工不足,90%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三是科研能力缺失。辖内绝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没有稳定的科研队伍,学者型高级工程师、技术员缺乏,生产加工主要沿袭传统技艺和经验,自我创新和研发能力不强。
【关键词】餐饮业 人力资源 嘉兴市
近些年来,餐饮企业在嘉兴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壮大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末,嘉兴市共有餐饮法人单位数415家,从业人员1.17万人;餐饮个体经营户1.2万余家,从业人员超5万人。“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面对从此庞大的餐饮从业人员队伍,餐饮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深入了解嘉兴市当前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在嘉兴市区范围内选取规模不等的10家餐饮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并与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问卷调查的样本说明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5份,收回有效问卷197 份,回收率91.6 %。
(一)餐饮业发展现状
调查发现,我市餐饮市场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基本形成了正餐服务为主,快餐、饮料及冷饮服务和其他餐饮服务为辅的市场格局,据《嘉兴市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截止2013年末,嘉兴市共有餐饮企业(不含个体经营户)415家,从业人员1.17万人,资产总计36.47亿元。纵观餐饮业发展历程,在经历过去十多年快速发展壮大的“黄金期”后,现阶段特别是近两三年已经出现了明显放缓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有高成本、低利润的现实压力,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原材料、劳动力、水电气、房租等经营成本持续快速上涨,以及同质化竞争严重,?盈利空间不断被挤压;另一方面有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日益重视等政策环境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使得餐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1、年龄结构。调查发现,餐饮业从业人员年龄普遍较轻,18-25岁年龄段的从业人员占55.7%,25-30岁年龄段从业人员占25.9%,因此,18-30岁年龄段的从业人员是餐饮业的生力军。
2、学历结构。调查发现,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总人数的48.1%,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总人数的41.2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10.7%。
3、本单位工作年限及跳槽次数。调查显示,本单位工作年限1年以下的从业人员占54.2%,1-5年工作年限的从业人员占34.4%,5-10年工作年限的从业人员占11.4%,尚未发现一名员工在同一家企业工作10年以上。81%的餐饮从业人员有1-4次的跳槽经历,且跳槽次数与薪资水平、文化程度、技术水平等因素正相关。
4、薪资水平。占餐饮从业人员比重最大的服务员的工资水平较低,73.5%服务员的工资处于2千-3千元区间,行政人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的工资相对较高,在3千-5千元区间。
二、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从业人员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调查显示,餐饮业从业人员老中青比例为1:4:21。年轻人(年龄低于30岁)比例过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年轻人工作经验不足、不稳定、随意性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调查也显示餐饮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偏低,大部分是初高中学历,而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基本上都在管理层。
(二)从业人员流动性大,薪酬普遍较低。调查显示,薪资福利、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等成为餐饮业员工跳槽的主要影响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薪酬水平。当前餐饮行业薪酬普遍较低,最底层的从业人员基本是拿当地的最低工资。尽管企业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工资增长机制,但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政府每年一次的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平均工资这2个指标的公布而被动进行调整,缺乏企业内部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三)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落后,建设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些中小餐饮企业员工招聘、培训、薪资之类的管理工作,通常是老板亲自进行;一部分企业的财务(或者会计)往往又承担着招聘等人力资源工作,实行“双肩挑”。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素养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落后,使得餐饮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能力、培训开发能力、薪酬设计能力、绩效管理能力、人员配置能力、制度建设能力、劳动关系管理等一系列建设能力不足。
三、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餐饮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餐饮企业要走出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误区,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对外形象和整体竞争力。
(二)完善分层管理的培训机制。餐饮企业用工一直存在着“梭子现象”。一方面是服务员、厨师等基层从业人员入职门槛低,员工流动性大;另一方面是高层管理者,尤其是富有运营经验的管理者稀缺,存在“用工荒”。因此,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将人的劳动能力作为一种资本投资,针对基层服务员、生产技术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等三大类完善不同分层培训机制。
[关键词]结晶学与矿物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71-01
《结晶学与矿物学》一直是地质学科最基础的主干课程之一,与其他地质课程密切相关,是岩石学、矿床学、矿产勘查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等专业课的先行课程。但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反映结晶学抽象难懂,矿物学庞杂难记,特别是对相似矿物模棱两可,使学生产生畏学、厌学情绪。为了改变现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在“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明确课程目标,突出核心内容
《结晶学与矿物学》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晶体微观生长规律、宏观形态对称和晶体各对称要素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矿物的化学成分、形态、物理化学性质、成因、产状等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为学生毕业从事地质矿产工作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笔者从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中了解到,对于高职类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教学来讲,应该把重点放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野外实践上,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近几年,由于高校改革的要求,课程的课时量也减少了不少。针对各种实际情况,笔者对该课程重新进行了定位,明确课程的主要目标:(1)掌握必要的结晶学和矿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2)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在教学中突出野外实践能力;(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进的着眼点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热情地获取老师传授的知识,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常常是老师一个人讲,同学们记笔记,不能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针对《结晶学与矿物学》的课程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载体或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每遇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进行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思维、积极回答问题,包括只需快速随机口头回答的简单问题和需要几分钟计算和思考后才能回答的问题。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指导学生课后进入实验室,在与标本接触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积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弥补过去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准确形容千姿百态的矿物不足,为这门古老了学科增添了活力。《结晶学与矿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大量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内容,非常适合于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将课堂上需要的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放在计算机上,课堂上可根据需要随时调用和显示相应内容,而不必每节课都带上一堆的幻灯片和挂图,也不需要在黑板上大量的进行板书。比如以前只能通过想象晶体、矿物的形成过程,现在可以通过形的一些画面来展示晶体质点的生长、排列,矿物冷凝、结晶的过程,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灵活多样。这种形象、逼真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不仅辅助了课堂教学,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教师的授课效率。
三、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类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学生主要是面向野外地质队而培养,对于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设有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院校都是由过去中专转制而来,在传统课程大纲中对于理论知识要求都偏高,制约了实践教学。针对这种情况,改革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非常必要。如将50%的学时定为实验学时,实验和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质学中抽象的概念,同时对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操作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一)增设一周的矿物综合鉴定实习。除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验课以外,在《结晶学与矿物学》的课程结束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训练,开设一周的矿物综合鉴定实习。至少摆出六套各60种标本及部分对应的薄片,全班分成六组,每组鉴定一套。让学生按照先单矿物,再到组合矿物,先肉眼观察,再到立体显微镜下观察,最后使用简单化学试验的程序进行。重点放在肉眼鉴定上,用肉眼鉴定矿物是每个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习矿物的一种科学方法。当学生从事实际鉴定未知矿物时,如果能利用肉眼首先确定它所属的大类,那么就能进一步根据该大类的族种、鉴别特征进行快速鉴定出其名称。鉴定的步骤可以先光泽再硬度,然后结合颜色和形态等特征进行。如金属光泽的矿物可能为自然元素、硫化物或氧化物等,不会为硅酸盐,再根据硬度大小划分出大于小刀还是小于小刀(也可配合指甲刻划)。如果大于小刀就可能以复硫化物为主,小于小刀则以单硫化物为主。小于小刀且是铜黄色调块状的,就应该进一步锁定范围为黄铜矿、雌黄铁矿或者斑铜矿,然后再根据色调深浅和表面有无锖色进行确定。
(二)开放实验室。很多设有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院校该专业都是个历史悠久的专业,专业实验室多,标本齐全,利用这一优势,应该定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看标本,使用实验器材,有问题可以及时从值班的实验老师那里得到解决。
四、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考核既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查,也是班级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故建立行之有效、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是一门课程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标本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学生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实习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标本考试成绩占30%。标本考试考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考试形式为对不同种类的部分未知矿物进行鉴定,填写鉴定报告;同时口试1~2个小问题。理论考试成绩占50%。考试的内容从大纲所规定的知识中提炼,课程教学小组根据大纲要求建立理论考试试题库,逐渐形成了题量大、覆盖面广、分析型问题多、死记硬背内容少的理论试题库。理论考试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考试时从试题库中不同题型进行随机抽取组合而成。考试采用闭卷形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以上《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的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赞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得毕业生的野外矿物岩石鉴别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当然,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是在不断的改革中不断的完善,《结晶学与矿物学》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的改革,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全市共有各类娱乐场所206家。将娱乐场所分为3类:第1类指路边足浴、发廊等小场所,共101家;第2类指浴室、桑拿等场所,共78家;第3类是指夜总会、歌厅等,共27家。本次对全市86家娱乐场所的693名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测。
1.2方法
用流行病学的现况研究方法,采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艾滋病项目实施指南》中的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上门一对一调查,收集被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高危行为状况。调查完毕后,采集血样进行HIV、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检测。调查过程遵循保密、尊重和平等原则。
1.3实验室检测
HIV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阳性者送苏州市确认实验室,采用蛋白印迹试验(WB)进行确认;梅毒抗体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TRUST法,两者结果均呈阳性者判为梅毒抗体阳性;HCV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阳性者判为HCV抗体阳性。
1.4资料分析
调查数据通过Excel软件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