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

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

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保护生态环境;渗透

目前,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破坏等重大生态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空前的重视,人们希望能与自然和平相处,协调发展,从我国的教育状况看,对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视还不够,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传播和传授尚未纳入教学主渠道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尚未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渗透保护生态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措施之一。因此,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更是当代人应该具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养。特别是增强青少年的生态思想教育,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一、关注自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

中职《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材,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阐述生态学方面的知识,但是它研究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那么生命的发生发展都与其所处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一主导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材。因此,中职生在享受物资文明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思想,一种波及到社会各方面的思想。现在我们人类所遭受到的大自然无情的惩罚,如沙尘暴、干旱、水涝、高温等,是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严重破坏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在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保护和整治自然时要抱以对自然充分尊重的态度,并时时刻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认识到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命运的负责,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是自己应该有的道德品质。

二、挖掘教材,渗透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在课堂上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教育,紧紧抓住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与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指导思想,挖掘教材,找出典型知识点,并结合实际灌输生态思想。如在讲授绿色植物“水分代谢”这一节时,除告诉学生绿色植物吸收水分为主要靠吸胀作用这一基础知识外,更重要是通过讲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一重要意义,对教材进行思想拓展,使学生知道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可以调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改善大气环境,水不但是绿色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也是地球上生命发展的先决条件,水域污染是当今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刻理解“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一滴眼泪。”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迫使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保护绿色植物,保护淡水资源。又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时,要以生态平衡这一战略思想统帅教材,使学生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三大概念的演化规律中,清楚的认识到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么生态平衡要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退耕还林政策,以及各种环保法规等一系列恢复生态平衡的措施和手段。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道德观念。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素材。例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讲述了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在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讲述了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又进一步明确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等基础知识。

三、补充课外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了解现今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这样有利于他们将环境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注意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由于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在加剧,使地球气温不断升高,南极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不断升高,世界上的沿海城市和大量土地将被海水淹没。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进步,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人类向自然界的过度索取,已经导致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飓风,暴雨,暴风雪,干旱,洪涝,虫害,酷暑,地震等灾情不期而至。

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立法理念;人本主义;非人本主义;人类利益;生态利益

一、概述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重点在于环境法治建设,环境法治建设重点在于环境刑法建设。因此需要深入环境刑法立法理念研究。立法理念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要用刑法去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和污染,对环境犯罪分子予以打击。纵观中外环境刑法立法实践,目前世界上存在两种立法理念,一种是人本主义思想,另一种是非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思想主张保护环境不是在保护环境利益本身,而是在保护与环境利益关系极其紧密的人类利益,环境刑法的一切初衷皆以保护人类利益为核心。这一立法理念更多体现在大陆法系国家,比如日本的《日本公害罪法》。而非人本主义主张保护环境利益本身,从而间接地保护人类利益,即使人的生命、健康与财产没有遭受损害也成立环境犯罪。这一立法理念更多体现在英美法系国家,比如说英国的环境刑事立法。

二、环境刑法立法理念的局限性

研究发现不管是德国逐步确立起来的非人本主义思想还是英美法系国家的非人本主义思想,都只停留在最终保护人类利益这一层面,并认为非人本主义以生态环境利益为保护对象,是间接的保护了人类利益。[1]人类利益仍然是非人本主义的归宿。有学者指出,比如说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被屠杀受法律追究是为了保护人类子孙万代对动物的情感及其同情[2]。最终还是为了保护人类利益。

三、环境刑法立法理念的突破

笔者认为非人本主义思想应该有其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博的胸怀去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非人本主义就以生态环境利益为保护对象,这种保护不以人类利益为终极目标,而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必要。这里的“不以人类利益为终极目标”是区别于原来非人本主义的关键。

采用人本主义思想作为环境刑法的立法理念起不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且有时致使环境刑法不能及时适用而难实效地惩处犯罪,保护生态环境。因而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只有采用非人本主义立法理念则有其必然性。

人类进化过程,也是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生态环境因人类的出现而变得更加丰富和清晰。人类每一步跨越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的过程,生态环境渐渐的变得面目全非。然而聪明的人类直至今日,在环境刑事立法方面却仍然自私的以人类利益为核心,是人本主义还是非人本主义都认为生态环境终究是为人类的更好生存而存在的,保护生态环境终究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人类的发展。虽然“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被提出,却也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生态环境为本。这样以人类利益为核心的环境刑事立法难免有舍本逐末之嫌。笔者认为,环境刑事立法不应只是为了使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以使人类能万世用存,而应该是着眼于整个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从而促使人类这颗小齿轮能持续运转。因为若生态环境因故障不能良性循环,人类这颗小齿轮势必终将停在运转。因此环境刑事立法理念进行提升,以生态环境利益为直接保护对象,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终极目的,有其必要性。

四、立法理念突破的必要性

以生态环境利益为保护对象的非人本主义思想必要性体现在:

第一,新的环境刑法立法理念的建立有助于克服生态环境利益与人类利益轻重主从问题。人本主义思想主张人类利益为主为重,生态环境利益为从为轻,保护生态利益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利益,只有人类利益造成损害时才科以刑罚,保护生态利益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传统的非人本主义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人本主义思想的束缚,认识到直接保护生态环境利益的必要性,但其实质仍然坚持人类利益的至上地位,认为刑法保护生态环境利益属于间接地保护个人之生命、身体或财产利益。我国台湾学者林山田指出“生活环境本身即为刑法所应加以保护之法益,污染或破坏环境之重大行为,在刑法上评价,即只认定‘刑事不法’,而非‘行政不法’。因此,环境刑法所保护之法益并不只是生命法益、身体法益、或财产法益,而且亦包括所谓之‘环境法益’,由于生态环境之破坏,将足以导致生命、健康或财物之危险或实害,故以刑法保护环境法益,亦属间接地保护个人之生命、身体或财产法益”【3】可见,不管是人本主义还是非人本主义,在思想观念里都认为人类利益至上。而生态环境利益作为直接保护对象,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目的而非手段的立法理念把人类纳入生态环境之中,使人类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可以避免生态环境利益与人类利益轻重主从的问题。因为对人类利益的破坏就是对生态环境利益的破坏,自然要受到严厉惩治。对矿产资源的破坏,空气水流的污染,虽可能不会直接损害人类利益,但亦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亦应受到严厉惩治,这样就不存在只对人类利益造成损害时才科以刑罚的问题,自然就能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包括人类利益)。

第二,以生态环境利益作为环境刑法的保护对象可以更好理解人类利益之外的其他生态环境利益。行为人对人类利益造成损害,法律对其科以不同刑期,不同类型的刑罚甚至不予刑事追究,而进行行政法规制,与此类似,行为人对除人类利益之外的其他生态环境利益造成破坏也应受到不同类型不同刑期的刑罚制裁,而不能一刀切科以重刑或都用行政法规制。这样就有助于充分发挥刑法和行政法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各自作用,使得它们相得益彰。

第三,以生态环境利益作为环境刑法的保护对象可以提供打击环境犯罪的效率。在打击环境犯罪的效率方面,笔者认为的新型非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相差无几,但却大大提高了人本主义打击环境犯罪的效率。基于人本主义的立法理念指导下的环境刑事立法,要求以人类利益的损害为前提,如果人类利益没有遭受严重损害,即使人类之外的生态环境利益遭受严重破坏也不予科刑。加之环境犯罪的滞后性,隐蔽性,这样就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从而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相反,基于非人本主义的立法理念指导下的环境刑事立法,只要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就科以环境刑罚,而不问是否造成人身伤亡等人类利益的损害从而及时高效地打击犯罪分子,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总之,当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非人本主义思想立法理念未能真正的认识到生态环境利益的终极价值,即便认识到,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从而阻碍了环境刑法的进一步纵深向发展,因而本文的浅薄之见就可以提供一个线索或借鉴,以期抛砖引玉,推动我国环境刑法的发展,加快完善环境刑法建设,尽早实现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赵秉志.《环境犯罪及立法完善研究》,1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郑昆山.《环境刑法之基础理论》,329页,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

[3]贾济东.2010.环境犯罪立法理念之演进.人民检察,(9):31.

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深林绿化;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前言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森林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以及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也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同时,还应着重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因为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紧密相关,并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有效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对于森林绿化、生态建设、保护这三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森林绿化

森林绿化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保障。森林绿化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森林自身具有美化环境、蓄存水资源、抗风固沙的功效,它和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1]。森林绿化隶属于生态林业事业,它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严重的河流泛滥问题,这不仅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构成严重威胁。植被破坏、乱砍滥伐是引发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进而出现水土流失。而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效,它在洪灾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二)森林、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系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反,经济的发展还能优化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开展,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为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毫无节制地向生态系统索取,这不仅会破坏自然资源,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有时严重可能出现经济倒退[2]。

三、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因素

现阶段,我国与发到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我国生态建设水平并不高,影响因素众多,例如,国家的整体实力、生活水平等,具体因素如下:

(一)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人均森林面积较为理想,大约为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但人均森林蓄积量较低,几乎名列世界末端,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生态建设不完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可知,相关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这是因为,虽然实现森林绿化的面积较多,但质量几乎都不合格。例如,在森林绿化中存在品种单一、成活率不高、养护不到位等问题,无法达到保持水土的功效。

(三)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范不完整。一直以来,人们均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而导致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规范不完整,外加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有效、可行的奖惩与鼓励机制,这大大增加了森林绿化、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系数。

四、有效开展生态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从长远角度出发规划生态建设。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愈发关注经济效益,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现阶段,我国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破坏,其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应从长远角度出发,科学规划生态建设,全面分析,循序渐进。另外,还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可在现有林区内设置自然保护区,依据生态系统的实际类型合理划分、科学布局。对于国家珍贵、稀少的动植物,应加强保护。同时,在规划的过程中,还应有效考量[3]。

(二)加强宣传。宣传是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关键,加强宣传,不仅能增强社会各界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以印发宣传手册,也可以组织观看环保视频,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明确生态环境是我们全人类唯一的,也是共同的生存环境,不可替代,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三)加大扶持力度。政府作为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的主要资金来源,应加大扶持力度,并将相关投资列入财政预算的范畴,提高关注度,优先开展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工作。这是因为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支持,经济资源是其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例如,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科学研究和防火等各种活动均需要资金支持。同时,还应全面管理在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中的投入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金,并编制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管理补偿规范,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另外,制定科学的优惠政策,有效发挥政府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对于长期贡献于荒山开发的人员,应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使其切身体会到政府的重视度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四)注重管理。行政管理是有效开展生态建设以及全面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应注重管理。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我们应制定具体、规范的管理职责,明确自身职责,实施逐步管理。在生态系统中,成立专门的保护管理部门,且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保护情况,同时,及时报告上级领导。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构建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对于表现积极的人员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并严肃惩处表现消极或者犯错误的人员,如若违反法律,应对其实施法律制裁,借助法律处手段来规范和约束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与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各部门之间,应加强交流沟通,协调合作,全面落实生态系统重建工作,快速恢复生态系统。

(五)全面种植阔叶树。现阶段,人工生态林种植、砍伐以及修复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为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应全面种植阔叶树,且完成种植工作后,禁止采伐,这是因为阔叶林不仅具有抗风固沙的功效,还具有较强的蓄水功能,绿化配置较为合理,大大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进程。另外,种植阔叶树时,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并且在特定的年限后会将其划给集体。

结语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我们应为子孙后创造一个不存在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从森林绿化着手,有效开展生态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并妥善处理森林绿化、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永续。

参考文献

[1]伊学清.森林绿化和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5):19-26.

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药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45-0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新课标也强调:“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如何在生药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处理与环境相关的事宜,是目前生药学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利用生药学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药发展、环境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相互间的联系,获得基本的生药采收加工知识,谈一些拙见。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生药学教材中融入了环保、生药资源保护、合理开发、生态变化等内容。生药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生药合理采收、生药资源合理应用和再生,而其中又把生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十分重要。课堂讲解应让学生弄清楚生药采收加工对生态环境变化、植物和动物药材品种变化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植物动物品种,尤其是野生珍稀和需求量大的药材资源。在教学中逐步渗透,让学生明白良性循环的资源利用可促进各方协调发展,由此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说明药材采收和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剧增以及对医疗保健事业的需求不断增长,中药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长期以来,由于对自然资源保护认识不足,以致在全国范围内对药材资源过度采挖(或捕猎)和不适当垦殖,使一些药用动植物丧失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减弱了再生能力,造成了中药资源的下降和枯竭。

我国药用动植物资源在急剧下降,但中药材出口量却在飙升,野生药材资源遭到极大破坏,3000多种动植物生存受到威胁。例如,冬虫夏草是三大补药(人参、鹿茸、冬虫夏草)之一,是名贵的中药材,这几年其身价节节攀升,每公斤销售价已经上升到目前的5万元。受利益驱使,人们滥挖滥采,野生资源破坏严重,数量急剧下降。过度的采挖给冬虫夏草造成了灭顶之灾,而且一个采挖虫草的人一年就要破坏数千平方米的草地,而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再恢复。所以,生态环境与药材资源息息相关,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不仅严重影响当前中药材的供应,而且关系到生态平衡、环境恶化以及人类生存的大问题。这些都迫使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对学生应多讲解这方面的事例,课堂多做引导,使学生形成中药材资源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

介绍国家相关政策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学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对中药材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例如,国务院了对甘草和麻黄有条件地采挖的专项文件,足以说明国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人类自身的生存依赖于其他物种的存在。在生药学教学中要不断渗透这种理念,逐步引导学生。

研究表明,某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程度越高,该地区拥有的物种就越多,承受环境变化的能力就越强。而某一物种的消亡将会带来破坏性的连锁反应。我们在发展人类经济、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应该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所以,我国在发展具有优势的中药产业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可让学生根据国家政策和药材现状展开讨论,深化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促进中药发展。

让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深化生态资源保护意识

(一)转变观念,把保护自然资源放在教学重要地位上,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得到全方面的认识,明确自身的责任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念,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事实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物资源虽然可以更新,但如果取之过多、用之过度,也会使生物资源衰减和枯竭,甚至濒于灭绝。保护和利用是矛盾的统一,是长远利益与近期效益的合理调节。正确处理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兼顾近期开发和长期使用的关系,是合理利用中药资源的关键。应把保护中药资源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改变向大自然无限索取的错误做法,更新观念,加强对保护中药资源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地进行保护和利用。身为药学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广泛宣传。尤其是药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的地区,更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让人们了解无限度采挖野生药用植物带来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环境方面的严重后果,并让人们理解杀鸡取卵式的短期掠夺行为将导致严重的资源破坏,造成惨痛的经济损失,使人们能够自觉保护资源,并相互监督,抵制破坏资源的不良行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校园和社区设报栏进行宣传,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我国自古以来采药就有注意保护药材资源的优良传统,中国药农在这方面有不少好的经验,应使学生详细了解,并予以继承和发扬,对毁灭性地乱采、乱挖坚决制止。生药学教材对生药材采收原则的阐述具体如下:(1)采小留大,采未开花、结果的,留下有花、果的植株,使种源不至于断绝,如各种川贝母等。(2)在植株果实成熟后采集,将种子摘下撒回原地,再挖药材。(3)采挖根及地下茎,只切下部分或大部分作药材,留下芽头、芦头部分,栽回原地,或移栽另一处。(4)采全草、果实、种子、花入药的,决不采挖地下部分。(5)对生长集中成片的野生药材,每年除草、松土1~2次,使它生长良好,以后采大留小,采密留稀,或在种子成熟后采挖。结合相关原则让学生到草药园中亲自进行栽种、采收药材,养成合理种植和采收的观念,将理论渗透到实践中,从而获得全方面的认识,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基础。

(二)带领学生参观药材生产基地,知晓药源基地有计划地发展药材生产、减少污染的新技术策略,增强学生对药材发展与环保关系的系统了解

中药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全国正在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力图经过实践,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一系列措施的结果是恢复了植被,保存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提高了中药产量与质量,促进了药材和环境的共同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保护与发展我国药材资源的有效途径。应让学生亲历从药材种植到加工的整个过程,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和思考,感悟保护生态环境在现今药材采收加工和合理应用等方面的必要性。

(三)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生态和物种的观念

保护物种,主要是保护野生物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资源保护区,在保存和保护种质资源,特别是珍贵稀有、濒危的药用植物物种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野生药用资源集中分布区域或有保护价值的区域,可建立野生药用资源保护区,根据《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经国务院或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国家或地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或征得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的同意后,在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内建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如贵州东南部建立“穿山甲自然生态保护区”,四川建立峨眉山、瓦屋山综合性资源保护区和麝、乌梢蛇单一种类保护区等等。二是贯彻《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三是引种驯化,变野生动物、植物为家种家养,变野生药材为人工栽培,增加药用资源,保护市场供应,减轻对野生资源的采挖量。经试验成功后,扩大生产,补充野生资源的不足。要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国家保护自然物种的具体举措。

保护野生物种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封山育林,保护森林野生物种。封山育林是采取封禁措施,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保护培育林木资源。实行封山育林,不仅成林快,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金和劳动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目前,木本药材的85%属中幼林,封山育林对促进中幼林的生长尤为重要。森林内乔、灌、草、藤类植物的根、皮、花、果、枝、叶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微生物、菌类等资源都是药材和医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封山育林不仅促进了木本药材的更新繁育,也保护了森林内野生药材的生长繁衍。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选择了做药学工作者,就要让他们系统知道保护生态和药材物种的具体措施,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进一步深化学生保护中药材物种的意识

对于野生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提高效率,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合理应用生药材。近几年,中药材原料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其创汇能力却越来越小,可以说目前我国仅仅是在卖原料。长期下去,对生药资源具有一定影响,自然就会影响到生态环境。因此,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生药资源和促进资源再生,这些都需要加强科技在其中的作用。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生药材发展的问题症结所在,让学生明白科技是促进我国中药发展的重要动力,激励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为药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孔繁德.试论环境保护产业要面向生态保护[J].燕山大学学报,2002,(1).

[2]李建民.天然药物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孔繁德.生态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秦民坚,周荣汉.日本药用植物栽培和品质评价研究、管理概况[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2(10).

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意识;渗透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研究的焦点问题,如何保持生态环境,这是全世界人民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意识的渗透是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是社会环境需要,也是世界战略发展需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发展到世界战略发展问题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1.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根本。人类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基础。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同等重要。环境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环境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其中环境教育作为纽带,一头连接着快速、持续发展的社会,一头连接着可持续教育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来看,环境教育是可持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环节内容通常来说,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环境道德知识等,这与可持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存在很大的契合环境教育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态学、环境卫生学意识,增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和态度能否转化成为人体内在的意识和实际行动,完全取决于可持续教育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而环境教育使培养公众内化形式的环保理念和能力,为可持续教育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一定联系,其本质就是保持生态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人类要生存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共同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注重环境教育,是发展可持续教育基石。

2我国中学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中学环境教育起步较晚,但最近几年发展较快,国家等有关部门非常重视中学环境教育。我国中学环境教育主要有四种形式,其一,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必修课程,具有一定的学时数,建立相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生达到的目标。其二,环境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比如生物、地理、语文等学科。其三,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程,让有兴趣的学生选课程,提高其环境教育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其四,经常开设一些环境教育的讲座,普及学生环境教育的知识,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应用领域比较多,对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3.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3.1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学科关联

地理教育是高中所有学科与环境教育最类似的学科,地理知识涉及到环境知识,每个地方地理,都要讲授一下其区域环境,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紧密联系,通过高中地理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态环境,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生存与发展观,体现出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共同点,充分证明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是相关的,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3.2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与环境教育的发展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把素质教育贯穿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含多方面,比如分析问题能力、环境保护意识、创新能力提升等。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内容,高中地理课程无论从内容,还是学科发展角度考虑,都有环境教育兼容,把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育中,是对高中地理教育完整补充,对提高高中生环境意识形态教育非常重要,让其知道生态环境重要,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4.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区域地理时候,要把区域的生态环境加上去,让学生认识环境,环境教育对提高学生保护环境意识有一定帮助,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普及学生环境教育知识基本途径。

4.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在课外活动中渗透,主要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演讲,聘请专家讲授环境教育知识,有条件学校组织环境知识竞赛等。高中学生有高考压力,课外活动很少,地理教师抓住机会,在课外活动中多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总之,高中地理环境意识渗透,是现代教育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需要,人类生存需要依赖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提升青少年环境保护意识,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对提升生态环境有一定现实意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知识,对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提升青少年环境保护意识,国家的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袁刚.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6(03)

[2]孟兆卿.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5(12)

[3]詹晓萍.如何让高中地理课堂魅力十足[J].好家长.2016(08)

[4]李恒.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刍议[J].考试周刊.2016(20)

[5]许华.网络时代下高中地理教学新出路探讨[J].好家长.2016(07)

[6]赵孟孟.高中地理地图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5(12)

[7]虞小兰.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5(12)

[8]李自恒.Flash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图形矢量化探析——以矢量化图形为例[J].广西教育.2016(06)

[9]关健康.浅析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