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19-02
遵义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特色突出,垄断性强,是遵义市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但是,在目前的旅游发展中,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只有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局面,才能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促进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共同发展。
1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必
要性
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很有必要进行整合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成熟,旅游者对复合型产品的需求增加,旅游产品中参与组合的要素越多,旅游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越强。因此,对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能够形成复合型的产品,提高遵义旅游产品的档次。在整合开发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形成在市场上吸引力更强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②有利于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遵义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以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以赤水丹霞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其典型代表,这些资源类型差异大,品味高,吸引力强,但这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没有取得对应的地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单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要增强遵义市旅游业的竞争力,必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整合开发遵义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能够突出遵义旅游资源的优势,改变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现状。
③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共同发展。一方面,红色旅游是一种资源依赖型旅游,杜撰和异地仿造红色旅游资源有损红色旅游的庄重性,是不可取的,然而,红色旅游若完全依赖其资分布,则必然会影响其客源市场及旅游容量。如果能将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既可以扩大红色旅游地容量,又能拓宽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功能,使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市场的青睐,遵义市的红色旅游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生态旅游可以借助红色旅游的名气扩大进一步发展。所以,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让红色旅游借助生态旅游壮大自己,生态旅游搭乘红色旅游的列车发展自己,有利于形成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2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可
行性
①二者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红色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形式,是红色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产生的集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义,红色旅游所承载的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又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生态旅游是“前往相对没有干扰和污染的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区的景色与野生动植物存在的文化旅游形式”。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旅游目的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的感受,了解当地的文化,从而提高热爱环境、珍爱自然、注重环保的意识,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也十分重要。所以说,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
②二者在旅游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在旅游功能上,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其突出功能在于其学习性。这一功能使红色景区主题严肃,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对于追求高消费、高享受的现代人群来说,红色旅游的枯燥、严肃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很有说头、很有看头、没有玩头,是红色旅游的真实写照,除特定人群以外,对其他消费者吸引力较小,因其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因而季节性明显,客源状况起伏大。而生态旅游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放松身心的场所,其突出功能在于其休闲性。这一功能使得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相对红色旅游要更加广泛,但其学习性又相对较弱。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可以利用它们功能上的互补性,形成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互补发展的优势。
③二者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遵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致性。很多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地恰恰也是绿色生态旅游资源集中的地区。比如,会址-山与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空间分布上是一致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赤水、习水旅游区,恰恰也是遵义市生态旅游资源最良好的地区。这种空间布局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具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显著特征,红色旅游能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红色文化,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能够有机的融合,可以对二者进行整合开发。
3 遵义市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措施
3.1 注重理念整合,树立整体发展意识
首先,要树立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市一盘棋,从整体上对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规划,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要对资源整合开发进行整体规划,各县区市要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协同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服从整体安排,融合旅游资源,形成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其次,加强对资源整合的调控和管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要协调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要实现有效整合,政府必须要加强对旅游资源融合开发的调控和管理。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给予政策扶持等方式促进整合开发的有效进行,同时还要加大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构建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2 增强形象意识,打造旅游品牌
遵义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必须有利于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共同发展。目前遵义市“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旅游形象是从红色旅游的角度考虑的,没有突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两个闪光点,很难从旅游形象上给人二者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印象。应该一方面突出以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另一方面突出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纳入旅游形象设计中。在进行形象设计时,从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出发,以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为目标,树立遵义市鲜明的形象。
在整合开发过程中,要增强遵义市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必须借助资源特色努力构建“会址”、“四渡赤水”、“丹霞文化”等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的品牌,实施品牌联动战略,用品牌吸引旅游者,用品牌提升旅游品位,促进遵义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3 优化资源组合,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红色旅游本身的发展缺陷注定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要优化资源组合,把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结合起来,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但单纯的红色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毕竟有限,需要在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挖掘绿色生态旅游资源,采用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的红绿结合模式,打造红绿结合的旅游品牌。在遵义市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用其特殊的生态条件和特有的红色经典文化,如四渡赤水、土城战役、青冈坡战役等,开发几个主题鲜明的、游客可以直接参与的旅游产品,以红色为媒介,以绿色为平台,为游客创设一个既能融入自然,又能体验红色文化的旅游参与空间,通过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够展现遵义旅游特色的一系列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的复合型产品,增强遵义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若固守传统的发展方式,必然影响二者的发展。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良性互动局面,“以红色旅游为主轴,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以生态旅游为后盾,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不失为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良策。
参考文献:
[1] 钟虎,吴国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5):84-85.
一、抓住威海特征,科学定位文化旅游形象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应体现地方特征,避免空泛。
所谓城市特征,是指城市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本地的历史、社会、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结合。城市旅游要体现独特个性,必须充分挖掘和分析其特征。
威海是一座海滨城市,最宝贵的旅游资源是绵延的海岸线,拥有丰富的岛、礁、滩、林及海洋生物资源,沙滩质量优良,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海产品也异常丰富。威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的遗址城市,是中国大天鹅栖息地之一,综合以上因素,确定威海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容将这些自然资源优势与历史积淀、人文环境融合起来,才能体现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二)紧扣时代特征,提出充分展现城市文化旅游形象的主题口号。旅游主题口号的制定必须充分了解游客市场的心理需求和偏好,目前,威海旅游对周边韩国市场依赖较大,韩国约占威海国际客源的80%。同时,威海已与英国的彻特纳姆市、意大利的比拉市、日本的宇部市、韩国的丽水市、美国的圣塔?巴巴拉市、俄罗斯的索契市、新西兰的蒂玛鲁市等国外7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旅游口号的设计考虑这客源市场游客的兴趣,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内涵。
(三)重视对城市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展现威海特色。城市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核心是旅游标志,也包括旅游形象大使的选择。城市旅游标志的设计可以结合或直接引用城市标志性景观,强化城市的文化旅游形象。
二、展现威海地域文化,突出四大重点。
(一)突出民间文化,形成威海民俗发展的新格局。地域文化的推广要通过传播威海的民间艺术品、民风民俗来实现,可以建立民俗博物馆、举办民俗展、农家游或者庙会等方式扩大影响范围,使民间表演艺术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如威海赤山景区,每年组织中日韩三国进行张保皋文化交流,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如果说文化是旅游的生命力,那么民俗文化则是一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根基,必须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加以弘扬和发展。
(二)突出红色文化,进一步挖掘整理威海红色文化的精髓。
红色革命文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整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第一,要加强重要文物、遗址、纪念地、文献、建筑等保护和利用,开发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精品线路和文化产品,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使之成为威海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
第二,要整理和充实威海红色文化历史研究成果,广泛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好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突出景点文化,充分挖掘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第一,围绕海岸线优势开发海上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海岸旅游线资源,开发游艇码头、游艇俱乐部、海上观光巴士等海上旅游,推进四季海水浴场、黄金海岸、水上乐园、休闲中心等为代表的海上观光旅游项目开展,积极打造融观光、休闲、度假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黄金海岸精品旅游线,彰显蓝色海岸魅力。
第二,围绕温泉之城的优势,开发健康旅游。威海还是山东半岛温泉分布最多的城市,山东半岛14处温泉中威海有9处。其地热温泉富含多种元素和放射性元素,水温、日热流量和矿化度等指标在山东省独占鳌头,多项医疗指标位居全国之首,尤其是位于市区的宝泉汤是国内外罕见的海水温泉。
第三,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纪念品的开发和宣传。威海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现有旅游商品大都趋同,主要是海产品以及其初加工产品,且商品质量、档次、价格差异较大,旅游购物点设施简陋,缺乏地方风格,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应加强威海地方海产品的精加工,加强礼品的品牌化和礼品商场的连锁化,通过统一旅游产品、文化宣传品的形式,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三)突出以地方优势资源为主的消费文化,着力打造特色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福建对台文化旅游开发建议文化资源整体规划,集中塑造旅游整体形象。福建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不高,不利于形成市场合力。要把握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全局规划。要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协调规划文化旅游体系。要加强景区、酒店、旅馆、旅行社、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促进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把文化集群产业做大。要将文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渗透,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使各种资源集中一起产生叠加效应。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统一宣传,统一标识,集中管理。
要集中塑造旅游整体形象,做到“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形象,实现文化形象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有机统一;二是统筹行动,实现文化交流、旅游宣传相互促进;三是统筹发展,实现文化和旅游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打造特色对台文化旅游品牌产品。针对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层次不高的问题,应努力打造更加多元的文化旅游品牌。
1.增加文化认同。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论坛、两岸歌舞艺术节等民间艺术活动,或定期举行恳亲会,加强姓氏宗亲社团的联系,打造族谱溯源之行等文化交流项目,加深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增强其文化认同感。
2.推广民间信仰“朝圣游”。台湾的兴盛,其道教、佛教和其他民间,主要是从福建祖地分灵过去的。已经开展的民间信仰“朝圣游”,如保生大帝朝圣、妈祖朝圣等,吸引了台湾游客到福建祖庙旅游,值得大力推广。
3.推动个性化深度文化旅游。促进文化旅游市场向深度、广度发展,开发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旅游项目。开展体验式旅游或专项主题旅游项目,如以修学、探险、养生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出“科技农家乐”、“茶香游”、“温泉休闲游”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适应台湾旅游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旅游需求。
注重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城市的旅游环境及基础设施对吸引游客具有重要的作用,福建应从建设旅游交通网络、完善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旅游环境三个方面来综合地提高游客接待能力。
1.建设旅游交通网络。合理的城市旅游交通设施方便游客的往来,福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布局为原则,加大航空、公路、铁路等旅游路线的交通设施建设,形成放眼未来、有效利用的海、陆、空一体化的现代旅游交通网络。
2.完善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的水平对城市的形象有一定的影响。完善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包括设立景区宣传广告牌、交通指示牌、景区地图等公共信息牌,也包括建设游客免费公厕、专用停车场、主题酒店、青年旅馆等大型设施。
引言
贵州,是一片红色热土,足迹遍及68个县(市、区),留下了绚丽多彩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遗存和革命遗址数不胜数,精神和精神彪炳千秋、永放光芒。早在2000年,贵州就将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为此,还专门编制了《贵州省红色旅游规划》。据统计,2005~2014年,贵州全省接待红色旅游游客共计9492万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红色旅游收入共计达到665.86亿元。近十年来,贵州红色旅游发展呈现“井喷”态势,为贵州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贵州红色旅游在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红色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红色文化内涵挖掘缺少创新,红色旅游开发层次不够等等,这势必会阻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进行了初步探讨与分析。
一、贵州红色旅游旅发展动力系统分析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即“部分构成整体”。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学科。系统方法,就是从整体性观点、动态观点、联系观点、结构观点、调控性观点出发,求得整体最佳功能的科学方法。
笔者认为,贵州红色旅游旅发展动力系统是指在红色旅游发展整个过程中,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包含各种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的所有系统总和。基于此,笔者构建了贵州红色旅游旅发展动力系统模型图,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贵州红色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要素配置、资源整合、关系协调等。由内生系统、引发系统、中介系统和支撑系统等四大系统所构成的互动型动力系统处于长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正是由于这四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为贵州红色旅游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永恒动力。综上所述,只有科学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合理优化结构,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发展效能,才能保证贵州红色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对促进贵州红色旅游动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规划调控
旅游规划是指导贵州红色旅游科学、合理、有序发展的关键,也是一定程度上避免区域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对已经纳入《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及《2011~2015年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的5个4A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个3A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50多个红色旅游重要景区(点),应积极主动做好统一规划、总体布局、分级开发。对其他暂时尚未纳入其中的也要精心准备,统筹规划,与上述规划进行无缝衔接。另外,在具体规划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于红色旅游意义重大、特色鲜明的地区,要坚持全面、系统、重点规划建设,而对于意义一般、优势不突出的,可以适当地进行维护管理。全力打造全域红色旅游,进行红色旅游供给侧改革,构建“区域协作、部门联动、产业融合”的大旅游格局。
(二)资源调控
在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条件下,深入挖掘产品内涵,全面提升文化品位,打破体制机制束缚,转变发展观念,将贵州红色旅游的“一核、六线、多点”的整体布局进行综合调控,形成“点”“线”“面”彼此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发展态势。首先,就“点”而言,重点进行差异化开发与特色打造,着力开发一批红色旅游精品工程,不断推介贵州红色旅游“历史转折”品牌形象。其次,从“线”上讲,要做好贵州红色旅游的联合、联动、联袂开发。一是要根据贵州革命历史发展历程,抓住重大历史事件契机,创新红色旅游节庆活动,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构建贵州红色旅游圈。二是要形成一批综合性、多样性、复合型的特色旅游精品,实现“红”“绿”相映、“红”“绿”一体、以“红”带“绿”、以“红”促“彩”的生动活泼局面。最后,“面”的开发要坚持实施“旅游+、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双加战略等,提高贵州红色旅游的整体质量和辐射效益。
(三)合作调控
关键词:异化翻译;文化传播;红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98-01
一、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一)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
异化翻译法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提出的,用于描写翻译策略的术语。韦努蒂对异化翻译的定义是:“异化翻译中的异化一词并不是指对贮存于外国文本中的精髓的一个透明的展示,而是有其本身的价值,它是一种战略构建,其价值是依存于当下目的语的情形而定的。异化翻译必须偏离本民族语言的规范,培养出一种相异的阅读经历,比如,选择翻译某个被本土文学常规所排斥的外国文本,或者是使用边缘化的话语来翻译。”
(二)异化翻译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
异化的翻译策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异化翻译有利于源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得源语文化和表达方式在译入语国家得以熟知和流传;另一方面,异化翻译也有利于译入语国家文化的繁荣。
异化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它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的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最具中国特殊的旅游资源,其文本翻译则肩负着传播中国红色革命特色文化的重任。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特点
(一)红色旅游文本信息性质的分类
事实性信息。文本基本信息――有关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特色、条件与环境等介绍。信息功能:让游客了解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历史背景及自然景观的基本知识。信息特征:具有客观性。
文化信息。兼具基本信息与附加信息特点――旅游地及其主题特色项目具有的中国革命文化特色。信息功能:加深游客对中华名族文化的了解,增加文化交流。信息特征:文化信息传达的更多的是有关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相关历史背景知识。
美学信息。语言运用的修辞形式、意向形态、结构形式与节奏等语言文字形式。信息功能:具有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审美感,以增强相关信息接收的效度。信息特征:具有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思维特征,可将汉语特有的谚语,俗语,成语等约定俗称的说法直接异化翻译到译入语中,充分传播汉语文化。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
作为红色精神传递的载体,红色旅游文本与国内一般旅游文本不同的是:红色旅游文本主要涉及革命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真实信息;对于红色旅游景介而言,其叙事性强,一般没有华丽辞藻出现;文本中出现大量的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句。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区”、“”等;文字具有间接的教育功能。肩负着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重任。
三、红色旅游异化翻译策略
(一)直译策略
例1.红色旅游
译文1: Red Tourism
译文2: Chinese Revolutionary Sites
“红色旅游”中的“红色”二字则是代表着中国近代革命的事例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然而在西方文化中“red”是一个变异相当强的词,它代表血腥,残暴。所以有译者将这个“红色”意译为“Chinese Revolutionary Sites”。这样虽然避免了红色所含的象征意义被误解,但是却失去了源语文化的特质,从文化再现的角度来说,要传播中国文化,就必须让世界人民理解“中国红”的意义,并学会欣赏“中国红”的美丽。
(二)加注解释策略
例2.白屋前的“读书石”和白屋后的两颗“常青树”是历史的有力见证。
译文:In front of the whiter house, there was a “Du Shu Shi”(Reading stone, which was said
to be the stone on which Mao Zedong sat to read books every morning at that time.), and at the back of the white house, there were two “Chang Qing Shu” (Evergreen trees, which were said to have been burned down then. But, to everyone’s surprise, they flourished again when the house was being rebuilt.). The stone and two trees were the powerful witnesses of the history.
由于文化差异,特别是外国游客对中国红色历史知识的严重缺乏,这就使得在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加注解释”这个策略显得特别重要。上面这个例句,如果译者知识按文字照翻一些信息,而没有补充任何注释,使得外国读者对这些概念的含义和重要性无从了解,必将有碍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再现。而相反的,括号里的注释补充了“读书石”和“常青树”的历史背景,使得游客一目了然。
四、结语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文化问题,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追求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当今世界文化的不平等,反抗翻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宣扬用保留源语特性的异化翻译法达到翻译文化传播的目的。红色旅游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应以再现中国特色文化传播和保持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异质性为目的,坚持以异化翻译为主,让外国旅游能从红色文化中认识到中国发展的内在源泉。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2]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s o 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M].New York: Rouledge, 1998.
[3]郭建中. 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 [ J].中国翻译, 2000 , ( 1): 49- 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