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污染的治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污染源;企业;绿色招商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5-0038-03
1 引 言
近年来,黑龙江省宁安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数量变动频繁,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新的工业污染日益加重,成为制约该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宁安市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工作,基本摸清2007年度全市污染状况。本文以工业污染源普查成果为依据,探讨该市工业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政策、环境规划和污染治理方案,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2 宁安市工业污染现状
根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界定的工业源普查规模和范围,宁安市符合普查要求的工业源194家,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的80%。普查范围覆盖全市所有符合普查要求的工业源。数据采用顺序为监测数据、产排污系数核算、物料衡算,数据真实可靠。本次普查结果基本上体现和代表了全市的工业污染现状。
2.1 全市企业分布18个小行业
该市无大型企业,中型企业7家,其中重点源是6家,一般源是1家;小型企业187家,其中重点源是72家,一般源115家。
全市工业企业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大行业,18个小行业,主要分布的行业制造业占优势,共计154家;热力供应位居第二,共35家。制造业中:以69家木材加工及木制品业、33家农副食品加工、15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位居前三位。全市工业源区域分布情况见表1(三陵乡无工业污染源未列入)。
2.2 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2.2.1 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宁安市锅炉总数130座,锅炉总额定出力355.46MW,窑炉总数40座,废气治理设施总数84套,无脱硫设施。废气治理设施的投资2 531.50万元,废气治理设施的运行费用706.24万元,废气治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2.1788×106m3/h,废气治理设施实际处理废气量385 649.50万m3。工业废气排放量563 995.39万m3,其中:燃烧过程排放量277 886.55万m3。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烟尘排放量6 346.37t;二氧化硫排放量1 554.55t,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量1 256.18t;氮氧化物排放量1 175.66t,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量976.71t。工业粉尘排放量1 529.43t,氟化物排放量1413.24kg。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强度0.50kg/万元GDP,单位面积排放量是34.35kg/ Km2。工业综合能耗38 9339.83t,工业GDP能耗为0.72t标煤/万元GDP,以宁安市城区消耗最大,占全市的80%,全市能源消耗原煤位居第一位。
供热行业是33家,也是排放大气污染物主要的行业,城区是25家供热企业,东京城镇8家供热企业。用煤量是59530t,废气排放量是61839.16万m3,烟尘排放量是789.74t,二氧化硫是272.2t,氮氧化物175.01t,供热量达到729744GJ。
2.2.2 固体废物排放使用情况
宁安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204129.2t,共有冶炼废渣、炉渣、粉煤灰、污泥和其他废物,以炉渣和粉煤灰为主,两者之和占总固体废物的56%,基本上全部综合利用于建筑行业或铺路等;其他废物85757.39t,占固体废物的42%,其中84356.89全部综合利用;污泥量为439.03t,其中320t综合利用,116.03吨进行处置。全市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量为202608.11t,综合利用率达到99%。
2.2.3 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宁安市136个企业用水,用水总量2835.73万吨,取水总量427.43万t(城区和渤海镇取水总量分别占总取水总量的62%、28%),其中:60个企业用城市自来水(地表水)8.38万吨(城区、东京城镇自来水取用量分别占74%、18%);78个企业用自备水(大部分是地下水)419.05万t(城区和渤海镇自备水用量分别占自备水总用量62%、29%)。其中23个企业有重复用水约2408.30万t,其它乡镇的取用水量很小。全市工业源自备水中只有倍丰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3000吨自备水为地表水,其他均为地下水。
工业排水主要是排入牡丹江,全市共有废水治理设施21套(18个企业),总投资4 321.1万元,运行费用441.36万元,耗电量316.2kW/h,废水处理设计处理能力64734t/d,年实际处理量为1 318.37万t。2007年GDP539 400万元,工业增加值147 120万元,工业源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强度为3.8kg/万元GDP,13.98kg/万元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排放量为259.55kg/km2。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314.44万吨,排放量的百分比为宁安市城区64%、渤海镇21%、宁安镇9%、兰岗镇4%,重点排水企业主要分布在城区及渤海镇。
水污染物中相对排放量大的主要有化学需氧量2056.69t、占67%;生化需氧量809.34t、占27%;氨氮148.63t、占5%;石油类21.54t、占1%;挥发酚0.18t、接近0%;氰化物1t、接近0%。城区、渤海镇排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位居前两位,主要排放化学需氧量的单位是镜泊湖糖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年排放量分别为1370.07t、166t。位于渤海镇的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排放化学需氧量205.59t。氨氮排放量大的企业倍丰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年排氨氮107t,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排氨氮38.33t。
倍丰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镜泊湖糖业有限公司、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丰酿酒有限公司、鑫鹏肉业有限责任公司5户排水企业的取水量之和为360.5万t,占工业源取水总量的84.34%;排水总量为260.07万t,占全市工业源排水总量的82.71%。该市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主要是氮肥制造、制糖、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酒精制造、畜禽屠宰业等。
3 宁安市的主要环境问题
(1)企业的布局和污染物的排放负荷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城区、渤海镇、东京城镇,经济相对繁荣的地区,排放污染源的负荷越大,污染越严重。
(2)该市有些企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排放的污染物量很大。应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及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力度,限制耗水耗能高的企业。
(3)区域工业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有个别企业或建在居民区,或建在居民区主导风向上风向,或临近居民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域。
(4)为搞活地方经济,大力招商引资,对招商项目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环境管理机构无法全面履行环保监管职能,导致进入该市的项目,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过于简单,污染问题随之出现。
(5)有些乡镇企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水平差,属于初级产品加工型和消耗自然资源型,竞争力相对较差,“三废”产生量相对较高。
4 防治对策及建议
4.1 调整产业结构
限制耗能高、耗水大、浪费资源的行业,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及生产线。例如关停天马水泥有限公司两条落后生产线,关停粘土烧砖的小企业等。
调整乡镇工业发展方面,严格控制污染严重项目的建设,根据资源条件,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引导乡镇企业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行业。在管理中应注意:产品结构要合理、选址要得当、坚决实行“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2 合理工业布局
把调整工业布局作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的重要对策。如划定铁西和范家工业园区,对工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科学制定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努力使乡镇工业的发展与村镇建设结合在一起,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必须用战略眼光统筹规划,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要统一协调关系,对于环境隔离带很小的区域,要特别注意大气的交叉污染和水质叠加影响,在工业布局中要留有足够的环境隔离带和避开水域相邻区域的水源保护带。新建的乡镇工业项目选址。不但要考虑对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影响,而且要考虑周围相邻环境的环境。在城镇的上风向、水源上游、城镇居民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限制建设工业企业及有污染的乡镇工业群体。
4.3 针对性治理高污染企业
对氮肥制造、制糖、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酒精制造、畜禽屠宰业等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和33家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对较高供热企业,以及工业废气治理方面无脱硫设施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或零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4.4 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
结合乡镇工业调整,对于那些污染严重效益差又难于治理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措施,减少污染的数量;对于居民密集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内的有污染危害的企业,必须实行关、停、并、转、迁的措施;对于搬迁困难,而且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抓紧技术改造,实行停产限期治理或合并、转产等措施;对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的乡镇工业分别采取停产或限期治理等措施。
4.5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加强环境管理,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所辖企业的污染防治负责,把保护环境作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综合平衡因素。环境保护部门切实行使国家赋予的规划、监督、协调等职能。
应建立健全乡镇环境机构,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成立或配备兼职和专职的环保工作人员。
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制定和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建立环境法制体系,使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制轨道上开展。4.6 依靠科技进步减少废物排放
依靠科持进步是防治工业污染最积极、最根本的措施。必须明确环保科学技术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方向,提供适合市情的治理技术和科学管理依据。
努力提高监测工作水平,及时准确地报告环境状况,提高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使之适应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针对宁安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开发和引进节约能源和资源,无废物排放或减少废物排放的清洁生产工艺、新技术、大力推广“三废”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使“三废”资源化、产业化、商业化,逐步实现废物排放量最少化。
4.7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环境意识;抓好环境管理部门和乡镇工业管理部门领导和职工的环保教育工作;对乡镇企业专职和兼职环保工作人员的进行相关培训。大力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人人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
关键词:工业污染;技术效率;Malmquist指数;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4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005-04
一、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在我国近3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走的依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没有完全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所带来的恶果。据2009年《中国企业公民报告蓝皮书》估计,工业企业仍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工业企业污染约占总污染的70%以上,其中工业企业污染中的50%是因为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
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但西部地区的工业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天然气、有色金属、盐化工、造纸工业和化肥工业。这些大都是耗水耗能大户、污染密集型产业,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形成了“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结构,加之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又低下,使得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比较严重。而从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二产业仍是未来西部的支柱产业。近几年,西部地区虽然加大了环境治理投资的力度,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二、理论与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以相对效率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它主要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利用观察到的有效样本数据,对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es,DMU)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由Malmquist(1953)[1]提出,它利用距离函数(Distance Function)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指数。1982年,Caves,D.L.&Diewart,E.首度把它应用到生产理论,并用来作为生产效率指数[2]。
本文根据 Fare等(1994)[3]提出的基于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以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表示:
Mto=Dto(xt+1,yt+1)/Dto(xt,yt)(1)
这里即为时期的产出距离函数,下标o表示基于产出的距离函数。式(3)的Malmquist指数测度了时间t的技术条件下,从t时期到t+1的技术效率的变化。同样的,我们可以定义在t+1时期的技术条件下,测度从t时期到t+1的技术效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Mot+1=Dot+1(xt+1,yt+1)/Dot+1(xt,yt)(2)
其中,Dto(xt,yt)=inf{θ:(xt,yt/θ)St}=(sup{θ:(xt,θyt)St})-1,
Dot+1(xt+1=inf{θ:(xt+1,yt+1/θ)St+1}=(sup{θ:(xt+1,θyt+1)St+1})-1。St,St+1分别为t,t+1期的生产技术;xt,xt+1分别为t,t+1的投入;yt,yt+1分别为期的产出。对(xt,yt)St,有Dto(xt,yt)1,当且仅当(xt,yt)位于生产技术的前沿,Dto(xt,yt)=1。
为避免时期选择的随意性可能导致的差异,可用式(1)和式(2)两个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几何平均值来衡量从t时期到t+1时期生产率变化。该指数大于1,表明从t时期到t+1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即综合生产率水平提高;小于1,则表明生产率恶化,构成该指数的某一变化比率大于1时,表明其实生产率水平提高的根源,反之则是导致生产率水平降低的根源。
Mo(xt+1,yt+1,xt,yt)=
Dto(xt+1,yt+1)Dto(xt,yt)×Dt+1o(xt+1,yt+1)Dt+1o(xt,yt)-1/2
=Dt+1o(xt+1,yt+1)Dto(xt,yt)×
Dto(xt+1,yt+1)Dt+1o(xt+1,yt+1)×
Dto(xt,yt)Dt+1o(xt,yt)1/2
=EFFCH×TECH
=PEFFCH×SEFFCH×TECH(3)
同时,式(3)给出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总体上可以分解为效率变化(efficiency change,EFFCH)和技术变化(technical change,TECH)。技术效率变化测度在t期和t+1期中技术效率变化对生产率的贡献程度,而技术变化主要反映生产前沿面的移动对生产率变化的贡献程度,表明了代表技术进步或创新的程度。若TECH>1,表示生产技术有所进步,反之,表示生产技术有衰退的趋势。效率变化指数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EFFCH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FFCH。其中,纯技术效率变化是在变动规模报酬的假定下的技术效率变化。
三、指标选取及其数据来源
DEA方法的重点难点在于选取投入和产出指标,不同的指标数据选取得到的相对效率会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决策单元DMU的数目大于输入输出指标之和的两倍对模型的求解比较有利。鉴于本文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进行评价,因此,选取指标时就要考虑到工业污染治理活动中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有机结合,以使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相对应。综上分析,本文的投入指标为:工业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额(万元),由于工业噪声污染治理投资在相关年鉴中没有用产出指标加以衡量,故本研究所指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只包括治理废水投资、治理废气投资、治理固体废物投资和治理其他投资。本文的产出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万吨)、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量(包括工业SO2、工业粉尘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量(包括综合利用量、贮存量和处置量)(万吨)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实际研究的需要,本文以我国西部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数据不全,故不进行分析)2001―2008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集(Panel Data)为样本,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均来源于相关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同时,本文根据产出导向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把工业污染治理看作工业企业的一项投入产出活动,利用Win4-DEAP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对我国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综合技术效率,即不考虑规模收益时的技术效率,是指在技术稳定使用过程中,技术的生产效能所能发挥的程度,是在给定投入情况下获取最大产出或在给定产出情况下寻找最小投入,由固定规模报酬下的C2R模型求得。由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整体技术效率比较低,八年平均技术效率值仅为0.674,这意味着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存在32.6%的投入资源浪费。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制约,2001―2008年,西部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均值都小于1,这说明它们的总体效率并非相对有效,投入和产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和不足,投入产出的整体协调上没有达到最优。
从横向来看,就不同的年份来说,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如2001年,甘肃、宁夏和新疆的技术效率值仅为0.446,0.219和0.182,而同期的广西和四川省的效率值则为1,技术相对有效;甘肃和宁夏在2002年效率值更低,分别仅为0.173和0.184,在2004年也不过仅为0.296和0.152,而同期的广西技术效率值都相对有效。2004年以后,随着工业污染源治理资金投入的加大,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效率整体有所提高,但各地区之间每年的技术效率仍相差较大。如2008年,广西、云南和青海技术效率都达到了最优,而同期的贵州、甘肃、宁夏和新疆的效率值仍低于0.5。从各年技术效率均值来看,甘肃、宁夏和新疆七年均值均低于0.5,分别仅为0.352、0.428和0.444,而广西、重庆和青海都很高,接近相对有效的状态。其中,广西环境治理技术效率最高,七年平均值为0.972,而甘肃环境治理效率最低,七年平均值仅为0.352。由此可见,同样是西部地区,西北和西南出现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西南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比较高,而西北地区比较低(青海省除外)。这是因为西南地区工业污染增长速度趋缓,有的出现负增长,比如重庆和四川。
从纵向来看,2001―2008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各年都呈一升一降循环变动,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从2001年的0.660上升到2008年的0.680。就各个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也都处于上升趋势,但内蒙古由于受规模效率递减的影响,其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到了2008年,内蒙古工业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效率才有所回升。
(二)西部工业污染治理动态效率分析
1.2001至2008年工业污染治理各地区TFP平均变动及分解情况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如下:
(1)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分解指数可以看出,在2001―2008年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8.3%,其提高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贡献(平均提高了9.6个百分点),而技术效率变化不但没有贡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水平,八年内综合技术效率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表现为纯技术效率平均下降2.1个百分点,规模效率分别平均上升了1个百分点,规模效率平均上升的幅度小于纯技术效率平均下降的幅度。这也说明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日益深入,西部地区虽然加大了工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大大提高,但这种效率的提高主要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然而,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现象依然存在,致使西部的工业污染治理仍然不够理想。(2)从技术效率指数(EC)来看,2001―2008年,西部大部分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说明大部分地区技术效率有所下降,这也是直接导致在技术变化指数(技术进步)提高的前提下整体TFP指数却没有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把技术效率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从表4中可以看出,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纯技术效率指数(PC)小于1,主要有内蒙古、云南、陕西、宁夏和新疆。由于纯技术效率反映出在生产过程中技术水平对效率的影响程度,因此,当PC小于1,表示这些地区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水平来提高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也即这些地区工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没能使效率发生改进。而规模效率下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云南、青海、宁夏和新疆。规模效率指数(SC)小于1意味着改变了要素投入,规模效率没能得到提高,即这些地区如果仅仅通过加大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规模,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很难得到改善。而对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都小于1的省份,如云南、宁夏和新疆,这些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必须通过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和管理水平,以及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
(3)从技术变化指数(TC)来看,2001―2008年,西部各个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变化指数都大于1,其中新疆技术变化指数最大,其值为1.158。由于技术变化指数(TC)表明的是企业引进新技术并投入生产的能力,所以当TC大于1时,表示西部地区工业企业在引进新技术并投入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
2.西部工业污染治理各年TFP平均变动及其分解情况分析。根据表1和图1结果,分析如下:
从2001年到2008年的8年期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9.1%,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从各个年度数据来看,2006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其中2005―2006年度生产率增长最高,达39.8%;2001―2002年次之,为14.5%。2006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快速下降,并且均低于1,2006―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为0.935,2007―2008年低至0.892,表明2006年后西部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逐渐恶化。
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可以看出,2006年以前全要素之所以增长如此迅速,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2004―2005年,技术进步率达到了44.6%,但由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降低使技术效率降低而拉低了总的生产率。2001―2002、2003―2004和2005―2006年间的生产率增长则得益于技术效率和技术的共同提高。除此之外,2006―2007年生产率的恶化主要是由技术效率的降低造成的,尽管技术变化率达到了23.5%,但由于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处于下跌趋势,故全要素生产率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大大降低了。而与之相反,2007―2008年生产率恶化则主要是由技术变化引起的,西部地区加大了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大大提高,但是由于技术变化率的恶化,因此全要素生产率还是下降了。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本文以西部11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DEA方法测算了西部地区各年的工业污染治理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分别从横截面和纵截面分析了其效率值,并且求出反映我国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的跨期动态效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将其分解为技术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判断效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来源,基本结论如下。
1.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七年平均技术效率为0.674。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制约,2001―2008年,西部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均值都小于1,这说明它们的总体效率并非相对有效,投入和产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和不足,投入产出的整体协调上没有达到最优。就各个地区来看,广西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最高,八年平均值为0.972,而甘肃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最低,七年平均值仅为0.352,其次宁夏和新疆环境污染治理的效率也很低,七年平均值都低于0.5。由是观之,西北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普遍低于西南地区。
2.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分解指数可以看出,在2001―2008年间,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了8.3%,其提高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贡献(平均提高了9.6个百分点),而技术效率变化不但没有贡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业污染治理的效率水平,并且表现为纯技术效率下降的幅度大于规模效率上升的幅度。对于各个省(市)而言,技术变化指数全部大于1,但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的技术效率指数仍小于1,说明西部整体技术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启示
以上结论对于西部地区控制工业污染,促进经济增长有以下政策启示:
1.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应为2%以上,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应为1%以上。而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西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仅为0.3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仅为0.21%,显然,西部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与其固定资产的投资、工业经济的发展不适应,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2.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各项投资,推进技术进步,发挥好资金在工业污染治理中的积极效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对于规模效益比较低的地区,要改进污染治理的投入产出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对污染治理的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提高污染治理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对污染治理效益比较高的地区,在提高技术效率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污染治理的投入规模,投入更多的要素和创新资源,以到达污染治理的产出最大化。
3.要根据各地的实际经济状况、环境状况来确定适宜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由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环境污染的具体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应根据西部各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有差别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
参考文献:
[1]Malmquist.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Curves[J].Trabajos de Estatistica,1953,(04):209―
242.
[2]Fare,S.Grosskopf.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66―83.
[3]Caves,L.R.Christensen,W.E.Diewert.Multilateral Compositions of Output,Input and Productivity Using Superlative Index Numbers[J].Economic Journal,1982,(92):73―86.
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川委发〔〕38号)精神,全面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重点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的通知》(川府发〔〕9号)要求,确保省政府下达的7家限期治理企业全面达标、州县挂牌督办企业稳定达标的实现。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抓好落实。
一、治理目标
年12月31日前,实现7家限期治理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州挂牌督察的15家企业稳定达标、40家污染企业完成治理任务。其中,日处理500吨以上的水污染企业要安装自动监测系统;对死灰复燃的“十五小”企业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排污企业一律取缔、关闭;对违反环保法规的新、扩、改建项目,已经投产的要责令停产整顿,正在建设中的要责令停止建设并依法处理。
二、治理步骤
(一)清理整顿。对全州范围内所有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全州工业排污的基本情况。州政府已成立由环保、计委、统计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州工矿污染源综合治理达标领导小组,各县要建立相应工作机构,负责行政区域内污染源综合治理工作,具体调查工作办法由州环保局负责制定。对普查中发现的未达标企业要纳入整治范围,限期治理。
(三)考核验收按照严格标准、分级负责、完成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进行。省控污染企业的验收,按照省经委、省环保局《关于做好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工业污染源整治重点企业污染治理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川经资源〔〕253号)要求进行。大气污染企业的验收按照省环保局和省经委的另行通知要求进行。省政府挂牌督查企业的验收由省环保局和省经委组织实施,其余企业由州环保局及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三、工作措施
(一)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治理工作的领导
重点工业污染源整治工作和全面达标工程事关“还一江清水,让人民满意”目标的实现。各县政府、州级有关部门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搞好整治工作,加强全州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州政府已成立由环保、发计委、监察、国土、工商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污染源综合治理达标工作领导小组。治理任务重的县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以加强组织协调,如期实现治理目标。
(二)严格监督,促进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1、制定方案,认真实施。工业污染源调查和限期治理工作由州政府负责并组织实施。各县政府要按照州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制订本地的调查工作方案和限期治理计划及实施方案,认真查清本行政区域内重点污染企业的达标排放情况,将治理任务切实落实到基层、企业,确保全面达标。
2、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未依法开展环评或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要按规定处理。
3、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在整治工作中,要积极采用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及清洁生产方式,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4、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逐步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的产业结构。
(三)加强配合,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各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环保及相关部门要协助企业寻求科学治污技术和方案,制定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建立环境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设立专项治理资金,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支持和鼓励企业搞好污染治理。
(四)搞好宣传,营造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深,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相关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二、由于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具体管制的不健全,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5亿吨的乡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3000万吨的乡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乡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然而,在我国乡村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却在与日俱增。
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乡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影响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由于我国乡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乡村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水污染防治法》等,对乡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
2、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城乡分治使城市和乡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国家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乡村扩散,而乡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文明建设的步伐和农民的生活。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3.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治理措施不得力所产生的工业污染。
4.畜牧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在加剧,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已经危及到了人群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1.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
2.农民生活质量下降,发病率增高。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有环境管理体系、有财政资金、有治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1.我国环境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
2.财政资金短缺,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4.农村污染治理模式单一,套用工业污染的治理手段。
5.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理手段落后。
6.农民的环保意识差。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议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利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战略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转变观念,把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转贴于
3.加大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贷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机制。
4.明确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建议成立由各省(市)领导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环境治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5.发展生态农业。
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由之路。必须树立农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并以新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
6.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对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厂),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督促建设单位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于“三河”、“三湖”等国家和地方明确划定的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周围的中等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厂),必须进行限期治理。
7.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镇。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开展村镇环境规划。凡1999年以后新建的县城、乡镇和新村,必须编制环境规划,并与城、镇建设同时实施;对已有的县城、乡镇和村庄,应结合城镇改造逐步加以实施。要通过规划、引导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集中控制、加速城镇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
8.加强农村环境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