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专业思想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算法课程;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学改革;软件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02-02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关键性核心课程[1],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软件设计中常用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软件系统开发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算法涉及了社会应用中各个领域,其知识覆盖面广、难度大,数学公式和理论推导复杂,并且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强调算法复杂性的分析与证明,而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分析和数学基础较弱,导致该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与软件工程专业的能力目标定位相违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分析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算法设计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减少算法理论分析的公式推导过程和数学证明分析过程,并将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有力地提高了软件工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特点与传统教学方法分析
目前,国家每年对高级软件人才的需求总量至少在几十万人以上,而每年的毕业生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但依然形成了高级软件人才紧缺的现状[2]。我们认为,导致形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在于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与教学内容和方法之间存在着某些偏差。当前,只有部分高校设置了独立的软件学院,独立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而大多数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因此,大多数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仍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导致当前高校所培养出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偏向计算机理论基础、实际动手编程和系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较差等弱点。其次,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而当前软件工程专业的算法课程教学往往过于强调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教学内容中涉及了较多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证明,这不符合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分析应用能力较差,在课程学习中尤其对公式推导等数学理论不感兴趣,直接导致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算法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另外,教师在算法教学中选取了太多的案例,使得教学重点不突出,加重了学生负担。目前经典算法的典型例子丰富,大部分教材均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算法案例和课后习题。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较多案例,反而使得教学内容分散,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吸收和理解困难,形成“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感觉越难”的现象,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根本,也是教学成功的保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避免公式推导和数学证明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对公式推导和数学证明等理解困难,兴趣较低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不进行公式推导,而是通过形象直观地解释并直接给出时间复杂度公式的方式,有时采用图形、图表等直观方式给出结果。虽然这种教学方式降低了对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但是它不会使学生对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过程望而生畏。另外,避免公式推导和数学证明节省了教师大量教学时间,所节省的时间主要用于问题的分析和相应算法来龙去脉的讲解,这往往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更为感兴趣的内容,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来讲可谓扬长避短。
(二)阶段性和针对性教学
首先,针对当前算法案例丰富,算法教材的例题、习题较多的特点,为了把一个算法策略讲解透彻,我们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典型案例和典型问题,而不是采用“满堂灌”方式讲解教材的所有例题。例如,在讲解“动态规划”算法策略过程中,教材中提供了“数塔问题”、“资源分配问题”、“n个矩阵连乘问题”和“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等多个案例[4]。我们从中选取了“数塔问题”和“n个矩阵连乘问题”这两个典型案例,首先利用“数塔问题”介绍和引入动态规划算法策略,然后利用“n个矩阵连乘问题”进一步讲解利用动态规划算法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此外,为了便于学生课下学习另外两个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简略地讲解这些问题的求解思路,详细地理解和解决仍然需要学生课下学习。
其次,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定位更偏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1.以阶段性教学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在讲解实际问题时,我们会着重突出问题的分析过程和算法的设计步骤,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运用和设计相应算法解决实际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讲解一种新算法策略的步骤如下:首先,选取一个典型问题,深入分析该问题,并把该问题的所有已知条件、数据、约束条件和求解目标等分析清楚,然后以数学公式或图表等方式把上述数据或条件抽象描述表达,并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如何采用以前学过的哪种方法可以求解该问题?相应的算法复杂度如何?”接着,提示学生一种新的算法策略,并讲解该策略解决问题的步骤;最后,大家分析该算法的复杂度,并与之前的算法进行对比和总结。
阶段性教学方式突出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讲解过程。在讲解一个特定算法的过程中,为了突出算法的特点和算法的中心思想,我们会主动忽略算法的一些细节,如数据存储和优化问题。比如在讲解“数塔问题”时,由于解决该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的重点在于如何根据数塔下层节点的数据计算本层节点的数据,依次类推,直到第一层时得出原问题的解,因此,我们将原问题简化和抽象,将原数塔问题中求解最长路径问题转换为求最长路径的长度的问题,从而更能抓住动态规划算法策略的本质,使得动态规划算法策略的求解步骤更清晰,更便于学生理解。在得到最长路径长度后,我们重新将如何根据路径最大值求解相应路径的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思考和讨论。采用这种分阶段抽象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助于抓住问题和算法本质,使得教学重点突出,不会导致“跑题”现象,从而吸引学生兴趣。
2.补充最新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由于我们采用精选案例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兴趣,我们从目前现有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补充算法研究中最新成果,扩充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补充讲解了概率算法、人工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和并行算法等新型算法,使学生了解最新科研进展和算法研究发展方向。
3.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既可以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又极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算法课程学习的有力补充和延伸[5]。我校针对本科生的科研项目种类多,主要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勤助研实验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和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资助范围广,主要资助大二和大三的本科生。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大二第一学期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因此从大二第二学期就具备了从事一般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提早准备科研项目,首先专门抽出时间讲解一般科研项目书的申请以及科研论文的撰写,然后通过实际问题讲解如何在专业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中搜索相关论文,并组织科研项目心得交流会,邀请已申请项目的高年级学生交流做科研的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
传统教学往往以纸质答卷来评判学生成绩,难以考核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算法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实践性相关的能力。因此,针对我校目前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的特点,我们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即:课堂表现成绩+实验成绩+大作业成绩+考试成绩。“课堂表现成绩”主要来源于课堂提问和平时点名。为了减缓学生的抵触情绪,我们提前声明允许每位同学3次请假机会,不计入平时成绩。每一堂课开始时,我们都会以提问形式回顾上一节课内容,按照问题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回答情况产生平时成绩,其所占比重为20%。“实验成绩”来源于两次课后算法实验,根据学生实验报告产生分数,所占比重为20%。“大作业”是我们精心设计的算法相关,学生组队完成,2-4人一组,需进行算法讲解、演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并提交软件及相关设计文档,所占比重为60%。“考试”即传统的纸质答卷问答方式,所占比重在60%。“大作业”和“考试”学生可二选一,如果“大作业”成绩合格,可以不参加“考试”。由于“考试”存在理论试题,而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更愿意接受实践性的考查和挑战,因此绝大部分选择“大作业”方式。此外,针对特别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ACM、挑战杯、华为数据编程大赛等编程类比赛,其成绩可相应补充课堂表现成绩和实验成绩。
三、结论
针对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传统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我们从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出发,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数学公式推导,并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角度,讲解精选案例,补充最新算法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最后,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不断动手实践,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研究深造和工作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峰,王国胤.“算法分析与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2]郭东恩,张哲.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14).
[3]张志刚.财经类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生;管理
一、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分析
要想很好的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了解了学生心理想法与思想行为,就能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对症下药,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经调查研究可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想形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消极应对学习工作。由于计算机领域的学术知识与实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的了教育体系对该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学生在学习的计算机技术不能与现实社会中的实用技术同步,使得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总是感觉到所学知识与时代脱轨,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对学习失去兴趣,逐渐偏离学习知识的轨道,为学校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
2.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家庭,学生从小就有家庭亲人的庇护,形成了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模式,一切事情全由父母老师安排好了进行,没有创新、实践与集体意识。在学校学习时也不例外,学习时缺乏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当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没有解决的能力,没有对将来的人生做计划性的安排,再加上学校学生多,竞争激烈,各种不利的环境会导致学生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在毕业就业的时候,不能适应工作岗位。
二、开展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校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的是给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在各种活动的表现能力,挖掘出自身的特长与喜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并努力向自己喜欢的专业特长发展,勇跃表现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达到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发现自身在学习时存在的缺陷,找出自己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之处,以便在学习时能有的放矢,完善自己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也可以发现其他学生的优秀与长处,他们会互相学习与比较,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与团结奋斗的精神,为将来在社会工作中的发展打下基础,这样的学习效果远超过老师的督促与教导,是管理学生的一种最可行有效的方法。
三、坚持教育引导和严格制度管理相结合
我们在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导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加指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为学生制定学习规章制度时,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特色进行。对于计算机专业学习出现的新问题与学习方法要及时修改,专业老师安排的课程要能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时代性与专业特色,所选教学资料最好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实践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一套科学严格的教学秩序。对于学生在生活与技术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疑问与不懂的地方,老师要给于正确的引导,既不能只管理学生遵守制度而不能舒心的学习,也不能只教授知识而不管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要把学校制度与技术学习合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健康成长。
四、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学生管理
研究表明,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只是学到了片面的理论知识,而到了进入社会工作中时,学生对于所学却不能活学活用,有时只能照搬在校时老师教的死办法,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条件。基于此,我们要彻底改变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还得从学生时代入手。计算机专业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技术更新速度很快,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锻炼出能适应这种就业环境的本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多提供可以大胆创新与实验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计算机技术的相关案例,鼓励学生创新发展的能力,争取让他们在学校能形成从基本从业到完成工作目标再到创新创业的科学技术本领,为学生出生社会后从事计算机工作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技术本领,让学生在学习时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了一个长远目标,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有自己的计划,能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高度。当学生处于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也会轻松很多,而培养出的技术人才也将会是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过才是学习教育所要达的目的。
五、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管理方法与途径,其目标主要是为在校的计算机专业学习师生做一个教学指导。对于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校老师安排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完成好自己的学业,为学生提供可靠和谐的学习环境,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学校氛围,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真正的技术与本领,为自身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理想结合起来,做社会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2]任倩.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202-203.
[3]菅小艳.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初探[J].今日科苑,2009,19:158.
关键词:中职 教学改革 计算机专业 考核方式
计算机课程是中职学校的公共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他们只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基本操作。但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讲,计算机课程是他们的专业课,不能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应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操作能力。要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必须对其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可以使通过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使中职的计算机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发展。依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应该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以及评价机制的建立方面积极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1.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天辟地》等,另外教师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
2.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教学
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设置的改革
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上,有些学校所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都一样,没有太多区别,我认为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可以一致,但一些相对专业的课程一定要突出,不然不能显示出该专业的特性。比如:
1.计算机应用专业
应培养出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平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制作、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及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2.计算机网络技术
主要培养从事网络配置与维护、Web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的高级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
3.动漫设计专业
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理性思维和创作鉴赏能力;能使用二、三维动画软件工具进行二、三维影视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够独立完成动画设计、动画编辑、动画创作等创意任务。
总之,每个专业至少要有一个自己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变化,灵活地设置和改变专业以及课程内容。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技能
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得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计算机上机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的上网问题,有的学校加以禁止,对于学生上网加以引导,这样不仅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更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上网学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上学习。
四、考核方法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考核方式上也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我们的主要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的评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综合表现情况而定。期末考试根据专业的不同,依据教学大纲,设计出相应的题目,难以得当,重在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改革考核方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对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广大同行都有着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经常进行探索、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高晓飞.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2]魏茂林.WINDOWS XP中文版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中职生;计算机;岗位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How to Train Vocational Students of Computer Major Onto the Appropriate Positions
Yang Yicui
(Chongqing Dazu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Chongqing402360,Chian)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the computer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s the most obvious industries affected.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domestic policies,the industry is beginning to show busines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better signs of stability.Only the computer industry for the better,we specialize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develop better computer,or computer science will move toward.
Keywords:Vocational students;Computer;Positions
面对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各大IT厂商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革新为动力,成功地实现了变“危机”为“商机”,为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前段时间,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加强自身的理论实践能力,特到重庆XX公司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工作实践。在该公司工作中,一方面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也看清了目前计算机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给我校的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高明的技术,甚至有些中职学生到了公司,反而害怕去操作。为此,我认为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应该多向公司学习,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技术,做到一上岗就有用武之地。
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毕业生数量的增多或质量的下降,而是学校没有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学生。作为计算机教育者,如果我们能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多深入市场,将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从而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将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培养和学无所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让中职生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并能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呢?
一、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上存在随意性和欠规范化。有的学校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是取决于师资力量或设备情况,存在因人或设备而设置课程的情况。我们要打破传统编写教材的模式,按照专业方向设置,纵向深化,对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知识和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实效性的培养。由于计算机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广,而中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2或3年,所以课程设置要课程内容必须强调应用性,体现技能模块化培养,课程设置要体现工作项目实践化。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我们学校现在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大多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我们不否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素质不好,但是我认为在教育教学技术技巧方面还是欠缺。所以,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社会实践工作经验。多让教师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市场调研、实地调查、网络了解等方式时刻关注市场动态,使教学活动更加适应就业需要,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思想的教育
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行为习惯比较差,到公司之后,不能适应环境,结果导致卷铺盖走人的局面。所以,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比较关键的一环,在学校期间不仅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还应该多让他们了解公司的制度,特别是让他们了解公司对于“奖”与“惩”的执行情况。比如该公司就是这样规定员工,上班迟到扣工资20元,业绩达不到要求,奖金为0,对于“奖”的方面,也是比较高的,业绩为公司第一者,奖金加50%,对于这样的公司规定,学生多半是无所谓的态度,而在公司里面,如果干得非常差,则连自己的生活都可能成问题。因此,在学生学习期间,可以让他们利用假期或周末去体验一下,增强他们危机感。
四、边学边实践
课内的实验训练基本是任务驱动式、作业式,而训练内容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而计算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不尽相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因此要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具有针对性的去参与实践。正说“百闻不如一见”,学校可以把技能训练场所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面向职业岗位实践。学生在学到技术后,如果不及时使用,可能会造成“刀不用会生锈”的情况。为解决这种情况,我认为一方面学校可以提供平台让他们去练习。 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到这些挂钩的实验基地实地调查,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公司去实践,让他们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又回到学校进行查漏补缺,从而在学生毕业后,能够及时溶入到社会当中去。
在企业的实践中,让我对学生的培养有了新的认识,中职学校,就是要教授学生技能,让他们在企业中去实践,边学边巩固,最终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有用之人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其索”,让我们职教计算机工作者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走向进一步稳定与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219-02
计算机水平与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并不断实时更新。这就需要高校增设更多关于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课程。在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时刻注意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了解和自主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和对计算机实践应用的能力。
一、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水平逐渐提高。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也不能只局限在启蒙阶段,需要逐步提高。目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计算机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大众城市的中学,也已经全面开设了计算机这门课程。未来乡村和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也必将会陆续开设计算机知识课程。因此,高等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等级培训模式,逐渐提升难度,使高校学生计算机整体水平更上一层[1]。
然而,部分民族院校(偏远落后地区学生占比很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仍然比较低下。所以,提高高校计算机等级水平的难度,改变培训模式也是不现实的。只能说是适当改变教学方式,以传统的基础学习为主,以部分实验教学为辅。直接提升存在着“难度”上的差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越来越注重技能的培养。最早,计算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认知性教育方面。而随着全社会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已然成为了每个领域的操作性工具。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则更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将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的具体操作与应用上。如果高校毕业生不能通过使用计算机解决自身的具体行业问题,那么则说明该高校的计算机培养教育是失败的。高校计算机教育要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着重解决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使其更好地解决自身行业的计算机相关的工作问题[2]。
因此,高等院校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改变计算机等级培训的具体操作模式。无论是考前的培养,亦或是考试难度系数的提高,都是高校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的一般模式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发展的教学模式,它不受空间和实践的限制,更加开放、自主、灵活与平等。而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讲受型模式
该种教受型模式,指的是老师的讲解授课,与学生的理解、接受。这种同步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同时接受教师的知识讲授,但是教师与学生可以不再同一个地点,教师只需将自身准备好的文本文件、语音、图片、视频等教学内容,通过服务器的形式上传至网络,传递给学生。这种讲课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传授知识,学生为主体认知接纳知识。同时,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可以通过网络方式询问教师,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二)逐一辅导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的单一通信与互动。教师将准备的课件上传至服务器,学生自行加载,同时师生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与沟通。在遇到不懂问题时,也实现了单一的互动,一答一问间更能体现互联网的便捷。这种方式更有专一性与针对性,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自由,教师答疑的专项辅导,既节省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又使教师传授知识的质量与效率有了大大的提升。同时,教师也会拥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更新知识结构,是教学质量更上一层。然而在该教学模式下仍然需要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思考、探索、类比、推断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讨论模式
提倡素质教育的中国,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观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任,创建优秀的教学模式,辅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成了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也在更新着自身的内容与教育模式。将讨论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到网络教学中,成为了网络教学新的突破。这种讨论方式多半是通过账户管理、文章讨论、相互留言、电子信件等方式实现的。这种讨论模式,需要有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的辅导答疑,而每个人的言论自由,互相争论,充分参与是其应有的特点。网路教学的实行,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当学生遇到难题时,不仅可以咨询专业教师,或通过系统自动答疑,而且学生间也可以畅所欲言、互相分享观点、争辩讨论。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它们的创新思维。
(四)探究性学习模式
大学的讲授模式是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交流互动减少,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拓展师生的交流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言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跟学生的交流,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知识水平与能力,实现在今后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这种学习模式,一般是事先向学生,要求学生解答的。通过回答、讨论、分析等方式,使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学习之中。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被动接受方式与状态,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位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2]。
三、互联网+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的实践课程开展
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模式,终究还是给学生学习的,所以所有的教学改革研究也必须回归到教师与学生的身上,否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专业教师要事前依据具体准则,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开设计算机等级培训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时间开放、自由。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起到不断巩固复习知识的目的,真正的实现教师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这种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更易接受和愿意采纳的。要保障网络教学流畅顺利的进行,就需要学校加强对网络教学系统的维护。这种维护是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共享资源、学习知识的后期保障。
四、互联网+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的实现方式
针对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每个专业有每个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等现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的一般模式,使计算机等级培训既符合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规律,又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对高校学生进行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生毕业之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热爱,强化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思想教育,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3]。
提升高校计算机的授课水平,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实际操作的系统性,提升课程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计算机,并强化其在生活中运用的意识。使高校学生不仅掌握好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将这项技能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之中,为其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的支持。
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意识,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练习。这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行业竞争力,而且会给他们创造更高的价值。
及时更新计算机设备,保证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设备是与时俱进的。有效教学是全面提升高校计算机等级的必要保障。针对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每个专业有每个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等现状,高校需要深入研究计算机等级培训的方式,并总结出适合学校、适合学生、适应社会的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让这种模式既符合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规律,又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3]。
五、结语
计算机是一项技能,同时也是就业与前途的基本保障。如今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不断提高计算机等级培训的一般模式,用以提升毕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模式也应考虑其自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加强计算机的专业建设,改革教学的传统方法,更新计算机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互联网+高校计算机等级培训的模式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校而异,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何典,等.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7(0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