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辽宁省阜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阜新123000)
[摘要]目的了解阜新市城区居民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特点及威胁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阜新市2000年全死因登记报告资料和公安部门提供的人口数据,对阜新市城区居民死因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阜新市城区居民总死亡率为668.98/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前五位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的减寿年数为8792.50人年,减寿率为14.95‰,在全死因减寿顺位中居第一位。结论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疾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死亡率减寿率死因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know the level and distribution of injury deaths among urban residents of Fuxin City in 2010. Methods Date was derived from the Fuxin city death surveillance database in 2000 and population date was from public security. All data was been analysed. Results The death rate of Fuxin residents in 2010 was 668.98/100000. Male’s death rate was higher than females. Top 5 of death were circulatory systemdisease , tumor disease, respiratory disease, endocrine system,, injury and poisoning. The year of life lost of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 were 8792.50 person o year, the PYLL rate was 14.92‰. Conclusion The chronic non-contagion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death to residents of the Fuxin city. It’s the point of work for prevents and cure disease on a period of time.
Key words:Mortality ratePYLLAnalysis of death cause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069-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重要的死因【1】。为掌握阜新市城区居民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特点及威胁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2010年阜新市城区居民死因状况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源于2010年阜新市疾病监测系统城区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告,死因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人口资料由市公安局提供;以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作为基准对死亡率进行标化【2】。
1.2方法
资料统计分析采用DeathReg2005死亡医学登记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SPSS12.0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 总死亡情况
2010年阜新市城区总死亡人数3935人,总死亡率为668.98/10万,标化死亡率为768.86/10万;其中男性死亡2331人,死亡率为811.28/10万,标化死亡率为850.60/10万;女性死亡1604人,死亡率为533.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693.01/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比值为1.45:1。
2.2 死因构成及死亡率
2010年阜新市前5位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损伤与中毒,前5位死因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91.65%。在各主要死因死亡率的性别分布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的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阜新市城区居民前五位死因死亡率、构成比、标化死亡率
死因 男性 女性 合计
死亡率
(1/10万) 构成比
(%) 死亡率
(1/10万) 构成比
(%) 死亡率
(1/10万) 构成比
(%)
循环系统疾病
肿瘤
呼吸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损伤和中毒 415.56
216.48
40.02
29.58
40.02 51.22
26.68
4.93
3.65
4.93 282.82
124.63
36.56
33.57
12.63 53.05
23.38
6.86
6.30
2.37 347.66
169.50
38.25
44.19
26.01 51.97
25.34
5.72
4.73
3.89
2.3 年龄别死亡水平及主要死因
死亡人数年龄构成以老年人(60岁以上)所占比例最高占死亡总数的74%,死亡率为3810.77/10万;儿童组(5~14岁)最低占死亡总数的0.13%,死亡率为6.86/10万。0~14岁年龄段,第一位死因是围生期疾病,其次是先天畸形;15~39岁年龄段第一位死因是损伤与中毒,其中以交通事故致死为多,第二位是恶性肿瘤;40~59岁年龄段第一位死因为循环系统,其次是恶性肿瘤死亡,其中以肺癌最多;60岁级以上年龄组的按系统分:第一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第二位为恶性肿瘤,第三位是呼吸系统疾病,第四位是内分泌系统疾病;按疾病分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心梗、肺癌、冠心病和糖尿病。
2.4 主要死因的减寿年及顺位
减寿率的顺位以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其次是肿瘤,损伤与中毒居第三位。见表2。
表2阜新市城区居民主要死因的减寿年及顺位
死因 减寿年数
(人年) 减寿率(‰) 减寿顺位
循环系统疾病
肿瘤
损伤与中毒
消化系统疾病
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病
围生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先天畸形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8792.50
7021.50
3257.50
1517.50
917.50
625.50
521.50
447.00
316.00
262.50 14.95
11.94
5.54
2.58
1.56
1.06
0.89
0.76
0.54
0.45 1
2
3
4
5
6
7
8
9
10
2.5 主要疾病的死因分析
2.5.1脑血管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1064人,占死亡总数的27.04%,死亡率为180.89/10万;心脏病死亡968人,占死亡总数的24.60%,死亡率为164.57/10万。
2.5.2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死亡992人,占死亡总数的25.21%,死亡率为168.65/10万。癌谱前5位依次是: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分别为53.72/10万、18.02/10万、17.00/10万、14.11/10万和10.54/10万,其中男性癌谱前5位是: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女性癌谱前5位是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除乳腺癌和宫颈癌外,男性其他恶性肿瘤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分布上,5岁以下主要因白血病死亡;10~39岁组恶性肿瘤死亡以肺癌和肝癌为主,分别占该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的21.74%和17.39%;从40岁开始,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快速上升,尤其是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的死亡率上升尤其明显,分别死亡312人、102人、100人、81人。
2.5.3 损伤与中毒。损伤与中毒死亡率是26.01/10万,其中以交通事故死亡最多,占损伤与中毒死亡总数的42.48%,其次为意外跌落致死和自杀致死。
3讨论
分析结果表明,与死亡率死因顺位相比,损伤和中毒的减寿顺位提前了2个位次,表明意外伤害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日益突出,由于其致死的多为25~45岁的青壮年,造成的寿命损失年数相对较多,其减寿率也较高,占总减寿年构成比的9.63%,远高于其死亡率构成的3.89%。以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居民的主要死因,占到居民死因构成的89.63%,提示当前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慢性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通过长期、广泛、持久的健康宣传和健康教育来达到改变和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目的;还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慢病规范管理工作来达到对高危人群干预、对患病人群治疗随访的目的,在医生的积极、有效的治疗外,取得病人的积极参与及自我保健能力的提高,来达到减少和控制慢性病发病、死亡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按照卫生部(CCD-87)17大类整理分析。
结果:2012年宝应县报告死亡数6799人,粗死亡率7.43‰ 。其中男性3689例,粗死亡率8.03‰;女性3110例,粗死亡率6.82‰。2012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6.50岁,男性74.98岁,女性78.51岁。主要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意外伤害。占总死亡数91.09% 。
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为宝应县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强安全意识,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伤害的发生率,以达到有效降低居民死亡率的目的。
关键词:居民死因监测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13-02
死因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监测项目,对辖区内的居民进行长期和连续的人口学监测及全死因监测,掌握本地区人群死因动态变化,发现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可以为更好的制定疾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为了解宝应县户籍居民死因动态变化及构成,现对宝应县2012年生命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死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系统的人口死亡监测资料,所有死亡资料均经核实整理后统计。人口资料来源于宝应县统计局,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标化。
1.2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按照卫生部(CCD-87)17大类进行死因归类。
1.3统计分析。采用Excel、死因监测数据清洗等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数据统计。
2结果
2.1死因概况。2012年宝应县户籍总人口数为91.5473万人,其中男性45.9532万人,女性45.5941万人。全部死亡个案6799例,粗死亡率737.44/10万 ,标化死亡率为538.85/10万。其中男性3689例,粗死亡率802.77/10万,标化死亡率为670.47/10万;女性3110例,粗死亡率682.11/10万,标化死亡率430.18/10万。
2.2主要死因顺位。前五位的是恶性肿瘤、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伤害。五种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1.09%。男性死因顺位与全县的死因顺位一样,女性稍有不同,见表1。
2.3各年龄组死亡情况: 5-14岁组死亡率最低,为1.42/10万;大于等于65岁组死亡率最高,为 556.76/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74.96% 。
各年龄段首位死亡不同,0―1岁组为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1―4岁组为伤害,5―14岁首位为恶性肿瘤,15―64岁首位为恶性肿瘤,大于等于65岁首位为心脏病,见表2。
2.4恶性肿瘤死亡情况:2012年宝应县报告恶性肿瘤死亡2183例,死亡率为238.46/10万其中:男性1383例,死亡率为300.96/10万,女性800例,175.46/10万,恶性肿瘤前五位是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直肠癌;女性恶性肿瘤的顺位和恶性肿瘤顺位一致,男性稍有不同,见表3。
2.5期望寿命和主要疾病减寿情况:平均期望寿命为76.50岁,男性为74.98岁,女性为78.51岁。减寿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男性和总减寿顺位相同,女性的减寿顺位稍有不同,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见表4。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宝应县居民死亡率在65岁以后急剧上升,男性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社会压力较大及特殊职业有关,还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如酗酒、吸烟有关。前五位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五种疾病死亡人数共占全死因人数的91.09%。潜在的寿命损失年数前五位分别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其中恶性肿瘤损失寿命最为严重,尤其是男性居民。损伤和中毒所导致的早死是低年龄组死因的首位原因。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宝应县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是死因顺位和减寿顺位的首位。恶性肿瘤的顺位是胃癌、食道癌、肺癌、肝癌、结肠癌,提示宝应县居民消化道肿瘤的死亡率很高,可能与水系和居民喜欢吃腌制品有关;肺癌的发病率为48.53%。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排第二,提示我们加强健康宣教,使居民自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损伤和中毒在减寿顺位中排第二,导致的早死是低年龄组死因的首位原因,一定要引起重视,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伤害的发生。死因监测分析是评价一个地区公共卫生和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也是评价卫生保健工作成效的依据之一。针对慢性病的防治应采取各种预防途径,如社会保障、环境治理、健康知识的宣教、居民自觉地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的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和期望寿命的延长。
参考文献
[1]周金意,向全永等2007年江苏省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江苏预防医学2008,12,19(4)
[关键词]死亡病例;疾病分类;死因顺位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68-04
死亡原因分析是对一定时期内特定地区人群健康状况和公共卫生状况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评定社会卫生保健工作成果的主要依据之一。它可以帮助了解特定地区人群死亡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在医疗、护理、预防和康复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死因顺位是指按照死亡病例中各疾病构成比的大小进行高低排列,说明各死因的相对重要性,死因顺位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医院的主要卫生问题,明确主要威胁患者健康的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目前国内对于医院死因分析的研究多是针对三级甲等医院,如何伟、蒋雯雯等的研究,但是对其他类型医院的研究较少,不能全面反映不同经济状态下各地区的健康状况。东莞市桥头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所处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代表该地区县级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明确该医院的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对当地医疗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集东莞市桥头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709例死亡个案,包括住院死亡患者和非住院死亡患者(来医院寻求治疗,但是于就诊途中、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的患者)。该系统信息来自医院医生填写的死亡证明书,信息准确可靠。
1.2纳入标准
2014~2016年所有由东莞市桥头医院确定死亡并填写死亡资料的患者。
1.3方法
病例死因采用医生推断的根本死因,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分类。使用Excel软件整理资料信息,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描述的构成比、均数±标准差等对死亡病例的不同性别、年龄与死亡顺位进行比较,统计推断用卡方检验进行各个年龄组不同性别死因构成的比较。以双侧检验P
2结果
2.1死亡病例基本特征
共有死亡病例709例,男性442例(62.3%),女性267例(37.7%)。平均年龄为(60.3±24.7)岁,在死亡病例年龄段构成中超过60岁者占据最大比例,1~17岁者最少。
2.2死亡病例不同年份性别构成情况
每年男性死亡病例数均大于女性死亡病例数。见表1。
2.3不同性别、年龄段死亡分布情况
在所有死亡病例中,年龄最大为108岁,最小是不足一天的新生儿。以0~17岁、18~39岁、40~59岁、≥60岁作为未成年组、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老年组死亡人数最多,虽然该组男性人数大于女性,但差距较小,其他每个年龄段中,男性死亡病例数均大于女性死亡病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2.378,P
2.4死因构成和顺位
前五位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共占85.7%,第一位循环系统疾病占31.6%,第二位是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占24.3%见表3。
2.5死亡构成的性别差异
前五位死亡顺位中男性死亡人数均大于女性死亡人数,只有在肿瘤,血液病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中女性患者略大于男性。见图1。
2.6 2014~2016年前五位死因死亡构成变化情况
2014和2015年循环系统疾病均在死因顺位中占第一位,但2016年排第二位,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成为2016年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与2014年相比,2015年和2016年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占比降低约10%,消化系统疾病降低约5%,但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占比有较大升高。见表4。
3讨论
3.1性别因素的影响
从年份(2014~2016年)、年龄段、不同疾病构成三个方面来看,男性死亡病例占比基本均大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工作压力大,对疾病重视度不足,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未及时就医等因素有关。Galdas等对有关男性和寻求帮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有持续地忽略健康状况和避免就医行为等问题。因此加强健康宣教、提高男性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促进就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降低男性病死率非常重要。
3.2年龄与死因构成的关系
各组死亡病例构成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未成年组死亡人数最少,在新生儿人群中,起源于围产期的状况(比如胎儿宫内窘迫等)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青年组和中年组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尤其是交通事故。60q以上老人死亡比例最高,这与老年人器官功能生性减退、免疫力降低、基础疾病多有关,容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营养代谢相关疾病等。赵凯平等研究也得老年阶段是死亡高发年龄段的结论,尤其是70岁以上。在老年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跌倒、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例数最多。有研究指出在每年的第1季度和第4季度高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因此,在季节交替和寒冷季节时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指导,帮助其健康度过疾病高发时期。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每年不断增加,社区和医院应该增加老年医疗和护理的人员配置。
3.3死因顺位分析
前五位的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位于前五位的结果与许多研究结果相同。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增加,生活节奏不规律,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980年以后,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致死疾病,占总死因的40%以上,心脑血管疾病的死因构成比和发病年龄有增高和提前的趋势。而且心脑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病,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表现,因此,应倡导人们合理膳食、增加运动、规律作息,减少诱发循环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宣传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急救知识。做好医院和社区的转诊工作,定期随访,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疾病档案,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等,及时发现高危患者,尽早处理。
与其他大部分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研究死亡病例中肿瘤仅占比2.4%,排位在第十位以后,而其他研究中恶性肿瘤基本排在死因顺位的前三位。此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一般会选择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或者肿瘤专科医院进行治疗,而东莞市桥头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能力有限,医生一般也会建议患者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治疗。所以该医院肿瘤致死比例较低并不意味着该地区肿瘤的发病率低,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1000万人诊断为癌症,其中700万人死于癌症,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防治肿瘤,提高医疗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3.4主要死亡原因随时间变化趋势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今冬明春流感预防控制工作,认真落实好监测、疫苗接种、疫情处置、宣传和培训等各项措施,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流感监测工作
*医院、疾控中心要按照《*市流行性感冒监测方案》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哨点医院管理,增强专业人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提升我区流感监测工作整体水平。
二、及时有效处置暴发疫情
各单位要制定本单位的相关应急预案,疾控中心要加强应急处置工作,做好物资储备、清晰工作流程,做好人员按排。加强疫情监测,重点关注托幼机构、学校、敬老院等重点人群和场所,一旦发现发热性呼吸道感染病人增多趋势,要立即核实并组织现场调查,及时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三、做好流感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受种者罹患流感及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辖区预防接种的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和医疗卫生人员对流感危害及疫苗作用的认识,逐步提高高危人群的疫苗覆盖率,并按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做好流感疫苗接种的登记、统计工作。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本着自愿、自费的原则,优先接种以下人群:
(一)患流感后发生并发症风险较高的人群:
1、5岁及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及以下的婴幼儿;
2、60岁及以上老年人;
3、心血管疾病(除高血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代谢病(包括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4、患有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和儿童(包括药物或HI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
5、18岁以下青少年中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
6、长期居住在养老院和其他慢性病康复机构的人员;
7、孕妇及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妇女。
(二)有较大机会将流感病毒传播给高危人群的人员。
1、养老院和其他慢性病康复机构的工作人员;
2、5岁及以下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上述流感高危人员的家庭成员及照看、护理他们的人员,以及照看6月龄以下婴儿的人员;
3、医疗卫生保健人员。
各单位在接种流感疫苗的同时,要做好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家中上小学的孩子得了流感,发烧、咳嗽,不得不误学在家。无奈之下,女主人把老母亲请来照顾孩子,并叮嘱她一天三次冲板蓝根喝,经常开窗、开门通风,以避免染上流感。就这么层层设防,老母亲还是受到了流感的袭击,病倒了,住进了医院。女主人去年曾在单位安排下,到防疫站打过流感疫苗,自认对流感有抵抗力,就担起照顾这一老一小的任务。
未曾想,女主人竟也病倒了,发烧、全身乏力。问了医生,她才知道去年打的预防针,已经没有预防流感的作用了!经过一个多月,一家老小才安宁下来,从此对流感不敢轻视。
流感是导致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不论年龄、性别、肤色、种族和居住地,在流感流行期间,几乎都可能受传染。我国每年秋冬季流感都会不同程度流行。得了流感再治疗,劳命又伤财,更何况目前治疗流感的手段还非常有限。因此,预防流感应受到足够重视。例如,秋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增加自身抵抗力,流感爆发时,少去人群密集之处,在家、单位多开窗门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多喝水或服用板蓝根冲剂,等等,但靠这些方法防流感并不保险。目前公认的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疫苗中含有与流行病毒株一致的毒株抗原,可以有效预防流感。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对接种疫苗后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未接种过流感疫苗人群的流感发病率为接种过疫苗人群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