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细胞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将你所获得的文字、图表信息表达出来。
(2)自主学习: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等资料,收集和整理生物史学资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3)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
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相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应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去分析、讨论、建构概念并达成三维目标。
四、教学过程设计和分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提出问题:是否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呢?
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病毒的知识,观察图片,并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回答。
(设计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教师:展示图片,以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
(1)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还有哪些生物体的结构与草履虫相似?
(2)这些单细胞生物能够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呢?
(3)人的生命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4)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至少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
(5)我们现在的学习活动,有哪些细胞的参与?
(6)艾滋病病人为什么免疫力低下?除艾滋病外,你还能举出特定的细胞受到损害导致疾病的例子吗?
学生:围绕讨论题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设计思想:从具体的事例到普遍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分析讨论,建构知识
教师:展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按照学生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1)以个体为中心,从宏观、微观两个方向了解生命系统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2)通过回顾概念,让学生说出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的递进关系。
(3)引导学生列举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具体例子。
(4)组织讨论为什么说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5)请以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列出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
(6)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具体的生命系统,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回答问题;尝试举例说明生命系统各个层次,教师纠正。
归纳出结论: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设计思想:理解生命系统的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4.综合运用,培养能力
教师展示思考讨论题: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否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人工病毒的研究,应该肯定还是否定?为什么?
学生:讨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课本第6页第1、2题。
(设计思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简要说明种群、群落的概念,并各具出三个例子。(基础知识考查)
(2)用简图表示生命系统层次的多样性。(运用知识能力考查)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和细胞关系
二、生命活动的层次
六、教学反思
关键词:RNA;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135-02
Abstract:Experiment is a direct and efficient way for student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cell biology knowledg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ell chemistry RNA――Brachet reaction.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 teaching,after improving treatment and process content to increase the exploratory interests of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helping to innovativ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y.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verification experiment and exploratory experiment both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have irreplaceable role for the teaching of students.
Key words:RNA;Verification experiment;Exploratory experiment
目前大学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最为常见,教材中已经设计好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原理、药品、仪器及具体操作过程,这些实验在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基本技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验证性实验过多,在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方面有一定缺陷。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以细胞化学实验“RNA的细胞化学――Brachet反应”为例进行了一次探索性教学。
1 实验内容
1.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洋葱鳞茎内表皮,甲基紫染色液、派洛宁染色液、甲基紫―派洛宁混合染色液、70%的乙醇,电子显微镜等。
1.2 实验方法 将实验分为2组,每组设置3个变量。实验组:(1)用镊子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3片,分别置于1张做了标记的盖玻片上;(2)在对应的材料上分别滴一滴甲基紫染色液、派洛宁染色液、甲基紫―派洛宁染色液,染色30min;(3)蒸馏水洗2次,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4)盖上盖玻片,镜检。对照组: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经90℃水浴处理15min,再经过70%的乙醇洗片刻,然后就按照实验组步骤制片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可以看出,未热解的情况下,用甲基紫染色的细胞核大部分为深紫色,经派洛宁染色的细胞质中大部分为红色,但也有少部分蓝紫色颗粒,这是因为细胞核内的核酸有两种,即DNA和RNA;细胞质中不仅有RNA,而且线粒体中是含有DNA的。高温热解后,核内的DNA被解聚,但是也存在没有被解聚的DNA,所以经过甲基紫染色的细胞核染色范围变小,经派洛宁染色后细胞核着色范围变大。
实验组中:(1)经甲基紫染液染色后的细胞核呈现蓝紫色,这是因为DNA双螺旋结构的聚合度较高容易与甲基紫染液结合,而对照组经染色后,细胞核呈现紫色而且整个细胞的背景色变得更深,说明通过解离有少许的DNA未被解而被着色,显然细胞核着色的范围减小;(2)经派洛宁染色后的细胞核、质均有被染成红色的RNA,细胞核着色范围较小,说明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RNA的存在,即RNA存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而对照组经染色后的细胞核、质均被染成深红色,细胞核着色范围变大,但是细胞的核与质的界限是很清楚的;(3)经甲基紫―派洛宁混合液染色后的细胞核、质均呈现紫色,但是细胞核比细胞质的颜色深,而且在有些视野下可见细胞全被染成紫色或者红色,说明实验过程中染色时间过长,使得染液充满了整个细胞,而对照组经染色后细胞核、质均被染成紫红色,但是核比质的颜色深,理论上是细胞质中的RNA应该被染成红色的,这是由于甲基紫染色液的干扰使得而变成了紫红色。综上可知:实验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之间的轮廓都比较清楚,而对照组中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界限就很模糊,存在的原因可能是细胞壁在高温热解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实验结果与假设的结果一致。通过优化实验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及效果。
3 讨论
实验打破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将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过渡到探索性的实验课程。在上实验课程前,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实验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适当的改变[2],增加了RNA的细胞化学――Brachet反应这个基础性的验证性验的探索味[3]。实验证明,不同的药品及不同的实验程序得到的结果不同,却可以用于鉴别相同的物质。由此可知,参考书或教材上的操作方法可能只是多种操作方法中的其中一种,也不一定是最好、最完美的方法[4]。
本实验注重理论与实验操作技巧并重[5]。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了解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甚至包括一些实验器皿的正确摆放、实验用品的正确使用和规范的操作动作也同等重要。因为这些不仅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也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在进入实验室之初,教师会强调一系列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使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一些学生使用验器材不够规范均及时予以提醒和纠正。总之,实验课既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的一种手段,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两者各有特点,在对学生教学中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验证性实验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6]。而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什么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间联系的一种实验[7]。探索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独立工作能力,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是一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行性实验模式。但两者都有一个度,切不可以走极端。
4 结语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时代,面对这一挑战,作为大学教育应该创造更加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学科环境,使学生建立起科学、完备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能够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8]。还应当承认,只有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教学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才有利于发挥教育的潜在优势。
参考文献
[1]王金发,何炎明.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9-51.
[2]宋涵,郭允倩,荆艳萍.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3(06):52-54.
[3]常正. 增加验证性实验的“探究味”[J].教学论坛,2012(03):63.
[4]蒋玲艳,王林果,李桂芬,等.两个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实验方法改进[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30(5):92-94.
[5]吴立柱,潘延云,司,等.细胞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4):126-128.
[6]王后雄,陈光辉.谈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融合[J].教育探索,2006,12:14-15.
[7]段志芳.探索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01):203-205.
关键词: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技能 素质
微生物学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许多弊端: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重课堂、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着实践出真知、创新出人才的改革思想,微生物学教改中,始终贯彻“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应用”的原则,在理论部分着重微生物学基础的阐述,实验部分着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从实际出发挑选优秀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的知识载体,选好一本教材在某种意义上讲就等于请到了一位学识渊博、素质优秀的教师,正确选用教材是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近几年在教材多样化政策引导下,各种版本的微生物学教材层出不穷,从知识层次来说包括中专教材、高职高专教材、本科教材、研究生教材、教学参考教材等。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是社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更多地需要与未来职业出路、工作方向联系在一起的实用性的学习,而不是虎头蛇尾式的“本科压缩版”或“截短型”的学习。课题组经过研究学生本身的特点,选用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的教材――张青、葛菁萍主编的《微生物学》。
二、优化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补充实例
微生物学院是我院生物技术应用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课程,所以对部分微生物的特性和形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部分在其他课程讲述过的内容,教师则作重点提示或改为学生自学,如微生物形态、遗传与变异等章节,同学们在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中已经学过,再详细给学生讲相当于炒剩饭,只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总之要经常与相关课程的教师相互交流,倾听学生的反应,优化理论授课内容,突出本课程的特有内容。
三、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
1.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有两种方法:①讲课前提问;②讲课中间提问。关键是如何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时机。一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提问。二是提问后要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三是提问要涵盖全体学生,避免挫伤学生自尊的做法。
2.比较式教学
微生物类群庞大多样,理论知识多而凌乱,有许多易混淆的知识点,增加了学习难度。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需要进行归纳、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形式,对有关知识进行纵横综合比较,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降低学习中的难度。
3.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预先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为了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按照微生物学的授课计划, 对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文献书籍,写出科学小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宣读答辩,提出个人的见解,从而促进相互的学习。
4.问题导读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建立有效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出指定章节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快速阅读、归纳概括出中心知识点,将技能训练和知识把握同步完成,较“满堂灌”而言,学生更喜欢这种方式。
5.多媒体组合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以第二章《微生物类群及形态结构》为案例,先介绍原核微生物的特点,可以利用计算机和辅助显微镜等设备扫描真实微生物的图片,放入教学课件,这样真实地观察原核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四、微生物实验的教改
以往微生物学实践性教学的一般做法,是教师制定好实验计划,安排好实验的内容,准备好材料和仪器用品,制订好实验程序,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完成规定的内容、写出实验报告。这种传统模式有其不足之处:一是每次实验的内容和操作都是教师规定的,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做了如下教学改革:
1.实验内容的重新配置与安排
以往我们学校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依照“普通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结构的观察――微生物的大小和数量测定――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微生物的纯培养”等顺序安排。各个实验之间看似有序,实质上相对独立无关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因此,我们调整实验内容和教学安排,从实验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顺序进行改革。我们提前安排了“培养基的制备”和“微生物的纯培养”这两个实验,其余依照常规安排。这样调整的目的,是先让学生学会微生物的分离,在得到四种常见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时候,并不知这些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其后进行微生物染色制片、生理生化等实验,在要求学生完成教师提供的已知菌种的实验内容的同时,要求各小组或者个人对已分离的菌种进行类似实验,进而进行菌种的鉴定,拓展学习。
2.自主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考虑我院微生物实验室条件的实际,结合微生物实验的特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能力的平台,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延伸拓展课堂教学。以下是我们初步的探索过程。
首先,明确思想。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第一次课就把实验改革的总体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思想,做好准备。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5个人不等,推荐一名小组长。随着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的学习,学生对微生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验技能。在安排的实验进行到一半、大约第9周时,可以让学生按个人的兴趣,用2周时间构思设计一个与微生物学有关的实验计划或方案,用于印证某个微生物学知识点或解决某个与微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等。初步方案完成以后,教师根据实验室条件实际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修改意见。大约第12周,确定最终方案。实验的实际操作从第13周开始,学生根据个人设计的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教师应当负责实验室安全和管理,在第15~16周基本完成自主设计实验。
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论文,讨论、交流。
五、微生物学教改效果
微生物学教改提高了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学生的提问更多了,问题意识更强,师生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使他们的实验技能掌握得更好,团队意识更强,懂得了合作;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提高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学生反应强烈。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课题编号:JXJG-09-57-3)
参考文献:
[1]许燕滨,许巍. 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学课程教材分析与建设.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 (12):112~113
[2]张青.葛菁萍. 微生物学.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一)整体学分少,课时量小我国大学生毕业需要完成的一般学分大约在140~160,每学分为18课时,少部分有实验实践的课程为36课时每学分。六所部属师范院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时履修的学分大多都在160以上,平均约为165学分,总计课时量超过3150课时。日本需要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本科毕业生需要完成135学分以上。而一般课程为每学分15课时,实验实践类课程为每学分30课时。本科毕业生最大程度履修实验实践类必修课程,其总计课时量也不到2370课时,四年时间比中国学生的课时数量要少近800课时。
(二)自选课程占相当比例,学生自主选择度大我国高师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这三大板块。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在课程整体设置上大致相似,其中通识课程的学分大致占整体学分的30%,学科专业课程大致占47%,教师教育类课程占23%。日本的师范教育课程类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自选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比例设置大致为1∶1∶1∶1。学生在完成最低的通识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自选课程。自选课程的选择,很好地利用了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既可以选本学院的课程也可以跨学院选择,不受自身所学专业的限制,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三)通识课程内容均衡,同时限定修读学分和修读领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高师通识课程对培养教师具备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和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我国高校中通识课程一般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政治、计算机、大学外语和大学体育等课程。其中政治类课程和大学外语在通识课程中所占比例最大,两者的学分占通识课程整体的60%~70%。我国非常重视和强调政治课程,即“两课”。每一位中国大学生都要在公共基础课中履修大量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日本的通识课程除政治类课程之外,其余类别和我国相似,也都包括了信息技术、外语和体育。日本每一位新入学的大学生必须履修“学期初讨论会”这门课程,以懂得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够顺利地做好中学学习与大学学习的衔接。另一必修课程是“信息教育I”。其他通识课程只限定了必选的领域范围,而不具体指定课程名称。不同于我国对政治类课程的重视,日本的通识课程中,只有对学生选修法律方面的课程做出了规定,如在信息教育类课程中学生可以选修“人权”方面的课程,仅要求社会科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必修“日本宪法”课程,而对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不做要求。外语课的学分和总学时也远不及我国的多,但是学校开设了多门外语课程,鼓励学生在完成英语的基础学分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日本通识课程中有一半的学分要求履修的课程必须要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复合领域等各个领域的课程,并提出学生们应当“具备学习人类智慧所应有的知识和思考力”的学习目标。公共选修课只要求修够2个学分,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的公共基础课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国公共选修课覆盖面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语言、艺术、社会科学、计算机、体育等各个领域。学生虽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但是选修课整体所占学分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而且在修读方式上,也多是对修读学分有最低限制,而鲜有对修读领域做出要求。这样做的结果,学生们在通识课程的学习中可能很难均衡地了解到各个领域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升修养,得到综合发展。
(四)学科专业课程高度融合,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高师生物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另一类是生物学专业基础课程。以陕师大为例,非生物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了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学实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等。生物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包括动物学、动物学实验、植物学、植物学实验、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生态学、生态学实验、野外实习等。除此之外,各个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方案,亦有开设其特色专业课程,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不同专业的课程。而选修课的学分设置每个学校也不尽相同。我国六所部属师范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学分也是在三类课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尤其是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非生物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共24学分,生物学科的67学分,共计91学分。日本大学的学科专业课程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共同履修的科学基础课,包括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地理学四大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实验,以及相对应的各学科的教学法。另一类是生物学专业方向的学生需要履修的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与基础,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的基础性必备课程,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素养而设置的,是解决生物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在比较中我们发现,我国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门类非常详细,在所有类别的课程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了近一半学分,不仅注重学科专业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重视学科专业的纵深发展。相对而言,日本大学的学科专业课程,其课程门类和总课时量都较少,课程内容高度融合,注重科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与日本初中小学施行综合科学的教育体制相符。
(五)教师教育课程门类丰富,内容全面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均学时为38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23%。六所附属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门类都比较类似,都开设了教育理论课程,这是因为教育理论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育基本知识,基本精神和基本观念获得和形成的关键。除了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经典的教育理论课程以外,各师范院校也将现代教育技术设置为重要的教育基础课程。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变革需求的创新人才。在整个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原本仅有一门学科教学论,与之相比,现下的教育技能课程门类和比重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样的变化说明,现代教师教育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培养。六所师范院校也都分别开设了教师教育方面的学校特色课程,涉及艺术修养、教师技能、研究方法和政策法规等不同方面。日本师范教育可供选修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还开设了教学实习、教师能力开发、教学设计入门、语言技术、语言理解基础、临床心理学I、临床心理学II、寿命心理学、发育心理学I、发育心理学II等。各为2学分。并且毕业设计与学科教学方法这两门共占12学分的重要课程,是放在学科专业课程分类中的。日本课程设置中有32学分的自选课程。而门类众多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也为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二、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比我们能够看到,日本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课程门类丰富,学科知识融合,学生自主选择度大,体现了其贯通融合、多元包容的特点。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我国学者提出的高校课程改革中“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甄别与选择,对多种知识的通融以及开放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为要旨的通识精神非常一致。然而日本教师教育的这种过分重视教育实践课程和自选课程,同时又相对的轻视学科专业课程、轻视教材的使用也有可能弱化中学特别是高中教师学科专业能力的形成。不过由于日本中学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本科毕业生多数是去初中或小学执教,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很大。所以在本科阶段的职前教育也就更侧重于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生培养。而全面推进职后教育,普遍提升从教人员的学历,发展终身教育的教育方针也能够在一定程度弥补职前教育的不足。
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师工作计划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一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资料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资料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深圳学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是科学课,一般科学课的教师专业是物理专业,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打的并不是太扎实,所以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经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构成。经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归纳、总结分析本事;经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确定和利用本事;经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本事和评价本事;经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本事、发散本事和迁移本事;经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团体备课,定时间定资料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资料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等,然后由大家团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善意见、完善讲授、训练资料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作业批阅和评价工作以及教案、听课笔记的检查。
5、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到达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取制作课件,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进取参加互联网互动平台,进取参加网络问题的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团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9、完成本学期新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工作。
10、规范实验室使用制度、做好各项文档工作。
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认真地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重点,以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重点工作
(一)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对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做表率、骨干带好头、全员来参与,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作,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视团结为生命,互帮互助讲奉献,力求在合作提高自我的整体素质,凝聚团队智慧,让学生的成绩得到切实提高
(二)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本学科新《课标》。备课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施教;加强教学研究,狠抓过程落实。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都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切磋教学技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此刻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工作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
(三)调整教育常规要求,突出实效性。
教师教学常规本学期,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常规重点做如下要求:
1、备课: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资料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具体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情景,合理使用教案
(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作文课)都要有书面的教案。电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传统教案应有的环节外,还应根据需要增加具有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
(2)要求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景,教案要有自我个性化的改善或创新。
(3)备课要有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4)每节课要有知识、本事、德育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
(5)要有单元教学后记或反思。
2、听课:
(1)听课记录重在体现评课意见,包括他人评价和自我的评价;
(2)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2节。
3、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根据实际情景能够分成2—3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等等
具体安排:
第一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二、三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四周复习检测、
第五、六周基因的本质
第七、八周基因的表达
第九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十、十一、十三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十三、十四、十五周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十九、二十周期末复习备考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本学期教材资料分析
生物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分别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而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包括科学家访谈,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等部分。具体资料分析如下:
1、走近细胞主要是让同学们明白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组成细胞的分子,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资料中,糖类、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资料,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由于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这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要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3、细胞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结构,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5、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介绍降低化学反应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酶的特性;细胞的能量ATP;ATP的主要来源(ATP),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6、细胞的生命历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增殖部分主要讲述细胞增殖的方式和过程。这部分资料能够使学生在了解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之后,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过程。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资料的重点。因为本部分资料大都微观而抽象,教学设计应注重训练和学法指导。
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资料的深度和广度。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部分。是生物个体发育重要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资料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资料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学生经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职责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本事;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明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明白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进取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本事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本事。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事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策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十分差;与初中的生物教材相比较,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涉及更广泛,资料更丰富也更抽象,知识的层次更深,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更高。造成学生感觉高一生物难学,教师感觉高一生物难教,针对以上具体问题,教学过程宜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所学知识与高中生物知识相关的资料,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计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实质,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资料,了解章节资料的地位,使自我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资料。将章节资料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研究,使教学资料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资料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2、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精心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地考查评定。生物科学是十分人文的一门学科,自我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仅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景,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多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使教学更富有人文色彩。
4、加强直观教学法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