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动物防疫工作与养殖业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相关。多年来,我们以“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季防月补”为主要方式开展动物防疫工作。每到开春和入秋,畜牧兽医部门即全面动员、全力以赴开展强制免疫注射。在过去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导的生产方式下,在动物疫情相对单一、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动物疫情越来越复杂多变,这种大规模集中统一作战的方式在很多方面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疫情形势发展的需要,动物防疫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防疫工作方式正受到严峻挑战。近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和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新要求,紧紧围绕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这一目标任务,牢固树立“依法治疫、全程防控”的理念,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和防疫模式改革,推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转型、创新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 强化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免疫模式改革
长期以来,社会上甚至部门内部都把《动物防疫法》规定的“畜牧兽医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片面理解为强制免疫就是畜牧部门的事。现实中,不少地方把主要着力点放在包办强制免疫工作上,忽视对“饲养者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的规定的落实,出现了越位和缺位并行的情况。因此,我们把强制免疫模式改革作为重点,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强制免疫工作新机制,制定了动物防疫改革方案,通过对所有养殖场户进行登记,并采取会议、技术培训、电视报纸 “三书”(送达动物防疫告知书、签订动物防疫责任书、履行动物防疫义务承诺书)等形式,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强化养殖者的防疫主体责任。并根据畜禽养殖方式、养殖主体结构的变化,创新推出了三种免疫模式。一是大型龙头企业统一免疫模式。要求企业组建相应的兽医技术服务机构,对本企业及签约养殖场(户)实行统一免疫。二是规模养殖场(户)自免模式。要求规模养殖场(户)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兽医技术员或依托绑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自行免疫。三是散养户集中免疫模式。采取“乡镇政府统一组织、村组干部带队、村级防疫员具体实施、监督员全程监督”的模式,实行集中强制免疫,并按以钱养事公益的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这三种模式经监利县试点后现已在全市推广。同时,我们配套推行了厂场直达、县场直供、逐级供应三种疫苗供应模式,对应建立了备案制、供应卡制和台帐制“三制”疫苗管理制度,保证了强制免疫工作质量和效果。
2 培育市场主体,推进防疫社会化服务
根据畜禽养殖主体多元化发展的现状,我们着力把握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新趋势,调动各方力量,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体系。各地通过摸底建档、备案管理、定量核员、配员配额、技能培训等措施,积极培育“四员一会”(执业兽医、乡村兽医、官方兽医、村级动物防疫员,兽医协会)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了单纯由村级动物防疫员服务向兽医协会、兽医合作组织、防疫小分队等多元化服务的转变。全市已培育了4个动物防疫专业服务队,主要为“基地+农户” 服务模式;指导建立了8个禽类防疫小分队,专业为养禽合作社员和禽类规模养殖场(户)提供互助免疫服务;培育建立了5个独立运行的动物防疫技术服务部,实行跨区域作业,既能为畜禽规模养殖场提供有偿服务,又能承担农村散养强制免疫公益功能。目前,防疫社会化服务已经辐射到我市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其中,监利、洪湖还成立了村级动物防疫小分队30多个,解决了农村散养家禽免疫注射的难题。
3 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动物防疫分类管理
3.1 实行动物防疫分类分区域管理。针对农村畜禽散养逐年减少,畜禽规模养殖成为主流的趋势,提出了实行防疫工作重点转移,将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小区)、城乡定点屠宰加工场(点)、活畜禽交易专业市场、有活禽交易的集贸市场等纳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重点监管范围,指导并督促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整体防控水平。同时,根据畜禽散养密度(养殖畜禽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实行分区域精准防疫。即:一类地区(养殖密集度R40%):确定专职免疫人员,开展常年免疫。二类地区(10%≤养殖密集度
为切实加强我省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15号)的有关规定,现就改革畜牧兽医体系、加强动物防疫工作通知如下。
一、健全市、县(市、区)两级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理顺体制,明确责任
(一)根据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将市、县(市、区)两级畜牧兽医站改为监督管理性质的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市、县(市、区)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在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的管理下,具体承担或受委托承担畜禽养殖、饲料、兽药行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指导畜牧业发展;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和动物疫病的控制扑灭;饲料、兽药、种畜禽的管理和畜产品安全监控;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及动物疫病诊疗组织的管理等职能。各地应根据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精简高效的原则,实行定编、定员,所需经费全额列入当地财政预算。
(二)现有市、县(市、区)两级畜牧兽医站中从事动物疫病诊疗和经营饲料、兽药、畜禽产品等的经营实体,要与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在人员、机构、财产上彻底分离,并改制为企业。凡是能够实行市场化运作的职能都要尽可能转给企业承担。
(三)实行乡镇动物防疫检疫派驻制度。按照执法主体在县,工作在乡镇的原则,由县(市、区)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对乡镇实行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制。各地要根据当地畜牧业发展状况和防疫检疫任务的需要,在乡镇或按区域设立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派出机构,或派驻工作人员,其编制、经费均纳入县(市、区)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派出机构或派驻工作人员承担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的工作,并协助乡镇政府做好动物免疫和疫病扑灭等的组织工作。派出机构或派驻工作人员由县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管理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所在乡镇政府管理。具体由各市、县(市、区)政府确定。
(四)严格把好人员的入口关。市、县(市、区)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原则上实行全员聘任制。市、县(市、区)政府及其农业、编制、人事部门要按照健全畜牧兽医体系,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参照《市、县(市、区)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派出机构或派驻工作人员配备参考意见》(见附件),结合当地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从紧核定人员编制。要制订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人员的具体录用标准,采取“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录用”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等程序,从现有市、县(市、区)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中优先招聘符合条件的人员,不足部分可在畜牧兽医类大专以上毕业生中公开招聘。凡是从现有市、县(市、区)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中招聘的,一般应具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助师级以上职称,具备聘用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派出机构人员、派驻工作人员一般实行两年一聘,连续两年考核为不合格的不得继续聘用。市、县农业主管部门要具体制定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派出机构和人员的岗位职责以及考核办法,切实加强管理。
二、深化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充分发挥动物疫病诊疗服务机构在畜禽防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乡镇畜牧兽医站要按照稳定队伍、深化改革的要求,整体转为动物疫病诊疗服务机构,继续从事畜禽疫病诊疗和饲料、兽药、畜禽产品等经营服务,使之成为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力量。
(一)按“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切实解决好原在编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的社会保险待遇问题。*年12月31日在编在职的人员,凡未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按照当地有关规定,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地可以制定补缴的办法,所需一次性补缴的费用,除个人按规定补缴外,其余费用由当地县(市、区)财政承担。省财政根据各地经济状况和财力情况,确定不同的标准给予补助。
(二)乡镇畜牧兽医站改为动物诊疗服务机构后,其受委托承担的畜禽免疫、疫情普查、疫病扑灭、畜牧技术推广及培训、畜牧业生产和疫情统计等各种公益,以及政府对其补助的各项费用可继续保持不变;也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动物疫病诊疗服务机构承担的公益,付给合理的报酬,充分调动其参与公益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深化动物疫病诊疗机构的改革。要研究制定动物疫病诊疗机构整体改制的优惠政策,鼓励工商企业、畜牧业龙头企业和动物疫病诊疗机构的员工参与改制。动物疫病诊疗机构改制后,优先获得“购买服务”的相应业务及经费,在一定的过渡期内原有的经费补助仍可予以保留。具体由各市、县(市、区)政府决定。
(四)加强执业兽医队伍建设。各级动物疫病诊疗机构、畜牧业龙头企业、动物饲养场、畜禽专业合作社等单位的执业兽医以及村动物防疫员队伍,是动物防疫体系的重要力量。省农业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使其更好地承担起动物疫病防治的工作。各级政府和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要组织当地的动物疫病诊疗机构、畜牧龙头企业、畜禽专业合作社、民营动物诊疗机构的兽医队伍和村动物防疫员等力量,切实做好动物免疫、疫情普查和动物疫病扑灭工作。
三、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畜牧兽医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
畜牧兽医体系改革事关公共卫生安全,事关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通过改革,进一步强化动物防疫工作,增强对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等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我县农业农村局根据国家“人病兽防”的总体要求,切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相关要求和行业标准和规范,通过加强动物基础免疫、流调监测评估、排查净化、养殖防疫和食品安全宣传等措施,切实抓好我县的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效果明显,多年未发生因动物染疫传染而发生人间人畜共患病。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防治情况
我区兽医工作主要防治的人畜(禽)共患病的动物病种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5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农业农村部兽医部门、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关动物疫病防治要求,对存在的5种人畜(禽)共患病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分别防治。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针对广西常发生的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进行强制免疫,。规模禽场和有条件的养殖场(户)按免疫规程常年免疫,面上散养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为主,补针为辅。做到应免尽免,常年应免率达90%以上,抗体合格率保持70%以上。经过区、市、县及平时监测,我县高致病性禽流感多年都达到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要求。
(二)狂犬病:按自治区防治要求,养犬实施登记备案制度,由公安部门许可,政府统一提供疫苗,进行社会化全面免疫。目前我县在11个乡镇都设有免疫登记点,并开展免疫服务工作。通过宣传和科普推广防疫知识,全面开展狂犬病免疫,居民养犬免疫意识大提高,民间狂犬病发生率大大降低,近两年没有报告狂犬病病例。
(三)炭疽病:经过多年在月里、中堡、六寨等老疫区持续开展牛、马炭疽免疫接种,每年开展炭疽环境污染监测,逐年消毒净化,已经十多年没有发生动物炭疽疫情。
(四)布鲁氏菌病:我区属布病防治二类地区,不能采取免疫接种防治,只能通过开展基线调查和监测净化,按自治区要求,每年我局都针对性的开展布病监测和净化。
(五)结核病:按照规范生要求,需要对奶牛、奶羊场进行每年一次的结核病检测排查,由于我县没有符合检测条件的奶牛、奶羊场,自治区没有相关检测任务下达。
二、主要措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要求,坚持“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加强领导,细化责任,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实施强制免疫,坚持春秋两季突击免疫与常年免疫相结合,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双轨责任制,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技术操作规程,强化综合防控的工作要求,广泛宣传,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面提高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对非强制免疫病种切实按照规范和技术要求,持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检测评估、消毒灭源净化。强化检疫、动物卫生监督,严格引种、调运环节监管,严防疫源传入。
【关键词】泾源县;畜牧兽医;草畜产业;现状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泾源县各级组织把草畜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来抓,草畜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主要成效和特点是:
1.1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标准化生产日益普及
按照“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要求,以肉牛产业项目为依托,加大暖棚牛舍和青贮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扶持力度。2013年底,全县累计建成肉牛养殖示范村76个,建造标准化暖棚牛舍16899座、“三贮一化”池9894座,养殖农户标准化暖棚牛舍、“三贮一化”池户均占有率分别为0.76座和0.47座;累计投放各类铡草机9361台、粉碎机845台、割草机350台、饲草打捆包膜机5台,玉米秸秆揉丝机8台,养殖户肉牛养殖条件大为改善。
1.2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饲草料基础进一步夯实
按照“农业为畜牧业服务,种植业为养殖业服务”的思路,以种植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压缩冬小麦播种面积,加大饲料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力度。自2006年开始,平均每年种植饲料玉米2000hm2、复种禾草2000hm2,积极引进推广了玉米秸秆加工青贮各项新技术,每年加工调制秸秆饲草5万多t。
1.3 动物防疫服务网络日趋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初步建立
结合草畜产业项目实施,不断强化动物防疫服务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县共配备村级动物防疫员110名,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启用了二维码免疫标识,建立了疫病可追溯体系,动物免疫率、标识率和抗体检出率均达到100%,抗体保护率达到70%以上,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
1.4 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泾源肉牛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抢抓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机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政府强力推动、养殖园区拉动、营销大户带动、养殖协会联动、群众积极主动、科技服务促动“六动”形式,突出规模,创新机制,破解瓶颈,以繁为主,以贩促养,养贩结合,部门联动、整村推进,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和符合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
2 存在的问题
(1)经济模式的多元化,导致我县草畜产业发展出现滑坡现象。
(2)牛肉精深加工企业萎靡。
(3)养殖园区、养殖大户效益不够明显,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4)现有的扶持政策已经赶不上产业发展需要。
3 今后发展的重点与措施
3.1 抓好万头基础母牛核心基地建设
(1)在全县范围内培育20个基础母牛养殖示范村,每个村培育100户基础母牛养殖示范户,使得每户基础母牛饲养达到3头以上。
(2)大力发展专业化母牛规模养殖。
(3)加强对母牛规模养殖的信贷支持。
(4)建立能繁母牛养殖保险制度。比照能繁母牛保护补贴政策,建立政府部门牵头、农户与保险公司签约的母牛保险制度。
3.2 加强优质饲草基地建设
一是以饲草加工企业为重点,专业大户为骨干,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农户发展区域化集中连片种植,引进高产优质的牧草种子,进行统一种植、科学管理。每年种植饲料玉米2000hm2、紫花苜蓿2000hm2。二是加快先进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通过引进、试点,结合我县的实际,积极推广紫花苜蓿头茬打捆包膜青贮技术和玉米秸秆揉丝青黄贮技术,解决养殖户季节性缺草性问题,同时提高饲草利用率,增加养殖效益。
3.3 加快肉牛营销屠宰环节建设
一是加大“泾源黄牛”的品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中国(宁夏)六盘山黄牛节这一平台,全方面多方位的宣传“泾源肉牛发展模式”,提高知名度。二是建立泾源黄牛肉定点销售网络。三是引进大型清真牛肉屠宰加工企业。按照“大规模、大带动、新技术、 新产品、新机制的思路和多种成分、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要求,认真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集中人力、物力、 财力,高起点地抓好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使之形成经 营机制新、技术含量高、规模效益好、市场覆盖面广、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经济实体。
3.4 扩张肉牛饲养总量
要依托龙头加工企业,坚持“抓大户、抓园区、小群体、大规模、高效益”的原则,以规模养殖园区(公司)为重点,专业大户为骨干,集中发展连片区域化的养殖专业村、专业社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带动千家万户的规模养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拉动,效益促进和典型推动,大力鼓励千家万户加快发展肉牛养殖,不断扩大养殖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草畜产业发展水平,逐步打造成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经营市场化的强势特色产业,为肉牛加工企业增值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
3.5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黄牛冷配改良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各级服务组织和重点服务设施的建设。二是加强动物防检疫。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强化村级防疫职能,逐步健全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对主要传染性疾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其不发生或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疫病发生的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表,组织防疫人员对家禽进行集中免疫,不漏一禽一畜。对进入本县的畜禽要严格检疫,杜绝一切有疫情的病畜进入。
一、畜牧业生产情况:
1、牲畜存栏:全团牲畜存栏65081头(只),完成师计划的100%,母畜存栏42711头只,完成师计划的100%,其中羊存栏63396只,比年初增加13880只;牛存栏742头;猪存栏911头。
2、仔畜繁育:全团共繁育各类牲畜36388头(只),成活35670头(只),成活率98%,繁育率113%。其中羊繁殖31156胎,产羔36041只,成活35326只,成活率98%,繁育率113%;牛繁殖184头,成活184头,成活率100%,繁育率47%;猪繁殖胎数17胎,繁殖162头,成活159头,成活率98%,繁育率935%。
3、成畜死亡:全团各类成畜死亡83头(只),死亡率0.1%。其中羊死亡83只,死亡率0.1%。
4、畜产品完成情况:截止目前,肉类总产1114吨,完成师计划的101%,其中猪肉239吨,牛肉115吨,羊肉721吨,杂肉39吨;羊毛完成130吨,完成师计划的108%;牛奶270吨,完成师计划的104%;禽蛋180吨,完成师计划的106%。
5、饲草收集及加工工作:
截止目前,全团累计进行饲草收集2.68万吨,完成师计划的116%,粉碎11500吨,完成师计划的115%,三贮一化7600吨,饲料贮备5300吨,完成师计划的106%。
6、畜牧业重点工作及技术推广。
一年两产母羊试验50只,完成师计划的100%;当年羔配种完成2500只,完成师计划的100%;绵羊人工授精6000只,完成师计划的100%;双羔素注射1000只,完成师计划的100%;全年舍饲羊群2群,每群150只;草原鸡饲养12000只,其中大户3户;塑料暖棚完成18166平方米,完成师计划的519%;苜蓿种植完成53874亩;应用混合饲料1200吨;肉牛改良381头,其中牛细管冷配381头,完成师计划的100%。
7、截止目前各类畜禽防、检、驱、治任务完成总计694512头、只、口、匹、条(次),其中防疫301353头次,检疫7356头只/次,其中布检6710头/次,结核检疫646头/次,生猪屠宰检疫968头,活畜流通检疫14533头次,羊驱绦93620只,犬驱绦2585条(只),猪驱虫1237口。。
8、牧业贷款发放情况:贷款金额为146.71万元,贷款户240户,第一次贷款户数147户,第二次贷款户数83户,购买羊只5370只,落实师扶持贫困职工贷款86万元,86户已全部发放。
9、全团十个农牧连队从一连到十连基本实现“家家户户见牛羊”。目前,全团牲畜存栏6.5万头只,全团具有养畜能力的户数有845户,养畜户835户,全团养畜户占具有养畜能力户的98.8%,饲养20只羊以上户数有785户,全团饲养20只羊以上户占养畜户的92.9%。
二、主要工作和特点
1、加强牧业管理。
围绕一个目标(存栏8万只细毛羊)、抓好两项工程(家家户户见牛羊和家家有畜示范连)、建好两个万只小区(农科站、种畜站)、实现三个突破(饲养方式上、良种推广上、产品流通销售上)、搞好五项服务(技术推广、品种改良、产品流通、疫病防治、信息引导),做好今年的畜牧业各项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兵师党委会议精神,团场制定了畜牧业发展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成立了发展畜牧业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畜牧业的管理,并出台了《%%%%年畜牧业工作安排》、《%%%团绵羊品种改良实施办法》、《%%%团畜牧兽医考核办法》及《%%%%年畜牧业考核实施方案》。
2、“家家有畜示范连”开展情况
全团共有10个农牧连队,在六个单位实现“家家有畜示范连”的基础上,今年%连、%连、%连、%连四个连队达标,同时抓好连队的台帐和牲畜建档立卡工作。继续实施“家家户户见牛羊”和家家有畜示范连“工程。充分利用好师600万资金贴息扶持600户有生产能力的贫困职工发展庭院养殖业的政策,抓好团50万元支持家家户户见牛羊”和家家有畜示范连“工程的资金使用,确保了今年一连、二连、九连、十连四个连队按时达标。在饲养方式上,要坚持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大力推行工厂化养殖和畜牧业十大主体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行小区养殖加快牧业发展,两个万只小区(农科站、种畜站)已初见规模。
目前,全团牲畜存栏6.5万头只,全团具有养畜能力的户数有845户,养畜户835户,全团养畜户占具有养畜能力户的98.8%,饲养20只羊以上户数有785户,全团饲养20只羊以上户占养畜户的92.9%。
3、全面优化畜种结构,从品质上突破
经过近几年的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广大职工对经济适用、见效快的塑料大棚、双羔素应用、秸秆“三贮一化”等技术已完全接受,并能自觉的加以应用。一六八团党委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坚持“农牧并举,优化畜种结构,全面推进产业化发展”的方针,大力实施成果转化,以科技输入为手段,使科技强牧成为带动团场畜牧业发展的催化剂,同时把品种改良作为提高牲畜品质,增加职工收入的关键措施。团场以细毛羊改良为重点,调整优化畜种结构,全力实施种畜工程,推广绵羊人工授精技术,增加配种站(点),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同时建立优质细羊毛生产基地(生产七连和生产八连)的契机,做大做强细毛的平台,加快团场细毛的发展进程,通过良种引进、扩繁、推广,提高细毛羊的生产性能和资源的利用率,使牲畜繁育率、出栏率、羊毛品质得到提高。为促进我团养羊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品质,现根据团场安排,在去年成功推行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团范围内开展绵羊人工授精工作,为做好绵羊人工授精工作,团场在去年绵羊人工授精工作的基础上,抽调10名技术人员组建了绵羊人工授精服务站,常年开展此项工作,发展效益畜牧业,确保团场养羊业健康发展。引进细毛羊种公羊65只,进行品种改良,大力开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04年开展绵羊人工授精总数6000只,主要是以优质细毛羊(新疆军垦型)中国美利奴及肉毛兼用道赛特和罗姆尼西尔斯,目的是提高羊毛品质和繁育率;同时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在全团组织细毛生产母羊,连队养殖户将断奶生产母羊交给畜牧工作站进行“托管”,畜牧工作站负责饲养、抓膘、预防、配种等系列全程服务,以解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同时保证绵羊人工授精的受胎率,确保羊只繁育率达到120%。同时在团种畜站养殖小区发展全年舍饲工厂化养殖,试验群2群,每群150只羊,年初有方案,年底有总结和效益报告并已上报师畜牧局。
4、人工草地建设
全团所有苜蓿地主要品种是紫花苜蓿,共有苜蓿地面积5.38万亩,其中水浇苜蓿地1.75万亩。第一茬苜蓿地5.38万亩,水浇地平均单产370公斤(干草),旱地平均单产160公斤(干草),总产12180吨;第二茬苜蓿水浇地全部实现收割二茬,旱地可根据雨水情况,部分可实现二茬,可浇二水,平均单产170公斤、总产4000吨;第三茬苜蓿地1000万亩、可浇三水,预计平均单产100公斤、总产100吨,十个生产连队均有100亩攻关田,干草单产平均800公斤以上,苜蓿地的划分办法和承包形式是固定到户。
5、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搞好疫病防治服务是发展畜牧业的前提。
疫病防治是一项社会化的工作,发展现代畜牧业,只有建立完善的防制体系,才能降低疫病危害,确保畜牧业产品安全和质量。根据《农%师动物防疫管理办法》,2004年我团又出台了《%%%团动物防疫管理办法》和《兽医考核办法》,我团自1998年开始推行动物防疫费用统筹办法,同时收取单位管理(使用)费,畜牧兽医服务费,这对保证团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这种收费体制的诸多矛盾也体现出来,尤其是目前全团牲畜已达6万余只,防疫、检疫、重大疫病防治、技术推广等工作推行的难度逐渐加大,必须确保团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的健全和稳定。为此,我团将动物防疫费用、草场管理(使用)费、畜牧兽医技术服务费用“三费合一”统一征收。
征收费用内容:三费指动物防疫费(6元/头只),草场使用费用(1.2元/头只),畜牧兽医服务费用单位平均3000元。根据单位的牲畜数量、草场面积、土地面积加权测算,进行平衡;山区10000只以上牲畜的单位,按6.5元标准参照征收,5000只以上按7.5元参照征收;农牧连队5000只以下的按8.5元参照征收,3000只以下的按参照10元标准征收;团直单位按全团平均数交纳。各单位按团财务计划下达收费指标,于年初一次性上缴团财务科。兽医人员12人,平均收入11500元。
6、加强队伍建设,做好流通工作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做好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是引导农户小群饲养与大市场接轨的桥梁。因此大力发展畜牧业,健全以畜牧公司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五项服务(技术推广、品种改良、产品销售、疫病防治和信息引导),确保我团的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团场做好扶贫贷款资金购畜工作,目前已发放贷款资金102万元,有144户职工购羊3025只,畜牧公司充分利用扶贫贷款资金30万元,为职工群众做好服务,为连队职工购畜1240只和3头荷斯坦牛。
三、存在问题
(一)虽然今年各连队都加大了对畜牧业的领导,但仍然存在管理比较薄弱,具体措施落实不够扎实,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对工作的统筹安排,年初生产计划连队分解到户不够详实,部分连队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还有差距,双羔素应用等技术推广项目落实不到位,示范连建设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畜牧业建档立卡工作也存在填写不规范现象,如饲草贮备、粉碎等项没有填写清楚。
四、今后的打算:
按照师党委%届%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要求,%%%团“十一五”计划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始终坚持近期以养羊为主,中远期以养牛为主,发展丰富多彩的畜牧业的总体思路。实现优质细毛羊存栏8万头只,递增200%,主要畜产品产量总产1105吨,羊毛总产320吨,计划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亿元。
(一)在加大引导力度上求突破。
(二)在实现科技兴牧上求突破。一是要提高从事畜牧业生产职工的整体素质。二是要与科研机构、院校联合,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使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得到应用和推广,形成规模。三是要建立健全科技体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形式,建立和完善团、连、户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网络,不断增强科技服务功能。
(三)在增强市场功能上求突破。一是要依托小城镇,有计划地建立畜禽产品交易市场。二是转变团场职能,充分尊重职工意愿,具体怎么调,发展什么要由职工自己决定,不能搞“官逼民富”,不能搞一个模式。三是要鼓励职工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培养经纪人和营销组织,让职工产得出、销得掉。
(四)在提高服务质量上求突破。一是要加强对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领导,进一步完善领导责任制,加强督查、指导,做好协调和宏观调控等工作。二是要改变工作方式,鼓励党员干部、科技人员走出机关扎根基层创办科技服务基地。三是要为职工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
(五)以畜牧业“种子工程”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
继续继续实施牲畜“种子工程”建设,把畜禽品种改良、提高个体生产性能、畜牧业提质提效作为科技兴牧的主攻方向。建立自己的种羊基地(以德国美利奴肉毛兼用羊为主要发展品种),培育细毛羊、肉毛兼用羊核心群,实现种畜生产专业化,逐步形成团、连、户良种繁育推广网络。新建综合配种站2座,流动配种站8个,并有计划开展良种肉羊杂交繁育。具体要确定重点生产区域,在生产%连、%连、%连、%连、%连的细羊毛集中产区,大力发展优质细毛羊,扩大优质细毛羊群体,形成羊毛批量生产,2005年组群人工授精每个单位1500只,分配细毛种公羊每个单位6只。%%连以发展肉毛兼用羊为主,2005年参加人工授精每个单位1000只,分配种公羊每个单位5只。
(六)积极实施畜牧业牧草种子工程,进一步完善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实现牧草的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全团新播苜蓿实行统一供种,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牧草尤其是苜蓿质量低下的问题。
(七)积极开拓畜产品市场,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要采取引进、挂靠等多种形式培育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好绿晨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我团设立基地的优势,带动团场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职工经济人队伍和各种中介组织,促进养殖户分工分业,使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真正解决职工目前出现的销售问题。
(八)继续实施“家家户户见牛羊”和家家有畜示范连“工程,是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抓好团50万元支持家家户户见牛羊”和家家有畜示范连“工程的资金使用。鼓励职工大力发展丰富多彩的畜牧业,实现“六畜兴旺”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充分依托我们的资源优势,引导职工发展以草原鸡为主的家禽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