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u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PPV)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一线治疗方法, 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临床, 疗效可靠。但部分患者应用无创通气效果不佳, 原因不尽相同。现对铁法能源公司总医院2007年1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应用NPPV治疗失败的12例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NPPV治疗96例, 成功率87.50%(84/96), 失败率12.50%(12/96)。失败病例中男10例, 女2例, 年龄46~92岁。COPD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COPD诊治指南[1]。入院时动脉血气分析均符合Ⅱ型呼吸衰竭。
1. 2 方法 患者均使用美国凯迪泰FLEXO ST25/30 BiPAP呼吸机。工作程序参考Mehta和Hill的建议[2]①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②选择口鼻面罩或鼻罩, 接输氧管(氧流量2~6 L/min)。③呼吸机设置:采用BiPAP (S/T)模式。后备频率10~12/min, 吸气压(IPAP)8~12 cmH2O, 呼气压(EPAP)4~5 cmH2O, 按照患者的耐受性逐渐增加IPAP至15~25 cmH2O。氧浓度的调节力求在
1. 3 通气失败的判定 ①血气分析指标进行性恶化如pH40次/min)。⑤无法耐受连接方法。
2 结果
接受NPPV治疗COPD 96例中12例失败, 失败率12.50%, 失败原因:Ⅱ型呼吸衰竭不能纠正或加重7例;不能人机协调2例; 漏气量大2例, 胃肠胀气1例;12例中9例立即气管插管抢救成功, 3例死亡。
3 讨论
本组12例失败病例原因分析归纳如下:①肺部感染未控制, 尤其合并有支气管扩张, COPD因肺部感染诱发呼吸衰竭占70%~80%。抗生素有效治疗失败是一方面原因, 而NPPV本身易导致痰液粘稠使痰液排出困难[3]甚至形成肺不张, 也是感染控制不佳的原因。这往往与患者通气需求较大, 或伴有较大漏气量, 使总的通气量过大而不能充分湿化有关;②漏气。这是比较常见的问题, 发生率高。主要是无创通气的面罩大小不能满足患者脸型需要, 或者佩戴过松而漏气。呼吸机管道密闭出现问题也可导致漏气。③胃胀气。主要是因为通气过程中患者吞咽, 气体进入胃肠道。④患者不耐受, 拒绝应用无创通气。更多是心理因素, 担心面罩更加重呼吸困难, 烦躁不安, 出现人机对抗, 最终治疗失败。
解决方法:①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 不论有创或无创, 抗生素的使用可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抗菌谱必须覆盖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 其他如肠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非典型病原体等, 严重者必须覆盖耐药菌。②根据患者的脸型、患者的舒适程度、呼吸状态、痰液状态、配合程度选择面罩或鼻罩。③呼吸机连接加温加湿器, 指导患者治疗间歇饮水保持水分充足, 使痰液稀释, 帮助患者翻身、扣背、鼓励咳痰, 也可以使用振荡排痰机促进排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④防止胃肠胀气的方法是嘱患者带机期间闭紧嘴巴, 防止气体进入患者胃肠道导致腹胀;另外限制吸气压力, 尽量不超过25 cmH2O。
目前, 无创通气已经是大家公认的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为了能更好的合理有效使用无创通气, 应多总结失败原因, 可避免病情加重, 降低插管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25(8):453-460.
【关键词】 糖尿病; 儿童患者; 持续皮下注射; 多次皮下注射; 护理风险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广为接受,421型家庭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结构模式。与此同时,由于家长对子女的宠爱,我国未成年人肥胖情况越发严重。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1-3]。传统认为糖尿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事实上,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病趋势越发突出[4-5]。据估计,在我国约有5%的糖尿病患者系儿童[6]。目前,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和多次皮下注射是胰岛素注射的主要方法[7-8]。本院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同注射方法在糖尿病儿童的疗效上存在一定差异,而且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的护理风险相对较小。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6月本院住院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儿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3~15岁,平均6.7岁;所有患儿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儿童糖尿病诊断标准予以确诊,患儿的空腹血糖大于6.6 mmol/L,餐后2 h血糖大于11.1 mmol/L;临床表现为尿频、多饮、体重减轻等。按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3~15岁,平均6.8岁,空腹血糖(11.74±5.77)mmol/L,餐后2 h血糖(17.65±4.27)mmol/L;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15岁,平均6.6岁,空腹血糖(11.54±4.89)mmol/L,
餐后2 h血糖(17.13±5.47)mmol/L。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观察组采用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仪器使用珠海福尼亚胰岛素泵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胰岛素泵含小注射器、泵主机和输液管理。注射量分为基础量(按全天量的60%执行)和餐前最大剂量。具体注射量根据患者血糖情况予以随时调整。具体注射过程为:引导针扎入皮下,泵主机内的电池驱动马达推动小注射器活塞,将胰岛素注射人体内。(2)对照组使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通过专用注射器将普通胰岛素注入。在注射过程中,根据患者血糖情况予以调整注射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使用量,并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护理风险。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比较 经过治疗,两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
2.2 两组护理风险比较 观察组在发生针刺伤、剂量错误、注射用具错误、漏液情况等护理风险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当前“小皇帝”、“小公主”现象普遍存在的现实下,糖尿病近年来有低龄化的趋势。儿童一旦患有糖尿病,不仅严重的影响患儿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带来种种不适应,从而制约患儿正常交际,影响心理发展。目前,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首选方法。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胰岛素注射可以采用持续皮下注射和多次皮下注射等方式。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不同注射方式在疗效方面存在差异[6-7,9]。
就本研究而言,借助胰岛素泵进行持续皮下注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糖、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使用量。研究证实:采用持续皮下注射的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量分别为(5.37±0.49)mmol/L、(7.67±0.86)mmol/L,(5.29±1.12)d
和(37.21±2.09)U/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采取皮下注射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类护理风险,影响治疗效果[10-11]。因此,降低护理风险是选择注射方法的重要内容。在本研究,使用皮下持续注射,未发生针刺伤、剂量错误、注射用具错误和漏液情况,出现低血糖和穿刺点感染分别有3例和2例。对照组针刺伤有7例、剂量错误4例、注射用具错误7例、漏液9例、低血糖10例和穿刺点感染11例,两组在护理风险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合本研究,持续皮下注射相比于多次皮下注射,可以更有效的降低血糖,缩短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使用量,并降低护理风险,是治疗糖尿病有效的注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桂香.护理干预对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98-99.
[2]吴临爱.儿童糖尿病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8):298-299.
[3]洪党云,朱冬兰.儿童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11(2):42-43.
[4]李胜平,苏丹.儿童糖尿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226-227.
[5]郑宝玲.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糖尿病的护理风险分析[J].河北医学,2011,33(24):3833.
[6]唐小宾,邹雅琦.不同胰岛素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10):121.
[7]古建平,付晓蓉,卫海燕,等.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护理风险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8):2864-2866.
[8]李桂平.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在儿童I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1):116-117.
[9]蒋菊荣.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护理风险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719-720.
[10]任秋芸,魏淑英,任海芸.护理安全管理与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12,16(4):232-233.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6例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给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治疗4周后,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69%,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呼吸系统疾病康复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68-01
康复医学已近百年的历史,相对脑病康复、骨病康复来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并未被广泛认知,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对本身存在各器官系统退行性变的老年患者而言,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临床价值[1]。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6例65岁以上的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龄65-82岁,平均71.6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氧疗、止咳祛痰及茶碱类药物等支持对症治疗。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主动康复。教会患者进行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法。同时结合我国古代养生保健操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这些保健操可以带动胸背的呼吸肌运动,有助于缓解呼吸肌的疲劳,可增强下肢肌力及下肢的灵活性[2]。
1.2.2营养康复支持。肺康复患者病程较长,消耗大,患者体质虚弱,故应加强营养,尤其注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3]。我科室根据辨证施膳总结出一系列利于肺病康复的餐饮处方,同时嘱患者三餐定时定量,以餐后不感到腹胀为度,忌饮食过量,忌食用不卫生、不新鲜或生、冷食物。
1.2.3合理氧疗。肺病患者肺功能受到损害,加之肺部感染,进一步阻碍了肺泡气体的正常交换,结果引起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障碍,氧气又不能顺利地进入血液,因此大多数患者处在缺氧状态,要向患者介绍吸氧的好处,使其配合治疗。
1.2.4帮助排痰。支气管扩张、COPD、肺心病以及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感染时,均可出现痰液增多的现象,应告知患者原因,使其消除恐惧心理,使用药物后或推拿、拍背、引流等手法帮助患者将痰液尽快排出体外。
1.3疗效判定。疗效判定:显效:患者急性呼吸道症状明显减轻,基本无咳嗽,无喘息、呼吸困难。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X±S),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
2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康复医学蓬勃发展的同时,肺病康复的诊疗方案也已成熟,在国内很多医院已将肺病康复作为康复科的一个项目进行临床科研,通过药物和呼吸肌的功能锻炼进行肺康复,已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具体到本次研究,我们首先向患者普及疾病原、病情发展过程、治疗措施及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等知识,并且加强治疗期间的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消除患者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使患者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合理氧疗、食疗、呼吸功能锻炼结合机体锻炼等。
我们为患者安排的主动康复主要着眼于呼吸功能的锻炼。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呼吸操练习以增加呼吸肌的肌力及耐力,改善患者的肺功能[6]。其次,由于此类疾病的慢性进程,患者能量消耗大,容易引发营养不良而使病情加重,及时补充营养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方面。它对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极为重要。因此,呼吸肌的收缩力受到患者全身营养状态的制约。对存在营养不良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给予有效的营养支持将有利于提升其呼吸肌的肌力,改善疾病预后。
另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多存在长期慢性低氧,可引发肺血管广泛收缩及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对此应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氧疗。长期氧疗能显著提高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消除组织低氧状态,防止甚至逆转低氧所引发的组织和器官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显示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掌握肺康复的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青,余海滨,余学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3,28(5):642-645
[2]封玉琴,胡冰.营养补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促进作用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35):67-68
【关键词】老年;呼吸系统疾病;人性化护理;效果;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82-02
随着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呼吸系统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病程较长,病情不稳定,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因而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以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其中人性化护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为了探讨老年呼吸系统病人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本文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0例,根据护理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6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5.4)岁,病程在1-16年不等,平均为(10.5±4.1)岁,其中支气管炎25例,肺气肿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9±5.1)岁,病程在1-18年不等,平均为(10.9±4.0)岁,其中支气管炎26例,肺气肿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症状 (1)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喘息等;(2)实验室检查发现53例患者炎症细胞和白细胞增加,18例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3.1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保证患者的休养,病房湿度控制在40%-50%之间,温度控制在17℃-22℃之间[2];要定期进行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新,并且要防止患者吸入有害气体。要从小细节入手,让患者感受到护理的人性化。
1.3.2心理护理 患者在患病期间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病情的康复,尤其是情绪低落会严重影响呼吸道的恢复。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并且要向患者讲述关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关注,从而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
1.3.3呼吸道护理 (1)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如俯卧位等,防止头部过高造成对呼吸道的压迫,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翻身和拍背,促进痰液的排出;也可采用雾化吸入和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促进痰液的清除。(2)吸氧治疗时要控制患者吸氧的流量和速度,要保证氧气的湿润,可以从低浓度开始,逐渐加大氧浓度,防止吸氧浓度过高造成患者呼吸中枢的抑制。(3)保证有效通气,由于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功能减退,自我净化的能力较差,因而要建立有效通气,必要时可采取机械通气。(4)呼吸训练,要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呼吸训练,控制好患者吸气和呼吸的比例(1:2),保证每分钟呼吸10次左右,每天训练2-3次,每次10-15min[3]。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呼吸状况评分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4]进行测定,分为呼吸症状、疾病影响、活动能力三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危害越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护理后患者SGRQ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降低(P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在SGRQ评分上的比较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结构出现退行性改变,而且身体机能出现下降,自净能力比较差,因而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本研究中采用人性化护理,从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进行,其中环境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促进患者呼吸道功能的恢复;心理护理能够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呼吸道护理要从小细节入手,保证有效通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从而促进呼吸肌群的运动,增强呼吸肌的力度,改善呼吸功能;饮食指导能够帮助患者补充丰富的营养,戒烟指导能够帮助患者及时进行戒烟,从而提高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5]。本研究中人性化护理后患者的呼吸症状、疾病影响、活动能力等SGRQ评分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6]一致,说明对老年呼吸系统病人采用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贾淑梅.物理治疗及特殊护理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77-277.
[2]单彩云.布地奈德与沐舒坦雾化吸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观察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3):656-657.
[3]张兰艳.护理干预老年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6):36-36.
[4]郝灵红,杨青,孙鉴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4):13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10月45位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男性患者,年龄60~84岁,平均68.7岁。
1.2 方法
其中1期矽肺合并肺气肿28例,2期矽肺14例,3期矽肺3例,采取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病情观察、咳嗽、咳痰的对症护理、功能锻炼、电话随访。
1.3 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45例,除2例因年龄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去世,43例通过护理干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症状减轻,情绪稳定,能正确对待疾病,身心状态良好。
2 护理
2.1 病人评估 1期矽肺即使肺功能下降不影响正常生活,但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患呼吸系统疾病,可引起咳嗽、咳痰症状加重,反复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发生,进行性加重。2期矽肺肺功能明显下降,胸闷、气短、缺氧等肺气肿症状。3期矽肺支气管痉挛或粘膜水肿,缺氧出现紫绀,合并肺心病时,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水肿。
2.2 心理护理 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因为长期患病,影响日常生活,不同程度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我们针对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导。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氛围,有计划地进行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病因、治疗和预后等知识宣教,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主动与患者接触,肯定他们为国家煤炭事业所做的贡献,耐心倾听工人师傅的诉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培养患者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其家属配合,逐渐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生活及饮食护理 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室内每日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病情给予卧床休息,坐位或半卧位,衣服宽松,被服松软、暖和,以减轻对呼吸运动的限制。对心、肝、肾功能正常的病人,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1500ml以上,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容易咳出。适当增加蛋白质、热量、粗纤维饮食,低糖饮食,可避免血液中二氧化碳过高,可以在食物中加入不饱和脂肪酸如:黄豆油、花生油等。粗纤维食物可预防便秘,避免产气食物,可以预防腹胀。高蛋白食物提高能量,强壮肌肉和骨骼。
2.4 病情观察 病人急性期有明显的咳嗽、咳痰及痰量增多,缺氧发绀加重常为原发病加重的表现,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压及心肺体征变化,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节律及血压的变化,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5 咳嗽、咳痰对症护理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鼓励和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指导病人每日2~4小时定时进行数次随意的深呼吸,在吸气终了屏气片刻后爆发性咳嗽,排出呼吸道内分泌物。(2)胸部叩击:五指并拢,呈空心掌叩击胸部,叩击从肺底到肺尖,肺外侧到内侧,叩击时间15~20min,每日2~3次,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呼吸、咳嗽、排痰情况。
2.6 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锻炼方法:患者取立位、坐位和仰卧位,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用鼻子吸气时尽力挺腹,用口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吸气2秒,呼气4~6秒,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1:2或1:3。(2)缩唇呼吸锻炼方法:通过缩唇形成的微弱阻力来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2]用鼻吸气,缩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自动调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缩唇程度,每天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两种锻炼方法达到提气容积,减少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气道内压,防止小气道的过早闭合,增强肺泡换气,改善缺氧,缓解气促的症状。
2.7 电话回访 患者出院后护士每月一次电话回访,询问身体情况,告诉病人做到生活规律、预防感冒、避免受凉及与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避免烟尘吸入,如天气良好多到户外活动,提高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
3 小结
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早期预防并采取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好转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学习,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