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的体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分析;干预治疗;心理护理
作者单位:130022 长春市中医院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具体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不正常的行为方式、感知觉反应异常、智能障碍及其他损害,统称儿童孤独症。作者从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对50例孤独症儿童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并施以6个月的干预治疗及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孤独症患者均符合DSM-Ⅳ自闭症诊断标准[1]。其中男32名(64%),女18名(36%); 3~5岁17例(34%),6~12岁33例(66%),平均年龄7岁2个月。50例中24例曾作颅脑CT检查,9例曾作MRI检查,结果均除外其他颅脑疾病。各年龄组人数分布见表1。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分析 对50例患儿的母亲妊娠史、出生史、发育史、家族史(父母精神、智力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做统计分析。
1.2.2 护理措施 采用干预治疗及心理护理,包括行为干预、结构化教育、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音乐治疗护理等,时间平均6个月,5 d/周,8 h/d。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见表2) 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发现,患儿母亲有异常妊娠史者13例,占26%,包括先兆流产、孕期感冒、自主服药、脐带绕颈等;出生时新生儿窒息4例,占8%、早产1例,占2%、出生时 Apgar评分低于6分3例,占6%;7例儿童父亲或母亲患抑郁症,占14%、2例儿童的母亲为轻度智力障碍,占4%、其余患儿均否认有家族精神病史;22例患儿家长教育方式不正当,占44%,包括打骂、严厉等。
2.2 治疗护理结果 本组患儿经心理护理干预,临床观察指标明显改善(见表3),说明干预护理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能够有效治疗儿童孤独症。
表1 各年龄组人数分布(例)
表2 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例)
表3 治疗后临床观察指标变化(例,%)
从表2可以看出,临床观察指标总有效率在孤独离群方面为90%,语言障碍方面为83.34%,运动协调方面为92%,情绪稳定方面为84%,注意力改善方面为85.34%。
3 讨论
通过对5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的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妊娠史、出生史、发育史、家族史(父母精神、智力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与孤独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预防儿童孤独症要从妊娠期开始,预防重点是加强围产期卫生保健,积极进行优生优育工作,妊娠期病毒感染、先兆流产、出生时窒息和剖宫产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特别是有家族遗传倾向者,父母更要提高认识,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以期早期发现。
对于儿童孤独症,目前无特殊药物治疗,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护理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3.1 行为干预护理 行为干预护理可以帮助患儿发展社交兴趣和交往技能,阻止种种不快的行为,帮助他们发展正常的行为和语言的理解及表达能力,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随时随地的,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期待孩子不断地做出正确反应时,作为训练者就要时刻注意和遵循发指令的一些原则。
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患儿看电视时不让别人干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仿佛自己就是电视剧的人物,并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由于处在孤独之中,常常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他人的存在,完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想入非非,日后心理变态严重。为此我们制定了防治对策,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内容、并给孩子解释,帮助孩子理解。
本组患儿经治疗半年后,其孤独离群、社会交往能力、语言发育障碍等症状均明显好转。
3.2 感觉统合训练护理 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调查发现[2]在患儿中感觉统合轻度及严重失调率分别为25.83%、13.25%。说明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我们设制了包括:滑板、滑梯、羊角球、袋鼠跳、隧道、蹦蹦床、圆筒、大笼球、独角椅、摇摇船、网揽、拍球、跳绳等15项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可以显著减少负,增强各种机能。对50例孤独症儿童施以6个月的感觉统合训练心里护理结果表明:50例孤独症儿童运动协调、情绪稳定、注意力改善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所以感觉统合训练护理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确实是有效的。
3.3 语言训练护理 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狭窄,思维局限,开阔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调动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语言训练,设计轻松的游戏,让孤独症儿童在愉悦的、轻松的心态下接受护士的语言交往训练。护士把握时机地进行引导,完成顺理成章式的训练,这种方法既利于孩子对这句话所对应的情境理解,避免以后的生活中使用不当,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接受训练,游戏法除了给语言交往创造宽松环境和有利时机,同时,对孤独症儿童健康心态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3.4 音乐护理治疗 音乐对淘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他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对着镜子跳舞、张开笑脸欣赏自己。在音乐陶冶下,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性情慢慢开朗起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
3.5 其他 通过对人物表情、卡通图片表情、创设不同情境推断人物可能的情绪反应等训练。结果训练后50例患儿均能不同程度理解图中处境所描写的人物关系和其中人物蕴涵的情绪以及推断人物的情绪反应及感受上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护理训练是目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最主要的方法,只有全面综合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护理训练,特别是对他们非言语交际行为、共同注意能力、社会情感沟通能力以及象征性游戏的训练将有助于孤独症儿童获得更好的康复,从而大大提高孤独症患儿的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 Ⅱ型呼吸衰竭;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4-0150-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如果该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导致Ⅱ型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由于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疗法具有安全、方便、无创伤、效果好、不易产生并发症等特点,其已经在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8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通过研究发现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COPD合并Ⅱ型伴呼吸衰竭患者86例,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55~79岁,平均67.2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均符合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1]。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3),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具体包括抗感染、祛痰、消炎、通过鼻导管进行吸氧、支气管解痉剂的使用等常规治疗措施。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再施以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措施。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口鼻面罩;预先设置好具体的参数,如呼吸频率设置为13~16次/min,氧浓度设置为35%左右,吸气压力设置为4~8 cm H2O,呼气压力设置为2~3 cm H2O;每次的治疗时间约为2~3 h,每天需进行两次治疗,一疗程约为4~7 d;如果在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此时可以将具体的治疗参数逐渐降低,直至患者完全脱离了呼吸机治疗。治疗中若患者的病情无任何改善或有所加重、具体的通气及氧合指标恶化,并且无法配合治疗时,此时需进行有创通气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PaO2、PaCO2、pH)、心率、呼吸频率变化的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病情痊愈的情况、气管的插管率和从入院治疗到出院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H、PaO2、HR、PaCO2和R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插管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插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患者处于COPD急性加重期时气道阻力不断增加及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存在,增加了呼吸的能耗,导致呼吸肌疲劳和痰液引流不畅,导致了该病的发生[2]。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方面的疗效已经得到了肯定,该方法最主要的目标是通过提高PaO2水平,降低PaCO2水平,有效地缓解患者呼吸肌疲劳等临床症状[3]。该方法与有创通气人工气道治疗相比,使用更加方便,基本避免了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并发肺炎的几率大大降低,在治疗期间患者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咳嗽、吞咽等,并且保留了上气道的免疫、生理湿化及温化功能,手术操作简便,患者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容易配合治疗[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试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且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插管率上低于对照组。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每隔半小时需巡视1次,重点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是否与机械通气一致,胸廓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情况,如发现异常需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救治措施。(2)需加强对气道的护理。由于COPD患者的气道会有较多黏稠的分泌物,不容易被咳出,因此医护人员可以将湿化液注入呼吸机湿化器,以达到使气道湿化的目的,并及时将气道的分泌物清除掉,时刻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顺畅。如此可以极大地降低肺部感染率。(3)指导患者加强呼吸锻炼,并有针对性地补充营养。(4)指导患者采取侧卧式或半坐卧位方式进行休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呕吐、误吸现象的发生。(5)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该次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患者了解治疗的积极意义及方式,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使得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6)根据实际的病情鼓励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恢复性锻炼,告诫患者勿吸烟或去公共场所,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加强营养[5-6]。
总之,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加强心理方面的护理、加强气道方面的护理等是保障该治疗方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曾祥毅,欧相林,王小平,等.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5):306-307.
[2]任绍新,任英莉,崔月红,等.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9):52-53.
[3]曾祥毅,王小平,何顺平,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发肺性脑病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9):558-559.
[4]柏林,朱静.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及护理[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412-413.
[5]徐群英,刘海燕.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7):1240-1241.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居民;死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66-02
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为了解近年来广州市区老城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状况及其危害程度、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现对广州市越秀区2006~2011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生命统计数据库中所有死于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数据。
1.2 方法
分析2006~2011年度根本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越秀区居民的性别、寿命、死亡时间等特点,死因分类按ICD-10的标准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变量分组频数分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性别比较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
死因分析发现,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共死亡44 213人,死亡人数超过10%的死因由高至低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其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12 177例,占全死因的27.54%;男性7 561例,占62.1%;女性4 616例,占37.9%,男女性别比达1.64∶1,分年度计算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01),详见表1。
2.2 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
在各类致死呼吸系统疾病中,男女性别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前三位死因为恶性肿瘤(35.5%)、肺炎(27.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为COPD)(18.7%);女性则为肺炎(40.9%)、恶性肿瘤(26.9%)、COPD(13.0%);具体见表2。而且,从2006~2011年的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构成对比来看,肺炎的死亡所占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COPD死亡者比例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变化不太大;而恶性肿瘤、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死亡病例则有下降的趋势,详见图1。
2.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年龄分布
经统计,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死亡居民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平均年龄为(76.9±12.8)岁。从表3可见,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老年人(70岁以上)为主,从60岁开始,呼吸系统病死人数明显增加,80~89岁年龄段达最高峰(35.9%)。而在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超过10%的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死亡分析可见,恶性肿瘤在70~7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38.7%);而肺炎和COPD均在80~8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44.5%和46.7%);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因肺炎致死超过半数(52.6%)。
2.4 呼吸系统病死亡的气候变化
据统计可知,越秀区居民呼吸疾病死亡与气候有关,死亡人数以1月份最多(1 256例,占全年的10.3%),10月份最少(874例,占7.2%)。对具体病种而言,则各有不同:肺炎在1、2月份较高,10月最低;恶性肿瘤在1、5、9月份较高,3、7、12月较低;COPD在1、3、12月较高,10月最低。详见图2。
3 讨论
根据本次资料统计可知,广州市越秀区近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较高,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表明此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形势较严峻,在今后工作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处于主要死因顺位中第三位,与上海市2010年[1]分析一致。呼吸系统死亡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与广州市城区COPD的患病率和年龄特点相符[2],也与新疆26年的病例统计一致[3],但主要死亡病因则不同,经过多年的努力,肺结核已不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目前我区的呼吸系统疾病防治重点是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在三级预防中可以对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和天气寒冷的季节有所侧重,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防治重点是肺炎。老年肺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交叉且复杂,呼吸系统症状不典型,特异性体征较少,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4]。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在1月份最多,不论是总数还是肺炎、恶性肿瘤或COPD,均以1月份死亡为最,估计与广州的气候特征有关。北京H区研究结果[5]显示日平均气温>15℃时,日平均气温升高可能是呼吸系统死亡增加的危险因素,且在>25℃时气温升高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更加明显。但广州市的情况不同,杨军等[6]利用广州市2003~2007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显示,低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相对危险度为1.020(1.001~1.037),而高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广州市1、2月平均气温最低,1月份则通常是骤冷陆续发生的时候,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发生、加重。此外,李宁等[7]统计广州市多家医院2006~2008年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资料,结合同时期环境监测和气象资料分析发现,大气污染在冬季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死亡影响高于夏季。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较多月份与各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月份趋于一致。钟南山院士长年对COPD的研究也表明,空气污染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因此,环境治理也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广州市中心城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全社会必须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这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及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春凤,陈仲庆,刘文斌. 上海市五角场镇2010年居民死因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2,24(2):160-162.
[2] 刘升明,周玉民,王大礼,等. 广州部分城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2005,25(5):314-316.
[3] 曹建江,朱武. 2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疾病构成比分析[J]. 农垦医学,2001,23(6):374-375.
[4] 郭丽. 186例老年肺炎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2(2):258-259.
[5] 陶辉,童建勇,沈艳辉,等. 北京市H区日平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7):569-572,659.
[6] 杨军,欧春泉,丁研,等. 广州市逐日死亡人数与气温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136-138.
[7] 李宁,彭晓武,张本延,等. 广州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与大气污染的时间序列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863-86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周期的延长,老年人良性、恶性胆道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明显上升,且随年龄的增长并存多系统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等,加之老年的生理特点增加了老年患有胆道系统疾病的病人手术治疗的危险性。因此,做好老年胆道疾病围手术期临床观察及护理,对手术本身和术后痊愈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院2005~2009年以来共收治56例,认为加强对术前、术后的护理可降低患者并发症,提高康复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胆道系统疾病有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急慢性胆囊炎、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良性胆道系统疾病52例,恶性胆管癌患者4例。随机分为LC组30例,OC组26例。其中合并心血管疾病占30例,呼吸系统疾病16例,合并糖尿病10例。
1.2 手术治疗 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LC组均采用四孔法。取头高脚低20度左右,左侧倾斜20度左右,CO2气腹压力为33~1.87Kpa,具体操作胆囊切除术。术中8例由于胆囊周围广泛的粘连而转开腹手术治疗。OC组,对胆总管结石,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胆管癌则胆总管空肠左右肝管roux-y吻合术。术中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和呼吸期末CO2分压等。
1.3 观察项目术后主要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输液 ,腹腔引流管引流出液体的量和颜色,使用止痛剂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是否有并发症。
2 结 果
经老年病人围手术期住院治疗观察LC组优于OC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肺部感染并发症低,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早期下床后动,早期进食,有利于康复。
3 护 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全面体检,细致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每一个高龄患者的全身功能情况都要全面认真的了解。护理人员必须协同医生对每位患者进行全面体检及各项实验室检查。在急诊情况下,也要对重要生命器官进行必要的检查,如心电图、血生化、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尿糖、血糖等。同时要观察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及生命体征。如发现高血压,除予以降压外,每天定时测基础血压,直至恢复正常再维持1周,在不停药的情况下施行手术,并加强术后护理。如有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则应积极给予纠正,尽一切可能在术前将各系统功能调整到正常或基本正常范围,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3.1.2 心理护理本组病人由于年龄大,住院后思想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往往又合并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因此,主管护士应热情接待,介绍住院环境,与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经常与之交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耐心倾听其因疾病所致的恐惧和顾虑,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术前的各项注意事项,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3 胃肠道准备为了避免手术中因恶心、呕吐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防止术后腹胀等,一般手术前一日进食流质,术前禁食12h,禁水4~6h。
3.2 术后护理
3.2.1病人的卧位麻醉未清醒前取侧卧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腰麻病人术后去枕平卧6h,硬膜外麻醉病人平卧4~6h。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多取低半坐位卧式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壁张力,减轻刀口疼痛。
3.2.2 生命体征的观察手术后一般每15~30min测量脉搏、血压、呼吸1次,至少连续4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可改为每60min测量1次。平稳后可改为每4h 1次。体温一般为每2~4h测量1次。术后3天内若体温不超过38℃,可不予处理。
3.2.3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静脉补液。记录每小时出入液量,保持各种管道通畅。记录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检查皮肤的温度、湿度和颜色,观察敷料渗血情况,每日计算24h出入液量,根据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契压、尿量、尿比重、脉搏的变化调整补液量。定期抽血了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情况,及时纠正失衡。
3.2.4 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四肢,防止长期卧床而血栓形成,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3.2.5 各种引流管的护理也是术后患者护理的重要环节常见的引流管有T型管、腹腔引流管,其次为胃管和尿管,患者术后回病房时应首先将各管与事先备好的各种引流装置接通,妥善固定,尤其是T型管应用胶布、别针把T型管固定于床单上,管子的长度是当患者向对侧转动90°时没有任何牵拉力,对神志不清、不合作者须束缚其肢体,防止因躁动,而误拔引流管,固定引流管时,即要防止张力过大而滑脱,又要防止引流管太长致扭曲、折叠而不通,一定要保持引流管通畅,置引流管多者应做好标记并记录各管引流物的量、性质、颜色,发现引流管脱出及时报告医师处理。腹腔引流袋、尿袋每3d更换一次,防止逆行感染。T型管是预防胆道梗阻及进行胆道造影治疗胆道残余结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T型管护理上除妥善固定外还应注意以下环节:观 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注意是否清亮,有无残余结石、絮状物等,引流是否通畅,引流口周围有无胆汁渗出,应保持引流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一旦出现引流量突然减少,或有胆汁渗出,须立即报医师处理;术后48h内,由于麻醉和创伤对肝脏的打击,胆汁的引流量较少,每日为100ml左右,以后逐日增多为300ml~500ml。胆汁量与颜色的变化反应了病情变化。若胆汁为血性,提示胆道出血;若胆汁变绿,提示胆道感染;若胆汁异常稀薄,引流量每日>1500ml以上,提示患者肝功能极差且有水电解质紊乱的可能;若胆汁突然减少,则要考虑有无残石、蛔虫堵塞;保持T型管通畅,术后经常捏挤T型管,挤压时勿牵 拉,患者翻身或下床活动时都要给予协助,保持引流袋低于引流口,防止折压、脱出或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由于老年人并存病多,消化吸收功能差,常有低蛋 白血症、贫血、维生素缺乏等,不利于伤口愈合,拔除T型管可延长至术后3周患者体温持续正常,饮食恢复,T型管造影无异物、无残石、无狭窄,拔管前 间断夹闭T型管24h以上,观察腹部体征与进食情况,无腹痛、发热、进食良好可拔除T型管[1]。
3.2.6 饮食胆道手术2~4d后肠道功能恢复,可多次少量进食全流质,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差,8~10d可以进食软食,易消化、低脂、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类食物。
3.2.7 做好基础护理与出院指导手术后一周内,患者往往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应经常巡视患者,观察病情,认真做晨晚间护理,尤其是禁食期间唾液、消化液分泌减少,每天做二次口腔护理,预防 口腔感染,使患者感到清爽舒适;帮助患者修剪指甲,嘱患者勿挠伤皮肤,观察皮肤黄染的程度是否减轻,经常给患者更换内衣、床单、被罩,保持皮肤清洁,减轻瘙痒,协助患者改变,早期活动,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需长期带T型管的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交待管理维护方法,对痊愈出院的患者做好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服药、复查、饮食、休息等[2]。
3 讨 论
做好老年胆道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术前要做好心理工作,特别对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病人灌输对手术有信心,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对单纯胆囊切除术病人分析,LC优于OC。LC术后切口感染率低、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少,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术后对老年病人为了防止肺部感染给吸氧,雾化吸入等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止痛、使用抗菌素等治疗,对病人施行全方位的医疗护理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胆道疾病发病率也增高,并存多系统疾病,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外科微创手术也发展。在基层医院也能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等先进技术,使护理人员更高的要求。在老年胆道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对复合多种病,不能忽略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整体护理,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
我科于2003年3月~2004年12月共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13例,其中行股骨头置换术者50例,现就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特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2O例,女38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69.3岁。人院时合并有心血管疾病9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糖尿病7例,尿路感染2例,褥疮1例。本组患者入院后先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治疗,4~10 d后手术,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人路,术后15 d拆线出院。手术后2例原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呼吸道感染加重,经对症治疗得到控制。
2 术前护理
2.1 入院一般护理术前护理是多学科综合性护理,应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主动帮助办理好入院手续,患者人室到床,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的一般情况、条件及设备,介绍主管医务人员,配备生活用具,熟悉周边环境,使患者有到家温馨的感觉。
2.2 心理护理及时掌握老年患者的个性特点、家庭关系、社会背景及心理状态,有的放矢从心理上支持和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2.3 做好合并症的观察与处理对骨折伴有合并症的患者更应加强巡视观察,注意生命体征变化,配合医师对合并症治疗的同时,注重做到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主动咳嗽排痰,扩胸活动增加肺活量;认真做好会的卫生;鼓励患者每日饮水2 000 ml左右;臀部垫以水垫,并教会患者每日进行3O~50次抬臀训练,每日2次进行有效的按摩,必要时按摩骨隆突处和受压处。通过以上方法,控制了原有合并症,并减少了新的并发症,只有2例原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肺部感染加重,给予抗感染药物、吸氧、雾化吸人、吸痰等处理,一周后得到控制。
2.4 术前准备护理通知患者手术时间,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使患者充满信心,术前一天作常规准备,术前晚保证良好的睡眠,术日晨协助医师拔除骨牵引,用75%乙醇消毒,无菌布包扎手术部位,并护送
患者去手术室。
3 术后护理
3.1 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时接受术后患者,按硬膜外麻醉后护理,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详细记录。
3.2 、引流管护理患者术后取低枕平卧位,患肢外展3O°,膝微屈。穿“丁”字鞋,防止外旋,并做到不侧卧,不盘腿。及时接引流袋,并保持一定的负压及通畅,注意观察引流量,如量较多或有其他不适,及时与医师取得联系。
3.3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老年人脏器衰退,且营养状况普遍偏差,加之手术创伤,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低,容易发生并发症,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包括:(1)及时消除术中的紧张,恢复正常情绪,保持病室安静,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让其得到充分休息,对术后疼痛较剧烈者,遵医嘱给予适量镇静剂及止痛剂,以免疼痛、情绪紧张诱发其他疾患。(2)对原有心血管、呼吸系统合并症的患者,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鼓励患者行深呼吸及扩胸运动,3 d后行床头吊杆起身锻炼。(3)老年患者胃肠消化功能差,又卧床少动,术后应加强营养,要注意饮食调节,宜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及鱼类、豆制品等。(4)因老年人创伤加手术,血液呈高凝状态,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栓塞,所以早期功能锻炼极为重要,本组患者均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即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及踝关节屈伸活动,每天50次,并进行患肢的按摩活动,上、下午各1次。
3.4 功能锻炼患者3 d后逐渐后背靠起,l周后膝、髋屈曲8O°~90°,4周扶拐行走来院复诊。
4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