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环境建设

城乡环境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环境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环境建设

城乡环境建设范文第1篇

广义地说,城乡规划建设就是城乡规划管理者通过城乡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动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调动城乡的各种资源,去实现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狭义地说,城乡规划建设即为组织编制和审批城乡规划,并依法对城乡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安排实施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

(1)城乡生态环境的概述

城乡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城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广义的城乡生态环境除了物理环境外,还包括人口分布及动态、服务设施、娱乐设施、社会生活等社会环境、资源、市场条件、就业、收入水平、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经济环境以及风景、风貌、建筑特色、文物古迹等美学环境。城乡生态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按人的意志,经人类加工改造形成的适于生存和发展人工环境。它既不是简单的自然环境,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环境。人是城乡生态环境的缔造者,也是城乡生态环境的一员。城乡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部分融合而成,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具有一定的负荷能力。矅

(2)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联系

城乡生态环境是城乡规划的前提和对象,城乡规划的对象是城乡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生产建设活动,它们都是城乡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人口、社会环境是城乡规划的物质基础。城乡生态环境的特点决定了规划管理的方向、方式、方法和效果。城乡规划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就是从城乡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乡有限的空间、环境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从古到今在城乡规划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思潮,都以提高城乡的生态环境为基本宗旨。城乡规划决策系统是指城乡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主要包括城乡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组织编制审批管理。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不仅使城乡建设和经营管理更经济,而且是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如工业用地的合理规划布置绿地系统,对城乡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它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三废”的集中回收与治理。

2、在城乡规划与建设中应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措施矅

(1)局部地区的成果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许多农村已迈开了城镇化的步伐,因此,做好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事关全局。生态学应用的缺失是现实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态的重要,但却不一定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此,将生态应用到城乡规划中应该是规划工作者该身体力行的理想。生态学在城乡规划的应用,更强调的是生态学的实践部分,并且范围更为广泛,更侧重于把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作为“应用者”不一定要把生态学的原理都讲的清清楚楚,但应用者本人却要对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非常熟练。矅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要准确的把握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旨,重点是要了解城乡生态环境本身的特点。首先城乡的生态环境建设都是人工培植的绿树和花草,与自然环境下生长的植被不同。城乡里的绿化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只是一小部分。防治水土流失靠的是树木的根系紧抓土壤,还可以防风沙。但是在城乡规划中,城市里是不方便种植参天大树的,通常人们都会选择柳树、松树来替代,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美化了环境,实际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却不显著。其次城乡主要是人们的密集区,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大量的垃圾就会产生。尤其是塑料袋、塑料瓶、还有各类化学药品,无法在空气中自己降解,都会严重的危害城乡的生态环境。如今政府提倡垃圾废物分类处理,政策很好,但是实施起来难度依然很大。甚至很多老百姓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哪些是一直都以扔掉的,导致了多功能垃圾桶不能有效的发挥自身的功能。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上只能改变表面的环境,深层次上还需要人们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公共来完善城乡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3)城乡规划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宗旨

城乡环境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贸易 农业物流 低碳 流通

引言

农业资料供给、产品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共同构成了农业物流,与商品化物流类似,农业物流按环节划分也可以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三种基本模式。政府官方文件中对于低碳经济的提及首先见诸于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首先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及气候变化的威胁。众多学者在随后的社会环境发展研究中又对低碳经济概念进行了补充,界定了其核心内涵,即以制度创新和结构化设计为主导,减少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碳排放量,逐步建设具备低碳排放能力的经济产业结构体系。

低碳环境下的城乡贸易流通要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配置优化,对于流通形式的低碳经济,生产、物流、分配以及最终消费环节都构成低碳建设。我国城乡农贸市场上同时出现的“菜贵伤农”和“菜贱伤农”畸形发展现象不仅反映出农产品增产增收不同步的市场环境,事实上也包含了城市菜价不稳定、农产品价格波动过高的发展态势。

我国目前的城乡贸易物流运作模式分析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逐步跃进,农村市场日益构成社会商贸流通系统的重要核心,以农业资源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和日用品市场为参与主体的农业多元化市场结构已发展成为较为稳定的互补体系,国家层面对于三农建设的重视及日益迫切的农村、城市商贸物资流通体系统筹形势都使得农业现代化的去管制化经营成为必要步骤。一般来讲,以经营主体的划分为依据,我国城乡贸易物流运作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模式,具体来讲:

(一)农业产品批发中心主体物流运营模式

农业产品批发中心在规模、辐射范围和功能等方面区别于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一般按所处地理区域分为城市和乡村农产品批发中心,前者主要包含农产品零售商、批发商、公司客户以及最终消费者,后者则主要以农产品供应个体户和农产品批发商作为主要联结对象。

农业产品批发中心主体物流运营模式在农业物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由于其内部又可以细分为副食品市场、蔬菜瓜果市场、粮油市场、水产品市场以及肉禽蛋类市场等,所以这种模式不仅主要依靠批发,而且也具备辅助零售、市场管理、物流配置、税收工商以及产品监测等市场能力。在此种模式下,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及供给情况可以得到基本反映,以信息双边不对称而造成的农场品批发商单边获利成为常态现象,农产品批发中心信息平台的建设往往缺乏透明性,信息更新不及时,在线交易难度较大,消息闭塞的个体农户和终端消费群体不可避免的面临损失。近年来,我国农业产品批发中心建设从网点数量来看已经近于饱和,而网点质量则相对成熟市场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粗犷型经营较为常见,市场细分化程度不够精深,功能完备度低,服务管理水平欠缺。

(二)农业产品物流企业主体物流运营模式

农业产品物流企业主体物流运营模式以农产品物流的领军企业作为物流运营核心,物流企业间接进行农产品销售,将城市居民最终消费和农村居民的生产进行有机结合,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下分工专业化的集中体现。

在此种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下,主体物流企业以信息化平台搭建为依托,在物流服务、流通速率、在线交易和产品价格等方面给予平台用户使用支持,尤其以农户集体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农业产品物流企业主体物流运营模式突出较为清晰的组织结构,是农户、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商各自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的良好凭借。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跨地区物流中心、物流园区还有待规划建设和完善,发达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是服务城乡农产品贸易流通的基础,我国的农业物流企业建设和发展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物流企业在管理水准、服务专业化程度、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以及共享数据等方面都不健全,需要后续的补充发展和探索构建。

(三)农业产品加工企业主体物流运营模式

农业产品加工企业主体物流运营模式以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物流中心,将个体农户、农产品做市商、零售商等进行统一联结,目前部分发展较为具备前瞻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出现自建工贸一体化的商贸网点形式,加工外销贸易网点的拓展甚至延伸至海外。

以加工企业作为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大范围普及,实际涉及面相对狭窄,且以农产品的深层加工为主,加工潜力小的初级农产品涉入较少,较为常见的如浙江地区的“金华火腿”和“临安核桃”、四川地区的丝绵深加工等,加工企业以地区领头企业作为主导,规模大、加工深、费用低、吸引力强是其重要特征,个体农户、产品做市商等在其中实现接触。由于加工企业在服务能力、配送运输、辐射拓展和商品跨区域统筹调配等方面的局限,其信息平台中展示的产品信息、技术支持和专业加工等信息也不具备大众推广的性质和功能。

(四)农业产品流通企业主体物流运营模式

农产品流通企业包括农产品连锁和配送中心,实现初级产品提供、生产加工和终端消费的连接,在合作方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即大多以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农村专业化合作社作为合作对象,其目的是稳定货源。

由于分散化责任承包制存在的先天缺点,为了配合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个体农户、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也通常通过集团化方式迎合这种规模化合作样式,以主动适应流通企业对农业产品诸多方面的高标准要求。高标准带来的额外好处是相对于加工企业主体物流模式的高效率和低风险,因为实力较强的流通企业如上海联华等通常布局广泛,直供合同的签立更是以合作社为出发而将城乡进行了承接,因此具备单一流向,一旦“农村-城市”的单向流通局面被打开,农村巨大市场支撑的城乡双向互动还会具备更大发展潜力。

城乡贸易物流的低碳经济原则和物流模式搭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统一的分配筹划和个体配合,城乡贸易物流网络是通过一个个分散的点而连接的,点分布的合理性决定网络功能发挥的效率性和经济性,政府层面的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可以为城市和乡村都建立有效物流指引,个体企业在运营层面发挥的配合作用也可以间接促进城乡贸易流通从“农村-城市”的单向模式向“农村-城市-农村”的双向模式转变,使得广大农村市场需求得到满足,降低流通成本,企业的“居间”作用得到发挥。城乡贸易流通的低碳衔接在实现农产品流通成本下降的同时,也具备了长远融合城乡贸易市场的潜在作用。

(一) 城乡贸易物流的低碳经济原则

1.农业物流模式中的低碳原则。农业物流发展中的低碳建设主要是在农产品流动中的合理规划、协调统筹等环节进行物流资源的控制、整合以及共享,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避免重复工作量,降低物流运送环节的碳排放量,达到绿色经济目的。在城乡贸易物流的管理运作角度考虑,城市和乡村分割时间较长,统一的规划经营欠缺,农业资源供应链上的参与成员分散化和小型化经营特点突出,以公共、公信、公开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力度不足,进而导致供应链上的单位间连贯性较低,农产品囤积滞留较多,为此,一个综合化的网络服务体系有待构建,要满足农户飞速发展的生产销售需求,在服务内容上可以由单一的仓储和运输转变到集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化物流服务集合,辐射全国,支持国际物流,只有完善低碳条件下的农产品流通和城乡物流综合服务体系才能有效调控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进而实现城乡贸易健康发展。

2.农业物流模式中的经济原则。在强调低碳的同时也突出经济性原则,意味着农业物流网络规划、农业物流源头控制以及全过程的增长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护。我国目前的城乡贸易物流模式存在分散化、碎片化、资源集中度不高等弊端,规模经济效应难以达成,并且成本费用高昂,据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社会物资流通总额达到13.6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达到4.37万亿元人民币,每年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费用增长就达到两位数水平,如表1所示。农产品价值实现的个体间串联成完整价值链的难度较高,衔接性差,与现代农业大一统的格局已经不再互相适应。要实现城乡贸易物流的规模经济效应,就要在整合农业资源和布局物流网络的同时,沟通城乡商品和服务,搭建顺畅的要素资源流动渠道,将规模化经营作为长远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利益极大、成本极小、绿色健康、资源整合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物流模式的搭建

1.企业主体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企业主体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以核心企业为主导,构建推拉结合的双向城乡物流模式,其中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产品流通和加工企业、农户和市民满意度、政府和民间利益共存作为物流搭建基准,即建设新农业产业化物流。从“农村推动城市”到“城市拉动农村”的供应链物流是对传统城乡物流高成本、低效率、高排放、低利润特征的改革与完善,低碳化物流系统建设的关键即在于此。以企业为主体的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横跨工、农、商三个产业,连接主体多元化,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交织,是综合统筹谋划农产品、农业信息和农业资金技术支持的、以竞争和合作共存的复合型产业链体系。

2.政府主导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政府主导的城乡贸易物流系统注重农业物流的节点建设,加强节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其物流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现在农业物流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为网格化系统,其决定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成本分摊,构建现代城乡商贸物资流通系统就要从城乡大局出发推动农业经济进步,在政策和国家农业发展战略高度发展现代化农业物流,重布局、抓结构、分区域、多优化、城乡一体,做到工农业统分结合。此外,政府要依靠行政权力建立农业物流节点低碳标准,避免农业价值链的重复建设,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于“政府指导、市场参考、自由经济、协商共赢”的十六字方针。

新型低碳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的特征

(一)企业主体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特征

1.农户和市民满意作为城乡双向物流体系建设的动力支撑。农户和市民分别处于农业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属于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市场,前者以农户满意为低碳目标下双向物流体系建设的推动方,标的推动物为农业日用品和农业资源等,个体农户或组织作为推动人;后者以市民满意作为目标,拉动市民菜篮子工程,解决农业产品从田间走进千家万户的问题,这样的一推一拉就形成了企业的协同运作机制。

2.现代物流模式向农村地区发展延伸。以低碳双向城乡物流作为骨架的新型城乡贸易流通体系将居民个体与农业市场进行联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产销一体,政府、企业、市民与农民共享低碳物流体系由低成本、高效率带来的网络化生产营销一体化成果,以供应链企业节点作为“做市商”,在城乡之间以协议方式交换农副产品和农村物资、农村日用品等,将“城乡物资中介”的角色发挥到位。

3.企业主体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不是静态的发展系统,动态发展是城乡贸易流通系统的突出特点。在“农村-城市”低碳物流价值链系统上,成员间维持动态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由此来避免过于古板和机械的物流供应链所带来的活力不足和效率低下问题。低碳城乡贸易流通还要在产品和上下游和同质产品间产生延伸,即农产品分工、规模化产业经营和产业链拓展,开采新价值源。

4.企业平台充分发挥居间人的作用,使得城乡贸易物资流通的经济性和低碳性得到兼容并包。企业平台发挥作用兼顾内部及外部物流网络,企业内部物流网络实现管理节点信息共享,外部物流网络使得农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得以通畅,企业内外节点之间建立起来的信息充分流动的物流关系网络以因地制宜式的物流效率取代了不明就里的物流模式照搬,这种企业内外网络建设的好处使得城乡贸易市场成交量数倍放大。

5.农业粮食系统购销储运中心的建设发展。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粮食购销储运中心的自身素质和经营环境都难以达到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因此,要想实现粮食购销储运中心向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的转变,必须从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两个方面入手。在硬件设施方面,要加快农村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对已建成的粮食仓储设施如浅圆仓等要及时进行技术设施的配套;在软件开发方面,购销储运中心本身要注重引进先进的农业产品物流技术,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操作经验,例如在粮食储藏方面运用成熟的物理及生态储粮方法、硅藻土杀虫剂以及气控储粮方法等。

(二)政府主导城乡商贸物资流通体系特征

1.已有流通渠道基础上的农业物流吸引。政府主导下,在统一筹谋规划的多层次区域性物流园区内,农业产品和物流基地应与工业、小商品、服务业物流基地共容,以现阶段我国城乡贸易流通中存在的线路设施基础差、运输工具转移能力弱、地区间联系程度松散等问题来看,以现代城乡流通体系客观要求为指引的、旨在解决城乡要素资源流通不顺畅的大网络物流系统还有待建设加强,协调运力、建设流通基础设施是下一个阶段的重点。

2.以发展农业合作经济为指向的专业化合作社建设。低碳城乡物流网络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农业物资,网络成员的共同参与不可缺少,成员之间的工作是具有互补性质的,农产品做市商、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共同作用的同时也拥有各自的供应链条,实践证明,下的农业合作社规模经济可以整合这些各自为政的价值链,农业合作社统一购买农业物资,统一销售农产品,缩短了物流系统的运作频率和单向事件发生概率,低碳贸易流通在节碳源头上得到遏制。

3.低碳城乡贸易流通体系运作依赖于公共农作物信息平台。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可以及时的分配承载城乡间商品,实现农资供应的实时跟踪,标准化作业模式下的信息收集传输、业务管理、查询、技术合作、农业咨询等也可以集成化呈现,统一的政府公信力平台实现了一点对多点服务,中间环节费用得以节约,而集体摊销平台营运费用也实现了降低农户负担的效果,农户参与城乡双向物流平台的热情也得到提高。

4.政府主导性城乡物流网络是区别于传统农户自发物流模式的增值型物流体系。这种体系下具备物流资源共享、个体反应迅速、引入市场机制、搜寻成本最低的特点,将分散化的农业资源以信息技术整合,整合后的资源系统反过来倒逼城乡贸易物流布局的合理性及透明开放程度,是“十二五”经济发展期间政府职能转型在物流业的重要体现,城乡贸易的宏观调控体系在保证国家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市场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5.国家层面积极的政策导向构成农业物流合法地位基础。目前我国专业从事农业物流的龙头企业很少,要发展农业物流,必须要经过国家来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农村物流的组织行为,鼓励城乡物流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建立农业物流体系为政策工作的重点,研究制定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办法是促进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结论

低碳经济是新世纪下世界各国基于环境保护因素考虑而共同建立的发展价值观,作为世界上的主要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碳价值观树立不可或缺,而作为下一个阶段以“搞活城乡贸易、以城带农、以农促城”的城乡间经济发展战略来说,城乡间物资流通环节如何去繁入简、优化整合发展低碳模式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迫切需求,作为城乡间贸易主体的农业企业、个体农户、物流单位以及政府决策部门都要引起充分重视,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在“十二五”期间的平稳运行和绿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中强.基于制造业视角的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务揽接能力研究[J].管理世界,2012(9)

2.曲福田.城乡统筹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J].管理世界,2011(6)

3.董天菊.发展农业物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物流技术,2012(11)

4.王建增.基于低碳经济视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5.俞菊生.上海都市现代农产品市场渠道拓展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

6.黄捷.论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3(11)

7.王殿安.我国农产品低碳物流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3(6)

8.张立国.低碳物流园区的界定、特征与运作策略[J].商业时代,2012(1)

城乡环境建设范文第3篇

一、关于时间界限,考虑到《城市规划条例》是国务院1987年新颁发的,各地制定审批城市规划也有先有后,各市、县可根据实际情况合情合理地确定处理违章建筑的时间界限,各地在处理违章建筑时,对时限以前的可适当放宽,时限以后的应从严处理。

二、关于地域界限。凡影响近期规划建设或城市发展的重要地段,违章建筑应从严处理,其它规划发展地区可适当放宽。

三、凡直接影响交通、消防、市政设施、房屋修缮施工、绿地、环保、防灾和邻里居住条件的违章建筑应从严处理,反之可适当放宽。

四、参照以上原则确定从宽处理的范围,只要房屋建筑正规,结构合理,经过一定的申报审批程序,给予批评教育或适当罚款之后,可以补办手续,确认其所有权,发给产权证件。罚款额度由各地制定标准,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所得罚款按有关规定处理。

城乡环境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环境景观;生态;规划

城乡结合部最早的定义来源于1968年提出的“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在引入我国初期,有一系列的术语来表达,虽然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其实质也大都相同,但使用起来较为混乱。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关部门旨在统一群,更好地便于城市规划与土地的集中管理,提出了“城乡结合部”的说法。其核心内涵主要指“规划确定为建设用地,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用地混杂地区以及规划确定为农业用地,在国有建设用地包含之中的地区”。

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景观规划要立足于时代背景,同时,科学地结合相应的生态理念,通过大量的环境调研,依托景观设计理论,辅之以相应的设计技术作为支撑对城乡结合部进行规划与设计。这种发展方向才是其应有的特征和发展方向,才能使区域结合的地带发挥其合理的价值,力求达到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城乡结合部景观类型

城乡结合部的景观类型依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其种类很多,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3种主要类型:乡村农业景观、交通线性景观以及自然景观。

乡村农业景观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农村为依托的一种人文景观系统,与城市景观中的现代化科技为导向原则不同,乡村农业景观主要包含生态类农村人文景观为主,例如,乡土建筑,乡土文化、生态农业、生态田园等较为复古的一种自然景观形态。但需要提出的是,相较于传统的农业耕作环境,城乡结合部的生态景观更多的是对现代农业的一种新的诠释,土地的粗放式耕种、乡土文化氛围的营造、特色生态田园生活的打造,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传统乡村环境带来的淳朴与恬静的休闲生活。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的交汇点,具有重要的地域要素,交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的扩张,也改变了城乡结合部的形态,成为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脉络。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脉络不仅起到连接和组织空间的作用,还发挥着生活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服务周边居民生活,同时,将碎片化的景观进行组织与连接,更好地统一周边景观。这是一种复合性的生态景观系统,在具有交通功能的同时,兼顾了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的多重含义,为周边居民及过路者带来重要意义。

自然景观主要是指不包括人为干预而自然形成的景观元素,如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元素。人们渴望自然的原因是人们始终想根据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未受干预的环境逐渐减少,城乡结合部作为一种自然载体,不仅承载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感知,更是生态和自然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然形态的天然形体是形成乡土风貌的重要元素,这种自然景观:一方面可以丰富空间层次;另一方面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之地,2方面展现出自然的乡土风貌,形成不一样的风土景观。

2.城乡结合部景观建设存在问题

根据资料的收集与建设情况调研,发现建设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格局混乱

城乡结合部建设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建设的整体性没有很好地纳入到城市规划序列中,建设的方式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定位自由发展,既没有考虑景观和城市格局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最终导致景观系统的混乱,同时,内部空间及线性景观没有秩序,缺少统一的布局和序列,造成整体格局的混乱。

2.2生态失衡

城市化进程不仅影响城市建设,同时,对乡村的建设也具有影响意义,由于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使得原本自然农业格局被打破,在农业内部调整的影响下不仅使农业建设受影响,还影响了农业景观的形成,整体空间缺乏层次的同时,降低了整体空间的舒适性。

2.3过渡生硬

城乡结合部的整体景观缺乏良好的空间过渡,城区与乡村结合的景观不能结合成整体连续的有机体,不仅影响了城市整体的空间秩序,还使得周围的生态网络和生态构架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率,致使景观在视觉上缺乏一定的过渡和连续性。

3.造景失调

由于科技手段的日益进步,在人工干预下各种造景元素日益丰富,在这种人造美景下出现的是传统的景观和现代新型经管失调现象。许多乡村盲目地进行城市化发展,忽略了乡土文化的建设和传统文脉的保护,使得整体的乡土景观无法和周围环境相适应,影响了整体景观效果。

4.结论

城乡环境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经济;环保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概念有不同表述,但其基本内涵是表示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与一般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其一,一般建筑能耗非常大,并由此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可将能耗降低70%-80%,在德国甚至出现了零能耗的示范建筑。其二,一般建筑采用商品化生产技术,建造过程的标准化、产业化造成建筑风貌大同小异;而绿色建筑具有地域性特征,强调采用本地的原材料,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和气候条件。其三,一般建筑是封闭的,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健康;而绿色建筑有合理的结构布局,适宜的朝向、型体,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系统,宜人的周围环境,其内外部采取有效连通,能对气候变化自动调节,可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其四,一般建筑往往忽略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而绿色建筑则强调建筑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运行维护、废弃拆除,甚至再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中对环境负责。

1.3 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东营作为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国家两大战略的城市,把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切实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 东营市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东营市绿色建筑发展实施现状

东营绿色建筑工作的推广,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建设领域的延伸,体现了东营对于资源节约和舒适宜居理念融合的探索和追求。一是,大力推进绿色建筑项目建设。2012年以来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加大对节能设计审查和备案管理,共办理建筑节能审查备案1500余项,建筑面积700余万平方米,居住建筑执行65%、公共建筑执行50%的节能设计标准。大力推进绿色建筑项目建设,石油大学科技园“生态谷”12号楼项目被国家住建部评为二星级绿色建筑,成为全省第二栋取得住建部绿色标识的公共建筑;格林星城小区、金辰富海广场、农业示范区保障住房等项目先后被省住建厅立项为绿色建筑项目,绿色建筑总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二是,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建设,2012年确定示范项目23个,建筑面积256.3万平方米;全市应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达280万平方米,利用深层地热供暖项目80多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装机容量达3.1兆瓦。全年完成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项目18个合计115万平方米。以上项目的投入使用,每年可节约标煤1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6万吨。三是,有效提升公共建筑能耗监测水平。2012年完成了9栋9.5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的护结构、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监测与控制系统等改造。四是,强力促进建筑技术产品开发使用。全市新墙材及建筑产品生产企业达到125家,产品涵盖墙体材料、外墙保温系统、节能门窗等类60个品种。2012年全市新墙材产能达到24亿标砖,实际生产21.5亿标砖,实现节约土地1970亩,节约能源11.2万吨标煤,利用废渣350万吨,减少CO2、SO2排放量28.5万吨。

2.2 东营市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绿色建筑认知缺乏。市民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建筑的内涵,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部分开发商对豪华和所谓的高科技建筑打出绿色招牌,使“绿色=绿色”、“绿色=昂贵”的理解日益深入人心。这种“绿色”误区大大降低了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阻碍着我市绿色建筑的发展。二是,绿色建筑成本初期投入大,而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当前社会,投资人出于投资风险考虑,往往追逐短期利润和资金的快速回笼,对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绿色建筑专业人才和机构缺乏。四是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不完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涉及到多个领域,是一个跨学科多专业研究课题。然而,东营市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现在也出台了一些标准和技术导则,但体系并不完善。

3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路径探讨

3.1 大力推进建筑节能

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闭合管理模式。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突出抓好太阳能光热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加快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积极开展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住宅示范小区建设。继续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积极开展低碳社区建设试点。

3.2 深入推进建筑集约用地

科学划定城镇空间增长边界,充分考虑土地、水资源、生态基础等承载条件,引导紧凑型城市布局。科学规划和布局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等就近配套,降低城市交通能耗。提升城市用地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效能,继续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因地制宜进行城市建设。倡导建设地面基础设施公用走廊,引导城市高压线、铁路、公路及河道两岸绿地空间的复合利用。

3.3 不断深化建筑节水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开展节水评估,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城市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应采用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大力推广管网检漏防渗技术,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积极推广耐旱耐碱性树种、节水型植物群落和微灌、滴灌、渗灌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绿化。开展废水综合利用,推进中水利用系统建设。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价格机制,鼓励引导再生水、雨水、河湖水在园林绿化、洗车、环卫等行业的使用。

3.4 大力推动建筑节材

加大墙体材料革新力度,加强新型墙体材料、技术、产品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市场秩序。积极推广墙体自保温等新型结构体系,加快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努力降低建筑材料消耗。加快推进建筑施工工厂化,积极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3.5 加强环境安全管理

加强建筑材料进场检验,加强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竣工验收检测。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加强施工现场噪声和光污染、水污染等控制。积极推广应用建筑热环境和通风环境模拟评估技术,提高建筑群体特别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水平。在满足城市绿化指标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新建建筑发展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丰富建筑绿化形式,提高建筑环境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