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救救护知识

急救救护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救救护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急救救护知识

急救救护知识范文第1篇

急救中心工作具有独特性,它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丰富的急救知识和经验,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技术操作水平,熟练配合医生完成抢救任务。以便迅速、及时、安全完成院前救护,安全转运,确保患者安全。

具有崇高的医德和奉献精神

尊重生命,尊重护理对象,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急救中心的护士每天面临急、重、危患者,护士要珍惜患者生命,因为生命是宝贵的它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爱患者、爱生命,促进患者康复,减轻患者痛苦,珍惜患者的生命,全力救治,为患者争取1分钟就多一分生的希望,把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全心全意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

护士具有细心、准确观察判断病情进展的能力:由于接诊的患者病情急、变化快,随时都有可出现生命危险,所以要求急救中心的护士具备细心的观察能力、判断病情进展的能力,并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及时捕捉其先兆表现,及时做出准确的病情判断,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不得麻痹大意,延误抢救时机,发现变化立即配合医生抢救。做到态度严肃认真、动作准确迅速,争分夺秒。既要分工明确又要与医生互相协作配合,一切抢救用物应在出诊的途中准备好。例如胶布、吸氧管、棉签等,以节省抢救时间。

热爱护理专业,甘愿为人类健康服务献身:由于急救工作的特殊性,护士经常在下班前接受新的抢救任务出诊而不能按时下班,甚至就连休息的时候也要24小时随时待命,遇突发公共事件时,1个电话就马上回科里参加抢救任务。这就要求护士要有为护理工作奉献的精神。热爱护理事业,具有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献身精神。

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广泛的知识

急救中心护士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抢救设备有关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并且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由于工作特殊性,这就要求护士要具有丰富的急救知识,熟练掌握内、外、妇、儿等各科的急救知识,所以护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具有较系统的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并且还要具有开展健康教育,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基本能力。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为了使各项护理活动能在患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顺利进行,而各项护理活动都是以护士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帮助其解决健康问题为目的的。由于急救中心的护士接诊的患者多为急、危重的患者,家属情绪激动、紧张、言语过激不易沟通,稍有不慎,语言不当,便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经常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无端指责,辱骂和殴打,尤其夜间出诊,社会闲散人员酗酒后打仗,有暴力倾向社会人员要求急救,这就要求急救中心护士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用抚慰的心灵缓解患者及家属情绪,安抚家属,以诚恳热情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及家属相信护理人员站在患者角度为其着想,尽全力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患者、家属的配合,信任和尊重。为赢取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急救中心的护士首先要具有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坦诚、宽容、豁达的胸怀,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感知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忍耐力,自控和应变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热情待人。其次要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因为护士每天要面对一张张垂危的面容,经常出诊惨不忍睹的车祸现场,凶杀现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在护士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致使护士情绪低落,感受生命的脆弱和患者家属失去亲人的哀伤。这就要求护士能调控自己的情绪,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另外,由于护理人员的紧缺,致使工作量增大,经常加班加点,护士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产生身体不适,工作能力下降,这就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所以急救中心的护士要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美育净化心灵等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不但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要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患者,善于对患者的言谈、行为、情绪变化进行观察,把握患者内心变化,分析患者情绪变化,要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稳定性,为患者营造积极乐观情绪氛围,帮助患者战胜疾病,赢取抢救工作的全面胜利。

可缓解,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可导致死亡及后遗症,因此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系统有效的治疗和整体护理,对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患儿康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朝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期实施呼唤式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2:28.

急救救护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防护

诊疗技术的发展,手术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其职业危害变得复杂多样,威胁着工作人员的健康及安全。因此,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管理, 维护护士健康不容忽视。现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进行综述,旨在提高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加强防范,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1 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1.1.1皮肤黏膜污染及锐器伤 术过程中血液的飞溅,刀、剪、缝针等频繁使用,术中传递,术后清洗处理,各个环节都容易被误伤,针刺伤的危害不仅在于它本身造成的伤害,且在于它传播疾病。有资料表明,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证实多达50 种,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有报道,国外护士锐器伤发生率52%, 国内为63.4%~64.5%,而污染的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通过1次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感染率分别为6%~30%、3%~10%、0.2%~0.5%[1]。

1.1.2微生物气溶胶 生物气溶胶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高达20%,经气溶胶传播的致病菌至少有100多种。高压冲洗枪、动力钻的使用及超声清洗均会产生生物气溶胶。除传播感染性疾病外,还易出现:皮肤过敏、结膜炎、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2化学性因素

1.2.1消毒剂 手术室使用较广泛的为含氯消毒剂。使用时释放出氯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与腐蚀作用,溅入眼内可导致烧伤,并损害呼吸系统,引起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肺水肿;吸入高浓度氯,可很快造成死亡。

1.2.2甲醛 一般用于手术标本的浸泡。甲醛对黏膜具有刺激性;可降低呼吸功能、神经系统的信息整合功能和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对心血管系统 内分泌系统、 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肾脏均有毒性作用。

1.3物理性因素

1.3.1噪声 长时间会导致人体应激反应,出现各生理系统功能紊乱,并易使工作人员产生负性情绪[2]。有调查表明,某地区的噪声每上升1 dB,高血压发病率增加3% 。

1.3.2职业性粉尘 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期接触滑石粉、棉团飞絮、绷带等粉尘,导致呼吸系统功能损害,引起咳嗽、哮喘。

1.3.3运动性损伤 搬运手术患者、器械时负荷过重或姿势不当,易致肌肉韧带损伤;术中长时间固定姿势站立,易致肌肉关节劳损、慢性腰腿痛、下肢静脉曲张。长期处于工作繁重,精神紧张,进食时间不规律,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胃下垂等。

1.4辐射性因素 C型臂等各种仪器设备产生电磁辐射,长期受电磁辐射会造成头痛、失眠、白细胞下降、不良生育、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致癌、致畸。

1.5社会心理因素 术室人员长期处于工作繁重,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危重患者,加班加点的环境中,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的相结合。职业风险大; 心理压力大;易产生疲劳感、睡眠障碍,焦虑烦躁等。

2 防护对策

2.1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防性接种乙肝疫苗,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具,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感染手术戴双层手套,据国外报道,使用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而仅使用单层手套穿孔率达12%~50%[3]。另有资料表明,戴双层乳胶手套,可大大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锐器伤口进入血液的数量。规范操作行为,如用持针拆卸刀片;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用容器传递锐利器械。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评估表明,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4],故把防止锐器伤的各项操作要求纳入操作规程,对减少锐器伤害有重要意义。术中合理使用负压吸引,减少血液w溅、有害烟气扩散。操作时尽量使用敷料遮挡,避免压力冲洗水枪冲洗时喷溅,超声清洗时加盖,减少微生物气溶胶污染。发生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用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出血,流动水冲洗,用 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包扎伤口[5]。

2.2消毒剂的防护 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浓度及使用方法,避免沾染皮肤黏膜,浸泡消毒时加盖以减少挥发,并加强通风。

2.3甲醛的防护 格甲醛的使用管理,现领用现配置,专人专柜加锁保管,严格使用登记。定时通风换气。

2.4噪声防护 各种仪器时,尽量把声音调到最低。仪器带故障运行,产生的噪声往往增大[6-7]。因此,定期维护检修各种设备,可有效降低噪声。使用手术器械时轻拿轻放,走路、说话、关门要轻。

2.5粉尘的防护 设置独立的敷料间,避免粉尘污染环境。尽量使用一次性灭菌成品敷料、石膏及非棉布包装材料,减少粉尘污染。

2.6运动性损伤的防护 置简易实用的过床装备,减轻人力搬运;穿软底鞋,改善长期站立的姿态,经常改变站姿,双替承重,使另一侧肢体得以缓解休息,改善血液循环,防止静脉曲张[8]。手术超过4 h,可适当给洗手护士准备高度适宜的坐凳,缓解下肢静脉瘀血。

2.7辐射的防护 专用防辐射手术间或移动铅板。近距离接触时,要穿戴铅衣、铅帽等,减少X线带来的损害。

2.8社会心理因素的防范 排班,劳逸结合,降低疲劳。参加适当的运动,保持生活规律,适当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娱社交活动,调节身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 讨论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复杂多样,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学院校护理学生缺乏职业安全及防范课程;缺乏完善的防范锐器伤害操作规范[9-10];对噪声及电磁辐射防护重视不足;行业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的关注不足,建议设立护理学生职业安全教育课程;卫生管理部门制订完善的防范锐器伤害操作规范;加强对噪声及电磁辐射的防护;强化行业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伤害的关注。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

综上所述,完善基础设施,配备防护用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对减少手术室室护士职业危害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亚燕,张桂芳,邓淑波.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2012,6:100.

[2]刘莉,陈俊.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健康防护教育[J].中外医疗,2011,28:144.

[3]周春霞.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3):420.

[4]孙秀红.加强供应室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594.

[5]胡小雪.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J].医学信息,2015, 28(50).

[6]刘志娴,杨树迪.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防护对策探讨[J].光明中医,2016(12).

[7]瞿昭晖.试析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危害的发生及应对[J].医学信息, 2015(33).

[8]王莉.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5(13).

急救救护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飞地经济;互利共赢;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7009409

一、引言

飞地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嵌入式”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在打破原有体制和行政边界限制的前提下,通过在行政上不存在隶属关系的另一地建立自己的产业区,进行跨区域的经济开发,实现产业和相关要素的整体性转移,进而推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重新配置。

飞地经济模式的出现,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在带来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引起宏观层面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区内不同城市之间产业成长的差异性。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助推了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跨国资本流动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广阔。在这种情况下,开放之初那些坐拥有利地理位置和政策优惠的我国沿海开放城市或地区成了外国跨国公司和其它外资企业的海外飞地。这些地区很快成为海外产业转移的承载地——它们或者成为资金的实际或潜在的目的地,或者成为跨国公司总部的所在地,抑或成为新工厂、新购物中心和新住宅区的所在地。然而,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实现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影响,再加上行政边界的刚性约束,早期利用国外飞地发展模式的发达地区或城市与相对落后的内地经济缺乏密切联系。眼下,这些发达地区受到土地、环境以及生产要素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制约,大都面临着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压力,这促使趋利的资本急需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借鉴国外建立域外飞地的经验,我国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创造性地提出了跨行政区的飞地经济模式,并试图借助地经济模式,为这些地区在区域之外寻求提升本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飞地经济模式产生必然伴随着制度上的重大创新。近年来,国家确立“统筹协调”的基调,要打破地方封锁,推进区域整合。究竟以何种经济形式取代各自为政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各级政府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飞地经济模式可以在不改变行政体制框架的情况下,实现经济要素向优势区位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它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发达地区寻找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各地竞相招商上项目,工业区重复建设,以及区位条件差的地区或受空间约束的地区突破土地资源限制拓展发展空间等问题,也为欠发达地区解决资本、人才和技术短缺问题开辟了一种新的扶贫模式。而这些恰恰构成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或区域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传导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飞地经济模式必将成为引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区域体制改革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

本文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国内跨行政区的飞地经济模式及其实现机制方面。在综述国内外学者有关飞地经济领域的研究进展后,以资源共享、利益均衡和协调发展为着力点,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来探讨飞地经济模式利益主体互利共赢的内在机制及其相应的理论命题,并结合中国各地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对这些理论命题进行深入剖析和佐证,同时,还将对飞地经济模式的区域发展效应及互利共赢的约束条件展开进一步讨论,最后,提出分析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含义。

二、文献综述

飞地(enclave)原本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它是指位于其它国家境内而与本国不相毗邻的领土,或同一国家内位于某一行政区域包围之中而为另一行政区域管辖的土地。

飞地既可以存在于国与国之间,也可以存在于某一国家范围内的行政区域之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工业区可视为“国外飞地”(foreign enclaves)。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地区性飞地。比如,飞地型城镇就是其中一种[1]。在城市研究中,飞地通常是指城市向外推进时,出现了空间上与原建城区断开,职能上却与原有市区保持密切联系的城市用地,这种空间上与原建城区分隔的城市建成区,称之为“飞地”,而这种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许多大城市的卫星城实际上就是飞地型扩展的结果。显然,飞地不仅有政治含义,还有经济含义。飞地与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就形成人们所说的飞地经济。

国内外学者关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有不同的视角。现有的文献中,国外学者对地经济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国外飞地或出口飞地、飞地与经济增长、飞地对就业的影响等方面[2]-[5]。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飞地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近年来西方发展起来的那些有趣的飞地经济理论一直都在试图探究的核心问题。Gallagher 和 Zarsky[6]的新书“The Enclave Economy”是第一本以“飞地经济”为名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他们以墨西哥的IT产业为例,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外国直接投资(FDI)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这里,作者不仅关注飞地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影响,更主要的是考察了FDI对当地社会和环境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刻反思了FDI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政策制定中所扮演的角色。显然,他们是站在飞入地的立场上,来分析由国外直接投资形成的飞地经济的现实意义。其隐含的前提假设是:FDI给飞入地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付出环境代价。与此相反,Kaulik和Manash[5]在哈理斯-托达罗(Harris-Todaro)模型的基础上,就国外飞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地探讨了存在大量国外飞地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动力问题。他们的研究表明,对外资税率的降低尽管会在短期内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但在某种情况下,它提高了国民收入长期均衡水平。他们从发达国家的立场出发,认为欠发达国家只要适当地进行财税政策调整,飞地就可以为其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贡献。针对这一问题,Jonathan和James[7]进一步实证研究了飞地是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他们发现,少有证据表明已有飞地的情况与长期经济增长、不平等和政府规模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但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大量存在飞地的国家其政府的行政力量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比那些无飞地的国家来得更强、更大。应该说,这些研究告诉我们伴随着开放的区域结构体系的形成,以飞地为依托的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及要素流动会越来越频繁。尽管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由于制度层面的原因,对地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同,但飞地作为一种经济模式,有着它对经济发展特定的作用路径和机制。这一命题对于我们认识区域协作和资源空间整合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上述研究鲜有涉及飞地经济模式的内在机制。

在我国,学术界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关注飞地经济的问题截然不同。从整体经济运行来看,我国的区域经济具有典型行政区经济的特征[8]。所谓行政区域经济,是指资源空间配置受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经济活动受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直接影响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区域之间也存在经济联系和合作关系,但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成本非常高。飞地经济模式恰恰是基于这种特定的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体制之上的,它是两个相互独立、资源禀赋存在差异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体制和边界限制,通过规划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进行跨空间的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飞地经济模式可以绕过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9]。但由地经济模式牵涉到多方利益,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市场主导的区域合作机制来完成这种利益协调过程。安增军和林昌辉[10]从地方政府的视角探讨了飞地经济模式的基本共赢条件与战略思路。笔者认为,作为飞地经济主体的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因此,可持续的飞地经济模式的互利共赢应该建立在社会—经济—生态—资源复合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目标基础上。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触及到了飞地经济模式发展中深层次上的合作机制的问题,但还远不够深入。我们发现,面对飞地经济的实践,人们更多进行的是多维度、多视角的对策性研究。比如,李昌昊[11]对“飞地工业”的概念内涵、既有实践、理性价值和推广路径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探寻“飞地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路。李骏阳[12]则从开发区扩张的角度,对开发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其基本特征和实现形式。李瑜[13]系统分析了飞地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和产生条件。童彤[14]总结了各地发展飞地经济可资借鉴的经验,提出了赋予飞地经济以生态意义的观点。王泽夫[15]及其创立的飞地经济研究中心对飞地经济模式的创新意义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飞地经济涉及主体广泛,关系到飞出地和飞入地两方的利益问题,只有紧紧围绕这个关键才能更好地构筑起飞地经济模式的内在机制,从而使飞地经济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正是本文试图努力达到的研究目标。

三、理论假设

针对现有文献的缺陷或薄弱之处,我们需要构筑一个飞地经济互利共赢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众所周知,飞地经济模式的主要载体是飞地型的产业区。飞地型产业区的行为主体是由飞出地与飞入地组成的。假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飞地经济所牵涉到的各方主体均具有经济人特性。在飞地经济模式运行过程中,各方主体都会根据自己所获得的利益和承担的代价来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决策。那么,互利共赢往往就成为飞出地与飞入地双方区域合作的现实基础。

因此,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始终以“互利共赢”作为主导概念来确立研究的视角。在这里,“互利共赢机制”不单纯是指收益分配机制,它是对飞地经济发展中的发展目标、收益分割、产业兼容、资源特性、风险和合作结构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整体性的制度安排。

1飞地经济发展目标选择的冲突与调适

一般来说,飞地型产业区是由多个行为主体构成的,这种多个主体共生共存的特性决定了飞地型产业区是典型的需要协调的系统。因为飞地型产业区的各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往往会单独采取行动,从而与飞地的整体发展目标产生冲突。因此,协调的目的在于使整体收益大于部分收益之和。

假定飞入地的目标是双重的:收益水平和环境保护。但飞出地更注重对产出水平的追求。通常,为了保持一定的环保水平,飞入地必须进行相当规模的资金投入才能补偿环境破坏。在规定的环保标准下,飞出地往往依据环保投入选择产出水平或投资规模。如果双方能够就产出水平和环保目标的选择进行磋商,并达成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把环境问题内化为飞地经济的约束,实现各方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可见,飞地经济模式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使得飞出地与飞入地都实现正收益,经过利益主体之间的反复调适过程,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飞地经济各利益主体存在着自治性,每个参与者都努力在自己的决策范围内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若要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达成合作,也必然要求将合作收益进行适当的分配。

为此,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飞地经济中,各方利益主体的发展目标往往存在冲突和不一致的地方,各方必须通过相互调适,然后通过契约约束功能和自履行机制来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和市场行为,最后才能达到整体效用最优的目标。

2预期收益分割与利益分享

一般地,双方预期收益分割或分配要求双方利益所得均达到最大化。当考虑机会成本时,预期收益的分割还会受到各自机会成本的影响。机会成本是飞出地与飞入地双方放弃眼下的合作后的所得,它是双方进行合作的“底价”。引入机会成本因素后,利益均衡要求双方扣除机会成本后的净收益的乘积最大化。这时,机会成本也可被看做双方各自在飞地经济中能够得到的最低收益。它表明,双方利益所得等于在自己最低收益的基础上,加上总的收益扣除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再按分割比例进行的利益分享。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未分定的利益的分配比例该如何确定。它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合作契约的形成可能是以飞地的某一方为主而建立起来的,也可能是各方利益主体经过均衡协商的结果。利益分割比例和利益共享要经过讨价还价来实现。二是一切导致一方机会成本增加的因素,都会造成另一方未分定利益的减少,进而改变原来的分割比例和共享利益。

为此,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2:预期收益的分割,要求飞地利益主体在考虑机会成本的基础上,通过讨价还价将预期收益在双方之间按比例进行分配。分割比例的确定是分享专业化利益的有效机制。

上述命题表明了这样的道理:飞地经济模式带来的利益不能由一方所独享,而是由整个飞地经济的各方利益主体共同受益。而利益分割比例的确定是实现飞地经济互利共赢的基本保障。

3产业结构上的兼容性与互补性

飞地的设置要和当地的产业结构相融合,形成优势互补,才能发挥产业集聚的效应。从分工的协调考虑,双方产业相容,将带来协作利益。因此,存在一个产业兼容度。

定义兼容的困难在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兼容性这一事实。比如有强式兼容、弱式兼容或部分兼容之分。完全兼容是无法实现的,现实中也没有百分之百的兼容。所以,设兼容度通常表示部分兼容。

产业兼容度影响实际产出规模和效率。换言之,改变兼容度对飞入地与飞出地双方的产出均衡有重大影响。比如,将飞入地的兼容系数提高,而产出保持不变,它意味着产业对入地来说有更大的互补性。相反,则具有排斥性。

飞地经济中产业优势互补使双方受益。但是,飞出地能否通过使自己的产品与对方的产业结构相匹配而受益就成了问题的关键。为了获得互补利益,需要双方进行产业兼容性方面的一系列协调。而协调会引起交易成本上升和潜在的利益损失。因此,处理好互补性和兼容性的关系日益成为飞地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此,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3:飞地经济中,飞入地与飞出地产业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到双方的利益。通常情况下,互补型的产业结构往往有更大的协作效益。

4资源、风险与合作结构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飞地经济模式可以理解成一种“基于契约关系的合作联盟”。一般情况下,在飞地经济活动中可能会存在“强势”一方,它主导着合作契约的安排和飞地管理方式。另一种情况,合作契约和管理方式则是由飞出地与飞入地双方协商均衡的结果。这就是说,存在着两种飞地经济的合作结构:单边主导型结构与双边共管型结构。

单边主导型的飞地合作结构和管理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投资比例、收益分割比例、风险成本、环境成本和监督成本的权衡。双边共管型的飞地合作结构因为共有权限制了机会主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但是,由于文化与价值观方面的原因,使它具有更大的合作弹性,从而带来额外成本。

为此,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4:飞地经济合作结构模式的选择是参与飞地经济活动的各利益主体对投资、分割比例、风险和其它额外成本进行权衡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飞地经济中的合作结构及其管理模式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其内部具有市场与行政双重机制。从长期来看飞地经济中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位势关系可能会发生动态变化,随之也会要求原有的合作契约安排变化。因此,客观上要求飞地双方既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又要有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保证飞地各方利益主体实现互利共赢。

四、案例分析:三种典型飞地经济模式

这里,我们要系统地考察我国飞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经典个案,以此来佐证上述命题,并展示我们新的研究发现。我们看到,在各地飞地经济实践中均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成功的飞地经济实践一般都会实现多方互利共赢,而失败的案例中总有一方无法从中获利。尽管实践中的飞地经济体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但各种模式内在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互利共赢机制”是大同小异的。

1案例的选择与模式分类

研究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差异性。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飞地经济模式一般有三种:一是飞出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土地资源有限,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选择在其它行政区进行规模扩张,飞入地主要承接飞出地的产业转移,这种飞地经济模式可称为产业转移型。二是飞出地为了寻找条件更为优越的发展区位,而在其它行政区辟地建立飞地型园区,这种飞地经济模式可称为区位寻优型。三是为了克服产业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粗放现象,平衡各行政区间的利益,由不同行政区共建一个飞地型园区,这种飞地经济模式可称为集约发展型。以上三种飞地经济模式在我国的区域发展实践中非常有典型性,且可以找到丰富的个案素材。

依据上述三种案例类型,本文选择了三个代表性个案:产业转移型——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案例一);区位寻优型——大连长海工业园区(案例二);集约发展型——厦门同安工业集中区(案例三)。这三种模式都是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在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的范本,但三种模式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建工业园区,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个案例。近年来,江苏省将飞地经济模式推广到市与市、县与县的层面,有效地弥合了江苏南北发展鸿沟。其中,江阴与靖江的合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大连长海县与普兰店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但长海县地处海岛,经济发展长期受制于区位条件的限制,它通过在普兰店市建立飞地型产业园区,解决了海岛资源不足而制约工业发展的难题。这个案例在突破行政区划、发展资源优势互补的飞地经济方面具有广泛代表性。厦门同安工业集中区是针对工业园区重复建设,难以形成产业链,无法发挥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的现实建设飞地的典型案例。

上述三个案列基本上可以涵盖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飞地经济模式的基本类型,因此通过比较案例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及其对前述理论命题的佐证将更具一般性意义。

2三种模式的特征和发生背景

本文研究的案例一是产业转移型,以江苏省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代表。江苏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但是,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却极不均衡。为了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江苏省想尽了各种办法,如财政转移支付、南北挂钩等。政府的“有形之手”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相对于苏北如此之大的面积和人口( 苏北人口接近江苏全省的一半,面积也超过了全省的一半),政府帮扶的力量终究有限。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由于缺乏共同利益的激励,一些南北之间的合作实际效果也不佳。

实践使江苏省委、省政府认识到,要破解跨区域合作的难题,光靠“先进支持后进”的老办法不行,必须有新的思路和非常的举措。那就是,用利益的纽带来强化贫富地区之间的合作,用“无形的手”将双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有效地调动合作双方的积极性。2003年,经过反复研究、酝酿,江苏省推出了跨区域联动开发的举措——设立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江阴与靖江,一个地处江南,一个身在江北,是两个隔江相望而又发展差距巨大的城市。2009年,江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71336亿元,人均GDP达到20 880美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七年名列第一。而靖江市2009年GDP只有364亿元,两者相差接近5倍之多。由于存在产业聚集度和产业级次之间的差距,两市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然而,多年来,两市之间的合作除受到长江天堑的制约外,还受到行政壁垒的阻隔。利用飞地型产业园区这个载体,实现江阴市与靖江市跨区域合作开发,是一种打造区域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大胆尝试。

本文研究的案例二是区位寻优型,以大连长海工业园区为代表。长海县与普兰店市(现已调整为大连市的一个涉农区,称普湾新区)同为大连市的两个县级单位,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但区位条件完全不同。作为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长海县由140多个岛、坨、礁构成,不足120平方千米的陆域却拥有7 720平方千米的广阔海域,素有“小县大海”之称。尽管大海让长海人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但作为一个渔业大县,也有它自己的发展局限和苦恼。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是水产品加工量不足15%,在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层开发和精细利用方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由于受海岛自然条件制约,长海县自身根本无法突破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所必需的土地和淡水资源这一瓶颈。相反,与长海县隔海相邻的普兰店市地处沈大高速公路南端,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但却有着一望无际的废弃盐田、滩涂急需开发和善加利用。2005年,长海县在与之一海相隔的普兰店市海岸线一带的皮口镇购地建设大连长海(皮口)海洋渔业加工园区,大胆尝试发展飞地经济,将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并希望将其打造成海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本文研究的案例三是集约发展型,以厦门同安工业集中区为代表。厦门是一个空间局促的城市,特别是岛内思明、湖里两区,面积还不到岛外同安等四个区的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厦门岛内土地稀缺、用地成本高的制约日益明显。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厦门市推出了“同安工业集中区”的飞地模式,鼓励工业企业把生产环节迁到岛外,岛内则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安工业集中区成立于2005年,总面积约12平方千米,包括思明园、湖里园、同安园和火炬高技术产业园四部分,它们是集中了若干行政区参与建设的飞地模式的集中区。尽管建设时间短,但其成效斐然。凭借飞地经济效应,同安工业集中区既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工业园区四面开花导致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难以得到集约利用的问题,又有效地促进了优势产业由散到聚、做大做强。从宏观层面上看,它也使城市建设的重心从岛内向岛外转移,并形成岛内外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讨论与研究发现

(1)政府目标偏好、环境保护与追求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三种飞地经济模式中,由出地和飞入地的发展重点不同或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案例一、二、三的共同之处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土地约束是它们采用飞地的主要动因;追求地方性经济增长是两个地区政府共同的目标偏好。这种共同的基础,是三种飞地经济模式存在的前提。

然而,如果将环境变量作为约束条件引入之后,三种模式在飞地发展中的目标冲突就凸显出来。案例一和案例二在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上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案例一是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寻找空间设立飞地,实现产业转移。飞出地更注重对产出收益的追求,飞入地则急于引资,通常存在“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和行为,短期内置环境保护于不顾。案例二虽然是两个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之间进行合作,但仍然属于在异地建立飞地。飞出地对于当地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可能会淡薄一些。大连长海工业园区建设之初,就是因为征地和环境破坏引发了飞入地当地居民的强烈抗议,甚至于矛盾冲突。这三类案例中,案例三由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现实中,尽管飞出地和飞入地双方都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环境约束的存在,但是在具体到飞地投资决策时,由地方政府强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和拮据的财政现状所决定,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仍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目标结构中最突出的目标。在各项目标难以兼顾时,经济增长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环境投入可能被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而被部分地放弃了。解决这一问题须依靠契约约束功能和自履行机制的构建,来调适双方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矛盾。在上述三个案例中,案例一通过委托—托管合约把环境保护问题内化了;案例二采取了调整行政区划的办法,使利益双方的冲突变为飞出地的自履行约束; 案例三则是通过用地合约把不同行政区之间共同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当然,这三种情况都是在实践中飞出地和飞入地双方反复调适的结果。

(2)飞地经济的动力与区域之间发展时机相随

与没有合作之前的状态比较,不论哪种飞地经济模式,其飞地的建立皆因存在帕累托改进的机会,即存在合作净收益。案例一收益分配的比例是双方协议的结果。但由于江阴、靖江两市归属同一省所辖,飞地设立之初,两地政府就是以9∶1的出资比例成立投资公司,进行园区开发建设。收益分配比例的确定看起来似乎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帮扶性质,但从长期看,江阴在收益分配上却可收长远之效。案例二在收益分配上具有一次性买断的特点。双方的分配关系体现在一次性的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协议上。其中,分配协议的达成,明显地可以看出飞地合作双方对机会成本和未来收益的考量。案例三在收益分配比例的确定上完全是多方博弈的产物。表面上看,它是通过税收比例协调厦门岛内各区与同安区之间的利益分配,实际上同安工业集中区本身就是一个非零合作博弈过程,因此,税收分成比例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当各方利益分配比例合理时方达到博弈均衡。

合作性收益分配不仅为飞地经济发展提供内在激励,而且这种分配比例的形成还与飞地各方对发展时机的把握有关。三个案例中的飞地协议之所以能够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地双方对不同发展时机的认识。案例一的双方尽管经济发达程度不同,但都可以在飞地发展中寻求到自身的利益增加。案例二是在发展区位的选择上各得其所。案例三则是各利益主体在飞地产业园区的自主开发中获取相应的利益。可见,对于发展时机和当地的比较优势,三个典型案例的飞地各方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也就是说,参与飞地经济活动的各方都是理性的决策者,他们抓住良好发展契机,在对利益和机会成本精心计算的基础上,选择了飞地合作模式。当然,一旦达成合作,也必然要求将总合作收益进行适当的再分配,同时必须满足一定的公平性条件。

(3)产业关联、区位选择和资源空间配置效率

发展空间是飞地经济赖以生存的根本,寻求更广阔的空间释放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能量和经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是飞地设置的本能,也是成功飞地的价值体现。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飞地模式,都是产业的重新布局过程。飞地型产业区的设置会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如当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潜力、社会环境和政策等,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与当地产业的关联性。一般地,飞出地不会脱离原来在某些产业发展上积累下来的特色和产业优势,通常会选择在飞入地对原有产业进行延伸和转移。在这种情况下,与当地产业的关联、兼容和互补对地区位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中的三种类型飞地区位的确定在产业兼容和互补方面的考虑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区位选择的背景条件。案例一在趋利的资本跨行政区寻找发展空间时,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在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链方面与飞入地对接,通过产业分工合作机制,形成与当地产业的梯次发展局面;案例二在飞地设置上虽然以冲破地域局限为目的,但在考虑区位因素后,直接选择了与飞出地相毗邻、产业结构相近的区位,显然,这样的选择机会成本最低;案例三的飞地模式鼓励企业把生产环节迁向飞地,在新的空间中重构产业链网络。

观察我国各地飞地区位选择的实践,既存在着行政区内的区位选择,也有跨行政区的区位选择,那么,究竟怎样的区位选择在宏观上有利于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和空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按照新经济地理学,资本外部性的相对规模(市场作用的范围)、劳动力的可移动性和交通成本将决定经济活动和财富在空间配置上的区域整合程度。一般而论,出于对报酬递增、贸易成本和市场外部性的考虑,厂商倾向于选择靠近市场的区位安排生产,而靠近市场的区位正好是其它厂商比较集中的区位;反过来,选择在其它厂商比较集中的区位生产的厂商又会面对在当地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更为强大的竞争,高强度的竞争倾向于使从事生产活动的厂商空间发散。飞地区位的选择和设置,同样依赖于产品市场竞争与本地区域市场效应。当前者占主导时,飞地区位再选择决策倾向于那些竞争最低的地区;当后者占主导时,飞地区位会倾向于选择企业成群存在,通过贸易成本集中使产业集中。可见,产品和市场的竞争为厂商舍近求远的飞地区位抉择提供了解释。

(4)合作风险与基于资源共享机制的区域协作结构

飞地经济中各方利益主体的发展目标、收益分配和产业融合程度都与投入的资源特征及其对资源的风险评价有直接关系,这种评估的过程其实就是各方主体的决策过程,它决定着各方合作模式的选择和区域协作结构。合作风险关心的是飞地经济中的合作关系,或者说是飞地合作伙伴不遵循合作精神的可能性以及机会主义行为。上述三类案例中,各自所面对的合作风险不同。案例一采取托管方式进行飞地管理。目前,这种做法在国内比较普遍。很多地方都在推动那些有条件的地区兼并或托管那些有土地等资源但没有项目、资金和产业基础的产业园区,以拓展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形下,往往是飞出地主导着合作的方向。同时,它也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飞出地面临的风险除投资收益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外,就是较高的运营和控制成本。案例二也属于单边主导型的合作结构,但较之于案例一,由于解决了行政区划的限制,它与飞入地政府的关系相对简单,开发的自较大。因此,灵活、应变能力强是它们显著的优势。明显的,单边主导的管理由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风险最小,同时,它也回避了飞地各方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如果存在风险,最大的可能性是来自于投资和运营决策本身。案例三是共建统管型的合作模式。即多方共建一个工业园区,而园区的规划、管理却是统一的。这种合作结构中每个飞地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在其中都有自己的利益或“相互质押”,共有权的性质帮助限制了机会主义行为。但由地成员的合作动机不一样,这极易导致飞地各方收益与共同利益之间不一致,从而造成飞地合作关系的不稳定。

从一般意义上说,在各种飞地经济模式中,任何一个飞地参与者的潜在目的都是为了从飞地经济中获得本身无法获得或获得的机会成本太高的其它特有资源。因飞出地与飞入地投入资源重要程度不同,其所面临风险也不同。由此,资源共享机制就成了两地协调的一个关键因素。也就是说,资源共享机制实际上也就是在飞地经济活动中建立一个多主体共生共存的协调系统。在一个缺乏协调的飞地系统中,就会出现“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恶性共生”的现象。因此,资源共享机制要求飞地经济中的各利益主体之间要通过激励性契约来约束各方的市场行为。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发现区域协作结构的形成实质上是对资源、机会成本和风险进行权衡后,建立起一个基于契约的协调系统的产物。

五、进一步的讨论

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飞地经济模式的区域发展效应:飞地经济模式及其互利共赢机制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1产业空间布局效应

飞地经济模式的实施将会影响企业空间区位的重新选择及产业布局均衡状态。

首先,区域协同增长效应。飞地经济引发了资本、劳动和技术等要素的区域流动并形成内在的区域联系,推动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由过去的点对点的企业转移转变为区对区的产业转移,由单纯的资金承接转变为管理与项目的复合承接。在我国,由于劳动力价格和地价不断上升,资源日趋匮乏,东部发达地区原有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在这种背景下,飞地经济意味着产业的重新布局,是实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过程。它必然带来区域协同增长,进而影响各地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区域合作关系。其次,区域产业结构的成长效应。飞地经济往往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通过实施飞地战略,飞出地一方面为自身发展更高级的产业留下了空间和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向飞入地转移产业也创造了利用较低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进而增加本地的价值盈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此同时,飞入地也会获得一定量价值盈余,推动本地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工业化的步伐。最后,产业布局所引发的技术效应、就业效应和价格区域传导效应等也是不能忽视的。技术效应是由人力资本转移所产生的技术、知识外溢。实践表明,这种伴随飞地经济的知识及技术信息在区域间的转移,是落后地区形成产业集聚、生产力增加等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个关键。就业效应是因产业向飞入地转移带来的竞争强度增加所引起的劳动力就业区位选择的改变。一般地,劳动力选择就业的标准是与地区间的工资水平相比较的,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只要飞入地的工资水平与飞出地大致相当,就愿意接受就业。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产业不断向中部、西部寻求发展空间,中西部外出打工的劳动力选择就近就业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这一现象包括了飞地经济带来的就业效应。价格区域传导效应则是飞地经济中产业区位变化对两地价格水平产生的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形成区域之间的价格传递机制及效应呢?通常地,产业转移至经济相对欠发达的飞入地,使得本地区的消费需求增加,进而本地区价格水平提高,而价格水平提高使得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提高,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而资本边际收益率提高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本地区收入水平增加,进而开始经济增长的正向反馈效应,从而进入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换过程。也就是说,对入地而言,价格区域传递机制不仅提高了区域内的需求及价格水平,而且还增加了资本投入的边际收益,进而为吸引外来资本进入及资本形成提供了基础,使落后地区能够形成自主发展的良性循环。

2行政边界羁绊的突破

飞地经济模式是保持现有行政区划、又突破区域分割、实现区域间合作的一种新模式。目前来看,飞地经济这种区域合作新模式并非名正言顺,但是它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成为诸候经济破局的重要动力。众所周知,我国区域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行政区经济,它是由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在行政区经济体制下,各地区之间竞相竞争,尽管在更多领域寻求合作可能达致共赢的效果,但现实中真正成功的区域合作却难以出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实现合作的交易成本太高。一些学者因此主张通过调整行政区划,让行政区适应经济区的变化。然而,以行政边界整合的方式推进区域合作,不但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而且其社会成本也非常高,又后果难料。飞地经济模式绕过行政壁垒,通过构筑资源共享机制,借助市场力量引领区域经济整合,同样可以突破现行行政区划和地区本位主义的樊篱。

从微观上看,飞地经济主要表现为微观主体的区位决策行为,但它带来的宏观结果却是区域之间产业和其它要素资源冲破原有的行政边界约束而进行的重新配置。与一些人主张的通过区划调整推动区域合作不同,飞地经济追求的是从各方利益差异的“合作”到共享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融合”,从而实现空间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飞地经济作为一种制度上的创新,它可以在不触及行政区划体制内在矛盾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空间分工体系。

实践表明,跨行政区的城市之间的合作是时展的大趋势,只要建立起利益共享和互利共赢的机制,就可以找到一条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飞地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同时,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比较快的地区,这表明飞地经济是一种非常具有生命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飞地经济模式重新审视了传统上的区域合作规则,在平等、互利、协作的前提下,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来实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进而实现各种利益在地区间的合理分配,最后达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说,飞地经济模式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有效地降低了体制转型的交易成本,它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体制转型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或带有过渡性的历史阶段。

3异地开发的外部性

以飞地为代表的异地开发需要冒一定的风险。一个既定的事实是污染产业转移和扩散带来的负外部性。对入地而言,它涉及到资源分配的取舍或选择,换言之,在资金供给有限的条件下,增加环境投入,就会分散资金的使用,使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二者存在着一种交替关系而非互补关系,至少在短期内如此。在建立飞地过程中,飞入地地方政府虽然可能已认识到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逆的,将来治理要付出更大代价。但是,地方政府经常面临的经济决策往往是当前的、短期的,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具有更大的紧迫性,特别是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环境消费似乎只是一种“奢侈品”,而经济增长和其它目标具有大得多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飞地的方式和途径,大批污染产业和有害产业可能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飞入地,给社会整体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从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去观察,地方政府如果恪守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传统发展模式,那么,在引入飞地模式时,结果可能是在使当地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经济规模得到扩大的同时,却造成了大量的外溢性影响,使社会承受着各种片面发展所带来的代价和社会成本。因此,飞地发展中的污染产业转移和扩散总是与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的。解决飞地经济中的污染产业转移问题的根本途径也需要从改变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入手。

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飞地的设立必须限制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实现飞入地和飞出地经济的互动发展。尤其是在飞入地环境补偿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飞地产业的转移与承接契约中必须将飞入地的环境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来对待。在目前区域发展水平上,能否将产业转移、扩散与环境问题解决的更好一些呢?我们认为是完全可能的。即使现阶段还不可能把较多的资金用于提高飞地产业园区的环境品质,但至少我们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即使用于改善飞地环境质量的资金为既定,也可以使各种用于提高环境质量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实上,从长期来看,飞地发展中的产业转移和环境投资之间并不矛盾,飞地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反过来,飞地产业的发展又可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因此,可以认为环境投入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是一种兼顾产业转移与地方经济增长的长期的投资行为。

六、结语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非均衡发展,区域间差距越来越大,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飞地经济模式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路径。飞地经济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机制,既保持了不同行政区域的独立性,又解决了不同区域互补发展的问题,它在促进资源优化整合、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集聚经济并最终对解决我国不同区域的非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我国区域经济管理体制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的资源空间配置机制;同时,要合理制定发展规划,为发展飞地经济提供框架和方向;通过制定适当的互利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飞入地和飞出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产业集聚和转移;应鼓励尝试建设多种类型的飞地,并推进相关行政体制改革和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使飞地经济模式真正成为我国区域体制转型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先锋“飞地”型城镇研究:一个新的理论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03,(12)

[2]Luis,SVIndustrial Export Enclaves and Manufacturing Change[J]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84,54(1)

[3]Carlos,AFPolitical Praclice and the Rise of an Ethnic Enclave[J]Theory and Society, 1989,(8)

[4]Grela, AG, DouglasTGBroadening the Enclave Debate:The Labor Market Experiences Dominican and Coonbianmen in New York City[J]Sociological Forum, 1993,8(2)

[5]Kaulik,G,Manash,RGForeign Enclaves and Econimic Develepment:A Theore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67(3)

[6]Gallagher,KP,Zarsky,LThe Enclave Economy[M]The MIP Press,2007

[7]Jonathan,HC,James,AREnclave and Development:An Empirical Assessment[J]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9,44(12)

[8]朱舜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文欣中诸候经济寻破局——从开发区到“飞地经济”[J]中国高新区,2004,(4)

[10]安增军,林昌辉可持续“飞地经济”的基本共赢条件与战略思路[J]华东经济管理,2008,(2)

[11]李昌昊飞地工业:引领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思路[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12]李骏阳开发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2)

[13]李瑜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07,(3)

急救救护知识范文第4篇

一、室内安排

室内清洁,通风换气,经常晒被褥,换洗床单,被褥需温暖适中,卧床宜有靠背支撑,以便因哮喘发作不能平卧时应用;不要在家里饲养狗、鸟、猫等宠物和花、草等,对化妆品、煤气过敏者应予避免。

二、合理饮食

哮喘患者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调味宜清淡,尽量避免冷食、冷饮,饮食宜少量多餐,不宜过饱,发作期尽量不吃辛辣及鱼腥海味等食品,特别是对已知引发哮喘的食物要严格禁食。

三、精神因素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紧张。很多哮喘患者因哮喘经久发作,思想负担重,情绪不稳定,特别是儿童,还可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

四、正确用药

在家中要学会预防用药,按时、规律用药,尤其是一些气雾剂的正确吸入方法。用药及时有利于缓解症状。另外,当病情有变化时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平时家中应常备一些平喘药,如万托林等。

五、学会监测病情

教会哮喘患者学会对疾病的监测和管理。正确使用峰流速仪监测病情,学会记录哮喘日记,定期进行肺功能的检查。如病情稳定,可以3个月做一次肺功能检查。

六、定期复诊

哮喘患者即使病情稳定也要定期复诊,患者应该了解复诊的重要性。复诊可以使医生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检查患者用药方法是否正确。通过复诊可以使哮喘患者尽快控制症状并得到良好的维持。

七、学习哮喘知识

通过报纸、书籍、网络媒体和疾病防治知识的宣教活动,以及参加哮喘学校学习更多的哮喘防治知识和技能,了解疾病的基础、临床表现、治疗药物和必要的急救措施及有关的疾病研究进展,对自身的疾病防治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且近些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哮喘患者只有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学会自我监测和管理,与医生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相信最终能有效地控制哮喘病情,达到完全控制的目的。

呼吸内科简介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由门诊、病房、肺功能室、呼吸内镜室、过敏原诊断和脱敏治疗室、睡眠监测室、运动心肺功能室和血气室组成。现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4人。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科室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少见病症的诊治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室曾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和部级重要课题研究,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基地,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SARS疫苗和人禽流感疫苗的Ⅰ期临床试验工作。科主任林江涛教授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哮喘学组组长、中国哮喘联盟总负责人、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呼吸疾病联盟(GARD)顾问、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资深会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医疗救治组副组长。

医疗特色

1.利用国际上先进的诊疗手段,结合我科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在难治性哮喘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了国内领先的成绩。

2.建立了过敏原筛查和诊断系统,并广泛开展了脱敏治疗,为国内开展工作积累经验最多的几家医院之一,在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治疗上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3.成立哮喘联谊会,并在国内首家开办了哮喘学校(Asthma School),定期义务为哮喘患者举办专题讲座、专家咨询,建立哮喘患者资料库,进行哮喘的长期管理,显著提高了哮喘患者的防治水平。

4.应用JUPITER 21型气道反应测定仪显著提高了支气管哮喘的早期诊断水平。

5.呼吸内科是国内首家周一至周五下午均开设戒烟门诊的医院,采用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行为干预等先进方法和手段,显著提高了戒烟成功率。

6.为国内少数几家能开展全肺灌洗术的医院,对肺泡蛋白沉积症、尘肺等弥漫性肺疾病进行全肺灌洗术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7.与院内其他科室密切配合,能够开展所有的肺活检检查。胸膜活检阳性率为国内最高,大大提高了胸膜疾病的诊治水平。

8.利用先进的电子支气管镜和内科胸腔镜大大提高了疑难疾病的诊治水平。

急救救护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字体 知识产权 保护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025-01

如果说文字的出现将人类带人的文明社会,那么,计算机的出现无疑将人类卷入了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的社会了。而当两者碰撞在一起的时候,一种新的字体形式——计算机字体应运而生。可是当计算机字体出现之后,人们对它的开发以及研究也是可想而知的。但在这个开发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知识产权被侵犯的现象,对此,加强计算机字体的法律保护力度成为摆在知识产权的面前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有关计算机字体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计算机字体开发者开发出来的计算机字体只有八百多种类别,也许对于—般的用户来说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可以,而且种类够用了。可是再看看日本,他们对中文计算机字体的开发数目多达两千九百多款,相比之下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国的计算机字体没能很好地得到法律的保护。

计算机字体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可是在中国,计算机字体开发商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前途渺茫。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的计算机字体商正试图着打开中国的大门,随时准备冲击着中国的计算机字体市场。面对这种状况,我国的计算机字体商迫切地需要寻求法律上的保护,一来借之以排除内部的计算机字体行业发展不景气的忧患,二来也可以抵御外来计算机字体商强大的市场冲击。由此可见,对计算机字体加强法律保护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字体保护模式的分类

综合目前国内和国外对计算机字体的相关保护模式,大致可以将计算机字体知识产权的保护模式分为以下几大类:1 计算机字体的版权保护模式;2 计算机字体的专利权保护模式;3 计算机字体商业秘密的保护模式;除了上述的几种模式,还有一些其他的模式。现在我们就来逐个分析这些计算机字体的保护模式。

1 计算机字体的版权保护模式

在知识产权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将对计算机字体的的保护,归属于版权法的范畴之内。因为只要一种新的计算机字体开发研究出来,版权享只用通过力理简便快捷并且费用低廉手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享受版权法的保护。目前从国际范围上看,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产权的一系列保护公约已经将计算机字纳入了版权包的保护范围之内,这就使得计算机字体在版权上形成了一套保护模式。

2 计算机字体的专利权保护模式

计算机字体的开发在专利权中应该归属于发明一类。专利法所保护的对象都要具备三个基本特性,即发明产物的实用性,发明产品的创造性及新颖性。计算机字体作为一种通过知识技术发明创造出来的产物,并且包含着文字本身传递信息的作用,无疑完全符合上述的三个特性,因此创造者在发明的各种字体之初可申请享有专利权,以便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3 计算机字体商业秘密的保护模式

对于知识产权中的商业秘密法,大多人都容易将其忽略,那是因为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没有设立这门法律,只是在其他诸如合同法、刑法中涉及到有关内容,例如在我国的法律中,商业秘密的保护就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范畴。如果计算机字体同时兼备秘密性、实用性、管理性、经济性、价值性等特性的话,就可以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除了上述的三大类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保护模式,基本上都属于若干法律混合保护的类型,例如计算机字体的版权法与计算机字体的专利法混合保护模式,计算机字体的版权法与计算机字体的商业秘密法的混合保护等等。

三、有关计算机字体的知识产权的法律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产业飞速的更新换代的步伐,我国在法律上对计算机字体保护引起了相关的关注和重视,已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努力建立着相关的法律保护体系。但是就对计算机字体进行保护的法律而言,其主要问题不是在立法的程序,而是出现在司法上。换言之,就是国家对保护计算机字体相关的法律的立法方案的提出,还是比较及时和迅速的,但是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相关法律对计算机字体的保护水平却跟不上其更新换代的速度。

直至目前,我国采用版权法的保护模式对计算机字体进项相关保护,但是这并不排除我国将来会采取其他形式的保护模式,对计算机字体进行法律上的保护。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在法律上对计算机字体的保护不仅要跟上其发展步伐,同时也要兼顾到适应我国目前的国情。因此,对于计算机字体的保护方面,在立法程度上,我国也许没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做得好,但是我们还是要遵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能盲从于发达国家的对计算机字体的法律保护的标准。

四、对计算机字体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上述文段中有分析到目前我国计算机字体多面临的问题,处于一种内有忧患外有冲击的状态,因此对计算机字体采取相关的保护是相当必要的。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而计算机字体属于计算机的软件部分,这种软件无体性的存在,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中,自然与其他实际存在的客体存在着差别。

计算机字体作为一种计算机软件存在,相对于其他被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而言,更容易被抄袭剽窃,而且剽窃者在盗取这种无体性的成果之后,还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和扩容,以获得超低成本和高额收获之间丰厚的超额利益。如果剽窃者的这种行为不引起相关司法部门的重视,不采取法律措施对这种剽窃行为进行惩戒,那么这种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计算机字体权利人的利益,从而挫伤计算机字体研发者对计算机字体开发的生产积极性,在我国计算机字体的开发中引发不良后果。

而且,如果对计算机产业的法律保护不够严明和细致,不能对计算机字体做到强有力的保护,势必会引起我国计算机字体的发展不前,甚至影响到整个计算机行业的活力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步前进。由此观之,对计算机字体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魏晶晶.关于计算机字体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D].安徽大学,2012

[2]张平.再谈计算机字体的法律保护[J]知识产权,2011,(05):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