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于素质优化期和创造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正担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青年中的现实思想又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将他们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摇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穷国;但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必须进行改革,若不再进行改革,或者放慢改革的速度,就会使中国再次错过使自己富强起来的机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经济发展的时期。现在又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如赶不上这次经济振兴的大潮,就会再次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十年。
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无论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繁衍、传播,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恐怕最现实最快捷的最主要的当从今天的青年中来。他们又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只有通过教育,知识教育固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青年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才能,而且更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青年的品德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青年的正确的三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完成。青年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国的富强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时代需要青年,中国的发展依靠广大的青年人才,青年人应义不容辞地挑起祖国交给的重担。
二、青年自身发展的摇要
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青年在身体发展方面能得到较好的环境。青年的心智发展,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青年在身体发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科学技术知识,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以报效祖国。他们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他们才能大有作为,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施展才能和获取物质精神营养的环境。青年的自身发展,就是要完成素质的优化,完成大量的实践活动。青年自身发展好,那么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就更高,作用会更大。这也是由他们自身的思想特点决定的。
三、青年的思想特点
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之心强烈
青年人时代感非常强,观察问题敏锐,他们热爱党,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耳闻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他们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青年自身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青年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
求新求异是青年人思想的重要特征。他们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快,对时代变化的反映更敏捷。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项建设成就的取得,使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西方文化,再加上政治的逐步民主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也由静态、单向和直线思维向动态、网络、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多维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确立,使青年中不少人的思维活跃。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和大胆求证。
(三)青年人大胆追求,竞争意识强
青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从有益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使自己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生活更加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加快了。在短时间内,他们力求吸收更多最新的知识信息。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杂志,扩大知识面,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大胆追求美的真谛,部分青年由过去只注意形态美、风度美发展到气质美和心灵美,由对美的欣赏发展到参与美的创造。总的说来,青年人的优点是其他年龄段的人难以比拟的。他们生气勃勃,充满青春的活力;思维灵活,反映敏捷;思维活跃,不迷信、不僵化、敢想、敢干、敢说。尤其是他们政治热情高,关心祖国,关心党风、社会风气的好坏,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风采,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自己的先锋和突击作用,他们是祖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科技化,走向世界不可能缺了当代青年的努力奋斗。
(四)青年的思想存在不成熟的一面
青年是成长中的青年,他们涉世浅,经历简单,知识不足,能力弱,更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这些不足,决定了青年人看问题简单、理想主义成分重,思想不稳定,遇上困难和挫折易于动摇。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将这个群体作为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急于求成思想重,支持经济基础建设速胜论的观点;二是思考问题易走极端,易盲从、盲动;三是追求民主热情高于理性,梦幻多于现实,或者片面吸取过去搞民主的教训,对政治、民主淡漠,讲求实惠,注重眼前享受,追求金钱;四是对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认识不清,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有的青年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受到黄色流毒的侵害,受到“黑客”的侵扰,思想上出现一度的困惑甚至产生犯罪心理。这一系列的青年思想的不足与缺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重视,迎接新的挑战。
四、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年的优势决定了他们是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的不足,也决定了他们应受到教育,科学的迅猛发展,青年人是科学的带头人,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夯实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青年的取向将越来越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主体,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有特殊作用其他年龄段的人根本无法取代。
首先,青年人是各行各业的接班人。社会发展是一项无限运动,而人只有有限的生命。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要被传承,要被创造,必须有中老年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在青年人中培养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5至10年后,祖国整个建设重担将大部分落到他们的肩上,再过20年左右,整个国家的命运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都将由他们承担。
其次,青年人还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社会责任,青年人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还处于组建家庭、繁衍后代的阶段,必须花大功夫去培养后代,保证后代的健康成长,合理有效地开发后代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为后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莫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青年人是社会生产的突击队、生力军。青年人自身的体力、智力处于旺盛期,思想活跃,有条件成为社会生产的突击队。中年人要锻炼培养他们,总会把一些具有挑战性和一定难度的工作交给青年人去干,青年人从中得到锻炼尽快成长,他们也乐于干这些工作。青年人对中老年人的尊重及对他们的依赖性,决定了青年人愿意承担那些耗体力和智力多的突击性工作。青年人成才欲望强,又富有冒险精神的群体,在社会生产中,他们常常在搞技术革新、搞发明创造和攻克科学难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甚至是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不少都是青年人取得的。他们的创造活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生机,产生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五、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培养青年的全面发展是目标
这是由党的教育方针决定的;青年人未来责任重大,现实只有对他们进行全面教育,他们才能承担起未来和责任。另外,青年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各方面都需要全面教育,全面发展是当前的任务。
(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是关健
因为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强化深化所学书本知识也必须进人社会实践,能力的真正发挥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完成。
(三)耐心说服,热情引导是主要方法
青年人是接班人,未来的建设者,社会应该热情关心他们,鼓励他们;青年人上进心强,但逆反心重,要想取得好和教育效果,只能采取耐心说服的方法,强制手段只能适得其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是非强制性的,这种非强制性主要表现为说服教育憬转变其思想观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化构筑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61-02
随着全球生态的不断恶化,生态学和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思维逐步成为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十七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更是将生态理念上升为我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思想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武装途径,除了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理念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外,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的生态运行问题,即:要树立新的“生态理念”,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各因子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本文主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文明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的必要性、可行性做一简单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是其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生态化构筑不仅是时展对其提出的历史性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1)进行生态化构筑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转变的认知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习惯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分解为主体、客体、环境、载体等要素来进行研究。这种要素分析法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的纵向深入,另一方面则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功能不强的问题。而生态论观点所提倡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定向,把对局部的思考纳入到对整体的思考之中,遵循着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模式,强调世界是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方式存在的。[1]以生态论而不仅是要素论观点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转变。
(2)进行生态化构筑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属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便是一个有着众多生态因子构成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总体效益并不仅仅依赖于某个单因素或多个确定因素,而是生态系统整体运行的状态及其结果的体现。[2]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这一特点,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对生态系统原理规律的探究,并切实将之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之中,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协调性和连续性。
(3)进行生态化构筑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平衡的功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平衡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和谐、互容、共生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平衡的维持和发展,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自身具有良好的品质,而且要确保教育系统内外部之间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沟通的正常进行。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不断提高系统各要素自身的品质,而且要处理好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保持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稳定和生态的平衡。
2.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是增强其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生态思维所具有的整体统一性、丰富多样性和开放循环性的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理论支撑,对于增强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生态化构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整体关照,增强了教育的系统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整体论与系统观对教育生态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联系的思考,不仅可以发现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在宏观和微观上存在的失误,而且从生态平衡的视角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考察和审视,还可发现和主动地调控教育内外部的生态失衡,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地运行。
(2)生态化构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层次视角,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按照生态学层次分析(Level Analysis)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生态、群落生态和系统生态。[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层次的划分不仅是理论分析的需要,而且也确实客观存在。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层次分析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地采取教育措施和手段,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生态化构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态理念,增强了教育的持续性。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四个特点。[4]全面、和谐、高效是生态文明的存在基础和当前表征,而持续恒久则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核心主旨和历史趋向。正是生态文明这种追求全面和谐高效基础上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人类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人当前的、现阶段的发展,更要注重人未来的、长远的发展;不仅要追求当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且要教育人们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后代人留出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可能。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职责,而且也是合法性存在和持续性发展的现实依据。
二、可行性探究
1.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提供了思想指导
随着工业文明自身弊端的不断显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步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也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指导。
(1)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最新形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价值观支撑。生态文明是人类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在生态文明新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改变过去那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代之以平等、和谐、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人同社会共荣、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生态目标。
(2)生态平衡――人类面临的时代课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断代式开发,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其危害程度已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如何减少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等问题自然也成为人类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服务人、保障人的人类实践活动,对于该问题自然不能予以回避。它必须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己任,不断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号召人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这场拯救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大会战之中。
(3)生态人――人类新文明的主体承负者,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的旨归。生态文明归根到底不是生态的文明,而是人的文明。生态的良性运转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失去了人,生态的良性运转是毫无意义的。[5]人作为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体力量的作用,人的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和开发育人功能,不断地培育人们的生态意识,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由“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
2.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提供了理论支持
(1)循环再生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平等共处、互动共生,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运行。物质循环,再生利用是生态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该原理认为一个健康发展、平稳运行的生态系统,其运行演化的过程便是沿着“生产――消费――还原――再生产”这一闭合路线而不断转化、再生、螺旋式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效率如何,环节之间通道是否顺畅,都关系着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要做到健康平稳的运行,就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这一闭路循环的规律,从整体性出发,尊重系统每个生态因子的作用,保持各个环节通道的畅通,有效地调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系统平衡健康发展。[6]
(2)生态阈限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反馈调控规律,自觉把握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的动态,将干扰控制在阈限范围之内,保证教育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生态系统各个环节内部及不同环节之间的反馈调控机制来实现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如果干扰过大,超过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这个临界限度称为生态阈限。[7]根据这一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些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的动向,既要充分利用利导因子和正反馈机制来增强系统前进的动力,又要积极发挥限制因子和负反馈的调节功能,将干扰控制在阈限范围之内,使系统在新的状态中保持平衡与稳定。
(3)营养生态位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其在竞争中协同发展,保证教育系统的动力与活力。生态位是指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拥有稳定的生存资源(食物、栖息地等),进而获得最大生存优势的特定的生态定位。生态位的存在使得不同的物种之间和相同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生存竞争。但从长远发展过程看,这种相互竞争又导致了物种的协同进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无论是其内部的教育个体之间,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其他的活动之间都存在资源竞争与生存协作的问题。如广大的青年学生,他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营养生态位――没有学生的存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又是大众传媒,尤其是各种娱乐传媒的主要营养生态位――传媒没有了广大青年受众,其发展的动力便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由于二者在生态位上存在重叠,必然会导致它们在争夺学生财力、物力、时间精力这一营养资源上的激烈竞争,同时,通过学生这一纽带,二者又实现了有机结合和协同进化。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教育与娱乐等其他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得它们既能够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不仅是生态时代的必然理论选择和必要实践路向,而且是其自身健康运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大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不断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保持其不竭的发展动力和鲜活的生命力,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任 .生态思维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06.17
2 戴 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思想政治工作,2007(2):150
3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08
4 郭 镭、张 华.生态文明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环保科技,2003(1):3~4
5 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5
关键词 高等教育改革 政工工作 法律素质 提升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专业技能以及引导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才能促进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有更好发展能力。而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值得高校的重视。法律法规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其法律教育应该被融入到教学中,政工工作者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采用科学、合法、有效的教育方式,进而加以引导与教育。
1提升高校思想政工工作法律素质的必要性
1.1满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社会文化发展脚步逐渐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然,大众化的发展形式是高校改革的第一步,是提升社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关键。此时,高等教育的改革也使得一些矛盾与问题涌出,如:大众化的教育需要足够的师资团队,而师资力量的匮乏使之教育水平直线下降;招生群体面向社会,生源的生长环境差异性较大,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使之原有的课程体系、考核制度与生源所能接受的程度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实施缴费上学制度,使之原有的利益性质出现变化,利益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了明显分歧等。众多矛盾与问题的发生给高校思想政工工作施压了一定的压力,但同时也是迎接挑战,迎接新机遇的开始。法律作为维护社会和谐,完善人与利益之间关系的主要工具,在高校改革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工工作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以此为准绳,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与教育工作。而在政工工作中,更要以不断提升自身法律素质为基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依法办事,在保护自己法律权益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法律利益得到保障。
1.2是尊重W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
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大中学生成为直接受教人。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已经拥有受教育权、人身自由权、获得公正评价权以及申诉权等多种维护自我利益的法律权利,这些权利是需要高校给予尊重与维护的责任。而由于很多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法律知识掌握不足,没有学会正确的利用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甚至受到外界因素的各种诱惑与影响,在行为、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偏激的想法,以至于行为脱离法律底线,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无疑是种严重的影响。在高校政工工作中应该意识到法律权益对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重要性,是人生发展方向的助推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从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开始,让大学生知道,相互尊重的重要性,懂得利用法律保护自己。而这些认知都需要政工工作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用法律的规则去引导学生的行为与思想。
1.3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政工工作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出现,是趋势大学生附有思想观、价值观、观的引领者。而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的教育者,自身的公信力成为带动大学生信服与尊重的关键。政工工作者展开教育工作的同时,应该从加强自身教育水平以及专业素质做起,更应该注重法律素质方面的提升,综合能力强的政工工作者才能够在高校改革过程中以适应法制社会发展来适应高效发展。特别是在新时期发展中,网络信息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新的事物给大学生的判断力带来新的挑战,正确的判断能力是保证大学生不被恶劣事物诱惑所误导的必备基本能力。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尤为重要,政工工作者在尊重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的同时,还更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法律途径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并规范自身行为,包括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都应将法律法规视为行为的基本原则,能够学会尊重法律、理解法律、维护法律、应用法律。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中的法律特征
2.1行为上的规范
在法律法规的影响下,能够正确的规范人的行为与道德。高校政工工作者作为教书育人的载体,作为引导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观的教育者,处于法律与教育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法律教育的影响力。
2.2本质上的强制性
法律对组织和个人具有最强的约束力。思政工作者既然以法律规范自己的教育活动,那么在本质上讲必然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表现为思政工作者始终保持对自己的强制约束,以追求自身工作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大学生的人生指导者和法制辅导员,通过各种针对性较强的有效举措,提高大学生参与法律活动的能力。
2.3价值上的利导性
思政工作者在法律上享有相应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往往在教育的开始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价值归属感。权利和义务的双向利导机制无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并调节他们的活动。思政工作者只有承认其利益的存在,才不会侵犯大学生的自我决定权,也才有可能把大学生的个体智慧转化到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并变为调整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动力。
3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还为法治社会的发展打造更多尊法、懂法的青年群体。提高政工工作者法律素质有一定的必要性,通过增强政工工作者的法制意识,强化政工工作者法治理念、培育政工工作者法治思维、注重法理研究,促使政工工作者成为遵纪守法的表率、依法管理的良师、法制教育的创新者、成果转化的促进者。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每年扩招带来的人数激增,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高职高专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就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①。但是,尽管如此,调查显示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将就业目标框定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待遇高、福利好的单位,不愿到基层就业、锻炼,“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这其中诸多的因素影响制约了高职生顺利就业。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影响外,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职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导致了学生不正确的就业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认知和对客观环境的评估,即通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同时兼顾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长期的系统性的训练和培养即引入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正确分析主客观环境,制定符合自己特征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
1.两者实践过程的互补性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高职生作为高校特殊的群体,在社会发展、专业定位、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环境因素中,找到自己的 “坐标系”,在自己的宏伟蓝图奋力拼搏,就不得不做好符合社会环境和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定向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的职业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它能改变大学生对世界的看法,在其人生道路上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为桥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清晰,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而且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支撑点。离开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难免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功利化。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最有效途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在人生的整个发展阶段都起着航标性的作用。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时期的高职生,其发展需求是多方面的,从受教育的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动态的把握人的主体特征,就是帮助高职生探索自我,澄清内心的需要。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对个人实际的分析,从多角度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社会,并且不断的调整自我、提升自我,以适应职业岗位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生职业生涯中成长和锻炼。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两者功能的关联性是高职学生充分就业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认知、激励、凝聚等四大功能,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极大的体现了与这四者的关联性。第一、导向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航标和指路灯。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精神层面的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具体实践活动的目标。两者的融合,使学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集中到既定的发展目标上来。第二、认知功能的关联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首先就是要正确的认识和评估自己,客观的分析周围的环境和资源,然后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制定符和个人发展的规划目标。第三、激励功能的关联性。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共分为五个层次,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有高层次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制定短期、中期、长远期的发展规划,并不断的激励他们想着更高的目标奋进。第四、凝聚功能功能的关联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个体,仅依靠学生单方面的学习是无法完成的。完整有效的规划制定必须依靠教师与学生充分平等的交流,必须依靠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分析,所谓“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将所需资源整合在一起,建立有效的长远规划,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才能为用人单位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优秀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两者内容的互通性是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
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侧重学生就业环境、就业制度、求职面试技巧、长远发展规划等内容的灌输与培训,学生片面的接受了实践性的培训知识,却忽略了对世界观的改造。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养成。如:职业的选择通常都是以职业理想为出发点的,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就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一旦学生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就会依据个人理想的目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职业测评工具、职业拓展训练等形式,来不断审视自己,最终将个人的理想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有助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政治修养等方面的完善与提高,对促进大学生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见,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融入到在职业精神的培养上,既有助于指导学生用健康积极的心态进行择业活动,也能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最终达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协调统一。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贯穿高职生教育的全过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因势利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罗盘针”的作用,又丰富和完善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为高职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关向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2]马莹华,郭玉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注释:
①夏晓峰.浅谈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难问题【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0).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管理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构在“现实的个人”基础之上的由社会所主导的旨在培育受教育者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其有效性受制于诸多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其中,个性化教育育日益成为重要的价值诉求及其对本质的叩问。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育育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回应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现实所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实践意识和行动自觉性。
每一个现实存在的人都是具有自己独特行为特征的人,也就是具有不同的个性.从社会心理学上说,人的个性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影响,表现为稳定性与可变性和趋同性与独特性的统一。一方面,每一个个体在发展中其个性特质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会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大变,因而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可以显示出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但个性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会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兴趣爱好也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在共同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和文化习俗下,人的个性带有一定群体的、共同的相似性。个性是每一个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特性,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的特质。所以,个性是最能体现和发挥个体自身社会存在价值的属性。由此,作为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无视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化教育是指在针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发展需求的统一,充分尊重个性的差异性、独特性和自主性,发掘个体良好的思想意识潜能和特长而加以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克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严重的划一性和呆板性的弊端,确立“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教育思想和原则。
二、个性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1.明确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可以说“以人为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目标所在。实现人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个性化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它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放在首位,主张根据教育对象个性、需求、利益等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使工作更加富有人性,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个性化教育,是对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尊重,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旦模式化、程式化,就会异致教育的僵化和失效,也必然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并极大扼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因此,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实现普遍性要求的基础上,尊重个性,承认差异,针对大学生的不同思想实际开展个性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2.培养具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个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关键是创新型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教育承担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的开展。个性化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促使个体的个性品质不断完善,从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各种有效支持。首先,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能促使大学生树立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大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其次,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通过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创设鼓励创造的教育氛围,营造能够容忍和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的人文精神和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只有在这样的影响和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受教育者本身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群体,他们不同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和社会经历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精神而貌。如果仅用统一的方法去教育学生往往会变成“一刀切”,限制学生的思维、眼光和创造性,使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反对把个性有别的学生用统一的模式塑造成规格一致的“产品”,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思想认识,采取多样化的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的教育,首先可以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积极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其提高认知水平,促进其端正行为将社会的要求向个体的需要转化,通过个性化教育活动促使受教育者努力向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想人格学习、修炼和完善,从而发挥其潜能。
4.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手段。
个性化教育不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在功能和社会价值,更注重受教育者个体的生命存在和价值实现,它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和启发,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自觉性,将外部社会规范内化为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它尊重个性差异,考虑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心理状态、觉悟程度和价值追求,根据教育对象的承受力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解决不同个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它尊重受教育者内心的合理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受教育者专业融合,贴近受教育者的学习和生活;它尊重和满足受教育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物质利益,鼓励他们在为社会创造劳动、作出贡献中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等。
5.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指导个体个性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人的个性发展中存在着个性发展的目的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价值目标以及如何实现人的价值等问题,这都属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虽然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一定情况况下需要以人的个体价值的牺牲为代价,但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基础,而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又要靠个体价值的实现来推动,只有人的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人的自我需要的充分满足,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把更多的个体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
6.它是柔性管理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用的题中之义。
柔性管理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尊重、理解和爱护等态度从情感上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实现管理目标,也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进行真挚的感情沟通后,紧接着用科学的内容去教育、引导学生的一种工作方法,是做好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柔性管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人可塑性非常强,个性特征也非常明显。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模式采用统一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柔性管理,要求教师从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入手,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爱好、追求和需要等,有针对性地设计管理方法,在取得最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同时,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结语
实施个性化培育,满足现实的个体对于人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根据人学理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决定了人的本质。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而没有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的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弘扬个体的主体性、增加丰富个体的差异性与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实质上是等同的,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下,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真正达到了互助互利、协调融洽、同生共进,个体主体性的发挥与提高才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罗云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
[2]王成文.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育研究及其实施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09).
[3]卢文忠.高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条件及途径[J].理论与实践,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