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管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学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 实践意义;
科学管理作为新时代管理的中枢理论,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现代企业管理和其他一些管理活动的方向标。科学管理的管理内涵、管理原则、组织理论都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且这些理论都处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并且应用范围极广。本文主要从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独特性出发,探讨有关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进行科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及在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什么是科学管理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它的管理活动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上的:
(1)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的劳资双方矛盾,这是因为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就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矛盾。
(2)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们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存活的,而人们最关心的也是如何将自己的收入最大化,也可以这么说,只要能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愿意挖掘自身的最大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使得效益最大化的,但是一个集体成员集合在一起反而会造成单位效率下滑。科学管理是提高单个人效率的有效途径。
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以上三个基本假设之上的,目前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足够科学化,有着一些需要改进和补充的地方。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出发,我们可以将科学管理理论划分为三个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是一种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一种主要指导思想,是管理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从哲学角度阐述了管理的根本和发展规律。“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2)作业管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是科学管理的重点所在。首先,泰勒在工人操作时对工人进行跟踪研究,制定出符合工人一天工作的最适当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其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在某项工作中综合能力强的工人。与此同时,还要对工人进行科学的岗位培训,让工人能够掌握更多的工作知识,从而更好的胜任工作。在完成这些东西以后,还应当对工人实行规范化管理,即工人在工作中的操作方法必须规范化,必须使用标准的工具和机器,并且环境条件也必须标准规范化。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不同于其它一些组织结构,它具有自身特殊性。决定它的这些特点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是由自身的活动结构、目标、要素所决定,也就是说它自身规律决定了自身管理特点。这些自身特殊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不是由自身决定的,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所决定,所以说,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而不同于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经济盈利,而是着眼于人才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质量优质的人才,这才是它的根本所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中,不仅应当考虑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考虑社会效益,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2.要素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有分为主体部分和客体部分,主体成员部分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客体部分指学生。因为组成高等教育的成员具有特殊性,所以一种特殊的自我管理现象便孕育而生。自我管理在管理中其实并不具备特殊性,但这种自我管理运用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便就不普通了。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这个管理体系中,所有的成员都是高等文化程度的,这部分人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自我约束的能力;二是这部分人的潜意识里也存在着要在管理中发挥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在基本目标功能上与一般管理有很大的相似,同样具备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但是,高等教育管理在系统组成与系统效应方面与一般的社会系统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系统给社会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的表现都极为重要:第一,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在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人际关系方面,高校管理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注重人本管理方面,给予了教师们更多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空间,让教师们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第二,高等教育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有机协调管理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要远强于其他的社会系统,它能够通过自身成员、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互动促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达到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三.科学管理运用在实际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效果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上的意义。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高效的管理,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无法有效的进行,更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而一个积极高效的教育实践又必须要管理理论作为基础。科学管理是集多种管理于一身的管理,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因此,科学管理不但是一个很好的管理理论,还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在效率和人才的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保证了人才的高质高效培养。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以科学为本,高等教育管理正是运用以科学为理念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管理上的工作顺利进展,使得各方面资源积极有效运转,配置得当,在一切管理有条有理的环境下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其次,高等院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集中地,是一个追求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所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以科学为向导,不仅要尊重科学,而且管理中的各项内容都必须符合科学道理,而不能盲目制定。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表现出的一些弊端
(1)在经济发展高速的今天,人们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大家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也就是说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方面,科学管理更偏重于理性思考,却忽略了人性思考,从而表现出了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在这点上就远不如后来出现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虽然泰勒自己曾经在著作中作出了很多解释,但很难改变科学管理给人的那种冷漠感,总给人一种缺乏人性的印象。人性是复杂的,也是贪婪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2)高效率一直都是管理所追求的目标,高等院校管理也不例外,也是将高效管理作为至上目标,最大限度的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是从经济管理衍生而来,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而高等教育追求的是人才质量最高化,经济利益并不是它所追求的首要目标,而高等教育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管理,所以也不能只注重眼前效应,而应当把目光放在远处。此外,高等教育系统错综复杂,这不但指其自身的结构复杂,而且它还涉及到国家、社会等各方面。所以说,高等教育管理应当致力于各方效率均衡发展,而不是只做局部,只顾眼前的工作效率。
一.什么是科学管理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它的管理活动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上的:(1)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的劳资双方矛盾,这是因为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就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矛盾。(2)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们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存活的,而人们最关心的也是如何将自己的收入最大化,也可以这么说,只要能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愿意挖掘自身的最大潜能。(3)单个人是可以使得效益最大化的,但是一个集体成员集合在一起反而会造成单位效率下滑。科学管理是提高单个人效率的有效途径。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以上三个基本假设之上的,目前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足够科学化,有着一些需要改进和补充的地方。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出发,我们可以将科学管理理论划分为三个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是一种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一种主要指导思想,是管理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从哲学角度阐述了管理的根本和发展规律。“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2)作业管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是科学管理的重点所在。首先,泰勒在工人操作时对工人进行跟踪研究,制定出符合工人一天工作的最适当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其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在某项工作中综合能力强的工人。与此同时,还要对工人进行科学的岗位培训,让工人能够掌握更多的工作知识,从而更好的胜任工作。在完成这些东西以后,还应当对工人实行规范化管理,即工人在工作中的操作方法必须规范化,必须使用标准的工具和机器,并且环境条件也必须标准规范化。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不同于其它一些组织结构,它具有自身特殊性。决定它的这些特点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是由自身的活动结构、目标、要素所决定,也就是说它自身规律决定了自身管理特点。这些自身特殊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不是由自身决定的,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所决定,所以说,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而不同于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经济盈利,而是着眼于人才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质量优质的人才,这才是它的根本所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中,不仅应当考虑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考虑社会效益,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2.要素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有分为主体部分和客体部分,主体成员部分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客体部分指学生。因为组成高等教育的成员具有特殊性,所以一种特殊的自我管理现象便孕育而生。自我管理在管理中其实并不具备特殊性,但这种自我管理运用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便就不普通了。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这个管理体系中,所有的成员都是高等文化程度的,这部分人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自我约束的能力;二是这部分人的潜意识里也存在着要在管理中发挥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在基本目标功能上与一般管理有很大的相似,同样具备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但是,高等教育管理在系统组成与系统效应方面与一般的社会系统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系统给社会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的表现都极为重要:第一,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在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人际关系方面,高校管理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注重人本管理方面,给予了教师们更多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空间,让教师们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第二,高等教育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有机协调管理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要远强于其他的社会系统,它能够通过自身成员、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互动促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达到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三.科学管理运用在实际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效果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上的意义。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高效的管理,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无法有效的进行,更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而一个积极高效的教育实践又必须要管理理论作为基础。科学管理是集多种管理于一身的管理,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因此,科学管理不但是一个很好的管理理论,还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在效率和人才的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保证了人才的高质高效培养。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以科学为本,高等教育管理正是运用以科学为理念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管理上的工作顺利进展,使得各方面资源积极有效运转,配置得当,在一切管理有条有理的环境下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其次,高等院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集中地,是一个追求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所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以科学为向导,不仅要尊重科学,而且管理中的各项内容都必须符合科学道理,而不能盲目制定。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表现出的一些弊端
(1)在经济发展高速的今天,人们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大家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也就是说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方面,科学管理更偏重于理性思考,却忽略了人性思考,从而表现出了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在这点上就远不如后来出现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虽然泰勒自己曾经在著作中作出了很多解释,但很难改变科学管理给人的那种冷漠感,总给人一种缺乏人性的印象。人性是复杂的,也是贪婪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点;管理;网络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35—03
一、校外教学点管理现状分析
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的设立要经过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审核并备案,未经同意备案而擅自设置校外教学点,举办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办高校将会被追究相关责任。根据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设置校外教学点的有关规定,校外教学点的设立一般要具备这样一些条件:校外教学点的依托单位必须为独立设置的教育教学机构,取得办学许可证,并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必须征得所在地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主办高校要结合本校开设专业与当地市场需求,充分考察拟设教学点,合理设置,科学分布,切实有利于本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主办高校与校外教学点的合作协议,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规定。
校外教学点为方便学生学习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校外教学点的广泛设置,也出现了一些管理问题。
1.办学动机不端正。有些高校把成人高等教育当作学校创收的手段,只要有生源的地方就设立校外教学点,无视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规定,设置一些本不具备条件的校外教学点,只管数量,不管质量。而一些校外教学点受利益驱动,唯利是图,只顾招生,不管教学管理过程,甚至为了招生数量,违规点外设点。另外,还有些教学点与多校合作,不管自己的条件是否具备。这些高校和校外教学点违背了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的基本办学思想。
2.过程管理不规范。校外教学点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为了节省教学成本,校外教学点聘请的人员不符合主办高校的要求,一些是当地中学或职中教师,不熟悉成人高等教育规律;有些教学点甚至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必要的教学设施,对学生的考勤及管理无记录在案,更谈不上实施教学;有些教学点平时的教学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没有很好地使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授课教师还是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填鸭式”教学。一些教学点不按照主办高校的教学计划执行,合班上课甚至合校开班的现象普遍存在。
3.监督检查不到位。一些高校没有设置评价校外教学点管理质量的相关规定,或者有了质量评价体系,但没有落实,不注重平时的监督检查,对校外教学点的管理过于松懈。在主办高校检查时,教学点就采取临时突击的办法,编造有关材料。校外教学点管理不规范、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影响了主办高校的社会效益。
二、校外教学点网络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校外教学点是高校、学生、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学生所在单位等部门和社会角色联系的中转站,是高校组织实施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其管理关系到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其发展关系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发展。但是,各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无序竞争,受到电大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教育形式的冲击,套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而对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薄弱,以及各高校校外教学点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成为高校校外教学点管理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校外教学点的发展。高校要想实现对校外教学点的有效管理,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依托高校优质资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网络管理模式,高校对校外教学点、教学点对学生的行政与教学管理采用网络化形式,切实保障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的健康发展。
1.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工具的多样性,为校外教学点网络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网速的大幅提高,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普遍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去生活、学习及工作。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更长,能够使用的网络工具也更多,这就为校外教学点网络管理的实施创造了环境、提供了条件。
2.校外教学点网络管理,可以拓宽主办高校办学空间,节约高校办学和学生求学成本。校外教学点的教学普遍实行派遣教师制,教师由学校派出,教学点负责接待与协助。一些条件成熟的教学点可以聘请当地符合条件的教师担任课程主讲,但也必须经过主办高校核准并聘任,学生授课地点也大多在教学点所在依托单位,在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教师资源有限、教学点分散、某些专业人数过少等因素,都导致学校办学成本增加。将校外教学点的管理和对学生的教学放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有效减少高校办学成本,节省学生的学习费用。
3.校外教学点网络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工学矛盾。校外教学点的管理对象是成人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家庭成员、在职人员以及学生,他们平时要照顾家庭以及工作,而传统的管理及教学模式则造成了工学矛盾,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的实施与效果,成为成人学生学习的障碍,制约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网络管理没有地域界限,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是解决工学矛盾的最佳选择。
4.校外教学点网络管理,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环境。网络化管理和教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有效而方便的信息渠道。教师通过网络实现教学信息传递和教学资源共享,在网络上指导学生学习和互动答疑,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学点网络管理学生便于联系沟通,而网络教学又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体性,体现个性化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开放式学习和交流,达到共同进步。
5.校外教学点网络管理可以加强过程的规范性,强化目标的一致性。网络管理基于互联网,实现了网络办公,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高校在网络平台上对教学点进行工作的布置、传送各种文件数据,而校外教学点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管理,与主办高校之间在情况反馈、信息获取方面也及时、有效,加强了管理过程的规范性,同时也统一了目标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点的教学管理工作。
三、校外教学点网络管理模式分析
主办高校与校外教学点合作办学,先要签订合作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然后根据协议要求。按照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有关精神,各自开展相应工作。主办高校负责行政管理,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受理学生学籍异动,根据教学计划,提供教材,组织统考,监督和定期检查教学点教学管理情况,以及上报学生学籍和学历注册数据等。校外教学点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招生宣传、报考辅导、催缴学费,提供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负责授课考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和后勤保障,配备管理人员做好学生工作,定期反馈教学管理情况,并按要求整理有关教学材料和学生档案上交主办学校等。教学点比较分散,学生就近入学,隶属就近的教学点。由于高校与教学点相距较远,而一些偏僻的教学点,学生到教学点上课路途也比较远,因此,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高校、教学点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应当与时俱进,充分使用网络,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校外教学点网络管理模式的构建应该从高校管理校外教学点、教学点管理学生和教学实施等三个方面的网络化去考虑。高校管理教学点主要是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对校外教学点的日常管理,包括文件精神的传达、工作的布置与反馈;校外教学点管理学生主要是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招生宣传发动、信息的以及沟通互动;教学实施是在网络平台实现对学生的授课,包括授课安排、网络实时授课、网络点播教学等。构建的网络管理平台基于互联网,链接教育部学籍学历管理网站、省教育厅有关管理网站、学校成人高等教育有关信息管理系统,运用QQ、博客、微博等网络通信工具,实现各种角色的统一协调。
1.高校对校外教学点的管理要面向过程管理。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管理者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管理。高校依托校园网,结合学校成人高等教育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学校成人教育网站,采用QQ群、手机电话、E—mail等通信工具,第一时间通知,布置工作,传输数据并进行信息反馈,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由手工操作带来的误差。在这一管理环节,高校要保证学校成人教育网站的畅通运行并时常更新,管理人员以及所涉及的工作人员要加入到由高校创建的校外教学点管理QQ群,群里名片为实名制,写明教学点和姓名,群里人员要尽量在线,方便联系和交流。
2.校外教学点对学生的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认真负责。校外教学点对学生的管理始于招生毕业。学生直接接触的是教学点,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要靠教学点贯彻执行,所以教学点要秉承高度负责的态度,不仅对学校负责,还要对学生负责。在这一管理环节,教学点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可创建教学点网站、实时管理QQ群、信息微博、企信通等,实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配置专人负责各项工作,例如,招生负责人、学籍管理负责人、教务管理负责人、学费管理负责人等。相关管理要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3.教学实施要求高校建设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这个平台不同于一般的远程教育平台,它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充分兼顾学校、教学点以及学生各方利益,可实现送教上门、实地授课、网络实时教学和网络点播教学。对于不能实现网络在线学习的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教学点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安排实地授课,为授课教师和学生提供食宿等服务。对于条件允许的学生,教学点组织学生按照主办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规定的时间在线实时教学。网络实时教学是高校面向所有校外教学点的,只要是这门课程的学习就可同时进行,特别适用于专业人数过少的班级。网络实时教学跟教室实地授课情境相同,相当于把课堂教学搬到了网络上。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摄像系统和板书系统将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在网络上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使用计算机安装网络教学平台客户端,通过摄像设备将学习形象在平台上展现在教师面前,通过语音输入设备如麦克风还可实现发言。通过该平台,教师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对于一些公共课程,高校可制作成网络课程,提供学生点播学习,特别适合在职人员无法参加实地教学时使用。网络课程在学生网络点播学习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教学质量的优劣,体现学校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高校要精心制作,不但要挑选高水平的教师,还要配备专门的课程录制系统录制教学。网络课程的设置一般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度安排、视频教学、教学课件或电子教案、自学指导、习题库、在线测试,以及各学科专业前沿专题介绍和其他相关网络资源链接等。网络课程制作完成后,必须经过学校学科专家组审核,符合要求才可以提交至网络平台。开放教学后,教师要登录平成网络答疑、在线交流、网上评阅作业、批改学生答题等。
4.校外教学点网络管理要配套多元的质量评价体系。校外教学点教学管理质量是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生命线。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对校外教学点管理进行测评,一方面激励教学点提高管理效能;另一方面也为提高学校教学管理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评价体系不能靠一种简单的测评方式,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指标,即评价对象不唯一、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要有广泛性、评价结果要有针对性。评价对象包括高校和教学点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教学督导人员等;评价方式采用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评价内容涵盖教学点办学思想、服务项目、网络教学课件质量、教学点学生网络学习率以及各相关材料的规范程度。评价的结果要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公布,并召开校外教学点管理会议,对办学效果较好的教学点进行表彰,对违规办学的教学点要进行通报批评,严重的取消其办学资格,以维护成人高等教育的严肃性。最后,高校可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发教学决策支持系统,根据评价数据挖掘隐含的信息,提炼出评价分析结果,为学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以更好地指导教学,管理好校外教学点。
四、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国家重视和鼓励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为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有序、健康、稳步地发展,各高校应加强校外教学点的规范管理,利用网络管理平台,切实提高校外教学点教育管理质量,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跨上新的台阶而努力。
论文摘要:提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工作的水平是提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的重要內容。依据成人教育理论与方法,从助学管理目标、方法、机制、职能、对象和师资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着手,构建一套适合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状的、科学合理的助学管理标准化模式,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不断发展,一些组织自学考试的教育机构先后探索出了许多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办法。这不仅充分贯彻了国家开放高等教育、多种形式办学的精神,而且使我国教育资源得到更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更使得自考学生有机会感受开放式教育的文化氛围,有利于自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由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生源结构、学生学习特点、学生心理特征上均有其自身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标准化模式,是在新的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目标的标准化建设
在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标准化目标之前,应首先对其现状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确保构建一个具有符合自学考试特色,有效性强和效率高的助学管理体系,为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目标作出科学的、全面的诊断,并提出调查报告供决策。然后结合前期的调查分析报告制定具体的助学管理目标,这里的目标要进行细化。分析目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机构的状况,重新构建各部门、科室的职责、权限,明确各科室之间接口程序。识别自学考试软、硬件资源(包括工作人员、基础设施、教学环境等)配置情况,将目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或人员。
建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标准化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标准化”的助学管理体系价值取向的界定,就是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标准化目标的构建、运行、改进的全过程都是在某一价值取向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都有详细的记录与证明。因此,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标准化目标过程中的制度、程序、表格是建立标准化助学管理体系的关键,这些标准能够沟通意图、统一行动。在这种标准化的体系中,助学管理标准化目标详细地规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具体应该如何开展,是对具体助学管理活动的一种描述。助学管理标准化目标的构建需全员、全面、全过程参与,要动员全体助学管理工作人员对涉及影响自学考试质量的全部细节进行分析,有关细节化程序要全员执行,其数量多、工作量大,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在符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标准化建设要求的前提下,自学考试助学管理目标的建设应注意创新性和制衡性。在目标的具体编制过程中,由于受到具体岗位、工作、活动、设备等的影响,情况繁杂,会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可采用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各标准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相容性,要协调一致不产生矛盾,而且要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标准化的总目标一致。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方法的标准化建设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自发的和被动的方法都可能局部发挥作用,但受制于自学考试管理机构自主的质量意识和行政管理的权限以及政策的效力,结果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无法统一达到一个基本的水平。要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的方法到达一个标准水平并不断提高这个水平,就需要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方法制定标准。这里的标准既不是单纯针对自学考试制定的技术规范,也不是单纯针对服务手段的服务规范,因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特点决定了制定方法规范和服务规范的难度和现实意义。因此,这种标准化的方法需要自学考试管理机构通过内部管理方法满足外部基本要求达到动态的助学管理水平。为了使自学考试管理机构提供的助学管理方法达到或超越既定的标准化水平,为自学考试管理机构提供、制定助学管理标准,依据标准化的方法系统地管理与助学有关的过程和活动,获得预期的结果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将自学考试管理机构提供的助学管理方法进行系统的标准化,是提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基准水平的有效方法。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机制的标准化建设
建立标准化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工作实施的管理机制,定期进行标准化助学管理工作的自评,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标准化体系不断自我完善。自学考试管理机构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已确定体系是否符合策划的安排、标准的要求以及所确定的助学管理机制的要求;使助学管理机制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在助学管理机制审核中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保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机制的符合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在管理评审中,对助学管理机制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寻求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
必须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机制当做一个系统来对待,人们在系统中所做的工作可以看做是持续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但培养目标必须是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持续改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机制,使助学管理工作人员明白持续改进对个人和整个组织的重要性,使其具有持续改进的心态,把助学管理机制的持续改进变为每个人的工作目标,让教师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各级管理者做起,在整个系统内营造持续改进的氛围。制定积极的政策去引导和鼓励助学管理工作人员实施持续改进,对有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职能的标准化建设
助学管理职能决定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方向和服务质量的高低。有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单位,考生不是太多,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助学管理工作平平淡淡。这种情况面临的处境是:上级单位指定是自学考试助学单位,其他基层管理部门对应单位也有这项工作内容,不做是说不过去的;想作出一项成绩,但精力不够、环境不适、条件不足、利益微薄等职能弱化的因素又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基层助学管理工作人员无力改变的现状。如果要改变这种助学管理职能弱化的情况,我们就只能认定一个原则:将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部门管理职能改为面向社会,明确其利弊之后,从易于管理、方便考生出发,决定其归属。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校在校生将是自学考试的主要生源,高校的师资、场地和管理水平也是一般部门无法攀比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应与普通高校助学管理相结合,不断促进其管理职能的改革。加强助学过程中的教学辅导和考风考纪的管理,严格执行教考分离。自学考试助学管理职能与高校资源合理优化,形成有章法、讲秩序、抓管理、保质量的良性助学管理氛围。重新定义委托助学管理职能的概念,例如,改散状助学为集中助学,不是将专业归口指定给助学单位,而是调动社会团体的助学兴趣,所有开设的专业允许所有助学管理单位参与教管,但前提是必须控制好一定范围内的助学单位数量,忌讳有求必应、全面开花的局面。将省市两级助学监督管理职能落到实处。加强诸如宣传等方面的管理,重点防范恶性竞争。助学管理职能有了转变,就有了正规助学管理的资本,一切管理意向也有了实施的基础。重点改进实践环节考核(考查)的方案和思路,依托助学单位的组织,主考院校将实践环节的考核下移到地市,把助学管理职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总体来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职能的标准化建设,就是让现有的数目繁多的自学考试助学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从行政公文中剥离出来,遵照特定的条件和规定,集零为整,使自学考试助学管理部门无论是“门面”还是“门内”,都能跟“承办高等教育”相匹配。布局上分解为高校助学和社会团体助学。这有利于规模管理、专注助学,弥补现有助学管理职能的缺陷。
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对象的标准化建设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对象主要是自考学生,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与能力的自我管理水平,是制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瓶颈。自考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所有课程的考试,并取得文凭。然而,相对于普通本科生,自考学生基础差、统考难度大、就业困难。因此,学习与能力的自我管理成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对象标准化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从实施助学对象的管理重点来看,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好课堂秩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终落实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课程的通过率上。从助学管理对象的角度来看,第一,作为一个自考助学学生应当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任务确定自己的学习与能力锻炼目标;第二,根据确定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加以实施;第三,要掌握一定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策略;第四,要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和能力有切实可行的检验办法;第五,要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克服考试焦虑的训练方法;第六,当学习和能力培养遇到困难或障碍时,要具有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克服困难或障碍的能力。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要是一种应试教育,考核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比重多一些。依据当前经济社会建设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我们应把职业教育纳入高等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对象建设体系中,在培养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职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在取得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的同时,具有更强的职业技术技能,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使学生按国家规定的考试计划、考试大纲、指定教材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职业技术技能相关内容、时间及实际训练,学生毕业时拿到双证,就会有更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师资的标准化建设
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设一支高素质适应自学考试助学特点的标准化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师资队伍,是做好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必备前提,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为此,我们应不断努力优化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师资队伍,借此提高助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机构应从长远着想,要建立一支少而精、能力强、作用大、可出可进的专职助学管理师资队伍。他们要一专多能,既能教课,又能做管理工作,还能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是助学机构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从目前来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机构主要以兼职教师为主,这种现状可能还会长期存在。因此,我们选择兼职教师应保持四条原则,即助学管理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欢迎;为人师表,能言教,更能身教,对工作尽职尽责;热心教书育人,能教好业务知识,又关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熟悉和了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工作的特点,有一定的自考助学管理经验。另外,应定期对专兼职教师进行考核、隔年评选一次优秀教师并给予重奖,对双师型教师,还要继续发展,对不称职的教师及时调整解聘。
在进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师资的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要把提高课堂助学的质量和效率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此,要求老师们在助学管理时一定要认真领会教学大纲精神,全面安排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要求,认真备课(既钻研教材又了解学生),选择适合自考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授课,课后还要给学生留作业、进行辅导答疑。教师们只有牢牢地把握住助学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帮助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考点,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将师资的优势落实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的标准化流程之中。
由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的标准化模式是集社会性、技术性和学习性的统一体,另外,基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标准化模式构建比较复杂。因此,应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考虑自学考试助学管理的各组成要素,研究基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标准化模式的建设。而研究这种模式是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相整合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改革的需要。从标准化助学管理模式建设的视角探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系的设计与构建,不但对其进行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裨益,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标准化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解决和克服其课程学习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方案。作为高等教育的形式之一,没有围墙,本身不是值得夸耀的优势,而是劣势。只有加快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的标准化模式建设进程,增多考生与助学管理机构的交互机会,提高整个自学考试系统的助学管理水平,才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赵亮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和宣传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人民出N,~~,2002:162—173,
[2]陈先念,以强化管理确保育人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8):26—28,
[3]李豫黔,殷 明,以美育的视角分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变革趋势[J],继续教育研究,2009,25(9):68—70,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等教育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教学是教育事业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也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心,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能够正常进行的保障,在学校内部起到一个全方面的监督、引导作用,强化教学人员教学改革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在高校学风建设上也起到了监督、强化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保证了高校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一、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管理人员不仅包括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还包括教师。现如今,高等教育已逐渐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变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后使得高等教育质量在逐渐降低,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资源严重短缺。在这基础上,大多高校都会招聘一些专业不对口的教师或师资较浅的教师来进行教学,对于这类的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能力欠缺,在课上也是注重教学目标,不注重教学管理,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给教学管理上带来一定的麻烦。从就业方面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问题日益严重,而对于师资较浅的教师在教学上不能够深刻地教导学生,长期下去,学生的教育水平低下,满足不了社会市场经济对人才这方面的要求,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方式过于单一
首先是教学管理理念过于陈旧。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然改变,但高校的管理理念还秉承着从前的强制性的管理理念,缺乏人性化。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更好地考虑到大学是为了使学生面向社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一基本方向上。其次是教学工作缺乏创新,在教学课程上大多高校都注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教师的教学计划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单一,不具代表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产生了压抑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是教学管理考核方式死板,现大多高校的教学考核制度不明确,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和死板,特别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业绩考核上注重科研结果,从而忽视教学任务,导致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发生。对于学生教学质量的评定,多注重成绩方面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上的不足之处。
(三)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要求不合理
现如今,高校办学的基本方向是自费读书和自谋职业。因此,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是每所高校办学理念中的基础。然而在这基础上,大多高校在教学管理要求方面是不合理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演越烈,很多高校在这场竞争中违背了自身创办高校的原则,在教学管理方面的要求也日趋不合理。由于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高校许多专业都面临着巨大困难,科研经费都已短缺,为了完成高校的科研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往往要求各专业的生源按比例搭配给各个系科的办法来谋取科研的经费,这样就出现了在同一院校内,常常有许多不同系专业的学生,引起教学单位专业设置混乱。在学生的教学上,教学管理人员仍要求采取学年制,以学生是否学满规定年限,并取得合格成绩作为能否准予毕业条件的制度,这样的制度已满足不了现在的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二、对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一)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高等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人才,同样这也要求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处在一个更高的高度。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要跟随时展步伐,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和更替管理理念,对于工作的管理要有远见。在高等学校,不仅是学生需要学习,作为教学管理人员也需要不断的学习研究,多去学习工作技能,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强抓学生学习的同时自身的学习也不可松懈。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熟练自己的操作业务和电脑系统或办公软件的应用。当然也要多去了解国内外各大高校教学管理方式,最后在适应学校的情况下取长补短,让高校的教学管理更为完善。对于高校的教师而言,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运用现代的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去学习,在课上多采取交流式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如同朋友一般,这样才会加强学生的上课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在思想上要注重与时俱进,在教学课程上采用最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去了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要偏重于课本的知识,其实上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锻炼以后在未来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加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思想也是关系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创新的首要是改变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上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意识,加深对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建设的重视程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其次是高等教育教学课程管理方面,在教学课程上注重实践,多进行实验教学课程,让学生多去实验教学基地亲自实践,实行“多向复合型”的培养计划,引导学生学习非自身专业的课程目标,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个性化课程,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是教学管理考核方式,在教学管理工作业绩考核评审上,注重考核教师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建立多样化的学生质量评价标准,不单一的以学分形式,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可以进行学生质量评价,多鼓舞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科学竞赛等,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改革考试制度,学生对于不满意的成绩可以申请重考,对于考试方式,可以笔试实践相结合,这样更利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考试形式多样性,多结合实际做答,建立起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质量评价体系。
(三)转变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合理的要求
由上述可知,现如今大多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不合理,为了谋求高校的经济利益而损害了学生未来发展,使得学生对于专业的未来发展方面不明确,从而模糊了自身发展道路的前景。对于一个高校的院系需要实行专业统一原则,全方面的发展各院系的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更为专业的对口能力。在学生学历方面,可以实行主辅兼修的双学位制度,扩展学生的学习知识,向复合型人才全面发展。在选修课程上,不限制学生的选课要求,满足学生对选课多样性的需要。由于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高等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的高等学校实现的学年制已满足不了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从而就需要一个新模式的制度来进行教学管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正是现行高等教育所需具有的,学分制是一个学生通过考核所获得的学分是否达到规定要求为衡量能否准予毕业的制度。学分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而进行的制度,在某一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要求,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课程,为自身制定培养计划,安排自身的学习进程,在学分制度下,学生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和上课的先后次序,还可以选择授课的教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在课上也能够认真听讲。学分制下还可以允许跨校、跨系听课,只要在满足学分的情况下,还可以申请提前毕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社会。
(四)重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的师资问题
由于大多高校采取了扩招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师生与师资队伍结构比例的不协调,教师是教学事业的主力军,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资源。在高等学校扩招后,调节师生和师资队伍结构之间的比例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关键点。有的教师需要应付超负荷的教学任务而导致身心疲惫,这样也会影响教师上课的状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任务中花费时间过多,不利于教师搞科学研究,也不利于教师教学知识的扩展。由于师生与师资队伍结构的比例不协调,高等学校往往会招聘一些教学经验不丰富的教师,因此在教师教学管理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是高等教育教学中教师招聘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为了满足需求就降低招聘要求,教师师资经验的缺乏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心态的不同。其次是招聘成功后要根据专业需求进行岗位事前培训,当培训达到标准后才能上岗教学。最后要注重教师素质和文化水平,一个教师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往往会折射到学生身上。
三、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其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都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出发点,现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仍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学校管理者要通过组织和协调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保证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全面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创新人才。
作者:韦晓霞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东风.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