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诱因;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254-01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种涉及各类循环系统的疾病,其中包括心脏、血管等,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而冠心病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解释,而大多数人认为与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有一定的相关性。我院收治10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探讨其诱因以及护理体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从2010~2011年间共收治冠心病患者106例,男性68例,女性38例,年龄在43~78岁,平均年龄62.8岁。其中有82例曾有心绞痛病史,48例患者有心肌梗塞病史,23例患者伴有糖尿病。所有患者均无家族遗传疾病史。
1.2 方法:利用事先做好的问卷,对10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疾病发证的诱发因素,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内科护理,针对性的做健康教育(心血管疾病的疾病知识、合理用药、饮食习惯的建立、规律运动等)以及心理护理,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 结果
通过内科护理干预以及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预防与治疗,患者的各种医疗保健知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冠心病的发病有了明显的认识,同时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同时,患者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讨论
3.1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之中主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有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疲劳等。大多数人会认为,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多常见于老年人,近年来,各种研究都表明,单在中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等的发病率已经高达8%。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就尤为重要。
3.2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诱因,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运动量的突然增加以及情绪的变化。大多数患者在发病之前都出现过较为急速的运动或者伴随着情绪的波动,从而进一步的引发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②气候的变化。问卷中显示,当气候发生较大变化时,老年人的户外运动以及血液循环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③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积累可以看出,胆固醇升高是引起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而饱和脂肪酸的增加可以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和血栓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3 针对各种诱发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应当做出以下几方面的针对性措施:一是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应当控制其日常的活动量,尽量使其在身体的承受范围之内,避免因大量运动而加速疾病进程。二是通过对于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介绍,促使活动增加的老年人尽量将运动的增加量控制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范围,运动量适当,量力而行,可以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三是对于胆固醇较高的患者,应当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尽量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4 护理措施
4.1 对于患者的心率、心律等变化,要按照规律的周期进行统计和观察,同时也要注意患者大小便的情况,具体记录患者每日的排尿量,为医生用药和诊断病情提供依据。
4.2 使用可亲的态度和体贴的话语去关心和鼓励患者,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建立与疾病对抗的信心,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增加治愈率。
4.3 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改善其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限制活动量,增加休息时间,必要时使用药物帮助患者睡眠;同时要严格掌握患者的钠盐摄入量,尽量选用低盐或者无盐、低钠的饮食,防止高血压等发病率的增加。
4.4 对于患者居住病房的环境应当注意保持干燥和通风,定时给患者换洗床单,保持空气清新,使患者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心情接受治疗。
4.5 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病情,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并发症以及自我护理的措施等,使患者能够在一定情况下自我护理和急救,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5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对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实施相应的内科护理,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并且及时有效的实施预防措施等手段,可以很好的控制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复发率,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慧霞,马淑芳.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5):236-237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关系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104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138-02
心血管疾病(CVD)是慢性肾脏病(CKD)的最常见并发症,许多CKD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CVD。慢性肾脏病花费高、预算差、难治愈,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据调查,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已经增长了1.5倍,其中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占60%,其主要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可见,CVD是影响CKD患者的重要因素,同时CKD患者具有促进CVD发生的危险因素;二者在发病机理以及预防治疗方面有着很高的相关性。因此,有专家提出治疗心脏则可已治疗肾脏,治疗肾脏也可治疗心脏,加强心肾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心脏和肾脏的生理、病理关系
1.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维持人体内的电解质平衡以及正常血压。RAAS主要组成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原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可以将肾素转化成血管紧张素I,其本身没有活性,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以将其转换成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II是RAAS的主要活性物质,可以作用于心脏、血管、脑和肾等系统,促进血管的收缩,刺激醛固酮的分泌。肾内血液的RAAS对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如果RAAS遭到破坏,就会引起引起肾素分泌量增加,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导致血浆肾素和血容量平衡失调,增加心脏的前后负荷,可能引起心功能不全。
1.2 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和肾脏在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而肾脏是循环系统的枢纽。当人体内环境或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会做出相应调整,随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心脏会不断调整搏出容量及节律,而这种调整必须通过肾脏电解质的平衡和血容量正常维持才能完成。当CKD患者的肾功能衰竭时,心脏的调节功能会下降,导致心肌细胞受损。肾组织的血流量占心脏血流量的25%~30%,当CVD患者心功能衰竭时,心脏血液输出量随之减少,肾脏的血流量也会随之减少,造成肾功能进一步受损。因此,心脏和肾脏相互影响,一旦其中一者受损,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1.3 新陈代谢紊乱。CKD患者可能引起多种新陈代谢的紊乱,其中脂质代谢异常最为常见。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量会升高,甘油三酯(TG)的量也升高,HDL亚型分布发生异常,70%的慢性血透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CKD患者常会发生磷钙代谢异常,出现钙磷沉积和高磷血症状,与血管的顺应性和血管的重塑性有着密切的关联。
2.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关联
2.1 CVD是CKD的危险因素。CVD时可大大增加肾脏受损的危险性。据PREVEND研究表明,CVD患者的血清肌酐量增多,并且随着时间延长而加重。心脏功能严重影响着肾脏功能,心力衰竭的病人会出现肾衰竭,并且高血压病人的CKD发病率升高。
2.2 CVD是CKD患者的严重并发症。CKD患者的CVD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LVH)、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肌梗死(MI)、冠心病(CAD)和周围血病变(PVD)。
侯凡凡等人对全国5省市的1346例CKD患者进行调查,其中Ⅱ期患者4.5%,Ⅲ期患者5.6,Ⅳ期患者7.2%,Ⅴ期患者中未接受血液透析的占14.3%,接受血液透析的占63.8%,腹透治疗的占5.6%。CVD发病率调查结果显示:CVD中最主要的是CAD,发生率56.4%,Ⅴ期患者中CAD发生率为58%;LVH的总发生率为17.4%,血液透析患者中包含23%;PVD发生率为13.5%。
3.心肾相关性的中医认识
从中医角度出发,心肾关系常被比作水火,离为火,主心,坎为水,主肾,水火之中复有阴阳,引申出心肾生理上的相交关系,心属火,心火须下降以温肾水;肾属水,肾水要上济以滋心火。中医上的水火关系就是人体内部的心肾关系,随之引申出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的理论。心肾相交指的是肾水上继于心火,使心火不亢;心火下交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与心火上下相交,维持心脏和肾脏的生理功能平衡。心肾不交指的是心肾关系遭到破坏,心肾的功能失去平衡。或肾水不足,心火失济;或心火炽盛,又下汲肾水。
4.心肾综合症
近年来,心肾综合症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所谓心肾综合症指的是慢性心力衰竭(CHF)所引起的肾损伤甚至是肾功能不全。CHF发展到末期就会表现为心肾综合症,临床发病率很高,很难治愈。在SOLVD研究中发现,1/2的CHF患者的GFR值
5.小结
综上所述,CVD与CKD有共同的发病因素以及互为危险因素,CKD伴有CVD危险,CVD又可增加肾脏受损的危险性;CVD是CKD的最主要死亡因素,CKD对CVD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并且二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些危险因素往往存在于CKD或CVD的早期。因此,提高心脏功能可以减少肾脏病变的危险,减少肾功能异常又可以减轻对心血管损害。
参考文献
[1] 林善锬.慢性肾脏病与心血管病的相互关系--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3):201-203.
[2] 侯凡凡.慢性肾脏病并发的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2(1):15-16.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02―0051―02
利钠肽(natriuretie peptide,NP)是近20年发现的一类多肽。国内外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现了5种利钠肽,即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C型利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V型利钠肽(ventricle natriuretie peptide,VNP)和D型利钠肽(dendroaspis natriuretic peptide,DNP)。其中,ANP和BNP来源于心脏,有扩张血管、促进利钠、利尿作用。CNP主要来源于血管内皮、脑和肾,调节血管张力。ANP、BNP、CNP与心房颤动(AF)、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等密切相关。VNP和DNP至今未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相关研究甚少。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浆利钠肽,特别是BNP水平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筛选、诊断、治疗评估及预后估钡0指标。
1 利钠肽的生物学特性
1.1 利钠肽的结构、来源及体内分布利钠肽家族主要包括ANP、BNP、CNP,其结构上的共同特征是:由17个氨基酸通过两个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连接构成环状结构。人血循环中的ANP是由28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BNP主要由32个氨基酸组成,CNP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ANP是1 982年由Needleman和Forssmann从大鼠心房细胞分离出来的一种多肽激素,广泛分布于心脏、肺、肾、肾上腺等系统。BNP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Sudoh等从猪脑中分离出,BNP广泛分布于脑、脊髓、心、肺等组织。CNP是1990年由日本学者su―doh等从猪脑中分离获得,广泛分布于血管、血液、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细胞。
1.2 利钠肽的分泌、降解及生理特性ANP主要由心房肌细胞分泌,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分泌,CNP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ANP的降解:(1)与清除受体ANPR―c结合,内在化,经溶酶体水解;(2)酶降解失活:肾组织中性肽链内切酶(或脑腓肽酶)对ANP降解。降解速度:肾>肝>肺>血浆;(3)通过尿、胆汁排泄。BNP降解主要通过两条途径:(1)NPR―c介导的胞吞和溶酶体降解;(2)神经内肽酶的降解。含锌的神经内肽酶24.11(NEP)在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肾近曲小管刷状缘最为集中,它通过裂解打开BNP的环状结构使其灭活。CNP清除主要通过两条途径:(1)与NPR―c结合后经内吞和溶酶体酶水解被清除;(2)直接被中性内切酶水解。ANP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利尿和血管扩张,降低心脏负担,而改善心脏功能;BNP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尿钠增多、外周阻力降低、心输出量降低。最近的研究证实,BNP能阻止心肌细胞的纤维化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植。有关CN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生理作用报道较少。
2 利钠肽的心血管作用
2.1 利钠肽与心房颤动 Rossi等观察了二组人群:AF患者和窦性节律者,二组的临床特征、左房负荷、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压力及内皮素水平相似。结果发现,高水平的ANP和心房颤动独立相关。目前,关于心房颤动中ANP的激活机制存在有二种解释:(1)心房颤动是一种独立的心房肌病,在衰竭心肌中,伴随着心肌肥厚,ANP基因表达上调,所以ANP分泌增多;(2)G蛋白改变介导ANP的过度分泌。多项研究证实BNP在AF患者中水平高于非AF患者,其机制可能与左室扩大、心房牵张和容量负荷过重有关。一项研究表明,BNP的RNA高表达有关持续性AF的发生有关。并有报道表明BNP水平能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AF复发、心室按需起搏器(VVI)起搏后发生AF及其栓塞的危险。一项对99例植入VVI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平均5.1年的随访发现,其中发生AF有19例,其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AF的80例患者,并进一步证实植入起搏器后血浆BNP>99.0ng/ml为发生AF的独立预告因子。其机制为:植入VVI起搏后,患者丧失房室同步,使心房、心室舒张压力上升,从而引起血浆BNP的升高,故对植入VVI起搏器的患者,在其后1~3个月测定血浆BNP水平,可以预测AF的发生危险。
2.2 利钠肽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增高的心脏充盈压、心肌组织损伤伴有心肌细胞内容物外溢等因素,均可刺激心脏分泌ANP、BNP,其水平上升常先于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的出现,而且其升高的程度与预后直接相关。有人对AMI患者血清BNP及ANP的浓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AMI患者BNP急剧升高,升高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在AMI早期,BNP可以升高到正常对照组100倍以上,而ANP不变或仅有轻微的升高。
2.3 利钠肽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有学者报道,BNP不仅对收缩性心力衰竭有极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对单纯舒张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病人也有极高的诊断价值。研究发现BNP与EF减少有独立相关性,EF减少患者,血浆BNP明显升高,但是当BNP极高(>350pg/m1)可明确排除孤立性舒张功能不全。在Breathing Not Properly Trial中发现:无心功能不全组BNP平均水平为34pg/ml、舒张功能不全组为413pg/ml、收缩功能不全组为821pg/m。将BNP分界值定为100pg/ml,其判定舒张性心功能不全(DHF)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分别为86%、96%、75%。DHF组与无HF组的BNP水平具有部分重叠,特别是老年女性患者。有关ANP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报道甚少。
2.4 利钠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BNP水平升高不仅反映左心室功能的不同程度,而且反映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其可能机制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左室功能不全程度加重。有学者在对ST段抬高和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研究中,发现BNP>80pg/ml时,死亡率、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出现新的心力衰竭和心力衰竭加重的比例均明显升高,并且显著高于BNP
2.5 利钠肽与原发性高血压有研究报道,以RIA法对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例临界高血压患者和25例正常血压者的血浆BNP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组的平均血浆浓度明显高于临界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组,并且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的BNP浓度增高更显著(P
2.6 CNP与心血管疾病CNP是一种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可引起静脉和动脉血管舒张,参与调节心血管和体液因子的稳定,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形成,抑制血管内膜及心肌细胞增殖,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因而对高血压及心肌肥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起保护作用。CNP的升高受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等的刺激,故CNP作为一种新的血管活性肽,可以调节血管张力和结构的变化,在维持血管稳态和抑制血管平滑肌及心肌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院前急救;措施分析;治疗效果;冠心病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ethods of emergency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 and the need to pay atten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0 cases of acut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group of 80 patients, 74 patients were transported to the hospital for treatment, and no patients died because of the aggravation of the transportation accident. Another 6 cases of sudden death, due to the lack of timely detection of the scene of death. Conclusion The received visits after the task is quick visits and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condition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ovascular.
Key words:Disease of heart head blood-vessel; Pre-hospital first aid; Analysis of measures; Treatment effec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为54~81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为26例,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为24例,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为12例,高血脂病史的患者为8例,这其中"三高"合并病史患者为9例。
1.2方法 当患者及其家属向医院拨打电话求助的时候,急诊医生应当详细询问发病时候的症状和表现,以及患者是否存在有既往病史。如果初步判断患者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则应当叮嘱患者立刻停止身体活动,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基本的自救,不嫩摇晃患者,也不能搬运患者。同时快速的组织院前急救人员出车前往患者所在地,对患者进行诊治。
医院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医生应当尽快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醒,瞳孔是否发生变化,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脉搏,掌握患者病情发展的程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现场情况,使得患者保持比较舒适的,比如平卧、侧卧等等。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医护人员必须尽快清除患者鼻腔和口腔内的分泌物,带有假牙的老年患者应当尽快取出假牙。对于浑身抽搐的患者应当在口中植入开口器,防止发生咬伤舌头的情况;对于呼吸功能有异常的患者可以采取气管插管的方法,给患者实施吸氧,同时建立相关的静脉通道,必要的时候应用急救的药物。
在对患者进行救治的同时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耐心细致的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恐慌、焦虑情绪。另外还应该告诉患者和家属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有一定的风险,争取得到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采取妥善急救措施之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系统基本平稳后,应该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采取进一步的治疗观察。
搬运缓和时应该动作轻柔、协调一致,救护车的车速应该平稳,不能有剧烈颠簸的情况。医院的医护人员要时刻保持应有的警惕,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同时还应当保证氧气管和输液管等急救措施的正常运行。待返回医院之后,医护人员要向接诊的值班人员交代院前急救的过程,为院内的治疗提供准确、科学的资料,从而提升对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2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其中74例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治疗,无患者因为转运意外运输途中发生病情加重而出现死亡。另有6例患者猝死,因没有能及时发现现场死亡。
3 讨论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特别是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多发疾病和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临床上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了急性的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猝死等多种疾病。患者发病的时候经常会表现出心慌、呼吸不畅、丧失活动力以及出现意识障碍等症状。在临床上对急性的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救治的时候,应当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患者出现死亡的概率,这对于提升患者的后期的生存质量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医院的医护人员要牢固树立急救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出诊的准备时间。在到达现场后,急诊医生对患者实施院前急救的时候,必须要将挽救患者的生命放在首位,首先要控制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恶化,其次再考虑保护和恢复患者的器官功能。如果在院前急救的时候还不能明确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应该采取中性的治疗措施,保护保持患者血压平稳、进行脱水降颅压、暂时不用止血和抗凝、溶栓药物,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待患者病情稳定转送医院之后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
总的来讲,院前急救对于患者的转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在接到出诊任务之后,快速出诊并准确判断病情是提升急性心脑血管患者急救成功率的关键所在。本组80例患者,其中74例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治疗,无患者因为转运意外运输途中发生病情加重而出现死亡。另有6例患者猝死,因没有能及时发现现场死亡。这说明及时、科学的院前急救对改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应当给与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段志兰. 122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9).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该症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且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合并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尽管现在可采用先进的治疗手段抢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安全,但仍有75%患者不同程度丧失活动能力,另据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其中血小板活化是血小板聚集发生血栓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加强预防工作尤为重要,临床防治中应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1]。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类药物,本品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本品最初被用为解热镇痛药,后发现对血液中抗血小板凝集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为此本文将对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的机制,一、二级预防作用,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及防治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 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机制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外周动脉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等疾病,均是由于血小板聚集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阿司匹林具有强烈不可逆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进而预防血栓形成[2]。本品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在体内分解后可产生水杨酸,在与血小板中的氧化酶结合中,具有抗血栓作用,可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且其抑制作用为不可逆的,与此同时,抑制作用时间较长,进而可抑制血小板产生血栓烷素A2(TXA2),并阻滞TXA2对血小板的凝聚作用,有效减少TXA2合成,达到舒张血管,预防血小板凝集的作用,以此有效预防血栓形成[3]。
随着对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的不断研究与认识,发现阿司匹林不但可抑制血栓形成,而且对血栓发生及发展也有抑制作用,进而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风险[4]。本品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所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具有抗炎作用,作用于炎症组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并可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以此达到抑制炎症的作用,使之进一步阻滞血栓形成;本品还可抑制动脉硬化及保护内皮,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常会损伤动脉内膜,进而形成粥样斑块,阿司匹林可促进增强血管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合成酶,进而提高血管舒张功能,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达到抑制动脉硬化,减少动脉内皮损伤,阻滞粥样硬化病情进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另外,本品还可抑制氧化自由基,具有抗氧化效应,可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生成,保护细胞组织,进一步阻滞血栓形成[5~6]。
2 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作用
对未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患者,加强病因预防,有助于防止首次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心血管高危因素人群包括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吸烟,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者等。相关研究表明,对上述高危人群长期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加强一级预防后,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但仍有研究报道认为,一级预防治疗的同时也伴随着心脑血管出血的风险。因此目前对是否对高危人群应用一级预防有一定的分歧[7]。相关临床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使每年预测CHD事件
3 阿司匹林的二级预防作用
对于已经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如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心血管疾病血栓高危患者等,经广泛临床应用研究显示,对上述患者加强二级预防,长期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辅助治疗,可平稳控制病情,避免病情加重,预防出现心肌梗死、猝死等严重危险事件[9]。据相关研究报道,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阿司匹林预防治疗,可有效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25%,其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下降33%~35%,非致命性脑卒中下降25%~30%,所有血管事件下降17%~25%[10]。由此可见,阿司匹林在于心脑血管患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和地位。
4 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高血压、糖尿病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严重性均高于正常人群,在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均推荐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方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11]。对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高血压患者,可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强化一级预防,但若血压不稳定或血压较高者,应先稳定降压治疗后,待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后,再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避免导致脑出血风险;对心脑血管事件高危的糖尿病患者,应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以加强一级预防作用[12]。
5 阿司匹林应用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