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范文第1篇

在多元回归分析中,自变量“家庭可支配收人”为定距变量可直接引人,学生个人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家庭背景变量都属于定类或定序变量,需要先将其转换为虚拟变量才能引人线性回归模型中,这里使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回归模型参数。进人模型的7个变量分别为:家庭可支配收人、专业类别、情感状态、兼职情况、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来源主要承担者的职业类型,而学生性别、年级等控制变量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故没有呈现(如表9所示)。

表9中的模型(1 ),(2)基于农村大学生样本,模型(3)、(4)基于城镇大学生样本,模型(5)、(6)基于总样本并同时引人学生来源地变量。上述h个回归模型分别控制了父亲受教育程度或母亲受教育程度,回归结果显示,各模型的有效解释率或拟合优度介于37.707o}77.fi%之间,F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值均小于0.001,且多重共线性诊断统计量表明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总体上看,各个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满足要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因素对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的影响呈现不同特征

第一,“家庭可支配收人”变量对城乡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有最显著影响。其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随着家庭可支配收人的增加,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随之下降,其中,农村家庭可支配收人增加对降低高等教育负担比的影响更大。

第二,大学生“情感状态”因素有显著影响。恋爱中的农村大学生的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显著高于单身的农村大学生家庭,这可能与谈恋爱的农村大学生需要更多额外支出有关;与此相反,恋爱中的城镇大学生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显著低于单身的城镇大学生,这可能与谈恋爱的城镇大学生自身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有关,在校额外支出对其家庭可支配收人的影响微不足道不过,总体上看,恋爱中的大学生给家庭带来的高等教育负担要明显高于仍处于单身的大学生。

第三,农村或城镇家庭中“母亲受教育程度” 影响要比父亲更加显著,只是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有所不同。在家庭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家庭高等教育负担越重。这验证了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会重视教育和尽力满足子女教育需求,更倾向于为子女受教育支出更多的情况‘“〕,而且有研究发现母亲的影响更大。对于城镇家庭来说,母亲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家庭,其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要比受教育程度更低的家庭更低。造成这种反向差异的原因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是城镇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具有多元化资本(已有经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地区的女性教育回报显著高于男性,这对减少或节省子女在读期间的显性支出具有重要作用,在不考虑隐性教育支出的情况下,子女显性教育支出的减少使得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的估值降低;二是调查数据存在误差,具有高受教育程度的农村母亲样本并不多,本身不足以很好地解释模型。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农村或城镇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比的影响并不显著。不过,基于不分学生来源地的全样本回归结果显示,总体上看,父亲或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高等教育负担的关系并不大。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育改革;非常重要

随着经济知识和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对外贸易沟通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已势在必行。我国的高等学院教育面临着新挑战,也就是我国高等学院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必须要有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我国已成为WTO成员之一,大学生必须能在一体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中有坚稳的立足之地。寻找有效的双语教学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笔者以吉林化工学院的英德双语教学为出发点,以外语语言的属性和语言习得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化工学院实施英德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提高大学生对于参与国际交流所必须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仍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面对目前国际新形势、新要求,国家教育部又提出了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基础和专业课中推广实施双语教学的新计划。这表明双语教学对于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对促进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现代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一、双语教学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吉林化工学院是一所本科大学,大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就有较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一点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实施双语教学,引进发达国家最优秀的原文教材,采用国际上最新的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思想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教育大环境,使大学生有机会直接接受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的科学教育,使大学生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造就现代化新型人才。

实施双语教学,能使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体验和感受发达国家最新的优秀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使高校教师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获得更真实、更具体的体会和理解,同时还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了解国际教育发展新水平新动态的良好机会,促使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跟随和适应国际教育的新变化,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国际化。

二、双语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来,“科教兴国”的领导决策和全民意识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从事高校教育改革的源动力。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高等教育对中、西方教育进行对照研究,寻找出我国高校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差距。便于我国高等教育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优秀高等教育思想、先进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手段等。双语教学的开展无疑将会对我国高等学院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式等的重大变化,使学生真正能受到国外最新的优秀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整个教学工作就必须有一个大的改革,即对高校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新的审视和提炼,对我国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作出新的思考定位,并对我国的高等学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相应的改革。实施双语教学的结果会对我国高等学院教育以往的教育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我国高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三、双语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外语能力创造了条件

双语教学为提高大学生科技英语水平的实际应用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外语课中学外语使大学生掌握的外语有很大的局限性。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都应具备从事科研、技术等工作研究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足够的专业、科技英语水平。

高校尽可能实施双语教学,高校只有尽可能多地在基础、专业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才能使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一个全面的提升,使大学生不仅在外语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得到足够训练,而且更使大学生在基础学科及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双语教学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及国际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双语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势在必行之举。双语教学尽可能帮助学生在精通英语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的能力,有跨文化意识,将自己的知识带出国门。吉林化工学院开展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双语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更全面、更具体的学习和应用外语的环境和条件,改变我国大学生英语的被动局面、促使大学生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颖,岳娟娟.推进双语教学拓展国际视野[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32-33.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剪纸艺术;现代特殊高等教育;残疾群体大学生

本文为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民间艺术资源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的开发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项目批准号:2014SJB295)的成果之一。

一、剪纸艺术与现代特殊高等教育的融合现状分析

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也统称为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指对残疾群体大学生所实施的专业性高等教育,它将残疾人的高等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剪纸艺术历经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之精华。将其纳入现代特殊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可提高现代特殊教育水平之不足,可以传承和保护民族艺术,加强民间文化艺术教育,提升残疾大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就业前景。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特殊高等教育,各个高校都开办了与特殊教育相关的专业。而剪纸艺术作为适合残疾群体大学生学习与就业的一门特色课程,为残疾群体大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与就业的大门,在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剪纸艺术在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的实施

1.剪纸元素的应用途径

剪纸艺术与现代特殊高等教育的交互与融合,不仅能使残疾群体大学生掌握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能,而且又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加深残疾群体大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中国剪纸艺术的语言,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剪纸作品中的构成元素点、线、版式、纹样以及表现手法;另一方面需从整体出发,营造出属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语言内容。这种语言可以与时展脉搏相互结合,又能从现代设计艺术中汲取部分精华。剪纸艺术题材多样富有变化,其图案一般是多种图案、多种题材的不同组合。这种组合可以是图形与图形的组合、文字与图形的组合,也可以是人物与动物、动物与场景的组合等。如果残疾群体大学生对剪纸的基本图形元素有所了解与认识,使这些元素在剪纸设计时变为符号化、模块化的子系统,并且对剪纸的基本元素能认真学习、掌握技巧、一一攻破,这就能为其以后的剪纸创意与设计打下了巩固的基础,是其能学习好剪纸艺术的先决条件。

2.残疾群体大学生剪纸学习方法

针对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的残疾群体大学生,可以根据残疾种类分为以下类型,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其中有些群体因条件限制不能参加剪纸学习如: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等,其余群体均可正常学习剪纸。而其中在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听力残疾是最为常见的,其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听觉障碍,从而难以和正常人一样进行语言交流活动。他们的主要感官途径是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听觉障碍虽给残疾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些阻碍,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视知觉对于听力障碍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补偿作用。因此,在剪纸艺术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听力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充分发挥听力残疾学生的视觉优势,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由于这类群体大多有听力障碍,所以在面对此类受众时,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为他们演示。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准备好相关的剪纸教学用具,授课时把汉字、图形标注在每件剪纸教具的旁边,以此来增进学生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方法,发现残疾群体大学生会对这样的图案符号及文字有直观的感触与认识。例如:在教授剪纸最基本的元素锯齿纹时,通过文字与图形,以及让学生设身处地的通过触觉去感受,让其清晰的了解到锯齿纹的特点就是纤细和尖锐,那么残疾学生在之后自己动手的制作中就对二者有直观的了解,以便他们在剪制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些图案的特征,更好地表现作品。言语残疾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无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残疾群体大学生便捷、及时获取信息,通过信息技术采集方式,如语音输入、话音识别、文字输入、教学实时视频和录像信息,给予不同的残疾群体大学生不同的呈现方式,如语音播报、视觉显示、震动警示等等。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功能优势。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体硬软件工具的辅助,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参与进教学活动之中,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最为重要的是使得残疾学生能感知生动的剪纸艺术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面对特殊群体残疾学生时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讲解、演示,让这部分学生有信心完成每幅作品。对于其他不同类型的残疾群体大学生,如智力低下、自闭症、脑瘫等特殊群体。这部分人群比较特殊,其自身最大障碍就是对所教授的内容很难或无法正常理解。因此,教师在课上传授知识时,必须倾注全部的耐心进行讲解、演示,让他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最基本的剪纸元素,不求复杂,只求基础。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从兴趣点切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学会更有效果。

三、结语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也是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范例,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最朴素的表现形式。剪纸艺术与特殊教育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又能通过特殊教育使剪纸艺术得以传承与发扬,并能对残疾群体大学生的兴趣培养与日后就业有些许帮助。因此,随着剪纸艺术的外延的不断扩大。将其纳入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可以弥补特殊高等教育之不足,让剪纸艺术能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残疾群体大学生,加快高校残疾群体大学生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显章.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范文第4篇

摘 要: 大学生满意度是衡量校园和谐程度和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主体,在分析大学生满意度的内涵、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对于提升高等院校的竞争力,促进学生个体和学校的共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满意度 构成要素 理论模型

一、引言

“满意度”源于市场营销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客户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概念被引入教育领域,产生“大学生满意度”。“大学生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体验到的整体心理感受,以及对学校多方面工作的看法与态度。大学生满意度逐渐成为衡量校园和谐程度和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高校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同时各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并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些措施是否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及是否达到社会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期待,是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在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时不仅应该评估高等教育投入与产生,更应该对高等教育服务过程进行评估[1]。通过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可以有效了解大学生对大学所提供的学习生活的感受与态度,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质量与效果,进而分析高校服务质量的不足,并探讨提高大学生满意度的有效途径。构建大学生满意度的理论模型是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基础,对于提升高等院校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Cardozo(1965)[2]首次将“满意”这一概念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市场销售领域,开始了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研究们者认为,“满意”是顾客对商品的服务、过程等的感知效果与其期望值比较后的心理状态,满意水平是可感知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该定义不仅符合心理学上对满意的解释,而且为顾客满意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操作化的理论支持。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概念,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如,瑞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Swedish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SCSB)是最早建立的全国性顾客满意指数模式,SCSB由顾客期望、价值感知、顾客满意、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五个潜变量构成。美国密歇根大学的Fornell等人在SCSB基础上构建了由顾客期望、质量感知、价值感知、顾客满意、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六个潜变量构成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ACSI)。欧洲质量组织(EOQ)和欧洲质量基金会(EFQM)等机构在ACSI基础上完成了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模型数(Europe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ECSI),该模型包括企业形象、顾客期望、质量感知、价值感知、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六个变量。

美国的服务管理研究小组PZB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进行深入研究,并于1985年提出差距模型,在此基础上于1988年建立SERVQUAL感知质量评价方法[3],其中包括五个影响因子:有形性(指实际设施、设备等)、可靠性(指准确地履行服务承诺的能力)、响应性(指帮助顾客并迅速提高服务水平的愿望)、确实性(指员工所具有的知识及表达出自信与可信的能力)、关怀性(指关心并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SERVQUAL在国外已被广泛运用到教育领域,是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研究的主流方法。

高等教育具有服务的产业属性,其顾客包括政府、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学习者、用人单位等,不同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不同,学生作为直接接触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主体,是高等教育服务中最重要的顾客。

三、大学生满意度理论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满意度研究现状

国外大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最先开始于1994年美国的《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National Student Satisfaction Study,NSSS),之后在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开展。这些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看法与满意程度,并以此改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监测办学质量,促进学校自身l展。

我国开展大学生满意度研究比较晚,近些年来,国内研究者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同时借鉴国外研究者对大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开展了大学生满意度的相关调查与研究。龚放(2012)[4]指出,在进行大学质量评价时,应重视“学生满意度”调查。常亚平(2007)[5]、刘娟(2012)[6]等探讨了大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认为学校的环境和风气、学校软件服务水平等因素对大学生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学生满意度的相关研究大多将大学生满意度的潜变量直接分为几个维度进行观测,或者选取多个观察变量,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抽取几个维度衡量大学生满意度。如,钟秉林等(2012)[7]从服务管理、办学条件和情感投入三个维度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张倩等(2009)[8]从教学内容、学生参与、教学方式、课外活动、生活服务、硬件设施六个维度评价了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满意度,蔡立丰等(2013)[9]则从学习环境、管理氛围和人际氛围三个维度进行了大学生满意度的调研。

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我们分析大学生满意度构成要素,构建满意度理论模型,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思路。

(二)大学生满意度模型构成要素分析

1.高校形象

高校形象理解为学生对某高校或高等教育服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般认识,高校形象无论对学生、用人单位还是对学校都有重要的影响。对学生来说,高校形象影响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学生更愿意选择形象好的学校;对用人单位来说,学校形象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用人单位倾向于招聘学校形象比较好的院校毕业生;对学校来说,良好形象不仅能吸引优秀生源,而且能引入好的用人单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高校形象对满意度有直接的影响,同时,通过质量感知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满意度,因此许多高校一直在不断地追求良好的品牌形象。

2.学生期望

在顾客满意度模型中,预期质量指顾客在购买或使用某品牌产品或享受其服务之前对其质量的估计。结合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学生期望是指学生在入学前对该学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预期估计。在实际研究中,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在购买行为发生前对产品形成的期望质量与消费后所感知的质量之间所存在差异的评价。同样,对高等教育服务来讲,学生满意度会受学生入学前对学校的期望质量和入学后感知质量差距的影响。

3.质量感知

质量感知是一种质量体验,相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在享受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的一组固有的方面以满足学生及相关要求的程度。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顾客,参与高等教育服务的全过程。因此,质量感知主要是学生对学校提供的硬件设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课外活动、服务管理、人际互动等方面服务质量的感知。质量感知直接影响价值感知和学生满意度,也通过期望值和实际感知质量的差距影响学生满意度。

4.价值感知

顾客满意度模型中的感知价值是指顾客在综合了产品或服务质量及价格后对其所获利益的主观感受。已有研究将顾客感知价值定义为“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中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在高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中的价值感知,是学生在体验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后对其所获利益的主观感受,表现为自我能力的发展。价值感知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同时影响大学生满意度。

5.大学生满意度

大学生满意度包括学生对高校的总满意度,与学生预期相比较下的满意度和与学生心目中理想高校比较下的满意度。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高等学校的接触是全方位、全时间、全过程的,而且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在校经历的丰富,他们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会越来越高。学校形象、学生期望、质量感知与价值感知均对大学生满意度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6.学生忠诚

学生忠诚度是模型中最重要的变量。结合已有研究,并根据高等教育服务的特殊性,通过是否向别人推荐报考、是否想留在该校继续深造、日后是否向母校捐赠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忠诚度。大学生满意度对学生忠诚有直接的影响,满意度越高,忠诚度越高。

(三)大学生满意度理论模型

通过对大学生满意度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分析,提出以下概念模型如图:

四、结语

高等教育服务的最直接对象是在校的高校学生,学生是服务对象中的主体,是学校的生存之本。高校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反馈,正确处理学生对高等服务质量的意见,不断优化环境,实现满意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洪彩真.“软硬兼施”――提高大学生在学经历满意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109-113.

[2]Cardozo R 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 effort,expectation,and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5,2(3):244-249.

[3]Berry L L,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 SERVQUAL: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1988,64(1):12-40.

[4]放.聚焦本科教育质量:重视“学生满意度”调查[J].江苏高教,2012(01):1-4.

[5]常亚平,侯晓丽,刘艳阳.中国高校大学生求学满意度测评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09):82-87.

[6]刘娟,王莉.北京市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1):116-119.

[7]钟秉林,周海涛,夏欢欢.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学生满意度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09):22-26.

[8]张倩,岳昌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学生满意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0-43.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残疾大学生 就业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残疾大学生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功能缺陷或障碍的接受专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主要包括肢体残疾、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随着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大学生就业率仅为58.1%,比普通大学生就业率低32.8%。相关研究表明,就业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能力强的毕业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就业质量和更高的就业满意度。残疾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就业能力不强。现有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多限于普通大学生,针对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非常缺乏。因此,本研究从残疾大学生角度出发,采用自编的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测量量表和高等教育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问卷,研究高等教育对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提升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测量量表

开展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综合国内外就业能力研究,形成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初始调查问卷(42个项目)。经过预测试后,对量表进行优化处理,形成正式的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测量量表,包括20个项目,分为四个因子,分别是因子一“职业认同”,包括6个项目,主要描述个体对职业发展的认知;因子二“适应性”,包括5个项目,主要描述个体对自身与职业环境相互协调的能力特征的认知;因子三“人际交往”,包括5项目,主要描述个体在工作中妥善处理内外关系的能力;因子四“人力资本”,包括4个项目,涉及学业类资本、实习类资本和非学业类资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为0.913,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均在0.80以上,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利用AMOS7.0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量表的各拟合指数:χ2/df=2.686,RMSEA=0.051,RMR=0.06,GFI=0.92,NFI=0.917,CFI=0.952,IFI=0.952,表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

(二)高等教育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问卷

问卷的主要目的是找到高等教育对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不足方面,以及残疾大学生希望得到怎样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最终提升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因此,研究从“就业难的原因及其重要性排序”、“影响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高等教育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对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的高等教育因素”、“通过高等教育最希望得到提高的能力”等几个方面开展调查。

(三)施测与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选取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2015届、2016届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的2017届大学生,共发放测量量表和问卷各330份。实际回收各296份,回收率89.7%;其中《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测量量表》有效卷288份,《高等教育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问卷》有效卷282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7.3%和95.3%。所有被试按要求独立完成,全部匿名。采用SPSS21.0对《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测量量表》有效卷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对《高等教育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问卷》有效卷进行数据统计和整理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

1.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总体情况。

从表2可知,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均值为3.039,在最高分为5的标准下,表明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的得分范围为2.987~3.103,其中适应性得分最高(3.103),职业认同得分最低(2.987)。

(二)高等教育影响残疾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关于就业难的原因。

从表4可知,被调查的残疾大学生除了赞同就业制度不完善、就业机会不公平相对较多外,还认为自身就业能力欠缺、缺乏工作经验等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其中认为就业能力欠缺的占72.3%,缺乏工作经验的占74.4%。而认为就业期望值太高的占34.7%,不再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影响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从表5可知,将个人就业能力不足归为自身原因的残疾大学生占总体的34.2%,认为高等教育模式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占33.7%,社会环境影响和家庭条件影响分别为22.8%和9.3%。

4.高等教育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图1是高等教育对个人就业能力影响的比较。残疾大学生认为高等教育在提升个人的人力资本、职业认同方面作用较大(用柱1表示),分别为52.3%和49.5%。以柱2表示学生自评高等教育对个人就业能力影响的不足方面,即学生自评欠缺的就业能力,分别有62.3%、50.3%和27.6%的学生选择人力资本、职业认同和人际交往,表明高等教育已经在这些方面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其中又以人力资本和职业认同为重。以柱3表示学生最希望得到提升的能力,分别有64.2%、50.9%的学生选择了人力资本和职业认同。

高等教育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在对就业能力影响较大、影响不足及最希望得到提升的能力等三个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学生一方面认为高等教育对提升个人人力资本和职业认同影响很大,也是自己最希望得到提升的能力,另一方面认为高等教育在培养这两种能力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5.对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的高等教育因素。

表6 对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的高等教育因素

从表6可知,学生自评对其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的学校教育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和实训、专业设置,选择的学生百分比分别为47.1%、46.2%和38.9%。另外,课程体系和就业指导工作分别为28.6%和26.5%,说明较大影响学生就业能力。而选择教学管理制度和学业评价的学生相对较低,分别为16.5%和9.3%,说明影响不大。

四、讨论

(一)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仅处于中等水平,在最高分为5的标准下,平均分为3.039分。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残疾大学生生理缺陷影响其就业能力。如视障学生不能从事视觉设计工作,听障学生不能顺畅沟通,而肢体残疾的学生工作活动范围受限。二是长期受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导致残疾大学生对自我能力的低估和对职业认知的迷茫。在就业能力的人力资本、职业认同、适应性、人际交往等四个因子的测量中,职业认同得分最低,平均分只有2.987分。三是高等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影响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查显示,分别有62.3%、50.3%的学生认为高等教育在对学生人力资本和职业认同的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表明高等教育这些方面的工作尚需切实加强。

(二)高等教育提升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1.确立残疾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残疾人高等教育要符合特殊教育的需要,定位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原因有二:首先,我国残疾人基础教育发展比较迟缓,残疾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从中等特殊职业学校(高中)毕业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还不能适应学科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根据残疾人具有的生理补偿特点进行专业设置,例如普通高校“针灸推拿”专业中涉及的“中医针灸”课程,会给视障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而高职教育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视障生触觉方面的生理补偿特点,开设“中医按摩”,专业课程以实践技能学习和操作为主,强化感性认识。

2.培养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认同。

Fugate等人指出:“在所拥有的资本因素、知识、技能都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对职业自我有清晰了解的个体拥有更高的就业可能性。”表明对职业特性认识越明确的学生,在就业中的定位更准确、准备更充分,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更大。高校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使用各种测评工具,在分析自身能力、兴趣、价值倾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学生搜集和分析学科专业前沿知识,展望未来社会的职业变化和需求,培养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和把握职业发展方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

3.创新培养模式,重视人力资本投入。

(1)重视基础课程,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搭建宽厚基础知识与扎实专业训练相统一的平台。良好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大的技术迁移可能性,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个人能力和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进行专业设置改革,应对市场需求。目前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艺术设计、绘画、中医按摩等专业领域,而服装、动画设计、园林等专业也涉及以上专业的理论或技术,可以进行有效整合,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设置多个较宽泛的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专业。例如可以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整合的基础上,设置一个新的宽泛的技术应用性专业――计算机与艺术相结合的技术应用专业。

(3)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执行能力。以职业描述为职业技能专业课程设计的起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情景,增大专业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体验工作岗位的实际环境、培养岗位技能。鼓励教师进企业进修,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实践课程建设,实施“双证书”制度,增强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

五、结语

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由职业认同、适应性、人际交往和人力资本等四因子构成;对就业能力影响较大的高校教育因素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实习和实训环节;残疾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人力资本能力比较欠缺。

结合调查结果,高校在提升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高等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更精确地觉知职业生涯所需的技能和素质,提高职业认同水平;进行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和职场的机会,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3]徐超.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对就业结果的影响[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