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审计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GA-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学习规则
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简称GA),最初由美国Michigan大学J.Holland教授于1975年提出,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遵循“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GA的特点是演算简单,并行搜索,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不存在求导和函数连续性的限定,搜索效率高,不存在局部收敛问题。
遗传算法的基本操作有选择、交叉和变异。
(1)选择
选择不能创造出新的染色体,只能从旧种群中选择出优秀的个体,生物遗传基因的重组在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
(2)交叉
交叉是指把两个父代个体中的部分结构加以替换,重组而生成新的个体的操作。遗传操作的交叉算子在遗传算法中起着核心作用。交叉策略可分为单点交叉、多点交叉、均匀交叉等,最常用的交叉算子为单点交叉。
(3)变异
将变异引入遗传算法后,不但可以使遗传算法具有局部的随机搜索能力,又能使遗传算法维持群体的多样性,这样可以防止出现未成熟收敛现象,采用变异操作可以在尽可能大的空间中获得质量较高的优化解。
遗传算法中,交叉算子是因其全局搜索能力强而著称的主要算子,而变异算子是局部搜索能力较强辅助算子的。因为交叉和变异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竞争,而使遗传算法能够既具有全局搜索能力,又具有局部的均衡能力。现在遗传算法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就是如何有效地配合使用交叉和变异操作。
(4)终止条件
当最优个体的适应度达到给定的阈值、或当最优个体的适应度和群体适应度不再上升、或者迭代的次数已经达到预先设定好的代数则算法终止。
2 遗传算法在神经网络学习中的应用
目前,广泛研究的BP算法比较适用于局部搜索,但问题是当网络用BP算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的结果对初始权向量非常的敏感,所以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在具体的计算实施过程中,只能凭实验和经验来确定有关参数(如训练速率和惯性系数),假如采用不同的初始权向量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输出结果;或是极易陷人局部最小;再就是一旦取的值不合适,就会引起网络的振荡而不能收敛,即使能收敛也会因为收敛速度慢而导致训练时间过长,得不到最佳的权值分布。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遗传算法来优化BP的连接权。先使用遗传算法GA不断地对神经网络的连接权系数进行优化,直到这一代群体的进化状态停止。此时种群经过解码后得到一组参数组合,已经非常接近于最佳的参数组合,在最佳参数组合的基础上再利用BP算法对它们进行精调操作,就能很快地得到最优解。具体的说,可以用遗传算法来取代一些传统的算法并用于确定神经网络的权重,为人工神经网络提供了非常好的途径,图1为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的结合图。
图1 遗传算法的一般流程
(1)产生初始种群――随机产生出一组数值分布,采用适当的编码方案对每个初始权值(或闽值)进行编码,从而构造出一个初始码链;
(2)计算出码链的误差函数后确定其函数的适应度值,一般的染色体的评价函数是运行后返回误差平方和的倒数,误差越大,则适应度会越小;
(3)选出若干最优个体(适应度函数值大)直接遗传给下一代;
(4)对当前一代群体再利用交叉、变异等遗传算子进行处理,直到产生下代群体;
(5)满足终止条件,则继续第6步,否则继续第2步;
(6)输出种群中适应度值最优的染色体作为最优解。
3 基于GA和NN的PID控制器结构形式及控制算法
将遗传算法、神经网络与PID控制相结合,利用GA的全局搜索能力,对神经网络的权初值学习优化,提高了多层前向网络权系数的学习效率,减小了陷入局部解的可能性,快速地达到全局收敛;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和逼近任意函数的能力,可在线调整PID参数,有效地控制较复杂的被控对象。
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PID控制器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GA-BP的自学习PID控制器
图2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经典的传统PID控制器,可以直接对数控交流伺服系统的位置环进行闭环控制;二是遗传算法GA的寻优模块,对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进行优化学习;三是前向BP神经网络:可改变自身权系数,实现对PID控制参数的在线调整。
用遗传算法学习优化BP网络连接权值,学习优(下转第82页)(上接第71页)化的算法为:
用遗传算法学习优化BP网络的算法可总结如下:
(1)用w表示BP网络初始权系数的个数,用x表示输入的初始权参数值,则可用x1,x2…xw表征w个x输入,用L表示二进制编码串的长度,则可组成一个w×L位长的二进制编码串,从而构成一个个染色体。
(2)利用解码公式xi=xmin+■yi(i=1,…,w)确定解码方法,切断1中建立的w×L位长的二进制编码,将w个L位长的二进制编码串转换为对之对应的十进制整数代码,记为yi(i=1,2,…,w)。
(3)确定适配函数:考虑到数控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快速性,以控制量、误差和上升时间为约束条件,若e(t)为系统误差,tu为上升时间,u(t)为控制器输出,w1,w2,w3,w4为权值,可定义式 J=■w1e(t)+w2u2(t)+w4e(t)dt+w3tu作为参数选择的目标函数,为了防止控制能量过大,上式中引入了控制量u的平方项,w4在未出现超调时值为零,一旦产生超调,将超调量作为最优指标的一项,此时w4大于w1。
(4)交叉和变异。交叉和变异是遗传优化模块的基本操作,但并不是对所有的遗传算子进行交叉和变异,而只是以一定的概率进行。种群的规模和交叉变异的概率的选择对算法都会有较大的影响,交叉概率一般是从0.25到1之间。
4 总结
本文将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方法应用于交流伺服系统,用GA(遗传算法)优化BP网络的初始连接权系数,得到一组接近最佳的BP网络初始权值的参数组合,再通过BP算法改变网络权值,实现PID参数的在线调整。
【参考文献】
[1]王璞,刘明利.基于题型和知识点的遗传组卷算法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4):18-19.
[2]武飞周,薛源.智能算法综述[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5(2):25-27.
[3]刘双印,徐龙琴,沈玉利.改进小生境遗传算法在元搜索引擎调度优化中的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8-40.
关键词:管理效益审计 内容 方法 程序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79-02
“向管理要效益”――这是国内诸多企业喊得最响、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企业能够通过不断加强管理,提高运作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个经济活动的中心目标。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逐步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的同时,也导致了成本和风险的同步上升。这一现象促使企业增加了对各种经济活动加强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增强了对内部审计的依赖性,这就为管理效益审计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极大的业务拓展空间。由此而产生的管理效益审计,不仅是内部审计监督与企业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需要。管理效益审计的产生标志着对传统财务审计传承之后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使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并与传统审计构成了一个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的现代审计体系。
一、管理效益审计的概念
管理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的新型审计,它在审计的目的、职能、内容、方法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审计的范围。因此,如何准确把握管理效益审计的概念,是开展此类审计项目的基本条件。
管理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采用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管理活动、经济活动产生的效率性、效果性、效益性,以及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和报告,并对照一定的内容和标准来评定企业管理现状、效益实现程度以及存在的潜力,通过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
管理效益审计的执行主体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它的客体,从具体对象上讲,包括各种经济资料、管理资料所反映的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管理活动及其结果。管理效益审计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适用于包含企业计划、生产、销售、财务、投资等在内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及被审计单位所有管理部门的管理过程及其结果。
二、管理效益审计的特点
1、审计内容的全面性。影响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包括生产、组织、财务、技术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说,管理效益审计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上述所有方面和层次。但是,管理效益审计内容的全面性并不意味着在审计时必须面面俱到,而是要重点突出,综合运用审计知识,有所侧重的进行深入审计。
2、审计对象的广泛性。管理效益审计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经济效益,就可以进行管理效益审计。管理效益审计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也可以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项业务等。
3、审计手段的多样性。由于管理效益审计的对象非常广泛、内容比较全面,因此,在审计手段上除了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外,还要综合运用其它方法。如:咨询、座谈、研究案例、数据分析、项目评估,以及内部控制测试、与被审计单位反复沟通等。
4、审计意见的建设性。管理效益审计的目的和作用是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帮助其挖掘经济效益的潜力。管理效益审计从审前调查、现场查证、资料分析、审计报告等每一个阶段,都要始终突出一个中心,就是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三、管理效益审计的方法
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如果缺乏有效可行的审计方法,就会缘木求鱼,既达不到预期审计效果,又加大了管理效益审计的风险。由于管理效益审计涵盖企业业务活动、管理活动、资源利用、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也不相同。本文将管理效益审计方法主要划分为传统审计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图表审计方法以及其他审计方法,准确选择或交叉运用这几种方法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传统审计方法。开展管理效益审计,要借鉴和使用一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因为传统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是管理效益审计的基础,凡是传统审计中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在管理效益审计中也同样可以运用,如审阅法、核对法、抽查法、盘查法、观察法、分析性复核等。对传统审计方法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2、数据分析方法。(1)指标分析方法。在管理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经常运用指标分析方法,通过使用各种财务指标如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或利用统计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及经营成果进行数量上的计算和分析,进行严密的数学推断之后,对企业的效益实现程度和业务经营成果予以评价。(2)数据比较方法。数据比较方法是管理效益审计中广泛运用的一种事后审计方法。它以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的实际成果作为基础,运用各种现实的数据和资料,通过与前期水平、平均水平、计划水平等层次的比较,以检查分析企业计划的执行情况、实现效益情况。(3)金额计算方法。金额计算方法是将企业在管理活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得与失予以数字化,用货币金额来表述的一种方法,俗称“算账”法。在管理效益审计中运用此方法,可使企业清晰认识到通过加强管理,得以提高经济效益的明显效果。
3、图表审计方法。(1)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事项的相关要求,事先拟定需要了解的问题,设计出必要、科学、准确的调查表格,发给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和人员予以征求意见的一种方法。无论审前调查,还是现场查证,这是管理效益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一种重要且经常运用的方法。(2)流程程图法。流程图法是指用图形来描述企业某项业务处理过程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将业务活动和相关记录的产生过程、数据或信息传递、检查和保存结果及其相互关系,用图解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的一种图解方法。比如AIS审计查证信息系统中,可将某项业务的实施过程运用抓屏、截图的形式表达显示出来。(3)系统图法。系统图法是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级组织机构、管理机构、业务部门以图表形式表现出来。以反映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运行情况的一种方法。
4、其它审计方法。(1)可行性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大经营决策,如引进设备、新建、扩建工程等进行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分析。(2)计算评分法。评分法是将企业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部分,根据制定的各部分评分标准,分别评定分数并计算总分,据此对管理活动优劣程度作出审计评价。(3)审计调查法。审计
调查法是指根据管理效益审计内容和目的,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向被审计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询问、调查、确认,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出具评价结果的一种方法。
为了满足和达到管理效益审计的要求,在运用审计方法时,可以根据查证内容,灵活选择,既可以使用上述方法中的某一种,也可以多种方法并用;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查证方法。
四、开展管理效益审计的程序
管理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程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在传统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了初评试审和审后回访两个环节。开展企业管理效益审计的程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调查阶段――精心准备、周密部署。初步调查是管理效益审计的第一步。其主要内容是了解被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收集与被审计事项相关的管理文档、经济资料、财务数据等资料。在初步调查阶段,也可采取面谈、座谈等方式,通过与谈话对象的交流,收集、捕捉与审计项目相关的信息。之后,认真分析所收集资料。争取对被审计事项有较深了解。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审计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步骤、审计人员和审计时间等。
2、初评试审阶段――打好基础、确定重点。试审阶段是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对被审单位的管理、效益状况进行审查,以初步确证其管理水平和效益高低,继而找出薄弱环节及其症结所在,为关键的实施审计步骤作好准备。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事项的内控情况进行审查,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做深入而全面的交流和探讨,为下一步实施审计阶段明确方向和确定重点。
3、实施审计阶段――仔细查证、有的放矢。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完成上述任务后,按照审计工作方案规定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实查证,确保审实、审透、审准。之后,根据收集的有关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该阶段是管理效益审计的核心所在。需要强调的是,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试审阶段发现的管理薄弱环节、效益失控点进行重点查证,对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采取扩大测试范围、改变审计方法等措施,进一步收集审计证据,以形成有分量、有说服力、针对性强的审计工作底稿。
4、总结回访阶段――作出结论、督促整改。这一阶段是管理效益审计的一个关键环节,审计成果集中体现在该阶段。首先,在对审计工作底稿做认真核实的基础上,运用管理效益审计方法,选择审计标准,用审计人员丰富的职业判断,对管理效益审计事项的审计内容进行评判,并作出审计结论,出具管理效益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效益情况,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其次。要做好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交流、座谈工作,针对查证问题,说明产生的原因,促使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意见,做好下一步的整改工作。最后,审计人员还要注意做好回访工作,积极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运用恰当可行的管理方法,达到通过审计促管理、搞好管理促效益的目的。
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就是要发现企业的“疾患”之处,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督促企业及时进行改进,促进企业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因此,内部审计应顺应形势,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调整审计工作思路,创新审计理念,积极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努力推进和实现内部审计转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一)传统审计方法对资源环境审计的适应性影响
目前对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研究较少,在《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到了“不断创新资源环境审计方式与方法”,笔者认为此审计方法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当中收集审计证据的技术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依据资源环境标准,针对资源环境审计对象,收集审计证据,做出资源环境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其应包括常规审计方法和资源环境审计的特殊审计方法。常规审计方法,主要是审计人员长期使用的传统的审阅、核对、抽查法、分析性复核、查询法等方法,审计人员多年实践证明并大量运用这些方法。资源环境审计其实是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当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审计分类,传统审计方法也就同样适用于资源环境审计的需要,或者说在资源环境审计中对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使用。
(二)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适应性
1.专家法。由怎样的审计人员来进行资源环境审计,关系到资源环境审计的质量,为弥补审计人员大都是财务方面专家而非资源环境方面专家,甚至是资源环境零基础的门外汉,资源环境审计必须要聘请资源环境专家,以解决审计主体的问题。南通市审计局在审计小组中聘请专家,全程参与审计,这避免了“行外审计行内”的尴尬和底气不足,又可以借助资源环境专家的实践、理论经验以及业内信息资源关系,让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另外,资源环境审计还可能需要一些专门的仪器、检测设备,国家政府审计机关自身基本是没有配置这类仪器设备的,聘请了资源环境业内专家,也可以间接得到这些专业仪器设备的使用,由此看来,聘请资源环境专家的专家法在当前是非常有效且相适应的审计方法。从另一方面来分析,专家法面临着如何界定专家、从哪里请专家、如何支付专家的酬金、如何管理专家、如何划分审计责任等的问题,从一定角度上看资源环境审计也受制于这些外请的专家,对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审计的长期科学发展未必是“一劳永逸”的,其有暂时性的特点。专家法,虽可以解决一些燃眉之急,却并不是长久之策,政府审计也不能过多过度的依赖外部专家,另一方面尚需要及时引进专门的资源环境人才,培养自身的资源环境专家,加强现有审计人员在知识机构上的多元化培训,并能配备基本的资源环境仪器及检测设备,做到既借助外部专家力量,又培养自身的审计专业队伍,这才是使用专家法的最佳考虑。
2.审计调查法。审计调查法是审计人员运用调查询问的方式进行的一种传统常规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审计对象采取查询、函询等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被广泛的运用在各种审计当中,其在资源环境审计中的适应性如何?如何在资源环境审计中创新的运用?有值得研究的地方。总结全国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对全国20个省(区、市)的节能减排资金和钢铁、水泥、电力行业连续开展的节能减排审计中,比较突出的是江苏徐州市贾汪区审计局2009年对2002年至2008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所采用的联网追踪核查、SQL语句查询等先进的技术方法。联网核查是将财政以及国土部门是否按要求按进度追踪核查资金使用的方法,资源环境的动态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审计取证的复杂性,因此,在审计调查中进行联网核查跟踪审计是资源环境审计中不可缺少的方法。SQL语句查询法主要是对青苗补偿的补偿标准及补偿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在传统的审计调查法当中结合新技术,较为适应审计目标的需要,审计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二、结语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人、财、物各项资源进行系统化综合平衡和优化配置,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供应链,通过对企业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水平,充分发挥企业能力,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财务模式,这给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发展的机遇。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和体系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如何应对ERP实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ERP环境下内部审计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ERP实施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ERP实施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新挑战
(1)ERP环境下,产生新的重大风险。ERP数据高度集成,产生新的重大风险。例如,ERP系统中许多不相容职务分离难度大,舞弊风险高;ERP数据传输、存储故障或程序的不成熟 ,有使数据出现异常错误的可能性,系统对错误的处理具有重复性和连续性,错误容易无限制被放大;计算机病毒对ERP系统的破坏,以及计算机硬件性能的脆弱性和数据库备份的困难等导致的风险。这些风险都是传统审计中不曾有的。
(2)ERP环境下,传统的审计路径改变甚至消失。传统审计中,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齐全,每一笔经济业务都有一个完整的审计链条,审计人员根据这些资料记载的内容和签批手续,即可以审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ERP实施后,只需各业务部门人员根据不同的职责、授权录入原始数据,中间数据处理过程全部由ERP系统自动计算完成,根据管理需要,生成各业务部门管理报表,业务驱动财务,生成各种明细账、总账和财务报表,传统的以纸质资料为载体的会计信息和内部控制系统大大改变甚至消失,需要重新建立审计路径。
(3)ERP环境下,内部控制耦合度高,控制系统更复杂。传统审计中,内部控制体现在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签批手续中。ERP实施后,绝大部分控制措施以程序的方式嵌入ERP系统中,各项业务数据处理由程序自动完成,很多传统方式下需要人工签字审核的环节被程序代替,而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系统输出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并且一旦这些高度耦合的程序出现错误或被非法篡改,ERP系统按既定程序处理,很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4)ERP环境下,获取审计证据难度大。ERP是包括总账、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资产、资金、人力资源等多个模块的集成系统,对于大型的 ERP系统,对整个系统具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由于业务活动的实时录入,除总账模块之外的其他模块均可产生大量原始凭证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使得审计证据的搜集难度加大。
(5)ERP对内审人员专业能力要求更高。ERP实施后,由于审计风险、审计内容、审计路径、审计技术等方面的变化,不懂ERP的审计人员,无法识别其特有风险,找不到审计线索,不会应用ERP催生的新的审计工具,将难以开展ERP环境的审计工作。内审人员不仅要从技术层面会应用ERP系统,更重要的是接受ERP的管理理念,适应ERP的管理要求,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ERP的成功实施又往往意味着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意味着一个常变常新的庞大系统,这就要求内审人员能够与时俱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ERP实施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新机遇
(1)ERP实施使得审计可获取的信息量大增。ERP系统具有数据集成、信息实时、信息量大的特点,大数据的背景为审计方法创新提供了许多可能,使得审计范围、审计对象较传统审计有很大扩展,各种分析性程序实施更便利有效,审计证据的获取途径大大增多,证据链条更易形成。同时ERP数据实时更新,审计监督关口得以前移,实时监督得以实现。
(2)ERP实施助推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实现一次飞跃。ERP环境下数据实时、全面、高度集成,这有助于审计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广泛分析,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深入剖析,对多个审计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这种可以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传统审计所不可比拟的。在ERP的平台上,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魅力得以呈现,应用价值得以实现。ERP是一个强调规则和按流程办事的系统,这也必将不断促进审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水平。
二、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对策
在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基本原理没有变,所遵循的内部审计准则没有变,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基本职能没有变。但内部审计必须积极应对ERP环境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辨识ERP实施带来的新风险,创新基于ERP的审计方法,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能力,逐步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新体系。这样,内部审计才能抓住ERP带来的新机遇,迸发出巨大活力,强力推动企业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一)辨识ERP环境下的新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审计
前已述及ERP环境下的新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基于数据集成、程序化内控和计算机硬件。由于ERP系统非常复杂,从系统实施,到系统运行,都风险巨大,ERP环境下风险的辨识应全面、深入和持续,这是审计工作成功的前提。对ERP环境下企业风险管理的审计,必须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审计,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适应ERP的风险管理机制,各岗位职责分工与权限设置是否合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应对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及实际运行情况等。
(二)创新基于ERP的审计方法
(1)重建基于ERP的审计路径。重建审计路径,并非无章可循,而是仍然应遵循审计基本原理和内部审计准则,继承传统审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否则就丧失了根本;还要在审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和创新,与时俱进,ERP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才能实现其价值。一是在审计初步业务活动中,增加对审计项目组成员ERP审计胜任能力的评估。二是在审计计划和风险识别阶段,将ERP环境的调查作为重点,必要时考虑利用ERP专家的工作。三是在审计策略确定和风险评估阶段,识别和了解重大交易类别和重大披露流程的ERP控制程序,对ERP系统及其更新、变化进行评估,对ERP系统一般控制进行穿行测试,对测试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评估其影响。四是在审计执行阶段,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仍然要分为采购与付款、生产与仓储、销售与收款等几大循环,分析ERP系统中各项业务从原始数据录入到流程结束存在的控制缺陷并评估其影响;实质性程序的数据获取,就不仅在财务模块,而是分布在ERP系统采购、生产、销售等各模块,要加强对原始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完整性的检查、非集成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审核、非直接生成报表的核对,查阅相关修改记录并进行追查等。五是在业务完成阶段,各种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性质程序可以更多地依靠ERP强大的功能来实现。
(2)加强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是加强对ERP系统业务流程的审计。ERP系统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和重组,系统能否按既定的业务流程运行,关系到ERP实施的成败。ERP通常分为财务、采购、生产、销售、资产、资金、人事管理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业务流程,只有经常对业务流程进行审计并提出改进建议,才能使内部控制保持合理和高效的状态。二是加强对ERP系统关键控制点的审计。ERP系统的每一模块都有相应的关键控制点,对内部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采购模块中的价格控制点,是采购成本的关键控制点,如果没有合乎规定的招标、谈判等采购方式和发票审核等控制程序,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销售模块中的赊销控制点,是根据客户信用控制发货的关键点,如果缺少对客户信用的评估和批准控制,也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关键控制点的审计应作为审计重点。三是加强对系统监控的审计。ERP系统能够对业务和绩效进行动态监控,这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对关键控制点的动态监控做得好,即使偶尔发生意外,也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将损失降到可控范围内。因此,有必要对系统监控进行审计,首先,建立科学的数据异常预警体系并嵌入ERP系统,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发生大的数据灾难和财产损失,还要审查是否对业务和绩效实施了ERP系统的动态监控、监控点及其风险怎样识别和评价、发现问题如何应对以及效果如何、有无监控盲区等。四是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审计。ERP系统的软件设计和硬件装备,都影响系统安全运行;同时,与之相联通的其他系统的状况也影响着系统的安全。因此,既要重视ERP系统本身的软硬件审计,也要重视与之相联通的其他系统的审计,包括对系统软件的开发与设计、硬件的架构、备份模式、故障处理方案及效果等进行审计。
(3)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ERP的运行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这决定了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技术。在审计效率和效果上,计算机辅助审计也有着传统审计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利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审计专用软件,或者在ERP系统中嵌入审计程序,甚至设计独立的审计模块,对ERP系统数据进行多条件查询、组合、排序、计算、分析、报表生成等系统整合审计,实时查看和自动鉴别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财务信息在线运行情况,确定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和系统程序的正确性,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即时分类整理输出,将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现场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实现在线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是一把利器,但又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仍然非常重要,能否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的应有价值,终归在人。
(三)培养和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能力
ERP系统非常复杂,代表的管理理念和技术都相对前沿。一是内审人员应提高在传统审计条件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应加强对审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是适应ERP复杂环境下审计的基础。二是内审人员应深刻理解ERP的管理理念。深刻理解ERP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资源进行系统化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以充分发挥企业能力。内审人员应参与ERP实施全过程,这非常有助于对ERP的理解和应用。三是内审人员应掌握ERP管理需要的前沿的知识和技术。这包括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在信息化时代,这些知识和技术更新又非常快,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与时俱进,保持较强的学习能力。四是内审团队应包括本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各方面专家。不仅要有审计师、会计师,还要有软件开发、计算机、法律、企业管理、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作为一种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审计活动,加之绩效审计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基层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一)传统审计观念亟待突破
基层人民银行审计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难免存在思维定势,在实际工作中习惯于对真实性、合规合法性的审计与判断,对绩效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着眼于微观处多、立足于宏观处少,更多地局限于纠错防弊,缺乏对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分析与评价,这种滞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二)审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绩效审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并且审计技术与方法也更为复杂,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基层人民银行审计部门人手少、任务重,在有限的审计资源中,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合理、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就更是匮乏。审计力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开展审计力不从心。
(三)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亟待确立
目前,人民银行的绩效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配套制度还未完善,缺乏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如何评价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由于缺乏统一的衡量尺度,不同的审计人员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判断会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这种状况不仅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而且势必会影响绩效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度。因此,能否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是关系到绩效审计能否规范化开展的关键。
(四)绩效审计环境及配套措施亟待优化
绩效审计环境涉及法规、制度、社会等方方面面,目前绩效审计的制度规范性不高,审计对象认知程度偏低,绩效审计的成果运用平台尚未搭建,以上种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审计的有效进行。
加强基层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绩效审计理念,营造良好的绩效审计环境
只有审计人员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由“微观—宏观—微观”向“宏观—微观—宏观”的转变,才能推动绩效审计的发展。要强化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促使工作理念由“查问题、追责任”转向“提建议、促发展”。同时要加强绩效审计宣传,营造良好的纯净审计环境,使被审计对象理解、接受绩效审计,并充分利用绩效审计的成果,做到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
(二)建立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尽快制定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绩效审计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上级审计部门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情况下,基层审计部门应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有益探索,逐步摸索制定出符合基层人民银行实际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以指导和推进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优化组合,着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培训,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提高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一是采取以审代训的方式,通过开展绩效审计试点工作,在实践中突出绩效审计实务的培训,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积累经验;二是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促进审计人员熟练掌握绩效审计的各种技术和技巧,提高审计水平;三是进行具体绩效审计项目的技能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开展绩效审计试点工作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的绩效审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宜全面展开。要根据审计部门现有的能力和审计资源条件,按照“先易后难,积累经验,分步实施”的方针,从对“项目”的绩效审计入手,选择那些有绩效经验可以借鉴、审计人员比较熟悉的领域和目标比较明确的审计项目作为绩效审计试点。在开展审计试点工作中,既要勇于尝试,又不能脱离实际,要逐步摸索方法、积累经验,以点带面,为绩效审计的进一步规范和全面开展做好准备。
(五)妥善处理绩效审计和传统审计的关系
开展绩效审计,既不能囿于传统审计的窠臼,又不能完全独立于传统审计之外,要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务求找到最佳结合点。将绩效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业务审计、履职审计等结合起来,既可以做到审计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推进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
(六)创新绩效审计技术方法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可以分为绩效信息收集方法和绩效信息分析评价方法两大类。对于基层审计工作者来说,原有的常用的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如审阅法、观察法、核对法、访谈法、抽样法、调查问卷、座谈会和案例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比较法等都适用于绩效审计工作。由于审计目标和切入点不同,绩效审计方法又不能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审计手段。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定性与定量、纵向与横向、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增强信息收集与分析评价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要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辅助,如广泛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以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七)加强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
立足于基层人民银行实际,将理论研究与经验提炼结合起来,及时总结开展绩效审计试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避免纸上谈兵。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审计方法的创新、审计信息的分析评价、审计结果的沟通以及审计报告的拟定等方面。力求具有指导意义,努力解决绩效审计操作层面的问题。
(八)改革审计工作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