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1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现状
1.1研究生数量剧增,研究生思想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在校规模已达170万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200万人。研究生群体的构成复杂,来源广泛,招生来源、年龄结构、生活阅历、研究方向呈现出的多样性,使得研究生的思想认识较本科生更为复杂和多元;且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验和撰写论文等工作学习不易集中的教育特点,给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1.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误区,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认为研究生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优秀的综合素质、稳定的自制能力、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已不再需要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了。二是,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一样,却忽视了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只是将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纳入本科生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中,具体教育内容和工作方式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缺乏创新。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创新思考
2.1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和机制
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要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和评估[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的常务负责人可以由学生工作部部长或副部长兼任,成员由各院系分管研究生事务的院党委副书记和行政科员组成。这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了各个院系,并在院系党委或院系团委的组织指导下开展工作,最终实现研、本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一体化,保证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完整、有效地开展。
2.2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全过程,切实要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建设人才强国提供重要的基础保证[2]。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专兼职研究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师以及研究生骨干四支力量,让这四支力量充分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2.2.1专兼职研究生辅导员
主要负责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年轻教师、优秀博士生组成。建立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将研究生辅导员的培训纳入到学校师资培训整体规划中,并完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机制;鼓励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在条件成熟时学历晋升、课程进修和教学实践,支持他们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去建设,作为职业去发展,作为事业去追求,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研究生辅导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评优奖励制度。注意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力度[3]。
2.2.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综合知识,能够利用集中授课的平台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熏陶。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贴近研究生生活,采用讲座、座谈、参观、网络、走访等灵活的教育形式,来稳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2.2.3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实行导师负责制。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组织特色而又有实效且以导师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各种活动,加强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构建研究生导师育人的有效机制,明确导师的责任与义务,鼓励导师参与到研究生党团和班集体建设及各类活动当中,紧密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培养研究生的良好学风和学术道德,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
2.2.4学生党员干部
(1)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高度重视在优秀研究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研究生党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强化党员意识,不断增强研究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在坚持把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班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教研室、课题组、社团、宿舍等建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研究生党支部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制度。加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培训力度,创新培训载体,不断增强党支部书记的党务工作能力。(2)加强共青团组织、研究生会等团学组织和班级建设。加强学校、院(系)各级党委对共青团和、研究生会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发挥他们在教育、团结和联系研究生方面的优势,针对研究生的特点,打造理论学习、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实践服务等富有思想性和教育性的各类活动,为广大研究生成才服务。另外学校应在经费、环境、机制上为他们提供服务和支持,使研究生会真正成为广大研究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舞台[4]。
2.3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3.1加强研究生系统的理论教育
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和实际,实现网络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时效性强、自由度高的优势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德育工作,建立有关政治理论、形势政策、道德伦理、社会风尚等方面的网上栏目,提供专家和老师的咨询服务,充分发挥网上论坛的力量,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和热点进行讨论,从而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大、做细、做及时;二是,可以利用研究生社会化程度较高,民主参与意识较强,基础知识较完备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特点,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如举行学术诚信的宣誓活动,通过学生演讲、辩论、征文、签名等形式开展的各类主题活动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预期的结果。
2.3.2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模式
(1)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开设网上党(团)校、形势与政策、理论辅导、法制和道德教育、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等栏目,并开辟相应的专栏,建立交互性对话,充分拓展言论空间从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要突出服务性,及时呈现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校园活动、热门话题、就业信息等。(2)建立思政工作者的博客、微博: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博客、微博中,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帮助研究生解决思想困惑。同时加强对BBS、博客、微博的管理。应谨慎地对待研究生经常访问的本校论坛以及各大门户网站论坛上出现的帖子,要对其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给予客观公正的分析,并加以正确的引导。(3)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即时、迅速的特点,获得学生的实时动态。同时,高校可以开发手机短信群发系统,设定“校园生活服务频道”、“公寓管理服务频道”、“就业信息服务频道”等免费短信平台,进行事务性的通知和大范围行为引导,实现手机短信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观化、细致化,从而使手机报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
2.3.3加强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和服务工作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的制度和咨询体系。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状态普查,及时了解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导师对研究生不良心理变化、特殊情感波动和就业困惑的疏导作用[5],及时对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治疗。加大学校心理健康咨询队伍的建设和经费投入,通过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满足研究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需求,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人才战略和民族昌盛的重大问题。因而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把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专题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导师、管理干部和研究生干部的作用,从而全面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社政[2010]11号.
[2]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1号.
[3]王光彦.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J].中国研究生,2012(2).
[4]刘文婷,刘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方法探析
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涉及到许多未知因素和原因,又受到较多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四项原则:
1.1 系统性和层次性统一的原则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做到评价指标明确,具体评价内容能够全面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的范围。既要在反映层次内部体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因素的关联作用结果,又要表现出层次之间存在的反馈作用。
1.2 简明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评价体系的大小必须适合,应具备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评价体系过大,层次过于繁琐,势必不容易评估;相反,如若指标体系过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则不能达到我们要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的实际效果。
1.3 普遍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原则
人的思想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受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出很强的层次性、差异性。要承认思想政治教育上有年级的差异、心理的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等, 在评估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4 针对性和渗透性相统一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一种专一性的评估, 具有非常明显的针对性。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这种的渗透机理所以在评估指标体系中, 将这种渗透机理充分考虑、加以评估, 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科学反映。
2 创新性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模式的方法探索
2.1 建立科学的目标评价体系,打破传统单一的目标
科学地评价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必须科学地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适应当前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考虑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 必须打破传统的“理想层次”的单一目标模式, 建立分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体系, 其内容大致可分为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和基本层次。最高层次是理想目标, 即通过积极的努力, 可以接近的目标; 中间层次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 基本层次是必须做到的目标, 起码要求的目标。三个目标层次就是目标输入评价的基本框架, 而每一层次的具体内容, 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作对象来确定。
2.2 创造性地落实目标任务,重视达标过程中的运作
执行过程评价是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提高的过程。尤其需要注意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以修正原目标中的不符合实际的部分, 进一步完善目标输入评价体系。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要充分激发人的潜能, 并通过自身评价, 促进内因的转化。而执行过程评价是思想 政治工作的自评自测、实现自我提高的过程。为此必须做到: 第一, 全员参与, 通过目标分解, 明确各岗位的责任, 形成领导负责、逐级负责、岗位负责的网络体系, 全员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做到全员负载, 责任到人; 第二,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评价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构筑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育人的统一体中, 全方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特色, 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直接传播者, 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程度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要通过抓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以教师的为人师表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3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科学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评价, 要注重静态的基础材料, 更要注重动态的实效。评判组评价的根本原则必须是实事求是, 操作过程应遵循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和深入调查,熟悉目标评价内容,对被评对象工作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了解之后, 结合被评单位的自我评价, 才能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与高校的中心工作联系起来,看同学们的积极性、自觉程度、参与意识; 看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办学效益; 看学生“产品”的质量、社会反响等情况。所以, 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中我们既要看现实的效果, 又要看潜在的、间接的效果, 要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 只有对思想政治工作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 评价本身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东北师范大学 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知识图谱(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1994-2015年收录的365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相关论文数据进行转换、分析和制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呈现如下特点:从内容上看,逐渐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思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等聚类的研究热点;从时间上看,以2007、2013年为节点将研究划分为萌发期、爆发期和涌现期三个阶段;从类型上看,逐渐形成了以“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关键词命名的渐增型热点和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关键词命名的稳增型热点。深入分析研究内容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将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内涵阐释、拓宽研究视域、丰富话语战略实现路径、优化元研究方式。
关键词:话语体系;话语权;热点;前沿趋势;知识图谱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61-06
话语问题的研究始于文学或语言学中的意识形态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因此,客观、全面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科学计量分析和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客观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不仅为研究提供了客观、直观的研究成果,而且也为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前沿问题提供参考。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开发,它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PFNET)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算,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1]这是“一款具有关键词分析、作者被引分析、文献被引分析等功能的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现实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适用于寻找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紧张和当前的研究热点、前沿及对应的知识基础。”[2]关键词不仅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论文的精华,是作者对文章主旨的凝练和概括,能够敏锐、客观、有效地反映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3]词频跳变算法为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分析提供了可能,“该算法主要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那些频次变化率高、词频增长速度快的‘突显词’(burst term)从大量的题录的常用词中监测出来,用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仅是词频的高低,来分析科学的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4]。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题进行检索,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绘制出关键词贡献知识图谱,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该研究提供可靠地数据支持,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条件:篇名(模糊)=思想政治话语/意识形态话语/核心价值话语/德育话语,时间=不限-2015年”为检索式,并且经过学科类别进行精炼和筛选,得到有效的文献365篇。其中,时间起始设置为不限,但检索后发现研究1994年为起始;有效数据的筛选首先通过二次检索的专业选项进行过滤,再通过查看文献的内容,去除编者按、新闻报道、会议通知、重复文献等而后得出有效文献。检索结果以Refworks格式导出、命名、保存。经由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初步进行数据拆分为逐个文献保存后,得到分析数据365个。在CiteSpace软件中建立新项目,设置阈值如下:时间跨度为1994-2015年,时间分区是2年,术语选择为突显术语,节点类型选择为关键词,选择标准设置为Top30,生成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得到了317个关键词网络节点、611条关键词间连线(图1)。
由图1可以看出,1994-2015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共形成了53个主要聚类,且形成了以“合法性”(《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2009)、“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叹息》,2010)、“鲁迅精神”(《三次鲁迅诞辰纪念活动与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型》,2005)等7个聚类,这7个聚类有形成了以“意识形态”为强热点的聚类集合(图1右侧)。通过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序可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关键词以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话语霸权等为主,不仅出现频次高,且形成了较高的中心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分布
研究热点是某一时期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文献共同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5]“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可以代表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6]CiteSpace软件把研究领域概念化成研究热点和知识基础间的映射函数,在这个映射函数中包括三个核心概念:突变性探测、中间中心性和异质网络,可用于识别研究热点的本质,标注研究领域,及时识别新趋势和突变。基于此,我们从内容、时间、类型三个维度上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分布。
1.内容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
通过CiteSpace软件自动抽取产生的聚类标识可以选择具体化、具有实义的名词性短语,经由对数似然率运行,形成了的图谱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以“关键词(Keyword)”为网络节点,运行生成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每个圆形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的大小是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叠加而表现的,表明其为研究的热点程度。据表1可知,结合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介中心性和初始年份,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影响力较高的关键词,结合软件自动生成的报告,我们发现每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前30位的成果共形成了311个节点,53个主要聚类,其中有7个聚类较为突出,并直接指明了该领域内影响力较高的关键词依次是: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识形态话语、话语霸权、主流意识形态。这些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就反应了学者们所关注的重心和研究倾向,亦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问题。
综合考察图谱中的关键词节点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以国家意识形态和话语权问题为主,表明话语权问题是话语研究的核心;而研究趋向仍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功能为主流,却也出现了一些转向——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转变,即李宪伦等人尝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的思路,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为关注话语问题。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成为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
2.时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
根据CiteSpace软件进行突变性探测,进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突发起始时间和突发强度,进而判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发展脉络。首先将数据的阀值c(最低被引次数)、cc(共被引次数)、ccv(共引系数)分别设置为(1,1,30)、(2,2,30)、(2,2,30)进行运算,得到135个关键词节点,254条关键词连线,网络密度(density)为0.0281。为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时间分布,对突发性参数进行调整,发现了该研究的前30个关键词中出现了一个最强烈的引文脉冲(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聚类#1“思想政治教育”,该聚类初始文献产生与1994年,引文最强烈期在2007-2013年,引文强度为6.7453。
通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2007年和2013年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年发文量的拐点,据此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分为1994-2006年、2007-2013年、2014年至今三个时间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4-2006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成果初始阶段。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着“意识形态话语”、“政治意识形态”、“话语霸权”、“话语权”等标签词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数似然率算法(LLR)标签词检验发现话语策略、话语权、话语霸权、(国家)意识形态(变革)、话语、话语体系等中介中心性较高的节点名称。可见,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主要和意识形态变革、国家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与话语权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但是从突现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仍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研究领域多于文学与意识形态话语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少、相关性不强、研究范围不广泛,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程度不高,话语问题仍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准备阶段。而意识形态话语问题的研究仍在文学领域研究较多。
第二阶段是2007-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德育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国家话语权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常规属性的研究。从可视化图中的数据显示,在这7年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形成了39个聚类,较为突出的聚类有4个,且中心性较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中心线强度分别为0.55和0.35,形成的主要聚类相互关联和交织,形成了较为集中的趋势,同时周边有众多小聚类,为主要聚类的补充和丰富。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了主要方向,已成为初具学科特色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不断拓展。从突发性检测结果(表3)发现,话语研究虽然较为分散,但经过2007-2011年的凝练,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四个突显主题,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进入蛰伏期。而从作者信息聚类分析,这一阶段形成了以李宪伦为主、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构建探研”产出研究成果23篇,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成果,夯实了研究基础。理性反思和分析研究成果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视角从不明确逐渐走向清晰,研究方向从较为分散走向多样,研究主题从多样走向统一。这一阶段的研究初具规模,虽未能形成较为稳定的范式,却对核心概念、研究方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至今,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热点较为突出,“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中介中心性较高,并且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建设”为主的9个聚类。从中介中心性、聚类数量聚类间的交互程度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通过表4,我们检验这一结论,“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等关键词在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上较为突出,超过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权)、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权)已成为研究热点。同时,这一平稳发展预示着“涌现期”的到来。
3.研究类型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趋向
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介中心性、突现率以及时间分布等综合考察,可以列出四类具有代表性的热点,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而根据高频次关键词的引文历史(Citation history)分析功能生成的热点的被引历史路线图(图4)的比较来看,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渐增型热点,包括话语权(图4-1)和意识形态(图4-2)。从节点“话语权”的共现文献来看,共出现了68篇文献,内容主要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等内容。“话语权”具有话语权利或话语权力两种意蕴。作为政治权利来说,话语权是指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即个人与社会组织争取话语权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的言语能够被认可和听从,更多地是为了争取自身的地位与权益。作为一种观点和理论的影响力来讲,话语权则是指这种观点和理论所能影响和左右他人思想、被他人所认可并遵行的能力。[8]而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西方在话语权争夺的核心问题。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策划者们通过显性、隐性的方式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主张、生活方式,形成了强大的话语攻势,运用话语权来影响彼此的意识形态。现代意义的“话语权”不仅仅是说话和发言的资格,而主要是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因此,话语权的研究也就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主要趋势,更说明了“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趋势。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革本质上,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效能,即有效掌控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权。[9]
第二类是稳增型热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图4-3)和“”(图4-4)。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较为新颖的方向,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7]的提出而日渐发展的,从时空分布来看,仍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作为学科建设方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这两个关键词核心节点,引文历史路线是按照一定的水平上下波动,且出现了上涨的趋势。其中,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节点的引文文献突破了81次。一方面,作为现代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国际性日渐突显,不得不构建与世界交流的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依赖于话语信息传递过程中,遵从话语主体的实际需要,与特定语境相契合,谋求话语双方“共识域”的扩大和融合。[10]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余年的发展,需要拓展学科发展的理论槽,需要在国际比较中突显中国话语的影响力,以及理论的指导作用。关键词“”自2008年首次出现,凸显率(Burst)为0.05。虽然突现率较低,却是颇具潜力的研究方向,在2014-2015年中就出现了40次,而通过引文历史路径看,其研究稳健型增长,而且近两年的被引情况看,同比其他研究方向则表现出了迅猛地发展趋势。由此可见,话语研究在话语研究中将是前沿问题,这也印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纵深发展和拓深学术槽的迫切需要。
三、结论与反思
运用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和可视化图谱的分析表明: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霸权、话语权、话语体系等主题展开,但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和意识形态话语问题两个方向展开。从时间上看,以2007、2013年为时间节点,将话语研究分为“萌生期”、“蛰伏期”和“涌现期”三个阶段,尤其是2011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一个波峰。从类型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热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渐增型热点,如以“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关键词命名的成果增速较快;另一类是稳增型热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关键词命名的成果增速稳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稳定的研究热点,揭示了话语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深度审查和理性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图谱、数据和内容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中亟待突破的问题包括: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视野局限,视角内容单一、不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聚类分布和边缘文献的小聚类较少,话语研究的边缘方向发展较少,说明其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党和国家意志及政策导向特征较为明显,意识形态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尚未形成多学科交叉探索话语问题的局面。由于话语研究视野的限制,话语的权威性较强,故而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将是研究的努力方向。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战略的实现路径研究不够开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就是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了教育、心理、传播、哲学、伦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话语本身的内涵也不仅仅是指语言符合,更多地强调解决实践中的传播载体,学科交流、国际交流中的特定表达方式。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多是基于主观判断进行的,缺乏对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路径的探索,更缺乏对话语研究的研究和评价。因此,话语战略实现路径研究应该具有国际视野、时代眼光和中国情怀,更应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碰撞,使话语研究既保持高势位,又要有亲和力。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系统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要素结构和生成过程的探索,不仅需要探索话语意图的生成与传播的规律,而且应充分了解话语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现实状况和真实需求,还要掌握话语传播的技术和渠道,运用教育对象乐于接受、易于认同的传播方式进行话语传播。此外,加强对话语体系的测评,客观全面地评价话语体系,及时掌握话语研究、传播和环境的的状况,提升理论支撑传播、传播深化理论的内生动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3]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9.
[2]丁长康,钟勇为. 我国近十年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3):89-93.
[4]侯剑华,胡志刚.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3(4):99-103.
[5]肖国芳,彭术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趋势与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15(9):78-82.
[6]陈仕吉.科学研究前沿探测方法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9):28-33.
[7]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文本话语体系构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8]白立新.略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内涵与本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107.
[9]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在当代的话语权[J].研究,2006(1):45-51.
[10]向绪伟,谭琪红.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40.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校;企业;家庭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重任,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课程设置、实训特色等特点,再加上90后学生成长在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多元化社会,具有不同于以往的个性强、心理承受差、过分依赖等特点。如何针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建立家庭、学校、企业三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本文的主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
(一)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引起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变化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类型、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服务面向等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高职学生价值观产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追求掌握技术,注重技能操作,不重视理论知识,轻视政治修养,有强烈的效益意识等,高职学生比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更期望成功,更希望能实现个人价值。
(二)高职教育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高职教育本身的自卑失落感、学生生源复杂、渴望成功等特点,还具有当代90后大学生共同的时代特性。由于复杂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不少来自单亲家庭,而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承受父母家庭太多的期望,他们具有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功利化;合作意识差,缺乏集体观念;诚信观念薄弱,道德标准低等特征。进入大学后,竞争环境更为激烈,远离了父母的庇护,一时难以适应大学生活,由于自我调控能力差,心理素质脆弱,容易精神空虚,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三)企业已成为影响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
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自觉地对接和服务于行业、企业,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新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这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何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需要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顺应高职院校开放办学的形势,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认清家庭、学校及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性
(一)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对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家庭思想教育的好坏,往往对子女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起着重大影响和制约,而这种影响很容易通过学生本人带入学校并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现影响其他对象,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由于社会的不良风气极大地影响着家庭思想教育,形成不良的家庭教育理念,特别有些地方“不吃亏”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导致大学生争强好胜,乃至以自我为中心。还有很多家庭奉行“非诚信”化教育,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能太老实”,孩子将这种观念和思想带入高校以后,导致大学生不诚实现象与日俱增;还有部分家庭尤其是高收入家庭对孩子道德教育的弱化,即只注重物质资助,不注重道德教育,使孩子享乐思想抬头,优越感特别明显,处处以高傲姿态出现,经常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不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当回事等等。所有这些,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形成巨大的挑战,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打折扣。
(二)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重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导致高职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许多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他们过分强调以掌握技术为目的,更注重学生实践环节,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训室、车间、企业等实训基地,着重适应岗位职业能力提高。而学校教师很少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高职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时候简单以“必需、够用”来对待,很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深度,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过硬,政治素质薄弱,缺乏责任心及责任感不强。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实践教学中心,对如何促进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化,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技能性人才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三) 企业偏重于高职学生技能的需求,影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在招聘过程中,企业更多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明显感到技术性高、操作能力强的大学生,往往能够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给很多学生造成了错觉,认为只要掌握技术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为了培养更多适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许多高职院校更注重强化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譬如“1.5+1.5”或者“2+1”教学、项目化实训、校中厂等教学模式,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性占教学计划重要部分。这样一来,就无法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也明显不足,教育的效果也凸现不出,从长远出发,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
三、构建家庭、学校、企业三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61-020050)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职能,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特质性。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突出其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特殊效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程教育、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好全面发展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质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因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质要求,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和针对性。
(一)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和特征
“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指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工程观、工程智力及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应用型人才通常分为三类,即工程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把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的人才[2]。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现场型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性通才教育。
作为一名现代工程师,应具备与现代化工程实践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形成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发展”为根本。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方面的特征是“复合性”和“应用性”。“复合性”是指具有特定的跨学科知识;“应用性”是以一定的广度、深度为基础。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方面的特征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综合性”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实践性”就是能够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熟练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技艺的操作运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素质方面的特征是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又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因为,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使命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对于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达到一般意义的育人要求,还尤其应立足办学实际,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质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前所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突出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应用性”,应突出能力结构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应突出素质结构的“专业性”和“非专业性”。这几方面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都将产生特殊功效。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激励引导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顽强拼搏。通过这些教育,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从而达到“复合性”和“应用性”的知识结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并特别强调实践育人,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通过这些教育,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能力结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就是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想道德素质正是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中最重要的方面。因为现代工程技术的复杂性、综合性、社会化特征,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做事时,不但要回答能否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合理地解决问题,即“会不会做”的问题,更要回答是否经济划算、是否符合政策法规、社会公德、文化传统的要求,即“该不该做”的问题。也就是说,必须以“做人”来统帅“做事”。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解决了学生素质结构的“专业性”和“非专业性”有机统一、互促共进的要求。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理论与实践都已表明,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亟待完善、亟待创新。应综观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教育改革、学生成才等多方面现实需求,构建符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的多元、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以“大工程观”的角度为统领,实现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大工程观是将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比较后提出的概念。责任意识是大工程观的灵魂,操作综合、价值综合和审美综合分别是大工程观在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的体现,三者的统一则是大工程观的系统的全面展现[3]。大工程观融汇了工程与科学、艺术、管理、经济、环境、文化,体现为工程的综合性。操作的求真、价值的求善、审美的求美,注定了真善美是大工程观的终极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使得真善美的追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要求应以大工程观的视角,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来调配教育资源和优化教育组成,以综合化的学科领域视角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甚至脱轨的倾向,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嵌入和有效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二)以“大德育观”的维度为拓展,实现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的转型
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大德育观)是高等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教育观,它主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人本化、教育主体全员化、目标定位层次化、教育方法系统化[4]。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体现为“时时可育人、处处可育人、事事可育人、人人可育人”。大思想政治教育观释放的是开放教育的理念,异于传统的基于校园的封闭式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对于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因为培养面向基层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学生必然在学期间相当长时期处于工程一线实践阶段,直接融入企业、行业乃至社会的各方面。因此,必须以大思想政治教育观去规划设计、构建实施完善的工作体系,避免出现教育的盲区、盲点,实现对校内校外学生学习生活过程的全覆盖。当然,开放式教育还体现在方式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三)以“大实践观”的向度为深化,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的融合
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实践关系。大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紧密结合与互相支持,正是认识与实践的不断循环与提高。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符合实践观,是其在大学教育领域的直接运用。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特征又特别强调“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如何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育人有效贯通,如何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如何实现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有效融合,如何实现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增强专业技能,达到实践能力的规格标准,并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四)以“大文化观”的高度为提升,实现从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的跨越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和社会历史运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体系,以及其他各种心理的和精神性的成果[5]。文化由人创造,而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影响人、培养人、发展人的土壤,对人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是教育的灵魂和精髓,“人”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和目的。对于以人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追求。这也符合人学理论和人本思想。因此,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突出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特别是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树立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于一体的工程文化教育观,致力于培养既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具有优秀的道德品格,既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又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容选择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以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旨,做到育人目标明确、组织机构健全,制度保障完善、机制运转顺畅,管理程序严谨、教育内容充实,方法手段现代、专业队伍有力。
(一)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
应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都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二是突出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制观念教育。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工程实践中,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这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以意志品质锤炼为根本
要突出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现代工程实践表明,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善于团队协作,善于沟通,共同创造工程精品。要突出诚信意识、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中是否有能力将事情做成,考验的是是否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应立足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学生行为的规范管理作为推进其他工作的基础。规范学生言行,提升学生文明素质,通过规范的管理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以工程文化教育为载体
培育兼具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新追求。要突出工程文化、工程伦理的教育,突出人文素质、艺术素质的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程文化教育紧密融合,不断丰富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让学生在工程文化背景中受到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文化素质。利用工程文化教育载体,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精神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为主导的知识转化能力,培养学生注重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探索、研究和发明,是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四)以现代教育方式为手段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趋向于开放式教育。要秉承开放性,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壁垒。让学生直面社会现实,在现实社会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开放式的社会环境中,让大学生参与生活、了解生活、正确对待生活、切实体验生活。让学生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应利用网站、博客、微博、QQ群、短信、飞信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既要达到教育的及时性,还要增强对学生的可控性。
(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
要突出专业教育和在基层一线的就业导向教育。因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是为“基层”、“工程一线”培养高素质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将学生的专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教育学生热爱专业,精深钻研。坚持职业生涯教育,把到基层一线就业的导向贯穿始终。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毕业教育、社会实践等形式,坚定学生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等岗位就业的信念。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基层一线、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六)以队伍一体化建设为保障
努力建设一支一体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承担着繁重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策划、组织和实施重任,在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承担着“人生导师”的神圣使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同时也赋予辅导员更艰巨的任务,对辅导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新标准。在具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有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导向的能力,并能在带领学生从事实践教学中开展育人工作,这就需要有既能教授专业知识、又能担当人生导师的“双肩挑”教师。因此,应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一体化,以实现人员和模式上的“教”、“管”一体化、“教”、“育”一体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一体化,也会为促进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与能力创造条件,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和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国荣.刍议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9,(5):57.
[2]干洪,徐大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44.
[3]王雪峰,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20.